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酒有什麼推薦
開門見山的說
給大家推薦5款高性價比的葡萄酒/紅酒
Pol Roger 寶祿爵珍藏天然型香檳
這支香檳產區位於法國巴黎的東北部,是法國最北的一個葡萄酒產區,氣候寒冷,白堊土壤。
正是因為這環境讓霞多麗(Chardonnay)、黑皮諾(Pinot Noir)和皮諾莫尼耶(Pinot Meunier)葡萄在這里大放異彩,成為釀制香檳的葡萄品種。
酒精度12.5%vol 適飲溫度4°-6°
酒評:酒款香氣柔和,純凈平衡的柑橘、荔枝和花香。入口是活潑的酸度與豐潤多汁的飽滿感,飲用前請稍加冰鎮。
B. 什麼是頭等艙
頭等艙一般指在飛機上或輪船上的一種檔次比較高的艙位,價格比經濟艙和商務艙貴,一般都是公務人士或商務人士來乘坐。 頭等艙的座位寬敞,可以平躺,旅客可以在座位之間的桌子上打牌或者攤開自己的文件,或者打開前方視頻播放器看電影或者聽歌。雞尾酒是免費的,食品更加精美,如果你想要,還可以供應香檳。乘務員只照顧10到15位旅客,所以旅客的每項要求都能立即得到滿足
待遇
從價格上講 頭等艙價格最貴、商務艙其次、經濟艙最便宜,從服務上講 ,頭等艙服務最為細致,餐飲提供的比較精緻,酒水提供的也更高端、遠程航線頭等艙個人空間更加私密、座位更加舒適,可平躺,甚至帶按摩、USB介面、電源插頭、個人娛樂設備等配備的也更全面 商務艙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和頭等艙的概念差不了太多,只是價格稍便宜些,硬體設施稍微遜色於頭等艙,但也算高端艙位。 一般在國內航線,除了使用三艙布局飛機外和大通艙外,基本上全是頭等艙和經濟艙,沒有商務艙,哪怕是兩艙布局的飛機,沒有頭等,只有商務艙座位,在國內航線一般也是按頭等艙銷售。
大型寬體飛機如A300、B767、B777等的頭等艙和經濟艙是分開的,在機頭部位(B747的商務艙在二層,值得一提的是,B747系列飛機的頭等艙前排乘客可以從舷窗中看到飛機前方的天空),關上門就與經濟艙完全隔離,每排為六座,分為三組,每組各兩個航空沙發椅;中型客機如MD90、A320、B737、B757等的頭等艙在經濟艙前面,每排四座,走道兩邊各兩個沙發椅,經濟艙旅客登機時會從頭等艙部分穿過。頭等艙的航空沙發椅比經濟艙航空椅更寬大舒適,排距更大,大型客機靠背幾乎可放平睡覺。
在候機時有專門的頭等艙候機室,裡面有舒適的沙發,有大屏幕電視看,有漂亮的服務小姐給你端茶送水遞熱毛巾。頭等艙旅客可以享受由服務員引導優先登機的待遇,不必和經濟艙旅客一起排隊。
頭等艙餐前可以點飲料。咖啡,茶,牛奶等飲料,都是免費的,正餐前有甜點水果等。吃完了會有正餐。不同航空公司會有不同風格不同的正餐款式供乘客選擇,質量會比經濟艙有所提升。正餐前後統一送的飲料也有很多選擇,雪碧可樂橙汁等都有,均可隨意飲用
一般航空公司有頭等艙專用櫃台。不需要和經濟艙一起排隊等。辦票時服務人員會給頭等艙乘客一張頭等艙休息室的卡片,並告訴乘客具體位置在哪個登機口附近,憑機票和那張卡可以去頭等艙休息室休息候機,享受優先安檢的待遇。裡面提供沙發,電視,免費的飲料和一些零食。登機時會有工作人員引導登機並享受優先登機的禮遇。經濟艙只能在大廳里等。人多時還沒座位,也沒飲料和吃的。
在下機時,頭等艙客人有優先離開飛機的權利——在經濟艙乘客聽到「請稍等」之時,便是讓頭等艙乘客提取行李、先下飛機的時間。在經濟艙乘客開始提取行李、排隊下機的時候,頭等艙乘客可能已經身在機場出口處。
C. 中國葡萄酒和進口葡萄酒有什麼分別嗎~
波爾多名庄酒的歷史就如同其出品的佳釀一樣適合慢品玩味,葡萄的種植、釀造的工藝都可以拿來作為教材範本。但遺憾的是,其打造的模式對中國這樣一個葡萄酒庄發展剛剛起步的國家而言,並不具備任何可復制性。
相反,盡管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等新世界的葡萄酒口碑、口感都無法與波爾多名庄酒匹敵,但不可否認,它們在幾十年時間里從無到有打響名氣,部分知名品牌的頂級系列甚至躋身葡萄酒投資界的「藍籌股」。與波爾多名庄酒相比,它們無論是在歷史文化底蘊,還是土壤、氣候和樹齡等物理條件方面都存在諸多不足,但釀造技術卻比一直奉行「葡萄酒是種出來而不是釀出來」的波爾多名庄更高一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世界葡萄酒的模式對中國葡萄酒而言更具借鑒意義—中國葡萄酒庄園先要學會如何以酒為本,在固守本土市場的基礎上沖出國門,才能在葡萄酒世界裡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葡萄酒的世界裡,法國是葡萄酒舊世界的王牌,澳大利亞和美國是葡萄酒新世界的代表,而中國是努力向新世界靠攏的先鋒。
在英國WSET中級品酒師、美國ISG中級侍酒師凌春鳴看來,葡萄酒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品嘗、品牌和銷售方式三方面,而對於位列五大名庄之首的拉菲來說,品牌在整體價值中的佔比可高達80%。這種蘊藏在歷史文化之中的品牌價值,其之於葡萄酒的意義就如同中國數千年的白酒文化之於國酒,是無法復制的。法國葡萄酒產區早在數幾千年前就已形成,史料上對拉菲最早的紀錄可追溯至公元1234年,即便是大規模葡萄種植園的成型也已經是17世紀的事了,其後拉菲古堡的發展變遷與法國的政治經濟歷史緊密結合在一起,歷經幾代法國貴族易手,這樣的歷史就如同陳年佳釀的口感一樣醇厚。歷史從來無法改寫,波爾多名庄的故事對於新世界的葡萄酒而言也只有羨慕的份。
而古老葡萄酒庄園里的那幾株老葡萄藤,更是「天下獨此一處」。據凌春鳴介紹,葡萄藤栽下後第四年才可以開始釀酒,4-7年樹齡結出的葡萄所釀成的酒方可入口。拉菲庄園的葡萄藤平均年齡35歲,不足10歲的年輕葡萄不能用於培養頂級酒,釀造頂級酒(包括大拉菲)的葡萄年齡大都在45歲左右。因此,在他看來,「樹齡這個物理條件的存在,是中國培養名庄酒不可逾越的門檻」。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波爾多名庄酒的打造對中國而言,其實並不具備任何的可復制性。相反,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等新世界的葡萄酒,盡管在土壤、氣候和樹齡等物理條件方面先天不足,但在釀造技術上推陳出新,打響了名氣,部分知名品牌的頂級系列甚至順利躋身葡萄酒投資界的「藍籌股」。因此,新世界葡萄酒的成功對中國葡萄酒而言更具借鑒意義,中國葡萄酒庄園可以它們為範本,先學會如何以酒為本、沖出國門,以中國消費市場的底氣搶佔葡萄酒世界裡的一席之地。
誰成就了波爾多名庄酒?
成就波爾多名庄酒地位的推手有許多。酒本身的品質無疑是第一位的,比起如今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商業推廣和營銷方式,波爾多名庄酒自始至終都堅持以品質說話。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印章說明」的推動作用也不能少。今天,波爾多名庄酒在世界葡萄酒的領袖地位盡管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但歷經上百年歷史考驗的1855分級體制和「葡萄酒經紀人(Négociant)」制度仍然有效運轉,並使得波爾多酒庄們潛心釀制極品佳釀,不用為世俗的商業利益所累。再加上法國原產地命名(AOC)的護航,一切細節都有據可查、有證可考。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有了今天消費者對五大名庄的頂膜禮拜,也才確立了法國在葡萄酒舊世界的王牌地位。
名庄經紀:渠道閥門
坊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去到波爾多名庄買酒,通常酒莊主人都會熱情接待,吃喝連帶參觀園區,一應俱全,唯一不會發生的事情,恰恰是和來訪者談生意。這是因為,與其他國家的酒庄直接將酒賣給代理商不同,每一家法國的波爾多酒庄都有指定經紀人,酒庄出產的葡萄酒全部出售給這些經紀人,再由他們分銷給下級的代理商或國外進口商。
Négociant一詞源自法語,通常理解為葡萄酒經紀人或是葡萄酒中介商,從波爾多開始產葡萄酒的那天開始,這個角色就已經存在了。每年春天,當新酒出窖時,酒莊主人便會與中介商一起,參考羅伯特·帕克的打分和其他品酒師的意見,再根據分級體制內的座次給自家的葡萄酒定出合理的價格。七成以上的波爾多葡萄酒經由逾400多家中介商再輾轉至各級分銷商手中,絕大多數的酒庄平均擁有40家左右的中介商,頂級名庄酒則幾乎完全由這些中介商把持。
與世代經營的葡萄庄園一樣,這些掌握名庄酒行銷大權的經紀機構通常也都是世襲的,帶有強烈的地域和家族色彩,與酒庄之間也通常是世代相傳的緊密互存關系。有數據顯示,大約44家葡萄酒經紀機構的年銷售收入占據了整體經紀機構銷售規模的八成以上。
從現代經濟學的邏輯來理解,在生產者和終端消費者中間似乎多了一層不必要的中間商,不僅降低了效率,也增加了成本。但在波爾多的葡萄酒世界裡,這樣的邏輯卻是行不通的。葡萄酒經紀商掌控著波爾多葡萄酒的價格命脈,是波爾多葡萄酒走向世界的一道閥門,也正是經由他們,誕生於五家頂級名庄以及另外三家波爾多名庄的頭等苑酒,走出了波爾多連綿的田間,從成本價不足30歐元搖身一變成市價五位數的高檔品。更重要的是,在擁有了這道閥門後,酒庄可以潛心釀酒,不用考慮市場營銷問題,不用自己組建一隻會說多國語言的國際銷售團隊,不用盤算如何給不同市場分配配額才能在保證多樣性的同時又平滑風險。用凌春鳴的話說,「種植和經營完全分開了,酒莊裡的人只用關心一件事,那就是釀好酒」。
不誇張地說,葡萄酒中介商體系的存在,幾乎讓羅斯柴爾德家族頂級名庄酒閉著眼睛都能找到買家。當然,隨著波爾多葡萄酒越來越受歡迎,事情也正在發生著變化。20年前,酒庄莊主們只是待在庄園里,幾乎從來不走出國門了解市場,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只會說法語,而今天盡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旗下的四家波爾多頂級名庄依然通過經紀機構來賣酒,但酒庄莊主們已經越來越頻繁地踏出古堡的大門,同時也開始掌握各個市場的消費喜好與銷售情況。
堅守傳統,AOC護航
在高端葡萄酒超越單純消費品的范疇,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包裝成奢侈品、繼而又晉升為投資品的演變過程中,堅守傳統、政府立法是關鍵所在。堅守傳統是指對葡萄種植和波爾多釀酒法的堅持,政府立法則是法國原產地命名AOC。
與實現工業灌溉的美國加州納帕谷不同,拉菲酒庄的葡萄種植採用非常傳統的方法,基本不使用化學葯物和肥料,葡萄完全成熟時才會採摘。並且至今,拉菲主要還是用木造酒糟釀酒,通常是一個星期的發酵加上兩個星期的泡皮。釀成的葡萄酒放入全新的橡木桶,在地下酒窯內進行一年半至兩年的陳釀。這與許多新世界葡萄酒用不銹鋼桶釀酒,放入橡木片浸泡以添加酒中橡木味的作法截然不同。
出於對「葡萄酒是種出來的」這一法國傳統釀酒理念的詮釋和維護,1919年法國通過了原產地保持法,1935年,一個直屬於法國農業部的部門正式成立,專司葡萄酒釀制各個過程的管理。如今,AOC顯然成為葡萄酒世界裡影響力最大的名詞之一,也是各葡萄酒生產國效仿的表率,義大利和美國都以它為藍本創立了自己國家的原產地命名體系。
在法國原產地命名體系之下,對葡萄的產地、品種、種植、年份、單位產量、葡萄汁糖分、發酵辦法、葡萄酒蘊藏、裝瓶時間等都有嚴格的界定和控制,處處體現了對風土條件(Terroir)的重視。一些規定甚至可謂「繁文縟節」,例如「除非是頂級酒庄出產的葡萄酒,否則酒標上酒庄的名字大小不得超過出產村莊名字的1/2」,而酒標的尺寸更是精確到毫米。相反,AOC產區的葡萄酒若是沒有達到某項規定或標准,或者非AOC產區的葡萄酒擅自使用AOC的標識都是屬於違法行為。
新世界葡萄酒:
靠包裝和運營搶位
新世界葡萄酒早期是廉價低質酒的代表,但近20、30年來,在繼承了舊世界葡萄酒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新世界葡萄酒靠著在釀酒技術上不斷創新,口味上不斷追求變化,大膽創新營銷等方式,異軍突起,逐漸在國際葡萄酒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如今,新世界葡萄酒酒庄已形成一種以高端酒維持國際聲名,以一系列利用後天高超釀酒技術的中低端葡萄酒佔領市場的商業模式,既有本土獨立發展起來的如澳洲奔富酒庄(Penfolds);也有如美國酒王「作品一號」(Opus One)這樣由法國名庄與美國名庄聯手的新舊世界合作模式。
數據顯示,澳洲近年來一直居於全球酒類出口國的前五位,2010年酒類出口增長2%,達到7.81億升,總價值約21億澳元(圖1)。過去10年中,澳洲葡萄酒已出口到全球100多個國家,是英國最大的葡萄酒進口來源國,美國第二大葡萄酒進口來源國,在加拿大、日本和中國的銷量也在不斷擴大(圖2)。出口之外,澳洲本土酒類年均消費量也近5億升。現如今,澳洲擁有超過60個指定酒區,逾16萬公頃的種植園,葡萄酒產業已成為澳洲經濟的支柱之一,在生產、出口、居民就業和旅遊方面均貢獻突出。
研究和分析澳洲酒庄的運作模式,其先用低端產品占據市場,隨後推出高端品牌打響知名度,繼而豐富產品線,做大規模。看似與羅斯柴爾德男爵集團的發展軌道正好相反,但殊途同歸,澳洲酒庄也在國際葡萄酒市場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奔富:低端酒占市,輔以酒庄旅遊
相較於法國酒庄專心釀造具有悠久文化底蘊的頂級名酒,根據消費者口味的需求來調整商業策略,是奔富酒庄成為澳洲第一庄的制勝法寶。如今,奔富酒庄出產的所有系列酒的年總產量達140萬箱。旗下頂級高端酒Penfolds Grange,更是贏得無數榮譽,使得奔富成為澳洲最富盛名的葡萄酒品牌。
奔富酒庄的創始人是英國醫生克里斯多佛·羅森·奔富(Christopher Rawson Penfold)。早在1881年時,成立30多年的奔富酒庄葡萄酒存貯量就近50萬升,約占當時整個南澳洲葡萄酒存儲量的1/3,而其葡萄種植面積也達到了120英畝,成為南澳洲第一大庄園。
1950年,奔富酒庄決定改變酒庄發展方向,以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來釀制葡萄酒,主攻餐酒。這意味著其只能使用100%葡萄汁來釀酒,不能勾兌酒精等其他原料。曾在歐洲游學的釀酒師馬克斯·蘇克博特( Max Schubert)承擔了開發新產品的重任,首次嘗試的以Shiraz釀造的葡萄酒取得了巨大成功,隨後馬克斯和他的釀酒團隊繼續開發了各類供普通消費者享用的餐酒系列,使得澳洲葡萄酒市場上隨處可見奔富的身影。當時奔富幾乎壟斷了整個澳洲葡萄酒市場,平均每兩瓶出售的葡萄酒中就有一瓶來自奔富。奔富從一個小小的庄園變成了澳洲葡萄酒業的龍頭。
以低端酒奠定市場基礎後,馬克斯和他的釀酒團隊又開始重點發力限量的頂級葡萄酒,與其他混合品種的葡萄酒相區分。1951年釀造的Penfolds Grange Hermitage在1995年美國權威葡萄酒雜志上被評為該年度世界紅葡萄酒第一名。同年,該款葡萄酒的拍賣價一舉突破20000澳元。1998年11月底和2000年10月中旬,PenfoldsGrange的拍賣價格又兩次刷新,達到24500澳元。1995年到2000年,其在拍賣行的身價上漲了50%,品牌年份酒近年來的平均售價也保持在500澳元以上。
在高端品牌取得成功後,奔富通過創新釀造技術,推出一系列中檔葡萄酒,以不同價位、不同口味的靈活組合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
此外,奔富等澳洲酒庄還利用先天環境優勢,發展旅遊副業。澳洲每年接待數以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酒庄幾乎是每個旅行團的必游項目。以奔富酒庄為例,其旅遊項目分為三種規格:普通游15澳元,1個小時的旅程可品嘗6種不同的中低端葡萄酒;豪華游55澳元,1.5個小時可品味5種高端葡萄酒;頂級Grange游為150澳元,2個小時的旅程包括品嘗Grange在內的6種高端葡萄酒。除了欣賞酒庄原生態的民俗民風和自然風景,多數遊客都會買上幾瓶作為紀念。此外,遊客還可額外付費體驗當調酒師的感覺,在專業葡萄酒專家的指導下,看著自己調配出各種口味的葡萄酒更是別有一番成就感。通過這種運作方式,酒庄不僅開辟了新的旅遊收入來源,更相當於以低成本進行了體驗式營銷推廣,大大提升了酒庄的知名度。
「作品一號」:酒王血統,包裝至上
加州是美國主要的葡萄酒產地,產量佔全美的90%,而加州的各個葡萄產區中,又以納帕谷(Napa Valley)的葡萄酒聲名最著,美國酒王「作品一號」即誕生於此。
「作品一號」由法國木桐庄(Chateau??Mouton??Rothschild)
莊主羅富齊男爵和美國酒王羅伯特·蒙大菲(Robert??Mondavi)
聯手打造,可以說優質的「混血」基因是奠定其成功的基礎。在羅伯特建立蒙大菲庄園之前,美國葡萄酒從未受到歐洲人的關注。但堅信加州得天獨厚的優勢一定能夠釀造優質葡萄酒的羅伯特於1966年建立了蒙大菲庄園,並一直致力於引進各種釀酒技術及理念。在1976年巴黎的一場品酒會上,美國葡萄酒在羅伯特的帶領下脫穎而出,在當年評選出的世界十大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中,美國酒佔了6席,位列第一,這場品酒會徹底改變了葡萄酒界對美國葡萄酒的看法。此後的1979年,木桐酒庄的首席釀酒師和羅伯特在蒙大菲庄園聯手釀造了第一個年份的葡萄酒,標志著兩家酒王的合作正式開始。
「作品一號」成功的另一個原因則基於其精準的包裝定位。羅富齊男爵和羅伯特商定用Opus(作品)這個在英文或拉丁文都具有同樣意思的單詞,加上數字1(one)作為酒名,體現了雙方希望把其打造成美國第一號葡萄酒的目標。同時,他們聘請著名設計師斯加特·喬納森(Scott??Johnson)為「作品一號」進行整套形象包裝。出色的設計包裝,加上「作品一號」的混血血統,令其在推出市場後價格迅速飆升,理所當然成為加州高檔葡萄酒的領軍品牌。
「新」「舊」合力推出的「作品一號」,不僅曾在拍賣場上拍出加州葡萄酒的歷史最高價,也是首個出口到法國、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美國葡萄酒品牌。如今其年產量達2.5萬箱,出口至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在日本和香港等地也逐漸為葡萄酒愛好者所認識和追捧,在中國市場的零售價則在3000元以上。
中國的家族葡萄酒庄:學習和積淀
過去20年中國的葡萄酒市場充分分享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甜頭。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展覽會(IWSR)預計,2009-2013年,中國葡萄酒消費增長將達31.58%,年消費將達12.6億瓶,幾乎相當於適齡飲酒人群每人人均消費一瓶。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酒庄酒已然被貼上標簽成中國產葡萄酒的表率,其中「怡園」和「銀色高地」以其家族式的經營理念,以及傳承自法國的釀酒工藝得到市場的一定認可。
怡園:家族式經營配合品牌營銷
1997年,來自香港的陳進強和來自法國的詹威爾共同創辦怡園酒庄。在法國教授鮑保(Denis Boubals)的協助下,基於國際上最好的葡萄酒產區基本上都在南北緯40度左右的慣例,將酒庄選址於太原市以南40公里的太谷縣。
怡園是一個純粹的家族式酒庄,堅持長線出精品的理念。怡園先期投入1億元,送員工到法國、澳洲去參觀學習,從法國進口10萬株葡萄苗,經過栽培和育苗再交由當地農戶種植。多年來,不僅篩選出最好的68.5公頃葡萄園,並一直堅持試驗適合本土生長的葡萄品種。
經過6年的積累,2002年,怡園酒庄釀出第一批紅酒。陳進強的女兒陳芳加入運營團隊。曾在高盛任職的陳芳加入後,開始對酒庄的營運精耕細作,以高端酒店為突破口,樹立了品牌形象。陳芳先力主投資改進包裝,隨後將自家葡萄酒推往參加國內外的各種酒評會、展覽。2003年,怡園在與各大酒商的競爭中突圍而出,被香港六星級酒店半島酒店選為唯一合作的國內葡萄酒品牌,之後香港、上海等地的香格里拉、凱賓斯基等星級酒店和高級會所都出現了怡園的身影,其售價也保持在2000-3000元之間。2008年,怡園在英國Decanter「品醇客」大賽中獲獎;2009年,怡園被國泰航空選為其頭等艙及商務艙的專用葡萄酒,市場地位獲得進一步認證。
至今,怡園已推出五個系列葡萄酒,分別為「莊主珍藏」、「深藍」、「怡園珍藏」、「怡園精品」及最入門級的「怡園系列」。其中「莊主珍藏」代表老莊主陳進強,「深藍」代表少莊主陳芳,「怡園珍藏」更是直接由陳芳女兒的英文名字Tasya命名,從酒庄經營到酒本身都打上了濃重的家族色彩。
創始之初,陳進強就規定了葡萄園的畝產量要控制在350-400公斤之間,以保證葡萄能夠吸收足夠的養分,並且堅持兩年更換橡一次木桶。這必然會限制產量,提高成本,不利於其推出面向普通消費者的葡萄酒,進而限制市場佔有率的提升。但由於在專業領域內獲得肯定,在星級場所售賣獲得高利潤,怡園在零售方式上也選擇了高舉高打的專賣店形式,不僅可以更直觀地向消費者展示產品,而且還可以經常性地進行小型的品酒交流會。收獲商業上的成功之餘,2008年,怡園的經營案例還被收入哈佛商學院的MBA教材。
銀色高地:中國家族+法國傳統的「車庫酒」
與怡園相同,銀色高地酒庄也由父女檔經營。但他們的規模更小,具備了「車庫酒」的三個特點,一是產量低,一般年產量不會超過5000瓶;二是價格偏高,出廠價至少100-200美元;三是具有陳年的潛力,是投資客最為關注的品種之一。
高源作為銀色高地的釀酒師和主人,其實是在父親高林的「陰謀」下走上酒庄經營這條路的。早在1997年,高林就把高源送到法國進修葡萄酒釀造課程,並在家鄉賀蘭山栽下了葡萄。高源在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學院獲得了法國國立釀酒師資格,之後又攻讀了葡萄酒貿易課程。2007年,高源歸國後正式創建銀色高地酒庄,開始釀造自己的葡萄酒,這時父輩種植的葡萄也剛好有十年樹齡。
也因此,高源的葡萄酒傳承了舊世界的風格。設備、原材料,包括橡木桶都與高源實習過的法國酒庄保持一致,一切都是法國酒庄的標准。製造出來的酒也像舊世界的一樣,緊縮濃厚。在2007年度推出第一批年份酒以後,銀色高地與上海酒商桃樂絲達成合作,2008年,桃樂絲在實地考察後正式代理銀色高地,並在短時間內把銀色高地推向了市場。在桃樂絲的營銷支持下,高源得以返回酒庄專心釀酒。
至今,位於寧夏賀蘭山東麓海拔1200米高地上的銀色高地只出過兩個年份的葡萄酒,2007年份限量出品2400瓶,2008年份限量出品6200瓶。有銀色高地家族珍藏干紅和銀色高地闕歌干紅兩款,價格約350美元。
銀色高地的成功雖然沒有怡園那樣完整的商業模式,但卻是家族酒庄歷練的再現。人才的短缺、銷售的壓力,都是沒有強大資金後盾的家族酒庄必須面對的問題。
也許,怡園和銀色高地還不能真正達到國外酒庄的水準,但它們還年輕,就像釀酒葡萄在30年的時候才開始老成,數十年的時間也足夠讓一個酒庄歷練出自己的經驗和技術,他們需要的就是積淀。買酒就要選深圳品尚紅酒網.
D. 法航a380內的酒吧只有頭等艙的乘客可以進嗎優選經濟艙和經濟艙呢
是的,這是頭等艙專用酒吧。
頭等艙旅客的專用酒吧:備有自助餐的酒吧是你提神、進餐或聊天的理想場所,而且不必擔心會打擾到機艙內的寧靜。
E. 法航北京到巴黎的頭等艙價格
頭等..
冷汗
只找到經濟艙的.
法航-北京始發巴黎國際航班.機票價格信息
國際航班:法國航空公司(AF125)
行程類型:北京-法國-巴黎(直飛)
機票價格:單程¥3500往返¥4600(經濟艙)
=========
頭等當然比其他艙享受到的空間和服務好多拉. 國內外航空旅行一般分為兩個等也就是頭等艙和經濟艙。經濟艙的座位設在靠中間到機尾的地方,占機身的四分之三空間或更多一些,座位安排的比較緊。對於進出擁擠的座位有困難或者不能排隊等候上廁所的老年人、殘疾人,或者願意使旅行較為舒適而又承擔的起的人來說,頭等艙或公務艙是很有吸引力的。那裡的座位寬敞,旅客可以在座位之間的桌字上打牌或者攤開自己的文件。雞尾酒是免費的,食品更加精美,如果你想要,還可以供應香檳。乘務員只照顧10到15位旅客,所以旅客的每項要求都能立即得到滿足。
F. 德國漢莎721頭等艙配的什麼紅酒
漢莎航空配酒還是比較貼心的,它們更願意在細節下功夫,酒單一月一換。他們喜歡供應些與眾不同的酒,一般是由特殊品種的葡萄釀制的紅、白葡萄酒各一款。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往返中國的航班上,就能品嘗到來自張裕的解百納紅酒。
他們曾經在漢莎747洲際航線上的新頭等艙用過:Comtes Champagne Rosé Brut, Taittinger香檳
2007 Château Larmande, Saint- ÉmilionGrandCru Class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