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航空母艦是如何製造的
海上霸主
——1918年航空母艦的誕生1918年9月,法國大發明家克雷曼·阿德的夢想實現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母——「百眼巨人」號完工,隨後正式加入英國海軍。它已經具備了現代航空母艦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徵和形態。「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的誕生,標志著世界海上力量發生了從制海到制空和制海相結合的一次革命性變化,敲響了一直在各國海軍中占統治地位的「巨艦大炮」理論的喪鍾,並逐步使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海軍作戰原則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同時也為現代航母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1909年,法國發明家阿德發表了《軍事飛行》一書,第一次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關於航母的設想。從此,世界各大國開始了研製既能制海又能制空的航母的嘗試。
最先試驗成功飛機在艦上起飛和降落的是美國海軍。美國人捷足先登,主要是格倫·柯蒂斯的功勞。柯蒂斯是美國著名的柯蒂斯公司的創始人。柯蒂斯公司主要從事的是製造和銷售飛機的生意,當時著名的柯蒂斯式飛機就是他的公司製造的。柯蒂斯非常贊賞阿德的航母設想,他一方面為了銷售他的柯蒂斯飛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實現他「未來的戰斗將在空中進行」的預言,遂開始游說尚無一架飛機的美國海軍。美國海軍終於為其所動,同意在軍艦上進行飛機起降的試驗。
1910年11月11日,美國海軍停泊在弗吉尼亞州漢普敦水道的一艘輕巡洋艦「伯明翰」號的艦艏甲板上,鋪設了一條約26米長的木製飛行跑道。駕駛員尤金伊利駕駛民用柯蒂斯式雙翼飛機在該艦起飛。由於滑跑的距離太短,速度不夠,升力不足,飛機越飛越低,就在飛機將要掉進海里的一瞬間,飛行員伊利沉著地操縱飛機尾水平舵,將飛機拉了起來,飛行了3公里後,在海灣旁邊的一個廣場上著陸了。這次試飛成功,令美國海軍欣喜不已,於是兩個月後,他們又進行了一次飛機在軍艦上降落的試驗。1911年1月18日,停泊於舊金山灣內的另一艘美國裝甲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的後主甲板上,鋪設了一條36米長的木製跑道。在跑道上每隔1米,橫方向裝了一根繩索,共22根,繩的兩端系著沙袋。飛機仍由伊利駕駛,並從附近的機場駕機起飛。當飛機飛到軍艦附近時,伊利操縱飛機對准跑道,朝跑道俯沖下來。飛機著艦後,機身下裝的一個鉤子勾住了一道繩索,拖著沙袋向前滑跑。因飛機被繩索和沙袋拖住,阻力很大,滑不多遠,很快就停了下來。約一個小時後,飛機又起飛離艦,在塞爾弗里奇機場降落。飛機在軍艦上降落的試驗也成功了!
美國人的試驗證明了飛機是可以從軍艦特製的跑道上安全地起飛和降落的。這實際上也證明了阿德的航母設想是完全能夠實現的。此時,英國正埋頭於水上飛機的研製,驚聞美國人的飛機在軍艦上起降成功的消息後,也進行了同樣的試驗。1912年,薩姆森中尉駕駛一架肖特27水陸兩用飛機成功地從停泊在希爾內斯灣的「非洲」號戰列艦上起飛,並在附近的海岸著陸。接著,為了炫耀大英帝國海軍高超的飛行技術,於同年5月9日,由格雷戈里中尉駕駛肖特27式琶機從正以每小時10.5節的航速在韋茅斯灣內航行的「愛爾蘭」號戰列艦上起飛,為此,肖特27飛機成了第一架在航行的軍艦上起飛的飛機。
1912年,英國海軍把一艘老巡洋艦「競技神」號改裝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英國人稱其為「飛機搭載艦」)。然而,這並不是阿德所夢想的那種航母,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航母的雛形,因為艦上所載的水上飛機還不能在艦上直接起降。為了改建「競技神」號,英國人拆除了這艘艦上的一些火炮和設備,在艦艏鋪設了一個平台用於停放水上飛機,另外還在艦上加裝了一個大吊桿,用於將飛機吊放到水面上起飛和將降落在水面上的飛機吊收回艦上。「競技神」號水上飛機母艦上裝備有3架水上飛機,這些飛機都是從水上起飛和水上降落的,最後都要被從水裡提升到艦上。
繼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改建成功之後,英國海軍又成功地改建了幾艘水上飛機母艦。1914年7月,英國「皇家方舟」號戰列巡洋艦試載海軍索普威斯807式水上偵探機成功。不久,英國海軍又將其改建成了水上飛機搭載艦,1915年底,它作為英國海軍的第一艘正式的水上飛機母艦開始服役。後來這艘水上飛機母艦改名為「柏伽索斯」號,也就是有些史料上所說的世界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實際上,「柏伽索斯」號只能稱其為能夠在艦上起飛飛機的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因為它只不過是在艦艏的停機平台上加裝了一個能夠使飛機起飛的「平台拖車」而已。這就使「柏伽索斯」號除了能在海面上吊放水上飛機之外,還能使水上飛機通過平台拖車的辦法彈射起飛,但水上飛機卻不能在艦上降落。雖然「柏伽索斯」號還不是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但英國人離實現航母的夢想已經不遠了,事實上也只差飛機能否在艦上降落這一步了!
水上飛機母艦最早被用於海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1914年12月25日,以「恩加丹」號、「女皇」號和「里維埃拉」號三艘水上飛機母艦及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一支英國特混艦隊,授命去襲擊在庫克斯港的德軍飛艇基地,因霧大飛行員未找到飛艇基地,遂改襲停泊在港內的艦隊,但卻無功而返。世界海戰史上第一次飛機對軍艦的襲擊失敗了,然而,這次攻擊作戰的真正價值即在於,它向人們展示了用以母艦為主的特混編隊,從空中攻擊地艦的全新的海戰設想。正如負責制定這次作戰計劃的塞西爾·萊斯克蘭奇海軍少校所說:「12月25日發生的事件,是海軍作戰原則發生變化的明顯證據。可以想像,如果我們的飛機,攜帶的是魚雷而不是小型炸彈,那麼,德國的軍艦就有可能被擊沉。」遺憾的是,英國海軍根本就沒有把這樣一個小人物的話當回事,還在做著「巨艦大炮」決勝的美夢呢。
時隔不久,在達達尼爾海峽海戰中,水上飛機母艦上的飛機意外地立了一功,證明了萊斯克蘭奇少校見解的正確性。1915年8月12日,英軍駕駛員埃德蒙斯駕駛從水上飛機母艦上起飛的一架肖特184式水上飛機,成功地用一枚367公斤重的魚雷擊沉了一艘5000噸的土耳其運輸艦。但埃德蒙斯的成功,卻未能引起英國海軍將領們的重視,特別是英國海軍司令傑里科上將,他在思想上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1916年5月的日德蘭大海戰中,傑里科手中雖掌握著「坎帕尼亞」號(飛行甲板已加長到61米,飛機可從艦上彈射起飛)和「恩加丹」號兩艘水上飛機母艦,但是由於他不知道如何使用母艦上的飛機進行作戰,也未曾想到用母艦上的飛機去偵察德軍艦隊的動向,結果遭到了不應有的慘重損失。
英國的水上飛機母艦,在第一次大戰中得到了應用,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是由於水上飛機自身的局限性,在海戰中也暴露出它致命的弱點:一是飛機吊放、回收不便,受風浪影響很大;二是速度慢,航程短,載彈量小,炸不透重型裝甲艦,而陸地起降飛機在戰爭中卻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特別是魚雷機,它攜彈量大、速度快、航程遠,在戰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所以,水上飛機在作戰中根本就無法與陸地起降的飛機相抗衡。
針對這一情況,英國人及時總結戰爭的經驗教訓,為適應戰爭需要,又重新回到了研製可在艦上起降飛機的航母的道路上,並提出了把陸地飛機帶到海上去的新設想。只不過,他們還在等待著有利時機的到來。
機會終於來了。由於1916年改裝「暴怒」號巡洋艦時,只在該艦沒有安裝前主炮的前甲板上設置了起飛甲板,而沒有在後甲板安裝飛機降落甲板,故艦載飛機只能在上面起飛,卻不能在上面降落。為了試驗飛機在軍艦上的降落,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隊的飛行中隊長鄧寧中校曾經在該艦甲板上作了一次成功的起降嘗試(該艦當時是逆風航行的),但是當他進行第二次嘗試時,飛機掉進了大海。
由於鄧寧中校在「暴怒」號上駕機降落時不幸身亡,致使「飛機在母艦上降落」的問題引起了英國海軍界的高度重視,遂加快了研製航母的步伐。英國人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善艦載機的性能,即用陸基起降的飛機去替代他們一直難以割捨的水上飛機;第二件事是在母艦上鋪設了飛機降落用的甲板。
「暴怒」號的悲劇發生後不久,英國海軍就把該艦上原先裝後主炮的地方改成了後飛行甲板,這樣在「暴怒」號上前後都裝上了橋梁結構的飛行甲板,飛機也換成了陸地起降的飛機,並可在艦上起飛和降落。該艦改裝成功後,可以裝載20架飛機。1918年7月,從「暴怒」號上起飛的飛機轟炸了德軍的一個飛機基地,並獲得了成功。世界上第一艘可以直接起降飛機的航母就這樣誕生了。但是,問題接著也就來了。處在該艦前後甲板中間的上層建築,仍然是飛行的障礙,飛機要在艦上降落很不安全,並且經常失敗。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由於排煙、熱氣以及上層建築的綜合作用,在著艦甲板的上空形成了一個「不定常的渦流」,影響了飛機安全著艦。原因找到了以後,英國人通過不斷改進,終於在世界上首先推出了第一艘全通平甲板的真正航母——「百眼巨人」號。
該艦原名「卡吉士」號,是為義大利造的一艘客輪,開工不久,即被英國海軍買下,准備改建成航母。改建開始於1917年,完工於1918年9月,隨後正式加入了英國海軍。在改建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解決上面所提到的影響飛機著艦的問題。雖然找到了形成渦流的原因,但對於任何一艘水面艦艇的設計來說,都要求提供艦橋、桅桿,通常還有煙囪,或者至少是供主機排除廢氣的出口位置。怎樣設計才能處理好這幾者的關系,而又不影響飛行員著艦呢?這的確成了建造「百眼巨人」號的一大難題。正當英國造船專家們百思不得其解時,一名海軍軍官卻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即把艦橋、桅桿和煙囪合並到上層建築上去,而上層建築的位置從飛行甲板的中間線移到右舷。這一方法名曰「島」型設計。它後來也就成為了航母的標准設計。
改建後的「卡吉士」號被英國海軍命名為「百眼巨人」號,艦上的飛機起飛和降落甲板相連在一起,飛行跑道很長,飛機的起飛降落也很方便。在飛行甲板的前端還設有一道欄柵,可以升起,也可以降下,目的是為了防止正在著艦的飛機,碰到停在甲板上的飛機,以及防止飛行員連同其飛機一起栽到海里去。另外還採用了島型艦橋且可以收縮,機庫則在飛行甲板下層的艙內。艦上所載的飛機是一種「杜鵑」式攻擊機,有折疊式機翼,能攜帶450公斤重、457毫米的魚雷。這種飛機在當時是一種優秀的艦載攻擊機,但由於建造的速度很慢,未能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
航空母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戰艦,它以其強大的制海、制空能力,續航能力和其在戰爭中輝煌的戰績著稱於世,並一直橫行於大洋之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建造了120艘航空母艦,使海戰變成了空戰。現代航空母艦不僅具有強大的裝備和現代化的作戰指揮系統,而且分明就是一座「海上浮動城」,幾十萬匹馬力的核動力推進系統,使其不用添加燃料就能在大洋上航行作戰十幾年。如今,艦載飛機的重量可達35噸,蒸氣彈射器在幾秒鍾內可使飛機加速到每小時300公里。世界兩艘最大的航空母艦是美國的「企業」號和「尼米茲」號,都長330米,30萬馬力,排水量8.5萬噸,航速每小時65公里,可攜帶100多架飛機,艦上人員達4600名之多。
B. 航空母艦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航空母艦是當代最大的戰斗艦艇。這種大型軍艦以艦載飛機為主要武器,說得通俗一點,航空母艦就應是一種飛機和戰艦組合的兵器。
這種可怕的軍艦是20世紀初發明的。
最早提出研製航空母艦的人,是法國的艾德爾,他在1909年出版的《軍事飛行》一書中,對一種「可以攜帶飛機的軍艦」的裝備、性能作了詳細的描述,可當時幾乎沒有知音。不久,一則看來極為偶然的新聞報告,使艾德爾的設想有了實現的可能。這則報道說,德國人正在研究進行一項試驗,准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一艘由德國漢堡駛往美國紐約的郵船上起飛,以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的速度。
這會不會是一個陰謀。德國人也許想以此作掩護,要試驗一種特殊的越洋攻擊美國的新戰術吧?美國海軍物資局局長錢伯斯上校震驚之餘,立即向海軍部申請在軍艦上進行同樣的試驗。很快,他的申請被批准了。
1910年11月14日,美國「伯明翰號」輕巡洋艦靜靜地泊在美國東海岸漢普頓錨地。在它的前甲板上,有著一條剛鋪好的長26米、寬7米的木製飛行跑道。跑道的起點處停放著一架單座雙翼小飛機——「金鳥號」,機上坐著民間飛行員尤金·伊利。
起飛的命令下達了。伊利熟練地啟動了引擎,飛機在跑道上滑過,很快就沖出了甲板。由於跑道太短,飛機未能達到應有的起飛速度,因此飛機向下跌去,觀看的人們不由驚叫起來。然而,技術高超的伊利努力將已貼近海面的飛機拉了起來,最後將飛機降落在幾千米外的一個機場上。世界上第一次駕機從軍艦上起飛的試驗成功了。
兩個月後,美國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的後甲板上鋪設了一條36米長的木板跑道。伊利還是駕駛著那架「金鳥號」,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在軍艦上降落的試驗。這相隔僅2個月的兩次試驗成功,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型艦種的生存基礎。
美國人試驗成功的消息引起了英國人的興趣。英國很快組建了主要配備水上飛機的皇家海軍航空兵。1913年5月,英國人改裝了一艘5700噸的輕巡洋艦「競技神號」,使它成為一艘能搭載3架水上偵察機的水上飛機母艦。它堪稱是現代航空母艦的鼻祖。
以後,英國海軍又於1914年將一艘7450噸的運煤船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這艘皇家「方舟號」可搭載水上飛機10架。不過,由於水上飛機不能直接在母艦上起飛,要由艦上的起重機將飛機吊放到海面上起飛,飛機返回時也要先降在海面上,再由起重機吊回到母艦上。所以,嚴格說來,它倆還不是真正的航空母艦。
1917年6月26日,一艘由大型巡洋艦改建的航空母艦「暴怒號」,在英國皇家海軍開始服役,這艘標准排水量為19513噸的大軍艦可搭載10架飛機。它前甲板上的跑道長69.5米,僅可供起飛,作為飛機降落用就短了一些。在發生了一起機毀人亡的降落事故後,英國人在「暴怒號」的後甲板上加裝了一條長86.6米的降落跑道,使「暴怒號」成了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可是,在一艘本來長度就有限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兩條跑道分開鋪設,使得兩條跑道的長度都受到限制,起降的風險系數太大。於是,英國人又進行了新的設計。
1917年,英國海軍將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客輪,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在改裝中,客輪原有的煙囪被全部拆除,改成從主甲板下面通向艦尾的水平排煙道,從而清除了飛行甲板上妨礙飛機起降最大的障礙。由於整個飛行甲板平坦、空曠,沒有任何上層建築,這種模式的航空母艦被稱為平原型航母。
在航母的發明史上,美國人和英國人各拿過「第一」。接著,日本人也拿到了「第一」。
1922年底,日本的「鳳翔號」航母建成服役。這艘標准排水量7470噸的航母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建造的航母,可搭載26架飛機。
「鳳翔號」還創下了另一項第一:它改變了以往航母的平原型結構,第一次採用了島式上層建築,一個小型的塔式艦橋被設置在飛行甲板的右舷。這種島型甲板以後成為航母普遍採用的模式,一直沿用到現在。
當進入50年代,艦載機逐漸發展為噴氣式飛機後,對飛行甲板的要求更高了。為適應這種要求,英國人在1951年發明了斜角甲板,可使艦載機在斜、直兩段甲板上同時降落和起飛。即斜角甲板主要用於回收飛機,軸向直甲板用於飛機起飛,從而提高了飛行甲板的利用率。迄今為止,世界上的大型航母都是採用這種甲板模式的。
為幫助飛機起降,現代航母上還普遍安裝了蒸汽彈射器、助降裝置及末端連著液壓阻尼緩沖器的攔阻索,以及在機庫和飛行甲板之間上下垂直運送飛機的升降機。現在,斜角甲板、彈射器、助降器、攔阻索、升降機已成了航母普遍配備的「五大法寶」了。
C. 誰知道法國航母的詳細資料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Charles de Gaulle R91)是一艘隸屬於法國海軍(Marine Nationale)的核動力航空母艦,除了是法國目前正在操作中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艦外,也是法國海軍的旗艦。正式成軍於2001年5月18日,戴高樂號是法國史上擁有的第十艘航空母艦,其命名源自於法國著名的軍事將領與政治家夏爾·戴高樂。戴高樂號不只是法國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第一也是唯一一艘不屬於美國海軍的核動力航空母艦。
建造日期 1989年4月14日
下水日期 1994年5月15日
排水量
標准 25000噸
滿載 38000噸
船體 長261.5米 寬31.4米
吃水深度 8.5米
飛行甲板 長261.5米 寬64.3米
飛機庫 長97.5米 寬64.3米
武器裝備
8座「吉安特」20F-22型20毫米對空武器系統
2座16聯裝蜂窩式導彈垂直發射裝置
w/32「阿斯特爾」艦對空反導彈導彈發射裝置
2座「薩德拉爾」防空導彈發射系統
4座10管AMBL-2A誘餌發射器
2座ARBB-33干擾發射台
「湯姆森」CSF-ARBR-21預警雷達
2台監視、捕捉與跟蹤雷達
「湯姆森」CS-DRBJ-11B三維對空搜索雷達
「湯姆森」CS-DRBV-26D型E波段雷達
「湯姆森」CS-DRBV-15C水面搜索雷達
「拉卡爾」1229-DRBN-34A導航雷達
「賽尼特」作戰火力控制系統
NRBP-20A飛機導航雷達
艦載飛機
「陣風」式戰斗機
改進型「超級軍旗」戰斗機
E-2C「鷹眼」預警機
565「黑豹」直升機
動力裝置
2座K-15加壓水冷卻反應堆
續航能力 5年
推進功率 84000 馬力
航速 27節以上
歷史
為了取代1960年代時建造的傳統動力航空母艦福熙號(Foch R99)與其姊妹艦克里蒙梭號(Clemenceau R98),法國早在1970年代中期時就已開始規劃下一代航空母艦的建造計畫,但戴高樂號的龍骨實際上卻是在1989年4月才在法國船舶建造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navales,DCN)位於布雷斯特的海軍造船廠中安放起建。然而,在一開始規劃時該艦原本是被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依照法國海軍旗艦命名的傳統,命名為黎塞留號(Richelieu)以承繼二次大戰時的戰艦黎塞留號。但在1989年實際起造時又被當時的總理、戴高樂主義派(Gaullist)的席哈克(Jacques Chirac)命名為戴高樂號。
由於冷戰時代的結束再加上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國家財政困難,原訂1996年服役的戴高樂號工期一再延誤,直到1994年5月時才完工下水,以致連就役日程也往後延至1999年。但之後由於又陸續發現核反應堆強度不足進行補強,與斜向飛行甲板(angled deck)長度不足無法安全起降美製E-2C鷹眼式空中預警機(Hawkeye)而在2000年時又進行了甲板延長改造工程,將斜向甲板的長度增加了4公尺,也使得正式啟用的日程一延再延。
2001年5月18日戴高樂號正式就役,比原本預計的就役時間足足晚了五年,進度延誤所造成的損失成為法國財政上的一個巨大黑洞。同年9月11日發生了9.11事件,為了協助美軍進行永久自由行動(Operation Enring Freedom)掃盪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戴高樂號與隨行的護衛艦隊首度穿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於12月9日到達巴基斯坦大城喀拉蚩(Karachi)南方的海域上。在美軍主導的攻擊行動中,戴高樂號上的艦載機至少進行了140次以上的偵察與轟炸任務,是該艦服役以來第一次參與作戰任務。戴高樂號於2002年3月曾進入新加坡港進行休息補給,並於7月1日時返回母港土倫(Toulon)。
構造與設計
戴高樂號是史上第一艘在設計時加入了隱身性能考慮的航空母艦。然而由於噸位只有美國的同類艦只一半,因此戴高樂號只配備了兩具艦首彈射器(美軍航艦通常為四具),而艦載機的上限也只有一半約為40架上下,主要包括海基版本的陣風式戰斗機(Rafale即陣風M型)與超級軍旗攻擊機(Super Étendard)兩款法制戰機,以及美製的E-2C鷹眼式空中預警機。戴高樂號配備有非常先進的電子設備與法國最新銳的紫苑15型防空飛彈(Aster 15)與薩德拉爾(SADRAL)輕型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使得整體的攻擊能力遠遠超過過去法國擁有過的幾艘航艦。
後續發展
傳統上法國海軍向來會採取同時擁有兩艘航空母艦的編制,以確保縱使在其中一艘進廠維修時,也還有一艘可以值勤的配置方式。因此,除了目前擁有的戴高樂號外,法國海軍仍然需要建造另一艘航空母艦,才能完成理想的編制。
然而,由於戴高樂號的建造過分昂貴,法國政府並沒有打算建造另一艘同級艦,再加上近年來歐洲逐漸在政經軍事方面趨向統合,因此與其它國家採取相同標准以節省建造成本已是主流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下一艘法國航艦極有可能是採用與英國合作開發的方式建造。雖然法國方面較偏好使用核動力來驅動船隻,但考慮到英國皇家海軍的低建造成本要求,2004年時法國總統希拉克曾正式公布,法國下一艘航空母艦將會用回傳統動力系統,考慮搭載燃氣渦輪引擎作為動力。
大事記
2001年9.11事件爆發,為了協助美軍進行永久自由行動(Operation Enring Freedom)掃盪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戴高樂號與隨行的護衛艦隊首度穿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於12月9日到達巴基斯坦大城喀拉蚩(Karachi)南方的海域上。在美軍主導的攻擊行動中,戴高樂號上的艦載機至少進行了140次以上的偵察與轟炸任務,是該艦服役以來第一次參與作戰任務。戴高樂號於2002年3月曾進入新加坡港進行休息補給,並於7月1日時返回母港土倫(Toulon)。
2007年,「戴高樂」號開始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檢修,其中包括為兩個核反應堆更換燃料以及更新螺旋槳等大批裝備。2008年年底,修葺一新的航母重新出海執行任務。
2009年4月,「戴高樂」號因傳動軸出現故障而再次停航維修,經過幾個月的維修,航母於11月底出海訓練。
2010年10月中旬,由於驅動系統一個電櫃中的絕緣體出現故障,「戴高樂」號航母決定返回土倫港。10月30日,經過維修的戴高樂號重新出海進行訓練。
2011年3月20日,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從法國土倫海軍基地啟程,參與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行動。
D. 法國 「戴高樂」號航母撞上帆船,造成此碰撞事故的原因是什麼
法國 「戴高樂」號航母撞上帆船,造成此碰撞事故的原因是什麼?法國「戴高樂」核動力航母在進行訓練時,在土倫海域與一艘小型帆船發生了碰撞,目前來看沒有任何人員傷亡,這艘掛著波蘭國旗的帆船桅桿折斷,現已經被拖入港口,法國海軍軍方正在下令徹查具體原因,法國航母」戴高樂「沒有任何損傷,也會繼續進行海上訓練。對於這次航母撞帆船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兩個結果:一是法國的航母的性能之堪憂;二是法國海軍的操作技術可謂不合格,導致鬧出了如此笑話。
E. 航空母艦的發展歷史
航空母艦的發展歷史過程:
1、1910年11月14日,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Eugene Ely)駕駛一架寇蒂斯雙翼飛機從停泊在港口的伯明翰號巡洋艦(USS Birmingham CS-2)起飛,飛行了一段距離後安全降落在附近的一片海灘上,這是世界歷史上人類第一次駕駛飛機從軍艦上起飛。
2、1912年5月2日,英國海軍上尉格里高利駕駛著一架「肖特」S.27雙翼飛機從以10.5節的航速行駛的豪伊伯尼亞號戰列艦上起飛,從而創造了飛機從航行中的軍艦上起飛的先例。
3、第一艘安裝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是由一艘建造中的客輪「卡吉林」號改建的英國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它的改造於1918年9月完成。飛行甲板長168米,甲板下是機庫,有多部升降機可將飛機升至甲板上。
4、1917年7月,英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純正血統」的航空母艦,並將其命名為「競技神」號(又譯作「赫爾墨斯」號),以紀念航母的鼻祖——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競技神」號。
5、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國都注重於發展適合本國的航空母艦,以維護本國海上利益。航空母艦進入新階段。
美國海軍於2007年1月16日宣布,美國新一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正式命名為傑拉德·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 CVN 78),以紀念在2006年12月26日晚間去世的美國前總統傑拉德·福特。
法國在歷史上一共擁有過十艘航空母艦。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法國進入自主研製航母階段。兩艘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克萊蒙梭」號和「福煦」號分別於1961年和1963年開始服役。
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航空母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前身是蘇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的「瓦良格號」。
(5)法國航母是怎麼造成的擴展閱讀:
航空母艦製造難點:
1、首先高速飛行的重型艦載機需要噴氣發動機,而噴氣發動機尾焰對甲板的侵蝕極大,這需要現代航母甲板由抗高溫的特種鋼製造。
特種鋼需要特殊的配方、特殊的冶煉技術、精密的焊接技術、嚴格的質量控制、各種高精材料的分選、嚴格的質量控制,能製造這種特種鋼材的國家兩只手數得過來。
2、航母甲板長度有限,重型艦載機不能隨便起降,起飛還好說,可以靠滑躍,但降落就必須用攔阻索。
攔阻索必須能夠攔下幾十噸的飛機,又不能損壞飛機,還要保證自身重復使用下的可靠性,攔阻系統必須有效緩沖飛機降落的巨大動能,又要有一套復雜的機械繫統加以控制,這又是一個重大難題。
3、現代噴氣戰斗機需要大量燃料、彈葯,存放飛機需要足夠面積的機庫,飛機的維護需要大批零件和大量地勤人員,要保證艦載機數量,那麼這些不但要佔據大量空間和載重,還要有很現今的統籌規劃系統進行管理。
需要的保障系統多了,人員也多,航母的載重就要增加,對動力系統的考驗非常大。
F. 航母是怎樣來的
航母的來歷
其實航母本身就是一個創意的產物:當年德國郵船為了加快郵件投遞想在漢堡到美國紐約航線上讓飛機從郵輪上起飛。這啟發了美國海軍,從此開啟了航母時代。
美國國會預算委員會估算,由15艘「海象」組成的飛艇中隊的全壽命成本為110億美元。多艘飛艇在海上組網、輪流執勤,不僅可以完成航母編隊的前沿威懾、遠洋作戰、爭奪制空制海權、支援登陸作戰四大基本任務,還可以承擔護衛航路、保衛商船、打擊海盜及反恐等特殊任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王湘穗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從工業經濟時代到創意經濟時代的變革。阿爾文·托夫勒再次發出預言:「資本時代已經過去,創意時代正在來臨。」 可以預見,就像當年大工業模式改造了農耕時代的軍隊、武器和作戰一樣,創意經濟也將改變軍事――人類社會暴力的基本形態。這預示著暴力將更依賴於創造能力的創意軍事時代的來臨。與之相應,作為暴力的工具,創意時代的武器不僅需要具備鐵與火的剛性,還需要基於晶元的硬體,更要有注入更多智性與靈性的軟體。崎嶇而昏暗的武器發展之路正在被創意之光照亮。
中國要不要造航母?這是近年來民間關注最多的話題之一。在國防科工委新聞發言人宣布「中國有能力造航母」之後,中國造不造航母更成為國內甚至是國際軍事領域熱議的一個焦點。許多爭論意見帶有過重的情感色彩,超出了航母問題所應承載的范疇。所以,我們應該還原問題,用平常心把航母只作為一種海上武器平台來研究。
「耄耋老人」與「高價目標」
從1910年美國海軍在「伯明翰」號巡洋艦上試飛第一架飛機,到1922年世界第一艘「純血統」的航母――日本的「鳳翔」號下水,航母至今已是八九十歲的「耄耋老人」了。航母以其艦載機對敵方軍艦攻擊的遠程海空戰作戰樣式,改變了艦炮互射的海戰模式。在第二次 世界大戰的海戰中,航母終結了大炮巨艦的戰列艦時代,使自己成為新一代海上霸主。能否應對大量高新技術武器出現帶來的挑戰,對已經稱霸半個世紀的航母來說,是能否成為武器長青樹的第一道門檻。從目前的情況看,曾經擁有輝煌歷史的航母就像所有的老兵一樣,具有不老的雄心,卻無法維持軀體不老。即使是最新型的核動力航母,在當代武器系統構成的新威脅面前,也呈現出左支右絀、力不從心的疲態。
美國軍方在幾年前就航母問題進行過一次大的爭論。美國國防部戰略評估司對海軍要發展新一代航母的計劃提出了質疑。評估司負責人馬歇爾認為,在遠程精確武器的打擊下,昂貴的航母不過是一個「高價目標」,冒險把載有5000多名官兵的航母派往戰區,已經成為難以想像的事。應該說,馬歇爾的擔心很有些道理。近年時有他國潛艇潛入航母附近或飛機飛臨航母上空的消息,這些偶發事件證明了強大的航母護衛圈在對付航母的傳統天敵――潛艇、飛機上仍然存在著百密一疏的漏洞。但是,如果與有天基信息支援下的中遠程導彈的密集攻擊相比,這已經是相當容易對付的威脅。盡管有的美國軍事專家對其他國家是否具有偵察、跟蹤和打擊航母的能力表示懷疑,但卻無法否定導彈這一新武器系統已經對航母的安全構成了新的嚴重威脅。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馬歇爾所說的「高價目標」不僅是指航母的造價,更在於敵方對航母的重創將導致軍人大量傷亡,將造成對國家和民心的戰略級震撼。因為這有悖於人們,特別是美國人對當代戰爭「零傷亡」的期待。航母成為對方打擊的首選目標的另一理由是,雖然航母很難被擊沉,但其作戰功能卻相對容易受到破壞。面對遠程精確打擊,航母不能僥幸於不挨打;一旦挨打,整個航母打擊群的其他軍艦也可能連帶失去作戰能力和參戰機會。這就使航母在戰役層次也成為了「高價目標」。
當然,武器平台價格的高低應相對於目標而言,勝利無價――因此,作為能夠獲得海戰勝利的航母再貴也值得。就像當年美國國會在審批航母的經費時所說的那樣:「也許航母在未來戰爭中不堪一擊,但充其量也不過損失航母而已;但如果不建造它,我們失去的將是整個海上霸權。」但問題是,在當代有了航母就一定能夠擁有海權嗎?
與美國國防部對航母的質疑主要發自新威脅的擔心不同,美國海軍是從戰略目標和發展重心上撼動了航母的地位。據美國海軍分析,由於目前世界上70%的人口和經濟能力都分布在沿海150公里的范圍內,在21世紀瀕海地區將成為主要的作戰區域。因此,美國海軍提出了「由海向陸」的戰略,其後又制定了深化這一戰略的《21世紀海上力量》和《海軍轉型規劃綱要》,提出未來的美國海上力量將由「海上打擊」、「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三大板塊構成,通過對現有海軍力量重新組合,成立包括12個航母攻擊群、12個遠征攻擊群、4個由導彈核潛艇組建的隱蔽導彈攻擊群和9個攻擊與導彈防禦水面艦艇攻擊群組成的37支獨立的攻擊群。
在美國海軍為適應新戰略要求而進行的兵力結構調整中,航母已經從無可爭辯的霸主地位退隱為「部隊網中的一個節點」。
在美國海軍看來,盡管現有航母和潛艇等遠洋武器具備一定的在瀕海作戰區域的能力,卻更容易受到陸基航空兵和中短程導彈反介入作戰的攻擊,為實現「由海向陸」的戰略,必須建造一系列近海作戰新裝備,其中包括建造瀕海戰斗艦(LCS)、DD-X驅逐艦、SH-60艦載反潛直升機、斯巴達型無人水面艦艇、AN/WLD-1遙控獵雷系統、AN/BLQ-11遠程水雷偵察系統、遙控環境監視設備系統、無人水下航行器和為瀕海戰斗艦裝備的能垂直起飛和著陸、傳輸信息和運載反潛感測器的無人航行器。雖然美國海軍仍打算製造適用於21世紀的CVN21級航母,但其與近海作戰裝備的快速發展相比,已出現了明顯的落差。
江山代有才人出,主戰武器的更迭是戰爭史上的一個規律。回顧歷史,戰列艦曾作為「海神波塞冬的三叉戟」、「歐洲君主的節杖」,睥睨海洋數百年。只是在珍珠港戰役後,人們才逐漸認識到長期被當作戰列艦配屬的航母竟然成了大炮巨艦時代的終結者。有誰知道,在航母眾多的配屬之中哪個武器平台是未來的王者?這也許需要在一場真正的當代海戰後才能夠確認。現在就可以確認的是,從來沒有一種絕對的武器可以充當海權不可替代的捍衛者,當年的戰列艦不是,今天的航母也不是。海權與航母之間並不存在著等號。作為一國的海洋權利,海權實現的方式有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途徑,不能把海權僅系於某種武器平台。即使需要展現和使用海上軍事力量,也並不意味一定只有使用航母才行,也可以使用水下或是空中的武器平台。當代武器技術為實現海權提供了多樣的選擇,使我們不必去膜拜航母,就像當年不應再追捧戰列艦一樣。盡管航母仍然是目前最強大、最有威力的海上作戰平台,而且它在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屬於它的時代已近入尾聲。
從戰爭史看,武器平台地位是否鞏固,取決於它是否能夠抵禦其他武器的威脅和滿足戰略目標的需要。顯然,在應付海上威脅的新變化和適應海軍戰略目標的調整上,航母並沒有表現出它昔日曾經擁有的王者氣象。應該說,海上武器發展的拐點已經到來。
偶發事件證明了強大的航母護衛圈在對付航母的傳統天敵――潛艇、飛機上仍然存在著百密一疏的漏洞。
替代,還是超越
誰將是航母的替代者?美國海軍曾經有人提出造「武庫艦」,作為新一代海上主戰平台;也有人認為未來的海上霸主是相對任何水面艦只都更具備隱蔽性、安全性和全天候性的核潛艇;美國海軍的UAV計劃則認為,以現在的航母或普通大甲板軍艦加上無人駕駛的飛機,可以承擔航母的大部分功能,卻可以大大降低造價和維持費;還有人提出地效飛行器才是最具潛力的海戰之王。這些設想基本是覆蓋航母原有功能的替代思路,而超越則是以更高的性價比研製出新的武器平台和圍繞其建立更高效廉價的作戰體系,應對當代戰爭威脅和完成新的戰略目標。顯然,比替代更好的是對航母的超越之路。
對航母來說,也許懸空器(或稱飛艇)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平台。與早期飛艇相比,當代飛艇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增強。系列化發展的飛艇已經可以在對流層、平流層和近太空等不同高度上長期飛行執勤。以美國正在研製的幾種飛艇為例。首先是「海象」重型飛艇,「海象」是一種軟式飛艇和飛機的混合式飛行器,有浮力也有升力,巡航速度150公里/小時,可載重500噸;具有洲際飛行能力,可在7天內飛行2.2萬公里;能在平流層飛行,既可以當「空中哨站」,也可以成為「空中打擊平台」。按照美國海軍海上打擊規定,對時間敏感目標要求在秒級之內探測到,在分級時間之內實施精確打擊。與航母相比,處於高空中的飛艇顯然比處於海面的艦只更容易達到要求。據《簡氏防務》測算,美國「斯坦尼斯」號航母的30年全壽命成本約為330億美元。按美國國會預算委員會的估算,由15艘「海象」組成的飛艇中隊的全壽命成本為110億美元。如果多艘飛艇在海上組網、輪流執勤,不僅可以完成航母編隊的前沿威懾、遠洋作戰、爭奪制空制海權、支援登陸作戰四大基本任務,還可以承擔護衛航路、保衛商船、打擊海盜及反恐等一些對航母編隊來說難以執行或過於瑣屑的任務。第二種飛艇是大型高空無人飛艇(HAA)。它可以長時間停留在兩萬米的高空,主要任務是監視可能來襲的導彈和為己方的導彈指示目標。原型飛艇可以在高空中停留一個月。最終任務型飛艇要求可停留一年,並具有一定的攻擊能力。第三種是造價為50萬美元的「攀登者」無人飛艇。它可長期停留在固定翼戰斗機和地對空導彈無法達到的3萬~3.6萬米的近太空執行偵察和通訊任務。如果我們把眼光從海面抬升,就不難發現飛艇為保衛國家的海上權益提供了更有效也更為廉價的空中解決方案。
必須強調的是,飛艇只是超越航母思路的一種選項。當代武器的發展正在從倚重單一平台的作用,向構建完整作戰體系轉化。我們不應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造不造航母這一個關注點上。「別人有航母,因此我也要有。」這實際上是與龍王比寶的心態。我們應該敞開思路設想,建構費效比更高的武器系統。其實航母本身就是一個創意的產物:當年德國郵船為了加快郵件投遞想在漢堡到美國紐約航線上讓飛機從郵輪上起飛。這啟發了美國海軍,從此開啟了航母時代。目前以航母打擊編隊為作戰骨乾的構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技術發展中的鎖定點現象:即沿襲最初的選擇,而這選擇在此後看來未必合理。要美國海軍改變在二戰和冷戰時就已經成形並頗為成功的模式,就像要當年法國軍隊舍棄馬其頓防線、今天的計算機廠商改變鍵盤一樣,意味著極高的代價和難以割捨的歷史榮譽。對於海軍現代化的後來者來說,選擇超越航母的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會成本――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成本都要低得多。
美國國家防務委員會中國問題研究中心理查·舒波曼在美國眾議院國務安全會議上指出:中國並不缺乏自身製造與武器發展能力,僅僅缺乏武器設計與構思方面的創新意識。的確,當代技術的多樣性為武器發展和中國海軍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多樣的可能,只是需要我們有突破窠臼的勇氣和獨到的創意。
G. 法國首艘航母是怎麼來的
法國的首艘航母貝亞恩號是利用戰列艦改造而成的
貝亞恩號原本是諾曼底級戰艦第5號艦,1914年1月10日開始建造,但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工。
一戰結束後,決定改為航母。1922年開始改建工程,1927年完工。
該艦參加了搜索德國海軍「海軍上將施佩伯爵」號袖珍戰列艦的戰斗。因航速較低,不適合飛行作業,後來主要用來運送飛機。
該艦1966年退役,1967年被解體。
長:182.6米
寬:27.1米
吃水:8.6米
排水量:25000噸
航速:21節
載機:40架
H. 航空母艦是哪個國家先造出來的
日本建造出世界第一艘航空母艦。
本世紀出現的最主要的海上兵器當首推航空母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戰斗艦艇,作為各國海軍的中堅力量和海上實力的重要象徵,航空母艦以其強大的制海、制空能力、續航能力和輝煌的戰績而著稱於世。然而,航母的問世卻經歷了一番不尋常的曲折和坎坷,留下了令人驚嘆的故事。
1909年,法國著名發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飛機與軍艦結合這個迷人的夢想。他在當年出版的《軍事飛行》一書中,前無古人地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建造航母的初步設想。並第一次使用了"航空母艦"這一概念。
然而,當時法國軍方正以極大的熱情研製水上飛機,似乎沒有多少心思去關心這種"異想天開"的航母。阿德的創意卻在英倫三島得到了熱烈的反響,並為英國人實現航母之夢帶來了希望之光。
1912年,英國海軍對一艘老巡洋艦"競技神"號進行了大規模改裝。工程技術人員拆除了軍艦上的一些火炮和設備,在艦首鋪設了一個平台用於停放水上飛機;另外在艦上加裝了一個大吊桿,用來搬運飛機。這樣,"競技神"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然而,它卻並不是阿德所勾畫的那種航空母艦,也不是現代意義上航母的雛型,因為艦上所載的飛機並不能夠在艦上直接起降,所有飛機都需要從水上起飛和在水上降落,然後再從水中提升到軍艦上。
1914年,3架索普威斯807式水上偵探機在英國"皇家方舟"號戰列巡洋艦起飛獲得成功。很快,英國海軍即將此艦改裝成為水上飛機搭載艦。次年底,這艘水上飛機母艦作為英國海軍的第一艘正式的水上飛機母艦加入現役。後來,它改名為"柏伽索斯"號,也就是有些史料上所說的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但實際上,"柏伽索斯"號只能稱之為可以在艦上起飛飛機的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因為飛機仍然不能在艦上降落。
水上飛機母艦問世後不久就在海戰中初露鋒芒。1914年12月25日,以"恩加丹"號、"女皇"號和"里維埃拉"號三艘水上飛機母艦及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一支英國特混艦隊,受命前去襲擊庫克斯港的德國飛艇基地,因濃霧彌漫,飛行員沒有找到目標,遂改襲停泊在港內的艦隊。然而,由於水上飛機所攜帶的炸彈威力太小,最終也未能對艦隊造成損害,只好無功而返。這次襲擊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它卻向世人展示了用以母艦為主的特混編隊從空中攻擊敵艦的全新戰法和光明前景。正如負責制定這次作戰計劃的塞西爾·萊斯克蘭奇海軍少校後來所指出的那樣:"12月25日發生的事件是海軍作戰原則發生變化的明顯證據。可以想像,如果我們的飛機攜帶的是魚雷而不是小型炸彈,那麼德國的軍艦就有可能被擊沉。"
時隔不久,水上飛機母艦在達達尼爾海戰中開始大顯身手。1915年8月12日,英國海軍飛行員埃蒙斯駕駛一架從水上飛機母艦上起飛的肖特184式水上飛機,成功地用一枚367公斤重的魚雷擊沉了一艘5000噸級的土耳其運輸艦。這是水上飛機誕生後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戰果。
1916年,英國的航母設計師總結水上飛機參戰以來的經驗教訓,重新提出了研製可在軍艦上起降飛機的航母的問題,並建議把陸基飛機直接用到航母上去。
此後,英國的設計師們開始對航母的結構進行新的重大修改,並由此導致了世界上第一艘全通甲板的航母--"百眼巨人"號的誕生。 "百眼巨人"號原名"卡吉士"號,是英國造船商為義大利造的一艘客輪,開工不久即被英國海軍買下,准備改建成航母。改建工作始於1917年,次年9月方告完成。在改建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不定常渦流"的問題。正當英國的造船專家們一籌莫展之時,一名海軍軍官卻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把艦橋、桅桿和煙囪統統合並到上層建築中去,然後把整個建築的位置從飛機甲板的中間線移到右舷上去,這樣,起飛甲板和降落甲板就能連為一體,而"不定常渦流"的影響也將不復存在。這位海軍軍官把自己的高招稱之為"島"式設計。
"百眼巨人"號的艦載機採用了一種原來在陸基起降的"杜鵑"式魚雷攻擊機,它有折疊式的機翼能攜帶450公斤重的457毫米魚雷,具有很強的進攻能力。由於這種飛機建造的速度太慢,以致於第一批准備上艦的飛機,未能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
今天的航母霸主美國也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於1910年11月14日駕機從「伯明翰」號輕巡洋艦起飛,2個月後又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上實現了降落。1922年3月美國人將運煤船「木星」號改建成「蘭利」號航空母艦。
而世界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卻被日本海軍捷足先登,日本於1922年12月建成了「鳳翔」號,由於它不是改裝的,因此它被認為是世界上專門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這一時期,可以說是航空母艦的初創階段。
1922年初,華盛頓海軍裁軍會議簽約,協定除對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的限額作了分配外,還給航空母艦第一次正式下了定義。當時把標准排水量在1萬噸至2.7萬噸、為裝載和起降飛機的專門目的而建造的軍艦定義為航空母艦。根據條約規定的特別條款,美國把在建的2艘戰列艦改建成了「列剋星敦」號和「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日本改建成了「赤城」號和「加賀」號,英國改建成了「勇敢」號、「光榮」號,並對「暴怒」號進行了翻新大改裝;法國則改建了「貝亞恩」號。20年代是航空母艦的改建階段。
30年代,美國建成了「突擊者」號等共5艘,並著手埃塞克斯級的研製;英國於1935年3月開工建造性能優良的「皇家方舟」號(II),隨後又開工建造該艦的改進型光輝級;日本更是磨刀霍霍,相繼建成了「龍驤」號、「蒼龍」號、「飛龍」號,並開工建造「翔鶴」號和「瑞鶴」號。這一時期是航空母艦的發展階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母艦大顯身手,一舉取代了戰列艦,確立了自己在艦隊中的霸主地位。
現代航空母艦及艦載機已成為高技術密集的軍事系統工程。航空母艦已成為一個國家軍事、工業、科技水平與綜合國力的象徵。
目前世界上現役航空母艦共26艘,在建4艘;直升機母艦3艘;兩棲攻擊艦15艘,在建2艘。航空母艦從問世至今,世界上建造過的有8個國家,即英國、日本、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俄羅斯(前蘇聯);擁有過的國家達14個,加上正在建造的泰國,總計將達15個。建成服役的各種類型的航空母艦總數,據統計為300餘艘;其中艦隊航空母艦佔45%,護航航空母艦42%,水上飛機母艦6%,直升機母艦2%,兩棲攻擊艦5%。未來的航空母艦將具有更強、更全面的防天、防空、防潛、防艦、防導等一切反攻擊手段的綜防能力,而自身用於爭奪制空權、制海權的主動攻擊能力將更加全面
I. 航空母艦是怎麼誕生的
1898年,後來擔任美國總統的美海軍部次長羅斯福接受了史密森學院教授塞姆爾·P·蘭利的建議,決定將載人氣球用於海上作戰。這一設想竟沒有得到海軍部的其他領導人的認可,他們認為,載人氣球的作戰用途只能限於陸地而決不可能與軍艦有緣,從而不給予資助和配合。而美國陸軍部也同樣以蘭利教授的一次試驗失敗作為借口,拒絕合作,從而使蘭利教授的飛行試驗最終流產。1903年12月17日,自行車修理工萊特兄弟乘著他們發明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作了史詩般的飛行表演,完成了美國首次飛行器載人飛行。1908年,在羅斯福總統的敦促下,陸軍部開始對萊特式飛機進行改進,以使它盡快成為軍用設備。正當大多數人認為飛機是陸戰兵器的時候,一個獨具慧眼的法國人克萊門特·艾德爾於1909年在他的一部名為《軍事飛行》的著作中,提到了在軍艦上駕駛飛機的必要條件。他認為,飛機在軍艦上起降需要一個寬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機、島式上層建築、機庫。同時,他還認為在軍艦上降落飛機就要求軍艦本身具備一定的高速度。不過,克萊門特·艾德爾的理論在他的祖國沒有受到重視。正因如此,法國人的艦上飛行,比對飛行有極大興趣的美國人及擁有世界上第一流海軍的英國人整整落後了10年!其實,在克萊門特·艾德爾的《軍事飛行》發表前的1908年,美國海軍中已有一些標新立異的人提出讓飛機從一艘戰列艦上飛行的設想,但由於這些人僅僅是說說而已,並沒有準備嘗試,倒是之後的一篇報道引起了美國人的警覺,促使美國人加快了飛機參與海戰的試驗。
這篇報道說的是這樣一件事:德國人正研究試驗,准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航行在漢堡一美國航線上的一艘德國郵船的前甲板平台起飛,以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的速度。此消息一在報紙上刊出,美國人當即敏感地猜想:德國當局是不是以郵政作掩護,正在試驗一項攻擊美國的新技術?美國當局當即任命海軍物資局局長助理華盛頓·歐文·錢伯斯海軍上校為軍艦上起飛試驗的總負責人。盡管錢伯斯被任命為試驗的負責人,但美國海軍部卻沒有錢資助錢伯斯進行試驗。面對困難,錢伯斯沒有灰心,他設法動員了對航空事業頗有興趣的政治活動家、出版商約翰·巴里·瑞安投資。之後,錢伯斯又去說服了飛行設計師格倫·H·柯蒂斯和他僱用的民間飛行員尤金·伊利,得到了他們的幫助。
1910年1月9日,起飛試驗小組在美新型巡洋艦「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方豎起了一個向前傾斜的平台,其他工作也准備就緒,並決定於11月14日在漢普頓錨地試飛。這一決定公布之後,《世界報》發表了一則令人驚奇的消息。原來,為了敲打美國海軍,加快艦載飛機試驗的進展,《世界報》決定支持一位名叫J.麥克迪的飛行員於11月12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郵船上做起飛試驗。非常遺憾的是,麥克迪在起動引擎時,不慎打壞了槳葉,從而使試驗流產了。盡管《世界報》所組織的試驗未能獲得成功,但它卻刺激起尤金·伊利的好勝心。1910年11月14日,「伯明翰」號按規定停泊在漢普頓錨地,遠遠看去,艦前甲板上方的長25.3米,寬7.3米的木質飛行跑道惹人注目。一架待飛的單人雙翼飛機正迎風而立。
飛機順利地發動了,隨著螺旋槳的越轉越快,機身迅速地向前滑去。由於艦上可供飛機滑跑的距離實在太短,使得飛機在脫離甲板的一瞬間,仍未達到起飛速度,速度不夠,機翼帶來的升力自然不足。只見飛機在滑完26米的跑道後,機頭直往下扎,而且駕駛員同指揮台的通訊聯系也不知因何中斷了。人們驚呆了,以為一場慘劇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眼看就要機毀人亡的時候,沉著的伊利巧妙地操縱起飛機的尾水平舵,終於使飛機在即將闖入海面觸水而機毀人亡的瞬間昂起了機頭,緊貼著水面蹣跚地飛行了幾千米,並在海灘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安全著陸。
這次試飛成功,引起美國海軍部的高度重視。雖然當時有不少艦隊指揮官仍然強烈反對繼續進行這種試驗,他們認為在大型軍艦上安裝飛行甲板會妨礙各種艦炮威力的發揮。但是,美國海軍部卻堅持撥出專款做進一步的試驗。錢伯斯工程師甚至提出,所有的巡洋艦都應裝上這種平台;還有人提出把起飛平台裝在戰列艦炮塔上面的設想。在這股熱情的推動下,錢伯斯獲准讓尤金·伊利駕駛飛機在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飛行時間定於1911年1月18日,飛行地點在舊金山海灣。這次飛行是從海岸上起飛,在「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其飛行難度更大,危險性也更大。同時,對軍艦本身也相當危險。為此,伊利把自行車的內胎纏在身上作救生衣,在巡洋艦尾部上方安置了一塊長約36米、寬約9.6米的平台,平台從巡洋艦的主桅桿下面一直伸到艇體之外。為了使飛機降落滑行時不至於沖出平台而掉入水中,故讓試驗在軍艦航行時進行,以使飛機降落於艦體之上時能利用逆風的風速控制飛機。同時,他們還在平台上橫向配置了雙道鉤索,每道鉤索兩端用50磅重的沙袋系住。當飛機從海岸起飛降落在艦船之後,這種古老的方法迫使降落的飛機在其向前滑行的同時降低速度。
1911年1月18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上的飛行試驗終於開始了。這一天天氣很壞,由於風力大,「賓夕法尼亞」艦的艦長認為該艦所處水域太小,故臨時決定拋錨,讓艦尾迎風。可以這樣說,該艦長的這一決定是非常錯誤的,他給伊利帶來了更大的危險。好在伊利當時對這一危險的認識程度不足,他仍像平安無事一樣,駕機向「賓夕法尼亞」號開去,並在著艦前迅速降低高度沖向艦尾。在貼近平台的傾斜尾板時,他拉起飛機,迅速關閉引擎,由於飛機的沖力巨大,飛機輪子旁專門製作的鐵掛鉤只掛住了後面的11根攔阻索,在距平台前端僅9米的地方停下來。一個小時之後,伊利又駕駛飛機從這艘巡洋艦上起飛,安全降落在海岸上。這次試驗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的普遍關注,各海軍大國紛紛開始了類似的試驗。可以這樣說,這次試驗與首次試驗一起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艦種的基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潛艇的作戰威力日益顯露,由於飛機在反潛作戰中具有獨特的反潛作戰能力,使得飛機的作用和地位不斷提高,故此,航空母艦的正式改裝研究工作起步了。由於美國部分高級將領強烈反對這項研究,使得美國已經取得的試驗成果未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英國海軍後來居上,不久就將一艘巡洋艦「競技神」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以搭載水上飛機為主要使命的航空母艦。1918年,英國海軍將一艘巡洋艦的前、後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鋪上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層建築為界,艦艏的跑道供飛機起飛用,艦艉的跑道供飛機降落用,這是最早出現的由舊軍艦改裝而成的真正的航空母艦,它能裝載20架飛機。由於飛機起飛跑道和降落跑道的分開鋪設,使得在一艘長度有限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的跑道均顯得過於短小。經過多次試驗,英國海軍部決定將由客輪改建的「百眼巨人」號改裝成全通式飛行甲板,割去煙囪,改成裝在甲板邊緣下面通向艦艉的水平排煙道,這樣,飛機的起飛和降落就方便多了。
1922年,美國海軍部終於力排眾議,把一艘運煤船改裝成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蘭格利」號,該艦標准排水量1.105萬噸,滿載排水量1.47萬噸,可載機30多架。就在同年底,日本新建了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直接設計和建造的航空母艦。「風翔」號於1919年開始設計,該艦的飛行甲板右舷裝有3個小煙囪,煙囪上裝有鉸鏈,飛機起飛時,3個小煙囪均可放倒。其火炮裝備很少,可載機26架。「風翔」號的出現,標志著浩瀚的大海上,從此出現了初步具備現代航空母艦規模的「海上航空兵基地」。最初,「鳳翔」號航空母艦採用了島式上層建築,有兩部中線配置的升降機。1923年,經過試航後,日本人決定拆掉島式上層建築,以此得到平甲板。
早期的航空母艦只配置了少量小型戰斗機、偵察機和轟炸機,而這時航空母艦上所裝載的戰斗機仍是陸基作戰飛機;飛機在甲板上起降都較困難,也較危險。不過,飛機畢竟能從艦艇上起降,航空母艦畢竟完成了其他軍艦難以擔負酌任務。
J.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與帆船發生碰撞,現場的情況如何
這一次在進行日常訓練的時候,法國航母戴高樂號卻突然跟旁邊的一艘10m長的帆船相撞,雖然在當時戴高樂號航母已經通過無線電的方式警告了帆船,但是最後還是造成兩個船碰撞,在碰撞之後,帆船受到了嚴重的撞擊,直接導致他的桅桿被折斷。雖然造成的損失並不大,但是這件事情卻讓很多軍事愛好者非常的失望,今天就跟大家來探討一下這件事情。
第三,如何看待這一次的碰撞?雖然法國海軍在這一次的碰撞發生之後,就都在強調這樣的碰撞事故,並不會影響其後續的訓練計劃。同時也對這一次的事件展開了調查,但是這樣的低級速發生不免讓人懷疑法國海軍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