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幾次戰爭
1800年後法國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或者戰役,它們或為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或為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內戰,或為侵略戰爭,或為鎮壓殖民地戰爭,或為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大小全憑個人判斷,戰爭(包括內戰和革命)如下:
1804年:拿破崙稱帝,為了鎮壓海地的獨立運動,拿破崙發動了對海地的鎮壓,但是拿破崙此時重心在歐洲,無暇顧及海地,最終戰敗,承認海地獨立,拉開了拉美獨立運動的序幕。
1810年,拿破崙發動了對西班牙的戰爭,最終征服了西班牙。
1812年,為了征服歐洲大陸,拿破崙發動了對俄國的戰爭,俄國主動放棄,火燒莫斯科,法軍挨餓受凍,軍中疾病又流行,大敗而歸,實力大減。
1813年,反法聯盟在萊比錫戰爭法軍,1814年反法聯盟進入巴黎,拿破崙退位,1815年,偷回國的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中戰敗。
拿破崙期間的戰爭戰役太多,歷史上我們統稱為拿破崙戰爭。
1830年7月,法國爆發七月革命,軍隊拒絕為國王向革命群眾開槍,國王倉皇逃至英國,金融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實行君主立憲,成為七月王朝。
1842年2月,法國爆發二月革命,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並宣布成立共和國,這就是法蘭西第二共和國;6月爆發了六月起義,這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1856年,法國和英國為了與俄國爭奪土耳其,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暴露了俄國的弊端,並迫使其把侵略勢力放在了遠東;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發動了對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先後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把侵略勢力延伸到了內陸。
1870年,德意志為了統一大業,不可避免的與法國進行了一場戰爭,就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割地賠款,喪失了歐洲霸權;並由此導致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但由於資產階級的反撲,巴黎公社失敗了。
1883年,法國以越南為跳板,發動了中法戰爭,最終腐敗的清政府簽訂中法新約,承認了法國隊印度支那的合法統治,並增開了商埠,還從中國搶到了雲南的一段鐵路修健權。
1900年,法國與其他7國,參加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了辛丑條約。
1914年,法國英國與俄國作為三國協約,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主戰場,損失慘重。
1923年,法國為了迫使德國履行戰爭賠款,打壓德國的復甦,夥同比利時佔領德國魯爾區,德國實施消極抵抗。
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946年,二戰後,法國發動侵越戰爭,企圖恢復其在越南的殖民統治。
1956年,英法聯軍為了爭奪蘇伊士運河的所有權,發動了對埃及的戰爭,對越南進行轟炸,但是此一時,彼一時,由於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美國也不願意,最終只得撤軍。
之後法國基本上沒有什麼戰爭,只是偶爾作為北約盟國或聯合國軍的名義,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進行過一些戰爭,但並不是初衷,也並不是主角。
2. 英法百年大戰什麼時候開始
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 年8月,雙方在克雷西會戰,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1347年攻佔法國的加來。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眾臣被俘,英藉此向法國索取巨額贖金。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約》 ,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
1364年,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為了奪回失地, 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1369年起連續發動攻勢,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佔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3. 英國和法國最早的戰爭是從那年開始的
英國和法國最早的戰爭是百年戰爭,從1337—1453年,持續了116年。 自11世紀「諾曼征服」後,歷代英王通過聯姻和繼承關系,在法國佔有大量領地。法王企圖收回這些領地,英王不僅不肯放棄,反而進一步與法國爭奪毛紡業中心佛蘭德。雙方矛盾深化。1328年2 月,法王查理四世死,卡佩王朝絕嗣,貴族會議推舉其侄腓力為王,稱腓力六世。英王愛德華三世以自己是查理四世外孫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兩國矛盾加劇。
1337年5 月24日,腓力六世收回英屬領地基恩,於是引起戰爭。從1337年到1453年,英法兩國斷續打了百餘年,史稱「百年戰爭」。這些戰爭大體可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1337年10月,英王愛德華三世自稱法王,率軍進攻法國,於1340年6月在斯勒伊斯海戰中擊敗法國艦隊,1346年7月佔領法國卡昂,8 月在阿布維爾以北的克雷西村大敗法國陸軍,次年佔領法國重鎮加來。1356年9 月,愛德華三世之子「黑太子」,在普瓦捷之戰中生擒法王約翰二世及其眾臣。1360年,法國被迫求和簽約,承認英國對加來和西南地區大片領土的佔領。
第二階段(1368年~1396年):法王查理五世(智者)為收復失地,實行改革,加強軍隊建設。1368年,配合加斯科涅反英暴動,收復大片失地。1372年,法艦隊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西北沿海海域。查理五世死後,其繼承人查理六世患精神病,不能治理國家,封建主爭權奪利,形成以奧爾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為首的兩大集團。英國暴發沃特·泰勒起義。兩國無力再戰,於1396年締結停戰協定。
第三階段(1415年~1420年):英王亨利五世利用法國內部矛盾,重新提出對法國王位的要求,並於1413年與勃艮第公爵結盟。1415年10月,亨利五世率軍進攻法國,在阿讓庫爾之戰中大敗法軍;1430年4 月征服諾曼底,逼近巴黎。法國被迫求和,承認亨利五世為法國王位繼承人。
第四階段(1429年~1453年):1422年,英王室宣布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兼領法國國王。此時,法國太子查理已控製法國中部和南部。1428年,英軍進攻法國南方要地奧爾良城。1429年,法國香檳地區農家女貞德自告奮勇,向太子查理請戰,率法軍解奧爾良之圍。7 月,太子查理加冕,稱查理七世。貞德率軍攻打巴黎,不克,次年在戰斗中被勃艮第派軍隊生俘,被活活燒死。1435年9 月,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臣服於查理七世,加強了法國抗英力量。此後8 年,法軍收復北方大部領土。1450年,法軍解放諾曼底,並在巴約勒之戰中重創英軍;1453年7 月,在卡斯蒂永之戰中再次打敗英軍。10月19日,法軍收復波爾多,百年戰爭結束。英國在法國的領地只剩加來一地。
4. 法國和英國什麼時候打過仗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 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 年8月,雙方在克雷西會戰,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1347年攻佔法國的加來。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眾臣被俘,英藉此向法國索取巨額贖金。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約》,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
1364年,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為了奪回失地, 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1369年起連續發動攻勢,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佔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5. 中法戰爭發生的時間是哪一年
中法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
是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台灣島的戰略目的;
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䜣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法軍統帥尼格里也身受重傷。
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里等內閣集體垮台。
(5)法國什麼時候開始戰爭的擴展閱讀:
中法戰爭簽訂的條約: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
1885年6月9日,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共十款,主要內容是:
1、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
2、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辟兩個通商口岸,
3、「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
4、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
此約簽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
法軍退出台灣、澎湖。
1885年11月28日,此條約在北京交換批准。
從此,中國承認法國吞並安南,中國西南門戶大開。
6. 法國歷史上的戰爭
羅馬時代時代後,日耳曼人大遷徙,完整的法德兩個國家實體並沒有出現,所以談不上戰爭。然而在查理曼大帝時代,法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擴張到現在的義大利,法國,德國境內。但查理曼死後,他的繼任者沒能鞏固統治,他的三個孫子瓜分了帝國,從而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義大利,法蘭西,德意志。三國之中法蘭西率先完成了統一,而德國形成了以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為皇帝的十分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
1700——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期。法國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競爭對手,但這時期法國是勃蘭登堡—普魯士國家的支持者,每年勃蘭登堡選侯可以從法國國王那裡領取一筆年金,1713年《烏特勒支和約》締結之後,普魯士擺脫了皇帝的控制,成為王國,是皇帝政府最大的對手。
1740——1763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3)和七年戰爭(1756——1763)時期。法國成為奧地利宮廷的盟友。前者使奧地利皇帝政府的對手普魯士獲得了西里西亞,但瑪利亞·特里薩保住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大部分領地。
1789——1860年代。法國大革命之後,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把法國視為革命的禍水,多次武裝干涉法國內政。拿破崙執政後多次討伐萊茵聯盟(主體是德國),兩者時戰時和。
1870年,普魯士為了統一德意志,引發普法戰爭爆發。
1914—1918年,一戰爆發。法國是協約國成員,德國是同盟國成員,法德陷入了一戰。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二戰爆發。不久,1940.6月,德國攻陷法國。直到1944年法國才復國。
7. 二戰中法國從戰爭開始到投降多長時間
10個月。二戰中法國從1939年9月對德國宣戰,1940年6月22日法國向德國投降,共10個月。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
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6月22日,法國在貢比涅森林中的雷通簽署了向德國投降書。
(7)法國什麼時候開始戰爭的擴展閱讀
根據停戰協定的條款,德國將佔領法國北半部以及法國的大西洋沿岸地區。法國軍隊將被解除武裝並予以遣散。法國將支付德國佔領軍的費用,所有的德國政治難民將交還給德國。法國新總理菲利浦·貝當元帥接受了這些條款。許多法國人立刻指責說這些條款太刻苛。
法國作家安德魯·蓋德寫道:「昨天當我們聽到貝當在電台的講話時,我們幾乎完全處於一種麻木狀態。這是一場骯臟的詭計。把半個法國拱手讓給德國人之後,怎麼能說法國未受損害呢?」
貝當任新政府總理不到一周。保羅·雷諾因拒絕與希特勒簽定停戰協定而辭職之後,由貝當組成了新的內閣。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他雄辯的講演中,呼籲法國堅持抗擊希特勒的戰斗。但貝當對此毫不理會。
丘吉爾在對議會發表的演講中說:「如果我們勇敢地抵禦希特勒,整個歐洲就會解放,全世界便可走上陽光燦爛的廣闊原野。但是如果我們失敗了,整個世界包括美國在內,包括我們所熟悉所關切的各國,將陷入一個新黑暗時代的深淵。」
丘吉爾意識到他的講演不能阻止德國人的侵略。因為他也承認,法國戰役已經結束,英國戰役即將開始,西方文明的存亡在此一戰。
8. 1857年法國法國發動了什麼戰爭中國簽訂了什麼條約
1857年法國以"馬神甫案"為借口,派遣葛羅率軍來華,參與了英國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6月,法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法天津條約》,再一次從清政府獲得了一系列侵略利益和特權。
9. 中法戰爭是什麼時候爆發的
中法戰爭是從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戰開始的。法國的軍事行動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山西。山西的防軍主要是黑旗軍,同時也有7個營正規的桂軍和滇軍。法軍於14日發起攻擊,中國駐軍被迫實行了軍事抵抗。法軍依靠優勢的裝備,16日佔領山西。
1884年2月,米樂繼孤拔為法軍統帥,兵力增至16000人,圖謀侵犯北寧,籌劃給中國軍隊更大的打擊,從而迫使清統治者完全屈服。時清政府在北寧一帶駐軍約四十營,但由於將帥昏庸、怯懦,互不協調,軍紀廢弛,兵無鬥志。3月12日,法軍來攻,北寧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軍進駐興化。法國利用軍事勝利的形勢,對越南和中國都展開了進一步的政治脅迫。6月,法國政府與越南訂立最後的保護條約。
清廷得悉前線軍事挫敗的消息後,以撤換大批疆吏廷臣掩飾敗績。全面改組軍機處,恭親王奕訢等被黜退,以禮親王世鐸代之。貝勒(後為慶親王)奕劻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實際大權操在醇親王奕譞(光緒帝生父)的手中。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代表舉行和談。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定》)。主要內容是:①中國同意法國與越南之間「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一概不加過問,亦即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②法國約明「應保全助護」中國與越南毗連的邊界,中國約明馬江戰斗前中、法兩國及中立國戰艦位置圖「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③中國同意中越邊界開放通商,並約明將來與法國議定有關的商約稅則時,應使之「於法國商務極為有利」;④本約簽訂後三個月內雙方派代表會議詳細條款。17日,福祿諾交給李鴻章一份節略,通告法國已派巴德諾為全權公使來華會議詳細條款,並單方面規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國軍隊原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沒有肯定同意這個規定,又沒有明確反對,亦未上報清朝中央政府。
中法海軍艦隊在福建馬江進行激戰的情形6月23日,法軍突然到諒山附近的北黎(中國當時稱為觀音橋)地區「接防」,無理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中國駐軍沒有接到撤軍命令,要求法軍稍事等待,法軍恃強前進,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擊清軍陣地。清軍被迫還擊,兩日交鋒,法軍死傷近百人,清軍傷亡尤重。這次事件史稱「北黎沖突」或「觀音橋事變」。法國以此為擴大戰爭借口,照會清政府要求通飭駐越軍隊火速撤退,並賠償軍費2億5千萬法郎(約合白銀3千8百萬兩),並威脅說,法國將佔領中國一兩個海口當作賠款的抵押。清政府雖然認為這是無理勒索,但仍派兩江總督曾國荃於7月下旬在上海與巴德諾談判,以求解決爭端。談判未有結果,法國重新訴諸武力。
法國將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法國派巴德諾與曾國荃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製造事端,再次挑起戰爭。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後法軍攻擊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為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繼續。
法國將它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成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統帥,乘機分別開進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脅迫中國接受法國條件,一方面准備隨時發動攻擊,佔領這些口岸。8月5日,法艦轟擊基隆,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督辦台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統率下頑強抵抗,使法軍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機再舉。隨後,法國議會授權政府「使用各種必要方法」使中國屈服,法國政府擬定新條件向中國勒索,要求賠款八千萬法郎,10年付清。清政府沒有接受。中法外交關系正式破裂。23日,法國以先期駛入福州馬江以內的優勢兵艦向中國船艦猛烈攻擊,中國水師倉促應戰,頃刻間,戰艦11艘或沉或傷,官兵殉難者近八百人。法艦又炮轟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將其擊毀,並連日對馬尾至海口間的岸防設施大肆破壞後駛出閩江口,集結於馬祖澳。
自此戰火延至中國本土。8月26日,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宣戰書。
10月初,法艦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鑒於兵力不足,放棄基隆,堅守淡水。法軍在基隆登陸後,再犯淡水,一度抵灘上陸,但很快被擊退。法軍佔領基隆一隅,無法深入,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台北進攻;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5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兩艘。3月底,法軍佔領澎湖島及漁翁島。鎮海之戰,法艦遭到扼守招寶山炮台的中國軍隊奮勇還擊,孤拔的座艦也被擊中,孤拔身受重傷,6月11日死於澎湖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