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拿破崙時代如何訓練炮兵

法國拿破崙時代如何訓練炮兵

發布時間:2022-01-20 09:11:17

㈠ 拿破崙時代的炮兵

大哥,電影追求低成本,高收益,導演哪裡想的了那麼多,大體有個炮的樣子就行了。要是真正的炮兵,一定會有瞄準裝置。但其實實際情況是當時的炮兵瞄準技術確實很落後,拿破崙在讀軍校時寫過一篇文章,詳細講述了他想出來的三角測距理論,這項創造性的發明讓當時的將軍對拿破崙大加贊賞。本身歷史上不是也有拿破崙利用三角帽測量河對岸敵軍的故事嗎。當時瞄準確實是靠經驗的。而且當時都是滑膛炮,打出去哪有什麼准頭。所以當時炮兵巨大作用在於其威懾力。

㈡ 拿破崙時期如何步,騎,炮協同作戰

一般來說是炮兵也進行火力壓制和大面積殺傷,然後騎兵趁機快速沖鋒,另對手崩潰,最後步兵推進,鞏固陣地,騎兵繼續追擊對手,步兵之後跟進...
滑鐵盧戰敗的原因之一是步兵不足,不能守住已經攻下來的陣地,而導致騎兵的拉鋸戰,進進退退,結果拖到了布呂歇爾的援軍(自己的援軍卻不知所蹤)到來,於是被擊潰了

㈢ 拿破崙時期的士兵是怎麼樣的

拿破崙時期,或者說18至19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左右為止,前裝火葯槍是一個開創式的發明和非常易於普及的戰場兵器。前裝火葯槍使得一個小小的國家經過簡單的訓練後都能快速的組建起一支具備一定戰力的軍隊;而不像從前訓練弓箭手需要精選臂力合格的士兵,製作工藝復雜且損壞率頗高的弓箭,以及大量的訓練時間。這使得戰爭的成本和兵員的補充比起冷兵器時代有了長足的進步。

而成排式列隊射擊,是因為當時還沒有足夠好的工業能力大量製作線膛槍,所以大量的滑膛火葯槍的精準度是較差的,同時效果較好的裝填時間需要1分鍾到90秒的樣子,因此必須進行齊射,已達到較好的覆蓋和殺傷力(口徑比如有14毫米的鐵或鉛丸,威力很大)。

另外騎兵的應用非常重要,因為那個年代沒有電話,有效的信息傳遞只能靠騎兵傳信,指揮官對戰局的應變很差,而打破敵方陣列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騎兵側翼突擊,而敵方指揮官的可應變方式是很有限的,當時離開隊列的單個士兵戰鬥力是很低的。(只有極少的精銳士兵戰鬥力較強,用於在陣地戰前投入到預期的陣地,以散兵線的形式清掃敵方凸前士兵和維持戰場場地,直到白天決戰開始)再加上裝填時間的問題,騎兵的應用將很容易打破敵方隊列,從而使得敵方隊列一個一個潰敗。事實證明,一個訓練有素的法國騎兵連(比如法國胸甲騎兵或龍騎兵)很容易就能擊潰長期使用冷兵器的騎馬部落的軍隊(騎兵戰術+陣型+卡賓槍)。

㈣ 拿破崙的軍隊的訓練方法

步兵(一)
步兵是拿破崙時期軍隊的主體。相較於其他兵種,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傷亡,但又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步兵通常分為三類: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發槍兵Fusilier);擲彈兵(Grenadier);輕步兵(light infantry)。擲彈兵會由最為「英勇」「健壯」的士兵組成。(個人認為,「擲彈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稱而已,並不會真的「擲彈」 )。輕步兵則由「身材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組成。各國對輕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國叫獵兵(chasseurs)英國的叫輕步兵或來復槍兵(rifleman)。前兩類步兵通常排成較緊密的隊形,從而發揚火力。輕步兵則會形成「散兵線」(skirmishing),己方進攻時,用來動搖敵人防禦陣線;己方防禦時,用以打亂敵人進攻節奏。

當時的步兵大多數裝備的都是大口徑滑膛槍,各國滑膛槍的原理構造都沒有太大差別。1740年英國推出的標准步槍(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長46英寸(117cm),口徑0.75英寸(19mm)。七年戰爭之後,身管縮短到42英寸(107cm),口徑不變。與法國的戰爭爆發後,英國由於缺少穩定的原料供應來源,轉而責承東印度公司製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槍(India Pattern)。到1797年,這種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槍已經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巨大的產量不僅滿足了英軍的需要,更裝備到反法同盟各國。1802年,英國軍火部門又推出了新款步槍,但是只有少量裝備部隊。盡管准確性不佳,英國滑膛槍系仍然大受部隊的歡迎,被士兵們稱作「褐貝絲」(Brown Bess)。

法軍主要裝備的「1777款」滑膛槍身管長44英寸(112cm),口徑0.69英寸(17.5mm)。全槍長59.5英寸(151cm),比英國槍略輕(重約10磅=4.54kg)。強化了扳機,採用黃銅材質的擊發槽(priming pan),槍管用扣環固定以便於更換。法國革命期間,對1777款滑膛槍只進行了輕微的改動(成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槍還有多種變型,用來裝備騎兵。這些變型在長度和裝飾上區別於步兵型,但是口徑和擊發部分均保持不變。法國槍上還有固定槍管的扣環,便於更換。

其他國的滑膛槍包括:普魯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槍(1805),普魯士新款(1809),但是實際上1806年普魯士戰敗後,基本上依靠英國援助和繳獲過日子。奧軍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對擊發裝置作了些許改進。俄國滑膛槍裝備較為混亂,先後裝備了不下12種滑膛槍。其中當數圖拉兵工廠的1810款性能最好。

命中率低是當時滑膛槍的主要缺點。由於擊發時間過長,在扣動扳機到點燃裝葯這段時間里,槍口的晃動無法避免。這種晃動加上只有前面一顆準星(沒有後準星)嚴重影響了射擊的准確性。黑火葯燃燒後會在槍管內留下殘留物,在激烈的戰斗中這種殘留是沒時間清除的。為了不妨礙射擊,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較小的彈丸。各國滑膛槍彈丸和槍管之間的縫隙(游隙)大概處於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圍內。游隙保證了射擊的順暢,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軍曾經對普法兩國的滑膛槍做了一項試驗。對一個10英尺寬6英尺高的目標(3.05×1.83m)普軍1782型射擊100發,在100步長(pace=0.76m;76m)的距離上可以命中60發;200步時40發;300步時只有25發,法國的1777型滑膛槍的成績也沒好到哪去。考慮到戰場環境,(前面提到的)煙霧,恐懼,噪音等因素對士兵心裡的影響,命中率要比這種理想試驗還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碼(91.4m)的距離上對一個進攻中的步兵縱隊(column)進行兩次齊射,理論上可以命中500到600發。可是根據各國軍隊的經驗,戰場上能命中150發就已經是最佳成績了。當時滑膛槍理論上的有效射程為300步長(228m),實際上在這個距離射擊完全是在浪費彈葯。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問題。激烈的戰斗中,整個裝填開火的過程會出現許多問題。例如,擊發槽內的火葯沒有引然主裝葯;火石用舊卻忘記更換;槍口殘留物淤積過多,等等。據統計,長時間的交戰中,不能擊發的幾率竟高達20%。

經常有網友對拿破崙時期的戰斗形式感到疑惑,覺得列隊進攻目標太大。其實,看了上面的介紹我想大家的疑問應該得到部分解答了。當時的步兵射速大概為每分鍾2到3發,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單獨一支滑膛槍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橫隊或者縱隊,集中火力,才能有較好的殺傷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隊形可以及時應付騎兵的沖擊。(關於這點會在後面談到,這里就不細說了。)

拿破崙時代,各國士兵通常在彈葯袋裡攜帶50到60次射擊所需的彈葯。一次戰斗平均消耗20發左右。英軍在西班牙Vittoria戰斗中消耗較大,平均每人打了60發,全軍共消耗彈葯350萬發。可是命中率卻出奇的低,每450發才造成1名敵軍傷亡。幸運的是,當時惠靈頓的補給狀況很好,消耗的彈葯很快得到了補充。在馬倫哥,法軍上尉Coignet的營用光了所有的彈葯,千鈞一發之際,及時趕到的彈葯充足的近衛軍救了他們。

缺乏訓練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數軍隊里,滑膛槍射擊訓練簡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線由於兵力相對分散,提高射擊精度就相當重要。盡管如此,革命期間較為強調散兵線戰術的法軍仍然很少進行針對訓練,輕步兵們只能到實戰中去提高自己。據法軍士兵的回憶,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以後才有射擊訓練。1800年,貝爾第埃簽發命令:法軍新兵必須接受裝填、操槍、瞄準、射擊等訓練,要保證上戰場前實彈射擊過幾次。但是,事實上並沒有足夠的彈葯和時間來保證充足的訓練。英軍在這方面作得較好,但也只有30發實彈+50次無彈丸射擊。

到此講的都是滑膛槍,而當時有膛線的更為准確的來復槍其實已經在各國軍隊中出現。法軍對來復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試驗,但到1807年拿破崙命令禁用來復槍,而其他國家都有小規模的輕步兵或獵兵裝備來復槍。來復槍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線的作戰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點是裝填時間較長、容易阻塞。再考慮到製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訓練所需的時間,來復槍就明顯不如滑膛槍適於裝備大兵團了。所以,連較為接受來復槍的英軍也僅有兩個輕步兵團裝備來復槍——60和95步兵團。

無論滑膛槍還是來復槍,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開采火石通常是在潮濕的天氣里進行,乾燥後,由熟練工人粉碎、整形。英國出產質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給歐洲大陸上的盟友們。法國的香檳省和皮卡第地區也出產火石。薩克森是歐洲大陸上的另一火石產地。相比之下,普魯士就缺乏火石資源,在沒得到英國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體是什麼?)由於火石的重要性,士兵們基本上都有一塊備用,每個營部還都保有相當數量的儲備。戰斗前,火石是必檢的項目之一。奧斯特利茨會戰的前夜,拿破崙親自提醒近衛軍:「換一塊新火石,明天會有大用場的。」

另一項必檢的項目是彈葯。一個硬紙包里裝有大概150格令(約為10克)黑火葯和一顆鉛彈,在兵工廠製成後,以每箱1000包出場,配給部隊。連里的軍官負責每天早晨檢查士兵的彈葯情況。

步兵(二):基本隊形
由於原書的英國作者對於隊形的看法太過於偏向英國的兩列橫隊,並沒有從歷史的角度客觀的評價當時的隊形戰術(個人覺得,英國的兩列橫隊並沒有那麼神奇,以後還想專門和大家討論一下),所以我打算自己「原創」一部分。其實,拿破崙時期軍隊的陣型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在基本隊形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變體。一千多字的短文是無法面面俱到的。因此,下面主要介紹營級單位的基本攻擊、防禦隊形。

上一部分我們已經講到了當時火器的種種局限,正是這些缺點使得當時的軍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隊形來提高滑膛槍的射擊效果。法國革命初期,由於缺乏訓練、紀律渙散的志願兵為數眾多,防禦時尚能形成傳統的三列橫隊,進攻時則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隊形作戰,指揮官們只好增加散兵線的規模,有時甚至整營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時期的歐洲大陸各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卻還都保持著18世紀流行的線性橫隊。這些國家沒有改革是因為法國的「散兵」戰術對他們的隊形不能構成威脅。奧軍將領認為:「散兵的零星射擊根本無法動搖一個訓練有素的步兵陣列」。隨著法軍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隊形的作用也逐漸受到重視,通常會有一個營縱隊跟在散兵線後面給予支持,這種戰術當時收效很好。拿破崙上台後,歐洲各國軍隊也都引入了散兵線戰術,法國的散兵線的干擾效果大打折扣,動搖敵方陣線的任務更多的由炮兵來完成。因此,散兵線被適當削弱了,攻擊縱隊則被大大強化,拿破崙後期的戰役甚至動用整師的兵力形成攻擊縱隊沖擊敵方防禦陣地(滑鐵盧就用過)。相比較,其他國家的三列線性隊形就有點單薄了。1806年,奧軍採用了類似法軍的攻擊縱隊。1807年的普軍、1810年的俄軍也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橫隊的是英國(攻防通用),英國的條例規定的是三列橫隊,可是惠靈頓等英國將領常常採用的是兩列橫隊。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保持較寬正面,更好地發揮火力。

「營」是當時軍隊的基本戰術單位,由於手頭缺乏其他國家的資料,只好以法、英兩國的情況為例了。早期法軍一個營建制內有8個連,1808年依照拿破崙的訓令,改為6個連,但是全營的人數並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連的規模增大而已。無論是6個連還是8個連,均包括一個擲彈兵連和一個獵兵連,其餘為燧發槍連。按照訓令,法軍一個營應該有800人左右,不過多數部隊達不到這個人數。通常法軍一個營約有600~700人。滑鐵盧戰役時,法軍平均每營560人左右。下圖是一個6連營的行進、攻擊縱隊(8個連的類似),後面兩個是擲彈兵和獵兵連。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線,獵兵連會被抽走,後面僅留一個連。擲彈連並不總在後面,當士氣較低時,較精銳的擲彈連在後面押陣,穩定軍心,防止前面的部隊崩潰。當士氣較高時,擲彈連通常在縱隊的右前方引導攻擊。連保持三列橫隊,列與列之間間隔約1米。連與連之間的間隔約為8~10米,整個縱隊的縱深為25米左右,行進時可能拉得更開一些。軍官和軍士的位置已在圖上標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個「營參謀」大概相當於營副,但是法軍將其歸為參謀軍官。最後一個也是軍士,但不知怎麼譯。大家幫忙看看!)有時,缺獵兵連的營縱隊會採用一個連為正面,五個連依次排開,不過這種縱隊並不多見

英軍一個營由10個連組成,包括一個擲彈連和一個獵兵連,軍官士兵共計640人左右。下圖為英軍營防禦進攻通用隊形——兩列橫隊。正面寬約200米。軍官的圖例與法軍基本一致,黑色圓點為鼓手。英軍的行軍隊形也是縱隊,每連兩列,10個連前後依次排開。

騎兵的存在對步兵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雖然展開的步兵隊列可以應付正面的騎兵沖擊,但是薄弱的側翼和後部卻極易受到攻擊。步兵對付騎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陣」——四面向外的「刺刀叢」。形成方陣涉及一系列復雜的部隊調動,因此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在情況復雜的戰場上,步兵可能會因為沒有及時形成方陣而遭受重大的損失。英軍在西班牙與法軍作戰期間,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來的大雨遮蔽了視線,雨停後才發現側翼有兩個法軍輕騎兵團正准備攻擊。匆忙間,有三個營沒來得及形成方陣。結果,短短的五分鍾內,這三個營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80名軍官和1568名士兵中傷亡了1248人。

下圖為一個英軍營由行軍縱隊轉為方陣的過程。如果,營已經展開為橫隊,則需要先變為縱隊。也就是說最左邊的獵兵連要跑一個相當長的距離到縱隊最後。法軍形成方陣的過程與英軍類似,中間兩個連分別轉向兩側展開。

下圖為方陣里步兵的姿態,前排步兵半跪,槍托著地,刺刀指向斜上方。後面的步兵,保持站姿,對迫近的騎兵射擊。

方陣雖然能有效的對付騎兵,但是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營的正面被大大縮小了,無法發揮原有的火力。如果敵方的騎兵與步兵協同得當,就會利用暫時的步兵火力優勢大量殺傷方陣里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陣隊形正是炮兵的極佳射擊對象。根據一名英軍的回憶,在滑鐵盧,兩個布倫瑞克方陣在法軍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潰,根本沒有堅持到法軍騎兵的沖擊。最後,如果在騎兵沖鋒的強大心裡壓力下,方陣的一部分動搖了甚或崩潰了,餘下的步兵必然會徹底暴露給敵方的騎兵。有經驗的騎兵往往會把握甚至創造這樣的機會。瓦格拉姆會戰期間,法軍騎兵上校Castex的第20獵騎兵團放棄了應該攻擊的那一營奧軍,轉而對臨近一個剛剛開過火的奧軍方陣沖鋒。還沒來得及重新裝填的奧軍步兵被突然的變化驚呆了,頃刻之間整個方陣陣腳大亂。

前面介紹的只是營級的基本戰術隊形。戰場上,更高級的指揮官,會跟據情況靈活使用上述隊形。 另外,以營隊形為基礎,各國軍隊都創造了一些團、師級的隊形。比如,有三個營的法軍「團」會展開中間的營,而保持兩邊的營縱隊。再如,法軍的「師」縱隊——師里每個營均展開成橫隊,以一個營為正面形成縱隊。這些隊形在游戲《滑鐵盧—拿破崙的最後一戰》中均有體現,感興趣的網友可以找來玩玩。

步兵(三):刺刀
拿破崙時期,滑膛槍的刺刀是一根長15到18英寸(38~45厘米)的三角鐵,三面全部開刃。上刺刀時,將刀柄套在槍口上,擰緊螺絲加以固定。
由於來復槍的槍長較短,為了彌補不足,英軍來復槍的刺刀長達25英寸(63.5厘米)。而且,形狀為「劍」型。下圖為英軍來復槍及其刺刀。與滑膛槍常備刺刀的情況不同,為了方便,來復槍的刺刀只在需要的時候才被裝到槍上.

革命時期,法國軍隊十分強調刺刀的運用。卡爾諾(Carnot督朝廷的一員)在1794年2月簽署命令:「法軍士兵必須隨時准備運用刺刀(action with bayonet on every occasion)」。拿破崙也同樣重視這種冷兵器。法軍上尉Blaze回憶到:「皇帝陛下似乎對刺刀殺人的方式情有獨鍾」。當時的軍事理論更是認為:「只有第一次的齊射是有效的,後面的戰斗要靠刺刀和劍來完成」。(Gay de Vernon)正因為如此,奧軍和普軍也同樣強調刺刀的重要性,即使公認的改革派——查理大公也認為刺刀是最好的近戰武器。 至於更為冷兵器化的俄軍,派到俄國考察的英國將軍Wilson在1810年的報告中寫道:「刺刀簡直就是為俄國人設計的武器……他們更善於密集縱隊的刺刀沖鋒」。

然而,實戰中刺刀見紅的搏殺並不常見。在奧斯特利茨,俄國近衛軍進行了一次典型俄國式的300碼刺刀沖鋒,可是在突破了法軍第一道防線後便被後續的法軍火力擊退了。拿破崙『大軍團』的醫官(Surgeon General)Larrey曾經對法軍的傷亡進行過一些統計,結果發現:相比119例槍傷,一次戰斗中刺刀造成的傷亡只有5例。因此,他認為刺刀的心理作用要遠大於實際效果。同樣,惠靈頓的一個高級醫官Guthrie也認為:刺刀沖鋒很難達到預期的手腳相搏(hand to hand and foot to foot)的結果。不是沖鋒的一方被火力擊退;就是防守的一方受不了心理壓力落荒而逃。醫生們的觀點,被前線的指揮官進一步證實。約米尼聲稱:我從未在通常的戰斗中見過刺刀肉搏(I never saw such a thing on a regular field of battle)。(作者原文這段的結論是:刺刀肉搏並不能對戰斗的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我不能完全同意這個觀點。心理作用的結果難道就不是結果了嗎?戰爭中精神作用往往更明顯。歷史上,一支沒有遭受重大傷亡的部隊精神上卻已經被打敗的例子屢見不鮮。因此我認為,上面的論據只能總結為肉搏不常發生。)

盡管不常見,某些情況下刺刀肉搏還是必須的,比如攻入堡壘後的戰斗,再比如雨天彈葯無法擊發的情況。在卡地茲(KATZBACH)的瓢潑大雨中,普軍用刺刀和槍托與法軍進行了激烈的肉搏並使法軍遭受了很大的傷亡。

正像前面討論過得那樣,對抗騎兵的沖擊是刺刀的另一個主要功能。從這點上看,面對隨時可能的騎兵攻擊,刺刀是必不可少的。法國革命初期,為了彌補火槍刺刀的不足,長矛這種過時已久的武器,作為刺刀的代用品,曾被重新使用過。1792年早些時候,法國的幾個城市相繼生產了為數不少的,10到15英尺長(3~4.5米)的長矛。1792年8月,立法會(Legislative Assembly)命令:在法軍中分發使用長矛。從這時起到1793年夏天,許多新徵召的部隊都是帶著這種簡陋的武器開赴前線的。當時,北方軍團的Custine將軍曾經對下屬說:全法國缺槍的部隊不只我們一個,我們只有用這些長矛來彌補滑膛槍的不足才行。盡管在近戰中的效果不錯,也不能改變其沒有火力的弱點。隨著步槍產量的提高,長矛也就漸漸從法軍的武器庫中消失了。

想必大家還記得前面步兵方陣里提到英軍在西班牙遭遇法軍騎兵的戰例,上圖即為後人根據當時情況創作的水彩畫。遠處背景是排好的英軍方陣,近處可看到倒斃的英軍。畫中揮刀者為法國第二驃騎兵團的騎手,持長矛者為第七波蘭槍騎兵團騎手。

(一)騎兵的組成和類型
隨著拿破崙時代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騎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馬爾伯勒公爵(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軍將領)的軍隊里騎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間。威廉大帝的騎兵也佔到總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崙的大軍團中,高峰時的騎兵只佔總兵力的23%。遠征俄國後期,由於缺乏補給,騎兵只有可憐的5.2%。在西班牙的歷次戰役中,惠靈頓的英軍騎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當時的騎兵可以粗略的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大類。進一步細分則包括:胸甲騎兵(Cuirassier);火槍騎兵(Carabinier:這個詞直譯應該是「卡賓槍手」,早期騎兵中只有此類騎兵裝備火槍,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崙時期,騎兵基本都有火槍,並非此類騎兵獨有,所以我不知這么翻譯是否恰當,還請大家幫忙);龍騎兵(Dragoon);驃騎兵(Hussar);獵騎兵(Chasseur);槍騎兵(Lancer);俄國哥薩克(Cossack)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拿破崙軍隊編制

1.步兵

在拿破崙設立軍之後:

軍團(方面軍)-軍-師-旅-半旅團或常備團(聯隊)-營-連

軍團通常由2個或者2個以上的軍組建,只有1807年歐洲的萊因軍團下轄6個司令部.

軍通常由1-4個步兵師,2個騎兵團-2個輕騎兵師組成,軍長一名

(1)轄1個步兵師 1800年預備軍團拉納軍轄華亭師

(2)轄1個步兵師,2個騎兵團 1805年大軍團近衛軍

(3)轄2個步兵師 1805年大軍團第七軍

(4)轄2個步兵師,1個輕騎兵師 1805年大軍團第一軍

(5)轄3個步兵師,1個輕騎兵師 1805年大軍團第二軍

(6)轄3個步兵師,1個半輕騎兵師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二軍

(7)轄4個步兵師,1個輕騎兵師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四軍

(8)轄4個步兵師,2個輕騎兵師 1809德意志軍團第三軍

師轄2-5個旅 師長一名

一般的師都是轄2個或者3個旅.但是根據記載,1805年的師中存在第五個團隊的情況,不知道是否有旅指揮,或者是師直屬.

(1)2個旅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四軍聖西爾師

(2)3個旅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二軍

(3)4個旅 1795年義大利軍團馬塞納師

(4)5個旅 1795年義大利軍團奧熱羅師

旅轄2個半旅團或者團(聯隊),一名旅長

半旅團

他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來自國民自衛軍,一種說法是改編自山區子弟組成的獵兵營.

裝備訓練與常備團一致.似乎也有說法他們就是輕裝步兵團.

常備團(聯隊)

通常轄3個營,每個營9個連.

2.騎兵

騎兵編制相對復雜一些,還有許多問題沒有弄清楚。已知如下:

一般遵循軍-師-旅-團-連(中隊)的編制(好象團直接就轄連了。營的名稱雖然出現,但是不詳)

騎兵軍,通常由3-5個師組成(還可能編制預備役騎兵師,但是暫時不計入)

(1)3個騎兵師 1812年征俄的騎兵軍

(2)4個騎兵師 1809年德意志軍團騎兵軍(2輕/2重)

(3)5個騎兵師 1805年大軍團騎兵軍

騎兵師分輕騎兵師,重騎兵師和龍騎兵師

輕騎兵師通常由2個旅組成,每個步兵軍一般也配備1-2個,用於偵察警戒

而有些編制說正副師長各一名,助理師長兩名(尚還沒有證實是否全部都這樣)

如: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四軍輕騎兵師

輕騎兵旅通常是3個團。

重騎兵師通常由2個旅組成。

如:1809年德意志軍團騎兵軍重騎兵師

重騎兵旅由1-2個團組成

龍騎兵師通常由3個旅組成

如:1809年德意志軍團的預備龍騎兵師

龍騎兵旅由2個團組成

特殊時間的騎兵師

1800年的預備軍團騎兵師,轄4個旅,具體屬性不詳。

騎兵團的編制還在查證中,但是可以舉一個例子來窺視:

1809年拿破崙要求編成一個獵騎兵團,隸屬總參謀長。他從3個獵騎兵團,抽調4個騎兵連而成。

3.炮兵

炮兵就更比騎兵復雜了.因為鄙人資料不足,無法解釋清楚,只能提供如下:

1.法國將領格里包法爾給法軍制訂的制度為:

1營(1000人)4門,1師(9000人)36門,1軍團(40000人)160門

2.拿破崙改為:

1個步兵師2個炮兵連,1個輕騎兵師/龍騎兵師1個炮兵連,1個甲騎兵師2個炮兵連

通常1個軍含4個步兵師,輕騎兵師,龍騎兵師,甲騎兵師各一,軍團直轄3個炮兵連,總共15個炮兵連.120門火炮.

其中72門6磅炮,18門12磅炮,30門榴彈炮

平均每門炮30匹馬,35個人

拿破崙近衛軍的騎兵師在1811年曾經1個師配備24門火炮,而3個近衛軍師總共配備128門野戰炮.這應該被認為是加強的.

1815年滑鐵盧的12磅炮兵連,確實是8門火炮編成1連

因為根據拿破崙的命令記載,1,2,6軍的3個12磅炮兵連投入作戰,共24門.

實際由於各軍編制不同,作戰中使用繳獲火炮等多種因素,上述編制並沒能完全遵照

如: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二軍所轄部隊為例:

由6個半旅團組成的師,每師18門火炮

聖*伊列爾師由6個常備團(聯隊)組成,有15門火炮

艾斯帕尼亞輕騎兵師4個騎兵團組成,有6門火炮

而:

1809年德意志軍團第四軍所轄4常備團(聯隊)組成的步兵師有12門火炮

此外,龍騎兵師和重騎兵師都是每師6門火炮(1809年德意志軍團騎兵軍)

拿破崙取消了4,8磅炮,因為戰斗時,軍官通常隨意使用4或者8磅炮.用6磅炮代替.

根據上述數據的推算:

騎兵師是不會拉12磅炮的,所以6門炮的連不是使用榴彈炮就是6磅炮.(因為無法查證)

所以就推理:

1.如果是榴彈炮,那麼各炮兵連編制應該是每榴彈炮連6門,每6磅炮和12磅炮連9門.

(這里一個軍就有了2個12磅炮連,與其他資料矛盾)

2,如果是6磅炮,除非騎兵炮連的編制與步兵不同,否則就會得出光6磅炮就有12個炮兵連.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關於炮兵連的編制有待查證

4.工兵和輜重部隊

工兵部隊通常是營-連編制,隸屬炮兵部隊

包括工兵營,先鋒工兵營,架橋工兵營三種

工兵營是工兵連與地雷工兵連的混編部隊,每營推測通常為6個連

先鋒工兵營由先鋒工兵連組成,通常為4個

架橋工兵營由架橋工兵連組成,通常為3個

除先鋒工兵連編制150人外,其他工兵連編制均100人

作戰時,所有上述工兵營統歸一個工兵少校指揮

此外,通常工兵部隊還編入海軍的工作營。

至於各軍所配屬工兵連究竟是直接來自工兵部隊還是事先獨立編制,待考

輜重部隊

營-連編制。每營210人,轄3連,每連40輛馬車。

按照編制,每師都轄1個輜重營。但似乎實戰中並非如此。從1809年戰爭的記錄來看,似乎也只有保證1個軍1個營,(1809年作戰,根據皇帝的命令,集結和成立的為5個輜重營,600輛馬車)究竟如何,待考。

㈤ 拿破崙為何放棄了當海軍的夢想,而選擇了學習炮兵專業

他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他是十九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軍事政治家,他頒布的法典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然而,一次大決戰失敗後,他被流放至地中海的孤島上,結果又奇跡般地迅速卷土重來,令敵手們個個聞風喪膽。對,他就是軍事天才拿破崙·波拿巴。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世界之所以平衡,是因為有上帝的存在,歐洲的天秤之所以保持平衡,是因為有拿破崙,拿破崙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那麼拿破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㈥ 拿破崙時代的炮兵究竟數學要多好

我想可能是不需要太多的數學技術的,因為在實戰中,不可能說給你留下的時間讓你來計算,只是需要一定的測量距離的技術能力。

㈦ 關於拿破崙全面戰爭炮兵

榴彈炮放在部隊後就好了,加農炮必須放在部隊前方才行。樓上純胡扯,部隊跑到前面去交火的話就完全掩蓋了炮兵的近程殺傷力。一般來說炮兵應該與步兵交錯布置,或者是集中布置由騎兵在後方掩護。但無論怎樣布置都一定要注意地形,處於制高點的炮兵可以發揮最大功效,但同時也容易敵方火力壓制,具體布局要依戰況而定。(榴彈炮不受地形限制)
在破壞里方面,個人覺得榴彈炮的開花彈破壞力是最強的,無論對步兵還是騎兵的傷害都很大,而且對士氣的打擊也是很明顯的。加農炮的普通炮彈對付騎兵和堡壘的效果很好,但對步兵的殺傷有限。榴彈炮和加農炮的霰彈雖然射程有限,但是對敵方任何部隊的殺傷力都是驚人的。其實炮兵完全不必擔心敵方近身(除非是肉搏),霰彈一炮下去少則十幾人,多則三十幾人。如果對方跟你對射,那完全就是找死,如果對方選擇沖鋒肉搏,那就派己方的步兵或騎兵予以掩護。總之這個游戲里炮兵是主導力量,運用得當的話可以事半功倍。

㈧ 拿破崙時期火炮的性能具體如何

首先先要清理殘余火葯,通常是在戰後在清,但殘葯在戰斗中不能積太多,有經驗的炮手會自己判斷戰斗中是否該清。
清理完畢後,由炮口按照火葯→填塞物→炮彈→填塞物的順序裝葯,然後捅到最裡面。
那時的火炮,有很多種擊發方式
其實滑膛槍時代也分很多時代,看衣服就能看出來,在不同時期火炮也有所區別: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期,主要是普通半長袍軍裝+帶飾品的寬邊帽;
7年戰爭或獨立戰爭時期,主要是鑲邊流線半長袍軍裝+三角冒;
拿破崙戰爭時期,主要是燕尾軍裝,帽子式樣多了,有熊皮毛、高禮帽、長筒帽等等;
南北戰爭時期,開始使用平下擺軍裝,帽子各國都不同,少數國家已經出現大檐帽。
拿破崙戰爭是1792—1815,也就是第三個時代,那時的火炮主要有兩種擊發方式
一是像滑膛槍一樣燧發,和現代火炮大致原理差不多,不過現代火炮擊發是扳一個桿,而那時是拉一條繩。這種是在當時是比較新的火炮,只有較發達的幾個國家才用。
二是用一個鳥嘴型把子浸泡葯水,然後放進引信孔里,與火葯發生反應,這在7年戰爭就開始用了,在當時是主要的火炮,尤其是1804年以前。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較落後的國家還在用火繩式火炮。
火炮的發射速度是不穩定的,主要取決於炮組成員人數、地方、天氣等等因素。
由於戰場上經常死人,炮組成員都是不固定的,理想狀態是6人,不過一般都是3到4人,兵力短缺的時候也有兩人炮組的。天氣、地形、氣候則影響每次開炮後的復位時間。
正常情況下,一門12磅路戰炮是一分鍾2到3發,新手更慢,一個優秀的的跑組15秒就能發射一次,比如拿破崙的近衛軍,
3磅、4磅、8磅都是1800年以前的炮,這個時候大炮口徑太多,給後勤和戰地勤務造成很多困難,嚴重影響作戰效率,所以後來陸戰火炮被統一為6磅和12磅。9磅炮其實就是英軍的12磅炮,12英制鎊約等於9法制磅。
海軍還有24磅和32磅炮,某些關卡和要塞還有42磅炮。
東方的俄國和土耳其在那時用過20磅和18磅炮,但就是大而已,性能都很差。
一門6炮通常是2到3匹馬拉,12磅是3到4匹,這只是「紙面」的狀況,而在現實中這個和炮組成員一樣,沒有定數的,兩匹馬拉一個12磅完全沒問題,只不過多幾匹馬來拉行軍能快點,尤其是上坡的時候,馬多的時候,每門炮就多幾匹馬,走快點;缺馬的時候,每門跑就少幾匹馬拉,走慢點。
但也有一些財大氣粗的國家用6到8匹馬拉一個6磅炮,行軍時所有的炮組都乘在馬或炮架上,這樣的好處就是行進、布局、轉移的速度特別快,但是很少有國家奢侈到這種程度。

㈨ 拿破崙全面戰爭炮兵怎麼用

玩多了就好了,盡量別選自動開火,火炮最好放在上風處往下轟,而且拿破崙的炮兵准確率已經遠超帝國N多了···

㈩ 求教一下,拿破崙時代,火槍步兵的主要戰斗方式是什麼

拿破崙時代,步兵的作戰方式已經同以前有了很大區別,傳統的(其實真正實用也就幾十年)的三列橫隊已經逐漸被廢棄,原因是這種隊形不但需要很強的訓練和紀律性,而且機動和變換隊形非常不便。

法國在拿破崙時代前的大革命時期,就出現散兵線戰術,所謂散兵依然是隊列,但是步兵之間拉開幾步的距離,進攻時交替掩護前進,防禦時則以各種地形工事等為掩護進行防禦,主要任務是擾亂地方和削弱敵方陣型,而散兵的後方通常有一支成縱隊行進的步兵隨時支援。出現散兵原因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大量志願兵入伍,訓練和紀律都比較差,進攻時往往形不成隊列,於是乾脆發展了散兵戰術。

到了拿破崙時期,歐洲各國吃了苦頭後,也開始使用散兵線戰術。而此時法國有天才的將領拿破崙,他一改此前靠散兵打擊削弱敵軍的戰術,而是靠集中使用火炮削弱敵人,而後才投入散兵,大隊步兵(有時甚至是一個團或者一個師),在散兵掩護下排成一個橫向很長的大縱隊投入戰斗。

另外,在對抗騎兵時,法國步兵會排出經典的方陣,方陣四面向外,前兩排端起刺刀,後面幾排輪流射擊,能有效對抗機動性很高的騎兵從各個方向沖擊。

歐洲列強基本都借鑒了法國的步兵戰術,只有兩個國家不同

第一,俄國,俄國人很特殊,他們的信條是「刺刀比火槍更有效」,所以俄軍雖然也採用類似的隊列,但是他們的普遍作戰方式是,接近敵軍後隨著一聲「烏拉」開始全體沖鋒打白刃戰。此戰術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

第二,英國,英國是少數堅持三列橫隊的國家,但在實戰中,英國逐漸改為了攻防一體的兩列橫隊戰術,包括威靈頓等英軍將領都是如此,目的是形成更寬的正面發揚火力,射擊時是前後兩排一起射擊,形成很強的火力覆蓋,這在歐洲雖然不流行,但卻成了其它地區的通用戰術,比如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都廣泛採用了兩列橫隊。你看愛國者,蓋茨堡戰役,光榮等美國影片,裡面幾乎都是雙列橫隊射擊,為了避免前排耳朵被震聾,也為了後排視野,後來雙列橫隊射擊時前排都是跪下射擊。

我也不知道上面那個並不準確的回答是怎麼被採納的,三段擊因為中國和日本率先採用,所以總被人掛在嘴上,實際上在歐洲並沒有持續很久,拿破崙時代最大的步兵戰術革新就是散兵戰術,而英國創立的兩列橫隊更是隨著日不落帝國的擴張成了標准步兵戰術,順便附一張光榮的兩列橫隊圖。

閱讀全文

與法國拿破崙時代如何訓練炮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2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9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69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3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