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法國為什麼投降了,而英國沒有
1、法國投降的原因
①戰爭准備嚴重不足,大部分軍隊匆忙徵集
德軍佔領了波蘭以後,沒有繼續進攻東方的蘇聯。德軍主力開始掉頭進攻西歐各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政府頓時開始手忙腳亂。由於法軍兵員嚴重不足,法國臨時徵集了150萬士兵,其中大部分都是農民。
這些新徵集的士兵在軍事訓練上嚴重不足,在裝備上的差距更加明顯。由於法國沒有制空權,在德軍閃擊戰的進攻之下,法軍一敗再敗。士兵的戰斗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走向,而法軍與德軍在普通士兵上的差距十分明顯。
②法軍內部矛盾重重,發生了嚴重的決策失誤
按照法國的實力,原本不至於敗得這么慘。但是法國指揮機構內部矛盾重重,這極大的限制了法軍戰術上的靈活性。法國為了防止德國的進攻,在邊境上修了一條漫長的馬奇諾防線。
從戰術上的角度來說,這條防線是相當完美的。但是前提是德軍必須進攻這條防線,只可惜德國人沒有那麼傻。德軍出動了一部分力量進攻比利時,使英法聯軍誤認為德軍要採用一戰時期的策略借道比利時、進攻法國。英法兩國果然上當,英法兩軍主力進駐比利時抗擊德軍。但是真正的德軍主力卻穿越阿登森林直逼法國境內,德國的戰略欺騙成功了,法國境內的兵力十分空虛。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_網路
② 召回大使、抵制貨物……法國和土耳其因為啥導致矛盾升級
這與兩個的對外政策有很大的關系。矛盾的升級,從來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無數個小矛盾的累計。法國和土耳其,一個抵制貨物,一個召回大使,有點撕破臉皮的感覺。
01、導火線導致這次法國、土耳其兩國矛盾生氣的導火線是法國一個歷史老師在學校外被人斬首致死。這個老師,曾開過一個關於非常有爭議性的課程。
總的來說,這兩個國家的矛盾肯定不會少,但也不會正面起太大的沖突,畢竟現在整體的局勢還是很緊張的。加上疫情,也是不可能打戰等,有接觸性的沖突的。
③ 歐盟為什麼要召回駐俄大使
支持"間諜案"英國立場! 歐盟將召回駐俄大使。
歐洲理事會22日晚發表公報,就俄羅斯前特工在英國「中毒」事件支持英國,強烈譴責俄羅斯,認為俄羅斯「極有可能」應該為事件承擔責任。
另外,歐洲聯盟將召回駐俄羅斯大使馬庫斯·埃德雷爾,為期一個月,以便歐盟內部磋商。
【俄羅斯質疑】
梅23日歡迎歐盟聲明,稱「我們應該站在一起,捍衛我們的價值」。
本月4日,斯克里帕爾和女兒在英國城市索爾茲伯里街頭昏迷,送醫救治至今未能清醒。英國政府認定斯克里帕爾和女兒「中毒」,系由蘇聯研製的「諾維喬克」神經毒劑所致。英國首相特雷莎·梅14日指認「中毒」事件相當於「俄羅斯對英國非法使用武力」,因而驅逐23名俄方外交官;俄方隨後「對等」驅逐23名英方外交官。
俄羅斯多次否認牽涉「中毒」。俄羅斯駐英國大使亞歷山大·雅科文科22日說,英國人這么快判定出「諾維喬克」,而就連禁止化學武器組織都需要兩至三周時間才能給出分析結論。鑒於英方反應速度,是否可以認定英方「極有可能」秘密存有「諾維喬克」?
雅科文科說,英國違反國際法和誤導國際社會「有前科」,英方聲明的真實性必須予以確認。俄方呼籲英方確保調查透明並與俄方和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全面合作」。
④ 法國在與英國爭奪殖民地的戰爭中,為什麼總是法國失敗
世界史不熟,好像一開始法國在鬧大革命,全歐洲的強國圍著法國打...而且法國的海軍..跟英國差太多了,沒海軍支持怎麼在海外打持久戰?
⑤ 為什麼英國和法國關系不好
應為王位繼承問題,就像中國古代的諸侯國家接姻親那樣。英國國王和法國的公主結婚就有了繼承法國的王位的權利,法國的民眾和公爵騎士們不承認,讓後就打了起來。
具體的這個關系就請樓主看下面這個故事了: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佔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⑥ 法國為什麼要召回駐義大利大使
導火線是義大利副總理迪馬約會見「黃馬甲」骨幹成員Christophe Chalençon和Ingrid Levavasseur。於是法國政府強烈抗議:「這是鄰國與歐盟夥伴國之間,一次不可接受的新挑釁。」
這就是法國的民主:我可以搞委內瑞拉,但是,義大利不可以搞我。
延展資料:
法國巴黎「黃馬甲」運動,始於2018年11月17日,是法國巴黎50年來最大的騷亂,起因為抗議政府加征燃油稅。首日逾28萬人參與,持續多日,重創法國經濟。
2018年12月10日晚8點,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電視講話,對「黃背心」運動作出了一些讓步。12月17日,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利普公開認錯。該運動並蔓延至比利時、加拿大多國。2018年12月20日,法國凡爾賽宮博物館宣布,受示威抗議活動影響,博物館將於22日閉館一天。
2019年1月5日,法國2019年首輪示威,巴黎數以千計民眾再次走上街頭,在市中心遊行抗議。 1月19日,巴黎再次舉行「黃馬甲」抗議活動,期間已有42人被拘留。 1月26日,約有4000人參與在巴黎的示威,法國全國有69000人參加示威活動。1月31日,馬克龍表示,「黃背心」運動是一場沒有「固定訴求和領導者」的社會政治運動。
⑦ 敦刻爾克撤退後,為什麼英國不再幫法國
1940年6月2日,隨著英國海軍部宣布「發電機計劃」完成,33.5萬盟軍成功從歐洲大陸撤往英倫三島。這意味著德國入侵低地國家的「黃色方案」,盡管開端完美,完成了對英、法聯軍主力的包圍,卻未全殲盟軍,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遺憾歸遺憾,但參與作戰的136個德國師幾乎毫發未損,對接下來實施征服法國的「紅色方案」,不能不說是個莫大的安慰。此時的德國元首,顯然沒有像對英國人那樣對法國人有耐心,他命令部隊迅速向巴黎挺進。法軍該何去何從呢?
這樣的局面,貝當、魏剛等人開始考慮如何體面地停戰求和,但德國人不想給他們這樣的機會,各參戰部隊躍躍欲試,希望盡快打到巴黎去。在他們看來,只有佔領巴黎才能一解一戰戰敗的恥辱,法國人必須為曾經嚴苛地對待德國付出代價。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⑧ 為什麼英國與法國的關系不好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最後英國打敗法國。
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製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
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戰後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
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二戰後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從本質上看待殖民時代的英法關系,首先,都是殖民主義國家,在對待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總體利益上基本一致;在爭奪霸主地位,控制勢力范圍,涉及各自的利益時,會發生矛盾,以致激烈的沖突;在受到共同的敵人威脅侵害時,能暫時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危機,但結盟中也各打各的算盤。這就是資產階級的本性所決定的。
不過有一點,英法兩國互相之間沒有直接佔領統治過對方的本土,故兩國歷史上沒有象中日之間的切齒之恨。
⑨ 英國和法國的關系
威廉姆
1272生於艾爾德斯萊,
父親是蘇格蘭貴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農,叔父是教區的神父。
他的叔叔教給他很多知識,
包括拉丁文,
法語等。
當時的蘇格蘭王約翰•巴里奧爾橫征暴斂,
很失民心,全國各地都有暴動事件發生。
巴里奧爾眼看大勢已去,於是向英王愛德華一世求助,
將君權雙手奉送。愛德華一世接管蘇格蘭後,
以殘暴高壓的手段控治局勢,製造了數起大屠殺,
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貴族,
農民都拿起武器,與英國人作戰。
在這種局勢下,
華萊士長大成人,並在拉納克附近領導了一支隊伍發動起義。
1297年,他與美倫•布萊德福特結婚。
同年五月,
在英軍的一次報復行動中,美倫被當地執政官威廉姆•哈澤里克殺害。
不久,華萊士設計攻佔拉納克,
俘虜了哈澤里克並親手將其處決。華萊士屢戰屢勝,
威名日盛,
引來眾多同志加入義軍,其中有一位安德魯•穆里英勇善戰,
足智多謀,
成為他的左膀右臂。另外,
貴族們也紛紛對其表示支持,
包括羅勃特•布魯斯,詹姆斯•斯特沃特,
詹姆斯•道格拉斯等。
這時,華萊士和他的起義軍已逐漸引起愛德華一世的注意,遂派遣了一支大軍前來剿滅。
七月,
部分貴族投降英國人,華萊士和穆里則加緊訓練和整編隊伍,
准備迎戰。
九月,雙方在斯忒林相遇,
英軍在渡過一座大橋時中伏,被人數少他們數倍但英勇無比的蘇格蘭起義軍圍攻並全殲。但穆里在此戰役中傷重不治而死,從此華萊士只得獨自擔任起領導義軍的重任。
十月,華萊士乘勝攻克了英國北部重鎮德漢姆,
但由於兵力和補給不足,無力防守,
因此十一月退回蘇格蘭。
1298年五月,華萊士在斯科克森林被受勛為騎士,
並被任命為蘇格蘭護國大將軍,領導整個蘇格蘭爭取自由的大業。
⑩ 28世紀60年代法國兩次拒絕英國加入歐共體的原因是什麼
戴高樂列舉的理由很多,如英國與歐共體六國經濟背景差異很大,如果接納英國,歐共體可能姓「英」而不是姓「法德」了;即使不會造成這樣的後果,也會使歐共體變得更加復雜,意見難以一致。對此,義大利駐法國大使曾私下說:「戴高樂清楚地看到英國加入共同市場將全面改變他想要的那種歐洲,歐洲將受英國和德國,而不是受德國支持的法國所支配。」
其實,英國不願意放棄同美國的關系,也是法國拒絕的原因之一。1962年3月,阿爾及利亞問題解決之後,戴高樂進一步向美國在北約中的領導地位提出挑戰,而英國幾乎在所有問題上都選擇與美國站在一邊。1962年12月,英美簽署協議,由後者幫助英國建設核潛艇部隊,這支部隊由北約指揮。英國關鍵時刻站在戴高樂極力反對的北約那一邊,讓戴高樂極為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