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葡萄牙西班牙衰落的原因
制度落後導致「兩牙」衰落
葡萄牙的衰落 早在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兼並前就顯出端倪,首先是讓他們富足起來的香料貿易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葡萄牙自己並不出產用來交易的原料,也不想生產那些工藝品。香料貿易的終點也不在里斯本,而在安特衛普。香料貿易的經營成本也在逐步加大,葡萄牙為了東方的戰爭需要花錢,為了維持與當地部落的聯盟需要花錢,更重要的是,航行到印度仍然充滿風險,海上的死亡率極高。
葡萄牙人在東方的擴張可以說有點「過度」,分散到了許多地方。葡萄牙並沒有相應的人口來承受如此多的「領地」。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博克薩說,葡萄牙人是「肚飽眼飢」,什麼都想「吃」,可是又「消化」不了。葡萄牙也曾做過努力,讓國家適度從貿易中分離出來,交給一些公司去經營。但是並沒有成功。
在葡萄牙的工業生產能力沒有提高的情況下,葡萄牙的東方貿易卻帶動了歐洲其他國家如英國、荷蘭工業品的生產。一旦他們意識到葡萄牙人只是轉手販賣他們製造的東西,他們就用自己的艦隊一步步剝奪了葡萄牙人在遠東的據點,自己取而代之。
西班牙的衰落 一方面是由於對手實力的增強而相對處於劣勢;另一方面,西班牙僵化的經濟從一開始就為這種衰落埋下了隱患。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
這些王朝戰爭、宗教戰爭耗費了西班牙人的鮮血和西班牙的財富。西班牙統治者的過分擴張,顯然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他們試圖不僅在海上,也在陸上扮演主要角色。這與英國後來實行的頗為成功的戰略形成鮮明對照。英國的戰略是,置身於大陸事務的外圍,只有在勢力均衡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才進行干涉。這種戰略使英國人能全力以赴地保護、發展自己的殖民地。而西班牙則和法國一樣,集中注意力於歐洲大陸,並不斷地捲入歐洲戰爭。最終結果是,英國人能建立起一個世界范圍的龐大帝國,而西班牙人卻先後失去了對自己帝國的經濟控制權和政治控制權。
與此同時,在與歐洲新興國家英國、法國、荷蘭的不斷戰爭中,西班牙作為歐洲最強盛的軍事大國也在不斷衰落。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17世紀上半葉的30年戰爭進一步拖垮了西班牙。
到1648年各國為結束這場戰爭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時候,西班牙面對財政的崩潰、國內的叛亂、普遍的貧困無可奈何。緊接著和法國簽訂的《比利牛斯和約》最終使西班牙在歐洲格局中處於一個相對來說走向衰落的國家的地位。(本報綜合報道)
深層原因
致使伊比利亞半島衰落的更實質的原因是,經濟上一向長期依賴西北歐。它們在開始海外擴張以前是這樣,在那以後依然如此。
葡萄牙和西班牙能率先從事海外擴張。但是,這一擴張沒有經濟實力和經濟動力作後盾,它們缺乏從事貿易所必需的航運業以及能向西屬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製成品的工業。誠然,有數十年西班牙的工業由於海外製造品市場的突然發展而受到促進,然而,約1560年前後,工業的發展停止了,隨即開始了長期的衰落。一個原因在於大批金銀財寶源源流入國內,引起了急速的通貨膨脹,這使西班牙工業處於嚴重不利地位。
富有諷刺意味的是,西班牙海外事業的最後結果是進一步刺激西北歐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而在伊比利亞半島,它僅僅提供了足夠的財富,卻並沒有實行基本的制度改革。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趕走。這就是西班牙繁榮數十年後隨即突然地、無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
② 西班牙和葡萄牙衰弱的原因
西、葡的衰弱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先建立殖民帝國稱霸於世界的兩個國家,那他又是怎麼從興盛走向衰弱的呢?
據統計,公元1545~1560年間,西班牙海軍從海外運回的黃金即達5500公斤,白銀達24.6萬公斤。到16世紀末,世界貴重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線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擁有100多艘戰艦、3000餘門大炮、數以萬計士兵的強大海上艦隊,最盛時艦隊有千餘艘艦船。這支艦隊橫行於地中海和大西洋,驕傲地自稱為「無敵艦隊」。
與歐洲人的擴張相伴隨的,卻是美洲兩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到1570年,戰爭屠殺和歐洲傳來的流行病,使墨西哥地區的人口從2500萬下降到265萬,秘魯的人口由900萬下降到了130萬。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從那以後急劇減少了90%。
(一)無休止的戰爭耗盡了國力
「權利越大,責任越多」整個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中葉,西班牙都在同歐洲很多國家打仗,雖然西班牙在美洲擁有比自己大幾十倍的領土,但是歐洲的事務他們也同樣會插手。同時為了爭奪地中海的航海線和貿易,西班牙還要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較量。而後西班牙與法國人,義大利人打仗,又干涉了德國新教徒改革,鎮壓尼德蘭起義,又在法國的教派內戰中派兵作戰,常常都是敗多勝少,而當他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時,英國作為一個新的敵人出現了,直接向西班牙的霸權提出了挑戰,並最終以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而告終。由於戰爭的失利,許多從殖民地掠奪來的金銀財寶都消耗殆盡了。
(二)西班牙是腰纏萬貫的大老闆,其他歐洲各國都是他的打工仔?
憑借著殖民擴張,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紀實現了自己經濟的繁榮和霸權。當時,資本的力量的確令人陶醉。一位西班牙人阿方索卡斯特羅在 1675 年自誇說,整個世界在為西班牙工作: 「讓倫敦滿意地生產纖維吧;讓荷蘭滿意地生產條紋布吧;讓佛羅倫薩滿意地生產衣服吧;讓西印度群島生產海狸皮和馱馬吧;讓米蘭滿意地生產織棉吧;讓義大利和弗蘭德斯生產它們的亞麻布吧,我們的資本會滿足它們的。惟一可以證明的是,所有的國家都在為馬德里訓練熟練工人,而馬德里是所有議會的女王,整個世界服侍她,而她無需為任何人服務。」當時包括整個國家人民都沉醉在這種暴發戶的心態當中,許多人寧願去殖民地冒險,也不願意當窮鬼,然而他們的目的不是把更多的錢投入到工業和製造業的生產當中,而是用於奢侈消費,比如香料貿易;上至貴族,下至很多民眾都想去殖民地去掠奪財富,個個都想發家當地主,然而本地的手工業誰干?當然是留給那些外國人去做。錢來得快,花得也快,當然不存錢的人,不勞動的人遲早會坐吃山空。掠奪來的財富變成了奢侈性消費,沒有變成可形成產業和進行技術創新的資本。這也是西班牙雖然富了,但國家自身的工業卻沒有增長。而那些「打工仔」國家的手工業水平會比這個「暴發戶」發展得更好。將來西班牙會更加依賴這些歐洲國家的商品和市場資源。而「暴發戶」奢侈的消費只不過是給「打工仔」坐嫁衣罷了。
(三)最初的貪婪,導致帝國的危機
由於價格革命的影響,受到嚴重損害的有兩部分人。一部分是按傳統方式收取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地主,他們的收入因貨幣貶值而減少,陷於貧困破產;另一部分人是城鄉的雇傭工人,由於他們處於被僱用的地位,而國家為保護僱主的利益,一再頒布限制提高工資的法令,使得工資的增長幅度趕不上物價的上漲幅度。而在手工業發達的國家就能較順利地進行資本主義改造。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勢力逐漸衰落。但西班牙國內封建勢力仍相當強大,面對農產品的價格猛漲,封建貴族只是一味加強封建剝削,城市中的行會繼續控制著手工業生產。使得物價不斷上升,手工業難以為繼,西班牙商品與別的國家商品相比更加失去市場,下層階級走向破產和災荒,西班牙最終沒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銀,而英國卻能他它轉化成為財富。
1588年,海上霸主西班牙派遣自己的「無敵艦隊」入侵英國,最後失敗,西班牙衰落,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到了十九世紀,敗局已定時,西班牙已無力保有自己的殖民地,隨著殖民地的紛紛獨立,帝國隕落了
葡萄牙
1、享樂之風蔓延
香料和奴隸貿易及在美洲等地地殖民沒有給葡萄牙國內帶來生產地高漲,這是的葡萄牙在某種意義上仍然是一個傳統的國家,也就是說它的現代經濟的發展條件尚不具備,居民手中的金錢一般還不是投入生產,而是投入消費。
葡萄牙的整個生產沒有什麼變化。薩拉伊瓦說,「16世紀結束時,葡萄牙的工業生產與13世紀相差無幾,仍然是鐵匠鋪、瓦窯、土布紡織、製鞋、做馬具、紡麻、造船等」。但進口的東西卻越來越多。1526年上演的一部諷刺劇講到,葡萄牙的生肉從不列顛進口,白菜從比斯開進口。實際上各種提高有錢人生活質量的東西都要從外國進口,有的材料還提到,連雞蛋都要從外國進口。
2、不可靠的經濟繁榮
葡萄牙開辟了到東方的航線並在一定時間內及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東西方貿易,但葡萄牙並沒有能力使自己成為西方的經濟中心
3、宗教迫害的加劇
在整個16世紀里,宗教勢力在不斷加強。這有幾個原因:一個是宗教改革及由此引起的反宗教改革導致了宗教勢力的強化,這在歐洲所有天主教國家裡都是一言的;一個是由於教會在海外擴張中起到了重大作用;還有一個是由於當時葡萄牙人,特別是農民把進入教會看成是拜託日益貧困的基本出路。當時農民的出路有三條:出海謀生、服侍王室成員或大貴族、入教。1533年上演的一出關於農民的劇本中,農民主人公痛心地說他窮得像條狗,他唯一得希望是把兒子送進教堂,這樣好讓他活得好一點。為什麼進入教會生活會變得好一些呢?因為教會佔有大量得土地,特別是教會對任何土地徵收十一稅的權力。
在歐洲西北部,有一個和英國隔海相望的國家,它的面積只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半北京,它的名字叫做荷蘭。 荷蘭
在八百年以前,這里是一片沒有人煙,只有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從12世紀到14世紀,才逐步形成了人類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蘭仍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位於海平面以下。如果沒有一系列復雜的水利設施阻擋,荷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天將被潮汐淹沒兩次。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紀的時候,卻是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區。一個僅有150萬人口的荷蘭,將自己的勢力幾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被馬克思稱為當時的「海上第一強國」。
荷蘭的興盛。其關鍵詞是:貿易、信用、股份制公司、資本市場、銀行。總之一句話,荷蘭人開創了現代意義的金融和商業體制,並籍此成就了大國地位。
十七世紀初期,西班牙管轄下的尼德蘭發生了人類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脫離西班牙並成立了尼德蘭共和國,也就是後來的荷蘭。荷蘭獨立後,幾十年間後來居上,成為海上強國,掌握了世界商業霸權,人稱「海上馬車夫」。它具有當時最大的商船隊,幾乎壟斷了歐洲各國之間的對外貿易,並且瘋狂地進行殖民地擴張。英國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頒布了「航海條例」,開始向荷蘭挑戰。
③ 為什麼西葡最先進行殖民擴張 卻沒有強大
。。。。。。
西班牙和葡萄牙情況事實上不同。
葡萄牙到確實是因為本土的經濟和軍事(主要是陸軍實力)過分弱小,而且自西班牙主導、義大利城邦、羅馬教廷參與的勒班陀海戰(1571年)擊敗了奧斯曼帝國海軍以後,親教皇國家已經重新獲得了地中海的的海上貿易控制權,近東地區重歸穩定,地中海貿易重新開始興盛,西班牙可以通過地中海路線(當時西班牙在康布雷同盟戰爭後控制了義大利南部),就近獲得了香料通道,對葡萄牙依靠遠洋運輸(要繞道南非好望角)葡萄牙香料轉口事業,由於前者的低成本,葡萄牙香料貿易遭受了沉重打擊。葡萄牙一度繁盛的經濟受到嚴重打擊。
1578年葡萄牙國王因為他那討伐異端的觀念作崇,不顧葡萄牙陸軍實力非常弱小的情況,親自率兵在摩洛哥登陸和優勢伊斯蘭教軍隊作戰,結果戰敗陣亡,以後葡萄牙君主繼承權混亂,為西班牙在1580年兼並葡萄牙事件埋下殖民的伏筆。
1640年葡萄牙復國成功,但這事實上是對西班牙的主要敵人,自己的傳統盟友------尤其是英國屈辱地出讓貿易特權的情況下換來的獨立,這代價太大了。以後葡萄牙就一直是服務於英格蘭在西南歐利益的弱小國家。自然也不會強大。
西班牙方面,情況更復雜一點,事實上,說西班牙「沒有投入資金在生產方面」,這是馬克思和一些後來的左翼的經濟史學者比較牽強的做飯,在西班牙控制著尼德蘭南部的時代(1700年西班牙王位爭奪戰之前),盡管西班牙本土的工農業都比較貧瘠而落後,但由於佛蘭德地區有很強的工場製造業基礎,相對於當時依賴於羊毛原料出口的英格蘭和小農經濟為主的法國,西班牙還是事實上處於這當時的國際分工序列中,處於較高層的地位。自查理五世-腓力四世統治時期(16世紀中葉-17世紀中葉),西班牙國王也大量起用佛蘭德地區的中產者作為王國官員參與本土和歐洲其他領土的直接管理。(佛蘭德和西班牙的這種合作關系,為後來尼德蘭革命南北雙方的分道揚鑣,比利時一帶的尼德蘭南部最終選擇支持西班牙和天主教提供了一個經濟政治上的客觀基礎。)
西班牙自殖民地掠奪的貴金屬之所以未能讓自身的霸權保留的更久,筆者認為是敗在戰略上,對於歐洲北半部和歐洲中部的對抗和戰爭,西班牙入局得太深。
同時受羅馬天主教教廷的「普世性」觀念影響太深,西班牙當局更重視的是對於本土外天主教信仰區域的經濟發展和文化控制,對相同教派國家和地區的軍事支持。
我們可以看到,針對於法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新教封建主在北歐和德意志北部獲得優勢,西班牙王室本來和亨利八世時代初期的英格蘭建立了親密友好關系,這種情況事實上是很合理的,但是當英格蘭選擇和羅馬教廷決裂的時候,西班牙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和英格蘭對立到底,這樣,在歐洲北半部對最後一張牌子也失去了。此時,一直不穩定的尼德蘭終於爆發革命了。在此後100年中,為了歐洲中部的哈布斯堡兄弟國家奧地利希望保持神聖羅馬帝國的天主教大一統理想,西班牙當局寧可承受幾次因龐大戰爭開支的破產,直接投入這場和西班牙這一個西南歐海洋國家實際利益關系不大的30年戰爭中。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西班牙殖民帝國由於是在短期內建立的,本土發展根基還不牢固,和公元前後的羅馬帝國一樣,它的本土綜合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水平並沒有對鄰國形成很大優勢,但卻把自己的疆土延伸到自己控製成本過高的地區。西班牙當時獲得了義大利北部和尼德蘭這兩個歐洲最富裕發達的地區,統治者可能設想長期把這兩個地帶作為自己國家的領土而發展。其中義大利離西班牙本土比較近,西班牙當時要想長期控制這個區域是有可能的而且是現實的,但那個地區是通過戰爭獲得的,由於戰爭遭受嚴重破壞,西班牙卻並沒有很好地對該地區進行重建;而尼德蘭是通過和平手段獲得的,並沒有遭受很大的破壞,保持了作為西班牙本土消費品和稅款主要來源國的地位,而且憑借這因素該地區獲得更快的發展,但問題就是這個區域位置相對西班牙本土來說明顯偏北,民族關系淵源上也疏遠得多,而且中間相隔著強大的法國和英國,西班牙的確難以長期控制這個區域。正是由於西班牙犯了地緣政治的大忌,介入歐洲北半部政治事務太多而且不懂得及時抽身,也因為長期為這區域的戰事而虧空了國庫,不久葡萄牙和義大利也先後脫離其控制,結果她在短期內衰弱也就自然而然了。
說驕奢淫逸,17世紀以後,歐洲文藝復興的中心已從義大利和西班牙轉移到法國,這種因王室和教會世俗化導致的驕奢淫逸,最嚴重的情況是發生在路易十三以後的法蘭西。但是法國仍然比西班牙和葡萄牙發展得更好很多。
骨子上西班牙和葡萄牙衰落的原因都植根於統治者過度留戀於天主教大一統的那段中世紀歷史,都有中世紀騎士情結。只是因為國力差距而最終表現風格不同了。
④ 葡萄牙足球為何能排在世界第三,陣容遠遠比葡萄牙豪華的比利時西班牙法國英格蘭為何都要在水果軍團後面
您好
很高興為您解答
這個積分與成績等因素也有關
葡萄牙是上屆歐洲杯冠軍,所以積分高
⑤ 為什麼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都屬於+1時區,就葡萄牙不屬於+1時區,而屬於0時區
法國德國義大利的時區是正常的歐洲中部時間,實際上西班牙的時間不是它實際所在的時區。西班牙橫跨兩個時區。但是它選擇與大部分歐洲國家相同的時間。葡萄牙和西班牙同處半島,但更偏西,所以使用0時區。
所以在西班牙東部,晚上8、9點,天還是亮的。而西班牙人作息時間也會晚一到兩個小時。
⑥ 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中,葡萄牙和西班牙慢慢沒落的原因
答復樓主:
我個人認為其實早期的殖民擴張和掠奪,是以海權霸權為基礎的
早期的兩牙艦隊是非常強大的,但在後期,他們因為國力和人力的原因,逐漸在海權爭霸中被英國法國和荷蘭超越
這是其迅速沒落的根本原因
當然也也有其他原因
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國土狹小,人口不多,但兩國都在亞洲、非洲和美洲擁有廣袤的殖民地,國力和人口的不足使得他們只能控制一些領地,不能全面對殖民地進行有效統治。而且,葡萄牙和西班牙不能像後來的英國、法國等國一樣給殖民地帶來新的生產方式和技術,他們只是對殖民地實行掠奪式財富榨取。
當歐洲其他國家結束征戰,紛紛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以後,兩國的大國地位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雖然率先成為世界性大國,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大國之路並不平坦。
社會劇變、國運衰微導致葡萄牙一度被西班牙兼並,與新興國家的不斷戰爭以及僵化的經濟也讓西班牙日益衰落。
16世紀時,伊比利亞半島兩國在歐洲海外事業中遙遙領先,從東方的香料貿易和美洲的銀礦中獲得了巨大財富。
但是,到這一世紀末,它們卻從各自的領先地位急速倒退。英國、法國和荷蘭開始侵犯葡屬東方帝國和西屬美洲殖民地的權益。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曾經牢牢控制東方貿易的殖民大帝國,就這樣將海上領導權輕易地讓予了荷蘭和英國。
葡萄牙的衰落,早在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兼並前就顯出端倪。葡萄牙人在東方的擴張可以說有點「過度」,分散到了許多地方。葡萄牙並沒有相應的人口來承受如此多的「領地」。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博克薩說,葡萄牙人是「肚飽眼飢」,什麼都想「吃」,可是又「消化」不了。而葡萄牙的東方貿易卻帶動了歐洲其他國家如英國、荷蘭工業品的生產。一旦他們意識到葡萄牙人只是轉手販賣他們製造的東西,他們就用自己的艦隊一步步剝奪了葡萄牙人在遠東的據點,自己取而代之。
而西班牙的衰落,一方面是由於對手實力的增強而相對處於劣勢;另一方面,西班牙僵化的經濟從一開始就為這種衰落埋下了隱患。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這與英國後來實行的頗為成功的戰略形成鮮明對照。英國的戰略是,置身於大陸事務的外圍,只有在勢力均衡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才進行干涉。這種戰略使英國人能全力以赴地保護、發展自己的殖民地。而西班牙則和法國一樣,集中注意力於歐洲大陸,並不斷地捲入歐洲戰爭。最終結果是,英國人能建立起一個世界范圍的龐大帝國,而西班牙人卻先後失去了對自己帝國的經濟控制權和政治控制權。
有部分資料來自網路知道
希望對您有幫助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⑦ 為什麼西班牙先於英國和法國殖民美洲呢
沒有提到在其他好的答案像Thomas de La Marnierre(トマ・サレ)的加那利群島的殖民化,維基網路有實質性的法國參與之前卡斯提爾勝出。金絲雀就在隨後前往加勒比海的路線上,貝當古-維基網路在今天的拉丁美洲仍然是一個常見的名字。
早期階段被稱為Betancurian或諾曼征服,由Jean de bethcourt(他最初來自諾曼底)和Gadifer de la Salle在1402年至1405年間進行,涉及蘭薩羅特島、耶羅島和富埃特文圖拉島。隨後的階段被稱為卡斯提爾征服,由卡斯提爾貴族進行,他們通過購買、轉讓和婚姻獲得了先前征服的島嶼,並在1450年左右合並了拉戈梅拉島。
有人猜測,在加那利群島上豐富的roccella tinctoria為Jean de bethcourt征服該島時提供了盈利動機。幾個世紀以來,地衣被用於製造染料。這包括皇家紫色源自roccella tintoria,也被稱為orseille。
在16世紀,連續的法國殖民地都失敗了,不僅是在加拿大,還有鮮為人知的法屬佛羅里達
還有一個名字叫南極洲的法國,維基網路後來把它命名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熱帶城市裡約熱內盧的所在地。
它們分別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摧毀,並被許多法國人的新教合法化。維吉尼亞英語的倖存可能要歸功於Don Luis——維基網路的背叛殺死了西班牙的阿賈坎傳教會——維基網路在維吉尼亞州梅內德斯屠殺佛羅里達胡格諾派教徒僅僅6年之後。
在巴西北部的維基網路也在3年後被葡萄牙人拿走了,他們保留了聖路易斯市的法語名字,Maranhao -維基網路,但稍晚些時候,法國人在更北部的地方嘗試成為法屬蓋亞那,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⑧ 為什麼法國沒有與西班牙、葡萄牙一道在十五世紀成為海上強國
法國衛星圖,沿海地區幾乎沒有森林……而早期艦船是用木頭做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幾乎沒有森林,那是大航海時代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⑨ 歷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和美國先後稱霸世界,這其中共同的原因是什麼
大國崛起 中說的也不一定全對,另外你所舉的幾個國家強大的原因也不是一樣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一類,荷蘭自成一體,英國和美國屬於另外一類。
但首先肯定一點:全民重商主義(拜金)和冒險精神引發自主探究世界的浪潮,從而獲得廣大的殖民地和資源(主要是金銀),從而得到足夠的金錢以提升國家經濟實力,然後就是強大的海軍實力,和寬松的政治環境和金融政策。商人與貴族共治,海軍比國力先行。
上面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之路。但可惜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當時太有錢了,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買來,因此自己就不生產了,也就是傳說中的(產業空心化),大家全玩資本擴張,結果到最後資本沒有擴張,1588年無敵艦隊的覆滅導致了西班牙資本外流,結果就是西班牙國力的衰落。因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強大是建立在其美洲殖民地強大的金銀資源流入的結果,其艦隊技術水平並不怎麼樣,本國生產能力也不行,當海軍艦隊覆滅的時候就是國家衰落之時,因為國家再也拿不出那麼多錢建立強大的海軍了。
荷蘭和英國崛起的時間差不多,但走的道路是完全不一樣的。荷蘭主要是做生意,商業利益比較重,商船之多當時無可匹敵,荷蘭也是獲得資源,但不是象西班牙那樣把金銀作為資源,而是香料。通過掠奪荷屬印尼的香料販賣到歐洲致富。但其海軍實力極弱,只不過是由於法國和英國一直在頂牛才讓它獲得發展的機會而已,准確來說,荷蘭遠遠算不上什麼大國,從古到今都算不上。
英國的崛起是要和法國聯系在一起說的,因為如果沒有法國這一千年對手英國也發展不起來。兩國地理位置相近,發展水平相近,雙方戰爭連綿不斷,雙方關系也是無法斷絕。法國的國王是英國人,英國的國王是法國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英國由於需要面臨法國的競爭,所以必須保證自己有一個強大的海軍,生存的壓力和戰爭的壓力迫使英國成為了海洋民族,因為它自己本土資源缺少,又和大陸不連無法從路上輸入資源,海洋就是唯一選擇。而法國則是陸上有足夠的資源,對海洋需求並不是很大,因此海軍需求量並不是很大,陸上威脅才是最重要的。英國和法國殖民地當時並沒有什麼值得輸入的資源,很多資源都是後來才開發的,因此他們主要是依靠生產來面對對方的競爭,爭的就是誰的生產能力強,誰生產的產品多,結果他們壟斷了全世界的產品,並率先發動了工業革命,雙雙成為世界最頂級強國。
美國則是另外的道路,可以說美國的崛起有如天助。它的前英國殖民地身份和英美的血緣關系保證了美國在獨立後世界第一強國對其的壓制減到了最小,你見過什麼時候英國對美國進行過技術封鎖?同樣的,美法的友誼保證了法國不阻撓她的崛起,法國也不對美國進行技術封鎖。他的移民國家身份保證了全歐洲所有國家都有人成為其國民,也就形成了多樣的文化,但其特殊的國家形成方式保證了美利堅民族的開放和自由,抗爭精神保證了美國的公正公平,三權分立保證了美國政權的穩定交接和不斷發展。由於技術發展迅速,生產能力迅速成為世界第一。結果就是:美利堅的霸權地位和強大海軍。
總之,英美崛起主要靠的是生產力和技術先進性,寬松的政治環境保證了繁榮的經濟,繁榮的經濟反過來又保證了寬松的政治環境的穩定性。另外,當一個國家成為世界最強的時候,那就是使用他的技術的產品覆蓋全球。(注意:不是生產的產品,而是使用他的技術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