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左右共治的左右共治的作用及影響
法國2000年一期《觀點》雜志刊出的民意測驗顯示,有44%的法國人認為,法目前這種「右派總統、左派總理」的「左右共治」格局是最理想的政治選擇。
按照憲法規定的任期,2002年2月至3月法國將舉行立法選舉;同年4月至5月將舉行總統選舉。在法國第五共和國的歷史上,立法選舉只比總統選舉提早數周的情況,只在1958年出現過。因此,如果想保持「左右共治」的話,法國人在總統選舉中直接選擇立法選舉中失敗的一方即可。
法國最後一次的「左右共治」始於1997年6月。當時,希拉克總統為爭取主動、保障右派的利益,在國內沒有危機的正常情況下,使用憲法賦予總統的權力,宣布解散國民議會,提前一年舉行立法選舉。不想「押錯了寶」,執政的右翼聯盟在選舉中失敗,若斯潘領導的由社會黨、共產黨和綠黨等組成的左翼聯盟上台執政,開始了第三次「左右共治」局面。 因此希拉克被迫與左翼總理若斯潘共同治理國家,時間長達5年。5年裡在一些國際峰會上,經常可以看見法國總統和總理成雙成對地出現,兩人分享一個名額,使法國的國際形象受損。另一方面,由於右派的總統和左派的總理在很多問題上存在分歧,政府政策也不得不在左右間搖擺,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下。法國的社會問題也不斷惡化,其中犯罪、失業和非法移民等問題尤其使選民對選舉失去了興趣。
在密特朗總統執政時期,法國曾於1986年至1988年和1993年至1995年兩度出現左派總統右派總理的「左右共治」。一位資深的法新聞界人士稱,前兩次「共治」給人的印象並不是特深刻,也不是特好。第三次「共治」開始時,國內外輿論反應很謹慎,人們都說:「也就是讓左派和右派一塊兒再試試看!」可是將近3年了,法國經濟增長明顯,失業率一降再降,社會矛盾減少,國際地位在提高,足球隊都破天荒地拿了世界冠軍。法國人的自信心似乎又恢復了,人們對「左右共治」表現了前所未有的興趣。連美國總統柯林頓一年多以前訪問巴黎時,對「左右共治」也表示「傾慕」。
在這次根據「配額」原則對近千名18歲以上選民的調查中,有51%的人表示,如果左派贏得立法選舉,他們希望希拉克代表右派參加總統選舉;54%的人表示,如果右派獲勝,他們希望若斯潘代表左派參加總統選舉。
同時,也有不少人(40%)表示對「左右共治」「不感冒」,希望由同一派別的人既當總統又組織政府。不過,一位自稱對大選前的民意測驗從不相信的法國朋友對記者說,別忘了,當年希拉克「解散國民議會、提前舉行選舉」的決策,就是因為選前輿論普遍認為,右翼在投票中會以多數獲勝。可是結果呢?
『貳』 為什麼法國不易出現左右共治的局面
首先要看書本上的定義,行政雙頭制是指總統和總理分享行政權力,這其中的總統和總理分享行政權力是左右共治的必要條件。在行政雙頭制的前提下,如果總統和總理出自不同的政黨聯盟,而總統對選民負責,總理對議會負責,就會造成總統和總理的分歧矛盾沖突激化,難以調解,即左右共治,就是行政雙頭制的特殊情況。可以說,它是行政雙頭制的充分條件。 在法國總統選中,傳統右翼的領導人希拉克以絕對多數戰勝極右翼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連任法國總統。在接下來的議會選舉中,極右翼已經不再是人們議論的話題,傳統右翼和左翼對議會席位的的爭奪成為了最重要的一局,在當地時間16號結束的法國國民議會選舉第二輪投票中,支持希拉克總統的傳統右翼在577個國民議會席位中,贏得了大約400個議席,以壓倒性多數一舉結束了自1995年就開始的左右共治局面。目前法國的國家體制是戴高樂在1958年創立的第五共和國體制。這一體制是一種具有法國特色的半總統制半議會制的共和政體,總統有極大的權力。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擁有任命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等特權。總統根據議會的政黨議席情況委任多數黨或聯盟多數黨出任總理。自1986年密特朗執政開始,出現了政府和總統來自分屬左翼和右翼兩個不同陣營的情況,被稱為左右共治。
左右共治是法國政壇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第五共和國歷史上出現過3次。在1997年的議會選舉中,左翼政黨擊敗了傳統右翼政黨,因此希拉克被迫與左翼總理若斯潘共同治理國家,時間長達5年。5年裡在一些國際峰會上,經常可以看見法國總統和總理成雙成對地出現,兩人分享一個名額,使法國的國際形象受損。另一方面,由於右派的總統和左派的總理在很多問題上存在分歧,政府政策也不得不在左右間搖擺,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下。法國的社會問題也不斷惡化,其中犯罪、失業和非法移民等問題尤其使選民對選舉失去了興趣。這些情況將導致以後的法國很難再出現左右共治的局面。
『叄』 關於法國政體
法蘭西王國(843年—1791年)〔君主專制(大革命前)〕
君主立憲制(1791年—1792.8)〕→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9月—1804年)→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年—1852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
維希政權(1940年—1945年)→
臨時政府(1945年—1946年)→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46年—1958年)→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現在)。
①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法蘭西王國實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在路易十四時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國王權空前強化,「太陽王」實行「朕即國家」的中央集權的絕對君主專制統治,此時是法國封建專制君主制的鼎盛時期;路易十五時期,法國的財政危機日益嚴重,封建制度開始解體,法國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時期,法國專制制度已到了腐敗透頂的程度,社會矛盾十分尖銳,人民反抗情緒與日俱增,革命一觸即發。
②1789年大革命後大資產階級當權,保留國王同時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三級會議轉變為制憲議會,取代王室成為法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為改造舊制度,創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作出了重大貢獻。8月頒布著名的《人權宣言》,明確宣告了「主權在民」、「天賦人權」、「權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資產階級民主法治原則,實際上宣告了舊封建王權的的滅亡和一種全新的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誕生,1791年的法國憲法就是以《人權宣言》作為序言的。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了法國也是歐洲大陸歷史上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
③1792年巴黎人民發動第二次起義,普選產生的國民大會宣布廢除王權,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開始建立民主共和政體。1793年初宣判國王路易十六死刑,不久將其推上斷頭台。法國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的斗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中間經過吉倫特派掌權、雅各賓派專政和熱月政變後的督政府的政權,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體制,共和國名存實亡,但名義上仍屬於共和政體。
④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實行資產階級的帝制。拿破崙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內革新政治,發展經濟,頒布系列法典,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法律體系,對外發動多次征服戰爭,沉重打擊了法國和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秩序,推動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⑤1814、1815年,封建的波旁王朝兩次復辟,恢復了法蘭西王國,與第一帝國一樣,都是君主專制政體。
⑥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實行的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新憲法明確限制王權,擴大議會下院的權力,取消貴族的特權,降低了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
⑦1848年,二月革命後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拿破崙的侄子君主派路易.波拿巴當選為總統,他一心恢復帝制,鎮壓共和派的反抗,強行通過新憲法,使總統獨攬大權,建立了名為總統制共和制的個人獨裁統治,共和形同虛設。
⑧1852年路易·波拿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又實行帝制。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第二帝國壽終正寢。
⑨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國,經過共和派與君主派的激烈斗爭最終恢復了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最終確立了共和政體,總體上屬於議會制共和制政體。為什麼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共和制呢?其法律依據如同高中歷史選修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與實踐》第71頁中的講述:「1875年初,國民議會僅以一票的多數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確認實行共和制。同年,國民議會又先後通過一系列法律,合稱1875年憲法,又稱第三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國。」《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有:A、立法權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行使。參議院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以普選方式選出;B、行政權由總統和內閣掌握。總統由參眾兩院聯合組成的國民議會,依絕對多數票選出。總統是國家元首、軍隊最高統帥。總統與參議院議員共有創議法律之權。內閣部長(即後來的總理)由總統任命。總統和內閣部長(總理)共同向議會負責。從中可以看出憲法賦予當時法國總統的權力還是相當大的,體現了當時法國君主派的力量還不小,企圖憑此為以後借機復辟創造條件,也反映了它是共和派與君主派妥協的產物,但它又不同於總統制共和制,因為總統的產生由議會選出,其行政權被總理分享,還要對議會負責,故為共和國的長期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據,限制了君主派今後的復辟帝制活動,因此仍屬於議會制共和制。更何況在憲法公布後不久,1879年初共和派贏得總統大選,掌握法國全部關鍵權力部門,最終完全確立了共和制政體,之後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日漸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佔重要地位,國家權力明顯轉到議會和內閣手中,使法國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
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0年,法國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國解體,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和維希傀儡政權統治。二戰結束後,法國進入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1946—1958年),法國議會的權力達到巔峰,擁有選舉總統、決定政府組成、任免總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綱領等權力,此時的法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
⑾為了克服第四共和國時期黨派紛爭、議會濫用權力而導致政局不穩、政府無能的弊端,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宣告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此後,權力中心逐漸由議會轉移到總統,但又不同於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這表明法國已逐漸成為一個半總統半議會制的共和制國家。
需要強調的是不管近現代法國政體如何變化,其實質基本上不變,還是資產階級專政,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只是對資產階級內部各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權力關系進行了重新調整,從而採取了資產階級代議制(間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法國獨特的政體
在法國,總統和議會都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理一職由議會的多數派出任。由於過去實行的是總統7年制、議會5年制,不同的選舉時間,總統和議會多數派就可能不是來自同一陣營,因而造成總統和總理二人一個來自左派,一個來自右派,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這也是法國政壇獨特的現象。
半議會半總統制
在1946~1958年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即全民選舉國民議會議員,由國民議會中占席位最多的黨派出面組閣。那時候總理大權在握,總統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沒有任何實權。由於議會內黨派眾多,而且議會有彈劾政府的權力,因此一不小心,多數派聯盟便會分裂,造成政府倒台。在第四共和國存在的短短12年間,共更換了20屆內閣!政府的頻繁更迭造成政局不穩,國家動盪。
1958年,曾因反對議會制而退出政壇的戴高樂上台,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他重返政壇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憲法,制定總統制。出於穩定政局的目的,他繼承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總統任期7年的傳統。他一方面削弱了議會的權利,剝奪了議會任命總理和批准政府組成的大權;另一方面大大增強了總統的職權,甚至賦予總統在「非常時期」可以解散議會、進行全民公決等權利。1962年他宣布法國總統應由全民直選產生,並於1965年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第一位直接選舉出來的總統。
然而,第五共和國的政體並非絕對的總統制,議會對總統仍有制約,主要是:議會可以彈劾政府,迫使其下台;對議會通過的法律,總統須在15天內簽署,最多隻能讓議會復議一次;總統不得在一年之內兩次解散議會。
「左右共治」
在這樣的政體下,總統只有得到議會多數派支持時,才能充分行使權利,反之,只能與反對派分享權利,把總理一職和組閣權交給政治對手。
實行半議會半總統制政體的初期,反對黨勢單力薄,總統的執政地位穩定,長達7年的總統任期又使其能夠充分施展手腳,總統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活躍在法國政壇上的主要政黨是右翼的保衛共和聯盟和法國民主聯盟以及左翼的社會黨和共產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法國左翼力量迅速上升,形成左右兩大派旗鼓相當的局面。此時,一個新的問題顯現出來:由於總統和議會任期不一致,因此無論是總統選舉還是議會選舉後,都有可能出現總統與議會的多數派分屬不同派別。
1986年,前總統、來自左翼社會黨的密特朗執政時,由議會多數派產生的政府屬於右翼陣營,法國從此出現了 「左右共治」的局面。自1997年以來,國民議會一直被若斯潘總理所屬的左翼勢力所控制,而希拉克總統則屬於右翼政黨保衛共和聯盟。
總統任期改革
自1986年以來,法國已歷經3次「共治」。「共治」期間總理、總統相互牽制,難以放手施政,嚴重影響效率。2000年6月,法國議會以絕對多數通過政府提出的關於「總統任期5年」的修憲法案。同年9月舉行的全民公決中,贊成票佔了73.2%。呼籲多年的法總統任期改革終於得以實現。
從今年開始,法國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同步舉行。現在,希拉克已連任總統成功,下個月,法國還將選出577名國民議會議員。在短期內的兩次選民投票中,出現截然不同兩種結果的可能性很小,這就使得「左右共治」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但也不意味著從此徹底消逝。
『肆』 法國左右共治的形成原因
目前法國的國家體制是戴高樂在1958年創立的第五共和國體制。這一體制是一種具有法國特色的半總統制半議會制的共和政體,總統有極大的權力。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擁有任命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等特權。總統根據議會的政黨議席情況委任多數黨或聯盟多數黨出任總理。自1986年密特朗執政開始,出現了政府和總統來自分屬左翼和右翼兩個不同陣營的情況,被稱為左右共治。
『伍』 法國左右共治的現象發生在哪些總統身上,及時間
1986年-1988年,左翼總統密特朗和右翼總理希拉克「左右共治」;
1993年-1995年,左翼總統密特朗和右翼總理巴拉迪爾「左右共治」;
1997年-2002年,右翼總統希拉克和左翼總理若斯潘「左右共治」。
『陸』 一句話說明何謂「左右共治」
「左右共治」是存在於法國政壇的政治術語,意謂法國的左派與右派共同掌權,主要表現為左派的總統右派的總理,反之亦然。
『柒』 現在法國政體是不是「左右共治」
民主共和制,具體為議會制總統共和制,又稱半總統制,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掌握著重要的全國最高行政權力;
總統:薩科奇 人民運動聯盟
總理:弗朗索瓦·菲永 人民運動聯盟
看來不是。
『捌』 關於法國的「左右共治」與「行政雙頭制」
首先要看書本上的定義。行政雙頭制是指總統和總理分享行政權力,其中有很多細節,自己看書。它其中的總統和總理分享行政權力是左右共治的必要條件。在行政雙頭制的前提下,如果總統和總理出自不同的政黨聯盟,而總統對選民負責,總理對議會負責,就會造成總統和總理的分歧矛盾沖突激化,難以調解,即左右共治,就是行政雙頭制的特殊情況。可以說,它是行政雙頭制的充分條件。
『玖』 法國的國家政體是什麼政體特點是什麼
法國獨特的政體
在法國,總統和議會都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理一職由議會的多數派出任。由於過去實行的是總統7年制、議會5年制,不同的選舉時間,總統和議會多數派就可能不是來自同一陣營,因而造成總統和總理二人一個來自左派,一個來自右派,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這也是法國政壇獨特的現象。
半議會半總統制
在1946~1958年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的政體是議會制,即全民選舉國民議會議員,由國民議會中占席位最多的黨派出面組閣。那時候總理大權在握,總統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沒有任何實權。由於議會內黨派眾多,而且議會有彈劾政府的權力,因此一不小心,多數派聯盟便會分裂,造成政府倒台。在第四共和國存在的短短12年間,共更換了20屆內閣!政府的頻繁更迭造成政局不穩,國家動盪。
1958年,曾因反對議會制而退出政壇的戴高樂上台,建立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他重返政壇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憲法,制定總統制。出於穩定政局的目的,他繼承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總統任期7年的傳統。他一方面削弱了議會的權利,剝奪了議會任命總理和批准政府組成的大權;另一方面大大增強了總統的職權,甚至賦予總統在「非常時期」可以解散議會、進行全民公決等權利。1962年他宣布法國總統應由全民直選產生,並於1965年當選為第五共和國第一位直接選舉出來的總統。
然而,第五共和國的政體並非絕對的總統制,議會對總統仍有制約,主要是:議會可以彈劾政府,迫使其下台;對議會通過的法律,總統須在15天內簽署,最多隻能讓議會復議一次;總統不得在一年之內兩次解散議會。
「左右共治」
在這樣的政體下,總統只有得到議會多數派支持時,才能充分行使權利,反之,只能與反對派分享權利,把總理一職和組閣權交給政治對手。
實行半議會半總統制政體的初期,反對黨勢單力薄,總統的執政地位穩定,長達7年的總統任期又使其能夠充分施展手腳,總統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活躍在法國政壇上的主要政黨是右翼的保衛共和聯盟和法國民主聯盟以及左翼的社會黨和共產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法國左翼力量迅速上升,形成左右兩大派旗鼓相當的局面。此時,一個新的問題顯現出來:由於總統和議會任期不一致,因此無論是總統選舉還是議會選舉後,都有可能出現總統與議會的多數派分屬不同派別。
1986年,前總統、來自左翼社會黨的密特朗執政時,由議會多數派產生的政府屬於右翼陣營,法國從此出現了 「左右共治」的局面。自1997年以來,國民議會一直被若斯潘總理所屬的左翼勢力所控制,而希拉克總統則屬於右翼政黨保衛共和聯盟。
總統任期改革
自1986年以來,法國已歷經3次「共治」。「共治」期間總理、總統相互牽制,難以放手施政,嚴重影響效率。2000年6月,法國議會以絕對多數通過政府提出的關於「總統任期5年」的修憲法案。同年9月舉行的全民公決中,贊成票佔了73.2%。呼籲多年的法總統任期改革終於得以實現。
從今年開始,法國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同步舉行。現在,希拉克已連任總統成功,下個月,法國還將選出577名國民議會議員。在短期內的兩次選民投票中,出現截然不同兩種結果的可能性很小,這就使得「左右共治」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但也不意味著從此徹底消逝。
『拾』 左右共治的法國政局難現「左右共治」
2007年6月10日薩科齊領導的人民運動聯盟在議會選舉首輪告捷表明,左翼所期待的「左右共治」局面不大可能出現。
2007年6月11日,法國《費加羅報》頭版以《薩科齊動力》的醒目標題宣告,在10日法國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中,現任總統薩科齊領導的人民運動聯盟獲得了「第五共和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成功」。
法國內政部在投票結束12小時後公布的選舉結果顯示,人民運動聯盟和其主要競爭對手社會黨拉開了不小的差距。在法國本土577個選區中,人民運動聯盟獲得了39.4%的支持率,至少有53名出自薩科齊陣營的候選人在第一輪選舉中以絕對多數獲勝。社會黨人的支持率僅為24.7%。
根據法國三家選舉機構的估測,人民運動聯盟同其政黨聯盟將在6月17日舉行的第二輪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得577個國會議席中的383個議席,從而占據多數席位。
法國相關法律規定,每個選區由選民直接選出1名國民議會議員,任期5年。候選人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得半數以上選票即可當選,否則,進入第二輪投票。如果其陣營能如願獲得議會的多數席位,薩科奇可順利地推進其改變法國高失業率、經濟增長遲緩現狀的改革大計。
社會黨人上月遭遇連續三屆鎩羽總統選舉之後,把挽回政局失分的希望放在此次國民議會選舉上。然而,等待社會黨的極可能又是一次失敗,而這次失敗不僅在於社會黨人難以得到議會多數,連「保平」的機會都十分渺茫。
在2002屆議會中,社會黨還差強人意地擁有149個席位,第一輪選舉結果公布後,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社會黨不得不調低了此前的預期,只希望獲得28%的投票率,即使加上中左聯盟黨和共產黨的議席,左派獲得的議席,據估測也只能在120席至160席之間徘徊。
其實,社會黨的落敗、人民運動聯盟的勝利,都在人們的預料之中。此輪議會選舉的投票率創下法國40年來最低,僅為62%。據分析,這和連續數月的總統選舉導致的「選舉疲勞」有關,而更深刻的原因則是大多數法國人民心裡早已認定薩科奇領導的中右人民運動聯盟註定會贏得議會選舉。
在多數法國人民看來,既然在總統選舉中,把掌舵法國經濟和改革宏圖的權力賦予了薩科齊,那就不應該在國民議會選舉中再給他設置障礙。因此,在此輪議會選舉中,法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已不是薩科齊主導的人民運動聯盟能否獲勝,而是社會黨人如何才不至於輸得太慘。
盡管社會黨在此輪議會選舉後公開宣稱,法國社會「正被壓倒性的多數所鎮壓、被有統治權的政黨所統治、被絕對的權力絕對地支配」,而羅亞爾也喊出了「民主需要你們」的口號來警告法國如若失去制衡將會釀成危機,但是,社會黨人的呼聲顯得孱弱無力。剛被薩科齊任命為環境部長的阿蘭·朱佩淡定地回應了社會黨人的抨擊,「即使選出的是一個人民運動聯盟佔多數席位的議會,也不妨礙我們傾聽來自各方的聲音。」
由人民運動聯盟執政的上屆政府廣為法國人民詬病,但作為該黨領袖的薩科齊競選卻憑借獲勝後的不錯表現擺脫了上屆政府留下的陰影。
首先,薩科齊出乎意料地超越黨派和性別的界限,他任命的新內閣贏得了超過半數的法國民眾的擁戴,薩科齊在法國人民頭腦中「固執」、「意識形態化」的負面印象得到了相當大的扭轉,使法國人民相信,薩科齊會如其承諾的那樣,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上。
而薩科齊上台後異常繁忙的日程也營造了精力充沛、干勁十足的個人形象。在正式就任總統當天,薩科齊便火速訪問德國,為深陷困局的歐盟憲法尋找出路。在德國小鎮海利根達姆出席八國集團峰會之時,薩科齊又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就制定新版歐盟憲法的框架問題達成一致。因此,可以說,人民運動聯盟暫時在議會選舉中「輕松」獲勝,得益於薩科齊競選勝利後在外交領域的一些加分之舉。
在內政方面,薩科齊的內閣班子的一系列改革計劃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新就任總理的菲永在第一輪議會選舉當日隨即公布了其針對夏秋季的改革日程,包括:大學改革、減少交通部門的罷工、採取新的打擊犯罪的措施、推行勞動力市場自由化的進程以及削減龐大的國家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