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的兩大港口是
第一大港口:馬賽
第二大港口:勒阿弗爾
勒阿弗爾港(法國)
馬賽港(法國)
馬賽位於法國南部,地中海北岸羅納河出口外。是法國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是僅次於鹿特丹的歐洲第二大港。馬賽港區分為老港區和新港區,各港區有一定分工。老港建於1839~1844年,港東西長800米,南北寬250米,呈長方形狀。航道水深8米,海流平靜,氣候溫和,航運條件好。老港區是以雜貨、修船、集裝箱的裝卸及客運為主,是歐洲最大的客運港,年客運100萬人次。新港在老港的西北方向,1845年建成第一個碼頭,以後又陸續向西北延伸,擴展到羅納河河口,港區長達70千米。全部碼頭區長19千米,水深6~14.5米,有防波大堤。護衛著7個碼頭區,可以停靠100艘輪船,與世界上300多個港口有船隻來往。每年進出口的貨船在2萬只以上,貨物吞吐量達1億噸,佔法國港口總吞吐量的三分之一。馬賽港是由馬賽港區、拉維拉港區,福斯港區、羅納—聖路易港區等組成。包括沿老港和海灣而建立的6個港灣,共有138個泊位。54.49萬平方米的倉庫和49.5萬平方米的堆場。馬賽港可容納40萬噸級的巨輪。港區設備先進,港口裝卸齊全,擁有大中小起重機200多台。海灣水深面廣,少險灘急流,海潮漲落變化不大,能見度好,非常適合船隻的停泊和航行。馬賽港進口貨物以石油、液化天然氣為主,約占總進口量的三分之二,此外有糧食、油料、咖啡、棉花和化肥等。進口的石油和加工後的石油產品,主要通過馬賽港的輸油管道運到法國各地及鄰近的瑞士、奧地利、德國等。
馬賽港的腹地,交通運輸十分便利,在公路方面有縱貫南北的高速公路並與東西向的公路相交,可和地中海各城市和鄰國義大利相通。鐵路通過里昂與巴黎相通。內河航運利用羅納河,沿河上至福斯、里昂、巴黎等地。空運馬里尼安機場設備條件具有國際水平,平均每年可接待250萬人次乘客和l.5萬噸貨物。輸油管道從馬賽經里昂、斯特拉斯堡至卡爾斯魯厄,全長782千米。馬賽作為法國的南方港有許多有利條件。首先是,在法國南方除軍港土倫外,無其他重要港口與之競爭。貨源充足穩定。其次是法國所使用的石油主要靠進口,而馬賽距離中東、北非石油產地距離近,運輸時間和運費比較便宜。第三,對外交通方便,可通過蘇伊士運河至亞太地區和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至西非和拉美地區。這些有利條件使馬賽港成為對非洲、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主要貿易港。
馬賽港原是天然港口,有2 600多年的歷史。最初馬賽僅限於利翁灣東側的拉西奧港灣,是一個漁港。後來逐漸發展成商港。在公元前600~公元1840年,當時活動范圍是以老港為中心。1789年馬賽港已成為世界性港口。1800年成為羅納河省的首府。1840年以後,馬賽港向北發展,擴大了馬賽港范圍。新建了6個新港區。1966年馬賽港附近的福斯港、拉維拉港、聖路易斯港、長隆特港以及福斯、拉維拉兩個工業區劃歸馬賽港管轄。因此通常稱為馬賽—福斯港。馬賽從一個漁港發展成為現在的法國第二大海港城市,是隨著商業、貿易和海運事業的興起和發展而不斷擴大和發展的。今天的馬賽已成為法國最大的貿易港和世界最大的客運港之一。馬賽的工業是以港口和對外貿易為依託,利用進口原料加工成產品再向外運出。馬賽在港口附近建造煉油廠,提煉原油,其煉油能力已佔全法煉油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在石油工業的基礎上,還發展了化工工業。馬賽也是法國最大的修船基地,修船量約佔全國此行業的70%。現在船舶、煉油、冶金已成為馬賽市經濟的三大支柱。
法國的港口受國家控制,從管理上劃分為自治港和普通港兩類。普通港由國家直接管理;自治港屬於公營公司,具有法人資格,財務上自治,受國家運輸部監督。馬賽港是屬於自治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在組織上組成行政和技術委員會對港口進行管理和領導。
勒阿弗爾是法國北部上諾曼底大區,濱海塞納省海港城鎮,法國第二大港。位於法國西北部塞納河入海河段右岸,地處大西洋東岸及英吉利海峽南北之間的國際海上交通的十字路口。距離巴黎216千米,為巴黎外港,是僅次於馬塞的第二大商港。
勒阿弗爾港佔地面積100平方千米,水域面積5.54平方千米。港口自然條件優越,從英吉利海峽進入港口全長13 000米,寬達300米,低潮時水深15.5米,巨型船舶可隨時入港,無需候潮。新建成的航道,長20千米,水深22米,可通25噸的散裝船。集裝箱碼頭岸線長800米,成為法國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也是歐洲最完善的集裝箱港口。此外擁有煤、油以及各類貨物泊位。港區內,儲存、運輸系統完善,有長362千米的鐵路線和長117千米的公路線,港區可儲存石油產品500萬立方米和36萬平方米的貨物倉庫及後備區域170萬平方米。有150條定期航線與國外500多個港口聯系。年吞吐量8 000萬噸。經由該港進出口的貨物種類多樣。進口貨物主要是燃料、各種工業原料及來自非洲的熱帶農產品,如石油、天然氣、各種礦石、棉花、咖啡、木材等。其中石油進口量占該港貨運總進口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口貨物主要來自腹地的工業產品及產自塞納河流域的糧食、酒類等產品。勒阿弗爾是塞納河流域地區通往海上的門戶,這樣,塞納河流域是勒阿弗爾港的最主要經濟腹地。
勒阿弗爾是法國西北部重要工業城市。主要工業部門是以進口石油而發展起來的煉油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和服務於港口的修船業、造船業,以及冶金、紡織等工業。目前,煉油工業是法國主要的煉油城之一。這些工業在地區分布上,以港口為中心,依次向外延伸。緊鄰港口的是早期形成的老工業部門,該區外側,即連通勒阿弗爾港和塞納河的唐卡爾維爾運河以東,是新的工業區。這樣,從東到西可分為明顯的三部分:港口——老工業區——新工業區。塞納河流域的自然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也是法國重要的農業區域,盛產小麥、玉米、葡萄等產品。上述工、農業產品便構成了勒阿弗爾港的主要輸出貨物。
勒阿弗爾對外交通,除便利的海運外,有連接巴黎及其他工業城市的鐵路、公路和塞納河航運。塞納河的通航里程共525千米,巴黎以下的河段可通行1500噸的船隻,魯昂以下還可以行駛海輪。此外,勒阿弗爾港是跨越英吉利海峽到英國、愛爾蘭輪渡的主要港口,是溝通英吉利海峽兩岸的「橋頭堡」。
勒阿弗爾中世紀時是個小漁村。16世紀初期成為法國大西洋岸的軍港。到19世紀中末期,勒阿弗爾港才成為法國主要的商業港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對外貿易不斷發展和繁榮,對外經濟聯系需要依靠海運和港口,從而更促進了港口的發展。另外,勒阿弗爾靠近經濟發達的巴黎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也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到嚴重破壞,戰後經過恢復、重建和擴建,勒阿弗爾港較之戰前有了巨大發展。港口吞吐能力日趨擴大,港口設施日益完善和現代化。
從勒阿弗爾城市和港口的發展可以看出,塞納河流域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均由勒阿弗爾港進口,巴黎工業區和塞納河流域有相當數量的工農業產品,主要經由勒阿弗爾港輸出。地區經濟發展離不開港口,港口發展依靠腹地貨源,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港口不僅為城市工業發展供應原料,而且港務本身也是國民經濟最重要部門之一,反過來,經濟腹地的雄厚也為港口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Ⅱ 世界10大軍港有哪些
俄羅斯在太平洋上最重要的軍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珍珠港地處瓦胡島南岸的科勞山脈和懷阿奈山脈之間平原的最低處,與唯一的深水港火奴魯魯港相鄰,是美國海軍的基地和造船基地
科夫 愛爾蘭南部海港。位於科克灣北端的格雷特島上,是天然良港,吃水9米的海輪可自由出入。
瑟堡 法國西北部重要軍港和商港。在科唐坦半島北端,臨拉芒什海峽(英吉利海峽)
洛里昂 法國西北部港市。在斯科爾夫河和布拉韋河匯合處
「埃爾費羅爾-德爾考迪略」。西班牙西北端城市。位於費羅爾灣,臨大西洋
日本--橫須賀軍港
英國--朴次茅斯軍港
美國的聖達哥
俄羅斯的庫爾曼斯特
德國的穆爾曼斯
Ⅲ 法國有哪些十大城市
以下為法國主要的十大城市:
1、巴黎
戛納(Cannes)位於法國南部港灣城市尼斯附近,是地中海沿岸風光明媚的休閑小鎮。和法國其他城市一樣,戛納最好的旅遊季節是在 6-10月 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的戛納國際電影節每年五月中旬在此舉辦。
戛納小城依偎在青山腳下,瀕臨地中海之濱,里維拉海灣把臨海的幾個小城鎮環鎖了起來,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5千米長的沙灘,四時不謝之花,漫步城中,白色的樓房、蔚藍的大海,以及一排排高大翠綠的棕櫚樹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自然風光。「精巧、典雅、迷人」是大多數人對戛納的評價。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Ⅳ 1940年的亞歷山大軍港,英國海軍為何要對法國盟友下死手呢
1940年,被德國打敗的法國軍隊踏上了逃跑的道路。這時,英國高層開始意識到法國海軍註定要失敗,被擊敗的法國如果被德國控制那麼後果不堪設想。英國首相丘吉爾作風強硬,對法國海軍的投降感到非常惱火。他曾擔任英國海軍部長。他非常清楚,德國海軍力量薄弱,參差不齊。在大西洋,德國人只能用潛艇的群狼戰術攻擊運輸線。強大的法國海軍、義大利海軍和德國潛艇將對英國人民構成嚴重威脅。如果英國海軍失敗,作為一個古老的殖民大國,英國必將衰落並走向滅亡。
最終的結果是強大的法國海軍基本上喪失了作戰能力。希特勒通過吞並法國海軍來增強德國海軍實力的夢想徹底破滅,強行橫渡英吉利海峽並登陸英國的計劃也宣告結束。
Ⅳ 布雷斯特在哪個國家、島嶼
布雷斯特(法語:Brest)位於法國布列塔尼半島西端,是布列塔尼大區菲尼斯泰爾省的城市,是一座海港城市,也是一座軍港。
Ⅵ 戴高樂號母港在哪
母港土倫
土倫(Toulon)是瓦爾省省會,位於馬賽以東65公里處,法國東南部濱地中海的港灣都市。 土倫在土倫灣內,半島環抱。人口17.9 萬,包括郊區40.8 萬(1982)。為全國最大軍港。造船業規模巨大,還有軍械、冶金、機器製造等工業。附近有鋁土礦。重要客運港。每年有許多旅客經此往科西嘉、撒丁等島。國家海洋研究中心之一。
望採納!!
Ⅶ 歐洲的主要港口有哪些
有鹿特丹,漢堡港,安特衛普港,費利克斯托,南安普頓港,不萊梅港,波爾多,熱那亞,巴塞羅那,南特等等。
1,鹿特丹(Rotterdam) 港口代碼:NLROT
經緯度:(北緯 51°55', 東經4°29' )
荷蘭第二大城市,歐洲第一大港口,亞歐大陸橋的西橋頭堡(東橋頭堡是中國連雲港市),位於歐洲萊茵河與馬斯河匯合處。它是歐洲最大的海港,直到近年來甚至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整座城市展布在馬斯河兩岸,距北海約25公里,有新水道與北海相連。
港口性質:海港,基港 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7)法國最大軍港在哪裡擴展閱讀
按用途分類
港口按用途分,有商港、軍港、漁港、工業港、避風港等。
a.商港
商港是指供商船往來停靠,辦理客貨運輸業務的港口。商港有自己的水上以及陸地的商港區域,在商港區域內,為便利船舶出入、停泊、貨物裝卸、倉儲、駁運作業、服務旅客之水面、陸上、海底及其他一切有關設施。
b.軍港
軍港是指軍隊使用的港口,專供海軍艦艇使用的港口,供艦艇停泊、補給、修建、避風和獲得戰斗、技術、後勤等保障,又稱海軍基地,具備相應的設備和防禦設施。
c.漁港
漁港是指專供漁船和漁業輔助船停泊、使用的港口。用於船舶傍靠、錨泊、避風、裝卸漁獲物和補充漁需及生活物資,並可進行漁獲物的冷凍、加工、儲運、漁船維修、漁具製造、通訊聯絡、及船員休息、娛樂、醫療等。
d.工業港
工業港是為臨近的江、河、湖、海的大型工礦企業直接運輸原料、燃料和產品的港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港口
Ⅷ 法國和俄羅斯的基本港有哪些各處在什麼位置
法國的港口有勒阿弗爾港,福斯港,馬賽港,敦刻爾克,波爾多港等,各個港口具體信息如下:
1.勒阿弗爾港(Le Havre)
位於法國西北沿海塞納河口北岸,瀕臨塞納灣的東側,是法國第二大港和最大的集裝箱港,也是塞納河中下游工業區的進出口門戶。
(8)法國最大軍港在哪裡擴展閱讀:
俄羅斯聯邦(俄: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Russian Federation)又稱俄羅斯(俄:Россия,英:Russia),簡稱俄聯邦、俄 。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
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9.8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
Ⅸ 世界五大著名軍港
這個問題好像沒有定論,有多個版本:
中國--旅順軍港
美國--珍珠港
日本--橫須賀軍港
俄羅斯--海森崴軍港
英國--朴次茅斯軍港
旅順軍港
美國珍珠港
俄羅斯海參崴
法國阿倫港
英國支布羅托
中國的旅順港
美國的珍珠港
美國的聖達哥
俄羅斯的庫爾曼斯特
日本的橫須賀
中國的旅順港
美國的珍珠港
美國的聖達哥
德國的穆爾曼斯
日本的橫須賀
說完了旅順咱們再來聊聊其他的軍港.他們有一點很相似.
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
海參崴: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蘇聯時期叫 紅旗艦隊)
橫須賀:日本海上自衛隊司令部,駐日美軍海軍基地(常年駐扎一個航母戰斗群,以保持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
有位夥伴提到了聖達哥,那是美國海軍潛艇司令部,控制了海軍大部分的核力量!
朴次茅斯是英國著名的海軍基地和度假勝地, 位於英國英格蘭漢普郡內, 面積為37平方公里。早在1194年經查理一世批准在波特西島建立了居民點, 1496年又建了海軍造船廠, 使該地區逐漸發展成了海軍基地。
朴次茅斯一直被譽為"英國海軍誕生地", 英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海戰都發生在這里.。1805年9月, 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乘"勝利"號旗艦駛出朴次茅斯軍港, 與拿破倫的法、西聯合艦隊作戰。當納爾遜的艦隊到達特拉法爾加海角時, 雙方發生了激戰, 納爾遜上將見戰斗十分激烈便寫好了遺書交給副官然後身穿禮服, 在胸前佩帶上勛章, 站在甲板上指揮作戰, 他說:「我光榮地得到勛章, 我也將光榮地與它一起戰死!」這位因戰斗致殘的獨臂將軍, 指揮英國艦隊分成兩列縱隊, 迅猛地沖向法、西聯合艦隊, 在英國艦隊的有力打擊下, 法、西聯合艦隊遭受重大損失, 一蹶不振. 在這次戰斗中納爾遜將軍被一枚子彈擊中脊骨, 重傷而亡。
傷痕累累的三桅帆船"勝利"號旗艦載著納爾遜將軍的遺體返回了朴次茅斯, 歡迎的人們都脫下了帽子向勇敢的將軍默哀致敬。
"勝利"號於1824年退役後, 經過修復停泊在朴次茅的"查理王船塢"供人參觀。英國海軍還在朴次茅斯建造了一座"皇家海軍博物館" , 展示英國海軍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