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戲劇的文藝復興時期戲劇
J.杜·貝萊(1522~1560)、若代爾(1532~1573)、J.格雷萬(1538~1570)、R.加尼埃(1545?~1590?)、拉·塔伊爾(1533~1611)的劇作或理論明確提出反對愚人劇、鬧劇、道德劇,倡議創作「真正的悲劇和喜劇」。若代爾1552年寫的《被俘的克莉奧佩特拉》是法國第一部悲劇。拉·塔伊爾的《論悲劇藝術》對戲劇理論進行探討,倡導模仿古典戲劇,首次提出古典主義「三一律」原則。加尼埃是他們之中唯一受到市民觀眾贊許、反映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傾向的文人戲劇家。他的劇作影射現實生活,反映資產階級意願情趣。代表作《猶太女人》(1583)和其他悲劇一再為職業演員選中並四處演出。
1630年左右的法國集市戲劇(木刻)
16世紀義大利即興喜劇和西班牙以愛情與命運的矛盾為主題的傳奇文學傳入法國,對宮廷文人戲劇產生了一定影響。廣大市民則繼續欣賞集市上的鬧劇演出。喜劇逐漸成為傳奇、抒情詩歌和現實主義描寫的混合物,既不體現資產階級的要求,也不表達廣大市民的願望。16世紀的悲劇是詩體劇,喜劇有詩體亦有散文體,從形式到內容都還不成熟,處於向古典主義戲劇的過渡階段。 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拿破崙執政後,於1802年決定為法蘭西喜劇院恢復政府津貼及原有特權,1806年頒布政令,宣布法蘭西喜劇院、歌劇院、喜歌劇院及皇後劇院為主要劇院。1812年發布關於法蘭西喜劇院組織管理原則的命令,使戲劇大為繁榮。19世紀初,歐洲其他國家戲劇傳入法國,加速了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的形成。
浪漫主義戲劇要求創作自由,強調個人感情,借歷史傳統題材反映社會現實。1827年,V.雨果在劇本《克倫威爾》序言里清算了古典主義。從此浪漫主義戲劇在法國劇壇佔了統治地位。1829年,大仲馬(1803~1870)的歷史劇《亨利三世及其宮廷》(1829)和維尼(1797~1863)的《威尼斯的摩爾人》的首演是浪漫主義戲劇的勝利。 1830~1846年是浪漫主義戲劇鼎盛時期。1830年的7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大資產階級掌握政權。這時,具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人道主義思想的進步作家開始意識到藝術的「社會職能」。這種思想在雨果的《愛爾那尼》、《逍遙王》、《呂伊·布拉斯》,維尼的《夏特東》,大仲馬的《安東尼》等劇中都有程度不同的表露。
浪漫主義戲劇代表作家是雨果和繆塞(1810~1857)。1830年雨果的《愛爾那尼》首演,因反動勢力搗亂掀起軒然大波。它意味著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的確立。繆塞在他的詩劇《水性楊花的瑪莉亞娜》、《壞小子洛朗梭》等劇中,以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和細膩描寫為浪漫主義戲劇另闢了蹊徑。
伴隨著浪漫主義戲劇的演出,導演出現了。畫家、服裝設計家為使演出更接近於真實也做出了貢獻。浪漫主義戲劇還對歌劇、芭蕾舞劇產生了深遠影響。
巴爾扎克(1799~1850)的現實主義巨著《人間喜劇》對當時戲劇有所影響。他的劇作《做紙花的姑娘》、《繼母》等亦於1851年前相繼演出。
在喜劇領域里,19世紀初情節劇十分流行,代表作家為R.-C.皮克塞雷古爾(1773~1844)。 浪漫主義極盛時期,出現了結構精巧的佳構劇,代表作家E.斯克利布(1791~1861) 寫了近350部這種描寫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男女風情的喜劇。
塔爾馬(1763~1826)在大革命時期用自己的悲劇藝術為革命派效力,是博得拿破崙稱贊的悲劇演員。悲劇女演員M.拉歇爾(1820~1858)以表演自然、不落俗套,名揚法國。女演員多瓦爾(1798~1849)的出色演技為浪漫主義戲劇佔領舞台做出了貢獻。德比羅(1796~1846)為當時著名啞劇表演大師,首創啞劇人物皮埃羅(情場失意的戀人),一舉成名。
第二帝國時期,戲劇的商業化進程趨於完成,巴黎的戲劇生活十分活躍,歌劇、輕歌劇也很繁榮。□.奧吉埃(1820~1889)、V.薩爾杜(1831~1908)、E.拉比什(1815~1888),特別是小仲馬(1824~1895),是19世紀後半葉的重要劇作家。
小仲馬的劇作取材於現實生活,反映當時社會問題,代表作《茶花女》(1852)反映交際花、高等娼妓的所謂「半上流社會」問題,《金錢問題》和《私生子》也觸及資產階級社會問題。奧吉埃代表作《普瓦里埃先生的女婿》肯定資產階級倫理道德。多產作家V.薩爾杜是斯克裡布佳構劇創作手法繼承人,並且發展到蔑視歷史真實、只求技巧運用的地步。E.拉比什是通俗笑劇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義大利草帽》等。他們基本上是迎合資產階級觀眾趣味的喜劇作者。
□.左拉(1841~1902)、龔古爾兄弟、A.都德(1840~1897)以及H.貝克(1837~1899)的自然主義戲劇創作於第二帝國直至巴黎公社以後,稱雄數十年。左拉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苔萊絲·拉甘》(1873)和《拉布丹家的繼承人》(1874)為自然主義戲劇開路。都德的《阿萊城的姑娘》(1872)是自然主義戲劇傑作。H.貝克的《烏鴉》(1882)和《巴黎婦女》(1885)等劇符合自然主義描寫生活橫剖面的要求,並且還深刻地暴露和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病,被視為自然主義戲劇大師。
E.羅斯丹(1868~1918)是新浪漫主義劇作家,代表作《西哈諾》於1897年首演時轟動巴黎。在法國生活的比利時作家M.梅特林克是象徵主義戲劇大師,主要寫詩劇,以《馬萊娜公主》、《佩列阿斯和梅麗桑德》、《丁達奇爾之死》等劇聞名於世,《青鳥》是他的代表作。
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條件發生巨大變化,文學戲劇領域產生了各種流派、思潮。自然主義戲劇,在表演和導演方面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以A.安托萬(1857~1943)為首的一批導演和演員通過舞台藝術實踐做出重大貢獻。安托萬於1887年創建的自由劇院強烈追求真實,他的全面革新是從舞台實踐的各個方面用各種形式進行的。呂尼埃-波埃(1869~1940)於1893年創辦的作品劇院主要成就是向法國觀眾介紹了象徵主義和神秘主義戲劇。還有,對超現實主義、現代黑色幽默派以及荒誕派戲劇均有影響的雅里(1873~1907),以鬧劇《於比當大王》聞名於世。
商業戲劇主要在巴黎繁華地區的林蔭大道上建立的商業性劇院里演出,林蔭道戲劇因而得名。明星制於此時出現,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林蔭道戲劇是通俗戲劇,以上演市俗喜劇為主,劇作家往往專為某明星寫戲。S.貝恩哈特(1844~1923)以演出不朽名作及反串小生見長。大柯克蘭(1841~1909)台詞表演功力出眾,熱情洋溢,富有魅力。穆內-絮利(1841~1916)擅長演出古典悲劇和體現當代名家劇作內涵。S.吉特里(1860~1925)則是多才多藝的林蔭道戲劇表演大師。
19世紀工人運動遍及歐洲大陸,思想進步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同情勞苦大眾。法國出現了人民戲劇的口號,宗旨是針對專門取悅資產階級的林蔭道戲劇和歌舞雜耍,建立廣大民眾能受到教育和普及戲劇藝術的劇院。1892年,第一座人民劇院在伏日山區建立,當地工人用方言演出莫里哀的《屈打成醫》。著名小說家戲劇家羅曼·羅蘭(1866~1944)積極為建立「寄希望於人民」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一種新的戲劇」而奔走。他創作的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劇如《群狼》、《七月十四》和《丹東》都間接反映了他的人民戲劇思想。
⑵ 浪漫主義時期的優秀芭蕾舞劇有哪些
浪漫主義時期的優秀芭蕾舞劇有《吉賽爾》《仙女》《葛蓓莉婭》。
《吉賽爾》的舞劇情節梗概是農家少女吉賽爾愛上了喬裝農民打扮的青年伯爵阿爾貝特。後來被暗戀吉賽爾的守林人拿著伯爵的劍和衣物,當著伯爵的未婚妻和父親面揭露了伯爵的真實身份之後,吉賽爾受到打擊氣絕身亡。伯爵內心愧疚,來到林間吉賽爾的墓地,這時女鬼包圍了伯爵,逼他跳舞,吉賽爾保護了伯爵。天亮了,女鬼離去,林間里只留下伯爵一人倒在地上悲痛、悔恨。
《仙女》作品反映了法國人民對大革命的失望,消極逃避現實,企圖從幻想的超自然神靈世界中尋找一些精神安慰的作品。浪漫主義時期的舞蹈編導家迎合社會潮流,將各國民間傳說、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各種神話故事作為芭蕾舞劇表現的主要素材,以新奇、給人感官刺激的異國情調和仙女、幽靈、山水精怪來吸引觀眾。舞劇以悲劇結尾,如《吉賽爾》《仙女》等。浪漫主義時期,芭蕾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舞蹈內容從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宙斯、繆斯轉變為反映平民百姓生活以及表現仙女和自然精靈。舞蹈形式從戲劇插入性舞蹈轉變為獨立舞台藝術。表演者更注重情節,為塑造人物形象舞蹈,舞蹈的一些技術也緊緊圍繞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而展開。舞蹈服飾從笨重的拖地長裙改變為白紗裙。浪漫芭蕾與傳統芭蕾的最大分界線是舞劇《仙女》。
《葛蓓莉婭》舞劇反映了19世紀中葉法國人民生活艱難、社會動盪不安,人們在劇場里尋找精神安慰的社會現狀。這部舞劇以幽默輕松的風格著稱,舞劇中穿插了許多歐洲民間舞蹈,但民間舞蹈被編舞家改頭換面,變成為「性格舞」安排在舞劇中。如瑪祖卡、恰爾達什、包列羅舞、西班牙舞、義大利舞等。自這部舞劇之後,性格舞成為芭蕾舞劇中的組成部分。
吉賽爾
⑶ 浪漫主義時期的法國歌劇
圖蘭朵、卡門之類的啊……最近音樂課剛上~~~
17世紀的法國歌劇:
正當義大利的歌劇如火如荼時,法國成為繼義大利以後第二個發展並形成了有強烈民族特色歌劇的國家。毫無疑問,是義大利歌劇首先敲開了法國的大門。1660年和1662年,卡瓦利就在盧浮宮和杜伊勒利宮分別上演了《塞爾斯》和《大力士情人》兩部義大利歌劇。盡管這些歌劇在義大利是最傑出的作品,但在法國並未形成「轟動效應」。一直以本國藝術為榮的法國人,只是以外交官式的禮貌微笑和掌聲接待了義大利歌劇的「來訪」,而卻從骨子裡表現出了對異國歌劇及作曲家的格格不入。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法國人對歌劇的冷漠幾乎到了抵制的態度,他們既不承認義大利歌劇,也不創作自己的歌劇。
法國歌劇的形成:
然而,這種僵局在路易十四統治下的70年代終於被打破。法國歌劇在幾經波折後,以獨具本國特色的英姿登上舞台,並使歐洲為之驚嘆不已。
法國歌劇的形成,主要起源於民族文化中一大優秀傳統:芭蕾舞。法國是芭蕾舞的故鄉。早在義大利歌劇傳入法國之前,芭蕾舞、化裝舞會、王室儀仗等所有與輝煌、華麗、高雅等字眼相關的場面,都贏得法國人由衷地偏愛與喝彩。16世紀末,芭蕾舞在宮廷蔚然成風,國王和貴胄們不僅是積極熱情的策劃者,而且是技藝高超的表演者。不論是節慶、典禮、宴會、歡迎外國使團,還是音樂藝術活動,場面盛大而豪華的芭蕾舞總是最受寵愛的「公主」。芭蕾舞的影響從宮廷輻射到城鎮街市,成為法國人最鍾情的藝術體裁。芭蕾舞成為法國節日乃至於法國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法國芭蕾舞中早已包含了戲劇因素。在1581年為沃爾蒙郡主和日瓦耶公爵婚禮演出的「王後的喜劇芭蕾舞」,就不僅僅是用舞蹈表現某種情緒,而且還通過舞蹈展示了某些情節,更重要的是在整個舞蹈中有一個類似戲劇的主題,成為一種喜劇--芭蕾舞。後來在芭蕾舞劇中,加入了聲樂部分它包括詠嘆調、宣敘調、合唱曲,還有一支序曲。芭蕾舞的題材大多來自神話和寓言,音樂富有節奏性。當時,以皮埃爾·高乃依 (1606-1684年)和讓·拉辛(1639-1699年)為傑出代表的法國古典悲劇,已進入成熟期,它的美學理論和朗誦風格也給即將問世的法國歌劇輸入了必要的戲劇因素。
參考資料: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Phylogeny/DL/DL-20031127184327
⑷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是誰其代表作品
雨果
雨果作品選
雨果,(l802~1885)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他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1827),「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之作。
雨果生平大事記
雨果,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大師詩人、小說家、劇作家、文藝評論家、政論家,被譽為法蘭西的民族詩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鼓吹民主自由反對帝制、宣揚人道主義精神、提倡廢除死刑,以《鍾樓怪人》、 《悲慘世界》等巨作聞名於世。
1802年 2月26日生於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詩人維尼等人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周刊》。於期刊發表第一首詩。
1822年 編成第一本詩集《頌歌與雜詩》。與艾德娜在聖蘇比士大教堂結婚。
1825年 被授與榮譽勛章,參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禮。
1827年 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著名浪漫主義宣言,成為浪漫主義運動領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義文學傑作、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即鍾樓怪人)。
1841年 被選入法蘭西學院,公開表示擁護君主立憲制度。
1843年 劇本《老頑固》(Les Burgraves)失敗及女兒列歐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轉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晉身貴族,封為雨果伯爵。
1848年 創辦《大事紀報》。
1850年 被捕入獄,雨果化名蘭文逃離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國外。
1853年 充滿諷刺政治意味的詩集——《懲罰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長篇社會小說《悲慘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結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當選國民大會代表。
1876年 雨果當選參議員。
1883年 完成《世紀的傳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靈櫬置於凱旋門下,供萬民瞻仰,旋葬於巴黎偉人墓園。
主要作品: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鍾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雨果作品特色
創作主調:贊頌真、善、美,鞭撻黑暗、丑惡、殘暴。
詩作方面:有著瑰麗的色彩,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絕妙的音樂性,多方面的用字與巧妙的用韻法,達到優雅、精美、雄偉、朴實的非常境界。
小說方面:多半寫社會小說描寫人生百態為主,融合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情節生動、結構離奇、感情澎湃、氣勢磅礴,震懾人心,膾炙人口。
劇作方面:打破希臘悲劇的三一律,創始了悲喜交雜的浪漫劇。運用豐富的想像、強烈的情緒、無邊的氣魄、美麗的詩詞,造成一種強烈而矛盾的戲劇效果。
畫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畫、人物畫、風景畫。描繪作品中的情節,展現內心的思緒,而以水墨畫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間,「海」成了他繪畫的主題。
⑸ 法國還有哪些浪漫主義劇作家
除雨果之外,在法國,大仲馬的私生子小仲馬(1824~1895),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性劇作家,他的著名劇作《茶花女》(1852),可以說是法國式的浪漫主義的延續。
《茶花女》也是較早進入中國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20世紀初,林琴南曾意譯了這個劇的故事情節,取名為《巴黎茶花女軼事》。1907年,中國的留日學生李舒同等,也在東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就此揭開了中國現代戲劇的序幕。
⑹ 雨果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是什麼
1830年,戲劇《愛爾那尼》問世。這是雨果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作,雨果也成為浪漫派名副其實的領導人物。這段時期是雨果創作上的旺盛時期,他先後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強烈反封建、反教會思想的作品,以1831年的歷史小說《巴黎聖母院》為最著名,被譽為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里程碑式的作品。
⑺ 雨果的代表作是哪一部這部作品有何藝術特色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紀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國著名的文學家。
《歐那尼》是雨果的代表作,它取材於16世紀西班牙的故事。劇中,歐那尼的父親被時下的國王卡洛王的父親殺死,他的全家被銷去貴族封號,並被剝奪了財產。歐那尼為報仇雪恨,落草為寇,成為綠林強盜。他愛上了貴族少女素兒,素兒對他也一往情深。但是,卡洛王也正覬覦著素兒的美貌,伺機占為己有,而素兒年老的叔父呂古梅公爵卻正准備娶其為妻。
一次,正當歐那尼與素兒偷偷相會的時候,躲在暗處的卡洛王突然出現,而此時,又恰逢公爵正在敲門,卡洛王經過一番巧妙辯解,不僅消除了公爵的疑心,而且暗中保護了歐那尼。但是,對於素兒他卻打起了搶她入宮的主意。正當他帶人強搶素兒時,歐那尼和他的同夥趕到,他本來有機會殺死卡洛王,報得家族之仇,但卻認為這樣做不夠紳士氣派,他讓手下人放走了卡洛王。脫險之後的卡洛王立即下令封鎖全城,捉拿強盜。歐那尼躲進了公爵家中的秘室,當卡洛王帶人搜查時,老公爵出於貴族階級的尊嚴,拒絕交出歐那尼,最後,卡洛王便將素兒帶走。鑒於公爵的救命之恩,歐那尼向他交出了自己的號子,並賭誓說,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只要公爵認為該取他的命了,便可吹響號子,聽到號聲,他絕對不會苟活世間。
歐那尼、公爵和一幫叛黨准備刺殺卡洛王,卻不幸被卡洛王抓獲。此時,已經當上了日爾曼皇帝的卡洛王決心效法先王,廣施德政,因此,他不僅沒有殺死歐那尼,反而恢復了他的世襲封號和財產,並允許歐那尼與素兒結婚。正當一對年輕人沉浸在無比的幸福之中的時候,追命的號子聲響了,妒心極重的公爵正逼迫歐那尼蹈入死地。歐那尼盡管不忍離開自己的戀人,但是他是一個一諾千金的人,為了不違背誓言,他決心一死了之。最後,這一對不幸的戀人相擁而逝,而老公爵也自殺而死。
《歐那尼》完全否定了三一律的古典戲劇觀念,在戲劇發生的時間或地點上,都不拘一格,自由變換,大大拓寬了戲劇的表現空間。雨果筆下的人物並非單一概念的化身,他們既體現著他的審美理想,又富有鮮明的個性。在劇中,貴為王者的卡洛王被賦予了平凡人的許多言行,而作為強盜的歐那尼,卻體現著生命尊嚴和道義色彩,素兒不僅形象美好,而且心靈高貴,她忠於愛情,性格堅忍,富有主見,追求理想。此外,在《歐那尼》中,雨果充分利用了編劇技巧中「發現與突轉」的手法,造成情節發展上的跌宕起伏、變換多姿。
雨果開創了浪漫主義戲劇道路之後,其思想意義迅速影響了法國文壇,然而作為一種戲劇潮流,它的發展卻不是激流直下的,浪漫主義戲劇一峰獨秀的時代很快就過去了。到了1843年,雨果的《城堡的公爵》上演失敗,人們以此為依據,認為浪漫主義戲劇潮流,在法國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⑻ 浪漫主義戲劇的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戲劇
古典主義的傑出成就是戲劇,尤其是悲劇,所以戲劇領域是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主戰場。首先向古典主義發起進攻的是斯丹達爾,他在《拉辛和莎士比亞》(1823-1825)中抨擊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顯示出反對因襲保守、適應時代潮流的精神,宣稱「浪漫主義是為人民提供文學作品的藝術。這種文學作品符合當前人民的習慣和信仰,所以它們可能給人民以最大的愉快。」[1]
梅里美首先在1825年化名出版了富有異國情調的《克拉拉·加楚爾戲劇集》,它們諷刺教會和貴族,向古典主義法規提出了挑戰。接著他又在莎士比亞戲劇的影響下,創作了反映中世紀農民起義歷史劇《雅克團》(1828)。其他浪漫主義作家也大多寫過戲劇,例如繆塞的《羅朗薩丘》(1834)是一出規模宏大的歷史劇。維尼翻譯了莎士比亞的劇作《威尼斯商人》和《奧瑟羅》,他的劇本《夏特東》(1835)描繪了一個貧困詩人的不幸愛情和絕望自殺的悲慘命運,譴責了資產階級社會的拜金主義。在浪漫主義戲劇方面成就最高和影響最大的是大仲馬和雨果。
浪漫主義戲劇取得了推翻古典主義的巨大成就,但它本身卻只是具有不同傾向的作家在浪漫主義大旗下暫時聚集的結果,每個浪漫主義劇作家在題材和形式方面都隨心所欲,例如題材有歷史、風俗、家庭、愛情,體裁有歷史劇、情節劇和哲理劇等等。所以浪漫主義戲劇只能是曇花一現,1843年雨果的《城堡里的伯爵》上演失敗之後,浪漫主義戲劇就被各種風俗喜劇、主題喜劇、諷刺喜劇、歷史喜劇、通俗喜劇和滑稽劇所取代,涌現出斯克裡布(1791-1861)、歐仁·拉比什(1815-1888)和埃德蒙·羅斯當(1868-1918)等一批喜劇家,但是由於喜劇的各種體裁全面繁榮,因此並未形成某個主導的流派。
第一節 大仲馬
大仲馬(1802-1870)出生於維萊科特雷,名為亞歷山大·仲馬,與他的私生子同名,因而後人對他們用「大」、「小」仲馬來加以區別。他的父親仲馬·達維是共和國的著名將領,曾隨拿破崙遠征埃及,但不幸在44歲就去世了。大仲馬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是繼承了父親健壯的體魄、超人的勇氣。1820年,有一個劇團到他的家鄉附近演出《哈姆雷特》,激起了他對戲劇的強烈興趣。21歲時他到巴黎謀生,由於寫得一手好字,在父親生前好友的幫助下,當上了奧爾良公爵辦公室的抄寫員,他利用這個機會刻苦自學,獲得了廣博的知識,為日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27年,英國的著名演員到巴黎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使他認識到必須表現使男人和女人戰栗的狂暴激情,才能獲得打動觀眾的戲劇效果。為此他首先沖破古典主義的束縛,創作了五幕散文體歷史劇《亨利三世和他的宮廷》(1829),上演的時間比雨果的《歐那尼》還早一年,而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劇本以法國16世紀的宗教內戰為背景,反映了天主教徒與胡格諾教徒之間的激烈斗爭。首相吉斯公爵組織了天主教聯盟,企圖篡奪軍權,國王亨利三世就指使寵臣聖·梅格蘭在決斗時殺死吉斯。王太後卡特琳一心想控制國王以操縱政權,因此打算同時消滅這兩個對手,於是設計讓聖·梅格蘭單獨會見並愛上了公爵夫人。公爵由此起了疑心,逼迫妻子寫信約聖·梅格蘭幽會,暗地布置伏兵,最後下令用夫人的手巾將他勒死。
大仲馬不但徹底拋棄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用生動活潑、感情豐富的對話代替了悲劇中格言式的華麗辭藻,而且謳歌了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愛情。聖·梅格蘭把愛情看得高於一切,甚至願意為之獻出生命。公爵夫人也掙脫了道德的束縛,在危急關頭向他表白了隱藏在心中的愛情,幫他跳窗逃走。劇本把愛情置於理性之上,充分顯示了浪漫主義戲劇的風格。
《安東尼》(1831)是一出愛情悲劇,阿黛爾曾與安東尼相愛,後來他一去不返,但在嫁給愛爾維上校三年之後,卻突然出現在她的面前。原來他是個私生子,沒有家庭、職業和財產,所以無法娶她。阿黛爾雖然難忘舊情,但是出於做妻子的責任,她決定到軍隊里去找丈夫,然而安東尼卻在半路上留她在旅店裡住了一夜。丑聞傳開後,他極力勸說她一起私奔,但是她留戀女兒和丈夫而猶豫不決,這時丈夫回來用力敲門,為了保全阿黛爾的名譽,安東尼應她的要求刺死了她,聲稱她進行了反抗。劇本譴責了社會對私生子的歧視,也因為描寫了通姦而一度被禁演。
大仲馬其他比較著名的劇作有六幕歷史劇《拿破崙·波拿巴》(1831),描寫了拿破崙一生的輝煌經歷,用充滿異國情調的場景概括了30年的法國歷史。《克里斯蒂娜》(1830)寫瑞典王後克里斯蒂娜殺死背叛她的情人的故事。《奈斯爾之塔》(1832)揭露路易十四的王後和她的兩個姐妹,她們淫盪殘暴,每天在塔里引誘貴族青年,然後把他們殺死投入塞納河中,最終受到了應得的懲罰。
是一個出色的劇作家,一共創作了88個劇本,而且還創辦了私人的「歷史劇院」。1838年,他的劇本《煉金術士》上演失敗,他開始轉向小說創作,並且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
他由於勤奮寫作而成了百萬富翁,但是他生活奢侈無度,總是入不敷出,最後窮困潦倒,於1870年12月5日在小仲馬家裡去世,遺體在1872年遷葬到他的家鄉。
2002年11月30日,在大仲馬誕生200周年之際,他的遺骸被從維萊科特雷遷入巴黎的先賢祠,標志著他已經獲得了與雨果並列的崇高地位。希拉克總統在遷葬儀式後表示,大仲馬是法蘭西語言文化在世界上最好的傳播者。
第二節 雨果
查理十世在 1825年登基以後,自由主義思潮日益高漲,以諾地埃[2]為首的浪漫派第一文社由於缺乏明確的綱領而於1826 年宣布解散,雨果組織維尼、繆塞和大仲馬等人在1827 年成立了浪漫派的第二文社,同時發表了劇本《克倫威爾》。他在《<克倫威爾>序》中抨擊了古典主義戲劇只寫「崇高文雅」等清規戒律,全面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戲劇綱領,力圖擴大藝術表現的范圍,強調自然中的一切都可成為藝術題材,並且提出了將滑稽丑怪與崇高優美進行對照的原則,從而突破了古典主義關於悲劇和喜劇的界限。這篇序言反映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資產階級的民主要求,成了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宣言,為浪漫主義戲劇的自由發展開辟了道路,雨果也因此被公認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
1830年,雨果的劇作《歐那尼》上演,內容是在16世紀的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為父復仇,與國王和公爵爭奪美女唐娜·莎爾,最後悲慘死去的故事。劇本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傾向,並且打破了古典主義在悲喜劇之間設立的界限,採用了喬裝、密室、毒葯等種種奇情劇的手法,因而在上演時引起了觀眾之間的爭斗,被視為浪漫主義戰勝偽古典主義的標志。
雨果接著上演了一系列浪漫主義的戲劇,例如《瑪麗蓉·德·洛爾墨》(1831)歌頌了平民出身的青年狄傑和妓女瑪麗蓉的愛情;《國王取樂》(1832)寫平民姑娘愛上了喬裝的國王,劇本由於揭露了16世紀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荒淫無恥,只演了第一場就被禁止;《瑪麗·都鐸》(1833)里的王後愛上了寵臣,而《呂伊·布拉斯》(1838)里與王後相愛的竟是一個僕人。呂伊·布拉斯受主人、大臣堂·薩留斯特的指使,冒充貴族到王宮里去騙取王後的愛情,不料與王後一見鍾情。後來他當上了首相,決心在王後的支持下革新政治,但是當他知道自己不過是主人的工具之後,就憤而殺死了堂·薩留斯特,自己也服毒後死在王後的懷抱里。
雨果是浪漫主義戲劇理論的奠基者,他的劇作情節奇特、性格誇張,充滿了反封建的精神。他讓下等人登上政治舞台,義正詞嚴地譴責王公貴族,他把愛情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且劇中的小人物遠比大人物純潔和高尚,這不僅是對崇尚理性的古典主義的挑戰,也充分表現了他的民主主義思想。
不過從藝術上來說,雨果的劇本並不成功,《克倫威爾》無法上演就是一個例子。浪漫劇大多是散文體,在表現人物性格和劇情的曲折方面,散文顯然比詩體更為方便和自由,所以浪漫劇的發展必然引起古典主義詩劇的解體。但是雨果堅持用詩體寫作,這就使他的劇作缺乏舞台的藝術效果,人物和情節似乎完全出於雨果的想像,顯得很不真實。1843年,他的劇本《城堡里的伯爵》由於情節離奇和人物怪誕而上演失敗,標志著浪漫主義戲劇退出了歷史舞台。
⑼ 「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雨果的作品有哪些
雨果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是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達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他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1827),「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⑽ 茶花女的 作者 國家
作者介紹:
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 ~ 1895) 法國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大仲馬的私生子。 7 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 , 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誚。成年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他曾說:「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其文學創作的中心內容。 1848 年小說《茶花女》的問世,使小仲馬一舉成名。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話劇於 1852 年首次演出,獲得更大的成功。《茶花女》通過一個出身貧苦、墮入娼門、苦於不能自拔的妓女的戀愛悲劇,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罪惡。這部作品兼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特色,是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演變時期的優秀作品。小仲馬後來寫了 20 余部劇作 , 現實主義傾向更為鮮明。其中比較成功的有《半上流社會》 (1855) 、《金錢問題》 (1857) 、《私生子》 (1858) 、《放盪的父親》 (1859) 、《歐勃雷夫人的見解》 (1867) 、《阿爾豐斯先生》 (1873) 、《福朗西雍》 (1887) 等。小仲馬的劇作大多以婦女、婚姻、家庭問題為題材,或描寫在資產階級淫靡風尚毒害下淪落的女性,或表現金錢勢力對愛情婚姻的破壞,或譴責夫妻之間的不忠,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資產階級道德的腐朽性質。作為法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先驅者之一,其劇作富有現實的生活氣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結構比較嚴謹,語言通俗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