① 歷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共死了多少人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億三千五百萬人左右。鼠疫是一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曾被稱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均會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響范圍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時,人們不知道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從14世紀中葉開始,持續近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從19世紀末期開始,20世紀30年代以後結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其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他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1)法國紅五月死多少人擴展閱讀:
鼠疫的症狀體征
1、輕型:有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痛,偶可化膿,無出血現象,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2、腺型最多見,常發生於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
3、肺型可原發或繼發於腺型,多見於流行高峰。肺鼠疫發展迅猛,急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發病數小時後出現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轉為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與發紺迅速加重。肺部可以聞及濕性啰音,呼吸音減低,體征與症狀常不相稱。未經及時搶救者多於2~3天內死於心力衰竭、休克。臨終前高度發紺,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4、敗血症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發展極速,全身毒血症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出血現象嚴重。迅速進入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搶救不及時常於24小時至3天內死亡。
② 拿破崙戰爭各國死亡人數
拿破崙戰爭各國因戰爭損失的人口。
法國陣營:
371000士兵陣亡。
80萬人因受傷疾病事故死亡。
60萬平民死於內戰飢荒疾病。
65000名法國盟友陣亡。
-------------
反法同盟:
義大利:12萬人死亡和失蹤。
西班牙:30萬軍民被法軍殺害,超過286,000人死於受傷疾病和飢荒。
葡萄牙:250000人死亡和失蹤。
英國:32232士兵陣亡。279574人因受傷疾病事故死亡。
俄國:289000人死亡。
普魯士:134000人死亡。
奧地利:550220人死亡。
奧斯曼帝國:50000人死亡。
③ 毛主義與1968年法國的「紅五月」事件的聯系是什麼
法國受到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影響,而引發的激進的共產主義運動,示威遊行。
④ 法國大革命時期,被送上斷頭台的大約有多少人這些人都是被斬首的嗎這受害者都是巴黎人嗎
法國大革命,1791年-1794年雅各賓派專政期間,在巴黎設置斷頭台,三年內被斬首的多達7萬人。
「雅各賓專政」,又稱「恐怖時代」,是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的專制獨裁統治。這些被斬首的「反革命份子」,有不少是非保皇黨成員,他們只是反對雅各賓派的人士。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是一段法國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了深刻廣泛的影響。
【當年斷頭台遺址即今日巴黎市中心協和廣場】
⑤ 有誰知道法國五月暴動的詳細資料客觀點的
戴高樂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後,推行了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使法國經濟發展,國際地位獲得提高。但獨立發展核力量耗資巨大,遭到左翼和右翼的反對,總統的獨斷專行引起人們的不滿,政府反對罷工的立法導致工人的反抗,削減小農戶的政策也激起農民的抗爭。由於經濟情況不好,失業人數多達50萬,青年學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威脅。1968年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以青年學生為前導,法國掀起了五月風暴。
3月,巴黎大學農泰爾分院出現了學生運動,要求改革學校的教育制度。5月3日,為抗議大學當局開除學生運動領導人,巴黎大學學生罷課並佔領了大學校舍。警察封閉了農泰爾分院,驅散了巴黎大學的群眾集會。為抗議警察的暴行,全國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遊行。在巴黎,學生築起街壘同警察對峙。5月中旬斗爭進入高潮。 5月12日,工人舉行罷工,聲援學生的斗爭,要求每周40小時工作制,保證每月200美元的工資。5月13日,學生、工人聯合舉行總罷工總罷課,巴黎20 多萬人湧上街頭,高呼反政府的口號,進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5月14日至18日戴高樂訪問羅馬尼亞期間局勢大大惡化,學生佔領學校,工人佔領工廠,水陸空交通停頓,工廠停工,商店關門,整個巴黎陷於癱瘓。罷課罷工還席捲了法國90多個省,農民也要求提高農產品收購價和降低稅收。
戴高樂匆匆回國,以軍隊為後盾,同工會和企業主代表談判,於5月25日達成協議。政府基本上滿足了工人和職員提高工資的要求,要求工人復工。政府允諾改組,國民教育部長辭職,實行教育改革。5月30日,戴高樂宣布解散議會進行新的選舉。此日,幾十萬人在巴黎街頭遊行示威支持總統的政策。次日,戴高樂改組了政府。6月12日,政府宣布禁止遊行示威。6月16日,警察進駐巴黎大學,拘捕了學生運動的骨幹分子。五月風暴逐漸平息。6月舉行議會選舉,戴高樂派獲勝。戴高樂為了避免「五月危機」的重演而進行了改革。國民議會於10月10日通過了建立大學自治和安排大學生參與高等教學方面的法律。局面逐漸恢復正常。
⑥ 朝鮮戰爭停戰60年,各國傷亡人數是多少
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韓之間的民族內戰,後美、蘇、中國等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入侵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並肩作戰,戰事陷入膠著狀態。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美軍和聯合國軍被俘人數
美軍: 7,140 聯合國軍: 92,970
聯合國軍共計傷亡人數
死亡:683,079 受傷:1,167,737 傷亡合計:1,850,816
中國人民志願軍
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共陣亡114,000餘人,醫院救治戰斗和非戰斗負傷的傷員383,000餘人次,其中救治無效致死者21,600餘人,去掉傷員因第二、第三次負傷而造成統計上的重復數位和救治無效死亡以及非戰斗負傷者,故最後確定的戰斗傷亡減員總數為366,000餘人。
除傷亡減員外,志願軍還有29,000餘人失蹤,失蹤者中除在美方戰俘營中的21,400餘人外,尚有8,000餘人下落不明,估計多已在戰地或在被俘後死亡。
如此可以確定,加上失蹤,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計戰斗損失390,000餘人。除戰斗損失外,醫院還收治過患病住院的軍民450,000餘人次,其中病亡者13,000餘人,加上陣亡、因傷救治無效死亡等明確死亡者和失蹤後估計已死亡者,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民因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在1560,000餘人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犧牲。
加上朝鮮人民軍的傷、亡、失蹤數位,中朝軍隊共付出628 000餘人的兵員損失代價。在戰爭中,中國軍隊共消耗各種物資560萬噸,其中彈葯一項即達25萬噸,開支戰費62億元人民幣。中國軍隊共戰損坦克9輛、飛機231架、各種炮4 371門、各種槍87 559支(挺)。
聯合國軍的數位與中朝方的統計大相徑庭,而且前後不一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曾發表了一個數位,稱聯合國軍方面的傷亡和失蹤/被俘總數為1 474 269人,其中美軍戰斗傷亡及失蹤人數為144 360人。
1957年,在朝鮮戰爭中曾擔任過美步兵第七師師長、後來又先後擔任過美國遠東戰區司令官、美國陸軍參謀長、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萊曼·蘭尼茲爾上將曾在漢城對此說予以認同。但韓國方面後來聲稱,這個數位包括平民的傷亡。
韓國軍隊報出的戰損數位最為混亂
根據美聯社公開的數位,韓國方面共損失1 312 836人,其中陣亡415 004人,傷殘425 868人,失蹤459 428人,被俘12 536人。
而1976年韓國國防部戰史編寫委員會出版的《韓國戰爭史》則聲稱,聯合國軍方面的傷亡及失蹤/被俘數位是1,168,160人。而韓國軍隊的損失 為984,400餘人,其中陣亡227,800餘人,負傷717,100餘人,失蹤43,500餘人。
這個數位與中朝方估計殺傷韓軍的數位相差不算太遠。但韓方另外的資料聲稱這其中包括非軍事人員的傷亡數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細究起來,韓國方面承認的最低的軍人戰斗傷亡約為30餘萬人,失蹤10萬餘人,失蹤人數中作為戰俘遣返者僅7 800餘人。
戰爭期間,韓軍曾多次陷入整體性混亂,其統計數字水分很大。美國軍方的數位雖然也有過變動,但相對來說前後比較一致。
據美國方面近年的數據統計,在整個戰爭中,美國軍隊共計陣亡33 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 600餘人,負傷103 248人,被俘後遣返3 746人,另外尚有8 142人失蹤,估計也只好歸於死亡一類。共計損失169 300餘人。
戰史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相對於韓國軍隊來說,美國軍隊這個統計數字要更可靠一些。按美國的國家體制,在死亡人數上不太可能出現大的差錯,否則如果有人沒有列上陣亡名單,刻上朝鮮戰爭美軍陣亡將士紀念牌,那麼死者家屬肯定會折騰,一折騰,輿論界掀起的軒然大波會讓合眾國政府極為難堪。
其他國家軍隊損失情況
英國:陣亡710人,負傷2 278人,失蹤1 263人,被俘766人,共計5 017人。
土爾其:陣亡717人,負傷2 246人,失蹤167人,被俘217人,共計3 349人。
澳大利亞:陣亡291人,負傷12 40人,失蹤39人,被俘21人,共計1 591人。
加拿大:陣亡309人,負傷1 055人,失蹤30人,被俘2人,共計1 396人。
法國:陣亡288人,負傷818人,失蹤18人,被俘11人,共計1 135人。
泰國:陣亡114人,負傷794人,失蹤5人,共計913人。
希臘:陣亡169人,負傷543人,失蹤2人,被俘1人,共計715人。
荷蘭:陣亡111人,負傷589人,失蹤4人,共計704人。
哥倫比亞:陣亡140人,負傷452人,失蹤65人,被俘29人,共計686人。
衣索比亞:陣亡120人,負傷536人,共計656人。
菲律賓:陣亡92人,負傷299人,失蹤57人,被俘40人,共計488人。
比利時、盧森堡:陣亡97人,負傷350人,失蹤5人,被俘1人,共計453人。
紐西蘭:陣亡34人,負傷80人,被俘1人,共計115人。
南非:陣亡20人,失蹤16人,被俘6人,共計42人。
日本:陣亡數人,被俘1人。
以上合計,其他國家軍隊兵員損失約為17 200餘人。
幾方面數位匯總,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方面所確認的最低人員損失統計數字是:聯合國軍的人員損失在58萬人以上。而這個數位中,估計由中國軍隊造成的損失佔2/3以上,也就是38萬人以上。
朝鮮:
215,000 陣亡
303,000 負傷
101,000 失蹤或被俘
中國:
148,000 陣亡(其中34,000 為非戰斗死)
380,000 負傷
7600 失蹤
21,400 被俘
美國方面的數據:
400,000+ 陣亡
486,000 負傷
21,839 被俘
蘇聯:
315 陣亡
在朝鮮犧牲的十幾萬名志願軍官兵,他們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個地方。其中北京市1,438名,天津市977名,河北省10,155名,山西省5,835名,內蒙古自治區1,683名,遼寧省13,374名,吉林省18,260名,黑龍江省8,222名,山東省19,685名,上海市1,634名,江蘇省7,268名,安徽省4,151名,浙江省3,732名,江西省2,162名,福建省982名,河南省10,673名,湖北省5,167名,湖南省10,687名,廣東省3,186名,廣西壯族自治區2,915名,陝西省2,802名,寧夏回族自治區461名,甘肅省1,041名,青海省48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1名,四川省30,789名,貴州省2,799名,雲南省1,482名。
相關資料來源於:網路搜索
網路:http://ke..com/view/14827.htm
中國時刻:http://www.s1979.com/a/news/world/2009/0908/1236_2.shtml
⑦ 二戰中各國的死亡人數是多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傷人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共有5500萬-6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合計死傷1.9億人。以下是主要國家死傷
人數:
蘇聯二戰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正規軍隊死亡人數有890萬人(一說1400萬人),民兵人數大大超過這個數據,其餘是平民。二戰蘇聯士兵死亡人數一直是個爭論很大的問題,因為在衛國戰爭時期,許多平民男子和婦女被臨時編入了紅軍,所以很難說清他們是正規士兵還是平民或民兵,所以有了士兵死亡890萬和1400萬兩種說法,不過西方認同前種說法的多。其中死於蘇德戰場的士兵有880萬左右;死於蘇日戰場的有1萬人不到;死於蘇芬戰場的有近9萬人。
中國二戰死亡人數一直說不太清,因為統計不清楚,學者估計有1200萬人-1800萬人,不過90年代以後,數據漸漸明了:約1800萬。其中士兵死亡人數約148萬,其中國軍135萬,共軍(包括游擊隊)約10萬-12萬多,其餘為平民
美國有38萬軍人死於二戰,其中在西歐和北非有25萬餘人死亡,在太平洋約有12萬人以上死亡
英軍有40萬人死於二戰,其中士兵約有近38萬;在太平洋死亡約3萬;其餘在歐洲和北非。
德國二戰死亡約800萬人,其中士兵約550萬,其餘平民。其中死於西線和北非約有50萬,其餘死於東線蘇德戰場。
日本二戰死亡人數近300萬,其中士兵死亡約190萬(日本歷史教科書上寫185萬),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人數約44萬(我們現在教科書上寫的135萬是胡扯);在東南亞被英軍、中國入緬遠征軍(消滅日軍1萬還多)、游擊隊殺死約18萬;在蘇日戰場死亡10萬餘人;在太平洋與美軍戰斗中死亡約120萬;志願人員、童子軍死於戰爭近40萬;平民被美軍原子彈、炸彈炸死人數約在55萬人以上(日本方面統計)
義大利死亡約20萬,大部分為士兵,主要死於北非場
南斯拉夫死亡人數為170萬
法國死亡人數為30萬左右
各大戰場死傷數:
蘇德戰場:蘇聯紅軍共死亡880萬人。德軍以及7個仆從國軍隊共死亡572萬人。雙方死亡比例1.54:1
北非和西南歐戰場:盟軍共死亡90萬人(美軍25萬,英軍35萬,法軍20萬,其他國家10萬人),軸心國軍隊共死亡55萬人(德軍50萬,意軍5萬),雙方死亡比例 1.7:1
中國戰場:中國軍隊共死亡148萬人,日軍死亡44萬人,雙方死亡比例約3.36:1
太平洋戰場:日軍死亡138萬人,美軍死亡12萬人,英軍3萬,雙方死亡比例約9.2:1
遠東戰場:日軍死亡10萬人,蘇軍死亡1萬人,雙方死亡比例 10:1
總表:
國名 死亡 受傷 合計死傷
蘇聯 2680萬 3300萬 6000萬
中國 1800萬 1700萬 3500萬
德國 800萬 2000萬 2800萬
波蘭 650萬 100萬 750萬
日本 290萬 400萬 690萬
南斯拉夫 170萬 300萬 470萬
美國 38萬 150萬 190萬
英國 40萬 120萬 160萬
義大利 20萬 50萬 70萬
法國 30萬 20萬 50萬
⑧ 紅五月的紅五月紀念日
五月一日
國際勞動節
五月三日
一九二八年五月三日,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濟南,屠殺我國軍民五千餘人,史稱濟南慘案,也稱五三慘案
五月四日
五四運動紀念日,中國青年節
五月五日
偉大的無產階級運動的導師,全人類解放事業的光輝的指路人,偉大的不屈不撓的反剝削、反壓迫,為勞動人民嘔心瀝血的無產階級戰士,偉大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首創者之一和第一代堅強的捍衛者之一的馬克思誕辰
一九二一年五月五日,廣州成立革命政府,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准備北伐
五月十二日
國際護士節
五月二十日
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日,南京各校學生與滬、杭等地學生,為反內戰,在南京舉行聯合遊行,慘遭國民黨反動政府軍警的鎮壓,這就是五·二十大血案
五月二十一日
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繼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許克祥在湖南叛變革命,捕殺共產黨人及革命群眾百餘人。因這天的電報代號是馬,故名馬日事變
五月三十日
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上海日本紗廠資本家槍殺工人顧正紅(共黨員)。這即是有名的五卅慘案,由此而引起了全國性的反帝斗爭。
整個月份
法國「五月事件」或稱「五月風暴」,1968年5—6月在法國爆發的一場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的群眾運動
整個五月,布滿了斗爭流血的日子,故稱紅五月、革命的五月。因「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等均在五月,故稱。
蕭軍 《五月的礦山》第三章:「在展開紅五月大競賽的第一天--就是五月七日那天--全礦山四萬多人要大獻工一天。」
阮章競 《五月山花紅似火》:「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常把五月叫做『紅五月』。」
⑨ 五月風暴的事件過程
1968年1月,法國青年和體育部長弗朗索瓦·米索福前往巴黎大學楠泰爾學院為游泳池落成剪綵。由於不滿大學對於男生訪問女生宿舍的嚴格限制,一些學生圍住部長,德裔無政府主義者、人稱「紅毛丹尼」的丹尼·科恩-邦迪質問「為何從不談論學生性方面問題」,部長輕率答復「你可以跳到水中來敗敗火」,科恩-邦迪立即回應「這是法西斯官員對於學生所作的唯一答復」,被激怒的學生們應聲高呼「打倒性別隔離區」,不知所措的部長匆匆離去,學生們的反抗開始了:他們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政府,和眾望所歸的領袖——紅毛丹尼。
3月21日,一支左翼突擊隊佔領了巴黎美國捷運公司大樓,以抗議越戰的持續,警方拘捕了6人,其中一人為楠泰爾學院學生,次日,科恩-邦迪率領學生佔領楠泰爾學院行政樓以示抗議,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次學生佔領教育行政機關。一時間形形色色的學生組織紛紛雲集楠泰爾學院,並成立了以「紅毛丹尼」為首的「322運動」組織。
騷動起來的不僅僅是學生,2月,文化部長馬爾羅解除了德高望重的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朗格魯瓦的職務,憤怒的電影界人士成立了「捍衛電影資料館委員會」,要求馬爾羅辭職。4月21日,馬爾羅恢復朗格魯瓦職務,卻以中斷資料館政府資助作為報復,這一行徑遭到了電影界和知識界的強烈反彈,也促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紅五月」里堅定站在了學生的一邊。
5月2日,校方關閉楠泰爾學院,並責令科恩-邦迪等8名學生骨幹到巴黎大學總部紀律委員會接受訓斥,次日,巴黎大學學生到索邦大學總部門前集會抗議,教育部長阿蘭·佩雷菲特和校長讓·羅什擔心引起連鎖反應,出面邀請大批警察入住索邦校區。這是巴黎大學700年歷史上第二次被關閉,上次是因為納粹佔領,且根據法國傳統,警察不得進入校園,這些行動不但更加激怒了學生,也使得大多數教授、學者站在了同情學生的立場上。當天下午,1600名警察包圍校園,逮捕300多名學生;學生們高呼「還我同志」的口號進行抵抗,結果遭到催淚瓦斯和警棍的鎮壓,學生和圍觀青年隨即在盧森堡廣場壘起了象徵革命的第一道街壘,戰斗開始了。
5月6日,法國全國學生聯合會(UNEF)和全國中等和高等學校教師工會(SUESUP)號召總罷課和罷教;8日,薩特等一批名人發表聲明,號召「所有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在物質和道義上支持學生和教師們發起的斗爭」,人們開始揮舞旗幟,高唱《國際歌》,上街遊行,學生和警方在聖日爾曼大街的激烈沖突導致422人被捕,超過900人受傷受傷;9日,薩特等再聯署「向用一切手段擺脫異化秩序的學生們致敬」宣言,拉丁區爆發更大規模示威抗議,而警方則封鎖塞納河上橋梁,雙方展開激烈沖突,導致數百人的受傷、被捕,沖突一直持續到次日黎明。電影界的積極介入使得「五月風暴」的消息迅速傳遍法國,里昂、南特、斯特拉斯堡等地學生紛起響應,拉丁區更成了街壘的世界,這一夜被稱為「街壘之夜」。
11日晚,出訪歸來的總理蓬皮杜宣布警方撤出索邦校區,13日,總工會(CGF)、法國民主勞工同盟(CFDT)和巴黎學生組織80萬人橫穿巴黎的遊行,社會黨、共產黨的著名政治家及後來的法國總統密特朗、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總理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Pierre Mendès France)、羅歇等也出現在行列中;示威者隨即進駐索邦,並在此後一周內相繼佔領了拉丁區大多數公共建築。
戴高樂總統對五月風暴最初的反應是不屑一顧的,並堅持於14日出訪羅馬尼亞。次日,法國國家劇院、法國作家協會等單位均被示威者控制,戛納電影節也為聲援學生草草中止。一些學生組織開始奔赴工廠和全國串連,號召「工人階級從瘦弱的學生手中接過領導權」,罷工浪潮開始席捲法國。18日,法國公交系統罷工,巴黎徹底癱瘓。
21日,政府下令將科恩-邦迪等驅逐出境,次日,爆發了反驅逐的大遊行。24日,回國後一直保持緘默的戴高樂發表講話,同意進行大學,經濟與社會改革,建議公民投票,示威者以「再見,戴高樂」的呼聲回應,總統的支持者向示威者發起攻擊,並導致兩人死亡;25日,政府和公會開始談判,並於27日達成一系列協議,卻遭到大多數工人的拒絕,示威者開始醞釀組織一個包含所有左翼力量的、類似1936年人民陣線的「人民政府」。從5月27日開始至6月30日,法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學生與工人持續示威抗議,並且反對5月27日在蓬皮杜政府的主導之下,資方與工會代表所簽署的勞資協議。戴高樂總統甚至認為情況已經失控。左派政黨與政治人物則宣稱可以負起政治責任,組織臨時政府控制局勢。
29日,五月風暴達到最高峰,這一天僅有5000萬人口的法國全國有1000萬工人罷工,300多個工廠被工人佔領,30多所大學被學生佔領。就在同一天戴高樂突然失蹤,甚至有傳言他已自殺。
就在這一天,戴高樂秘密飛赴德國,前往德國的法軍駐守地巴登-巴登(Baden-Baden),會見了法國駐軍司令馬索,並取得軍方效忠;胸有成竹的總統當即飛回,並於30日16點30分發表講話,宣布解散議會,舉行大選。並且呼籲法國人民發揮公民的精神,支持民選的政府。在戴高樂總統呼籲完之後二個小時之內,五十萬公民隨即走上街頭,在香榭麗舍大道示威支持戴高樂總統否定密特朗的政治野心。戴高樂總統的堅定宣示成為法國政治危機結束的開始。在隨後的六月里,示威與工廠佔領逐漸減少與撤出,各政黨也忙著准備國會解散後之選舉。
示威者試圖抵制大選,並憤怒高呼「青年人已在街壘上投出了他們的一票」,但政府方面已奪取了主動權,6月1日,示威和集會被禁止,大批罷工工人被解僱,兩名工人在此後的沖突中死亡。10日,大選投票開始,就這次選舉一些學者嘲諷道,如果政府不喜歡人民,為何不解散人民,再選另一群人民呢?一些運動組織者仍在做最後努力,但已無濟於事,參與者和支持者都已精疲力竭。16日,示威組織宣布解散,並撤出索邦等公共設施。這一天整個巴黎被裝點成標語、口號、傳單、紅旗的海洋,人們用歡呼、吶喊和歌唱,給「五月風暴」的失敗,畫上了「精神勝利」的喜劇性句號。30日,選舉揭曉,戴高樂右派贏得人民46%的支持,並且在國會獲得72%的席位。第五共和國的危機因此完全解除,戴高樂任命新總理莫里斯·顧夫·德姆維爾(Maurice Couve de Murville),積極進行學生與社會所要求的各項改革。
口號
1.消費社會不得好死,異化社會不得好死,我們要一個新的獨創的世界,我們拒絕一個用無聊致死的危險去換取免於飢餓的世界
2.直到用最後一個資本家的腸子勒死最後一個官僚之前,人都是不自由的。
3.不要改變僱主,而要改變生活的被僱傭
4.行動一定不要是反應,而是創造
5.我持有對現實的願望,因為我相信我的慾望的實現
6.嚴禁「嚴禁」
7.沒有什麼東西叫做革命思想,只有革命行動
8.前進,同志,舊世界已經被你拋在腦後
9.你們雖富猶懼,雖生猶死
10.商品是人民的鴉片
⑩ 五月風暴的事件結果
這次法國的文化革命造成了1000多萬法國人被捲入,1500萬工作日喪失,直接導致幾十萬法郎的物質損失,一名總理和一名教育部長的下台,5人死亡,而它在法國政治、文化、思想領域的深遠影響,則遠非物質與金錢所能衡量的。
1968年五月危機雖然在戴高樂總統的領導之下得以順利化解,甚至還穩定了法國右派政府之政權,但是人民的支持並沒有轉化成對戴高樂總統的支持。1969年4月28日,法國人民通過公投否決了戴高樂總統的政治改革計劃,戴高樂總統因此決定辭職以示負責,十八個月之後,戴高樂總統於1970年11月9日病逝,法國隨即進入另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