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世紀的法國是個怎樣的社會
1、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用民主的方式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從根本上鏟除了封建制度的基礎,為資本主義在法國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法國大革命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推動了整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運動。
2、19 世紀法國社會的政治狀況。 19 世紀法國社會處於激烈的政治動盪之中,階級矛盾尖銳復雜,這是 19 世紀法國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在法國大革命後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法國社會先後經歷了拿破崙帝國的建立和覆亡,波旁王朝的復辟,「七月革命」和 1848 年的「二月革命」才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長期的政治動盪,使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對法國的階級斗爭產生重要影響。
法國的工業資產階級和金融貴族結成聯盟,以對付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群眾。這是 19 世紀法國社會政治狀況又一個顯著特徵。法國由於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工人資產階級產生的較晚,國家政權由金融貴族集團把持,金融貴族之間也有,但 19 世紀 30 年代以來,法國工人階段力量不斷壯大,並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工業資產階能看到工人階級已經成為他們的主要威脅,而同金融貴族結成同盟,共同對付無產階級。
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對資本主義強烈不滿,有強烈的革命精神,這是 19 世紀法國社會的又一顯著特徵。
Ⅱ 法國社會現在亂不亂
還好,人們正常工作出行,沒有特別多的影響。法國的亂主要出自於各種非洲中東移民,特別是在巴黎馬賽等大城市。最近由於難民過多,有些街區確實要避免。但整體上,相對於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還是相對安定的。當然,亂不亂也看自己的生活態度啦。
Ⅲ 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巴黎社會是怎樣的 謝謝
當時法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而隨經濟衰退而來的還有社會矛盾,稅制不公、政府腐敗、羅馬天主教會特權和土地兼並等嚴重社會不公現象,國家動盪。
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崙這個法蘭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國和拿破崙的霸業並不能維持很久。
1814年,拿破崙倒台,在反法聯軍和法國國內拿破崙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在軍隊和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向自由主義的憲法。
但好景不長,拿破崙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鐵盧戰役過後,路易十八得以復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
(3)法國社會如何擴展閱讀
波旁王朝的君王:
1、亨利四世(1553年—1610年),本名「亨利·德·波旁」,法國波旁王朝開國君主,原本是納瓦拉王國的國王(納瓦拉是今天西班牙北部一個自治區,前身是獨立王國)。
1589年法國瓦盧瓦王朝末代國王亨利三世遇刺身亡,瓦盧瓦王朝滅亡,他入主法國,建立波旁王朝。亨利四世是一個很有才乾的國王,他重建了歷經多年戰火而遭受嚴重破壞的法國,1610年遇刺身亡,終年57歲。
2、路易十三(1601年—1643年),本名「路易·波旁」,法國波旁王朝第二代國王,亨利四世的長子,因繼承王位時年僅9歲,由母親瑪麗王後攝政,親政後勵精圖治,打敗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德國哈布斯堡王朝,為法國成為歐洲霸主奠定了基礎,1643年死於肺炎,終年42歲。
3、路易十四(1638年—1715年),本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法國波旁王朝第三代國王,路易十三的長子,因繼承王位時年僅5歲,由母親安妮王後攝政,親政後繼承祖父、父親的遺志,把法國治理成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波旁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後世尊稱「太陽王」、「路易大帝」,1715年病死,終年77歲。
4、路易十五(1710年—1774年),本名「路易·寵兒·波旁」,法國波旁王朝第四代國王,路易十四的曾孫。因路易十四在位長達72年,期間兒子和孫子都先於他去世,所以年僅5歲的曾孫路易十五繼承王位,由路易十四指定的幾位大臣輔政。
路易十四親政初期較為勤政愛民,但在位後期性格暴戾,生活奢華,導致法國出現經濟危機,1774年病死,終年64歲。
5、路易十六(1754年—1793年),本名「路易·奧古斯特·波旁」,法國波旁王朝第五代國王和末代國王,路易十五的孫子,1774年繼承王位。路易十六嘗試過改革。
希望緩解法國的社會矛盾,但以失敗告終,而且奢華的宮廷生活仍未改變,最後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1792年被推翻而退位,波旁王朝至此滅亡,1793年被送上斷頭台,終年39歲。
6、路易十七(1785年—1795年),本名「路易·夏爾·波旁」,路易十六的次子,1792年波旁王朝被法國大革命推翻,他被革命者囚禁在監獄,1793年父親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流亡國外的叔叔,即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斯坦尼斯瓦夫·波旁宣布。
路易十七成為新的波旁王朝國王,但只是名義上的,當時法國已經是共和制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所以嚴格來說路易十七不能算是波旁王朝國王,1795年在監獄中病死,年僅10歲。
7、路易十八(1755年—1824年),本名「路易·斯坦尼斯瓦夫·波旁」,路易十五的孫子,路易十六的弟弟,1795年侄子路易十七在監獄病死,他在國外自立為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八流亡國外期間,努力爭取其他歐洲國家的支持,1804年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1814年被歐洲各國聯合打敗,他回到法國正式復辟波旁王朝,1815年拿破崙重返法國推翻波旁王朝,三個月後拿破崙再次失敗,他第二次復辟波旁王朝,1824年病死,終年69歲。
8、查理十世(1757年—1836年),本名「查理·菲利普·波旁」,路易十五的孫子,路易十六、路易十八的弟弟,1824年繼承王位,復辟波旁王朝第二代國王,他崇尚君主專制。
夢想恢復波旁王朝對法國的絕對統治權,因此大肆鎮壓一切革命者、反對派,導致1830年爆發了七月革命而被迫退位並流亡國外,君主專制的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君主立憲的奧爾良王朝建立。1836年,查理十世流亡國外期間病死,終年79歲。
9、路易十九(1775年—1844年),本名「路易·安東尼·波旁」,查理十世的長子,復辟波旁王朝第三代和末代國王,1830年七月革命爆發,查理十世在革命者的要求下簽署退位詔書,但查理十世多此一舉,先把王位傳位長子路易十九。
由路易十九以波旁王朝國王的身份簽署退位詔書,法國波旁王朝徹底滅亡,所以嚴格來說,路易十九才是真正的復辟波旁王朝末代國王,但在位時間不足一小時,1844年,路易十九流亡國外期間病死,終年69歲。
Ⅳ 18世紀的法國社會是怎麼的狀況
18世紀法國社會概況
1 .18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大陸上典型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國王控制全部國家權力,廣大人民被剝奪了所有政治權
2 .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以等級制為基礎。社會劃分為三個等級:僧侶是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人民是第三等級。第一和第二等級是統治階級,擁有種種封建特權。
3 .法國的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的發展。資產階級成為經濟最強大、最富有的階級。
4 .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廣大第三級同封建統治階級處於尖銳的矛盾對立之中。
詳細情況: 18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國王為首的貴族以及僧侶手中。佔全國人口 95%以上的農民基本上是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雖然從18世紀初開始,法國東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但總的說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像英國那樣深入農村。
18世紀初,法國的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在一些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如里昂、奧爾良、阿爾薩斯—洛林等,出現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其中僱傭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場和僱傭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場也不為罕見。到18世紀中葉,一些工業部門如采礦、冶煉等行業,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機器。在貿易方面,盧昂、愛克斯、亞眠、波爾多等許多城市都是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心。法國對外主要出口酒類和各種奢侈品。進口貨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於工商業發達,法國集中了歐洲一半以上的貨幣。
但是,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受到封建生產關系的重重阻礙。在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金融資本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從16世紀開始實行的包稅制和國債制度是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通過包收國家各種捐稅、向國家放債,法國的金融資本家獲得了巨額收入,成為法國社會最為富有的階層。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後,為了緩和其財政危機,用各種手段從金融資本家手中獲取金錢,使路易十一以來王權與資產階級的合作關系遭到破壞,迫使金融資本家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也走上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道路。在工業部門中,由於封建行會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業作坊無法過渡到手工工場。因為受到封建制度保護的行會制度,對於工匠和學徒的數目、生產規模以及技術等都有嚴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時代制訂的一系列工業法規,到18世紀不僅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使法國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舉步維艱,加之封建割據殘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間的法律、度量衡、幣制等都有不同,從而導致各地商業聯系的困難。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處於赤貧狀態,購買力水平極為低下,使國內市場日益縮小。18世紀以來,法國在對外戰爭中迭遭敗績,不僅使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而且丟失了許多海外市場。僅七年戰爭中,法國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國佔領。以法國王室為首的各級貴族,視法國工商業為斂財的重要來源,徵收極重的工商業稅,使工場主和商人所獲利潤大部分流入他們的手中,從而大大地限制了資本的積累。這一切,使法國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舊的封建生產關系之間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國,仍保持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根據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資產階級、農民、城市貧民以及手工工場的僱工等構成了第三等級。
天主教會是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天主教會竭力向人民宣傳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們守天知命,不做絲毫反抗。對於一切反天主教會和封建制度的「異端」,則實行殘酷的迫害。天主教會反對科學,扼殺知識,拚命地推行蒙昧主義。因此,要發展資本主義,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須鏟除天主教會。天主教會也是法國最大的封建主。教會土地佔全國土地的1/10,僧侶也和其他的封建貴族一樣,剝削雇農,榨取封建地租。高級教士大多出身貴族,主要集中在城市裡,過著與貴族一樣奢華的生活。但第一等級中的低級僧侶則大都出身於貧苦之家,他們收入菲薄,生活拮據,對高級僧侶抱有敵視態度,同情第三等級。
作為第二等級的貴族,分為兩個階層,一為「佩劍貴族」,一為「穿袍貴族」。所謂佩劍貴族主要指的是世襲的封建貴族。他們中的大貴族大多遠離自己的領地,住在凡爾賽,靠領取年金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由於特權,他們壟斷了軍隊、政府和教會中的要職。「佩劍貴族」中的中小貴族,則長年居住在鄉間,盡管不能享受大貴族那樣的奢侈生活,但由於直接剝削農民,成為農村中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貴族」不是世襲貴族,他們的貴族頭銜主要是靠錢買來的。因此,大多出身於資產階級。「穿袍貴族」主要任各級法院中的法官,並可父子相傳。他們通過包攬訴訟榨取民財,同樣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劍貴族」歧視他們,也不允許他們出入宮廷。因此,他們也對「佩劍貴族」心懷不滿。
第三等級的成分較為復雜。其中資產階級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資產階級主要是包稅商、軍火商人、專賣商、銀行家等。這些人與封建專制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時他們還花錢購買爵位,成為「穿袍貴族」。因此,他們不願意推翻專制政府。但是,由於政治上他們沒有任何權力,財產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實保證,經濟活動經常受到貴族或國王的干擾,因此他們反對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過在不觸及他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國王權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中產階級主要是手工工場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們深受封建專制政府的欺壓和勒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願望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他們極力要求消滅封建制度,建立保護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這些人構成了資產階級中的共和派。
小資產階級主要是城市居民。這些人主要是小商販和小作坊主等。這些人既反對大資產階級對他們的壓迫,又痛恨封建專制制度對他們的無窮盤剝。但他們也反對無產者,害怕革命會使無產者擺脫舊日政治經濟地位,從而危害他們的利益。
第三等級中人數最多的是農民。他們遭受著殘酷的封建剝削,不僅要向地主繳納地租,而且還要向地主交納各種苛捐雜稅。此外,他們還必須向國王交納所得稅(收入 1/20的土地稅)、人頭稅、土地稅;向教會交納什一稅。經過層層盤剝之後,農民所剩無幾,很難維持溫飽。18世紀後期,法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封建反動」時期。國王又恢復了農民修築道路和建造營房的徭役。地主則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時還強占農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廣大農民更加貧窮困苦。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夜,法國2300萬農民中,競有150萬人淪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級中,農民階級最痛恨封建專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盡管第三等級內部各階層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但在反對封建制度這一問題上,則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級與國王為首的僧侶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通過暴力革命才能解決。
Ⅳ 急切想了解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的背景,文化,狀況
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的背景:
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的文化:
19世紀的啟蒙運動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解放運動,代表人物包括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強烈批評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為資產階級獲得支配地位提供了思想和意識形態,理論准備。
(5)法國社會如何擴展閱讀:
十九世紀對於法國文學來說,是從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向「現代性」轉折的歷史關鍵時刻;而處於初生狀態的「現代性」,在法國十九世紀的文學中,從一開始便顯示出它那生氣勃勃、同時充滿矛盾的「不確定性」的品格特徵。
不同風格和氣韻的文學同時並存和交錯,使當時的法國文壇成為燦爛絢麗的自由創作園地;文學大師輩出,天才巨星雲集;而巴黎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的「咖啡沙龍」,由此更成為靈感交集、激情遞起的各種創作流派的聚匯處。
各種文學浪漫神話,在左岸的一個又一個咖啡館之間,此起彼伏,沉浮流轉,不脛而走,更使此處天空重疊著層層鮮艷奪目的氛圍光寰。
十九世紀法國文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相互連接、又相互穿插和彼此滲透的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浪漫主義時期,囊括了十九世紀整個上半葉。
浪漫主義的先驅者們,德斯泰爾夫人、本雅明.康斯坦、施農古爾和夏多布里昂 等人,在十九世紀的最初二十年,面對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稱帝執政之後所激起的社會變革,在新舊兩種社會制度交接時刻,作家和詩人們表現出矛盾、困惑、懷舊、憧憬等復雜情感相互交錯的特徵。
他們試圖在已被毀滅的舊秩序中,尋找記憶裂痕里仍然保留著的精神慰藉,又對新起而尚未穩定的社會,寄託某種連他們自己也無法確定的不清不楚的期望。
因此,他們把激情轉向現實社會的彼岸,作品中凝聚著對於超現實結構的各種夢幻,寧願歌頌客觀中立、而又內涵豐富的自然,幻想著一種漫無邊際的游盪生活,以為可以在那裡建構和實現他們所嚮往的理念和價值。
Ⅵ 法國的社會治安怎麼樣啊在法國安全嗎
沒有到很好,首先法國並不是你想的黃發碧眼的歐洲人
黑人阿拉伯人亞洲人都是,都混在一起。你要找一個純法國血統的幾乎沒有,要麼就是義大利啊法國啊什麼的混血的
人種那麼雜,治安好不好可想而知。但也是要分區分的,一般偏離市中心的話放眼望去真的完全不覺得自己身在法國,街道臟亂,時不時的這里搶劫那裡搶劫。
總之治安沒到很好 要提防的還是那些黑人阿拉伯人
Ⅶ 法國是社會還是資本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
法國
法國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
法國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Ⅷ 18世紀的法國社會經濟狀況
路易十五時代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其曾孫路易十五(1715—1774年)即位,年僅 5歲,由奧爾良公爵攝政。路易十五時期法國專制主義的危機公開暴露出來。路易十四去世時留下24億鋰國債,其中1/3已經到期,1715年國家財政純收入只有6900萬鋰,財政支出達到1.447億鋰,國家財政處於極大困難之中。1716年國家的財政赤字接近1億鋰。政府企圖以打擊投機與高利貸為名收取罰款,但只得到1000餘萬鋰。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奧爾良公爵起用約翰·勞進行財政改革。約翰·勞是位蘇格蘭銀行家。在1716年他創辦一所私人銀行,發行銀行券,這種銀行券在繳納國家賦稅時同現金一樣有效。1718年,約翰·勞的銀行,被宣布為國家銀行,信譽大為提高。政府和貴族們都用這種銀行券來清還自己的債務。約翰·勞還發行西印度公司股票,該公司享有對美洲進行貿易、殖民和種植銷售煙草的權利。這在法國引起投機的狂潮,由此成為暴發戶者大有人在。約翰·勞從此官運亨通,1720年升任為財政大臣。但是,這一改革由於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結果使法國的財政陷入了更大的混亂。1720年底,約翰·勞銀行發行的銀行券達30億鋰,而銀行的儲備僅有7億鋰。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兌換金銀的狂潮,約翰·勞出逃它國,銀行倒閉。許多持有銀行券的貴族、富商紛紛破產。盡管政府利用銀行券償還了大部債務,但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又恢復了舊的財政制度,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
1723年,路易十五親政,但國家財政未見好轉。路易十五荒淫無度,每年的宮廷開支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貴族集團效法宮廷生活奢侈。首相弗勒里曾一度改革財政,但終究無力挽救危機。下層群眾生活貧困,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化。
路易十五繼承了路易十四的擴張政策,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先後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都以失敗告終,並退出所佔領的比利時、荷蘭等地。在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法國遭到慘敗,失去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路易斯安娜、塞內加爾的商站。它在印度也丟掉了大片殖民地,僅留下了5個商站。七年戰爭使英國確立了殖民霸權,而法國的強國地位受到嚴重損害。長期的對外戰爭大量消耗了法國的國力,使法國陷入了專制主義的危機。
18世紀法國社會經濟狀況和階級關系 18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專制的農業國家。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國王為首的貴族以及僧侶手中。佔全國人口 95%以上的農民基本上是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雖然從18世紀初開始,法國東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但總的說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像英國那樣深入農村。
18世紀初,法國的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在一些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如里昂、奧爾良、阿爾薩斯—洛林等,出現了大量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其中僱傭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場和僱傭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場也不為罕見。到18世紀中葉,一些工業部門如采礦、冶煉等行業,已經開始使用先進的機器。在貿易方面,盧昂、愛克斯、亞眠、波爾多等許多城市都是當時的對外貿易中心。法國對外主要出口酒類和各種奢侈品。進口貨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於工商業發達,法國集中了歐洲一半以上的貨幣。
但是,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受到封建生產關系的重重阻礙。在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金融資本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從16世紀開始實行的包稅制和國債制度是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手段,通過包收國家各種捐稅、向國家放債,法國的金融資本家獲得了巨額收入,成為法國社會最為富有的階層。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後,為了緩和其財政危機,用各種手段從金融資本家手中獲取金錢,使路易十一以來王權與資產階級的合作關系遭到破壞,迫使金融資本家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也走上了反對封建專制的道路。在工業部門中,由於封建行會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業作坊無法過渡到手工工場。因為受到封建制度保護的行會制度,對於工匠和學徒的數目、生產規模以及技術等都有嚴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時代制訂的一系列工業法規,到18世紀不僅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而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使法國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舉步維艱,加之封建割據殘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間的法律、度量衡、幣制等都有不同,從而導致各地商業聯系的困難。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處於赤貧狀態,購買力水平極為低下,使國內市場日益縮小。18世紀以來,法國在對外戰爭中迭遭敗績,不僅使國庫空虛,民不聊生,而且丟失了許多海外市場。僅七年戰爭中,法國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國佔領。以法國王室為首的各級貴族,視法國工商業為斂財的重要來源,徵收極重的工商業稅,使工場主和商人所獲利潤大部分流入他們的手中,從而大大地限制了資本的積累。這一切,使法國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舊的封建生產關系之間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國,仍保持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根據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資產階級、農民、城市貧民以及手工工場的僱工等構成了第三等級。
天主教會是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天主教會竭力向人民宣傳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們守天知命,不做絲毫反抗。對於一切反天主教會和封建制度的「異端」,則實行殘酷的迫害。天主教會反對科學,扼殺知識,拚命地推行蒙昧主義。因此,要發展資本主義,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須鏟除天主教會。天主教會也是法國最大的封建主。教會土地佔全國土地的1/10,僧侶也和其他的封建貴族一樣,剝削雇農,榨取封建地租。高級教士大多出身貴族,主要集中在城市裡,過著與貴族一樣奢華的生活。但第一等級中的低級僧侶則大都出身於貧苦之家,他們收入菲薄,生活拮據,對高級僧侶抱有敵視態度,同情第三等級。
作為第二等級的貴族,分為兩個階層,一為「佩劍貴族」,一為「穿袍貴族」。所謂佩劍貴族主要指的是世襲的封建貴族。他們中的大貴族大多遠離自己的領地,住在凡爾賽,靠領取年金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由於特權,他們壟斷了軍隊、政府和教會中的要職。「佩劍貴族」中的中小貴族,則長年居住在鄉間,盡管不能享受大貴族那樣的奢侈生活,但由於直接剝削農民,成為農村中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貴族」不是世襲貴族,他們的貴族頭銜主要是靠錢買來的。因此,大多出身於資產階級。「穿袍貴族」主要任各級法院中的法官,並可父子相傳。他們通過包攬訴訟榨取民財,同樣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劍貴族」歧視他們,也不允許他們出入宮廷。因此,他們也對「佩劍貴族」心懷不滿。
第三等級的成分較為復雜。其中資產階級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資產階級主要是包稅商、軍火商人、專賣商、銀行家等。這些人與封建專制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時他們還花錢購買爵位,成為「穿袍貴族」。因此,他們不願意推翻專制政府。但是,由於政治上他們沒有任何權力,財產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實保證,經濟活動經常受到貴族或國王的干擾,因此他們反對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過在不觸及他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國王權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中產階級主要是手工工場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們深受封建專制政府的欺壓和勒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願望也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他們極力要求消滅封建制度,建立保護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這些人構成了資產階級中的共和派。
小資產階級主要是城市居民。這些人主要是小商販和小作坊主等。這些人既反對大資產階級對他們的壓迫,又痛恨封建專制制度對他們的無窮盤剝。但他們也反對無產者,害怕革命會使無產者擺脫舊日政治經濟地位,從而危害他們的利益。
第三等級中人數最多的是農民。他們遭受著殘酷的封建剝削,不僅要向地主繳納地租,而且還要向地主交納各種苛捐雜稅。此外,他們還必須向國王交納所得稅(收入 1/20的土地稅)、人頭稅、土地稅;向教會交納什一稅。經過層層盤剝之後,農民所剩無幾,很難維持溫飽。18世紀後期,法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封建反動」時期。國王又恢復了農民修築道路和建造營房的徭役。地主則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時還強占農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廣大農民更加貧窮困苦。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夜,法國2300萬農民中,競有150萬人淪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級中,農民階級最痛恨封建專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盡管第三等級內部各階層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但在反對封建制度這一問題上,則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級與國王為首的僧侶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能通過暴力革命才能解決。
啟蒙運動 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是適應資產階級和廣大下層勞動人民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需要而開展起來的。這是一些資產階級的思想家,為使人們從封建專制的禁錮和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而發動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他們激烈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以及教會的腐朽和反動性,指責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佔有了社會的全部財富,而別人卻呻吟在極端的貧困之中。他們反對宗教迷信,指出上帝是不存在的,《聖經》是編造出來的,顯聖奇跡則是教士隨意編造出來的謊言。他們宣揚個性解放,要求人所應有的全部自由。同時,啟蒙思想家論證了摧毀封建制度的必要性,主張社會改革,並勾畫出未來社會的美好圖景。
啟蒙運動是在17世紀唯理主義思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唯理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是笛卡,盡管他的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的,但他所提出的用人的理性,代替神的啟示,用人的分析論證來代替對神的盲目崇拜的思想,對於打破天主教會的精神和文化壟斷,有著重大的進步意義。思想家提出以理性原則代替權威和傳統的原則,提出對過去的一切,包括舊的傳統宗教和國家政體都要用理智加以研究和批判。這種理智和批判的精神,就是啟蒙運動最突出的特點。此外,啟蒙運動的發生,還受到18世紀在歐洲發展起來的自然權力說、社會契約說以及分權理論的影響。啟蒙運動在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和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也使法國革命不同於英國革命,完全拋掉了宗教的外衣,採取了公開的政治斗爭的形式。
啟蒙運動的先驅和創始者是伏爾泰(1694—1778年)和孟德斯鳩(1689—1775年)。他們的學說反映了大資產階級的要求,屬於資產階級的溫和派,成為大革命時期大資產階級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指導思想。
伏爾泰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他的著作浩豐,涉及政治、哲學、文學、歷史以及自然科學等多方面。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哲學辭典》、《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伏爾泰無情地批判了作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天主教會,提出了「消滅醜行」的口號,公開反對教會所造成的宗教迷信、宗教迫害和人們的愚昧無知,以及社會上的種種弊病,指出這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於天主教會的欺騙。他痛斥天主教會是「九頭鳥」,羅馬教皇是「騙子」。天主教教士是「文明的惡棍」。他在政治上主張仿效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主張將天賦人權交與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取消特權,限制王權。但是,由於他站在大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思想上又經常處於矛盾之中。他一方面批判天主教會,但又認為社會不平等是不可改變的現象,一方面主張將「天賦人權」歸還人民,但又認為人民是「群氓」,沒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需要「聰明人」的監護。伏爾泰的社會政治觀點的兩重性,反映出大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斗爭中的曖昧和妥協的態度。
孟德斯鳩出身貴族,曾擔任過地方高等法院的法官。他的主要著作有《論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等。孟德斯鳩與伏爾泰一樣,在反對天主教會的思想專制方面極為堅決。在其著作中,無情地批判和嘲諷了天主教會和教會的殘忍和無能。同時,他也強烈反對特權階層的專制和殘暴。但是,他並不主張廢除王權,認為法國應該效仿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他的全部政治主張都體現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在這部著作中,孟德斯鳩認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便可限制王權,因此,沒有必要進行一場革命來達到這一目的。這一思想,後來被大革命中的君主立憲派所利用,並體現在《人權宣言》和1791年的憲法中。
在啟蒙運動中,代表中產階級的思想家是網路全書派和重農學派中的經濟學家魁奈。網路全書派的主要代表有狄德羅(1713—1784年)、霍爾巴赫(1723—1789年)、愛爾維修(1715—1771年)等人。由狄德羅主編的《科學、藝術與工藝網路全書》反映了他們的全部政治思想觀點,因此他們被人稱為「網路全書派」。網路全書派是16世紀法國革命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唯物論和無神論的代表。但是,他們的唯物論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他們認為自然世界是物質的,沒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他們通過出版網路全書,向人們傳授自然科學文化知識,以揭露宗教封建迷信的荒謬,抨擊天主教會和教士的愚昧和殘暴,並指出宗教是用來抬高國王身價壓迫人民的。在論述社會現象時,他們運用機械唯物論的觀點,認為封建制度是不合人性的,而資本主義制度才是人類合理的政治制度。從這一觀點出發,他們提出應該將王許可權制到最小的限度,換言之,也就是實行君主立憲,但不必要採取革命的手段。魁奈(1694—1774年)是經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經濟表》等。他是第一個系統的理解和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剩餘價值問題的經濟學家。他極力推崇資產階級的經濟自由的思想,並創造性地論述了再生產的理論。
啟蒙運動中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家是盧梭(1712—1778年)。盧梭出生於日內瓦的一個鍾表匠的家中,早年由於家境貧寒,過著到處流浪的生活,深刻體驗了下層人民的疾苦和心情。因此,他的思想較為激進和革命。其代表作主要有《愛彌爾》、《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礎》、《懺悔錄》等。盧梭認為,私有財產是人類不平等及一切罪惡和不幸的根源。因此,在其著作中,他激烈地抨擊了社會上存在的貧富不均的現象。但是盧梭又不主張鏟除私有制,而希望通過保留小私有制達到經濟上人人平等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了「社會契約論」和「主權在民」的理論。他認為,為了維護人類社會的自由平等,應按社會契約的原則建立國家。他針對路易十六提出的「朕即國家」的謬論,提出國王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僕人,對不稱職的僕人,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撤換他。「主權在民」的理論是盧梭政治思想中的基本原則。盧梭與伏爾泰和孟德斯鳩不同,他極力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盧梭的思想對於後來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啟蒙運動中,還出現了一批反映下層人民群眾革命要求的思想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梅里葉( 1664—1729年)、瑪布里(1700—1785年)和摩萊里(生卒年不詳)等人。這批思想家的思想中都帶有明顯的機械唯物主義和空想共產主義色彩。梅葉里在其代表作《遺書》中,痛斥了私有制,指出私有制和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是萬惡之源,並將教士、投機商人、官吏統統稱為「富足的懶蟲」,稱封建地主是「魔鬼」。他主張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應做有益社會的事,社會財富應由大眾共同享受。號召人民起來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摩萊里在其著作《自然法典》中,提出應該消滅私有制,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但是他並不主張通過革命來達到這一目的,而是認為只要消滅社會上的偏見和謬誤,就可以實現他的主張。瑪布里的觀點與梅里葉的觀點大致相同。他認為只有消除社會不平等才能消除暴政和罪惡。在其著作《論法制或法的原則》和《論公民的權力和義務》中,瑪布里描繪了他的理想共和國的圖景:在這個共和國里「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一切人皆為兄弟,禁止佔有財產是這個共和國的第一法律」。但是,他又不切實際地提出,這一理想的國家,不能建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只能建立在荒無人煙的海島上。這種空想共產主義思想,正是當時社會上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對現實絕望心情的一個側面反映。
由於啟蒙運動,18世紀被稱為「啟蒙時代」。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而且是在更高的理性主義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理性主義的旗幟下,啟蒙思想家們將封建專制制度的神聖外衣—天主教和天主教會,以及在這一神聖外衣掩蓋之下,封建統治階級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統統放在理性主義的天平上讓人們自己去思考和評斷,從而暴露出它的虛偽和欺騙性。啟蒙運動的哲學前提是社會應建立在自然法則之上。啟蒙思想家們提出既然根本不存在神授的特權,那麼人就是生而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幸福、生存是每一個人的權利,是任何人不可剝奪的。這種以人的自然權利來對抗和否定封建特權的思想,是啟蒙主義運動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啟蒙運動在提倡科學,反對蒙昧主義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作用。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同時,也是自然科學的狂熱的倡導者和宣傳者。啟蒙主義思想家對於第三等級的勝利滿懷信心,為未來的新的社會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從而為法國大革命的到來,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動員人民投身於革命,推動法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盡管他們的思想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和階級派別的要求,但就整個法國革命的過程來說,每一個階段都可以找到啟蒙思想家影響的痕跡。同時,法國的啟蒙運動,對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Ⅸ 現在法國社會和生活的情況怎麼樣
現在的法國社會有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因為前一段時間黃馬甲事件使得法國經濟遭到了非常大的沖擊。更重要的是使很多的投資者不敢去法國投資,這也造成了法國的一些企業破產倒閉。當然隨著時間慢慢的過去,法國現在的社會也逐漸的趨於穩定。但是還存在著一些不穩定的隱患。
當然現在法國的生活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因為現在情況已漸漸的穩定下來,而且法國由於它的社會條件以及社會福利非常的優厚。所以如果選擇去法國生活和工作,還是比較不錯的選擇。畢竟法國是一個非常發達的國家,而且文明程度也非常的出色。更重要的是法國人受教育水平也非常的高,而且也非常的文明和有禮貌。
Ⅹ 法國的教育和社會保障情況如何
一、法國國家學位
綜合大學按照法國國民教育、研究與技術部的標准和規定的資格頒發國家文憑。所頒發的國家文憑需由國民教育部所署官員的簽名。國家文憑上,應該有學院院長或大學校長和大學所在大區的教育部負責官員的簽名,二者缺一不可。獲取國家學位需要攻讀學員有全日制留學經歷(正常攻讀學制的50%時間需是留學經歷,且需要出證明)
二、法國大學文憑(DU)
法國的綜合類(公立大學)本身就獲得國家授權,可以用不同的名稱-例如:「大學文憑(DU)」或「大學高等學業文憑(DESU)」等-頒發各種水平層次和學習年限不盡相同的校頒文憑,(但是文憑的頒發必須經過學校證書評估委員會嚴格的審定和批准,否則是無效文憑或項目);這類校頒文憑由各綜合大學或為反映學校的特殊專業定向,或為滿足某一地區經濟和企業發展的特定需求而設立。盡管它們不屬於國家統一文憑,但同樣得到法國教育法相關條款的保護和認可,並不影響實際社會使用。校頒文憑上,應該有學院院長和大學校長簽名
三、法國綜合大學的工程師文憑
工程師文憑為國家統一文憑,它相當於新制碩士學位(Master)。文憑頒發需全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的監督檢查,以保證這一文憑的質量。
法國的工程師文憑課程原來通常是由高等專業工程師學院承擔的。為了把這一高層次的職業化教學納入綜合大學,某些大學也設立了工程師培養課程。課程教學由大學所設的完全符合高等工程師專業學院資格標準的內部機構來承擔。例如:巴黎十三大的大學工程師學院,頒發電訊、材料、軟體工程和運用數學和科學計算這4個專業的工程師文憑。
四、法國商學院文憑
在法國,碩士學位不是什麼學校都能頒發,只有公立大學才能頒發國家碩士學位,而另外的高等教育機構,如高等商學院和工程師都有自己的等效碩士的文憑,這類學位在社會范疇使用中因為商學院與所在國商會和工商局的緊密關系,反而更受用人企業的認可和歡迎,歐美教育體系的多樣性使得國家學位與校頒學位的區別更多的只是體現在學員需求,就讀方式及學習預算的差異上,而不是學位本身的優劣性。
法國商學院如果要頒發有效力的學位證書,需要得到法國國家商業管理文憑認證委員會的評估(La Commission d』évaluation des formations et diplômes de gestion 縮寫CEFDG),只有達到其審核標準的學校才有資格頒發此類文憑。因為進入CEFDG需要嚴格的選拔,所以CEFDG學位在法國的就業市場相對其他學位有更多的優勢,但是如果CEFDG學位學生想繼續攻讀博士,那麼他還是需要一個碩士的畢業證才行。
同樣的,獲得CEFDG認證的商學院項目跟我國教育部涉外信息監管網認可的法國商學院信息基本是完全一致的,監管網還特意提到了有很多商學院私自開設BBA或DBA項目,這些一般都是繞開了CEFDG(也就是這學校本身就在CEFDG查不到),當然也得不到監管網名單的保護。
註:大概只有220所工程師學院和40所法國最好的高商學院能夠有資格頒發得到CEFDG認可的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