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第二是法國,第三是哪國
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佔到了全部帝國主義列強殖民地的一半,足足有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殖民大國。
法國緊隨其後,殖民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二,有1200多萬平方公里,海外殖民地是本土面積的數十倍。
排名第三的殖民帝國就是德國,一個一直被忽視的殖民大國。一戰前,德國的殖民地面積259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比排名第四的義大利多大約25萬平方公里。
② 法國殖民地有哪些
500年來法蘭西殖民地列表,當中不包括一些未受直接管治的地方。
非洲
北非:摩洛哥 阿爾及利亞 突尼西亞 西非:貝南 布吉納法索 象牙海岸 幾內亞 馬里 茅利塔尼亞 尼日 塞內加爾 多哥 赤道非洲:喀麥隆 中非共和國 查德 加彭 剛果共和國 紅海:吉布地 葉門
亞洲
中東:黎巴嫩 敘利亞 土耳其
南亞:印度(一部份)
東亞:柬埔寨 寮國 越南
現今法國屬土
美洲
北美洲:加拿大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 美國
加勒比:安圭拉 安地卡及巴布達 多米尼克 多米尼加 格瑞那達 瓜德羅普 海地 馬提尼克蒙特塞拉特 聖馬丁島 聖巴托洛繆島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聖尤斯特歇斯(短暫統治)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屬維爾京群島 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
南美洲
法屬蓋亞那 巴西
印度洋:馬約特 留尼汪 印度洋斯卡達島
大洋洲
克利珀頓島 新喀里多尼亞 法屬波利尼西亞 瓦利斯及富圖納群島 萬那杜
南極洲
法屬南方和南極洲領地
③ 哪些國家以前是法國的殖民地
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
北美洲:
1.加拿大
2.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
3.美國
加勒比:
4.安圭拉
5.安地卡及巴布達
6.多米尼克
7.多明尼加
8.格瑞那達
9.瓜德羅普
10.海地
11.馬提尼克
12.蒙特塞拉特
13.聖馬丁島
14.聖巴托洛繆島
15.聖露西亞
16.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17.聖尤斯特歇斯(短暫統治)
18.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19.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20.美屬維爾京群島
21.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
南美洲:
22.巴西
23.法屬蓋亞那
非洲:
24. 西非塞內加爾
25.印度洋模里西斯
26.留尼汪
27.塞席爾
亞洲:
28.南亞法屬印度
2.2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
北美洲:
1.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
2.加勒比瓜德羅普
3.馬提尼克
4.聖馬丁島
5.聖巴托洛繆島南美洲
6.法屬蓋亞那
非洲:
7. 摩洛哥
8.阿爾及利亞
9.突尼西亞
10.貝南
11.布吉納法索
12.象牙海岸
13.幾內亞
14.馬里
15.茅利塔尼亞
16.尼日
17.塞內加爾
18.多哥
19.喀麥隆
20.中非共和國
21.查德
22.加彭
23.剛果共和國
印度洋:
24.葛摩
25.馬達加斯加
26.馬約特
27.留尼汪
28.印度洋斯卡達島
28.坦尚尼亞
亞洲:
29.吉布地
30.葉門
31.黎巴嫩
32.敘利亞
33.土耳其
34.法屬印度
35.柬埔寨
36.廣州灣租借地(今廣東省湛江市)
37.寮國
38.越南
39.廣州法租界
40.上海法租界
41.漢口法租界
42.天津法租界
43.雲南、海南、兩廣是法國的勢力范圍。
大洋洲
44.克利珀頓島
45.新喀里多尼亞
46.法屬波利尼西亞
47.萬那杜
48.瓦利斯及富圖納群島
49南極洲法屬南方和南極洲領地
④ 法國的殖民地有哪些
曾經的殖民地:
新法蘭西 路易斯安那 聖皮埃爾和勒克隆 海地 瓜德羅普 馬提尼克 法屬蓋亞那 法屬西非 茅利塔尼亞 法屬赤道非洲 阿爾及利亞 摩洛哥 突尼西亞 法屬索馬里 馬達加斯加
模里西斯 葛摩 留尼汪 克爾戈倫島 塞席爾 敘利亞 黎巴嫩 亞歷山大勒塔 法屬印度支那 東京(越南北部)越南(越南中部)交趾支那 西貢(越南南部) 寮國 柬埔寨 法屬印度
(本地治里 加里加爾 亞南 馬埃 昌德納戈爾) 法屬波利尼西亞 土阿莫土群島 社會群島 土布艾群島 馬斯克林群島 新喀里多尼亞 新赫布里底 廣州灣租借地 在華租界(上海法租
界 天津法租界 漢口法租界 廣州法租界)法屬交趾支那 阿卡地亞 阿爾薩斯 昂儒昂島 阿維尼翁 那瓦爾 比利時 柏林法佔區 喀麥隆 中非共和國 查德 南卡羅來納 科西嘉
島 達荷美 貝南 多米尼克島 費贊 法屬安的列斯 法蘭什孔德 法屬剛果 法屬幾內亞 法屬大洋洲領地 法屬波利尼西亞 聖赫勒拿島上法屬領地 美洲法屬領地 法屬索馬里蘭
吉布地 法屬南方及南極領地 法屬蘇丹 馬里 佛羅里達 得克薩斯 加彭 格瑞那達 哈泰/阿歷山德勒塔 哈德遜灣 法蘭西島 模里西斯 伊利里亞 達爾馬提亞 諸省 愛奧尼亞
群島 象牙海岸 蘇埃達 基隆 和 澎湖群島 廣州灣 拉塔基亞 利古里亞/熱那亞 倫巴底 米蘭 洛林 盧森堡 印度(馬德拉斯) 馬爾維納斯群島 福克蘭群島 馬爾他 馬約特島
墨西哥 中央剛果 米諾卡島 莫埃利島 摩納哥 蒙特利爾 蒙特塞拉特島 荷屬東印度 尼維斯島 新喀里多尼亞島 紐芬蘭 新赫布里底群島 萬那杜 尼斯 尼日 帕爾馬 皮
德蒙特 普萊桑斯 魁北克 留尼汪島 波旁島/波拿巴島 魯西永 聖巴特勒米島 聖克里斯托弗島 聖多明各 海地 聖露西亞島 聖馬丁島 聖文森特島 聖多明各 聖多美島 薩爾
薩伏依 塞內加爾 塞席爾群島 多巴哥 多哥 烏班吉沙立 中非共和國 上沃爾特 布吉納法索 威尼西亞 瓦利斯 和 富圖納群島 拿破崙時期短期佔領:(埃及 不來梅 加泰
羅尼亞 但澤 貝爾格和克累弗 厄爾巴島 埃爾富特 西班牙 托斯坎尼 瓦萊 華沙大公國 呂貝克 萊因蘭 羅馬 荷蘭 那不勒斯 皮昂比諾 葡萄牙 漢堡 日內瓦)第二次世界大戰以
後短期佔領:(德國法佔區 柏林法佔區 奧地利法佔區 維也納法佔區)
現有的:
馬提尼克、瓜德羅普、法屬蓋亞那、留尼汪、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和富圖納、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社會群島、馬約特、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
⑤ 1913年哪國殖民地面積位居第三
義大利。
在1913年,殖民地面積第一、二、三、四、五的國家分別是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美國。
從1876年到1914年,列強掠取了將近2500萬平方公里領土,把世界領土分割完畢。全世界土地總面積的2/3已淪為殖民地,總人口的56%已淪於殖民壓迫之下。隨後就不可避免地展開了重新分割世界領土的斗爭,其中幾個大國的斗爭更為激烈,終於導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3年義大利殖民地情況如下:
1、意屬東非。轄地阿比西尼亞、厄利垂亞及索馬里蘭都為意屬東非的轄地。
2、利比亞。義大利在1911年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生戰爭,其後土耳其戰敗,雙方簽訂了《洛桑條約》。條約使得義大利得到了北非的的黎波里及昔蘭尼加的領土,並與法國協議,共同分割北非的海岸。
3、中國意租界。1900年,中國爆發八國聯軍之役,義大利也參與其中。事後,中國與列強求和,義大利因此分得中國的天津港,以作為一個貿易集散地。而這個只得46公頃的城市可算是歐洲殖民者中得到的最小一個殖民地。但天津意租界卻是義大利在境外的唯一一處租界,也是義大利在亞洲的唯一一塊領地。
下圖是1913年各國殖民地的分布:
擴展材料:
義大利殖民地是由近代的義大利所建立的一個殖民地帝國。而這個殖民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擁有義大利外,更支配著地中海和東非的其他屬土諸如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等東非殖民地。這個帝國的勢力在1940年達到頂峰。
1943年,英美盟軍擊敗義大利,墨索里尼遭國王軟禁,他便臨時建立起義大利社會共和國,並與中國汪精衛成立的政權達成協議,取消義大利在天津的統治權。
⑥ 請問過去法國有哪些殖民地
法國的殖民地除了中南半島的越南、柬埔寨、以及西亞的敘利亞、黎巴嫩外,其餘的殖民地大多分布在非洲。法屬西非的八個殖民地包括毛利塔尼亞 (Mauritania)、塞內加爾 (Senegal)、馬里 (Mali)、幾內亞、布吉納法索 (Burkina Faso)、達荷美、象牙海岸 (Ivory coast)、尼日 ; 法屬赤道非洲的四個殖民地有加彭 (Gabon)、中剛果、中非共合國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與查德 (Chad)。另外還有北非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美洲的法屬蓋亞那,拉丁美洲的海地等一些島嶼。 具體請看地圖所標明的紫紅色部分就是法國及其所屬殖民地。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國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⑧ 介紹一下一戰前英國.法國的殖民地的情況
A曾經是英國殖民的國家共56個,地區2個(現在的國名):
大洋洲14個:澳大利亞,紐西蘭,萬那杜,吐瓦魯,索羅門群島,薩摩亞,諾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巴貝多,吉里巴斯.
非洲21個: 南非,奈及利亞,喀麥隆,賴索托,波札那,迦納,馬拉維,坦尚尼亞,辛巴威,史瓦濟蘭,尚比亞,烏干達,湯加塞席爾,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獅子山,肯亞,甘比亞.
美洲8個: 加拿大,貝里斯,蓋亞那,特利尼達和多巴 哥,牙買加 ,格瑞那達,巴哈馬,安地卡及巴布達.
亞洲10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緬甸,汶萊,民主葉門.
歐洲3個:愛爾蘭,塞普勒斯,馬爾他.
地區2個:美國的一部分(指紐約州及周圍),中國香港.
註:以上56個國家中除緬甸,愛爾蘭,辛巴威,民 主葉門外,其他國家現在均為」英聯邦」組織成員
現在依然是英國管轄的海外領地,屬地還有16個:
海外領地9個:安圭拉、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直布羅陀、蒙拉賽拉特島、聖海倫納及其附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屬地3個: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為「福克蘭島」) 南喬治亞與南三明治群島,皮特凱恩群島.
皇家屬地3個:根西島,澤西島,馬恩島.
特殊屬地1個:賽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B法國曾經殖民地:
新法蘭西 路易斯安那 聖皮埃爾和勒克隆 海地 瓜德羅普 馬提尼克 法屬蓋亞那 法屬西非 茅利塔尼亞 法屬赤道非洲 阿爾及利亞 摩洛哥 突尼西亞 法屬索馬里 馬達加斯加
模里西斯 葛摩 留尼汪 克爾戈倫島 塞席爾 敘利亞 黎巴嫩 亞歷山大勒塔 法屬印度支那 東京(越南北部)越南(越南中部)交趾支那 西貢(越南南部) 寮國 柬埔寨 法屬印度
(本地治里 加里加爾 亞南 馬埃 昌德納戈爾) 法屬波利尼西亞 土阿莫土群島 社會群島 土布艾群島 馬斯克林群島 新喀里多尼亞 新赫布里底 廣州灣租借地 在華租界(上海法租
界 天津法租界 漢口法租界 廣州法租界)法屬交趾支那 阿卡地亞 阿爾薩斯 昂儒昂島 阿維尼翁 那瓦爾 比利時 柏林法佔區 喀麥隆 中非共和國 查德 南卡羅來納 科西嘉
島 達荷美 貝南 多米尼克島 費贊 法屬安的列斯 法蘭什孔德 法屬剛果 法屬幾內亞 法屬大洋洲領地 法屬波利尼西亞 聖赫勒拿島上法屬領地 美洲法屬領地 法屬索馬里蘭
吉布地 法屬南方及南極領地 法屬蘇丹 馬里 佛羅里達 得克薩斯 加彭 格瑞那達 哈泰/阿歷山德勒塔 哈德遜灣 法蘭西島 模里西斯 伊利里亞 達爾馬提亞 諸省 愛奧尼亞
群島 象牙海岸 蘇埃達 基隆 和 澎湖群島 廣州灣 拉塔基亞 利古里亞/熱那亞 倫巴底 米蘭 洛林 盧森堡 印度(馬德拉斯) 馬爾維納斯群島 福克蘭群島 馬爾他 馬約特島
墨西哥 中央剛果 米諾卡島 莫埃利島 摩納哥 蒙特利爾 蒙特塞拉特島 荷屬東印度 尼維斯島 新喀里多尼亞島 紐芬蘭 新赫布里底群島 萬那杜 尼斯 尼日 帕爾馬 皮
德蒙特 普萊桑斯 魁北克 留尼汪島 波旁島/波拿巴島 魯西永 聖巴特勒米島 聖克里斯托弗島 聖多明各 海地 聖露西亞島 聖馬丁島 聖文森特島 聖多明各 聖多美島 薩爾
薩伏依 塞內加爾 塞席爾群島 多巴哥 多哥 烏班吉沙立 中非共和國 上沃爾特 布吉納法索 威尼西亞 瓦利斯 和 富圖納群島 拿破崙時期短期佔領:(埃及 不來梅 加泰
羅尼亞 但澤 貝爾格和克累弗 厄爾巴島 埃爾富特 西班牙 托斯坎尼 瓦萊 華沙大公國 呂貝克 萊因蘭 羅馬 荷蘭 那不勒斯 皮昂比諾 葡萄牙 漢堡 日內瓦)第二次世界大戰以
後短期佔領:(德國法佔區 柏林法佔區 奧地利法佔區 維也納法佔區)
現有的:
馬提尼克、瓜德羅普、法屬蓋亞那、留尼汪、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和富圖納、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社會群島、馬約特、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 C1914年英國殖民地的人口近四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領土已分割「完畢」。1876年以後英、俄、法、德、日的殖民地領土有了極大的擴張,到1914年這六個強國的殖民地增加到六千五百萬平方公里,比宗主國的面積差不多大四倍。1914年英國殖民地的人口近四億、俄國三千三百多萬、法國五千五百萬、德國一千二百多萬、美國九百多萬、日本一千九百多萬。但是各國經濟政治發展是不平衡的,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力量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如下:地位 1860年 1880年 1900年第一 英國 美國 美國第二 法國 英國 德國第三 美國 德國 英國第四 德國 法國 法國
⑨ 一戰前的陸地殖民帝國和海上殖民帝國分別是哪兩個國家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首先使位於大西洋沿岸與地中海交匯處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了海外擴張,而且幾乎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是當時無與倫比的海上霸權。他們通過武力、欺騙、籠絡等手段,先後控制了非洲沿岸、印度洋諸島及東南亞沿岸(主要是葡萄牙)、西印度群島、墨西哥、中南美洲(主要是西班牙)等地。
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及荷蘭1609年的獨立,使荷蘭、英國和法國也走上了海外殖民的道路。17世紀初,荷蘭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艦隊,從而取代了葡萄牙和西班牙。16世紀以來形成的殖民帝國地位。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荷蘭人不僅剝奪了葡萄牙早期在非洲及亞洲的殖民地,而且還將殖民貿易范圍擴大到中國和日本。從17世紀開始,英國先後在北美的13個州、印度沿海,以及非洲的甘比亞和迦納進行殖民活動。18世紀,通過殖民戰爭打敗了法國,從而確立了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獨立殖民權,並控制了加勒比海諸島。法國的海外殖民幾乎與英國同時開始,其殖民也集中在北美和印度,但由於與英國開戰的失利,大片殖民地被英國剝奪了。
從地理大發現到1763年決定歐洲強國地位的「7年戰爭」結束,由歐洲主要海上大國推行的海外殖民活動持續了約200年。這期間,他們打開了由大洋通往各大洲的海上航路,並控制了具有貿易價值的主要島嶼與沿岸地區。到「7年戰爭」結束時,西班牙仍然維持著拉美的大片殖民地,葡萄牙和荷蘭分別占據了南美的巴西和亞洲的東印度群島,法國保留了馬達加斯加島、加勒比海幾個島嶼和印度的幾個據點,而英國則控制了北美大陸和印度次大陸。這時的英國已經崛起為歐洲的一流海上強國。
歐洲200年的殖民擴張,帶來了一個重要的政治地理後果,即它將原來相互隔絕的大陸與島嶼,通過殖民佔領和殖民貿易聯為一個不對稱的整體,它從而奠定了早期全球政治地理的基本格局。這一格局的運作機制是,歐洲大國通過戰爭的勝負決定自己在歐洲的權力,進而決定對殖民地的權力,領土交換和殖民利益的調整就成為戰爭結果的直接體現;而世界其他地區,不管是殖民地,還是非殖民地,對歐洲的權力運作沒有絲毫的興趣或意識。這種不對稱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為以後主權國家的興起和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瓜分打下了基礎。
⑩ 一戰前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
法屬印度支那(法語:L'Indochine française;越南語:Liên bang Đông Dương/聯邦東洋),又稱法屬東洋 (越南語:Đông Dương thuộc Pháp/東洋屬法)是法蘭西殖民地在東南亞的一部分,實行聯邦制,其組成包括今越南、寮國和柬埔寨三國,兼領從大清帝國手上獲得的廣州灣(今中國廣東省湛江市中心城區)租界,首府位於河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