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一世界大戰後,法國的國民經濟是如何發展的
法國雖然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但其國民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據不完全統計,戰時有1.1萬個工業企業、1500座橋梁、26.5萬所住宅和7500所學校被毀掉,特別是被佔領區的工業基礎被摧毀殆盡,共計1340億法朗的商品和財產在戰火中消失了,近150萬人死於這場戰爭,平均每10個法國人中就有1人死在前線。
盡管法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最富有的北方和東北方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它的戰後恢復工作還是卓有成效的。法國依靠德國戰爭賠款和外國技術,投資80億美元修復了礦井,重建了工廠、公共建築物、商店和住宅,修通了鐵路、公路,疏緩了河道,填平了長達數千英里的戰壕,治癒了戰爭遺留下來的創傷,整個恢復工程結束於1924年。
隨後,法國迎來了一個經濟發展時期。1919年法國的工業生產只及1913年水平的57%,1924年已高出1913年9%,1926年猛增至1913年水平的126%,1929是法國經濟發展的頂峰,1930年勢頭有所減慢,但工業生產仍是1913年水平的140%。
❷ 法國在一戰後的國際地位為什麼逐漸降低了
法國的國際地位從拿破崙戰爭後一直在下降,普法戰爭時軍事上已經不敵普魯士了。
所以法國要與俄國結盟防範德國。
這一時期,統一的德國成為歐陸最強大國家。
英見勢頭不太對,大陸均勢不可廢,德國做大要遏止,英法同盟萬萬歲。
所以,曾經的歐陸老大,這個英國首要打擊對象,打了幾百年的老對手,很快成為鐵桿盟友,這是政治需要,弱小的法國根本無力與強大的德國抗衡,英國如果不及時馳援法國,打壓德國,那等德國統一歐陸就治不住了。
德國與法國的實力差距很大,並不是一戰二戰才發生的。
國家軍事實力是國際地位的最重要構成因素,你拳頭不夠大,誰聽你廢話?
以上是主要原因,至於一戰法國損失慘重,這些只是次要因素,因為德國比法國更慘,但德國可以迅速崛起,法國卻不行。一個家底100萬的人和一個家底50萬的人,都損失30萬,意義是不一樣的。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損失數字,而是因為他們的家底不一樣。
說的不客氣點,法國與英國的同盟,法國是依附於英國,國際事物上大方向得看英國臉色行事,自己做不了主。
二戰後更不用說了,沒有英國斡旋,法國哪來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法國已經徹底籠罩在英美的光環下。
這一狀況直到戴高樂上台才發生轉變。
❸ 法國經歷過五個共和國,分別是什麼時期哪些派別執政
、1792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2年8月,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推翻君主制後,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吉倫特派控制立法議會,掌握了行政大權,並在群眾的壓力下召開了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國民公會成立後,通過了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的決議,是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歷經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督政府和執政府的統治。1804年5月,拿破崙·波拿巴建立帝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終結。 2、1848年~1852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2月,巴黎人民起義推翻 「七月王朝」的統治後,成立了共和國,是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建立專制統治,次年12月2日,加冕稱皇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終結。 3、1870年~1942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70年9月,法國在同普魯士的戰爭中遭到慘敗,巴黎人民發動起義,推翻第二帝國的統治,建立共和國,是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5年法國通過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肯定了共和制,從而使君主制復辟的危險在法國結束,共和政體在法國最終穩定下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對外推行殖民擴張政策,19世紀末20世紀初,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成為高利貸帝國主義。參加「一戰」,推行歐洲大陸霸權主義,30年代對法西斯德國採取綏靖政策,結果自食其果。二戰」爆發後,在德國的進攻下,1940年6月22日法國政府投降,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終結。 4、1945年~1958年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1944年6 月,西方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戴高爾領導的自由法國軍隊於8 月24日解放了巴黎,法國恢復國家主權。1945年10月,法國公民投票,反對恢復第三共和國。1946年10月,法國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宣告成立。第四共和國成立後,因無法改變政府頻繁更換的局面和無力結束阿爾及利亞戰爭,於50年代陷入困境,最後被迫給戴高爾以全權,創立新的政體,至1958年,第四共和國結束。 5、1958年至今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58年9月,由戴高爾提出的新憲法獲公民投票通過,1958年10月5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第五共和國擴大了總統的權力,戴高爾成為第一任總統。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延續至今。
❹ 法蘭西歷史
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和一戰中的德法戰爭,兩次戰爭給法國帶來的影響極深。由於法國一敗一勝,兩次戰後環境不同,加上其它因素(尤其地緣因素或實力因素)影響,法國在兩次戰後時期採取的對德政策不同,前者是由忍讓到強硬,後者是由強硬到綏靖。但是這兩個時期的法國對德政策又存在很多共同點。
(一)普法戰爭後的法國對德政策經歷了一個由忍辱退讓、對德妥協和對德復仇的過程,而一戰後法國對德政策時強硬時軟弱,是一個遏制、無力遏制到綏靖的過程;兩者都不是從一而終的,都是變動發展的。
普法戰爭的殘敗和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之痛,使法國在戰後初期籠罩在深深的陰影下。法國復仇情緒強烈,但當時的法國情況是極其困難的,加上新生的第三共和國政權尚處於磨合期,軍事實力也需要復原的時間。而此時的德國優勢突出,法國是沒有能力與優勢突出的德國作對的,更不用談收復失地了。談復仇只能有心無力。抵抗派領袖甘必大雖一再強調復仇之心「永志於心頭,莫掛在口頭」,但包括其在內的戰後初期幾閣政府都不敢對德國有劇烈的反抗,且小心謹慎地避免在德法邊界上發生沖突。①法國只能謀求寶貴的和平時間,耐心等待反擊時機。法國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來修復戰爭留下的創傷(募集公債以盡早還清戰債,爭取德軍早日撤軍等等)。到1873年,法國已經開始重整軍備,經濟出現了復興,力量也得到了很大恢復④,復仇主義也日漸抬頭。經過1875年「戰爭在望」危機⑴,法國外交上最困難的年頭過去了,執政者更加能正視並接受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對德復仇的現實。「具有挑釁性的愛國主義宣傳不斷降溫,色厲內荏的故作姿態得到了力戒」。連甘必大也擺出和德國妥協的架勢,溫和地向德國傳遞和解的誠意。
1885年費里下台結束了法德關系緩和的走勢,次年布朗熱上任陸軍部長,布朗熱不負責任地發表好戰言論,製造反德復仇的言論。俾斯麥也在1887年初再次採取強硬措施,蓄意經營法德緊張關系,如製造「希內貝爾事件」——歐洲局勢在相對平靜多年之後風雲突變。法國政府態度派表現出強硬態度,但拋棄布朗熱輕率的沙文主義做法,在俾斯麥政府的挑釁前表現克制。②
1898年6月始德爾卡塞開始了為期7年的法外長生涯,他改變先前的對德和解政策,轉而主張對德復仇。德爾卡塞主要是以爭取國際盟友作為對德復仇的籌碼(採取加強法俄聯盟、改善法意關系和法英矛盾等措施),經過多方面的努力法國得到多方的保障,國際地位也得到了加強。雖在「摩洛哥危機」法國清楚自己對戰爭的准備很不充分以致又一次採取妥協政策,但隨後1913上台的普恩加萊更大程度地推行對德復仇的強硬外交政策。他在各種場合大肆宣傳「民族觀念」,為戰爭製造輿論,進行大規模的擴軍備戰——作好對德復仇戰爭的一切准備。③一戰爆發之前法國早已躍躍欲試。
與普法戰後相比,一戰後的對德政策有很大的波動性。作為一戰的主要戰勝國,法國戰後歐洲勢力大大加強,在對法處置上享有主動權。但法國對德國的處置問題一點都不放鬆,杜美格總理就職時公然宣布:「任何時候,我皆對德國實行強硬政策,我將對它寸步不讓」18。對於賠款和德國的國際聯盟身份問題,法國都懷著一種堅持,要給德國嚴厲的懲罰,這與美國等國家的寬大對比鮮明。法國議會和公眾輿論都集中於繼續削弱德國並壯***國以避免德國的反擊。法國國內甚至有許多人叫嚷著肢解德國。法國要求歸還阿爾薩斯—洛林;奪取德國的殖民地,解散德國海軍——總之剝奪德國作為一個世界強國的地位。法國還要接管薩爾區作為德國法國東北部煤區的補償。⑤
但法國的遏制德國政策卻得到很大阻撓,巴黎和會上法國的幾個提議幾乎都被口口聲聲和解的英美等操縱者駁回。法國找到恰當的機會宣洩對普法戰爭的復仇情緒——德國拖延支付一戰的賠款。1923年以普恩加萊為首的法國政府聯合比利時,出兵佔領了德國的工業心臟——魯爾,直到1929年德國政府接受楊格計劃,1930年6月法比佔領軍才全部撤出。魯爾危機卻給法國造成不幸結果,法國被迫將賠款問題的大權交給英法兩國。這種結果已經表明強硬方法的無效,法國的對德強硬態度到此有所克制。從此對德政策不得不由攻勢轉為守勢,從前那種以鄰為壑的強硬政策迅速轉化為以鄰為友的軟化政策。⑥到賴伐爾上台,他更願意把歐洲的霸主地位讓給德國,「如果這是避免又一場戰爭的代價的話」⑦。雖然法國政府當時在具體問題上也做了一些微調(如1933年批准了法蘇互不侵犯條約),但總體上對德政策並未有根本性調整。到最後法國只能跟隨英國走向綏靖道路,僅求暫時的國家安全。
法國在一戰後的對德政策的軟弱直接與國內社會的衰落有關。雖然在一戰中的德法戰役里取得勝利,但作為主戰場的法國損失特別慘重,戰後初期任外長的白里安他的國家面臨「荒廢破產」的境地。然而德國不足數量的賠款不能使法國得到長足的發展,加上通貨膨脹和法郎疲軟影響嚴重;除了經濟上的困境,政治上內閣更迭不斷也使法國漸漸失去比如普法戰爭後的團結的國家特性。
法國出現普法戰爭後和一戰後對德戰爭的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國家的實力是國家對外政策的基礎」。普法戰爭後的法國從此失去在歐洲稱雄的能力,以致法國雖復仇之心強烈,但對德態度平和,到一戰前法國由於長期的殖民擴張等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提高了國家綜合國力,法國對德也日漸強硬起來,對德復仇就順利提上議程。而一戰後法國戰略地位提高,也出於對安全的考慮,對德政策自然激烈,想對德趕盡殺絕,但戰後的法國國力實質是十分虛弱的,無法對德國採取過硬的實質措施,並隨著德國的日益壯大,漸漸走向唯英國馬首是瞻、不敢對抗德國的綏靖道路。另外那時的如英國,美國等大國出於自身利益而對法國的態度搖擺不定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二)從指導思想看,普法戰爭後和一戰後的法國對德政策主要是以防守為主,後期向進攻轉變;而一戰後法國則以防禦為主,而且這種防禦還是消極的。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經過短暫的休生養息期便一轉先前的退讓其進攻性戰略慢慢揭開了面紗,到普恩加萊上台後更是毫不忌諱地推行對德復仇。德爾卡塞為法國找到了強而有力的盟友;普恩加萊任總理和總統期間,大規模擴軍備戰,並在此基礎上法國不斷修改和完善從1875年就開始的對德作戰計劃。但最初階段防禦思想佔主導地位。隨著歐洲政治局勢和法國勢力的增強,及反德情緒的不斷高漲,作戰方案就逐漸朝進攻方向轉變。
而一戰法德戰役進攻戰術的失敗和長期防禦戰的成功使戰後的大多法國將領們對防禦戰略深信不疑,這種心態很大程度決定了法國戰後對德的戰略主要是防禦的。我們可以看到1919年之後法國的軍事准備越來越有防禦性:陸軍是為塹壕戰裝備起來的;軍人得到的訓練都是純防禦性的;沿邊界築起了耗費巨額資金和時間的防禦工程——馬其諾防線⑧。其防禦政策表現在外交上是確保凡爾賽條約規定的現狀和維護安全為中心。凡和賽條約的最後文本中法國擁有了三種防禦的辦法(1)同盟國派兵於具有戰略意義的萊因河地區,並根據德國履行條約的情況分階段撤出(2)美國和英國針對德國可能的攻擊行為作長期保證(3)德國終將加入國際聯盟(這就意味著德國對法國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作出尊重)。⑨法國為了實現這些安全保障措施,作出了很大的讓步。但結果卻是美國沒能加入國聯,英國也隨之撤回了他們的承諾,最後「真正的凡爾賽條約從來就沒有存在過」。⑩法國的三種防禦方案有兩種永遠失效。11
法國的防禦與其地緣因素密切相關。普法戰後的德國接壤於法國,構成嚴重的威脅,法國在國防上客觀極度需要防禦德國;特別是阿爾薩斯——洛林的割占使德國在戰略上獲取了很大的利益:法國被拋到孚日山的西邊,使其進攻德國又多了阻力;而德國人卻因佔領洛林而有了突襲巴黎的通道。
(三)結盟是法國對德政策的產物。無論是普法戰爭之後,還是一戰之後,法國都極重視結盟的作用,極力夥同其他國家聯合對付德國;從實際功效來說,普法戰後的聯盟政策明顯比一戰後的多方聯盟較派上用場,一戰後的多方聯盟實力不濟,只是一張脆弱的防護網。
普法戰爭之後,志於報仇的法國很清楚,單靠本國的力量是絕對無力保障自身安全的,更不用說復仇了所以尋找同盟國家是戰後法國緊迫的任務,是法國對德戰略中必要的組成方略。但七十年代的法國外交活動遲遲沒有取得成果。這不僅因為戰前拿破崙三世「神經質」的外交手段使法國失去了其先前的盟友,更重要的是俾斯麥的「大陸政策」的推行。各大國在普法戰爭後,都不願意開罪新崛起的德國,反而樂於從法國的削弱中尋求自身的利益。法國只能等待時機,盡量在歐洲事務中保持低調,避開德國的鋒芒,減少同其他國家的沖突,把注意力集中於海外殖民和勢力范圍去。
但德國越發咄咄逼人起來,他大肆製造法國要打復仇戰爭的謠言,欲以之作為對法作戰的借口。法國面對這種有利於德國的局面,外交大臣德卡茲反過來利用德國的恐嚇來引起其他歐洲大國對德法危機的注意,製造有利於法國的輿論,向他們呈出德國打算發動先發制人戰爭的證據,將德國戰爭機器的真相公諸於世。同時各大國愈發不願看到德國過分強大和法國日益積弱,以次法國沒費多大力氣就取得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特別是英法兩國政府。其他大國出於均勢原則不願意法國被繼續削弱而德國勢力繼續膨脹,雖然同時他們也不願意幫助法國恢復1870以前的地位,只僅僅想維護《法蘭克福和約》下的和平。德卡茲利用幾大國的這種心態,「把法國從一場不存在的危機中拯救出來」,並且法國國際地位開始上升,擺脫其孤立境地。雖然因俾斯麥的活動,法國沒有取得明確的國際盟友,但在制止德國過早地發動對法戰爭方面還是取得了成功。
隨著1890年德俄矛盾的深化和德國一系列的外交失誤,法國的轉機終於來到。由於長時間的對俄關系的努力改善,最終1894年俄國和法國建起軍事同盟關系,以至擺脫了近20年的外交孤立。從軍事戰略與地緣政治角度看,法俄聯合不僅增強了雙方的地位,也大大增加了軍事上的戰略迴旋餘地;德、奧漸陷於俄、法東西兩線夾擊的不利地位。德爾卡塞在1899年又加強了這一聯盟。1904年面對德國的威脅,法國開始同英國接近,兩國消除了長達數世紀的宿怨,簽訂《英法協定》,後來這種協約擴大為英法俄三國協約——至此法國的同盟政策充分實現。法國得以與德奧意三國同盟抗衡,並進一步得到安全保障。隨後德爾卡塞又與羅馬簽定秘密條約,把義大利從三國同盟拉出來,法國的聯盟政策更是達到頂峰。12
而一戰法國雖勝,但其相對脆弱的局面並沒有改變,因此法國如上般積極開展聯盟外交,構建聯盟體系。然而法國早在一戰時失去了俄國這重要的歐陸盟國,從傳統的歐陸同盟轉向大西洋同盟,求助於英美。1918年12月29日克雷孟梭明確對議會說:「為了這個協約,我願意作任何犧牲。」13在巴黎和會上甚至忍痛以萊因蘭問題的妥協為代價換取英美對法安全的保證,但最終不了了之。在歐陸聯盟和大西洋盟約未能實現的困境中,法國退而求次轉而同中東歐國家結盟。1919年至1923年間法國就同比利時、波蘭、捷克等締結了軍事同盟。另外在法國的授意下中東歐小國家互相也締結了軍事同盟——這樣就構成所謂的反德包圍。法國在歐洲的地位和自身的防衛得到了加強,同時也防止德國在東方擴展其勢力。
中東歐盟國勢力貌似強大,但各國幾乎都是農業國,經濟力量相對弱小,且彼此間積怨頗深,沒有共同利益。這樣的同盟的根基是十分脆弱的。它難以與普法戰後的法俄同盟等相比。另外法國也時常把注意力轉向實力雄厚的英美。英法簽定的協約同中東歐聯盟並不互相補充,反而兩者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有獲得英國的支持,法國才能以攻勢行動去援助波蘭或捷克斯洛伐克;同時只有在法國以防禦行動保護她自身而不是去保護遙遠的東歐國家時,英國才給予支持。14更重要的是法國過於贏弱以致無法塑造一個強大的同盟。面對英法協約和中東歐同盟的矛盾,最後法國還是選擇了犧牲中東歐盟國的利益,尾隨英國對德綏靖,求片刻安寧。
(五)普法戰爭後的法國對德政策時刻透露著強烈的復仇心,與一戰後的法國對德國的恐懼情緒形成鮮明對比。
「1870年,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我們在已發生的事件中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只看到離我們最近的不幸。那就是國土被支解、資金外流、我們的地位下降和我們所受的屈辱。」17如上所書,在歐洲長期制霸的法國,對結束普法戰爭的《法蘭克福和約》有沉痛的恥辱感,民眾中民族主義情緒激烈,絕多數法國民眾把「矯正」這一不公平的和約視為自己的使命。自1871年來輿論始終交織著渴望復仇和懼怕德國的雙重心理——主要以前者為主。戰後的法國就象一頭舐傷的困獸,把爪牙藏起,隨時准備反擊。民族主義在共和國初期具有相當大的市場。無論共和派還是非共和派均信奉一個至上的價值觀——愛國主義。15雖然國內黨派林立,不過幾乎所有的黨派都一致認為人人有義務保護祖國免外來入侵。16隨著20世紀初由於法德矛盾的逐步激化,民族主義和法蘭西民族中收復失地、對德復仇的潛意識相結合,又活躍起來。這表現在宣揚法國青年好占情緒的文學作品和獨立團體的日漸增多。民族主義者利用摩洛哥危機多次遊行示威,民族主義的盛行以致在對外政策上實行忍讓政策的卡約失去民心。1912年卡約被迫辭去總理職務。對德強硬的普恩加萊組閣後在各種場合大肆宣傳「民族觀念」,為准備戰爭製造輿論。1911年至1914年法國的年輕人中間興起了一股民族主義之風,民族主義者大肆叫囂戰爭,沙文主義的狂熱在法國大地上繼續燃燒,直到一戰前。
對德的恐懼並沒有隨著一戰的結束而得到消除,法國對普法戰爭和一戰仍心有餘悸。戰後法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戰爭造成的破壞幾乎使法國陷入絕境。加上和平主義的盛行,壓抑了法國民族的愛國熱情。對內憂患和對外恐懼,使凡提及戰爭人們都會本能地抗拒,反戰情緒強烈。這剛好和普法戰後相反。這反映到政治和軍事的決策上。法國在國際事務中面臨有可能導致戰爭的挑戰時,為了避免戰爭簡直什麼代價都可付出。國民因戰爭的消耗和傷亡筋疲力遏,退伍軍人喊出了「決不再戰」的口號20,促成1914年「神聖同盟」的愛國主義已經死亡,人們中間滋長著一種與日俱增的混亂、絕望和奮世嫉俗的情緒。21
法國民族情緒前後表現如此不同:在普法戰爭後,是否開戰幾乎成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愛國的准繩,後人曾哀嘆法國的和平主義者為何如此之少;與此相反,一戰後是否主張避免戰爭又幾乎成為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的唯一標准,後人曾為此哀悼法國的和平主義者如此之多。22
普法戰爭後的對德政策基本取得預期的遏制德國的效果,一戰後的對德政策的實行可以說幾乎都是得不償失。這與以上幾方面有深刻聯系。
❺ 世界主要大國發展歷程
★英國
⒈崛起的原因
①新航路開辟後,英國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積極發展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②進行資本主義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③最先完成工業革命,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⒉崛起的表現
①18世紀後期,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②19世紀中期以來,英國在世界工業中居壟斷地位.
⒊主要對外戰爭
①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②1652~1674年,經過三次戰爭,打敗荷蘭;
③1756~1763年,通過7年戰爭,打敗法國;
④1840~1842年,發動鴉片戰爭,打敗中國.
★法國
⒈拿破崙帝國盛極一時
一原因:
①拿破崙採取有利於政治穩定和資本主義發展的一系列政策;
②拿破崙多次打敗反法同盟.
二表現:
1810年左右,法蘭西帝國盛極一時,控制了從波蘭到西班牙,從荷蘭到義大利的廣大領土.
三拿坡侖帝國覆滅的原因
①進攻俄國的慘敗;
②長期對外戰爭造成經濟困難;
③歐洲人民覺醒,民族主義萌發.
⒉一戰後法國勢力在歐洲彌漫一時
①法國是一戰的戰勝國,是巴黎和會的主要操縱者;
②法國通過<凡爾賽和約>報復德國,使其受到壓制和削弱;
③法國是國際聯盟的主要操縱者;
④法國與比利時,波蘭等結成同盟,一度出兵佔領魯爾等.
★德國
⒈崛起的表現
①結束政治上的分裂割據狀態,實現國家統一,建立德意志帝國;
②打敗奧地利和法國;
③19世紀末,德國工業生產躍居世界第二位.
⒉德國與歐洲國家的矛盾沖突
①普魯士為實現德意志的統一,發動三次王朝戰爭;
②一戰前,歐洲列強間的三隊矛盾,即英德矛盾和法德矛盾;
③一戰前,德國是三國同盟的核心;
④德國是一戰的主要發動國.
⒊納粹德國的崛起
①1933年,法國法西斯專政建立;
②1935年,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
③1938年,德國吞並奧地利;
④1939年,德國侵佔捷克斯洛伐克;
⑤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
⑥1940年4,5月,德國佔領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
⑦1940年6月,德國滅亡法國;
⑧1941年,德國大舉進攻蘇聯.
⒋二戰後德國的再次崛起
①20世紀60年代初,聯邦德國成為西歐最強的經濟大國;
②1990年,兩德實現統一;德國再次成為歐洲強國;
③在當前的聯合國改革中,德國積極爭奪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日本
⒈崛起過程
①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
②1894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打敗中國;
③1904~1905年,發動日俄戰爭,打敗俄國;
④1910年,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⑤一戰期間,日本獨霸中國;
⑥巴黎和會上,日本成為5個決策國之一.
⒉日本法西斯的崛起
①1936年,日本建立了軍事法西斯專政;
②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③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
⒊戰後日本的再次崛起
①20世紀60年代,日本成為僅詞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②1987年,日本人均國民總產值超過美國;
③隨著經濟實力的餓增強,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美國
⒈崛起的過程
①通過獨立戰爭,美國擺脫殖民統治,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基礎;
②通過南北戰爭,美國維護國家統一,為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
③1894年,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
④19世紀末,美國提出泛美主義的口號;
⒉美國世界霸權地位的形成和演變
一二戰後初期,世界霸主地位確立
⑴條件:
戰後初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大,而西歐普遍衰落.
⑵表現:
①操縱聯合國;
②實施歐洲復興計劃;
③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④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
⑤形成布雷頓森林體系等.
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霸權地位受到挑戰(表現)
①20世紀50年代後期,形成美蘇爭霸的格局;
②六七十年代,西歐和日本經濟實力增強,同美國展開競爭;
③美國經濟落後於西歐和日本,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④第三世界興起,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
三兩極格局解體後,美國霸權地位加強
兩極格局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❻ 法國除了拿破崙時期就沒有厲害過嗎
歷史上法國的地位一直比較尷尬,雖然長期都是歐洲大陸的強國,但要麼遇到英國稱霸,要麼遇到德國稱霸,法國總是扮演高手過招輸的那一方,所以在歷史上總被人覺得強而不盛。
太陽路路易十四時代,盡管法國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已經開始衰落。雖然當時每年都要新建工廠,王國擁有的毛紡織機也達到4.2萬架之多,煤礦的開采、冶金工業、絲綢、玻璃等手工業製品都暢銷歐洲,但法國的統治制度依然存在很大問題。被路易十四強化的中央集權制度,與日益發展到 資本主義經濟互斥,最終造成了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
本來一戰與二戰之間,是法國確立霸權的天賜良機,但法國人偏偏不懂得把握機會。二戰被德國佔領後,法國從此淪為二流強國,不僅無法跟美國、蘇聯、日本競爭,就是在歐洲內部也被英國、德國甩在身後。
❼ 英國 法國 美國 日本 德國 沙俄1640年以後至一戰期間歷史
英國: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648年建立共和國;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1689年權利法案;18世紀初建立內閣;1765年開始工業革命;1832年議會改革;1840年完成工業革命;一戰前參加協約國。
法國:1789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793年建立共和國;1799年霧月政變;1804年拿破崙稱帝;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1830年七月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共和國;1852年拿破崙三世建立帝國;1870年普法戰爭慘敗,拿破崙三世被俘;1871年巴黎公社;18756年建立第三共和國
美國:英國殖民擴張;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1783年英國承認獨立;1787年通過聯邦憲法;1789第一屆總統選舉;18世紀末開始工業革命。1861年南北戰爭;1865年南北戰爭北方勝利;19世紀70年代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潮頭;1894年世界第一;一戰時先中立後參戰。
日本:一直處於德川幕府統治下。1853年美國佩里打開日本國門,簽訂《日美親善條約》,1865年倒幕運動;1868年明治維新;1885年建內閣;1889年通過憲法;1894年甲午戰爭;一戰參加協約國
德國:1640年處於三十年戰爭;1804年被拿破崙征服;1816年建立德意志邦聯;19世紀40年代建立關稅同盟;1865年俾斯麥擔任首相,發動王朝戰爭;1871年建國,通過憲法;1914年世界第二,發動戰爭
沙俄:18世紀末彼得大帝開始改革;葉卡捷琳娜女皇開拓疆土;1815年擔任神聖同盟盟主;1858年克里米亞戰爭慘敗。1863年農奴制改革;1895年建立無產階級政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14年參加協約國
樓主,累死我了,可否給我積分?謝謝!
❽ 法國全盛時期是什麼時候
我個人認為,法國的全盛時期是指18世紀的波旁王朝。
直到工業革命之前,帝國之間都主要比拼農業國力,在這種模式下,英國人力和綜合實力其實還不如法國,「法西聯盟」更是歐洲的「巨無霸」。但是時光荏苒,波旁王朝的輝煌早已不在,一個國家只有不斷積極進取,才能屹立於世界。
❾ 法國在一戰表現不錯」到了二戰為什麼會不堪一擊
法軍在二戰中的表現雖然還算不上是「不堪一擊」,但至少在二戰初期很糟糕卻也是事實~
個人認為這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一戰後,法國認為德國是戰敗國,且其受到多國(各種條約的)制裁和限制,很難再較短時間內「東山再起」,所以放鬆了警惕;二是法國也跟其他西方列強一樣,在二戰爆發前,試圖將「禍水東引」(讓德國先去對付蘇聯),所以在戰爭准備上並不充分;三是法國的軍事思想在一戰後一直停滯不前,幾乎沒有什麼發展。而德國卻「痛定思痛」,在戰略、戰術上敢於標新立異,比如將裝甲部隊集中使用、創造出了「閃電戰」等全新的戰法。這些「新玩法」一旦付諸實施,可謂是令法國措手不及、瞠目結舌!~四是法國斥巨資打造的(主要用來防範德國的)「馬奇諾防線」在實戰中形同虛設。德軍繞過「馬線」,直驅法國心腹之地,導致法軍瞬間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