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景德鎮在哪裡

法國景德鎮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18 20:51:42

1. 瓷都是那個城市

中國三大瓷都介紹

景德鎮陶瓷介紹
悠久的制瓷歷史
中華向號瓷之國,景德鎮歷稱瓷之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的瓷器稱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
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武稱為「瓷都」的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 史書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古代叫新平鎮)。早在漢代,當時的這個地區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這樣,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歷史已有兩千年。

史書上的景瓷生產
據有關史料記載,漢代以後的景德鎮地區,已有各種各樣的瓷器生產。晉代時,有個叫趙慨的人,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世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華的庭台樓閣,下詔令要這里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 ,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煬帝又要這里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說明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有了較大的影響。

強盛的唐帝國建立之後,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當時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 個出名的制瓷人物,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他們所造的瓷器"瑩如玉""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送到京都出售,被稱為"假玉器",轟動市場,皇帝下令作貢品,"於是昌南瓷名天下"。

蜚聲中外的德化瓷器

福建德化縣是我國著名的陶瓷產區,也是外銷瓷器的重要基地。 德化瓷業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瓷器質地潔白堅硬,工藝精良、造型雅緻,色澤瑩潤。 遠在宋、元時代就進入國際瓷壇,蜚聲海內外。曾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 大瓷都」。

宋元時代,德化瓷器隨著泉州港商業的繁榮和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暢銷海外。現已發現了30 多處宋元時代瓷窯遺址,在東南亞、東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發現不少當時德化瓷的遺物, 就是歷史的見證。北宋時代德化以碗砰侖窯為代表的窯場,其制瓷工藝已採用輪制、模印 和胎接成型的技術。以龍窯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白瓷的各式碗、盤、杯、碟、瓶、 罐、壺、盒、洗、花瓶;少量燒制黑釉茶碗等。使用刻花、劃花和印花等裝飾手法, 於瓷器表面飾以蓮瓣、牡丹、雲水、蕉葉、纏枝花卉等花紋以及篾紋、菊瓣、葵紋、 麥穗、卷草等幾十種飾紋。這些產品在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等地都有發現。到南宋時,瓷窯燒制技術又有新發展,燒制的白瓷,器型大,胎體薄, 釉色滋潤,白度度,透光度強,已達到秀高的水平。宋末元初,德化瓷窯有很大的改進, 出現了一種介於龍窯和階級窯(又稱蛋式窯)之間,較易控制燒成火爭的「雞籠窯」。 開始改變宋初以來使用還原燒成的老技術進入採用氧化燒成新技術階段。此時窯場的 生產規模亦有很大擴展,1976年考古發掘的屈斗宮宋代窯爐遺址,坡長達57.1米,共 有17間窯室,這樣大型的古窯爐,實為全國所罕見。這一時期的瓷釉,已經出現白中 閃黃或泛紅的新產品,瓷雕佛像已很流行。外銷瓷仍占瓷器貿易的主要地位。 元代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行記中,曾盛選德化「瓷市甚多」、 「製作精美」、「購價甚賤」,並把德化瓷器帶回義大利。據英國首任駐大使艾惕 思到德化參觀後證實,至今義大利博物館還保留一件馬氏當年帶的德化家春嶺窯的 小花插作品。

迨至明代,德化瓷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無論是器物造型、燒制技術、產品質量、 生產品種、工藝水平,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水平都遠在宋元之上。以何朝 宗為代表的瓷塑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藝術」和「天下共寶之」的珍品。獨樹 一幟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被稱中國白瓷的代 表,享有「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特別是道釋人物瓷雕,造型逼真, 格調高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達到了德化窯古代工藝技術成就的高峰。在明代, 德化窯爐在砌建技術有新的創造,在全國首次出現了裝燒容量大、既節省燃料, 又易於控制燒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階級窯。這種形式的窯爐流傳到國外,對國際瓷 窯的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日本1970年出版的《窯爐》一書曾記載:「階級窯在福 建德化最早出現,同時也最著名。日本的窯,是深受德化的影響而設計的,所以日 本把德化的窯估計為串窯的始祖。」時代中葉,釉製作技術有新創造,窯下青花日 漸進入了德化瓷的裝飾領域。

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爭奇斗艷。全縣已發現的青花瓷窯遺址達120多處。青花 瓷取代建白瓷躍居主要地位。青花的花式豐富,紋畫內容取材很廣,有歷史故事、 人物仕女、生產活動、社會習俗、禽獸花果、山水景物和帶有宗教色彩的紋飾。 畫面明凈素雅,筆法朴實粗獷,構圖簡潔舒展,充滿生活氣息,顯示了民窯色彩 或幽菁淡雅或濃艷麗的新風格,開創了德化窯彩的新紀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 彩瓷日用器皿和陳設供器一樣暢銷國外。目前在英國、法國、日本、菲律賓、印 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越南、印度、敘利亞、坦尼亞等許多國家出土 的德化窯古瓷片或博物館珍的德化古瓷器,就是研究德化古代瓷器發展史和中外 科技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物見證。

晚清以後,隨著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我國城鄉遭受嚴重破壞,德化瓷業走向衰落。 但是,少數民間藝人如蘇學金、許友義等在艱難歲月中,堅持制瓷事業,繼承傳統, 銳意創新,其作品仍獲得很高的評價。1915年,蘇學金首創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馬 萬國博覽會上獲優等獎。之後許友義首創活動瓷練等工藝製作的《木蘭從軍》、 《關公》、《觀音》等瓷雕作品,先後分別獲得在英國、日本和南京舉行的國際和 全國博覽會的金獎。1930年,他為仙游龍紀寺特製的瓷塑《五百羅漢》,形態各異, 生動逼真,亦為中國瓷壇首創的珍品。民國時期,釉下青花逐漸被釉上彩所代替。 1934年,福建省建設廳在德化設改良瓷場,引進球磨、練泥、轆轤車等機械設備, 研製釉上彩繪顏料、電用瓷、瓷磚和鉗鍋、漏斗等化工用瓷。改用石膏模型注漿和 機壓成型新工藝。但是,這一時期,就整個瓷業狀況而言,基本還是沿襲傳統手工操作工藝。

解放後,德化瓷業生產獲得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瓷業進入了新的發展 時期。1988年,經縣工商管理部門記的瓷業廠家有229戶,年末在冊人員11615人, 佔全縣職工總數的11.16%。陶瓷研究所、陶瓷學校、陶瓷機械廠、包裝紙箱廠、花 紙車間等科研、生產配套機構相繼建立,過去落後的手工操作逐步為先進生產所代 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1988年全年瓷業產值5400多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0%, 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9.82%。日用瓷器產量佔全省瓷器總產量40%,出口瓷器量占 全省出口瓷器總量三分之二。產品暢銷國內二十多個省市和世界五大洲八十多個國 家和地區。為全省對外貿易的一項重要商品。在中國陶瓷工業上也佔有重要的位置。

馳名中外的德化傳統瓷雕,繼承明代何朝宗的風格重放異彩。動用捏、雕、鏤、刻相 結合的技法,把優質原料和精湛技藝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風格,現在德化生產的在歷史傳統題材的產品達390多種,各類姿式和規格的瓷觀音有100多種,大型瓷雕《滴水觀音》高達1.90米,氣勢端莊高雅;最小的《披坐觀音》,高僅5厘米,清逸雋秀。這些神態各異的造象,繼承和發展了「傳神寫意」的傳統技法,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備,色彩明凈,蘊含著美好、健康的意境,給人以美的感受。藝人們善於利用不同質料的泥釉,使瓷雕色澤極富變化。現代題材和各種動物、花鳥、盆景、花籃的瓷雕取材廣泛,品種多種。這些瓷雕藝術品多次被選出國展出,深受國際友人的贊賞。明代被譽為「國際瓷壇的明珠」的象牙白瓷,建國後得到恢復發展,易名為「建白瓷」。復產成功的建白瓷。瓷質細膩滋潤,色澤柔和潔白,微呈乳黃色,宛若象牙。在歷次出口商品交易會和出國展出中,都受到好評,榮獲國有優質產品證書。德化高白度瓷,是建國後德化瓷科研的新成果之一,它以88.1度的高白度被全國陶瓷界評為白瓷之冠。高白度製作的茶具、酒具、餐具、花瓶、台燈等各種工藝品,色如凝霜,釉面晶潔,胎質堅薄,為人喜愛。高白度梅花酒具、水仙花插、蓓蕾酒具曾分別榮獲1982年全國陶瓷美術設計一、二、三等獎。龍鳳花瓶、孔雀雙耳花瓶等產品在國外展覽中被贊為瓷中珍品。目前,即將開工的德化瓷廠「建白」高級成套瓷生產線和德化第二瓷廠的白度高檔成套瓷生產線投產後,將使德化瓷器這兩雜金花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隨著近年來對外開放的形勢及我國建設事業的日益發展,德化瓷器將不斷改進裝飾藝術,增加花色品,提高產品質量,以適應國內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醴陵陶瓷

醴陵市位於湖南東部,羅宵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緊鄰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經濟區,總面積215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千公頃。總人口近百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87萬,城區人口16.9萬。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7年增長66.2%,年均遞增10.7%;三次產業結構比由1997年的29.4∶47.2∶23.4調整為20∶51.7∶28.3;完成財政總收入35930萬元(老口徑為38500萬元),年均遞增10.7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8891萬元(老口徑為21904萬元),年均遞增9.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53元,比1997年增加724元,年均遞增5.2%。 1985年撤縣設市,因盛產陶瓷和煙花鞭炮,而享有「瓷城」和「花炮之鄉」的美名。(右圖為:湖南省醴陵市城區)
醴陵,山俊水曲,風物宜人,年平均氣溫17.6℃,雨水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達288天。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紀念地先農壇、東富寺、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佛教禪宗曹洞宗的發源地雲岩寺及醴泉映月、財源塔影、狀元芳洲、紅拂古墓、淥江書院等多處名勝古跡,點綴河山。這片英雄的土地,曾走出了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李立三、抗日名將左權及耿飈、宋時輪、蔡升熙、程潛、陳明仁等一大批叱吒風雲的優秀將軍和仁人志士。
「天下名瓷出醴陵」。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醴陵陶瓷聞名海內外,堪稱醴陵一絕,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歷經世紀滄桑,醴陵瓷器不僅走進了首都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而且飄洋過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近年來興起的炻瓷,更是風靡全球,成為全市出口創匯的一個拳頭。全市已擁有陶瓷生產企業400餘家,形成了以日用瓷、電瓷、藝術瓷、特種工業陶瓷為主的多元化產品體系,逐步發展成為門類齊全、專業配套的陶瓷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醴陵還是花炮祖師李畋的故鄉,花炮生產,歷史悠久,遍布城鄉。醴陵花炮走出了一條由沒落到輝煌的創業之路,實現了產品由單一向多元轉變,由千百年的傳統生產技術向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成果相結合轉變,由內銷為主向出口內銷並舉轉變,花炮產值位居全國主要產區縣(市)前茅,並銷往80多個國家、地區和全國各地。在′99昆明世博會、′99中國普洱茶葉節、首都國慶50周年及澳門回歸等重大焰火晚會上,醴陵煙花大放異彩,以迷人的魅力贏得了世人的由衷贊嘆。在兩大傳統產業發展的同時,服裝、建築、防水建材、印刷包裝、化工等產業不斷壯大,成為新興產業群,服裝、建材行業年產值分別超過4億元和10億元。(上圖為:贈日本裕仁天皇瓷器)

改革開放以來,醴陵邁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特別是建市以來,全市人民銳意進取,艱苦創業,經濟工作和各項社會事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1990年,醴陵成為長江流域第一個噸糧縣(市)及湖南省首批財政收入過億元的縣(市)之一。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糧食作物朝高產、優質化方向發展,經濟作物朝區域、特色化方向邁進,建立了反季節茄子、早熟黃瓜、無籽西瓜、水藕、荸薺等一批特色基地。鄉鎮企業曾獲全省總產值「五連冠」,撐起了全市經濟的「大半河山」。全面實施了「開放帶動戰略」,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展到1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18萬人,形成以城區為中心、建制鎮環繞的城鄉一體化格局。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城市衛生躍居全省先進行列,正向國家衛生城市邁進。全市相續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來自美、荷、德、日等國及港、澳、台的客商來醴投資興業,帶動了三資企業蓬勃發展。全市已有40多家企業直接進行對外貿易,年出口總額1億美元以上。城鄉市場不斷繁榮,「三湘第一市」總投資達3億元的陶瓷花炮大市場已建成。2002年,「川氣入醴」工程將正式啟動,標志著醴陵正式成為受惠於國家重點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的城市。(上圖為:淥江書院)

2001年,醴陵市聘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編制了《城市發展戰略概念規劃》,對城市定位、空間布局及功能分區等重大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思路。新的城市定位是: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的陶瓷花炮生產出口基地;以交通區位優勢為依託的湘東贛西現代物流中心;以深厚文化底蘊和秀麗自然資源為依託的山水園林城市。城市空間布局為「一個中心,三個組團」:以城市中心為商業文化行政中心;以西北和南部組團為工業區,以東北組團為休閑居住區。預計到2010年,城市建成區由17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17萬人發展到30萬人。

2. 四大名鎮

(1) 朱仙鎮(河南)
河南開封縣的朱仙鎮,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南20公里處,。相傳戰國為朱亥故里,亥居仙人庄,故名朱仙鎮。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過人,被信陵君聘為食客,以後曾在退秦、救趙、存魏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信陵君的蓋世英名也是與他發現和任用朱亥分不開的。朱仙鎮的全盛時期是明末清初。當時全鎮面積為25平方公里,人口二十多萬,民商四萬多戶。鎮內街道縱橫、百貨雲集。賈魯河將全鎮分為東鎮和西鎮。明清兩代東鎮是重要市街。乾隆以後,因黃河決溢,鎮中屢遭水患,東鎮地勢較低,商賈多由東鎮移至西鎮。朱仙鎮木版年畫起源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岳飛曾在這里大敗金兵,取得朱仙鎮大捷。岳飛曾有以五百精騎大破十萬金兵的壯舉,金兀術也不得不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2) 景德鎮(江西)
景德鎮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明清時期為天下四大鎮之首,以產瓷器聞名於世,東晉末年開始生產瓷器,已有1600多年歷史。它是四大名鎮中唯一不靠水運起家的城鎮。英國的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博士稱景德鎮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業城市」,康熙六十一年,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殷弘緒)曾經記載景德鎮有100萬人口,3000座窯,《浮梁縣志》也記載:「列肆受廛延袤十數里,煙火近十萬家。」 記錄了當年景德鎮的盛況,嘉慶年全國財政收入4,013萬兩,景德鎮GDP610萬兩,其中民窯就有600萬兩,足以證明景德鎮當年在中國的經濟地位。景德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是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國家甲類對外開放城市。1953年6月政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直轄市,景德鎮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宋景德元年(1004年),宮廷詔令此地燒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鎮因此而得名。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制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創造出無數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四大名瓷著稱於世。"毛澤東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國賓館用瓷以及各類藝術陶瓷倍受世人贊賞。景德鎮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郭沫若先生曾以"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的詩句盛贊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歷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鎮與世界緊密相連。
(3) 佛山鎮(廣東)
佛山鎮今廣東省的佛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北部,我國南方著名的手工業城鎮。今為我國四大絲織業中心之一。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水路踞廣州上游而處西江、北江下游,是水路通達省城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上毗鄰港澳,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古籍記載:「諸寶貨南北互輸,以佛山為樞紐,商務益盛。」繁榮的商貿帶動了以手工業為主的製造業迅速發展。到明清時期,佛山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合為「中國四大名鎮」。逐步發展成為嶺南地區商品集散地和冶鑄、陶瓷、紡織、中成葯等製造業的中心。以至與京城、漢口、蘇州合稱為「天下四聚」。繁華的商貿活動和興旺的手工製造業孕育了中醫中葯行業的迅速發展。
(4) 漢口鎮(湖北)
湖北省武漢市的漢口,漢口得名於地處漢江之口,漢口的發展,始於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以後,其主要是利用長江、漢水的水運之便,作為碼頭和商業市鎮發展起來的。古代有「九省通衢」之稱,後鐵路運輸發展,水陸並運,因處於我國南北中間位置,與其他省市聯系方便。
清朝晚期,依清政府與外國政府締結的不平等條約,漢口被辟為通商口岸。漢口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外國人在此地大規模投資,有五個國家再次開辟了租界。從上游往下游依次是:漢口英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漢口德租界和漢口日租界。周邊破產農民更是大規模地湧入漢口。至20世紀初,漢口已經成為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城市,被稱為「東方芝加哥」。

3. 瓷都的歷史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們稱為「瓷都」的景德鎮,不僅制瓷歷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馳名世界,享譽九洲。「江南雄鎮記陶陽,絕妙花瓷動四方」,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原系浮梁縣治。東晉時期名叫新平鎮,唐朝改為昌南鎮(又號陶陽鎮),宋代景德年間始稱景德鎮,一直延用至今。

據史書記載,景德鎮的制瓷歷史已有二千餘年,「新賓士陶,始於漢世」。就在這個時候起,景德鎮地區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晉代,據載有個名工巧匠趟慨,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隨著時代的進展和江南地區經濟的繁榮,景德鎮制瓷技術也有所提高,產品運銷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會的庭壹樓閣,詔令這里的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煬帝又要這里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都說明,當時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也有了較大的影響,以致引起了最高統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傾圮之後,強盛的唐帝國繼立,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個名人,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據志書記載:「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陶玉是鎮里的鍾秀里人,他所燒的「陶窯」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這些文字記載說明了一個事實: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從漢到唐,不僅一直從事陶瓷業生產,而且經過近千年來的探索和追求,早已從制陶階段進入制瓷階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當成就,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代饒州刺史元崔寫了《進瓷器狀》贊頌了這里瓷器的美好。當然,上面所述的這些情況還只限於文字,記載著名的陶窯、霍窯,遺址也還沒有被發現,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景德鎮市區周圍黃泥頭、白虎灣、騰梅亭、湖田等地發現的五代窯址,以及挖掘出來的大量碎片,卻以實物證明了那個時期這里燒造出來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為多。器型主要是盤、碗、壺、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窯的色彩,略帶綠色,與玉器很象,被稱為「假玉器」是很貼切的。五代時,這里除燒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燒造白瓷最早、規模最大的窯場,僅白虎灣一處就有30多座,可見一斑。從現存的大量出土資料看,白瓷色調純正,純白度高達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達到現代瓷的標准。瓷質遠遠超過了越窯,冠於當世。

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因為延續至今的「景德鎮」名稱是在這個朝代產生的。這事在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錄》卷五中說得很清楚。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窯林立,突出有汝、官、鈞、定、哥五大名窯,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當規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這時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地。由於這里燒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趟恆派人到景德鎮,要這里為皇家製造御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由於其器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景德鎮遂由此而得名。十一世紀末期到十二世紀初,由於戰爭頻仍,北方諸名窯相繼衰落,宋室南遷之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集南北名窯技藝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據蔣祈所著《陶記》記載,當時景德鎮有窯300多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盛況。著名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佳節又重陽,玉枕紗窗,半夜涼初透」的吟詠,詞中的「玉忱」就是景德鎮的產品。

從景德鎮的制瓷歷史看,元代是一個創新時期。這個時期除在宋代基礎上繼續大量燒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創製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譽的青花瓷。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發現一隻標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銘款的景德鎮青花雲龍象耳瓶。實物表明,公元十四世紀初期,景德鎮就已燒製成功質量很高的青花瓷器。元以前,瓷器裝飾比較單調,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因此青花的燒製成功,開創了白瓷彩繪的新時代,成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它一出現,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使景瓷生產出現空前繁榮局面。從各博物館現存的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看,制瓷工藝相當成熟,質量已達到很高水平。

一樹綻開並蒂花,興青花同時期,元代的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里紅瓷,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項目。釉里紅瓷是以銅紅釉在坯胎上繪制花紋後,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紋飾在釉上呈現紅色。釉里紅興青花一起繪制所制產品叫青花釉里紅瓷器,畫面紅藍相映,別有一番風韻。由於燒制難度較大,元代產量不多,留傳器物也很少。我省保存的一件有「至元戊寅」款的青花釉里紅器,是元代釉里紅器中唯一帶紀年而流傳至今的瓷器珍品。此外,元代景德鎮還燒成了紅、綠、黃三彩瓷,卵白釉、銅紅釉、齊藍釉等新品種,使景瓷裝飾豐富多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卵白釉樞府器,它是元朝廷官府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胎體厚重,色白微青,光澤象鵝蛋,釉色比以前的青白瓷又有很大提高。在制瓷工藝方面,元代一個重大改進就是把制瓷原料從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方從而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降低了燒成中的變形率,為製造大型器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元代統治中國的時間並不長,但這期間的景瓷生產發展卻很突出。在元代的基礎上,明代的景德鎮瓷業就更加突飛猛進。這時的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行業中心,所產瓷器不僅數量大,質量好,而品種多,銷路也很廣。僅就裝飾而言,除了繼續大量燒制青花瓷並進一步提高質量外,釉上彩瓷又開始面世,而且「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其發展勢頭之迅猛,使人驚奇不勝。《中國陶瓷史》所指出的:「彩瓷的發明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確實,明代的景瓷的確是艷壓群芳,不論數量、質量、花色品種等方面都成為當時中國瓷器的翹楚。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他著名的《天工開物》中就寫道:「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另一明代官員王世懋的《二酉委譚》中也說:「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另一段記述則更形象,他說:景德鎮「為天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於一省。余嘗分守督運至其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戲目之曰:四時雷電鎮」。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明確認識到明代景德鎮瓷業生產之輝煌。在品種上,明瓷的異彩紛呈也是空前的。這個時期,又創製成功了薄如蛋殼,輕若綢紗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紋飾豐富的瓷板書。還有精妙無比,可以亂真的各種仿古瓷。同時還出現了許多技藝絕倫,名震遐邇的陶藝家,如以制「卵冪杯」、「琉霞盞」聞名於世的「壺隱道人」吳昊十九,他所制的薄胎瓷「卵冪杯」被譽為歷史上登峰造極的瓷器之一。仿古瓷製作名家周丹泉所制的仿古瓷器,使人無法辨其真假,以致一件精品問世,四方重價追求,千金競市。另一仿古名家崔國懋聲名更大,他所仿宣德,成化窯的瓷器號稱「崔公窯」,名噪當時,四方爭購。由於景德鎮在制瓷方面的名氣大,因此在明時就與湖北的漢口鎮,廣東的佛山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為「四大名鎮」。

在景德鎮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廠的建立。為了滿足皇帝宮廷用瓷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鎮設置了全國唯一的一所為皇室服務的專門機構-浮梁瓷局。到了明朝的洪武年間,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宋、元兩代皇室於景德鎮監造選購皇家用瓷的基礎上,欽命在景德鎮設置御器廠,專門為皇室燒制各種宮廷、外交、禮品用瓷。御器廠憑借帝王威勢,匯集大批精通瓷業生產、擅長制瓷技藝的工匠,投入大量資金,佔用最好原料,對產品精益求精,因此製造出許多瓷器精品。這些瓷器不僅品種兼備,風格齊全,而且質量上乘光彩奪目,精美絕倫,使人一見而愛不釋手,不少成為傳世珍品,在世界上也產生巨大影響。這個建立於公元十四世紀中葉的御器廠,一直延續明、清兩代,歷經27個皇帝500餘年,對景瓷生產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是有巨大作用的。與明代御器廠相關,還產生過一個「童玉跳窯」的故事:明朝浮梁里村人童寶,在太監潘相於景德鎮督造大器青龍缸期間,因久燒不成,以身赴窯,後被封為「風火仙」,立祠祭祀。

應該承認,由於明末戰亂,清初的景德鎮瓷業生產曾一度受到影響,甚至停滯不前。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不僅恢復過來,而且有旭日東升,在明代的基礎上飛快發展。經過當時的廣大瓷工和藝匠的艱苦鑽研和不懈努力,景瓷生產突飛猛進,以其取得的光輝業績,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業生產的鼎盛時期,從而躍上了歷史的巔峰。清初的沈懷清說:「昌南鎮陶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萬計」。還有那個叫「殷弘緒」的法國傳教土,他於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饒州發出的一封信中說:「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在,窯數已達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圍著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唐英在他的《陶冶圖說》中更進一步明確地說:「景德鎮袤延僅十餘里……,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籍此食者甚眾」。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繼承了明代的工藝和品種,而且還有不少的發明創造。比如康熙時的青花瓷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凈,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晰,著色鮮明;鬥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增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製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制了以「玻璃白」為填料,使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作宮廷御器的琺琅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下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讕絢麗奇觀的「窯變」等等。其他如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豇豆紅最為著名。總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質、造型、釉彩都達到空前水平,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

在清代景瓷的發展過程中,為景瓷作出突出貢獻的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沒。他在景德鎮督陶15年,是景德鎮御窯廠督陶時間最長、成績最著的督陶官。15年中,他不以「官」凌駕陶民頭上,而以「民」虛心向陶民學習,與工匠打成一片。到鎮之初,於制瓷一無所知,就杜門謝客,悉心鑽研陶務,與工匠同食息三年,終於變外行為內行,掌握了制瓷方面的各種知識,並身體力行,與瓷工們一起從事工藝鑽研。同時,對瓷業生產技藝進行科學總結,從理論上加以提高,先後編寫出《陶務敘略》、《陶冶圖說》、《陶成紀事》、《瓷務事宜諭稿》等著作。特別是《陶冶圖說》這部圖文並茂的著作成了陶瓷工藝史和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重要文獻。他督陶時的瓷器產品世稱「唐窯」,其製造水平和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人藍清所著的《景德鎮陶錄》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廠窯至此,集大成矣」。晚年,他把自已的詩文收集成冊,名為《陶人心語》,完全以陶人自居。除唐英之外,還有幾位督陶官,對景德鎮制瓷器業也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如從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駐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臧應選,該時期出產的官窯瓷器被稱為「臧窯」,產品諸色俱備,尤以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為佳,鮮紅色更為著名。清康熙年間任江西巡撫的郎廷權,在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年的七年中,兼負景德鎮督陶之責,他熱心於瓷器的研究,突出成就是郎窯紅(也叫寶石紅)的燒製成功,還有素三彩等。年羹堯於雍正四年來景德鎮兼管御窯廠窯務,此後十年官窯所產瓷器稱為「年窯」,釉色發明甚多,以胭脂釉最著名,還有「雨過天青」等色釉也很突出。還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外國圖家也曾為景德鎮瓷業作出貢獻,他的中國名字叫郎世寧,義大利人,1715年作為傳教土來到中國,並被招進宮廷,成為一名專職畫家。他曾在景德鎮為宮廷創作了大量的瓷板壁書和其他陶瓷作品,他的中西結合繪現風格給後人有較大影響。

隨著歲月的更迭,世事的變蒼,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景德鎮瓷業生產也遇到了挫折。清乾隆之後,由於各種社會原因,景瓷生產從巔峰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造型等都呈明顯萎縮狀態。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事頻繁,政局動盪,外貿入侵,市場縮小,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摧殘。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也壽終正寢。民國時期,社會仍不安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特別是日寇侵華期間,景德鎮多次遭受日寇飛機的轟炸,坯坊、窯房大面積遭受破壞,全鎮瓷窯能燒的只有33座,處於奄奄一息境地,整個瓷業生產陷入低谷。不過沙漠中也有綠洲,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里,瓷業生產在操作方面卻有所進步,如出現腳踏轆轤車,手搖碎釉機,石膏模型鑄坯,霧吹器吹釉等較先進的方法。特別是清末宣統二年,江西瓷業公司在景德鎮宣告成立,標志著景德鎮陶瓷進入一個企業化時代,顯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這家公司在設計上比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創新,製作也十分精巧,同時還進行一系列技術革新,試行機械生產、貼花紙彩瓷、以煤代柴燒造等,有較大的促進力。民國期間,瓷業改革者杜重遠為景德鎮陶瓷工業的改革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新振興景瓷,成立陶業管理局,自任局長。從外地招攬人才,培訓瓷業工人,制訂改革陶瓷工業的各項措施,促使景德鎮瓷業生產煥發出勃勃生機。陶瓷美術方面,隨著清末民初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為代表的文人派淺絳彩瓷,一改前朝華縟濃艷、追求簡約淡雅的清新風格之後,汪曉棠、潘?宇等又以粉彩顏料繪瓷,大大擴大了色彩領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王琦、王大凡、鄧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徐仲南、田鶴仙等八人在珠山定期聚會,切磋陶瓷美術,研討裝飾書藝,被稱作「珠山八友」。這些文人藝友當時都有較高技藝和聲望,各有專長,風格迥異,名噪海內外,把景德鎮的粉彩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峰。

中國是最先發明瓷器的國家,因此外國人把我們稱作「瓷器之國」,英語中「CHINA」既名瓷器,又稱中國。作為「瓷都」的景德鎮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國各地伸展,特別是鎮名改為「景德」之後,影響力、競爭力大增,可以與當時的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產品爭奇斗艷。蔣祈在《陶記》中說:「蜒埴之器,漂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其視真定紅瓷,能泉青秘,相競奇矣」。到了元代,景瓷更為暢銷,不僅與「真定紅瓷,能泉青秘」成鼎足,甚至還有壟斷市場之勢。進入明、清,景德鎮瓷器就成壓倒優勢,在全國瓷器市場上高踞主道地位,所以《江西省大志》記述:「其所被自燕雲而北,南交趾,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皆取於景德鎮,而商賈往往以是牟大利」。有史料記載,唐代都城長安的西市有一個國際性市場,瓷器這種新商品使許多來華的外國人大感興趣,他們紛紛購買。景瓷當時以「假玉器」稱譽長安,當然也在購買之列。唐以後到宋朝,中國瓷器有兩條路輸往國外,一條是伴隨「絲綢之路」的陸上通道,一條是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所稱「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線。景德鎮瓷器最先是銷往亞洲各國。據成書於南宋理宗時代的《諸蕃志》記載,當時亞洲的56個國家和地區,用瓷器作交易主要產地就是景德鎮。同時,景德鎮瓷器也已到達歐洲,荷蘭人於南渡口宋時到福建泉州販運景德鎮瓷器。由於元、明、清景德鎮瓷業生產大發展,外銷瓷越來越多,元代發明的青花瓷也遠銷國外,菲律賓、印尼、印度、日本、馬來西來都出土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殘片。明朝初年,「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船隊,先後到達南洋群島、波斯、阿拉伯等30多個國家,船上的景德鎮青花瓷是其重要商品。當時隨同鄭和出航的馬歡所著《瀛涯勝覽》中就有不哇的「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的記載。此外,美洲、非洲、澳洲的人也非常喜愛中國瓷器。據記載,在明代隆慶年間,每年僅墨西哥銀行銀元流入中國的就有一二百萬,其中相當部分是用來購買景德鎮瓷器的。所謂「九域瓷商上鎮來,牙行花色照單開。要知至實通洋外,國使安南答貢回」,就是景德鎮瓷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的真實寫照。山有起伏,花有榮枯,盡管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有興衰的變化,但千年窯火不斷,2000多年制瓷歷史所形成的漫漫道路,卻是始終綿延不斷、迤邐向前的。

4. 景德鎮為什麼是瓷都

人們都知道世界上最好的瓷器來自景德鎮,但對這個世界陶瓷的聖地仍然知之甚少,據說在清康熙時期,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將景德鎮描述為一個群山包圍的盆地,這里的地理條件並不理想。但是這里的人們卻另闢蹊徑,世代以瓷為業,創造了一個千年來以陶瓷作為單一產業的神話,被譽為世界瓷都。

二元配方

這里有個誤區,很多人以為瓷器是高嶺土做的。

景德鎮高嶺山遺留的明代礦坑

然而最早景德鎮用的原料是瓷石,後來瓷工們在瓷石中加入了高嶺土,讓景德鎮瓷器的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從此景德鎮獨步天下,這種二元配方也被認為是景德鎮制瓷史上最重大發現之一。

景德鎮三寶蓬瓷石礦井

名字由來

之前的文章說過,景德鎮原來真的只是一個鎮,叫昌南鎮,由於宋真宗太喜歡景德鎮的青白瓷,就將年號賜給昌南鎮作為鎮名,並且沿用至今

宋?6?影青刻花瓷枕

創新鑄就輝煌

景德鎮為什麼是世界瓷都?簡單兩個字就是創新。

宋代的景德鎮就以影青瓷聞名天下,是宋代六大瓷系之一,元代景德鎮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改善瓷質成為了世界第一,創新了元青花、釉里紅等瓷器種類。

元?6?青花雲龍紋獸耳蓋罐

不斷超越自己才能成就卓越,景德鎮就是這樣,到了明代景德鎮又有了五彩瓷器,小小的五彩雞缸杯在今天就能拍出2.8億。

明宣德?6?青花鬥彩鴛鴦蓮池盤

清代景德鎮又有了粉彩、古彩等新品種,持續的創新能力讓景德鎮在數百年間一直站在瓷業的巔峰。

清康熙?6?五彩劉備招親圖瓶

輝煌瓷都

景德鎮到底有多牛?

景德鎮的瓷器是最早的全球化商品,

通過駝隊和帆船抵達世界各地。

景德鎮的瓷器是最早的世界奢侈品,

18世紀有6000萬件瓷器銷往歐洲,

歐洲的王公貴族以擁有景德鎮瓷器為榮,

他們要求景德鎮瓷工將家族徽章繪制在瓷器上。

明嘉靖葡萄牙訂制的徽章紋執壺

無論是大都會還是不列顛,

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都要館藏景德鎮瓷器。

大英博物館

著名的歐洲「間諜」殷弘緒

曾將景德鎮制瓷的奧秘通過信件發往歐洲,

康熙年間這個法國耶穌會派往江西的傳教士寫道:

此鎮有一百萬人口,

每天消耗一萬石大米和一千頭豬,

景德鎮是一座被火焰包圍的巨城。

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公園

5. 景德鎮的主要景點有那些

景德鎮推薦旅遊線路

一日游線路:

陶瓷館——官窯博物館——陶瓷歷史博覽區——浮梁古城——中國陶瓷城

二日游線路:

D1:陶瓷館——官窯博物館——陶瓷文化博覽區——明青園——中國陶瓷城

D2:高嶺古礦區——瑤里風景區——浮梁古城

三日游線路:

D1:陶瓷館——官窯博物館——陶瓷文化博覽區——明青園——中國陶瓷城;

D2:高嶺古礦區——瑤里風景區——浮梁古城;

D3:樂平古戲台——洪岩仙境風景區

主題線路:

市區陶瓷文化線:湖田古窯遺址——雕塑瓷廠——陶瓷館——官窯博物館——祥集弄明代民居——中山北路步行街——陶瓷歷史博覽區——三閭廟古街區

陶瓷精品鑒賞線:歷代精品瓷器鑒賞(景德鎮陶瓷館、官窯博物館)——現代精品瓷器鑒賞(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鎮市陶瓷研究所、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陶瓷製作研修線:三寶國際陶藝村——雕塑瓷廠明青園——全國中小學生陶藝培訓基地

陶瓷商貿購物線:中國陶瓷城——中國瓷園——金昌利陶瓷大市場——明青園——陶瓷股份公司

浮梁生態人文線:瑤里風景區——高嶺古礦區——東埠古街古碼頭——金竹山寨——浮梁古城

樂平生態文化線:樂平古戲台——洪源仙境風景區——歷居山風景區——翠平湖風景區

>>龍珠閣
珠山龍珠閣自古就是景德鎮的象徵。建在珠山之巔的「龍珠閣」,幾經興毀,今天的龍珠閣氣勢恢宏,巍峨壯觀。自明始該閣就是御窯廠的代表性建築物,後逐漸轉化成景德鎮的標志性建築。龍珠閣1990年重建,採用明四暗七的結構,閣內珍藏有大批官瓷珍品及官窯史料,對景德鎮官窯器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價值。現閣內陳列了青花釉里紅萬件花瓶、明正統官窯巨型龍缸及珠山出土的明代官窯陶瓷珍品等。作為明清官窯遺址,龍珠閣周圍的地底下還埋藏著無數寶貴的文物。
龍珠閣內珍藏有大批官瓷珍品及官窯史料,對景德鎮官窯器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價值。作為官窯遺址和現代官窯器研究成果展示場所,龍珠閣一直是中外陶瓷愛好者關注的地方。現已成為景德鎮市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高 嶺
古瓷礦區,位於東鄉高嶺村,距市轄49公里。國際通用黏土礦物學專用名字高嶺土(KAOLIN)命名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歷史遺跡有明清兩代采礦遺址、淘洗坑、水口亭、古街、古道等。尤其是高嶺土淘洗後留下的白色尾砂堆積蔚為壯觀,有「青山浮白雪」之譽,是景德鎮最重要的陶瓷文化和自然生態相結合的景區。
遠在南北朝時,這里就出產優質造瓷原料--高嶺土。在元、明、清歷代史料筆記中,多次提到高嶺土。明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陶炬》中所記述的出糯米土的高梁山,即指礦區的高嶺山。1712年法國神甫昂特雷柯爾向外國介紹過這里的瓷用原料,從此高嶺聞名世界。在高嶺村至今仍保留著明代萬曆至清代雍正時期有關開采高嶺土的石刻。現在的高嶺,存有不少明、清礦坑遺址,以及一丘丘雪白的尾砂堆,最厚處達50米。在此,人們不僅可以考察古代採掘和陶洗瓷土的情形,而且還能欣賞到青山映托雪白尾砂的奇的觀。「高嶺」一名,已成為全世界制瓷原料的通用術語。

>>景德鎮陶瓷館
位於市區蓮社路。郭沐若親筆題寫的「景德鎮陶瓷館」六個大字鑲嵌在門樓上。該館建於建國初期,後規模不斷擴大,展出內容分「歷史之部」,「新中國之部」和專題展覽廳。 前者以朝代為序,展出古瓷1000多件;後者按類別陳列,展出建國後收藏的陶瓷珍品1500多件。有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紅;明代的青花瓷 、五彩瓷、鬥彩、各類顏色釉瓷;清代的數十類精品陶瓷。現代各陶瓷工廠、陶瓷 研究所和陶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是來景德鎮觀光的遊客不可不游的去處。
這些珍貴的陶瓷真實地反映了景德鎮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展示了歷代景德鎮陶瓷工人的聰明智慧和偉大創造。駐足欣賞,令人流連忘返。

>>三閭廟古街
位於江西景德鎮市中心的昌河西岸,因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而建三閭大夫廟,故得名,同時三閭廟也是景德鎮明清時期非常有名的渡口之一,是當時運輸制瓷原料和生活必需品的重要碼頭,因此,現在三閭廟古街分為明街、清街和古碼頭三部分,是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
三閭廟的明街長84.7米,寬4.5米,為明朝中晚嘉靖年間(1522-1566年)所建,有歷時500年仍保存完好的青磚街面,路面呈拱形,兩側有排水明溝,整條街道不如清街保存完整,平時的氣氛也比較冷清。
三閭廟的清街全長231米,寬約3米,街口有「三閭古柵」的石牌,街面用長石條、青石板鋪成,清街兩旁為各式商鋪和民宅,曾是清代時期十分繁華的商貿街,經1998年修復後,古樸中透露這一絲現代氣息。
古碼頭則是用青石條壘成的,共三層,以適應不同水位的要求,非常科學,在古碼頭上還建有一座紀念著名詩人屈原的「忠潔侯廟」,即「三閭大夫廟」,三閭大夫廟的北側就是清街的入口。
三閭廟古街中還有幾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宅,大多為明朝中期到清朝初期所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最為出名的是明朝中期所建的劉家弄3號住宅,從布局到雕飾,都展現出我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藝。

>>湖田古窯遺址
湖田窯是我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窯場。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啟遍地.七百年的制瓷歷史給湖田留下了大量的古窯、古作坊遺跡,如「葫蘆窯 」、「馬蹄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里出土各種窯具和瓷器。這些古跡使湖田成為我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不斷出土的古跡也成了國內外陶瓷考古愛好者的樂園。
1982年,湖田古瓷窯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陶瓷博覽區
景德鎮古陶瓷博覽區,坐落在西市區蟠龍崗,佔地面積 83公頃。博覽區是易地集中保護古代工業,民俗建築的成功範例,以實物形式生動地再現了十五, 十六世紀瓷都景德鎮的歷史風貌。 博覽區共分古窯瓷廠,明清民間建築和陶瓷歷史博物館三部分。
古窯瓷廠為古陶瓷製作區,生動地再現了景德鎮古代陶瓷製作工藝的全過程。這里有6 間古胚房,為珍貴的中國古代工業建築實例。每組胚坊似封閉的三和院或四合院,由三棟四棟向院內敞開的建築組成。呸房內,工人們以傳統的手工制瓷工藝操作,妙手神工讓遊人驚嘆不已。廠內還有一座古樸高大的名式鎮窯。此窯以松柴為燃料。窯長18米,成直躺的鵝蛋形,前大後小,尾部砌築高約21米的薄壁煙煙囪。這是古代建築工匠巧妙利用曲木重心和彎曲外型立築架梁的結果,可謂匠心獨具,也是我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
陶瓷歷史博物館陳列了大量景德鎮歷代古瓷精品等歷史文物。明清建築由一系列祠堂,閭們,民居,街道和店鋪構成,布局合理,風格獨特,或古樸粗獷,或幽雅宜人。

>>紅 塔
在景德鎮市浮梁縣城內。紅塔有六角七層,每面有二朵鋪作,角上有轉角鋪出,除第二層因第一層的門窗較高無平座外,其餘各層均有平座。每層平座設3門,各據一面,餘三面無門。因牆的厚度大,故塔里形成一條長巷,巷的仰頂,以菱角牙子疊澀構成。有平斜步道。因外牆為紅色,故稱「紅塔」。

>>連花塘
在景德鎮市北。因滿塘盛開蓮花而得名。塘呈「呂」字形,四周群山環抱,塘邊揚柳低垂,中有涼亭畫閣,兩旁曲徑通幽,是游覽避暑勝地。唐以前,蓮花塘稱「蓮池」,唐太和後,因尚書薛扆之女玉枝死於池中,並葬於池側,故改名沉玉塘。宋時湖內建有寶積寺,是佛印和尚的下院,故又改稱佛印湖。宋以後歷代在此設有學宮,清道光年間(1821—1850)在此創建紹文書院。1938年,這里是新四軍景德鎮市辦事處所在地,建國後辟為游覽區。

>>神集弄民宅
在景德鎮市中心祥集弄內。是一條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巷道,內有明代民宅多處。其中3號、11號兩宅建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結構嚴謹,用料堅實。住宅的平面布局分上下堂,四正兩廂加後房,中有天井。門皆設於側面。正堂明間作單層處理,堂屋高大軒昂,橫梁寬厚,前額枋直徑0.5米,梁枋之間的隔斷尚存「編竹造」的遺制。柱粗一人難圍,樑柱均為樟木等優質材料製作。柱礎、地腳飾以精美石雕,構件裝飾雕鏤豐富多彩,古樸典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後宮

在景德鎮市中華路。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裝飾華美,富麗堂皇。進深66米,有牌樓、戲台、場院、酒樓、議事中堂、天後神殿、左右兩殿、三尊神殿等。後多數建築圮毀,僅存主體建築天後神殿。後於後神殿改作福建會館(或稱三山書院),成為閩人祭祀天後的場所,也是他們販運陶瓷外銷的集聚中心。建國後天後神殿經修葺,依然氣勢雄偉,氣度猶勝當年。

6. 為什麼把景德鎮稱作瓷都

引 言 景德鎮是江西省東北部一個市鎮,地方不大,但名聲很大,無論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鎮以產「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而成為舉世矚目的瓷城。「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這是著名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對景德鎮的高度評價,景德鎮也當之無愧。

景德鎮的形成階段 景德鎮在東晉叫新平鎮,唐武德四年改鎮為縣,仍叫新平。因其雄居昌江南岸,又叫昌南鎮。北宋真宗時(公元1004--1007年)改名為景德鎮。當時,景德鎮燒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揚海內,真宗皇帝趙恆派官員到鎮督造瓷器,貢奉朝廷,並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寫上「景德年制」四字。景德是真宗年號,從此以後,這個地方就改名為景德鎮,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景德鎮瓷器名聞天下,但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製造瓷器的,目前尚無定論,據史書記載:景德鎮陶瓷業是從公元一世紀左右,即東漢時代開始的;經過三國、魏晉到公元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的陳朝,它的瓷業生產已較有名氣了;唐代景德鎮產的瓷器被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廷,」名震天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發現唐代及唐以前的窯址和實物,在這個地區所發現的最早的窯址及瓷片,均為五代時期。在沒有找到新的實物證據前,只能把五代作為景德鎮瓷業的開始。

五代景德鎮 五代時,景德鎮瓷業已初具規模。當時,景德鎮制瓷還沒有使用高嶺土作瓷坯原料,僅用瓷石作原料。這種單一的原料制胎,史稱「一元配方」。用瓷石製成的坯,在高溫下易變形。為減少變形,陶瓷工就把底足加厚加重,以承受上面的壓力,這樣瓷器的造型風格受到一定影響。五代時,景德鎮的主要產品是青瓷和白瓷。青瓷,胎呈灰色,與當時名噪南方的浙江越窯製品風格相近,其質量上乘的製品幾乎達到亂真的程度。白瓷較精,白瓷胎緻密堅實,吸水率低,色調純正,與北方白瓷接近,但透光度更好。五代景德鎮燒制白瓷的成就,對於該地區宋代青白瓷的製作以及明清時期彩瓷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景德鎮也是南方最早生產白瓷的地方,它開始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但從全國范圍來說,那時的制瓷格局是「南青北白」,即南方以浙江越窯青瓷為代表,北方以河北邢窯白瓷為代表,景德鎮窯同它們相比,還稍遜一籌。五代是景德鎮瓷業的起步階段。

宋代景德鎮 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社會恢復安定,生產得以發展,制瓷業也進入到一個「百花齊放」的繁榮時期,各地名窯名瓷不斷涌現,其中官窯、汝窯、定窯、鈞窯和哥窯被後人稱為五大名窯,成為當時制瓷水平最高的代表。受其影響,景德鎮的制瓷技術日益成熟,規模迅速發展(瓷窯多達300餘處),質量也有很大提高。宋代景德鎮主要燒制青白瓷一種品種。這種瓷器因釉色青中顯白,白中泛青,介於青、白之間,故得名(也稱為影青、映青、隱青)。青白瓷,清淡高雅,俊秀挺拔,享有「饒玉」之稱(即饒州之玉,因景德鎮在宋時屬饒州)。它是景德鎮獨創的一種瓷器,因而也成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個極珍貴的品類。

青白瓷以日用器為主,飲食具有碟、盤、碗,酒具有注子、注碗、杯;衛生具有缽、洗和各式香薰,照明具有燈盞,瓷枕有象枕、獅枕等,盛化妝品和香料的盒更是豐富多彩,還有浮雕人物。齊全的品種說明,景德鎮瓷工已經熟練掌握了各種器物的成型方法;而且還出現了較細致的分工。

此時,瓷工們對成型質量非常講究,坯胎已做得很薄,坯體表面也加工得十分精細,再輔之刻花、篦點、篦紋和印花裝飾,與影青釉相互配合,相互輝映,使青白瓷真正收到了光致茂美的藝術效果。它常見花紋有牡丹、蓮、梅、卷草、鳳、魚、嬰戲等。北宋前期,青白瓷多光素無花紋,器形規整,釉質潤潔,有「冰肌玉骨」之譽。北宋中期以後,刻花、篦點、篦劃紋飾在器物上大量出現。南宋以後,盛行印花裝飾。其紋飾題材,布局方法,明顯受到河北定窯影響,因而又被稱為「南定瓷」(即南方的定窯)。如果從瓷器的緻密度、透光度、燒制技術等方面比較,青白瓷比定窯瓷好,青白瓷的白度和透光度都很高,已接近現代細瓷的標准。此後,社會上大量使用的白瓷都是在青白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青白瓷的出現,使景德鎮躋身於宋代名窯之林,它以其獨特的風姿而具備了與同時代的其它名窯名瓷一爭高下的實力。

色質如玉的青白瓷一出現,就倍受人們喜愛。這也使它的銷售市場極為廣闊,不僅銷往全國大部分地區;還大量銷往海外。青白瓷對江南地區的瓷窯影響很大,出現了許多模仿青白瓷的瓷窯(共計有8省

34個縣),它們之間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青白瓷系。青白瓷系是江南地區兩大瓷窯之一,影響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宋代是景德鎮瓷業全面發展的階段。

元代景德鎮 元王朝於1278年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專門燒制官府用瓷。為什麼元王朝要把唯一的為皇室服務的瓷局設在景德鎮呢?這是因為蒙古統治者崇尚白色,以白為貴,當時,景德鎮大量燒造青白瓷,這種白色調瓷器博得了蒙古統治者的喜愛。這便是他們把瓷局設在景德鎮的主要原因。浮梁瓷局的設立,使景德鎮倍受「關懷」,它得以集中全國各窯場的優秀工匠,得以壟斷優良的原料等,這為瓷業發展提供了保障。元代結束了宋、金、西夏對峙的分裂局面,社會趨於穩定,蒙古統治者雖不善於治國之術,卻大力提倡海外貿易。那時,中國的瓷器輸往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達的海上貿易和廣闊的海外市場,必然刺激各種手工業發展,它對於在宋代已有廣大市場的景德鎮制瓷業來說,無疑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元代景德鎮瓷業的輝煌成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元代景德鎮瓷工憑借其出奇的創造力,在制瓷工藝上取得了巨大突破,發現了新的優良的制瓷原料——高嶺土,並把它摻進瓷石制胎,這便是著名的「二元配方法」。高嶺土(此土產於景德鎮市東北45公里處的東埠高嶺村的高嶺山,故名之,它也是國際通用的專門術語。此後,就把這種能制瓷的白色粘土通稱為「高嶺土」)的應用,是元代景德鎮的偉大創舉,在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其一,迎來了瓷業的繁榮。南宋後期,景德鎮出現了原料危機,上層優質瓷石枯竭,瓷業生產陷入困境。高嶺土的應用,使過去無法利用的藏量巨大的中下層瓷石得以使用,從而使景德鎮瓷業安然渡過了南宋以來的原料危機,迎來了元代瓷業的興旺發達,也為明清景德鎮瓷業的蓬勃發展開辟了廣闊的新天地。其二,減少製品變形。高嶺土摻進瓷石制胎,提高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使製品的燒成范圍增寬,變形減少,成品率提高。高嶺土在瓷胎中起到骨料作用,因而能燒造頗具氣勢的大件瓷器。高嶺土的應用,改善了瓷器的理化性能,景德鎮瓷器由低火度的軟質瓷變成高火度的硬質瓷,從而完成了中國陶瓷史上一次巨大的、質的飛躍。其三,降低了成本。高嶺土是土質原料,採掘方便,僅需淘洗即可使用(瓷石需經長時間粉碎後才能使用),這樣,瓷器的成本必然會有所降低。高嶺土的應用,是元代景德鎮瓷業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它給景德鎮瓷業帶來了一系列重大變化。「樞府器」是元代官府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一種白胎白釉瓷器(因有的器物上刻有「樞」、「府」二字,而得其名)。同青白瓷相比,樞府器胎體稍厚,釉色偏白,呈鵝蛋色澤,故又稱「卵白釉」瓷器。它具有燒成溫度高,胎釉結合緊密的特點,而成為一代名品。卵白釉瓷分精、粗兩類。精製的製品基本為白乳濁釉色,有印花裝飾;較粗的製品一般胎體厚重,素麵無紋飾,釉色白中略顯灰青。卵白釉的出現,為青花和釉里紅的藝術效果提供了物質條件。元代景德鎮另一個巨大成就,就是燒制出成熟的青花瓷(青花瓷是指一種在瓷胎上用鈷料著色,然後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藍彩瓷器)。清新明麗的青花瓷取代了元代以前的刻、劃、印花等裝飾技法,而成為我國陶瓷裝飾的主流,開創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青花瓷的出現,使其它大部分古老的窯場都相形見絀,它昭示著景德鎮瓷業的高度發展。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優良的使用價值,贏得了古今中外人士的喜愛,為此,青花瓷的生產歷經數百年而不衰。元代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絕大部分供外銷,主要銷往伊斯蘭教地區。銷往這一地區的青花瓷器多數是大件器,各式盤的口徑一般在35--45厘米之間,大的達58厘米之多。這是適應當地生活習慣,為人們圍在一起,席地而坐吃抓飯時所使用的。釉里紅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的又一重要發明。釉里紅也是釉下彩,在操作上亦與青花相同;與青花不同的是,青花的著色劑是氧化鈷,釉里紅則為氧化銅的呈色。元代釉里紅的呈色紅而不鮮,朴實無華,

象徵吉祥與富貴,深得人們喜愛。釉里紅可以單獨裝飾瓷器,也可以與青花結合,稱作青花釉里紅器。青花和釉里紅的綜合裝飾,有著奇特的藝術效果,二者相互襯托,顯得和諧高雅。它至今仍為景德鎮瓷器中的名貴產品。此外,金彩、琺華彩、紅釉和藍釉等,也是當時的新品種。這些顏色釉的出現,大大豐富了瓷器的彩飾技法,它表明景德鎮瓷工熟練地掌握了各種色劑的使用方法。元代景德鎮的瓷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並開始進入黃金時代,它為明清景德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明代景德鎮 明代景德鎮瓷業在宋元發展的基礎上,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宋元以前,名窯遍布全國,各名窯產品各具特色,並且都有各自市場;但製作水平相差無幾。從明代開始,景德鎮瓷業的技術水平和燒造規模都明顯地超過各地窯場,其產品幾乎占據了全國主要市場,而至精至美的宮廷用瓷也幾乎全部由景德鎮供應。由此,景德鎮成為 「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瓷業中心。這一局面的形成,除了其特殊的歷史條件和有利的地理環境外,御器廠的設立也有重要作用。在元代浮梁瓷局的基礎上,明洪武年間,朝廷又在景德鎮設立了御器廠,亦即官窯,專燒皇室用瓷。為滿足宮廷需要,官窯不計成本,講究質量,向高、精度發展,同時還不斷開發新品種,從而也帶動了民窯的發展。民窯為了擴大市場,也不斷提高質量。這樣就出現了「官民競市」的繁榮景象。據史料記載,明代景德鎮制瓷最盛時期有官窯58座,民窯900餘座,從事瓷業的瓷工達10餘萬眾,出現了「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的盛況。清清昌江水,悠悠貫城過。在這條古代景德鎮主要的交通運輸道上,每日裝運瓷器的「舟帆日日蔽江來。」瓷器為景德鎮這座江南山區的古鎮,孕育出資本主義的萌芽,帶來了空前的興旺。由於商品經濟發展,景德鎮民窯的分工很細,從瓷土開採到瓷器燒成,要經過72道工序;同時,官窯的分工也極其細致,御窯廠內有大碗作,酒盅作等23種專業分工。專業化分工提高了生產力,也提高了產品質量。當時,所產瓷器的瓷質細膩,釉色精美,藝術造脂相當高。瓷器以青花為最主要產品,其它各類品種也很出色;還能燒造氣勢宏偉的大龍缸和薄如蟬翼的薄胎瓷。按制瓷工藝分有: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和顏色釉四大類。

釉下彩是指青花,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因彩繪在生胎上,著釉後一次燒成而得名。明代景德鎮青花器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由於繪畫用的鈷料和繪畫題材、筆法的不同,明代各個時期的青花瓷往往各具特色,千瓷百態,例如早期青花色澤濃艷凝重,中期淺淡秀雅,晚期鮮艷且藍中泛紫,末期則藍中帶灰。此時,官窯青花精細優美,民窯青花也不乏精緻之作。在青花的製作和青料的運用上,明代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而成為中國青花瓷發展的頂峰。釉里紅的製作在洪武時發展到極盛階段,宣德釉里紅器也頗有盛名,其後,釉里紅器逐漸減少。青花釉里紅創燒於元代,但未見成功之作,明宣德時,燒制出了較成功的青花釉里紅。釉上彩是指在已燒成的瓷器上進行彩繪,彩在釉上而得名。明代景德鎮釉上彩品種豐富,有單彩、三彩和青花五彩等。青花五彩創制於宣德朝,盛行於嘉靖、萬曆朝。嘉靖、萬曆青花五彩濃艷奪目,不但官窯器精彩紛呈,民窯器也爭奇斗艷,青花五彩製作技藝步入一個新階段。鬥彩,是釉下青花同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工藝。真正的鬥彩創造於明成化年間,以後各朝均有燒制,但以成化鬥彩成就最高、名氣最大。顏色釉是指各種色澤的高溫釉和低溫釉。它有一種色澤的單色釉,也有多種色澤施於一器的雜色釉。明代景德鎮的顏色釉瓷,主要是官窯製品。明代的白瓷屬於高溫顏色釉。明代白瓷胎體薄、白度高,這種白瓷釉色柔和,給人以「甜潤」的感覺,被稱為「甜白瓷」。此後,各朝的白瓷均別具一格,如宣德白瓷「光瑩如玉」,嘉靖白瓷「純凈無雜」,萬曆白瓷「透亮明快。」高質量的白瓷為彩瓷的迅猛發展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永樂,宣德時成功地燒造出高溫銅紅釉器,即「祭紅」,它是我國陶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色調純正的紅釉瓷,也是景德鎮瓷工的又一重大貢獻。宣德以後,高溫銅紅釉漸趨衰落。此外,明代景德鎮燒制的高溫藍釉、柿色釉、黑釉和青釉等都有極高的成就;其低溫的孔雀綠釉、鐵紅釉、黃釉也很出色;嘉靖時,雜色釉製作特別興盛。

明代景德鎮瓷器大量外銷,它不但銷往亞洲和非洲,還銷往歐洲。隨著瓷器的輸出,明代景德鎮的瓷藝也對世界各國的陶瓷產生了影響。在埃及、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等國製作 的陶器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明代景德鎮瓷器的影響,有些產品模仿得非常逼真,在形狀、圖案、紋飾上與明代景德鎮瓷器的風格很接近。隨著瓷器的輸出,景德鎮制瓷技術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先傳到朝鮮、日本、越南、泰國、中東等國家與地區,稍後,經阿拉伯人傳到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丹麥等國,為歐洲制瓷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明代景德鎮瓷業的成就是巨大的,對世界產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明代景德鎮無可爭辯地成了中國的瓷都,也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瓷城。

清代景德鎮 在清代,景德鎮始終保持著中國瓷都的地位。瓷業生產仍分官窯和民窯兩類,但官窯和民窯的關系與明代相比有區別,它廢除了明代官窯官辦官燒的制度,採用官搭民燒制度;取消了明代那種對民窯限制性的禁令,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發展潛力。民窯的生產規模,專業分工都上了一個新台階。燒制技術普遍提高,精細瓷器不斷涌現,清代官窯瓷器多為民窯所出。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推動,促進了整個瓷業的發展。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瓷業得到了巨大發展,進入了我國古代陶瓷史上極盛的黃金時期。其全盛時期,制瓷工人有20餘萬之多。法國傳教士殷弘緒(漢名)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寫的信中這樣描述景德鎮:「景德鎮擁有一萬八千戶人家,一部分是商人,他們有佔地面積很大的住宅,僱傭的職工多得驚人。按一般的說法。此鎮有一百萬人口,每日消耗一萬多擔米和一千多頭豬。……」《浮梁縣志》說:「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在窯數已達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圍著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這里的數字可能有些不準確,但它卻實實在在反映出清初景德鎮瓷業已十分繁榮昌盛這一事實。就整個清代來說,景德鎮瓷都的地位比明代更突出:全部的宮廷用瓷由景德鎮供應,社會上絕大部分民間用瓷也由景德鎮供應;景德鎮瓷器還銷往世界五大洲,其中銷往歐洲的瓷器的數量非常巨大。當時的外銷瓷,大多是按照外國指定品種、器形、圖案和色彩進行製作的。這些對景德鎮的制瓷技術的提高,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清代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康熙年間,景德鎮瓷工對窯爐進行了改革,他們吸取了北方饅頭窯和南方龍窯的優點,發明了蛋形窯(其形狀像半個雞蛋覆於地面,故名為「蛋形窯」)。蛋形窯也叫鎮窯,又因其以松柴為燃料,所以又把它稱為「柴窯」。它以容量大,燒成快和利用還原焰見長。我們知道,決定瓷器品質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原料,二是窯爐燒成技術。因此,窯爐便構成我國優秀傳統制瓷工藝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蛋形窯在我國陶瓷史及窯爐技術史上有特殊地位,也對歐洲的陶瓷窯爐產生了重大影響。蛋形窯的出現,為景德鎮瓷業的飛速發展創造了條件。其次,改進制備工藝,在瓷胎上大大增加了高嶺土的用量,使瓷胎的理化性能大大提高,達到了現代硬瓷的標准。

清代景德鎮的瓷器,胎質堅實緻密,略呈半透明狀,釉色潔白純凈,瑩潤如脂。這為彩瓷和顏色釉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青花瓷仍是清代景德鎮最主要產品,其中尤以康熙時的民窯青花最著名。康熙青花題材多樣,色分五等,成為整個清代青花瓷的代表。除康熙青花外,康熙釉下彩還有青花釉里紅,釉三彩和各種色地釉下彩,它們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其中釉里三彩是康熙朝創燒的新品種。康熙釉上彩也是百花爭艷,康熙五彩便是其中一個著名品牌。它的重大突破就是用釉上藍彩代替了明代青花五彩中所用的釉下青花,並將黑彩也用作釉上裝飾,豐富了彩色,是一種純粹用釉上彩料繪就的五彩瓷。此時,瓷工利用國外進口的琺琅彩料燒制出顏色豐富的琺琅彩瓷;景德鎮瓷工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參照琺琅彩的製作工藝,創制出一種新的釉上彩——粉彩。此外,康熙鬥彩、素三彩也相當出色。康熙顏色釉更是品種繁多,美不勝收。光紅釉就有鐵紅、銅紅、金紅之分;藍釉有天藍、霽藍、灑藍之別;既有變幻莫測的窯變花釉,又要別具一格的結晶釉;它們之中,尤以郎窯紅和豇豆紅而享譽天下。

雍正一朝時間雖短,但它的制瓷成就卻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品種之多,製作工藝之精湛,都是其他朝代所無法比擬的。雍正朝的顏色釉,以仿官窯、哥窯、汝窯、鈞窯為最有名,仿製技藝均達到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的境界。其青釉的燒制水平攀上了歷史的頂峰,釉里紅發色鮮艷,成為空前絕後的傑作。在康熙粉彩的基礎上,雍正粉彩的技藝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無論官窯、民窯、粉彩瓷的製作都非常講究。自雍正開始的整個清代,粉彩成為了彩瓷的主流,它和青花兩個品種在整個景德鎮燒制的瓷器中佔了極大比重。另外,低溫胭脂水釉的製作水平也創了歷史新高,爐均釉則是雍正朝首創。

乾隆時期,景德鎮瓷器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攀上了歷史的新高,其精美奇巧的造型,五彩繽紛的釉色,華縟多姿的紋飾,都堪稱一代之奇。若單從成型技巧角度看,乾隆瓷器在我國陶瓷史上確實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它竭盡製作之能事,無論大件器小件器,均不惜工本,精益求精。青花、鬥彩、琺琅彩、金彩、粉彩製品,在繼承雍正的傳統上,都有極精緻的產品;高溫和低溫的各種色釉如紅釉、藍釉、青釉、松石綠釉等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乾隆朝的另一個突出成就是,極大地發展了特種工藝瓷,如「象生瓷」和「仿生瓷」。象生瓷是用瓷土塑造植物、動物及干鮮果品的形象。所仿胡桃、藕、石榴、茄子、花生、螃蟹、海螺等形象,幾乎與原物不能分辨。仿生瓷就是用瓷器仿製各類工藝品。所仿古銅器、漆器、竹木器、牙角器和玉石器都得心應手、惟妙惟肖。縱觀乾隆一朝,其瓷器的特點是以「奇」、「巧」取勝,它雄偉渾厚不及康熙,精緻茂美不如雍正;而特種工藝瓷的製作技巧則有鬼斧神工之妙。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過去中國瓷業的鼎盛時期,乾隆以後,景德鎮瓷業開始走下坡路,特別是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前,作為中國瓷業中心的景德鎮受到了很大打擊。

小 結 景德鎮制瓷業從五代到清代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她雖然不是瓷器的發明者,但卻能集歷代名窯之大成,以精湛的制瓷技藝和高度的瓷業成就,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陶瓷的最傑出代表。景德鎮瓷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同時,它也是我國與東西方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因此,景德鎮陶瓷理所當然地在我們偉大民族的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

7. 我國古代四大名鎮是

古代四大名鎮:廣東的佛山鎮,江西的景德鎮,湖北的漢口鎮,河南的朱仙鎮。

1、佛山鎮,今廣東省的佛山市,廣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佛山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鎮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認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華鄉為"佛山" ,鎮域大致位於現時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街道內。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佛山已生息著一個人口相當密集的聚落,當時,佛山的先民已經擁有較好制陶、紡織技術。東漢時期,出現了先進的耕作技術,成為魚米之鄉。唐宋時期,佛山成為工商業城鎮,至明清時期更成為中國四大名鎮和中國「四大聚」。

2、湖北漢口鎮,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以「東方芝加哥」之名馳聲於海內外。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是中國中部地區最大城市武漢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大武漢的商業中心,自古被譽為「楚中第一繁盛處」。

地處長江西北、漢江以北的地域,隔長江與其東南側的武昌相望,並漢江與其南側的漢陽相望,歷史上曾作為一個獨立的漢口市存在,現與武昌、漢陽並稱武漢三鎮。

武漢三鎮不僅各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而且分別各自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即漢口為商業中心、武昌為科教中心、漢陽為工業中心。雖然三鎮在行政上已經合並接近60年之久,這種情形並未發生根本改變。

3、江西的景德,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鄰安徽省休寧縣和本省婺源縣、德興縣,南連本省萬年縣、弋陽縣,西靠本省鄱陽縣,北與東北同安徽省東至縣和祁門縣毗連。著名旅遊勝地廬山、龍虎山、三清山、黃山、九華山環繞其間。鄱陽湖、千島湖互映左右。名山勝水,擁出瓷城。

宋景德年間,宋真宗趙恆命昌南進御瓷,底書「景德年制」四字,因瓷器精美,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於是昌南之名淹沒,景德鎮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明清時,景德鎮瓷業發達,貿易昌盛,與湖北漢口、河南朱仙、廣東佛山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鎮。

景德鎮市位於江西東北部,座落在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西北與安徽省東至縣交界,南與萬年縣為鄰,西同鄱陽縣接壤,東北倚安徽祁門縣,東南和婺源縣毗連,介於東經116°57′—117°42′,北緯28°44′—29°56′之間,總面積5256平方千米。

景德鎮屬丘陵地帶,坐落於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江南紅壤丘陵區。市區內平均海拔32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和西北部多山,最高峰位於與安徽休寧接壤的省界地帶,海拔1618米。

4、河南的朱仙鎮,朱仙鎮在春秋時為啟封城西北附近的居民點。五代時期,由於開挖蔡河與汴河相通,該居民點逐漸成為汴梁附近的重要集鎮。

明朝嘉靖年間,朱仙鎮進入興盛時期,與漢口鎮、景德鎮、佛山鎮齊名,同稱中國四大名鎮。清康熙年間,朱仙鎮盛極一時,成為華北最大的水陸交通聯運碼頭。

1987年,朱仙鎮被省政府命名為中州歷史文化名鎮。2000年5月,該鎮被國家確定為「全國100家小城鎮綜合開發示範試點鎮」。

朱仙鎮的歷史,源遠而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孕育了早期人類文明。春秋時鎮東南築有啟封城,這時的朱仙鎮已經形成了小型居民聚居點。

北宋末期,首次出現了見諸史料記載的「朱仙鎮」稱號。明清時期,朱仙鎮因賈魯河的開通而走向鼎盛,成為「南船北車」的轉運處和貨物集散地,經濟發到,商業繁榮,並躋身「中國四大名鎮」之列。

朱仙鎮位於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城鎮西南部,距離開封市區22.5公里,南接尉氏縣,東臨祥符區范村鄉、萬隆鄉,北接鼓樓區仙人庄社區,西臨西姜寨鄉。整個鎮域介於北緯34°31′—34°41′、東經114°12′—114°20′之間,南北寬約14公里,東西長約11公里,鎮域總面積92.15平方公里。

8. 「歐洲景德鎮」是指哪個國家那座城市

歐洲景德鎮在法國-利摩日 這個地方以生產陶瓷而聞名!
在歐洲它的地位就相當與中國的景德鎮
這里還有一個國立陶瓷博物館

9. 在古代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名鎮,其中被號稱為四大名鎮是那個

我國古代四大名鎮
1、河南朱仙鎮
河南開封縣的朱仙鎮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南20公里處。相傳戰國為朱亥故里,朱亥居仙人庄,故名朱仙鎮。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過人被信陵君聘為食客,以後曾在退秦、救趙、存魏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信陵君的蓋世英名也是與他發現和任用朱亥分不開的。朱仙鎮的全盛時期是明末清初。當時全鎮面積為25平方公里,人口二十多萬,民商四萬多戶。鎮內街道縱橫、百貨雲集。賈魯河將全鎮分為東鎮和西鎮。明清兩代東鎮是重要市街。乾隆以後,因黃河決溢,鎮中屢遭水患,東鎮地勢較低,商賈多由東鎮移至西鎮。朱仙鎮木版年畫起源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岳飛曾在這里大敗金兵,取得朱仙鎮大捷。岳飛曾有以五百精騎大破十萬金兵的壯舉,金兀術也不得不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2、江西景德鎮
景德鎮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明清時期為天下四大鎮之首,以產瓷器聞名於世,東晉末年開始生產瓷器,已有1600多年歷史。它是四大名鎮中唯一不靠水運起家的城鎮。英國的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博士稱景德鎮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業城市」,康熙六十一年,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殷弘緒)曾經記載景德鎮有100萬人口,3000座窯,《浮梁縣志》也記載:「列肆受廛延袤十數里,煙火近十萬家。」 記錄了當年景德鎮的盛況,嘉慶年全國財政收入4013萬兩,景德鎮GDP610萬兩,其中民窯就有600萬兩,足以證明景德鎮當年在中國的經濟地位。景德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是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國家甲類對外開放城市。1953年6月政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直轄市,景德鎮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宋景德元年(1004年),宮廷詔令此地燒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鎮因此而得名。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制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創造出無數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四大名瓷著稱於世。"毛澤東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國賓館用瓷以及各類藝術陶瓷倍受世人贊賞。景德鎮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郭沫若先生曾以"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的詩句盛贊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歷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鎮與世界緊密相連。
3、廣東佛山鎮
佛山鎮今廣東省的佛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北部,我國南方著名的手工業城鎮。今為我國四大絲織業中心之一。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水路踞廣州上游而處西江、北江下游,是水路通達省城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上毗鄰港澳,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古籍記載:「諸寶貨南北互輸,以佛山為樞紐,商務益盛。」繁榮的商貿帶動了以手工業為主的製造業迅速發展。到明清時期,佛山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合為「中國四大名鎮」。逐步發展成為嶺南地區商品集散地和冶鑄、陶瓷、紡織、中成葯等製造業的中心。以至與京城、漢口、蘇州合稱為「天下四聚」。繁華的商貿活動和興旺的手工製造業孕育了中醫中葯行業的迅速發展。
4、湖北漢口鎮
湖北省武漢市的漢口,漢口得名於地處漢江之口,漢口的發展,始於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以後,其主要是利用長江、漢水的水運之便,作為碼頭和商業市鎮發展起來的。古代有「九省通衢」之稱,後鐵路運輸發展,水陸並運,因處於我國南北中間位置,與其他省市聯系方便。清朝晚期,依清政府與外國政府締結的不平等條約,漢口被辟為通商口岸。漢口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外國人在此地大規模投資,有五個國家再次開辟了租界。從上游往下游依次是:漢口英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漢口德租界和漢口日租界。周邊破產農民更是大規模地湧入漢口。至20世紀初,漢口已經成為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城市,被稱為「東方芝加哥」。
又有一說四大名鎮指的是:1、河南朱仙鎮;2、廣東佛山鎮;3、江西景德鎮;4、江蘇楓橋鎮

閱讀全文

與法國景德鎮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