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音樂是什麼風格

法國音樂是什麼風格

發布時間:2022-06-19 18:47:32

❶ 歐洲音樂的特點

歐洲音樂總體特點就是...各有風格

德國的工業金屬,歌特搖滾很不錯.

代表是 德國戰車樂隊---Bestrafe mich; Engel; Mein herz brennt....
Anubiz(歌特樂隊,具體代表不例舉,BD里有)

法國音樂以自然輕松歡快,風情韻味十足為特色
法國現代小天後Alizee----J'ai Pas Vingt Ans
另外推薦一首很有味道的-----Comment Te Dire Adieu

英國音樂主要有R&B和英倫搖滾,英倫搖滾是他們最有代表性的,聽上去就很有英國那種冰冷感覺.
代表樂隊:Coldplay---Yellow; In my place;
Starsailor----In The Crossfire, Four to the floor

❷ 有一種法國音樂節奏很緩慢,很有情調,適合喝咖啡時聽,請問那可能是何種風格的再順便舉個歌曲

不太聽法國音樂。
不過小野麗莎的不錯,聽起來感覺像是在喝下午茶。
很可愛,很暖和的感覺。
LZ可以聽聽看。

❸ 中世紀的法國音樂是

中世紀的音樂
---------------------------------------------------------------------
法國的專業音樂可以追溯到公元 5世紀的宗教音樂。直到8世紀上半葉,高盧人都是用高盧聖詠作為禮拜儀式用的音樂,其中含有多神教的和世俗的因素。到 8世紀末,由於加洛林王朝採用羅馬教會典禮,格列高利聖詠排擠了高盧聖詠而居統治地位。利摩日、梅斯、魯昂等地修道院成立聖歌學校推廣格列高利聖詠。諾曼底、利莫贊等地有了符號記譜法,並有專門從事音樂研究的理論家。9 世紀查理曼大帝國崩潰和教廷衰退時期,宗教音樂中產生了新的音樂形式,魯昂的瑞米耶日修道院和聖加爾修道院的僧侶創造了「西昆斯」(散文詩花腔歌調)和「特羅普」(填詞花腔歌調)。這是世俗音樂對宗教音樂的滲透。利摩日城的聖馬夏爾修道院的復調音樂活動,形成了歐洲音樂史上最初的樂派。自此至15世紀末,法國成為高度發達的復調宗教音樂中心。從11世紀起,世俗音樂有了很大發展,在流浪藝人、民間歌手中普遍流傳的是抒情獨唱歌曲「埃斯坦皮耶」和舞蹈歌曲「巴拉德」。12、13世紀,法國南方和北方的吟唱詩人成為單聲部抒情歌曲的主要創作者。他們之中一類是出身於貴族的業餘音樂愛好者,一類是出身於平民的專業作曲者。貴族出身的吟唱詩人由流浪藝人為他伴奏,平民出身的吟唱詩人把手藝匠、市民的特點帶到這種藝術中來,所以它不僅僅是騎士的藝術。吟唱詩人演唱的多為愛情的、世態風俗的、十字軍東征的內容。體裁有田園歌、晨歌、史詩歌、對唱遊戲歌、埃斯坦皮耶等。北方的吟唱詩人以阿拉斯城為中心,它的代表作曲家亞當·德拉阿爾(約1250~約1306)創作了帶有音樂的戲劇作品《羅班和馬里翁》。

12世紀後半葉到13世紀,教會多聲部音樂活動的中心從利摩日轉到巴黎,出現了以萊奧南和佩羅坦為代表的巴黎聖母院樂派。這時的體裁除給格列高利聖詠曲調加上新曲調一直到 4個聲部的奧加農以外,還有在聖詠曲調上加不同歌詞的新曲調的經文歌以及所有聲部的曲調都是作曲家新創作的「孔杜克圖斯」等新體裁的出現,完成了所謂「古藝術」的發展階段。

14世紀是所謂「新藝術」時期。法國是「新藝術」的發祥地,它已經表現出人們開始擺脫中世紀教規束縛,文藝復興初期的世界觀和美學觀,音樂表現手法大大豐富了這個時期的經文歌的最大特徵是採用了等節奏型,即固定歌調和其他聲部用同一節奏型反復,大大加強了樂曲結構的統一性。P.de維特里在他的理論名著《新藝術》(約1320)中探討了有量記譜法以及節拍等問題,他稱這種新型音樂為「新藝術」。「新藝術」的大師為G.de馬紹,他從事世俗音樂和宗教音樂兩方面的創作。他所作的巴拉德、迴旋歌多為兩三件樂器伴奏的獨唱曲,他所作的4聲部彌撒曲《聖母彌撒曲》,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獨立完成的大型復調音樂。

15世紀,勃艮第公國的政治、經濟力量迅速上升,文化繁榮,勃艮第樂派躍居歐洲復調音樂發展的前列。這個樂派的代表人物是G.迪費和G.班舒瓦,這個樂派主要從事復調音樂風格的探索和實驗,因而大型復調音樂體裁得到發展。這個時期標志著從「新藝術」向文藝復興風格的過渡。

❹ 法國浪漫主義音樂有什麼樣的風格與特點

善於表現個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強調個人主義的體驗。
熱衷於反映內心最強烈情感的愛情主題;傾心於帶自傳性的,不滿現狀的憂郁,孤獨者的精神。在描繪自然景色及現實形象時,也更強調主觀色彩的印記。

❺ 法國民族音樂

法國音樂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最早居住在法國本土上的克爾特、高盧等部族的民間音樂。公元前58~前51年,羅馬人征服了高盧人,形成高盧-羅馬文化。紀元後最初幾百年,法蘭克人佔領高盧,哥特人侵入法國西南部,勃艮第人侵入東南部,都帶來各自的文化。上述這些部族的音樂,成為法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基礎。
關於法國民間音樂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 9世紀的文獻。其中描述了古代的敘事樂、數字游戲歌,以及笛、風袋管、撥浪鼓和號角等樂器的使用,當時音樂在人民生活和宗教儀式中占重要地位。

法國民歌大部分都是單聲部的,多為獨唱曲,也有對唱曲。布列塔尼半島流行一種由兩個歌手輪流應答式的對唱,在每一段歌詞的末尾為重唱。多聲部歌曲主要流行在南方巴斯克和科西嘉地區。法國民歌的特點是注重歌詞的吟誦,有些古老的曲調是將言語音調初步加工成詠敘調。典型的節拍是拍,有時與拍、拍結合,也有的歌曲是拍領唱和拍疊歌連在一起。古老的民歌大都從主音到五度音的曲調進行開始。有些地區的舞蹈音樂已經成為流行各地的著名舞曲,如布列塔尼的加沃特舞曲,普羅旺斯的法朗多爾舞曲等。法國民間音樂的調式主要是大調、自然小調,古自然調式和交替調式也很普遍。
中世紀的音樂法國的專業音樂可以追溯到公元 5世紀的宗教音樂。直到8世紀上半葉,高盧人都是用高盧聖詠作為禮拜儀式用的音樂,其中含有多神教的和世俗的因素。到 8世紀末,由於加洛林王朝採用羅馬教會典禮,格列高利聖詠排擠了高盧聖詠而居統治地位。利摩日、梅斯、魯昂等地修道院成立聖歌學校推廣格列高利聖詠。諾曼底、利莫贊等地有了符號記譜法,並有專門從事音樂研究的理論家。9 世紀查理曼大帝國崩潰和教廷衰退時期,宗教音樂中產生了新的音樂形式,魯昂的瑞米耶日修道院和聖加爾修道院的僧侶創造了「西昆斯」(散文詩花腔歌調)和「特羅普」(填詞花腔歌調)。這是世俗音樂對宗教音樂的滲透。利摩日城的聖馬夏爾修道院的復調音樂活動,形成了歐洲音樂史上最初的樂派。自此至15世紀末,法國成為高度發達的復調宗教音樂中心。從11世紀起,世俗音樂有了很大發展,在流浪藝人、民間歌手中普遍流傳的是抒情獨唱歌曲「埃斯坦皮耶」和舞蹈歌曲「巴拉德」。12、13世紀,法國南方和北方的吟唱詩人成為單聲部抒情歌曲的主要創作者。他們之中一類是出身於貴族的業餘音樂愛好者,一類是出身於平民的專業作曲者。貴族出身的吟唱詩人由流浪藝人為他伴奏,平民出身的吟唱詩人把手藝匠、市民的特點帶到這種藝術中來,所以它不僅僅是騎士的藝術。吟唱詩人演唱的多為愛情的、世態風俗的、十字軍東征的內容。體裁有田園歌、晨歌、史詩歌、對唱遊戲歌、埃斯坦皮耶等。北方的吟唱詩人以阿拉斯城為中心,它的代表作曲家亞當?德拉阿爾(約1250~約1306)創作了帶有音樂的戲劇作品《羅班和馬里翁》。 12世紀後半葉到13世紀,教會多聲部音樂活動的中心從利摩日轉到巴黎,出現了以萊奧南和佩羅坦為代表的巴黎聖母院樂派。這時的體裁除給格列高利聖詠曲調加上新曲調一直到 4個聲部的奧加農以外,還有在聖詠曲調上加不同歌詞的新曲調的經文歌以及所有聲部的曲調都是作曲家新創作的「孔杜克圖斯」等新體裁的出現,完成了所謂「古藝術」的發展階段。 14世紀是所謂「新藝術」時期。法國是「新藝術」的發祥地,它已經表現出人們開始擺脫中世紀教規束縛,文藝復興初期的世界觀和美學觀,音樂表現手法大大豐富了(見彩圖[法國14世紀的音樂狂歡節(繪畫)])。這個時期的經文歌的最大特徵是採用了等節奏型,即固定歌調和其他聲部用同一節奏型反復,大大加強了樂曲結構的統一性。維特里在他的理論名著《新藝術》(約1320)中探討了有量記譜法以及節拍等問題,他稱這種新型音樂為「新藝術」。「新藝術」的大師為馬紹,他從事世俗音樂和宗教音樂兩方面的創作。他所作的巴拉德、迴旋歌多為兩三件樂器伴奏的獨唱曲,他所作的4聲部彌撒曲《聖母彌撒曲》,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獨立完成的大型復調音樂。 15世紀,勃艮第公國的政治、經濟力量迅速上升,文化繁榮,勃艮第樂派躍居歐洲復調音樂發展的前列。這個樂派的代表人物是G.迪費和G.班舒瓦,這個樂派主要從事復調音樂風格的探索和實驗,因而大型復調音樂體裁得到發展。這個時期標志著從「新藝術」向文藝復興風格的過渡。編輯本段文藝復興和古典主義時期16世紀,在文藝復興鼎盛時期法國音樂得到繁榮發展。代表法國人文主義精神的音樂體裁是世俗的歌謠曲。歌謠曲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愛好,確立了法國音樂的民族性,有意識地不再模仿後期尼德蘭樂派的繁瑣的復調技法,向主調音樂演變,並恢復了法國式的簡潔流暢和描繪性。它的代表人物是C.雅內坎。他的著名作品有《馬里昂戰役》、《狩獵》、《鳥之歌》、《巴黎的喧嘩聲》等。歌謠曲流行全歐,後來義大利以它改編的器樂曲稱作「法國坎佐納」,是巴羅克時代飛躍發展的器樂的萌芽。這時的主要樂器是琉特、六弦維奧爾琴等,當時小提琴還是純民間樂器,它在文藝復興時期逐漸成為主要樂器,這過程反映了平民文化與貴族文化的尖銳斗爭。 17~18世紀上半葉,法國史學家稱為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史上稱為巴羅克風格時期,此時盛行代表法國宮廷審美趣味的洛可可風格。在路易王朝的君主專制下,宮廷音樂興盛起來。同時,由於與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數次聯姻,也帶來強大的義大利影響。1659年,上演了R.康貝爾(約1627~1677)的宮廷歌劇──田園劇《伊西》。1671年他的5幕田園劇《波莫娜》,在第1座法國宮廷歌劇院的開幕式上演出佛羅倫薩人J.-B.呂利是法國民族歌劇的奠基人。他的歌劇《阿爾米達》、《忒修斯》取材於古希臘的神話和歷史英雄故事,具有抒情悲劇的特色。有許多舞蹈與合唱場面,戲劇性的獨白──朗誦調吸收了法國古典悲劇的朗誦特點,從而表現出法語詩歌的韻律。呂利還設計了由慢、快、慢 3部分組成的「法國序曲」形式,對歐洲器樂發展有很大影響。呂利以後,法國歌劇向娛樂方向發展,抒情悲劇變成了嬉遊演出。 18世紀中葉,J.-P.拉莫的田園詩般的牧歌式風格的歌劇問世。他的歌劇顯然是受到當時流行的洛可可風格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是《嫵媚的異鄉》、《卡斯托耳和波呂丟刻斯》。拉莫還創立了關於和弦、和弦轉位、基本和聲功能的學說。他和F.庫普蘭是法國哈普西科德學派的完成者,這個學派的風格以優美、典雅、運用民間舞曲素材、描繪日常生活情景、富於裝飾音而著稱。他們創造了舞曲性組曲和標題小品,並預示了近代鋼琴的織體手法。編輯本段啟蒙運動影響下的法國歌劇18世紀中葉,義大利趣歌劇傳入法國,在音樂界引起激烈爭論,史稱「丑角論戰」。實際上它是以網路全書派為代表的平民知識界與貴族藝術代表之間、平民美學觀點與貴族美學觀點之間的斗爭,結果產生了法國歌劇的新體裁。它的第1部作品就是 J.-J.盧梭的《鄉村卜者》。劇中主人公不再是神話傳說中的英雄而是平民百姓,以對白代替朗誦調。1702年巴黎建立義大利喜歌劇院,經常上演法國喜歌劇。 從18世紀後半葉到19世紀,一直到H.柏遼茲以前,法國民族音樂處於衰落時期,在法國樂壇上起主導作用的都是外國作曲家,如C.W.格魯克、L.凱魯比尼、G.斯蓬蒂尼、G.羅西尼、G.邁耶貝爾等,他們長期居住在法國,許多作品都在法國創作和上演。格魯克的歌劇改革是以義大利歌劇和法國歌劇為基礎的,特別是他在巴黎時期創作的歌劇《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它的抒情場面和世態風俗的場面,顯然是借鑒了法國的歌劇傳統。他的歌劇也影響了法國歌劇創作。 法國大革命前夕,出現了一種嚴肅喜歌劇。它宣揚人的高貴與卑賤不取決於它的出身,而取決於個人的品質,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拯救歌劇」作了准備。它的代表作曲家是比利時人A.-E.-M.格雷特里。他善於運用交響性的描繪手法,採用了後來稱為主導動機的手法。他的著名作品是《獅心王理查》。編輯本段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專政時期法國大革命使音樂的社會性起了根本變化。為帝王宮廷和貴族沙龍所壟斷的音樂,現在走向街頭廣場,出現了革命群眾慶祝活動的露天演出。這時最流行的革命歌曲有:《就這么辦》、《卡馬尼奧拉》,這兩首都是民間曲調填詞歌曲。C.-J.魯熱?德利爾的《馬賽曲》,其旋律充滿號角和吶喊聲的音調,具有鼓舞性和號召性,節奏鏗鏘有力,充滿英雄氣概。這時的合唱和康塔塔為歡慶勝利、哀悼烈士、頌贊共和的革命活動服務;歌劇多為人民起義的、革命的題材所佔領,並出現了「拯救歌劇」,其代表作有J.-F.勒絮爾的《山洞》,凱魯比尼的《洛多伊絲卡》和《兩天》等。法國大革命時期音樂的群眾性、社會性和倫理性,給後來的音樂藝術以巨大影響。編輯本段拿破崙專政時期1797~1814,法國音樂處於停滯狀態。表面上慷慨激昂、富麗堂皇,實質上裝腔作勢、華而不實的所謂「帝國風格」的作品充斥歌劇舞台。只有斯蓬蒂尼的《貞潔的修女》能夠保持格魯克歌劇的傳統。他運用音樂的交響發展手法,著重刻劃人物的激情和戲劇矛盾的沖突,為法國大歌劇,尤其是邁耶貝爾的創作開辟了道路,對柏遼茲的創作也有所影響。編輯本段浪漫主義時期19世紀10~20年代法國喜歌劇開始浪漫主義化。它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是F.A.布瓦爾迪厄。他的喜歌劇《白衣姑娘》的主人公接近當時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運用了富於色彩的管弦樂手法(如採用了豎琴),在旋律上使用了蘇格蘭的音樂語言,從而使這部歌劇面目一新。19世紀30~40年代,在D.F.E.奧貝爾、A.亞當、E.L.阿萊維等人的喜歌劇中加強了抒情因素,運用了民歌素材。奧貝爾的喜歌劇《弗拉?迪亞沃洛》、《黑斗篷》、《青銅馬》等,犀利機智,充滿了法國式的俏皮。他的大歌劇《波蒂奇的啞女》是以1697年那不勒斯人民起義為題材,配合了當時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它在布魯塞爾的首演(1830),激發了比利時人反抗荷蘭人的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國音樂進入繁榮期在歌劇創作方面有阿萊維的大歌劇《猶太女郎》,亞當的舞劇《吉賽爾》,以及創立了法國浪漫主義歌劇藝術的邁耶貝爾,他的代表作有《惡魔羅貝爾》、《胡格諾派教徒》、《非洲女郎》等。在器樂方面,作曲家H.柏遼茲對法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創立了標題交響曲。柏遼茲的交響音樂的特點表現在突出其舞台效果和標題性;他發展了拉莫、格魯克、勒絮爾、斯蓬蒂尼在序曲方面的成就,並把維吉爾、莎士比亞、拜倫、歌德等古典文學大師筆下的人物形象帶到音樂中來,恢復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群眾性、民主性的藝術傳統。柏遼茲是配器領域的革新家,他使管弦樂隊具有了現代的編制和表現力,著有《配器法》。 30~40年代的巴黎是歐洲音樂文化的一個中心,許多國家的音樂家如F.F.肖邦、N.帕格尼尼、G.羅西尼、F.李斯特等都被吸引到這里來。法國小提琴學派從19世紀初起,對歐洲發揮了影響。它的鼻祖是J.-M.勒克萊爾。後來義大利小提琴家G.B.維奧蒂從1782年起在巴黎住了10年,他與他的弟子P.羅德、R.克魯采和P.巴約的演奏形成了法國小提琴學派的風格。40年代末,法國歌劇受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出現了抒情歌劇。其中浪漫曲、謠唱曲、敘事曲、詠敘調等比較生活化和室內性的形式代替了大歌劇的龐大結構,合唱與重唱得到發展抒情歌劇的題材多取自文學名著,如C.古諾的《浮士德》和《羅密歐與朱麗葉》,A.托馬的《迷娘》和《哈姆雷特》,J.馬斯內的《維特》等。這些作品大都把愛情主題提到首位,而未能充分展示出原著的社會的和哲學的意義。有些則取材於東方,如G.比才的《採珠人》,L.德利布的《拉克美》等。 法國抒情歌劇的現實主義手法,在比才的歌劇《卡門》中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可說是19世紀法國歌劇藝術的頂峰。它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逼真而生動,戲劇結構嚴整緊湊;世態風俗場面的音樂色彩豐富。但是比才的現實主義成就在以後的法國歌劇中沒有得到發展。由於義大利真實主義思潮的影響,使法國歌劇創作出現了自然主義的傾向。 芭蕾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在法國盛行,那時的最高成就是亞當的《吉賽爾》。到70年代,德利布把完整的戲劇結構和廣闊的交響氣勢帶到芭蕾中來,他的代表作是《葛蓓莉亞》和《希爾薇亞》。 50年代末出現了新的音樂戲劇體裁──輕歌劇。J.奧芬巴赫的輕歌劇題材多樣,但中心主題都是描繪當代風尚,針砭當時的資產階級道德,同時卻又縱容了當時的輕佻低級的趣味。奧芬巴赫的抒情風格在他最後一部創作──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得到充分發揮。編輯本段巴黎公社和民族樂派巴黎公社時期法國文化生活曾發生了重大轉變。公社提出「藝術面向群眾」的口號,號召藝術家們到群眾中去。F.S.達尼埃爾成為當時傑出的音樂活動家。他任巴黎音樂學院院長期間,曾擬定了一個教育改革方案,但由於公社失敗,他被槍殺而未能實施。1888年,在里爾的一個工人節日上,第 1次唱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戰歌《國際歌》,歌詞作者為詩人鮑狄埃,作曲者為法國工人作曲家P.狄蓋特。這首歌曲已經被全世界革命人民看作是國際無產階級團結戰斗的宣言。 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加強了復興民族音樂傳統的運動,促進了器樂的發展。1871年成立了民族音樂協會,它的組織者之一是C.聖-桑斯他的器樂作品力求和諧嚴謹,藝術趣味純正,風格典雅優美,但有時流於只求形式完美而忽略了內容的深刻性。從1886年起任民族音樂協會會長的是F.普朗克。他力求把法國浪漫主義音樂和古典主義結合起來。他的作品充滿了悲壯崇高的情感,獨居自省和欣喜若狂的情緒形成鮮明對比,並用半音和聲和七和弦、九和弦形成濃重強烈的色彩。這一時期的器樂作曲家還有E.拉洛、E.肖松、E.夏布里埃以及有「法國舒曼」之稱的G.福雷等等。編輯本段20世紀的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C.德彪西受到印象主義繪畫和象徵主義詩歌戲劇的影響,在民族音樂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東方音樂的因素,創造出嶄新的風格,使音樂的表現力大大豐富,他的創作傾向於描繪性,缺乏更深刻的思想性。德彪西在和聲、調性、題材和配器等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對現代主義音樂有重大影響。印象派的另一位大師M.拉韋爾,他和德彪西具有同樣敏銳的色彩感和細膩的審美趣味。但德彪西是任憑想像力的自由馳騁,而拉韋爾更注重形式的嚴謹,喜好運用民間音樂素材,尤其是西班牙的旋律和節奏。這一時期對法國音樂有所貢獻的還有P.迪卡斯、福雷、C.科什蘭、V.丹第、A.魯塞爾等。 20世紀初,法國音樂界異軍突起,E.薩蒂舉起反對印象主義的旗幟,他的代表作是舞劇《炫技表演》。在薩蒂的影響下,被稱為「六人團」的D.米約、A.奧涅格、普朗克、G.奧里克、L.迪雷、G.塔耶費爾(1892~1983),他們在創作上和思想上並沒有統一的原則,只是在反對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的共同立場上聯合在一起。其中最多產的是米約,他醉心於各種手法的創新,一直到運用多調性的寫法。奧涅格是瑞士人,他的管弦樂曲《太平洋231》使他名震全歐,他的最有價值的作品是清唱劇《火刑堆上的貞德》和交響樂作品。年紀最大的迪雷是法國共產黨員,作有大提琴協奏幻想曲、弦樂四重奏曲等,他根據毛澤東的詩詞譜寫了由男高音、合唱與樂隊的《長征》。奧里克是薩蒂的繼承人,他頭腦敏銳,天性幽默,音樂寫得俏皮而富於獨創性。普朗克的創作把古典的明晰和潑辣的諷刺結合在一起,晚年轉為嚴肅的新風格,表現在歌劇《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和弦樂定音鼓協奏曲中。塔耶費爾是位女作曲家和鋼琴家,作有鋼琴協奏曲、鋼琴敘事曲等。 1936年法國出現了一個新的青年作曲家團體「青年法蘭西」,參加的作曲家是O.梅西昂、A.若利韋等。他們公開聲明擁護唯靈論,用現代的音樂技術宣揚天主教教義。梅西昂是現代西方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鑽研印度音樂,研究鳥的歌唱,又深受19世紀C.-A.弗朗克作品的薰陶,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若利韋探求西方音樂與非洲、波里尼西亞、遠東音樂的綜合。他為電子樂器「馬特諾電琴」和管弦樂隊寫的協奏曲,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A.勛伯格和A.von韋貝恩的學生R.萊博維茲以自己的創作和理論著作宣揚十二音技法。他的學生P.布萊茲從韋貝恩的創作原則進一步演繹成整體序列的創作方法。

❻ 世界四大樂派分別是什麼各自特點

1、古典樂派是指那些可以從18世紀最偉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音樂中聽到的風格。常指18~19世紀產生於歐洲的音樂潮流及創作風格。

特點: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對此後音樂歷史的發展是具有非凡推動意義的,因為在這個時期誕生了三大重要的曲式——交響曲、弦樂四重奏以及鍵盤奏鳴曲。

2、浪漫主義音樂(Romantical Music)音樂派系之一,亦稱「浪漫樂派」或「浪漫派音樂」。一般指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發始於德奧,後又波及整個歐洲各國的一種音樂新風格。

特點:浪漫樂派作曲家對和聲技巧的發展同對音響色彩的興趣是相輔相成的:這一個時期的樂隊規模無限擴大,一些樂器得到改善,又有一些新的樂器發明出來、各種樂器的新奇組合產生了新穎的色彩效果,又豐富了管弦樂隊的調色板,從而使這種擁有迷人的音色儲備和力度層次的大型管弦樂隊成為一種理想的工具。

3、民族樂派是指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活躍於歐洲樂壇,與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文化運動密切聯系的一批音樂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政治上是激進的,同情或參加本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在藝術上他們主張創造出具有鮮明民族特性的新音樂。

特點: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大量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並創造性地與西歐傳統音樂的表現手段和藝術技巧相結合,因而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並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水平。這主要體現在作品的體裁和音樂語言上。

4、現代音樂(或稱「現代主義音樂」、「現代派音樂」modernist music)指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中非傳統作曲技法,非功能和聲體系作為理論支撐的,用新的作曲手法、音樂理論、音樂語言創作的音樂。並非指20世紀創作的所有音樂作品。

特點:旋律上:傳統音樂以流暢、起伏自然、有規律進行為基礎,20 世紀音樂的旋律則常常是不流暢的,出現有稜角的大跳,有時沒有句讀,有時避開傳統音樂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響方式代替旋律。

(6)法國音樂是什麼風格擴展閱讀:

人們習慣於把雨果的《序》稱為浪漫主義的綱領,這是因為雨果這篇討伐偽古典主義的檄文,確曾獲得廣泛的響應,從而得以用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掀起一個類似文藝復興的運動,以顯示浪漫主義文學的巨大聲勢。

因此文學史上常把雨果發表這篇序言的1827年和隨後因雨果的浪漫主義戲劇《歐那尼》上演成功而達到浪漫主義發展高潮的1830年,作為古典主義同浪漫主義在時間上的分界。

探究浪漫主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初。因為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中短篇小說《阿達拉》(1801年)和《勒內》(1805年),已經包含了日後浪漫主義文學將要加以發展和誇張的一切優缺點的萌芽(特別是勒內這個悲觀厭世的「世紀病」的典型人物的出現),

所以有些人常把整個十九世紀視作浪漫主義的紀元,有時甚至還把它的結束時間延伸到大約1910年間。

❼ 比較巴洛克和洛可可音樂的區別

巴洛克時期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時代,大致為17世紀。最常見的特點是氣勢宏偉,生氣勃勃,有動態感,氣氛緊張,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長於表現各種強烈的感情色彩和無窮感,頗有打破各種藝術界限的趨勢。巴洛克時期藝術的庄嚴高貴特點,來自文藝復興時期所發揚的古代藝術精華,同禮教觀念的約束作用的結合。在音樂方面,藝術史上最明顯的轉折點發生於十七世紀初的義大利。音樂領域中的巴洛克時期如同其它藝術領域一樣也體現出各種不同的風格。 Rococo(洛可可),音樂中的洛可可,以類比和比喻的方式從裝飾藝術中借用到音樂領域中來的一個術語,特別是指十八世紀的法國音樂。
原意指十七世紀末源於法國建築方面裝飾藝術的一種風格。這種風格是由於當時一般不嚴格遵從法國古典主義法則而產生的,它並不是義大利巴洛克之必然後果。最早確定其起源的人中,有一個金布爾(kimball)是這樣描寫它的:「受到阿拉伯式圖案(arabesque)風格啟示,在畫面上,根據畫面的脈絡勾勒出來的線條組織。」
根據他的看法,它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無比輕盈、典雅的階段,一直延續到1730年左右,正確地應稱為『法國攝政時期風格』,第二個階段是「繪畫式風格」或稱「路易十六風格」,這大約延續至1760年,基本上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沿著形式上更為誇張的方向進一步細節化;主要代表人物是皮諾(pineau)。它的衰落起於新古典主義的復辟。
音樂中的洛可可風格從未被嚴格地、細致詳盡的描述過。評論家們對於多種多樣的音樂現象都採用過這一用語,而其中多數用十八世紀的「華麗」(galant)這一用於來描述還更恰當一些。佩爾格萊西(Pergolesi)的《奴僕作夫人》(La serva padrona)曾被稱為「義大利的洛可可」,然而這是既未說明法國與義大利在藝術上的聯系,也未說明他們在音樂上的聯系。這一概念也被同樣的模稜兩可地用於文學,甚至被用到歌德的頭上。按照審慎的原則,我們在使用「洛可可」這個概念進行類比時,應當嚴格地只限於在法國的范圍之內,或者只限於在地理上或藝術上突出地受到法國影響的領域之內!芭蕾舞就是這樣的一個領域,不管在哪裡它都主要地受到法國的支配。德圖什(Destouches)和康普拉(Campra)的歌唱芭蕾劇(Opera ballet)和田園劇(pastorals)表現出在呂利哀婉動人而庄嚴、肅穆的英雄氣概的悲劇之後,在色彩上某種程度上的緩和。第一階段或「攝政時期風格」也與庫普蘭(Couperin)的成熟時期相應,庫普蘭在繼承十七世紀前輩的傳統之後,進一步在裝飾和精工雕琢方面創立了法國的獨特風格,洛可可風格的因素在他田園主題的風格小品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在同一時期,也出現了法國的長笛學派,這也有助於以後「華麗風格」的建立,而這也可視為古舊規范的解體。拉洛朗西(La Laurencie)聯系法國小提琴學派,即勒克萊爾(Leclair)學派的建立,提出了一種「洛可可」或「華麗」風格。第二時期和拉莫的上升時期相應。拉莫以他和聲上各種曲折復雜性與突兀變化使聽眾為之困惑,當時有評論家用「優美如畫」來形容拉莫的《碟子》

❽ 德國,義大利,法國的音樂風格

一、德國歌劇風格

(一)韋伯及德國初期歌劇

韋伯是十九世紀初期德國重要的歌劇作曲家,他以民間歌劇為基礎,從本國音樂傳統中探索德國浪漫主義歌劇創作的道路,吸收外國歌劇的優點,並創作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德國浪漫主義歌劇《自由射手》。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特點,在《自由射手》中有相當的體現:(1)情節取自中世紀歷史、傳奇或神話,《自由射手》取材於德國民間關於黑獵人的古老傳說,故事中有神怪異事;(2)勾勒狂野而神秘的大自然背景以及儉朴的鄉村生活和鄉村風景;(3)重視物質和神靈的背景,這點與當時的義大利和法國歌劇有所不同;(4)採用德國民族情調的簡單民歌曲調,在寫山林和獵人時用了獵人號角的音調,寫農村節日用了民間舞蹈和進行曲以及獵人合唱;(5)樂隊色彩對於戲劇情節的渲染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韋伯不滿足於《自由射手》那種比較靠近歌唱劇及單純的民間風格,力圖創造理想中的「綜合藝術」式的德國歌劇。

《歐麗安特》是他進一步發展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嘗試,不含道白,規模結構近似大歌劇,音樂貫穿全劇。音樂織體連綿不斷,採用對比的和聲風格來刻畫戲劇中的敵對力量,主題以反復和變形出現。這種通過反復出現的音樂主題、音色和調性來達到音樂的連續和統一,為瓦格納的歌劇開辟了道路。

(二)瓦格納與十九世紀中下葉的德國歌劇

瓦格納是十九世紀德國重要的歌劇作曲家,他的貢獻在於創造出完美的德國歌劇範例,開創「樂劇」的新形式歌劇,尤其是在後期的創作中新的和聲體系打破並瓦解了傳統調性的創作思路,建立了一種新的歌劇審美傾向。

瓦格納歌劇的風格體現在:(1)歌劇以體現永恆精神的神話為主題,採用北歐(包括德國)的古代中世紀神話與傳說作為題材;(2)樂隊的編制擴展,重視器樂的表現力,管弦樂地位與唱詞同等重要,有時甚至比唱詞更好地表達歌劇內容;(3)詩歌與音樂的結合、舞台與表演的融合成為了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4)採用「無終旋律」織體,把歌唱聲部融入樂隊中;(5)主導動機成為瓦格納樂劇中不可缺少的音樂元素;(6)不協和音、不清晰調式已經開始出現,逐漸瓦解傳統和聲功能體系;(7)表現出深刻的哲理性和思想性,瓦格納認為神話代表永恆的真理,使他內心的崇高性、哲理性得到體現。

二、法國歌劇風格

(一)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大歌劇和喜歌劇

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成為

閱讀全文

與法國音樂是什麼風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