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17世紀為什麼注重理性

法國17世紀為什麼注重理性

發布時間:2022-06-17 17:51:14

㈠ 簡述17世紀理性精神興起的表現。

17世紀理性精神的興起表現在:
首先,在17世紀,理性主義的生長表現為一種普遍的懷疑精神和經驗立場,普遍的懷疑精神是那個時代哲學家的基本原則,而經驗的立場則是他們共同的出發點。
其次,在17世紀哲學中,理性主義的懷疑精神使得弗蘭西斯 培根在亞里士多德的演繹三段式上提出經驗歸納法,成為近代實驗科學的重要工具。另外,普遍懷疑的原則使笛卡爾確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原則,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他的整個哲學大廈。
再次,理性主義使得「地心說」被「日心說」推翻、血液循環學說、牛頓經典力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
最後,在世俗社會方面,理性主義使科學的取得發展,人們思想也發生了巨變,對科學紛紛持贊成態度,從而導致人們思想受到了啟蒙教育。

㈡ 如何理解法國啟蒙哲學的"理性

400多年來,在法國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一直是糾結在一起的兩條主線.時而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時而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
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是法國哲學的先驅,他對於17世紀的笛卡爾和帕斯卡爾產生了雙重的影響.首先,蒙田的懷疑主義影響了笛卡爾「懷疑一切」的方法論和自由的批判精神.蒙田的座右銘「我知道什麼?」運用古羅馬時期的皮羅主義的論據來說明,一切事物都是值得懷疑的.蒙田被人們看作是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家.笛卡爾對於從經驗獲得的知識以及以往科學知識的懷疑,對現成的知識進行批判,敢於懷疑一切,都是受到了蒙田的影響.
蒙田也影響了帕斯卡爾的非理性主義和人學.文藝復興以來的一些人文主義者頌揚了人類的偉大、尊嚴和理性,而蒙田揭示了人類的渺小、可悲和信仰.這就使得帕斯卡爾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綜合,既讓我們看到人的偉大和尊嚴,又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可悲;既看到人類理性能力的作用,同時又看到理性的無能和信仰對它的超越.帕斯卡爾充分肯定了幾何學的作用,並且在他的科學研究中也廣泛地運用了幾何學中的證明和推演方法.然而,帕斯卡爾也認為幾何學的方法是有限的.在他看來,過分抬高理性或理智的作用是一種理性的獨斷,而以人心或內心為基礎的敏感性的精神、微妙的精神及精確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人們的一種良好洞見力.在笛卡爾和帕斯卡爾之後,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都得以確立.
18世紀是理性主義的時代.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將由上一個世紀的哲學家所確立的理性主義變成一種現實的政治原則.理性主義成為他們反對封建意識形態、勾畫新社會藍圖的標尺.理性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准,以往的一切都要在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審判.
19世紀是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雙峰對峙的時代.19世紀的法國哲學中雷諾維耶的新批判主義和孔德的實證主義繼承了啟蒙哲學的傳統,而比朗、柏格森和布隆代爾這三位改變法國哲學發展方向、奠定法國現代哲學基礎的哲人,則繼承了非理性主義的傳統.
到了20世紀,除巴什拉等人的科學哲學和結構主義哲學體現了理性主義的原則之外,薩特的存在主義是非理性主義,後現代主義也屬於非理性主義的一種體現.德里達、福柯、德魯茲等人追隨尼采和海德格爾,對西方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經由笛卡爾直至康德、黑格爾的形而上學傳統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但從總體上來看,20世紀的法國哲學是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
可見,400多年來,在法國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一直是糾結在一起的兩條主線.時而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時而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這種糾結的狀態一直貫穿始終.
「進步」與「解放」的價值重估

㈢ 17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的三個主要特徵是什麼

一是古典主義把人的理性提高到首要位置,認為僅憑理性就可以表現世界的真實,所以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只重視純客觀的描寫,而不摻雜任何主觀感情。二是古典主義注重藝術的形式,把藝術分為高級的和低級的兩部分,從形式上去模仿古希臘羅馬時代的作品。高級的是指歷史畫、宗教畫和神話畫;低級的是指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和靜物畫。三是古典主義注重一般的類型的表現,而排斥特殊的個性表現,認為藝術不應該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㈣ 法國古典主義文學與"十七年文學"比較

古典主義
Le Classicisme

17世紀流行在西歐、特別是法國的一種文學思潮。因為它在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上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而被稱為「古典主義」。在法國,從17世紀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義逐步形成的階段,主要表現為古典主義文學語言的定型和各種文學作品體裁的確立。詩人馬萊伯和語法家沃日拉等在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沃日拉採用宮廷與貴族階層的用語,摒棄平民大眾的口語,制訂正規法語的規范。古典主義的文學語言,就是這種正規法語,而不是平民的語言。1634年,詩人梅萊在他的悲劇中首次貫徹嚴格的「三一律」,要求劇情限制在同一件事,發生在同一天(24小時內)和同一地點。古典主義悲劇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寫作。古典主義第一階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帕斯卡爾等。從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義文學最繁榮的時期,代表作家有拉辛、 莫里哀、 拉封丹、博敘埃和布瓦洛等。從1688-1715年,是古典主義盛極而衰的時期,代表作家是拉布呂耶爾、聖西門和費訥隆等人。

布瓦洛的《詩藝》是古典主義文學理論的重要著作。雖然《詩藝》中的理論已為前人所提出,作者並沒有提出系統的古典主義理論,但古典主義的許多原則性的意見在《詩藝》中獲得集中的闡述。法國文學史上的古典主義理論,是後世評論家分析古典主義各代表作家的作品之後經過歸納、概括而成。一般認為古典主義文學有下列各種特徵:
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並且用明確的方式加
以表現。
2 .心中要有不變的原則,因為在一切變幻無常的現象後面,存在著一種永恆不變的原則,一種關於「美」的絕對概念。作家的使命在於盡可能表達這種絕對概念。古典主義不著重抒寫個人的思想情緒,而著重於寫一般性的類型。
3.古典主義號召「摹仿自然」。這里所說的自然不是指客觀世界,而是經過主觀選擇的現象;古典主義描述的對象主要是人性。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自然」。至於物質世界,古典主義作家幾乎是視而不見的。
4.古典主義要求「逼真」,但並不要求寫真實,因為真實的事物有時並不使人賞心悅目;與此同時,古典主義要求「得體」,意思是作品中所描寫的事物必須使大家看起來都順眼,而不致引起反感。
5.古典主義認為文學的任務在於道德說教,在於勸善。
6.崇尚古希臘羅馬的大作家,把他們的作品奉為圭臬。
7.各種文學作品的體裁要有嚴格的界限與規律,例如悲劇與喜劇不可混同(反對
寫悲喜劇),悲劇必須遵守「三一律」等。
8.古典主義要求簡潔、洗練、明朗、精確的文風,反對煩瑣、枝蔓、含糊、晦澀。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和當時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有密切關系;它是受這種政權的保護、鼓勵與培植的,是為這種政權服務的。路易十四用優厚的年俸供奉當時的著名作家,對待他們象對待貴族世家一樣,優禮備至。

古典主義文學的讀者和觀眾限於朝廷和城市。「朝廷」是指國君與封建貴族,「城市」是指資產階級上層。據文獻資料統計,上述兩方面的人士,在路易十四朝時期,總共不過 3,000多人,其中關心文學藝術的人當然更少一些。所以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讀者與觀眾的范圍是非常狹窄的,然而它對法國文學的影響十分深遠。直到今天,古典主義仍被認為是法國文學史上的正宗,這個傳統概念,幾百年來基本上沒有改變。

古典主義先後在歐洲流行了 200多年,可以說許多國家在不同時代、不同程度和意義上,都有過它們的古典主義文學時期。英國在17世紀後期形成了古典主義流派,但直到18世紀初期才得到發展;俄國則在18世紀上半期,古典主義曾經成為當時文學中的主導傾向。

十七年文學的一些特徵及探源

隔水觀音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這左右同時成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揭開了又一個文壇大一統局面的序幕,而五四新文化傳統,如民主自由、個性化創作、獨立思考等則在政權的強力控制下逐漸進入沉潛期。五四傳統的沉潛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一個宣稱無產者的政權建立了,這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無法支撐五四先驅們達到的探索深度,同時以工農為主體的社會「先進階級」也沒有能力消費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國家初定,既不能無視五四新文化的傳統,又不可能放棄對大眾精神領域的宣傳與佔領,於是左翼文學的觀念便藉助政權力量擴張而至全面貫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與創作手法。周揚給了它一個新名稱:「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與西歐、俄國19世紀的「舊」現實主義相區別,即文學要「從革命歷史發展上」來反映現實革命的遠景,並注重對民眾的教育。可見,現實主義的兩大任務,一是反映革命的現實,二是對大眾的影響教育。文學的現實功用被擺在藝術追求之上。丁玲說:「我也承認,今天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寫新人物的這些作品,還不是很成熟,作者對於他所喜歡的新人物,還沒有古典文學對於貴族生活描寫的細致入微,這里找不到巴爾扎克,也沒有托爾斯泰。」從某種程度上看,所謂「現實主義」是五四文學傳統沉潛的「非精英化」導致的必然結果。政權出於現實功利的性的考慮,排斥這種執著於高層次精神探索的活動,排斥精英化的啟蒙,雖然實際上精英式探索是更深一層意義的啟蒙與提高,但是已經說過,這個政權本身負擔不起這樣的高度與深度,它也不願意使大眾的目光過多地投注到內心、終極等精神領域,而希望能集中關注現實生活,關注政權自身,從而盡快實現政治統治、經濟建設等外在征服的目的。至於作品藝術水平的低劣,丁玲又說:「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必然的。因為一切都是新的,當文藝工作者更能熟悉與掌握這些新的內容與形式時,慢慢就會使人滿意起來。我希望讀者們不要強調這個缺點,因為強調只有增加你的成見,加深你對於新事物與新文藝的距離,讓我們不要留戀過去。」
然而實際卻並不能使人滿意,理論指導與實際執行發生了偏差。其一體現在對通俗文學的批判上。現實主義創作是「非精英化」的結果,亦即有「平民化」的要求與趨勢。而根據當時的階級劃分,小市民階級被定為類似於「亞小資產階級」,是一個落後的,需要工農改造的階級。對通俗文學的批判也主要基於它所服務的讀者層是小市民階級。但是,與歐洲相比,中國由於工商業與都市的欠發達,「小市民」作為一個階級,從未強大到有左右政局的力量,而掌握了文化的工農極其容易與小市民在審美趣味取向上達成一致。因否定城市而否定小市民,到否定通俗文學,再到否定平民化,這是政權力量控制下文學方針與實際情況的悖論。導致的結果是使得一批藝術水平不高,吸引不了知識青年的作品,在面對工農兵時又顯得曲高和寡,完全淪於說教。這一點雖然在實踐中又逐漸被修復,一批在藝術形式和結構上借鑒通俗文學的作品,如《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等的出現所代表的開創意義,卻也使得對通俗文學的批判變得模糊與不合理。
其二體現在作家隊伍上。可以說,新文學發展到四十年代,內心化傷感化的傾向十分明顯,甚至一部分走進了象牙塔。纖柔,穠麗,哀婉的美學風格容易使人產生厭煩情緒,解放區文藝此時帶著泥土的香氣出現了,使得那一批作家得到了解脫,他們為這種剛健、質朴、有點粗野的風格所吸引。同時政權對文藝的重視,使「以文致仕」的古老傳統在解放區推行下去,文人與政治的「和諧相處」在這里得到實現。於是大批作家投入到解放區文藝的陣營來,從天上的玄思轉到人間的生活,從內心的獨語轉到土地上的歌唱。這可以從另一個視角觀察現實主義的美學意義。然而政治的束縛一旦過緊,現實主義在美學上的吸引力減退,這批作家的創作也就失去了光澤,或退出主流,或藝術水準大打折扣。
總之,現實主義在這些因素影響下,生命力大大減弱,非但不能保持原意旨,甚至走向了現實的對立面——對現實的粉飾、誇張、歪曲,而確實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

㈤ 法國古典主義的特徵是什麼

法國古典主義是君主專制制度的產物,其首要特徵是具有為君主專制王權服務的鮮明傾向性。法國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國家,專制王權為了牢牢掌握統治權,要求文武百官和老百姓都奉公守法;也要求文學語言規范化,文學樣式程式化或格律化。

古典主義文學的第2個特徵是注重理性。古典主義的立法者布瓦洛(1636—1711)說:「首先必須愛理性;你的文章永遠只憑理性才獲得價值和光芒。」當時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1596—1650)的唯理主義為古典主義提供了哲學基礎。笛卡兒認為理性就是良知,人人都有。他肯定人的理性,主張用理性克制情慾。

古典主義的第3個特點是模仿古代,重視格律。近代西歐年輕的民族國家,文化根底淺薄,為了建樹自己的古典文學,只能把古希臘、羅馬的文學奉為楷模。從16世紀後半葉起,一部分作家在創作上採用古典文學的題材和體制,學習古代的創作方法。到了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者的理論和創作中,便全面以古典作品為最高典範,並從其中找出寫作的規則和格律。

㈥ 17世紀,法國在戲劇上有何成就與貢獻

在17世紀,法國的文學已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戲劇則走向了繁榮階段。古典主義藝術主張反映真實生活,強調理性,排斥情感,認為理性是最高真實和美的裁判。為此,它反對戲劇上的個人傾向和自由傾向,制定了一整套需嚴格遵守的戲劇戒條,如不能把悲、喜劇混同一處,戲劇語言應當是詩體語言等,而「三一律」則被看成必須遵守的法則。但是,這些戒條無法限制生性浪漫的法蘭西人的性格,很快,它就被富有創造激情的劇作家打破。1638年高乃依的劇本《熙德》在巴黎上演,圍繞這個劇引起了一場關於古典主義的戲劇規則的爭論,首相黎塞留授意法蘭西學院撰文批評《熙德》,他們指責高乃依的悲劇違背了戲劇「以理性為根據」的娛樂作用,沒有始終把滿足榮譽的要求放在首位,違背了「三一律」等等。

古典主義戲劇把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戲劇奉為典範。其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大都采自古代傳說或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但是,他們關心的並非是古代歷史,而是藉助古人的事,反映自己的社會思想。在這個歷史時期,王權被當成是與封建教會抗禮的勢力,因此,無論是高乃依,還是莫里哀,在戲劇中都表示了對王權的維護和尊重。在一些戲劇中,國王成為「公正」、「英明」的化身。

在17世紀,為法國的悲劇發展作出了貢獻的是高乃依和拉辛,盡管在當時,這兩個人彼此不相容,但歷史還是給他們平分了在戲劇史上的光榮。為法國戲劇帶來崇高聲譽的是莫里哀,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劇作家的喜劇成就,堪與莫里哀比擬。

㈦ 17世紀法國的理性主義思潮

A、人文主義強調重視人的價值,與題意無關,故錯誤;
B、理性主義強調人的思考力、判斷力,與題意無關,故錯誤;
C、浪漫主義強調色彩和構圖的情感表達,與題意無關,故錯誤;
D、古典主義在創作理論上強調模仿古代,主張用民族規范語言,按照規定的創作原則進行創作,故正確;
故選D.

㈧ 17世紀、18世紀理性的區別

17世紀理性強調事物必須合情合理,以證明封建等級制度的合理性。
18世紀的理性成為人們揭發一切不合理現象的武器,用來攻擊、批判和清算舊時代的信仰,它成為一種摧枯拉朽的物質力量。
17世紀的理性是永恆真理的王國,「是人與神的頭腦里共有的那些真理的王國。」「理性的每一個活動,都使我們確信我們參與了神的本質,並為我們打開了通往心智世界、通往超感覺的絕對世界的大門。」
而18世紀的理性具有「比較樸素的意義」,卡西爾用「樸素」這個詞的意思是說18世紀的理性已經被「去魅」了,是屬自然的,屬身體的;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理性不再是一個可以窖藏真理的容器,不再是先驗的絕對超越者,安靜地在那裡,等待人的到來,相反它是一種發生著的力量,永遠是一個動作,「引導我們去發現真理、建立真理和確定真理的獨創性」,是「一種後天獲得物」。

㈨ 17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潮流都具有哪些特點

1.古典主義是17世紀到19世紀初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流行的一種藝術思潮。它起源於法國,卻對歐洲各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古典主義的哲學基礎是17世紀法國笛卡兒為代表的唯理論,它主張通過理性來認識世界,認為理性是真理的標准,是真正知識的惟一源泉,從而否認經驗在認識過程中的必要性。在藝術創作中它反對想像力,否認自然是藝術創作的對象。這種唯理論在藝術中的反映就是古典主義。

3.古典主義有三個特徵:一是古典主義把人的理性提高到首要位置,認為僅憑理性就可以表現世界的真實,所以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只重視純客觀的描寫,而不摻雜任何主觀感情。二是古典主義注重藝術的形式,把藝術分為高級的和低級的兩部分,從形式上去模仿古希臘羅馬時代的作品。高級的是指歷史畫、宗教畫和神話畫;低級的是指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和靜物畫。三是古典主義注重一般的類型的表現,而排斥特殊的個性表現,認為藝術不應該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4.古典主義在歐洲各國或各個時代的藝術中都得到了不同的反映。在法國,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大多醉心於用古代藝術的形式表現現代社會的道德觀點,他們廣泛地利用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主題,追求形式的合理性和明朗性,提倡完美的造型和抽象的理想化,不免脫離了當時現實的具體形象。

閱讀全文

與法國17世紀為什麼注重理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