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古代法國人改姓氏有什麼意義

古代法國人改姓氏有什麼意義

發布時間:2022-06-21 06:18:12

A. 姓氏的文化意義 具體明確一點,謝謝!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時候,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 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
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蘇聯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
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 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
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
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中國各地農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個村莊僅為一姓居民。各個族姓開拓一方,繁衍一方,獨佔一方。西晉、唐初、五代和宋元時期中原有過幾次大的移民浪潮。先民各族人逐漸融入漢民族中。各地府、州、縣志對這一歷史現象記述甚詳。如乾隆《福州府志》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清·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紀》)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閩部屬58姓,定居福建。黃仲昭《八閩通志》引《建安志》載:「自五代亂離,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賈多避亂於此,故建州備五方之俗。」
自民國以來,有關姓氏家族的調查材料十分豐富,各地也屢見姓氏溯源的考據。以福安縣甘棠堡為例,當地數十姓居民分別來自中原20多個郡縣,鄭氏來自清河郡、滎陽郡;陳氏來自穎川郡、太邱郡;周氏來自汝南郡;徐氏來自東海郡;邱氏來自河南郡;丁氏來自博陵郡;王氏來自太原郡;范氏來自高平郡;繆氏來自東魯郡;黃氏來自江夏郡;曾氏來自天水郡。其他如蘇、蘭、郭、楊、連、江、翁、謝、許、徐、詹、魏諸姓也都分別有自己的祖地郡望。他們自唐宋以來,「各衿門戶,物業轉屬,而客姓不得雜居其鄉。」(明·萬曆《福安縣志》卷1《風俗》)各姓氏都按嚴格的地域范圍,聚族而居。
華東、華南的客家人,從西晉到宋末由北方遷入,因語言、風俗的差異和利益矛盾,遷徙後常為爭奪生存空間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這種「主客之爭」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經常的矛盾和沖突,更造成客家人對血緣姓氏家族關系的依賴和重視,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和家族組織是最強的。客家土樓(無論是圓樓還是方樓)居住上百人,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事無巨細均由同宗(同姓)相幫解決。
各家族對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先祖榮耀均極重視。除族譜記載外,其外化形式即集中反映在家族門樓的門額橫匾與宗祠長聯上。一些世家望族,為顯示其祖宗顯貴,往往在門匾上刻寫「尚書第」、「大夫第」、「進士第」以及「五代尚書」、「亞魁天下」等字樣。一般家族的門匾則刻有「魯國傳芳」(顏姓)、「穎水世澤」(陳姓)、「江夏衍派」(黃姓)、「蚊築傳芳」(丁姓)等字樣,以表明郡望,使人一望而知其姓氏淵源。鑲刻於家祠門柱上的楹聯,清楚地表述了各姓氏的家世。福安甘棠堡陳氏宗祠的楹聯為:「數十世避亂僑居,鳳粵發祥,羨者蕃,肯構肯堂,黎閣家聲光自晉;三百年創業重統,鶯遷衍慶,喜此日,美輪美奐,棠江廟貌著維新。」同安縣五顯鄉後塘村「桃源」顏氏祠堂的楹聯,敘述了該姓入閩的時間和路線:「自唐歷宋歷元歷明歷清,簪纓世代;入閩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門)而同(安),瓜瓞雲礽」。
在全國各地,由一家一姓定居衍派而成單一村落者極為普遍。它體現了宗族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紐帶的特性,也給許多地名村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如李坊、陳坊、蔡坊、潘屋、肖厝、許厝、王莊、伊家鄉等,大抵原本皆是這樣的村落。邵武的肖家坊,原名金泉里,因明代大批肖姓人遷入而更今名。謝坊原名綉溪,因宋代祖居此地的謝元明做官出名,成瞭望族,南宋時改為謝坊。即便是幾姓雜處的村落,也大多以一姓一族為主。
由於歷史的或家族的原因,單一姓氏或各姓氏間往往各有一些避諱和禁忌。如:舊時福建省長汀縣高陂張姓不演《薛仁貴征東》劇目,因戲中有奸佞張士貴暗害忠良的情節,被認為有辱同宗。該縣李姓元宵節不鬧花燈,因為相傳唐高宗有個皇太子元宵節觀燈時被薛剛踢死,故李姓視鬧元宵為不吉利。永定坎市盧姓稱風爐為端灶,因「盧」與「爐」諧音。當地人稱鍋蓋為「甑棚」,唯曾姓人獨稱鍋蓋,也是因「甑」與「曾」同音避諱。泥鰍別稱黃鰍或湖鰍,永定湖坑鄉奧杳等地的黃姓人則不稱黃鰍而稱湖鰍,中川等處的胡姓人卻稱之為黃鰍。蟑螂即蜚蠊,俗稱黃賊,撫市一帶的黃姓忌稱黃賊,而稱蜚蠊。長汀的林、翁兩姓忌通婚,相傳兩姓後裔曾同時攜帶祖先骨灰還鄉,在客棧相遇,雙方的骨灰不慎混在一起,無法辨別分開,只得各取一半帶回故土埋葬。從此,為避免同宗聯姻之嫌,兩姓遂互不通婚。古竹鄉高東人也不與岩背村人通婚,因為高東人認為其上祖江東峰是被岩背人所殺,故有宿怨。這類禁忌,在全國其他地區也有發現,如今多已破除。
【氏的產生】
原始社會的末期,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出現了氏。夏、商兩代,也有少量的「氏」產生。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後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建立了71個封國,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據統計,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後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為氏,如田、白、鮑、費、范、屈、鍾離、邯鄲等。經過層層分封,以封國、封邑名稱為氏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所以說,周朝是我國氏的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而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氏的繁衍滋生越來越多,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姓氏合流之後,從古到今,中國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說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演變來的。值得說明的是,遠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又稱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後世對想像與傳說中的祖先的尊稱,不同於「胙土為氏」。
【姓氏的形成】
對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門學科。它與人口普查、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於人事現代化科學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姓氏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現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後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發生變化。《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總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在《田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姓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系,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形成,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作用就是便於通婚與鑒別子孫後代的歸屬。同姓內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幾類: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
7.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恆,凡恆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復雜。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復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姓氏的神話】
姬姓始於黃帝。據《史記》所載,黃帝本姓公孫,名叫軒轅,但因「長居姬水」,改為姬姓。黃帝是傳說中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中華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個姓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姬姓。據說他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後稷是黃帝的曾孫帝嚳的兒子,承繼了姬姓。關於後稷以姬為姓,還有一個神乎其神的傳說;後稷的母親姜原,是帝嚳的元配皇後,有一次她到野外出遊,見到了臣人的足跡而心生喜悅,就踩踏這些足跡,而後身動如懷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孩子就是後來的後稷。後稷長大後出任堯的農官,教民稼穡,被後人尊為「神農」,賜姓姬,成為周族的先祖。
姒姓大禹的國號為夏後,姓姒,其父名鯀,是黃帝之孫顓頊帝的兒子。當時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濫,百姓流離失所。於是舜派鯀治理洪水,歷經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鯀流放到羽山,起用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水患,並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後稷等協助。禹疏通九河,開鑿濟、漯、淮、泗等河流,歷經10餘年,足跡遍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平息了水患,獲得成功。由於他的豐功偉績,舜把夏封給他,又把帝位傳給他。他的母親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兒,當初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國後,就以「姒」為姓。另一說,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為姓。大禹死後,帝位傳給其子啟,歷經四百多年,至夏桀時,因為他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桀的後人有的就以國名夏為姓了。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簡狄的兒子。有一天簡狄同兩個婦女在河中洗澡,看見一隻玄鳥(即燕子)在河邊下了一個蛋,就揀起來吞吃下去,不久就懷孕生下了契。契後來是舜的臣子,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務,並封給他商地。又因為契的母親吞了玄鳥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賜姓為「子」。關於子姓來源的傳說,見於《史記.殷本紀》。《詩經》中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講的也是這個故事。
【姓氏的分布】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目前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多數的情況中,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又比較容易搜集,其歷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合於大量數據統計性質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系、以及人群遷移等。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
中國人一般都習慣地繼承父親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遺傳遞給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內僅僅保留其父親的姓氏,不傳給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的姓屬於一種無性別之分、以父系方式傳的「基因」,相當於性染色體遺傳的特殊基因。可以這樣假設,不管是X精子還是Y精子,均攜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顯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連續傳遞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僅僅在第一代顯示姓氏的性能。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人中一直普遍存在著改姓的現象,這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用漢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發的和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遷移過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總人數中改姓人數的比例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改的姓,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種改姓現象可以認為是姓氏的突變,突變後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傳遞功能。中國人姓氏的悠久歷史和相對隱定的傳遞,以及具有中國社會進行特色的改姓現象,不但增加了中國人姓氏的多樣性,為追蹤各個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線索和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廣大農村中一直存在著同姓聚居的習俗,加上婚姻半徑小,娶嫁地域相對固定的特點,同姓人群可以認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遺傳物質,某種程度隔離的群體,這在進代上有特殊的意義。這種與近代人類進化有直接相關的同姓群體。在探討中華中族的起源和進代等研究中將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模型和線索。
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個重要的現象:
第一,中國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隱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進程中中國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
第二,中國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國人姓氏的分布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占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系的程度。而非常見姓氏人群更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
第三,人群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國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同時,再一次從群體遺傳學角度證實了中國漢族一直存在著遺傳上異源的南北兩大群體,其1000年來的地域分界線應在武夷山和南嶺地帶。因此,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姓氏的異讀】
有不少漢字,在作為姓氏時有它特殊的讀音,這在姓氏學上被稱為「異讀」。出現異讀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姓氏中保留了古音,以及受地方方言影響所致。
常見的姓氏用字異讀有:
重:Chóng 音崇;
區:ōu 音歐;
仇:Qiú 音求;
秘:Bì 音閉;
冼:Xiǎn 音顯;
解:Xiè 音謝;
折:Shè 音舌;
單:Shàn 音善;
朴:Piáo 音瓢;
翟:Zhá 音宅;
查:Zhā 音渣;
萬俟:Mò qí 音莫奇;
尉遲:Yù chí 音玉遲;等等。
還有一些姓氏用字,一字兩音,同一個作為姓氏的漢字,由於有兩個讀音,就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姓,而且不一源流。如:「樂」姓,北方讀音與「月」字同,而南方讀音則與「勒」字同音;「召」姓,漢族人讀者作「少」,而傣族人則讀作「趙」;原籍在中原一帶的「罩」姓,讀音作「談」,而注籍兩廣或壯族的則讀音與「秦」字同。這些同字不同音者,分別表示不同的姓,不能認為是同一姓氏在不同地區、不同族屬的不同讀法。
【客家姓氏的淵源】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極大的大國,漢族占絕大多數。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故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淵源。
姓氏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在今天的社會里,它沒有什麼意義了。但是,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樣產生、發展的?這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等眾多社會科學。
中國第一部解說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說文解字》。此書作者許慎(約公元58-147年)解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說,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中國的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祖先曾經經歷過母系氏族社會。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內禁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蒙昧狀態的一個標志。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後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現在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中國姓氏的來歷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據徐俊元等三位學者研究,大致有這十多種類別:
1、以姓為氏。以遠古部落氏族的標志符號作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2、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韋等姓。
3、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卿、大夫的後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將邑名作為氏。有蘇、上官等姓。
4、以鄉、亭之名為氏。有裴、陸、歐陽等姓。
5、以居住地名為氏。有東門、西門、東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
6、以祖之字型大小為氏。周平的庶子,字林開,其子孫以林為姓。
7、以次第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為姓,老二以仲為姓。老三、老四則分別姓叔、季。
8、以官職為姓。有籍、監、庫、倉、將軍等姓。
9、以技藝為姓。從事巫術的人,後代便姓巫。從事冰凌的人,後代以凌為姓,還有卜、陶、匠等姓。
10、以謚號為姓。
11、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12、爵位稱號及爵系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等姓。
13、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來歷,也在上述這十幾種范圍之內。

B. 法國的姓氏家族姓氏

貴族的.很明顯. 姓是 de 開頭的就是了:
DE CHANTIER.
DE VILLEPIN (前任總理的姓).
DE GAULLE (戴高樂將軍的姓) ........
另外還有DE LE XXXX .. DE LA XXXX 等等. 總之 DE 開頭..

還有一種姓,也屬於有身份的人:
LE MOINE.
LE PONT.
就是 LE 開頭的姓.

當然姓氏只能代表一個家族的身份. 沒落貴族也是很多的..就算是姓 de 什麼什麼的,也可以很窮

普通的姓, 巨多.
法國人什麼都能拿來用.. blanc. fleur.. avocat.. 等等..
這個沒有固定的.不像中國,張啊李啊什麼什麼的..
所以要是看到 一個人姓是 某某法國的單詞的話, 就是純種法國姓了.

C. 法國人在姓氏中加 De ,是貴族的一種象徵,De 起源哪個貴族

不是具體哪一個貴族,這個De在法語里通常是當無意義的助詞用的,人名中出現De,實際上是「姓名de封地名」這樣的格式,de的後面是家族封地,前面是本來的姓名

D. 求 法國姓氏

樓主好!

如果要法國姓氏的話 那就是 是法文就可以是姓氏
比如什麼東西 什麼單詞 什麼的
建議你別起法文的姓氏 法文的姓氏是代表是法國人 再說還很別扭
中國人用中國的姓就可以了 一般沒人起法文姓氏的

要法文女名字的話下面都是熱門的
1. Lea 利
2. Manon 馬尼翁
3. Emma 艾瑪
4. Chloe 克洛艾
5. Camille 卡米爾
6. Oceane 奧塞斯
7. Ines 伊納
8. Marie 瑪麗
9. Clara 克拉拉
10. Sarah 薩拉
11. Anais 阿奈
12. Julie 朱莉
13. Lucie 盧西亞
14. Jade 玉
15. Eva 伊娃
16. Laura 勞拉
17. Mathilde 瑪蒂爾達
18. Pauline 保利娜
19. Lisa麗莎
20. Lola 蘿拉
21. Marine 海軍
22. Justine 朱斯蒂娜
23. Juliette 朱麗葉
24. Maeva 馬里
25. Romane 羅曼
26. Celia 切利亞
27. Noemie 羅馬斯
28. Charlotte 夏洛特
29. Elisa 埃利薩
30. Louise 露易絲
31. Lena 利納
32. Jeanne 珍妮
33. Emilie 埃梅利
34. Morgane 莫嘉娜
35. Zoe 佐伊
36. Marion 馬里昂
37. Lou 婁
38. Carla 卡拉
39. Alice 愛麗絲
40. Amandine 阿芒迪娜
41. Margaux
42. Clemence
43. Lilou
44. Melissa
45. Elise
46. Alicia
47. Ambre
48. Margot
49. Amelie
50. Maelle
51. Maelys
52. Agathe
53. Anna
54. Axelle
55. Elodie
56. Valentine
57. Solene
58. Fanny
59. Elsa
60. Flavie
61. Nina
62. Anaelle
63. Ilona
64. Laurine
65. Coralie
66. Lina
67. Julia
68. Alexia
69. Eloise
70. Cassandra
71. Salome
72. Claire
73. Melanie
74. Louna
75. Audrey
76. Emeline
77. Loane
78. Leane
79. Yasmine
80. Leonie
81. Coline
82. Andrea
83. Clarisse
84. Aurelie
85. Victoria
86. Melina
87. Cloe
88. Myriam
89. Luna
90. Estelle
91. Adele
92. Ophelie
93. Alexandra
94. Lise
95. Nolwenn
96. Olivia
97. Heloise
98. Clementine
99. Marina
100. Candice

E. 法國姓氏有什麼特點

特點如下:

法國人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後,一般由二節或三節組成。前一、二節為個人名,最後一節為姓。有時姓名可達四、五節,多是教名和由長輩起的名字。但長名字越來越少。

如:Henri Rene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 譯為:亨利·勒內·阿貝爾·居伊·德·莫泊桑,一般簡稱 Guy de Maupassant 居伊·德·莫泊桑。

法文名字中常常有 Le、La 等冠詞,de 等介詞,譯成中文時,應與姓連譯,如 La Fantaine 拉方丹,Le Goff 勒戈夫,de Gaulle 戴高樂,等。

婦女姓名,口頭稱呼基本同英文姓名。如姓名叫雅克琳·布爾熱瓦(Jacqueline Bourgeois)的小姐與名弗朗索瓦·馬丹結為夫婦,婚後該女士稱馬丹夫人,姓名為雅克琳·馬丹 (Jacqueiline Martin)。

法國姓氏

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之一當屬中國,至今約有5000年的歷史了。相比之下,西方姓氏的變遷和使用要晚很多。

在法國,大約到11世紀,人們才有了一個洗禮時用的名字。12世紀,隨著人口的膨脹,有了人群聚集的地方,又出現了市鎮,人們不得不開始用綽號來區別你我,以避免搞混。後來,有綽號的人又把綽號傳給他們的子孫,這便是法國甚至很多西方姓氏的起源。

對於不了解法國姓氏文化的人來說,姓名只是一個符號,比如啟蒙思想家盧梭,可謂盡人皆知,但你恐怕不知道「盧梭」這個姓的意思是「紅頭發」,因為他的祖先很可能是長著紅頭發的人。

一般情況下,法國人的特點是姓氏很多,名字有限。正因為這樣,法國姓氏便具有了鑒別家族的意義。18世紀以後,隨著新貴族階層的出現,有人把自己佔有的地盤加入到姓氏中,並用「德」字連接起來,因此姓氏中有「德」字,就成為了法國貴族家庭的標志。

F. 歐洲的歷史和姓氏演變

歐洲姓氏起源較晚但影響遍世界

歐洲是一個國家林立、民族眾多的地區,姓氏也各具特色,但大抵採用「名字+父名+姓」的形式,姓氏被放在名字的最後。各國婦女多在婚前使用父姓,結婚後則用夫姓。其中義大利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代,但普遍被使用的時間較晚。後來由於基督教的傳播和日耳曼人的入侵,義大利人採用了名前姓後的使用形式,進而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法國人的姓氏在譯成中文時多用小圓點與名字隔開,如現任總統雅克·希拉克的名字便是如此。德國人的姓氏一般在尊稱成年人時使用。歐洲各國的姓氏盡管各具特色,但就其影響論,只有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姓氏最具代表性。早期的英國人有名無姓,約在11世紀時才有貴族用自己住宅的名稱來稱呼一家之長,後來把它傳給子孫,從而才有了最早的一些姓氏。14世紀時,姓氏又在一般百姓中流行開來,其來源也變得復雜起來。其中有的以父親或更早祖先的名字為姓,或以職業、身份、山水名稱、動植物名等為姓,常見的有史密斯、瓊斯、約翰遜、威廉斯、卡爾遜等。「史密斯」原意為鐵匠,是一個由職業而來的姓氏,其來源與「泰勒」(意即裁縫)相近。但有些姓氏的來源十分古怪,如「布爾」意為公牛,「卡菲因」意為棺材,「斯考得日爾」意為惡棍,在我們看來都顯得過於特別。在使用時,姓氏通常被放在名字後,稱呼時稱姓不稱名。如威廉·莎士比亞、喬治·華盛頓等人名中,威廉、喬治都是名,但稱呼時只稱莎士比亞或華盛頓。有時為了稱呼或書寫方便,較長的姓氏還被縮短或簡寫。上述這些特點,隨著英國的殖民擴張還影響到其他國家或地區,其中主要有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非洲的南非等國。西班牙人的姓氏出現較晚,通常與名字一起組成「本名+父姓+母姓」的排列順序,如《唐吉訶德》作者的全名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便是如此。不過,這種全名一般只用於正式場合或公文字據中。一般說來,非洲、美洲和澳洲大陸的人民本來也有自己的姓氏習慣,但由於在公元7世紀以後相繼被阿拉伯人或歐洲殖民者所征服,其原有的姓氏受到很大沖擊,甚至被征服者的姓氏所取代,從而表現出明顯的外來痕跡。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的發展,無論是我國還是外國,傳統姓氏都在發生變化,上述特徵也在逐漸弱化。比如,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像過去那樣重視姓氏的血緣意義,而只把它當作人際間彼此區別的符號。於是,有人隨意製造出了新的姓氏,也有人把外國的姓氏當作自己的姓氏。凡此種種,盡管在短期內不會對姓氏的本質產生根本影響,但長此以往,由量變引起質變也不言而喻。畢竟,世界慢慢變成了地球村,姓氏也沒有理由置身其外。

G. 外國人的姓氏是怎麼回事

外國人名的構成情況和排列次序相當復雜。有的有姓有名,有的有名無姓;有的姓前名後,有的名前姓後,情況不一。這里據《科技翻譯工作手冊》,節選對英美人、法國人、德國人、等的姓名予以簡單介紹,供參考。

一、英美人姓名
( 1 )英美人的姓名排列次序為名在前,姓在後。如Herbert George Wells(赫伯特· 喬治· 威爾斯),第一、第二兩個詞是名,末一詞是姓。
〔 2 )英美習俗,通常在嬰兒受洗禮時,由教士或父母親朋起名字,獻為教名,排列在姓名的最前面。此外,長輩或本人也可起第二個名字,排在教名之後。這就是英美人常常有兩個甚至更多名字的原因。名字可以來自許多方面。有人因其母系屬於名門望族或有其他特殊榮譽,把母姓作為子女的第二個名字。也有借用名人或親屬或與家庭有密切交往者的姓為名的。有時,子孫完全襲用父輩名字,這時需在姓名後加Junior(略作Jr.或Jun.)一詞或加羅馬數字,以示區別。如John Ford Jr.(小約翰· 福特)。Thomas Daly Ⅲ(托馬斯· 戴利三世)
( 3 )英語名字,數達幾千個。有些用來作姓,但也有也可用來作名的,如Henry。為了書寫或口語方便,往往將本名縮短,如Frederick 縮為Fred。Margaret 縮為Maggy等。親友之間,常用昵稱,以示親切。昵稱一般比本名短,但也有比本名長的,如Johnny 是John 的昵稱。一個名字的省略形式和昵稱有時不止一種,如William 可以分別為Bill、Billy、Willy 等。
( 4 )英國人在歷史上一個很長時期內,只有名,沒有姓。約到十一世紀,一些貴族家庭用宅邸的名稱來稱呼一家之長,後又傳諸子孫,世代相襲,形成了姓。姓的使用首先興起於倫敦等城市。其形成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 表明血統關系:有的在父名後加s、son 等詞尾,以表明系某某之子,例如父名Adam ,子以Adams 為姓,父名Jack ,子以Jackson 為姓;有的在父名前冠以Fits、O』、Mac、Mc。(均有「之子」、「的」等表示從屬關系之意)等詞頭,如父名Gerald , 子以Fitsgerald 為姓,父名Brian,子以0'Brian 為姓,MacDonald,意為Donald之子,而McMahon,則為Mahon 之子。
② 起源於出生或居住地名:有的直接以地為姓,如London(倫敦)、cleveland(克利夫蘭),有的以ton、ham(含有村莊、部落之意)等為詞尾,如Washington、Needham 等,還有些姓的詞尾是brook(小溪)、wood(樹林)等,表示居住地的環境,如Holbrook(谷中小溪)、Heywood(綠色森林)等。
③ 表明容貌、特徵,如現ack(黑色)、Longfellow(高個子)等。
④ 來源於職業,如Smith(工匠)、Tyler(看門人)等。
⑤ 名字縮寫時,按英國習慣一般把名字全縮寫,例如G. P. Thomson,或縮寫第一個名字,如G. Paget Thomson ;美國則習慣於縮寫中間的名字,如George P. Thomson。一般沒有將姓加以縮寫的習慣。但一些舉世知名的人物,也有全部姓名都用縮寫形式的,例如G. B. S., 即George Bernard Shaw(肖伯納), F. D. R.即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富蘭克林· 羅斯福)等。
⑥ 口語中對一個人怎樣稱呼才算合適、得體,則看具體場合、關系而定。過去晚,輩對長輩,從不直呼其名;現在有少數青年人,不論對父母還是師長,均直呼其名不諱。已婚婦女一般不用原姓,用丈夫姓名冠以Mrs 一詞。例如女子Mary Lakins 與男子John Cumings 結婚,女方改稱Mrs. John Cumings 或Mrs. Cumings(約翰· 卡明斯夫人或卡明斯夫人)。也可在夫姓前寫自己本名以代替夫名,如Mary Cumings。丈夫死後的婦女,就不再用丈夫的名字,必須寫成Mrs. Mary Cumings。現代提倡女權的婦女,則有破舊俗,用原姓的。
⑦英國貴族姓名,常加上其封地名,如Lord Greenhill Harrow(哈羅· 格林希爾勛爵),習慣上也可寫為Lord of Harrow ,其中Harrow 是地名。
⑧以上說明,同樣適用於加拿大、澳大取亞、紐西蘭的英語姓名,也適用於英聯邦一部分成員國中使用英語姓名的白人移民。

二、法國人姓名
( 1 )法國人的姓名排列次序為名在前,姓在後。例如Guy Mollet(居伊· 摩勒),第一個詞為名,第二個詞為姓。
( 2 )法國從中世紀起,嬰兒出生後,都要到教堂受洗禮,由神父起教名,教會只承認每個人的教名。教名為數不很多,同名現象時有發生,人們往往在教名後面加上居住的地名、出生地名、職業或外貌特徵等,作為姓名的一個組成部分。1539 年法朗索瓦一世規定戶籍簿中必須記明新生兒的教名及其父母的教名。此後法國人的姓名一般由本人教名和父名或家族名(也就是姓)組成。1804 年頒布的《 法國民法典》 規定,全體公民必須代代相承使用一個不變的家姓。法國貴族和上層社會成員,往往在姓之前冠以領.地名或爵位等頭銜;一般平民除本人名字外,還有長輩起的名字,有時多達四、五個。後來漸趨簡化,只保留兩三個詞構成姓名。姓一般只有一個詞,名一般由一個詞或兩個詞構成,通常選取較重要的教名(第一個名字)或姓之前的名。例如:Henri Renè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亨利· 勒內· 阿爾貝· 居伊· 德· 莫泊桑),一般稱Guy de Maupassant,即為取勝之前的名。又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夏爾· 安德烈· 約瑟夫· 馬里· 戴高樂),簡化為Charles de Gaulle,即為取第一個名字。
( 3 )許多法國人的名姓之間,介有de 一詞,這是最初用來表示貴族出身的介詞,現已失去原來意義。近年來,法國人姓名譯成中文時,趨向於將de 字音譯不單獨書寫,合並在姓前,如de Gau lle(戴高樂)、Couve de Mirrville(顧夫· 德姆維爾)等。
( 4 )許多法國人的姓前,往往還有冠詞Le, La。如La Fontaie 和Le Goff 等,譯成中文時,也往往與姓連譯,寫成拉方丹和勒戈夫。
( 5 )法國人的名字中,有些為女子專用,有些則為男子專用。Jacques (雅克)、Pierre(皮埃爾)、Georges(喬治)、Jean(讓)、Louis (路易)等為男子專用名,而Rosc(蘿絲)、Irène(伊雷娜)、Anne(安娜)、Jeanne(讓娜)、Louise(路易絲)等則為女子專用名。
( 6 )法國婦女婚後一般姓夫姓,尤其當其被稱呼為某某夫人時。但也可保留娘家的姓。在重要文件中記名時,除夫姓外,要記娘家的姓。如名叫Louise Cotty (路易絲· 科蒂)的女子同Jean Dupont(讓· 杜邦)結婚後,姓名全稱是Louise Dupont nèe Cotty(路易絲· 杜邦· 科蒂),其中nèe為出生在某某家。
( 7 )法國人也有復姓。例如Mendès-France(孟戴斯· 弗朗斯)、Joliot-Curie(約里奧一居里)。復姓書寫時,通常用短橫線將兩個姓連在一起。譯成中文時,一般也用短橫線排接,不用翻譯外國人姓名常用的中圓點。復姓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將夫婦兩人的姓合在一起,如Jo1iot-Curie 就是用丈夫Frederic Joliot(弗雷德里克· 約里奧)和妻子Irène Curie(伊雷娜· 居里)兩個人的姓合成的,其書寫順序,一般夫姓在前,妻姓在後。

三、德國人姓名
( 1 )德國人的姓名排列次序為名在前,姓在後。例如Konrad Adenauer (康拉德· 阿登納),第一個詞為名,第二個詞為姓。
( 2 )德國人的名字相同的很多,男性的名字和女性的名字有區別。例如Johannes (約翰內斯)、Peter (彼得)、Nikolaus (尼古勞斯)等為男子專用名;Elisabeth (伊麗莎白)、Margarete (瑪格麗特)等為女子專用名。
( 3 )德國人的名字大多是單一的,也有少數是復名。
( 4 )德國人的姓的形成,有的是沿用古日耳曼語中的名字和《 聖經》 中的名字作姓;有的源於地區,例如Bayer(拜爾)、Schwab(施瓦布);有的來自自然環境,例如Bach(小河)、Berg (山脈);有的取自住宅前的標志,例如Adler(鷹)、Engel(天使);有的是職業或人體特徵,如Winzer(種葡萄的人)、Goldschmidt(金匠)、Klein(矮子)Schwarz(黑人)等。
( 5 )東西德均有法律規定,婚後家庭的姓,就是其子女的姓。婚後家庭的姓,可以用男方原姓,也可以用女方原姓,但習慣以前者居多。有時也用夫妻兩人的姓構成復姓,例如Karl SChmidt-Rottluff(卡爾· 施密特一羅特魯夫)這個復姓系父母雙方的姓合成。

H. 姓的作用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時候,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 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
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蘇聯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
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 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
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
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中國各地農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個村莊僅為一姓居民。各個族姓開拓一方,繁衍一方,獨佔一方。西晉、唐初、五代和宋元時期中原有過幾次大的移民浪潮。先民各族人逐漸融入漢民族中。各地府、州、縣志對這一歷史現象記述甚詳。如乾隆《福州府志》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清·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紀》)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閩部屬58姓,定居福建。黃仲昭《八閩通志》引《建安志》載:「自五代亂離,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賈多避亂於此,故建州備五方之俗。」
自民國以來,有關姓氏家族的調查材料十分豐富,各地也屢見姓氏溯源的考據。以福安縣甘棠堡為例,當地數十姓居民分別來自中原20多個郡縣,鄭氏來自清河郡、滎陽郡;陳氏來自穎川郡、太邱郡;周氏來自汝南郡;徐氏來自東海郡;邱氏來自河南郡;丁氏來自博陵郡;王氏來自太原郡;范氏來自高平郡;繆氏來自東魯郡;黃氏來自江夏郡;曾氏來自天水郡。其他如蘇、蘭、郭、楊、連、江、翁、謝、許、徐、詹、魏諸姓也都分別有自己的祖地郡望。他們自唐宋以來,「各衿門戶,物業轉屬,而客姓不得雜居其鄉。」(明·萬曆《福安縣志》卷1《風俗》)各姓氏都按嚴格的地域范圍,聚族而居。
華東、華南的客家人,從西晉到宋末由北方遷入,因語言、風俗的差異和利益矛盾,遷徙後常為爭奪生存空間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這種「主客之爭」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經常的矛盾和沖突,更造成客家人對血緣姓氏家族關系的依賴和重視,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觀念和家族組織是最強的。客家土樓(無論是圓樓還是方樓)居住上百人,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事無巨細均由同宗(同姓)相幫解決。
各家族對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先祖榮耀均極重視。除族譜記載外,其外化形式即集中反映在家族門樓的門額橫匾與宗祠長聯上。一些世家望族,為顯示其祖宗顯貴,往往在門匾上刻寫「尚書第」、「大夫第」、「進士第」以及「五代尚書」、「亞魁天下」等字樣。一般家族的門匾則刻有「魯國傳芳」(顏姓)、「穎水世澤」(陳姓)、「江夏衍派」(黃姓)、「蚊築傳芳」(丁姓)等字樣,以表明郡望,使人一望而知其姓氏淵源。鑲刻於家祠門柱上的楹聯,清楚地表述了各姓氏的家世。福安甘棠堡陳氏宗祠的楹聯為:「數十世避亂僑居,鳳粵發祥,羨者蕃,肯構肯堂,黎閣家聲光自晉;三百年創業重統,鶯遷衍慶,喜此日,美輪美奐,棠江廟貌著維新。」同安縣五顯鄉後塘村「桃源」顏氏祠堂的楹聯,敘述了該姓入閩的時間和路線:「自唐歷宋歷元歷明歷清,簪纓世代;入閩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門)而同(安),瓜瓞雲礽」。
在全國各地,由一家一姓定居衍派而成單一村落者極為普遍。它體現了宗族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紐帶的特性,也給許多地名村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如李坊、陳坊、蔡坊、潘屋、肖厝、許厝、王莊、伊家鄉等,大抵原本皆是這樣的村落。邵武的肖家坊,原名金泉里,因明代大批肖姓人遷入而更今名。謝坊原名綉溪,因宋代祖居此地的謝元明做官出名,成瞭望族,南宋時改為謝坊。即便是幾姓雜處的村落,也大多以一姓一族為主。
由於歷史的或家族的原因,單一姓氏或各姓氏間往往各有一些避諱和禁忌。如:舊時福建省長汀縣高陂張姓不演《薛仁貴征東》劇目,因戲中有奸佞張士貴暗害忠良的情節,被認為有辱同宗。該縣李姓元宵節不鬧花燈,因為相傳唐高宗有個皇太子元宵節觀燈時被薛剛踢死,故李姓視鬧元宵為不吉利。永定坎市盧姓稱風爐為端灶,因「盧」與「爐」諧音。當地人稱鍋蓋為「甑棚」,唯曾姓人獨稱鍋蓋,也是因「甑」與「曾」同音避諱。泥鰍別稱黃鰍或湖鰍,永定湖坑鄉奧杳等地的黃姓人則不稱黃鰍而稱湖鰍,中川等處的胡姓人卻稱之為黃鰍。蟑螂即蜚蠊,俗稱黃賊,撫市一帶的黃姓忌稱黃賊,而稱蜚蠊。長汀的林、翁兩姓忌通婚,相傳兩姓後裔曾同時攜帶祖先骨灰還鄉,在客棧相遇,雙方的骨灰不慎混在一起,無法辨別分開,只得各取一半帶回故土埋葬。從此,為避免同宗聯姻之嫌,兩姓遂互不通婚。古竹鄉高東人也不與岩背村人通婚,因為高東人認為其上祖江東峰是被岩背人所殺,故有宿怨。這類禁忌,在全國其他地區也有發現,如今多已破除。
【氏的產生】
原始社會的末期,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出現了氏。夏、商兩代,也有少量的「氏」產生。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後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建立了71個封國,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據統計,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後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為氏,如田、白、鮑、費、范、屈、鍾離、邯鄲等。經過層層分封,以封國、封邑名稱為氏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所以說,周朝是我國氏的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而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氏的繁衍滋生越來越多,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姓氏合流之後,從古到今,中國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說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演變來的。值得說明的是,遠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又稱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後世對想像與傳說中的祖先的尊稱,不同於「胙土為氏」。
【姓氏的形成】
對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門學科。它與人口普查、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於人事現代化科學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姓氏學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現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人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後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發生變化。《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總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所以,清初學者顧炎武在《田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姓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系,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中國最早的姓都帶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可以推斷早在母系氏族時期,姓已經形成,是由母權制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作用就是便於通婚與鑒別子孫後代的歸屬。同姓內部禁止婚配,異姓氏族之間可以通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姓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幾類: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
7.以祖上謚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恆,凡恆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復雜。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復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姓氏的神話】
姬姓始於黃帝。據《史記》所載,黃帝本姓公孫,名叫軒轅,但因「長居姬水」,改為姬姓。黃帝是傳說中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中華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個姓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姬姓。據說他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後稷是黃帝的曾孫帝嚳的兒子,承繼了姬姓。關於後稷以姬為姓,還有一個神乎其神的傳說;後稷的母親姜原,是帝嚳的元配皇後,有一次她到野外出遊,見到了臣人的足跡而心生喜悅,就踩踏這些足跡,而後身動如懷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孩子就是後來的後稷。後稷長大後出任堯的農官,教民稼穡,被後人尊為「神農」,賜姓姬,成為周族的先祖。
姒姓大禹的國號為夏後,姓姒,其父名鯀,是黃帝之孫顓頊帝的兒子。當時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濫,百姓流離失所。於是舜派鯀治理洪水,歷經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鯀流放到羽山,起用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水患,並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後稷等協助。禹疏通九河,開鑿濟、漯、淮、泗等河流,歷經10餘年,足跡遍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平息了水患,獲得成功。由於他的豐功偉績,舜把夏封給他,又把帝位傳給他。他的母親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兒,當初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國後,就以「姒」為姓。另一說,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為姓。大禹死後,帝位傳給其子啟,歷經四百多年,至夏桀時,因為他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桀的後人有的就以國名夏為姓了。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簡狄的兒子。有一天簡狄同兩個婦女在河中洗澡,看見一隻玄鳥(即燕子)在河邊下了一個蛋,就揀起來吞吃下去,不久就懷孕生下了契。契後來是舜的臣子,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務,並封給他商地。又因為契的母親吞了玄鳥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賜姓為「子」。關於子姓來源的傳說,見於《史記.殷本紀》。《詩經》中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講的也是這個故事。
【姓氏的分布】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目前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多數的情況中,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又比較容易搜集,其歷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合於大量數據統計性質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系、以及人群遷移等。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
中國人一般都習慣地繼承父親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遺傳遞給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內僅僅保留其父親的姓氏,不傳給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的姓屬於一種無性別之分、以父系方式傳的「基因」,相當於性染色體遺傳的特殊基因。可以這樣假設,不管是X精子還是Y精子,均攜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顯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連續傳遞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僅僅在第一代顯示姓氏的性能。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人中一直普遍存在著改姓的現象,這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用漢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發的和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遷移過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總人數中改姓人數的比例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改的姓,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種改姓現象可以認為是姓氏的突變,突變後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傳遞功能。中國人姓氏的悠久歷史和相對隱定的傳遞,以及具有中國社會進行特色的改姓現象,不但增加了中國人姓氏的多樣性,為追蹤各個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線索和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廣大農村中一直存在著同姓聚居的習俗,加上婚姻半徑小,娶嫁地域相對固定的特點,同姓人群可以認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遺傳物質,某種程度隔離的群體,這在進代上有特殊的意義。這種與近代人類進化有直接相關的同姓群體。在探討中華中族的起源和進代等研究中將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模型和線索。
宋朝、明朝和當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個重要的現象:
第一,中國人姓氏在歷史上傳遞是延續的和隱定的。它揭示了在歷史的進程中中國人姓氏所表現的血緣文化的痕跡與生命遺傳物質,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
第二,中國人歷來有同姓聚居和聯宗修譜的習俗,而且婚姻半徑很小,婚娶地域相對固定,這樣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國人姓氏的分布實際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中國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兩種狀態,大姓和小姓,或稱為常見姓氏和非常見姓氏。僅占總姓氏量不足5%的常見100個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總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見姓氏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見100個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組成的主要因素,它們決定著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規模和地域人群間的親緣關系的程度。而非常見姓氏人群更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對高程度隔離的現象。
第三,人群的遷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國人遺傳基因的流動方向。同時,再一次從群體遺傳學角度證實了中國漢族一直存在著遺傳上異源的南北兩大群體,其1000年來的地域分界線應在武夷山和南嶺地帶。因此,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姓氏的異讀】
有不少漢字,在作為姓氏時有它特殊的讀音,這在姓氏學上被稱為「異讀」。出現異讀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姓氏中保留了古音,以及受地方方言影響所致。
常見的姓氏用字異讀有:
重:Chóng 音崇;
區:ōu 音歐;
仇:Qiú 音求;
秘:Bì 音閉;
冼:Xiǎn 音顯;
解:Xiè 音謝;
折:Shè 音舌;
單:Shàn 音善;
朴:Piáo 音瓢;
翟:Zhá 音宅;
查:Zhā 音渣;
萬俟:Mò qí 音莫奇;
尉遲:Yù chí 音玉遲;等等。
還有一些姓氏用字,一字兩音,同一個作為姓氏的漢字,由於有兩個讀音,就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姓,而且不一源流。如:「樂」姓,北方讀音與「月」字同,而南方讀音則與「勒」字同音;「召」姓,漢族人讀者作「少」,而傣族人則讀作「趙」;原籍在中原一帶的「罩」姓,讀音作「談」,而注籍兩廣或壯族的則讀音與「秦」字同。這些同字不同音者,分別表示不同的姓,不能認為是同一姓氏在不同地區、不同族屬的不同讀法。

I. 法國的姓氏有哪些,最好配上它們的含義

先說一下法國歷史上的王室貴族。
墨洛溫家族,481-751法國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時的王族,後被卡洛林王朝替代。
卡羅林家族Carolingian,也譯成加洛林家族,751-987年統治法國(西法蘭克帝國),後被卡佩王朝代替。這個家族同時還是神聖羅馬帝國(即東法蘭克帝國,後被薩克森家族替代,大約是今德國、義大利)、中法蘭克帝國(後被東西法蘭克帝國瓜分)的皇族。
在這之前的家族都不能當成姓氏,這時候貴族們還沒有姓氏,從卡佩王朝開始,才漸漸有這個概念。卡佩這個姓氏其實也可以說是綽號,但是開始起到姓氏的作用。這個家族最早源於比利時的羅貝爾家族,後成為巴黎伯爵。卡佩家族Capetian Dynasty (巴黎伯爵家族,後來稱法蘭西公爵家族)987-1328年統治法國。
卡佩王朝的最後一任國王查理四世無嗣而終,卡佩王朝繼承爭端驟起。英格蘭的愛德華三世企圖以母親的親緣來繼承法國王位,然而最終繼承權卻為瓦盧瓦de Valois的腓力所得,法國進入瓦盧瓦王朝。
瓦盧瓦王朝繼承卡佩王朝,於1328年-1589年間成為統治法國的王朝。他們是腓力三世的第三子瓦盧瓦伯爵查理的後裔。同時這個家族還統治著勃艮第和波蘭。
隨後,王位又落在了卡佩家族的分支,波旁Bourbon家族上。法國進入波旁王朝時期。這個家族陸陸續續統治過納瓦拉(今西班牙的一部分)、法國、義大利等國,至今仍然統治著西班牙和盧森堡,是歐洲最有名的王室家族。
另有孔代親王家族(德•波旁)、安茹公爵家族(德•薩伏伊)、波拿巴家族、內穆爾公爵(德•富瓦)家族等。
現在的法國是共和政體,貴族基本上取消。今日所謂真正的貴族是指法國君主時期、帝國時期冊封的貴族後裔而已。他們在社交場合,總是以風流倜儻而又不失雍容華貴的風姿贏得眾人的注目。據統計,1789年前,法國約有1萬7千戶貴族;系譜學家估計今天尚有3500戶。1972年,《現代貴族譜》列出3667戶,其中君主時期3153戶,第一帝國時期234戶,復辟時期225戶,七月王朝13戶,第二帝國34戶.薩瓦並入時帶來8戶。1880年第三共和以後再也沒有出現國王,當然貴族也沒再增加一戶。
很多貴族的姓氏上帶「德」,如彼埃爾•雅更•德•馬爾傑里大使、達斯蒂埃•德•拉•維傑里議員。但這並不絕對,很多平民現在也在姓氏中加德以示家族歷史悠久。而真貴族中有10%不用「德」,顯赫的羅什舒亞爾家族即是一例。
存留至今的法國貴族有:德•卡斯德伊伯爵家族,德·格賽-布里薩克侯爵家族,德·羅什福爾-西利埃克斯家族,德·圖盧茲-羅特列克家族,卡迪拉克家族等等。

閱讀全文

與古代法國人改姓氏有什麼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