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清朝政府在中法戰爭中不敗而敗
01、清軍自身實力不足;02、李鴻章的和戎觀
李中堂向來主和,但主和與懦弱不是一碼事,事實證明沒有金剛鑽卻硬要攬瓷器活,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03、國際環境影響。這三個事件導致了清政府在中法戰爭中不敗而敗。
⑵ 中法戰爭為何清朝會「不敗而敗」
清朝雖然在我國的歷史上存在的時間較長,可是最後還是走向了滅亡,尤其是清朝發展到最後出現了內憂外患的局面,再加上有外來的侵略,總是出現敗北的情況,在與外來侵略的戰爭中,中法戰爭這一戰,清朝卻“不敗而敗”,導致該局面的出現的原因與清朝的軍隊實力、政治局面以及外部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中法戰爭中,清朝會“不敗而敗”與當時的外部環境有很大的關系。雖然中法戰爭一直在持續,但是法國對中國內陸的領土並沒有很大的興趣,而在這些列強中,日本更具有侵略性,尤其是日本在入侵了的台灣後,對中國內陸的野心是昭然若知,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籌備與日本的戰爭是更緊迫的。再加上法國的政治失利,這讓清朝有了台階,便藉此機會把對清朝的傷害降到最低,於是就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⑶ 清朝面對西方列強很少打勝仗,為什麼可以一反常態擊敗法國
清朝當時能擊敗法國,因為法國戰線拉得太長,導致供應不足,法國遠離了後方供應基地,水上火力支援失去了,大概只有四五千名士兵,而清軍士兵超過20000人,其中包括大量的主力軍,攜帶了大量補給,士氣一天比一天高漲。所以當時能擊敗法國。
而且清政府也利用這次勝利乘勝求和,避免了戰爭的擴大,畢竟法軍在遠東兵力不足,再者清軍並沒有取得戰略優勢,如果法軍陸海軍大舉增援那麼後果將要比丟失越南嚴重多了。而乘勝求和,中國以放棄越南宗主權為代價,既沒有割地賠款也沒有開放通商口岸,也屬於一次不小的勝利。
⑷ 中法戰爭清朝失敗的原因
其根本原因固然在於清朝的腐敗,但作為戰爭的直接結局是清朝方面失敗了,軍事上的失敗導致被迫就範,還似乎有點扯賴,而中法戰爭呢,從軍事上說都是中國得到了勝利的結局。這勝利,是廣大愛國軍民基於通過兩次鴉片法戰爭失敗的慘痛教訓,對外國侵略者認識深化和仇恨增強,奮勇戰斗,抵抗外國侵略的結果。但是,廣大愛國軍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卻被清政府用來化為乞和的本錢,在它的罪惡之手下,完全給葬送掉了。不管軍事上是敗是勝,在清政府的主持下,戰爭的最後結局總是清朝方面失敗告終。這促使了廣大人民群眾反對清朝統治的斗爭開展。
第二,在清政府腐敗面目更充分顯露的同時,由外國侵略造成的亡國滅種的威脅也進一步擺在中華民族面前,更廣泛深入地開展反侵略斗爭,就成為維護中華民生存的迫切任務。事實上中法戰爭以後,群眾性的反洋教斗爭進一步開展,成為當時反侵略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早期維新派為代表的先進階級力量,更深入地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⑸ 為什麼清朝能打敗法國
清朝當時能擊敗法國,因為法國戰線拉得太長,導致供應不足,法國遠離了後方供應基地,水上火力支援失去了,大概只有四五千名士兵,而清軍士兵超過20000人,其中包括大量的主力軍,攜帶了大量補給,士氣一天比一天高漲。所以當時能擊敗法國。
指揮得當,利用法軍輕敵冒進的思維誘敵深入,以山川地形為依託包圍打擊敵軍。同時在後期敵軍退守諒山時認識到清軍攻擊能力不足的缺點,趁敵軍立足未穩定下「正兵明攻驅驢,奇兵暗取諒山」之計,最終獲得了中法戰爭最後一次戰役「鎮南關——諒山戰役」的勝利。
⑹ 中法戰爭勝負如何大清真的是不敗而敗嗎
在歷史上,越南曾長期作為中國多個王朝的藩屬國而存在。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晚清時期才被打破。
自從“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看到自詡為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原來是如此軟弱無力,於是就將殖民侵略的步伐逐漸向東方延伸。其中,作為當時世界一流強國的法國把自己的目標瞄準了清朝藩屬國越南。
後世許多人認為,中法戰爭由於清統治者懦弱、無能,所以最後清朝不敗而敗。但從客觀環境上來看,清朝當時面臨內憂外患的處境,如果將戰爭持續下去,可能帶來的後果會遠遠超出想像。戰爭雖然沒給清朝帶來任何利益,但清軍在戰爭中的表現讓西方列強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法國在中法戰爭中也不算取得勝利。“鎮南關大捷”中法軍遭受重創,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理下台。戰爭結果雖然讓法國完成了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但事實上在戰爭發生前,法國就已經這樣做了,只是未被清朝政府所承認而已。此外,法國一直被視為世界一流強國,卻和清朝打成這個結果,其在國際上的威望也大大降低。
因此,中法戰爭其實談不上誰輸誰贏。更確切的說,兩國在戰爭中都花掉了巨額軍費,但都沒有取得讓自己滿意的結果,其實雙方都是輸家。
⑺ 中法戰爭是清軍獲勝,為何清政府卻與法國和談,變成「戰勝而敗」呢
中法戰爭作為清朝末年為數不多的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卻主動與法國和談,成為典型的勝之不武,戰勝而敗的戰役,對清政府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清法戰爭造成戰勝而敗的的原因主要是:
⑻ 法國為何在海戰和陸戰中都敗於清朝軍隊
1884年8月26日,清朝光緒帝發布上諭,稱:「法蘭西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
雖然是一份上諭,實際上是大清王朝向法國的正式宣戰。
這是一份遲到的宣戰。因為早在一年前的12月,中法戰爭就在越南北部山西地區打響了。一年來,中國和法國軍隊在越南及中越邊境、中國東南沿海等地多次交戰,戰爭規模也逐步擴大。
最初,清廷還盡量克制。可到1884年8月,法國艦隊不宣而戰,在福州馬江對福建水師進行襲擊,不到半小時,就炸沉炸傷11艘中國軍艦,使得這支當時中國最強的海軍部隊全軍覆沒。隨後,法國艦隊又炮轟馬尾船廠,將其擊毀。史稱「馬尾海戰」。
消息傳來,清廷震驚,舉國震驚。
據稱,慈禧太後召集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以及六部九卿一起開御前會議。要不要向法國宣戰,眾說紛紜,誰也說服不了誰。
慈禧說:「和亦後悔,不和亦後悔。和就是示弱,不和就會割地賠款而且損兵折將。」
左宗棠緩緩起身,說:「中國不能永遠屈服於洋人,與其賠款,不如拿賠款作戰費。」
慈禧聞言,點頭稱是。於是,就有了8月26日的對法國宣戰書。
法國自17世紀開始崛起,勢力不斷擴大,到19世紀,法國已成為僅次大英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巔峰時期,法國光是殖民地民地面積就高達1234.7萬平方公里。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開始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侵略蠶食越南。
當時,清朝是越南的宗主國。越南打不過法國,就向清朝求援。清朝雖然深陷內憂外患,對於越南的請求,也得盡一定責任。這樣,清朝就介入了越南事態,被迫與法國為敵。
1883年12月,北越法軍總司令孤拔在越南北部山西地區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法之戰打響。駐扎在山西地區的中國軍隊是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雖然黑旗軍奮起抵抗,可在裝備優良、人數眾多的法軍面前,仍然難以抵擋。山西地區很快就陷落敵手。
在那以後,法國軍隊得寸進尺,一邊在中越邊境地區挑起事端,一邊把戰火燒到中國東南沿海。直至「馬尾海戰」爆發,中國向法國正式宣戰。
如前所述,法國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軍事實力遠在中國之上。因此,這註定是一場浴血奮戰。
戰場有兩塊。一是陸戰,主要在中越邊境地區進行。一是海戰,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
海戰一直是中國軍隊的弱項。福建水師全軍覆滅後,中國軍隊幾乎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戰艦。1884年10月,當法國艦隊進犯台灣時,台灣巡撫劉銘傳不得不放棄基隆,堅守淡水。在這里,中國軍隊多次打退法國艦隊的進攻。
法國艦隊圍攻台灣不下,轉而侵入浙江鎮海,企圖斬斷中國物資援台的航線。
雙方在鎮海再次發生交戰。中國軍隊雖然沒有與法國艦隊抗衡的戰艦,卻在海岸上構築了較為完備的防禦工事。法國艦隊目中無人,進入了招寶山炮台的有效射程。其旗艦「巴夏爾號」遭到重創,艦橋上的總司令孤拔受到重傷,被迫撤離戰場。
陸戰中,中國軍隊取得了更大的勝果。1885年初,賦閑在家的老將馮子材被清廷啟用,到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3月23日,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馮子材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揮刀迎敵,將法軍擊敗。
接著,在馮子材率領下,清軍乘勝出關,追趕殘敵,連克文淵、驅驢、諒山、長慶府、觀音橋等處。這就是著名的鎮南關大捷。
鎮南關大捷後,中國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有利地位。可惜由於李鴻章等人主張「乘勝即收」,清廷與法國簽訂合約,被迫撤出全部駐越清軍,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在中國邊境開放向法國兩個通商口岸。
法國在戰爭中沒有撿到什麼便宜,卻在合約中讓中國權益受到極大損失。左宗棠聞訊後,怒斥:「十個法國將軍,也抵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⑼ 法國不勝而勝,清政府不敗而敗,清法戰爭的結局該如何解讀呢
1885年6月9日,伴隨著《中法新約》的簽訂,宣告清法戰爭正式結束,清政府也正式承認越南以法國為宗主國。
但由於這份合約的簽訂時機太過於特殊,恰好正是“鎮南關大捷”之後,而合約的本質又屬於喪權辱國。
然後就是鎮南關戰役了,這時候的法軍已經進入了清朝陸地,但如此一來,也不代表法軍就能一路長驅直入。
因為法軍當時的擴張重心其實不在清朝,而是在歐洲,所以也就導致在法國進入清朝內陸後,還面臨著兵力不足以及補給困難等諸多處境。
鎮南關大捷其實就完全可以看成是法軍戰鬥力下降的一個佐證。
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清政府就可以正式發力驅趕侵略者,然後獲得清法戰爭的勝利呢?不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