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戴高樂是怎樣帶領不得煙抽的法國成為大國的呢
戴高樂是法國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被法國人尊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都尊稱為「戴高樂將軍」。作為法波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締造者,戴高樂極力奉行民族獨立自主的「戴高樂主義」,不畏強權,縱橫捭闔,率領法國在大國博弈中爭得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眾所周知,號稱有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二戰中的表現大跌眼鏡,不到40天的投降成為法國一大污點,雖然戴高樂一直率領「自由法國」在戰斗,但仍被世界詬病。戰後在英國的生拉硬拽下,美國勉強同意法國進入五常,但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仍對戴高樂有強烈的偏見。所以,戰後的法國並不得煙兒抽,規劃戰後秩序的歷次會議都被排除在外。
然而,沒過多少年,戴高樂帶領法國卻在這惡劣的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重新屹立於大國之列。在這浴火重生中,誕生的法國民族獨立自主的「戴高樂主義」,至今還影響著法國的內政外交。
二戰後的歐洲,可謂千瘡百孔,百廢待興。戰敗的德國還要割地賠款,面臨國家分裂,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附美國,力爭跟西歐國家同步發展經濟。對於美國,德國恢復有利於美國的利益,所以給予了大力支持。而英國還未耗盡元氣,尚有海外殖民地,並緊緊抱著美國大腿,與德法兩國比起來日子要好過一些。所以,英國自我感覺良好,自認為還可左右歐洲大局。
法國畢竟有過投降的污點,雖然以戰勝國的身份進入五常,但是地位仍然低下,並被美國所不屑,而跟德國比起來最起碼在外交上還是占據主動的。跟英國比,法國沒有那些海外殖民地,也少了不少麻煩。正是在這種特殊形勢下,法國在美蘇博弈角逐之中,堅持奉行了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
但是,戴高樂對美一貫強硬的做法,遭到了議員們的反對,因為大多議員都要緩和與美國關系,好獲得美國的幫助,如此戴高樂被迫辭職。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極力緩和對美關系,同時在政治上、軍事上和經濟上全面打壓西德。謀求與美英同等的大國地位。
而法國畢竟是老牌的工業帝國,且因在二戰投降早並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所以憑借深厚的工業、科技底子,法國在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經濟迅猛發展,進入60年代GDP增長率接近6%,蓋過美英德等國,使法國國力大增。
就這樣,戴高樂率領法國在美蘇中三國博弈中搶抓了主動權,在兩極世界中殺出一條血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使法國重返世界大國之列。
㈡ 戴高樂是怎樣當上法國領袖的
1939年9月1日,德軍大舉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法聯合對德宣戰。戴高樂奉命指揮第5集團軍坦克部隊駐守阿爾薩斯。1940年1月26日,戴高樂向80位知名領導人遞交了一份備忘錄,題目是《機械化部隊的產生》,呼籲英法美三國要聯合起來建立一支強大的機械化部隊。然而,他的建議無人重視。到這年5月,德軍戰場呈現敗局。
6月份,戴高樂升任副國務秘書,負責國防事務。他親自飛赴英國,爭取英國支持。
6月22日,法國的貝當政府正式向德國投降。戴高樂得知後立刻在倫敦發表聲明,譴責貝當政府的投降行為,同時,宣布成立「自由法國」。幾天之後,英國正式承認戴高樂為「一切自由法國人的領袖」。戴高樂所從事的建立自由法國的行動,便被人們稱為「自由法國運動」。
㈢ 二戰中,戴高樂是如何讓戰鬥法國與盟國平起平坐
1943年7月戴高樂對吉羅的勝利,也可以說是對羅斯福和丘吉爾的示威。羅斯福執拗地企圖把戴高樂排除在法國抗戰隊伍之外,使盡了招數。丘吉爾開始時想把戴高樂拴在倫敦,成為大英帝國的囊中物,但是這位「應運而生」的法國將軍,身在倫敦,想的卻是維護法蘭西帝國的整體利益,最終作為凱旋者回到法國。戴高樂需要美國和英國的幫助,但是絕不因此而仰人鼻息。他頂住了羅斯福和丘吉爾的種種壓力和干預。
丘吉爾與羅斯福不同,他不像羅斯福那樣對維希政權抱有幻想。當看到戴高樂不可能就範,戰鬥法國已經堅實地站立起來時,他不能不想到,日後他還必須和這位剛愎自用的將軍打交道。丘吉爾說服了艾森豪威爾,兩人一起向羅斯福陳詞盟國必須承認戴高樂領導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但是,問題並未解決,戰鬥法國仍然不能與盟國平起平坐。
反法西斯盟軍在各條戰線的勝利,特別是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所取得的偉大勝利,改變了歐洲戰場的面貌,盟軍由防禦變為反攻。7月26日,墨索里尼垮台,德意法西斯聯盟宣告破裂。從各方面的態勢來看,1944年將是一個決勝之年,對於法蘭西民族來說將是從德國法西斯侵略魔爪下光復的一年。
戴高樂決心讓由他領導的武裝力量在解放法國的戰役中,發揮最大的威力。9月18日,戴高樂和吉羅簽發了一項備忘錄,分送給美、英、蘇3大國,堅持法國軍隊一定要參加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未來的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戰役。另一份備忘錄則提出,盟軍解放法國時應該與戰鬥法國建立的行政機構合作。戴高樂擔心會被盟國關在解放後的法國政府之外,從而淪為盟國的附庸。
美國和英國依然忽視戴高樂。關於義大利的停戰談判,戴高樂幾乎一無所知。墨索里尼倒台後,繼任的巴多里奧政府要求停戰,9月3日,美英同義大利簽署了停戰協定,直至盟軍在南義大利登陸,戴高樂才得知此事。9日,戴高樂發表聲明,指出法國必須參加一切對意條約的制定,並且對於沒有被邀請參加對意停戰協議表示不滿。10日,法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和吉羅所屬的部隊在科西嘉登陸。戴高樂於24日發表聲明,說科西嘉戰役表明法國有能力在解放歐洲的共同戰斗中作出貢獻。11月底,戰鬥法國終於成為義大利咨詢委員會的成員。
9月17日,戴高樂發布命令,宣布成立協商會議,它相當於民族解放委員會的議會,由100名委員組成,其半數來自國內的抵抗運動。10月3日,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由戴高樂和吉羅簽署命令,宣告:今後委員會將只有一個主席。同一天的另一項法令宣布將根據指揮與政權分立的原則,組織法國的武裝力量。
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於11月3日在阿爾及爾開幕。戴高樂發表了長篇講話,指出戰鬥法國從一開始就是法國的合法代表,協商會議的召開是完善法國各種合法權力機構的重要步驟。同一天,戴高樂改組民族解放委員會,增加了國內代表,排斥了吉羅和吉羅的支持者喬治。
1944年1月12日,丘吉爾和戴高樂在阿爾及爾見面。當時英國和美國報紙都透露,羅斯福有意在戰後法國成立一個由英美控制的軍政府。在談話中,戴高樂向丘吉爾表示,他強烈反對羅斯福的計劃,他指出,戰鬥法國既然已經在北非站住了腳跟,也必定會勝利地返回法國。談話後的第2天,戴高樂邀請丘吉爾檢閱了他統率的軍隊。
戴高樂蔑視羅斯福的「法國不能再擁有原來的殖民地」的說法,1月30日,在布拉柴維爾召開的非洲領地會議上,戴高樂發表講話,指出法國的事務只能由法國自己來決定,法國將獨自行使自己的主權。戴高樂還規劃了未來包括法屬殖民地在內的所謂「法蘭西聯盟」。
3月21日,戴高樂發布命令,宣告:一旦法國本土有足夠的領土獲得解放,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就立即遷回法國,行使其職權。
3月27日,戴高樂明確表示:民族解放委員會將成為法國的臨時政府,在恢復民主的進程中,臨時政府「絕對地」只聽取「民族意願」的意見,凡「不是來自法蘭西民族的任何教訓」,一概不予理睬。4月8日,戴高樂自任法國武裝力量的統帥,吉羅被委以總監。吉羅拒絕了這個榮譽職務,寧願退休。這一切都使羅斯福非常惱火,但毫無辦法。
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戰役即將開始,丘吉爾邀請戴高樂到英國來。6月4日,戴高樂乘坐丘吉爾派來的專機,從阿爾及爾飛往倫敦。比起一年以前戴高樂離開倫敦前往阿爾及爾時,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此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盟國的軍隊正厲兵秣馬,准備橫渡英吉利海峽。
英國完全浸沉在大戰前緊張的氣氛中。丘吉爾在指揮部會見了戴高樂。他們的談話有使戴高樂感興趣的地方,這就是解放歐洲的戰役即將開始,雖然美國和英國在制訂諾曼底登陸的方案時,完全把戴高樂撇在一邊,但是戴高樂重返祖國的日子畢竟越來越近了。談話的後一半卻激怒了戴高樂,丘吉爾建議戴高樂到華盛頓去見一見羅斯福,還說羅斯福對於戴高樂排斥吉羅的做法一直很有意見。戴高樂說,目前他想到的只是解放法國的戰爭,對朝見羅斯福完全沒有興趣,法國的事情只能由法國人自己來管,無需美國和英國插手。丘吉爾也發了火,他挑明說:如果要他在戴高樂和羅斯福之間進行選擇,他只能選擇後者。
在倫敦,戴高樂還會晤了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向他介紹了渡海作戰的准備情況,表示:盟軍一旦登陸後,准備安排挪威、荷蘭、比利時等國的領導人通過電台向本國人民發表講話,然後艾森豪威爾也發表一個講話,並把准備好的講稿拿給戴高樂看。艾森豪威爾建議戴高樂接著也對法國人民說幾句話。艾森豪威爾的講稿只講盟軍的戰績,隻字不提戴高樂和戰鬥法國。戴高樂立刻表示不滿,堅決拒絕在艾森豪威爾之後講話。
同丘吉爾和艾森豪威爾的這兩次談話,氣氛都十分緊張。但是,當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戴高樂還是通過倫敦廣播公司發表簡短的講話:「最崇高的戰斗開始了!法國的戰役打響了。在全國、在帝國、在軍隊里,只有一個共同的意志,一個共同的期望。」
諾曼底登陸後,戴高樂從倫敦又回到阿爾及爾。在這期間,戴高樂於7月6日訪問了華盛頓,同羅斯福進行了三次禮貌的,但極不愉快的談話。戴高樂得知,羅斯福認為未來世界秩序的基石將是美、英、蘇和中國四大國,而法國則自從1940年6月崩潰以後,就永遠失去了大國的地位。戴高樂離開華盛頓以後,美國國務院於12日發表一項聲明,表示美國政府確認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有資格在解放後的法國行使行政管理的權利。
㈣ 戴高樂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吉羅手中拿到法國的最高軍事指揮權
1943年4月10日,吉羅向戴高樂提出一項奇特的建議:在阿爾及爾建立法國「海外領地委員會」,吉羅和戴高樂都是這個委員會的成員,但是委員會不具有實際的政治權力。對於這個毫無意義的建議,戴高樂決定不予理睬。
4月15日,戰鬥法國全國委員會通過決議,一致擁護戴高樂提出的成立一個擁有實權的執行委員會的主張,由戴高樂出任主席,以吉羅為總司令的那部分法國軍隊置於委員會的領導之下。全國委員會宣布,戴高樂將以全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前往阿爾及爾視事。這就是說,戴高樂的總指揮部將從倫敦遷到阿爾及爾。
經過幾年的奮斗,戴高樂的實力和影響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他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抵抗運動的領袖和旗幟。北非各地都通電支持戰鬥法國。戰鬥法國在國內的影響也迅速擴大,戴高樂派往國內的抵抗運動的代表讓·穆蘭到5月中旬,已組成了包括各種派別的全國性抗戰運動委員會,委員會表示擁護戴高樂,要求迅速在阿爾及爾成立以戴高樂為主席的臨時政府。
相形之下,吉羅顯然勢單力孤,在這種情況下,吉羅於5月17日邀請戴高樂前來阿爾及爾,共商成立中央權力機構的大事。5月27日,讓·穆蘭主持召開了全國抗戰運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以正式聲明的形式宣告一個以戴高樂為主席的臨時政府將在北非成立。英國和美國的廣播電台轉播了這項聲明。
6月1日,戴高樂向法國記者公布了一項聲明,宣布將盡早成立一個法國中央政權,以領導全國的反法西斯戰爭,這個政權將享有真正的主權。第2天,他本人、卡特魯將軍、馬西格利和菲利浦就將同吉羅將軍舉行會談,討論成立法國中央政權問題。
盡管還有許多困難,但勝利已經不遠了。
戴高樂把他的指揮部搬到阿爾及爾,是為了准備解放法國。為了解放法國,就必須把反抗法西斯的組織和力量統一在他的領導之下,而為了統一,首先必須戰勝吉羅。
戴高樂5月30日抵達阿爾及爾機場時,吉羅已經等在那裡了,前來歡迎戴高樂的還有英國和美國駐北非的代表。戴高樂和吉羅的第一次談話是在從機場到官邸的汽車上進行的。氣氛有些尷尬。戴高樂告訴吉羅,他准備派哪些人參加會談,然後問吉羅這方有些什麼人出席。戴高樂以十分堅定的口氣對吉羅說,無論如何,到現在還留在吉羅身邊的那些維希分子一個也不能留在未來的中央權力機構中。戴高樂指的是維希政府駐阿爾及利亞總督佩盧東、駐摩洛哥總督諾蓋斯和駐西非總督布瓦松。
下午4時,戴高樂到郵政廣場向死難者紀念碑獻「洛林十字」,聚集在那裡的數以千計的群眾熱情地向他歡呼。此時,戴高樂的心情是樂觀而自信的,他的事業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吉羅能有何為?他堅信,把那些維希政府派的「總督」趕走,迫使吉羅接受他的領導,是天經地義的,能夠辦得到的。只是吉羅背後站著羅斯福,不會輕易就範,還需要一步一步地來。
戴高樂決心對羅斯福的干預不予理睬。31日上午,戴高樂和吉羅如約來到弗羅蘭坦中學舉行會談。但是,會談的優勢不在吉羅一邊,讓·莫內想從中調解,戴高樂一方的代表態度一致,附會吉羅的只剩下喬治一個人了。戴高樂取得了第一個回合的勝利。6月3日再次開會,吉羅接受了戴高樂的主張,正式成立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但是,這個機構美中不足的是戴高樂和吉羅都是委員會的主席,是一種「雙頭領導」的怪現象。戴高樂斷定,英國和美國還會給他製造麻煩,還沒有取得全勝。
丘吉爾突然在阿爾及爾露面了,艾登也來了。6月6日,丘吉爾邀請戴高樂、吉羅和委員會其他委員出席「鄉村」宴會。丘吉爾警告戴高樂說,如果吉羅被「吞並」,英美就要採取「一些措施」。有羅斯福和丘吉爾的撐腰,吉羅還不想交出軍權。
羅斯福也露面了。10日,羅斯福給艾森豪威爾發了一封電報,說無論怎樣也不能讓戴高樂把西北非洲都控制起來,美國甚至不惜派特別部隊去牽制戴高樂。一星期後,羅斯福再次致電艾森豪威爾,指示他一定要設法阻止戴高樂控製法國軍隊。6月19日,艾森豪威爾邀請戴高樂、吉羅一起談談法國軍隊的「指揮和組織問題」。
戴高樂首先發言,開門見山說他是作為法國政府主席來參加會晤的,按照慣例,國家元首或政府主席有權親自到他們授予指揮權的總司令部去。艾森豪威爾是盟軍總司令,他應該從這番話里懂得,他手中的指揮權,是由有戴高樂在內的盟國元首授予的,戴高樂絕不會屈尊於與他本人意願相反的盟軍司令的任何要求。
艾森豪威爾和藹但又語帶脅迫地說,盟軍很快將在西西里登陸,戴高樂必須保證後方的安全,因此,法國軍隊的統帥和組織應該維持原狀,吉羅應該保持現有的權力和職位,並且只有吉羅一個人才有權同艾森豪威爾討論北非的軍事問題。艾森豪威爾以英美兩國政府的名義通知戴高樂,如果不按照他剛才所說的去做,英美就要停止向法國軍隊供應軍火。
戴高樂堅決駁回了美國的威脅。他指出,法國統帥的組織是法國政府許可權以內的事,他反問道:「一切作戰的國家,譬如美國,都是把作戰部隊的指揮權交給將軍,而有關建軍的事項則由部長負責。難道你硬要法國不這樣做么?你是個軍人,你認為一個領袖依靠某個外國的恩賜,就能維持他的權威嗎?」
會談沒有任何結果。戴高樂決定不理睬英美的「警告」,把最高軍事統帥權緊緊地掌握在民族解放委員會手中。
在這期間,擁護戴高樂的隊伍更加擴大,許多後來曾在法國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政治家,如愛德加·富爾等,都來投奔戴高樂。這大大增加了民族委員會中戴高樂派的力量,戴高樂得以在委員會內組織了一個以他為主席的軍事委員會。吉羅雖然仍負責北非的軍事問題,但獨立行使職權的條件越來越少了。
7月31日,民族解放委員會由「雙頭領導」正式變為戴高樂的單獨領導。吉羅仍然當他的總司令,但在他的上頭有一個由戴高樂任主席的國防委員會,它的前身就是不久前成立的軍事委員會。吉羅已經無能為力了。
1943年7月31日,對於戴高樂說來是個很有意義的日子,它標志著戴高樂最後戰勝了吉羅。吉羅雖然還是總司令,在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的文件里還有副簽的資格,但是,他必須服從戴高樂的領導。7月初,法屬西印度諸島也歸附了戴高樂,法屬海外殖民地都在「洛林十字」的標記下成為戰鬥法國反法西斯戰爭的廣泛基地。
㈤ 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是怎樣的
1940年6月18日,法國敗亡的前夕,戴高樂在倫敦發表演說,號召法國人民繼續團結抗戰,開始了他所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這是法國抵抗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最初依靠英國的支持,繼而在西非和赤道非洲建立抗戰基地,克服重重困難,不斷發展和壯大。1942年7月,「自由法國」改名為「戰鬥法國」,並先後同國內各抵抗組織和黨派建立聯系,隨著盟軍在北非的登陸,又把活動中心轉移到阿爾及利亞。1943年6月3日,以戴高樂為首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正式成立,成為全國所有抗戰力量的領導機構。次年6月3日又組成以戴高樂為主席的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配合盟軍勝利地完成了解放祖國的任務。
因為你們要記住法國不是孤單的……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法國抵抗的火焰不能熄滅。 」他號召目前在英國或將來可能來英國的法國官兵、軍工廠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與他取得聯系,共同為拯救法國而斗爭。戴高樂堅定的聲音穿過夜空,越過波濤洶涌的英吉利海峽,飛向巴黎,飛向里昂,飛向所有法國的城鎮和農村。當時知道戴高樂的法國人還不多,然而他簡短有力的講話卻在每個人的心裡燃起希望的火花。6月18日的講話就這樣載入了法國的史冊。不少法國統治集團的成員在法蘭西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動搖徘徊,有的甚至完全喪失民族氣節,戴高樂卻能挺身而出,呼籲全國抗戰到底,這在當時確是難能可貴的。
㈥ 戴高樂是誰,為何說他在二戰時期的作用最大
對法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70年,戴高樂逝世。生前遺囑,拒絕國葬。在教堂,他的遺體被運往小教堂。戴高樂被安葬女兒墓地旁邊,墓碑刻有“夏爾·戴高樂1890-1970”的字樣。就這樣,偉大的總統去世。二戰之後,誕生很多偉人,戴高樂是值得佩服的。
戴高樂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對軍事感興趣,畢業於聖西爾軍校。一戰期間,加入戰爭。一戰期間,受三次傷,最後被德軍俘虜。在德國三十二個月的關押生活。作為戰俘,不安分,越獄被俘,每次被關進懲罰營。可一戰期間,非常厲害。
法國建立第四共和國。戴高樂與制憲議會發生沖突,乾脆辭職。戴高樂沒有任何作為,成立其他黨派,結果失敗。
㈦ 戴高樂是如何智勇登機飛奔倫敦,創建「自由法國」運動的
1940年6月14日,法西斯德國侵略軍佔領了法國首都巴黎。兩天之後,雷諾政府垮台。隨之上台的貝當政府決定屈膝投降。在這法蘭西民族危難的關鍵時刻,發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事件一法國國防和陸軍部次長、陸軍准將戴高樂智勇登機,飛奔倫敦。
6月17日,一位英國將軍回國,戴高樂奉命到機場送行。他與客人握手告別。當飛機馬達轟鳴,正要起飛之際,戴高樂驀地縱身躍上飛機,他剛剛登上,飛機便騰空而起,直插藍天。
戴高樂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了傑出貢獻,1969年他逝世後,毛澤東在唁電中稱他為「反法西斯侵略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戰士」。
㈧ 戴高樂是如何帶領法國從屈辱走向強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擁有西歐最強的陸地軍隊,然而在德國面前卻不堪一擊,特別是馬其諾防線留給了世界無盡的笑柄,無數的國家為此嘲笑法國人的可笑和傲慢,的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國人近代最大的屈辱,法國作為當時歐洲第一陸軍強國,卻固步自封地對德採取戰略防守。
同時,戰敗帶給了所有法國人內心極大的震撼,他們不相信自己偉大的祖國,會如此不堪一擊,因而許多法國人心中的民族自信也被嚴重打擊,法國淪陷後,海外的法軍也陷入了一片絕望,他們沒有勇氣再拿起武器回到祖國。
其實,早在當時法國政府修建馬其諾防線時,還是一個普通軍官的戴高樂,就極力地反對政府的這種做法,他認為,法國不應該把希望寄託在無法移動的大炮上,而是應該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建造一支強大的裝甲部隊。
㈨ 二戰時戴高樂是如何使法國逐漸強大起來的
1944年9月17日,戴高樂發布命令,宣布成立協商會議,它相當於民族解放委員會的議會,由100名委員組成,其半數來自國內的抵抗運動。10月3日,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由戴高樂和吉羅簽署命令,宣告:今後委員會將只有一個主席。同一天的另一項法令宣布將根據指揮與政權分立的原則,組織法國的武裝力量。
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於11月3日在阿爾及爾開幕。戴高樂發表了長篇講話,指出戰鬥法國從一開始就是法國的合法代表,協商會議的召開是完善法國各種合法權力機構的重要步驟。同一天,戴高樂改組民族解放委員會,增加了國內代表,排斥了吉羅和吉羅的支持者喬治。
㈩ 法國的重建和戴高樂爭取大國地位的活動是怎樣的
1944年8月19日,巴黎人民舉行英勇的反法西斯起義,經過幾天浴血奮戰,終於在8月24日解放了自己的城市。翌日,戴高樂回到巴黎。8月31日,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即臨時政府從阿爾及爾遷回巴黎。隨著國土的解放,法國的各種矛盾迅速激化,國家的重建和大國地位的恢復問題十分尖銳地提上了日程。 戴高樂重建法國的一些措施 解放後的法國滿目瘡痍。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法國造成了更為巨大的災難。據法國戰爭破壞委員會的估計,在這次戰爭中,法國喪失了它所有財富的45%。死亡人數達635000人,還有585000人因戰爭而殘廢。經濟上亟待重建。 政治上,法國也面臨著重建的問題。自貝當政府在1940年6月向德國投降以後,1875年建立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即已滅亡。
其次,9月9日,戴高樂正式對剛遷回不久的臨時政府進行改組,吸收了一些國內抵抗運動的領袖。10月14日,巴黎公布咨詢議會名單,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被並入這一清談機構。再次,為了鞏固對全國的控制,挫敗共產黨人在外省奪取政權的可能性,戴高樂以整頓國內治安和制止無政府行為為名,不斷派遣軍政人員前往各地接管解放委員會的權力,鎮壓和消滅人民武裝力量。9月14到11月6日,戴高樂還多次對各省進行了廣泛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