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法百年戰爭真正損失較大的是哪個
首先,我這里要強調一下,英法百年戰爭雙方損失都大的難以想像,可以說是幾乎把英法兩國所有的國力、戰爭潛力都拼光了。
其次,我認為損失更大的是英國:
1、英國是戰敗國,最後法國在第三階段,由聖女貞德帶領,成功翻盤;
2、法國最終收回了勃艮第貴族,並且收復巴黎和英法之間所有有爭議的地區;
3、英國金雀花王朝在百年戰爭前,曾在歐洲大陸上有相當大一塊領土(這塊地方就在今天的法國北部),在百年戰爭之後全部歸了法國,從此英國才孤立於歐洲大陸之外,成為島國,領土上損失慘重;
註:
1、英國的金雀花王朝,起源於法國(初代是法國貴族),並且曾經是法國的正統;
2、這個金雀花王朝,在擁有不列顛島的同時,曾經擁有過諾曼底公國(就是今天的法國諾曼底地區),最大的時候領土一直到比利牛斯山脈(法國西南部的法西邊境,幾乎包括今天法國全境),後世稱此時期的英格蘭王國為「安茹帝國」;
3、英國人跟德國人也有很近的血親關系,以至於英國的人種被稱為「盎格魯·薩克遜人」,也就是「英格蘭的薩克遜人」,而薩克遜是今天德國中部的一個重要行省,曾是神聖羅馬帝國7大選帝侯之一,換言之,英國人至少有某一代統治者是從德國過去的,不知道金雀花王朝是否包括今天德國的一部分。
4、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英國取得優勢,但在第三階段被貞德帶領的法軍擊潰,喪失了其在歐洲大陸的所有領土。
『貳』 歐洲著名的百年戰爭發生在哪兩個國家
英國和法國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 年8月,雙方在克雷西會戰,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1347年攻佔法國的加來。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眾臣被俘,英藉此向法國索取巨額贖金。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約》 ,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
1364年,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為了奪回失地, 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1369年起連續發動攻勢,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佔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叄』 百年戰爭中,為什麼法國不奪回加來港
加萊易守難攻而且比加斯科涅更容易得到增援,而且周邊絕大部分領地都被勃艮第控制。當時要攻克它很大概率會轉變為一場長期封鎖戰。這需要龐大的軍隊 穩定的補給線 和足以阻遏敵人的海軍艦隊 也意味著巨額的資源耗費。當時法王與勃艮第公爵的關系是貌合神離,以往圍攻加萊的戰役大多由勃艮第公爵們組織,而且當時法軍還有新奪下的漫長海岸線要防禦 ,因此對加萊這塊總是心不在焉。 此外 ,南邊的義大利事業已經開啟 ,它很快也牽制了王室的一部分精力。
『肆』 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勃艮第是在什麼時候撤出法國的
勃艮第是法國的一部分,不可能撤出法國。
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趁查理六世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英軍於阿金庫爾戰役大敗法軍。10月與勃艮第公爵結盟,佔領法國北部,法王查理六世無力抵抗。
1435年勃艮第背棄英王,重新與法聯合,促使法軍轉入大反攻。
勃艮第, 西歐歷史地區名,各歷史時期所指各異。多用指除十七和十八世紀法國勃艮第省外,另擁有其他廣大領土的兩個王國和一個公國。在汝拉山脈和巴黎盆地東南端之間,為萊茵河、塞納河、盧瓦爾河和羅訥河之間的通道地區。
勃艮第王國一般作為一個半獨立的實體,但是在法蘭克王國內部,它的話語權一般很小。到後來,勃艮第甚至被合並於紐斯特里亞王國(次級王國之一),但是勃艮第仍然保持了自主權。到了加洛林王朝時代,勃艮第在統一的帝國之下直到凡爾登條約的簽訂。
『伍』 英法百年戰爭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國的其它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系(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見騎士軍)組成。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扎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游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斗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點評: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陸』 在中世紀時 法國和英國打最大的一場仗是哪場 在哪個地方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百年戰爭地圖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 年8月,雙方在克雷西會戰,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1347年攻佔法國的加來。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眾臣被俘,英藉此向法國索取巨額贖金。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約》,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 地圖1364年,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為了奪回失地, 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1369年起連續發動攻勢,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佔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柒』 英法百年大戰是從哪一年開始到哪一年結束的哪個國家取得勝利
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地,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繪畫)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 年8月,雙方在克雷西會戰,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1347年攻佔法國的加來。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眾臣被俘,英藉此向法國索取巨額贖金。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約》 ,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 1364年,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為了奪回失地, 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1369年起連續發動攻勢,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佔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捌』 百年戰爭是哪兩個國家
百年戰爭是1337年至1453年期間,發生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蘭王國和瓦盧瓦王朝治下的法蘭西王國之間,針對法國統治權的戰爭。
『玖』 百年戰爭的歷史進程如何
百年戰爭,是歷史學家對法國和英格蘭在1337年至1453年間斷續進行的長達116年戰爭的稱呼。
814年,顯赫一時的西歐君主查理大帝去世,幅員廣大的查理帝國也隨之分裂了。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締結條約:三分帝國,各據一方。後來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三個國家即由此發展而來。由查理帝國分裂出來的法國,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國王的權力很小,英格蘭國王在法國還佔有很多領地。英格蘭國王怎麼會在法國佔有領地呢?這要追溯到諾曼底征服,百年戰爭的起因和它有直接關系。1066年,法國大封建主諾曼底公爵威廉為了奪取英格蘭國地位,率兵渡海進入英格蘭,加冕稱王,英格蘭歷史上稱為威廉一世。威廉雖然是英格蘭國王,但同時又以法王的附庸身份佔有諾曼底,以後他的後裔把在法國的領地逐漸擴充到法國西部。到了12世紀晚期,英格蘭國王在法國的領地竟是法王領地的6倍。從13世紀初開始,法王陸續收復了英格蘭國王在法國的領地。至14世紀初,英格蘭國王還保留著西南沿海的一些地方。英法矛盾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原因,就是雙方都想爭奪富庶的佛蘭德(現在的比利時大部和法國的東北部)。佛蘭德有著發達的呢絨業,法王迫切希望將佛蘭德並入自己的王室領地。但英格蘭與佛蘭德有密切的經濟聯系,羊毛是英格蘭的主要出口物資,1300年英格蘭出口總值30萬鎊,羊毛就佔了28萬鎊,其主要市場就是佛蘭德。英格蘭當然十分害怕法國統治佛蘭德,損害它的經濟利益。在英格蘭與法國的爭奪中,佛蘭德出於自身利益支持英格蘭,承認英格蘭國王是佛蘭德的最高統治者,繼而乾脆承認英格蘭國王也是法國國王。原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法王腓力五世的女兒。腓力五世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查理四世繼位,但死後沒有子嗣。愛德華三世乘機以外甥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但法國封建主卻推舉腓力五世的侄子瓦盧瓦伯爵腓力為法國國王,稱為腓力六世,從此法國開始了瓦盧瓦王朝的統治(1328~1589)。領土爭奪加上王位繼承的糾紛,終於釀成了一場長達100餘年的大戰。這場百年戰爭,以王朝之間的爭奪開始,逐漸轉變為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
1337年1月至1360年為戰爭第一階段。西歐從14世紀起,步兵已開始取代騎兵成為戰爭的主要力量,戰術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英格蘭軍隊的主力由自由民組成,有良好的紀律,步兵騎兵協同作戰,採用進攻性的防禦戰術。法軍的主力則是由封建貴族組成的重裝騎兵,步兵由義大利雇傭兵組成。封建貴族看不起雇傭兵,不能與他們協同作戰,仍採用突出個人、不顧整體的作戰方法,因此戰爭初期法軍接連敗北。
1346年8月26日,英格蘭與法國軍隊在克雷西遭遇,法軍3倍於英格蘭軍,士氣高昂。傍晚時分,法軍首先發起進攻,打頭陣的是義大利熱那亞的弓箭手,法軍的箭射程短,威力小,射不到英格蘭軍陣地,時間一長攻勢便弱了下來。而這時英格蘭軍卻射出一支支箭,霎時,那些打頭陣的熱那亞雇傭兵一個個丟盔棄甲往陣地拚命奔跑,丟下了一大批屍體。這是因為英格蘭軍的弓箭都是長弓,殺傷力極大,他們每分鍾能射出10至12枝箭,有效射程達150餘米。銳利的箭能穿過頭盔,穿透鎧甲。驕橫的法國騎士一見這陣勢便沖了過來,大罵那些熱那亞弓箭手:「滾開,別在這兒擋道,你們這些膽小鬼!」法軍又發出了攻擊令,騎士的榮譽感使他們爭先恐後地沖了過去。可惜英格蘭軍弓箭手訓練有素,箭無虛發,使許多騎士倒地而死,沒有一個騎士能沖到英軍陣前。直到深夜,法國騎士還在不顧一切地向英格蘭軍陣地沖擊,但他們在英格蘭軍強大的弓箭手面前卻毫無辦法。第二天早晨,法國騎士的屍體堆滿了山谷,損失騎士4000餘人。隨後英格蘭軍又攻陷了加來城,這個海港就長期成為英格蘭在歐洲大陸的據點。
1356年9月19日,兩軍又在普瓦蒂埃對陣。法軍在騎兵沖鋒失敗以後,便仿照英格蘭人的戰術下馬緩步前進,而英格蘭軍卻抽調預備隊對法軍側翼發起一場猛攻。身著沉重鎧甲的法國騎兵行動不便,只能坐以待斃,法王約翰二世和大批貴族被俘。英格蘭封建主對這次戰爭十分積極,他們想借戰爭蹂躪法國的城市、農村和城堡,指望俘虜法國的封建主而得到大筆的贖金。所以劫掠很快成了英格蘭人對這次戰爭的基本動機。在每一次的侵掠中,英格蘭人都獲得許許多多戰利品和法國的被俘騎士,他們就以這些騎士為人質勒索大量贖金,僅被俘的約翰二世的贖金就高達300萬金幣。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訂立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法國把加來港和西南部的大部領土割讓給英格蘭。
法國的潰敗使國內人民的負擔急劇加重,階級矛盾更加尖銳起來。1364年,法王約翰二世囚死倫敦,其子查理繼位,是為查理五世。他利用訂立和約的喘息機會,進行了許多財政和軍事改革,決心廢棄屈辱的對英格蘭和約。1369年,他開始反擊英格蘭,戰爭進入第二階段(1369~1395)。法國逐漸收復大片失地,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1415年8月,英格蘭王亨利五世乘法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法國力量遭到削弱之機,率兵6萬在塞納河口登陸,戰事再起,進入第三階段(1415~1420)。英格蘭迅速佔領了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廣大地區。亨利五世宣布要統治法國。1420年5月雙方簽訂特魯瓦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國國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苛捐雜稅和巨額賠款沉重地壓在英格蘭占據區居民的身上。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為徹底打跨法國,英格蘭再次向法國發起進攻,一路打到奧爾良。奧爾良是通往法國南方的門戶,一旦陷落,法國全境不保。
牧羊女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的一個小村莊,艱苦的生活賦予了她堅強的性格。1428年,她3次求見王太子,陳述她的救國大計。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貞德「戰爭總指揮」的頭銜。她全身甲胄,腰懸寶劍,扛著上面綉有「耶穌,瑪利亞」字樣的大旗跨上戰馬,率領3000~4000人向奧爾良進發。奧爾良已被英格蘭軍包圍達半年之久。貞德先從英格蘭軍圍城的薄弱環節發動猛烈進攻,英格蘭軍四散逃竄。4月29日晚8時貞德騎著一匹白馬,在錦旗的引導下進入了奧爾良,全城軍民燃著火炬來歡迎她。貞德高昂了法軍的士氣,迅速攻克了幾個要塞,敵人聞風喪膽。人們歌頌貞德的戰功,稱她為「奧爾良姑娘」。5月8日,被英格蘭軍包圍209天的奧爾良終於解了圍。奧爾良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貞德又率軍收復了北方許多領土。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的影響擴大,蓄意謀害貞德。1431年5月30日上午,不滿20歲的貞德備受酷刑之後在魯昂城下被活活燒死。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極大義憤和高度愛國熱情,在人民運動的壓力下法國當局對軍隊進行了整頓。1436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47年奪回魯昂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格蘭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拾』 歐洲的百年戰爭發生在哪兩個國家
歐洲的百年戰爭發生在英國和法國,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歐洲著名的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HundredYears'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theHundredYears'
War)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系等各種因素。盡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
這場戰爭除王位繼承原因外,還為了爭奪在法境內的富庶的佛蘭德和阿基坦地區。這個地區與英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1328年,法國佔領該地,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佛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使英法兩國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也是導致戰爭發生的一個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