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法國大革命
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是世界歷史上比較徹底的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並推動了歐洲各國的反封建斗爭。
——————————>來自初中歷史教科書
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十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五年的歷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出了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法國大革命勢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它不僅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註:對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歷史學家有著不同的看法。在法國,通常有三種:以熱月政變為大革命的結束:以霧月政變為大革命的結束:以波旁王朝的復辟為大革命的結束。在我國,以熱月政變的開始作為大革命結束的比較普遍。
——————————————>高中歷史教科書
1789年7月14日,巴黎起義人民攻佔象徵封建統治的堡壘——巴十底獄,標志這法國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開始。
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是一次最深刻,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和成就,「通過自己的猛烈錘擊,象施法術一樣把全部封建遺跡從法國地面上一掃而光」,其影響遠遠超出法國范圍,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有力地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及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的運動。可以說,整個十九世紀,即「給予全人類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地。
這樣一次偉大地革命,不是偶然發生的,是法國社會長期孕育著的矛盾的發展和斗爭的結果。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法國大革命製造了許許多多的迷思,而它呈現在一般大眾面前的諸多象徵,其實就正如瑪麗皇後那句無中生有地被傳揚開來的「名言」~ 「倘若沒有麵包,何不讓他們吃蛋糕?」 那樣的不真實。大革命並沒有徹底「革」掉了波旁王朝:波旁家族於1814年卷土重來,而如果說他們在十六年後終於還是丟掉了王位的話,那也是由於查理十世(Charles X,即前阿圖瓦伯爵)的愚蠢而非其他。
大革命也沒有造成法國的高度浴血:整個恐怖的共和二年期間,全國遭到處決的人數,不過只是與一天當中於滑鐵盧(Waterloo)戰役里倒下來的人數相近。雖然確實的數據再也無法知曉,但1944年法國解放後被處死的人數,顯然就要比前者來得高。合法而不公正的死刑判決是不應被量化的,但其中的比例卻也一定反映了當時的情形。
就二十世紀的標准來看,這些流血事件其實都只局限於一個很有限的規模。
大革命也沒有將貴族趕盡殺絕;它甚至沒有導致這些人的財產被沒收。
貴族的出身難免激起猜疑並使他們比別人更容易遭到逮捕,但這個身分本身卻從未因此而成為一種犯罪的烙記。某些望族的確蒙受了非常慘重的人命傷亡,但在一萬四千名恐怖統治及內戰時期的受害者中,只有區區的一千一百五十八人是貴族。另外有約一萬八千名的貴族逃離這個國家,並發現他們的財產正面臨被充公的極大危險。
不過,這些人巧思鑽營,總是常常規避過相關法律。王朝復辟之後,法國境內最富有的一群人,還是一如既往地由貴族地主擔綱。許多資產階級成員無疑已成功地為自己打造出一個革命前根本就不可能達致的事業生涯,然而不論是屈身於拿破崙還是復辟後的波旁王朝政權底下,中產階級都不曾擁有過顯著的政治權力。
通貨膨脹與二十年戰爭下導致的經濟生活扭曲,雖使極少數的個人得利,卻妨礙了整體的工業發展;社會上的影響力與威望仍為價值觀及生活方式上仍屬「貴族式」的軍方所壟斷。
所謂「革命帶給了小農們土地」的說法,也幾乎同樣具有誤導性。1789年時,法國的小農早就已擁有了全國約三分之一的土地,他們看來似乎並沒有在教會及流亡者的損失中得到太多。地主們不論貧與富,都從什一稅的廢除中沾到了好處,而農村社區整體而言確實也擺脫了不少惹人厭煩的事物和某些壓迫性的封建義務。如今或許已有更多的土地可供租用,但其衍生之利潤卻大多仍為地主所享用。革命結束後,鄉區暴力事件的趨緩,意味著生活環境已不再如此教人緊綳,但這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土地的人口壓力減少才帶來的。
大革命無疑製造了不少個人成功的事例和一些災難,但沒有一事足以說明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階級間生產工具擁有權的轉移。真的頂多隻是加速了致富成功的城鎮居民晉身地主社會之過程;以及較興旺之小農們,開始有機會建立本身的財富和自尊。
大革命的重要性其實不在這里,而在他處。它對法國人生活層面帶來的影響極大,但卻不易精確定義。正如時人在創造出「舊制度」一詞時所領會到的一般,革命為一種生活方式畫下了休止符。舊制度義涵著一個君權神授的君主政體,一個積極涉入國家行政的自主教會,以及一個階層化社會。
大革命把一個原本階級化的社會及各省步伐不盡一致的王國,蛻變為一個「財產」較「出身」或「眾意」都來得重要的統一國家。雖然良好的出身依舊可以換來尊敬,但這一點如今憑藉著可觀的財富也可以辦到。
此外,法律成了法典化的原則,不再僅僅是一些地方慣例。至於革命的政治遺產,則是憲政政府和一個至少在理論上人人平等的開放社會。這是法國第一次夠格被稱做是個「民族國家」(nation-state)。此後,法王再也無法一意孤行。一直到經過革命的洗禮,法國的政府與社會才開始共享了英國的某些既有特質。
在十九世紀,法、英兩國都已可稱得上是自由國家,而與奧地利、普魯士及帝俄形成了尖銳的對比。
與英國不同的是,革命後的法國是個已經和傳統割裂的國家。訴諸於傳統,在法國,往往只會帶來齟齬而非諧和。
無庸諱言,許多老觀念與態度確實獲得延續,並橫越了革命所造成的鴻溝。舉例來說,波旁王朝中央集權的行政模式,直到目前為止仍然照行不誤。而革命前就已存在的文化沙文主義,則為共和分子相信法國已再一次成為世人楷模的信念所強化。
但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傳統事物其實都已經被掃地出門。這種情況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極端的觀點與想法始終得以在這個仍未完全「消化」革命的國家裡佔有一席之地。曾導致督政府陷於癱瘓的權力「多頭馬車」現象,在往後法國歷史的許多時期里,一再帶來困擾。另一個結果,是把法國造就成一個內部矛盾而吊詭的國家。
自從革命以來,它出現了一方面既較英國貴族化、另一方面又較英國平民化的吊詭發展。法國的中產階級在其姍姍來遲的工業革命創造出一個無產階級前,早已被他們認知中的「社會主義」嚇得花容失色。
十九世紀的法國,一方面仍然保有非常濃烈的天主教氛圍,另一方面卻又彌漫著十分熾烈的反教士情緒。當妻女前往教堂時,家裡的男人卻展讀著伏爾泰著作,這種詭異景象恐怕只有在法國的家庭里才看得到。
簡言之,許多如今都已被視為「典型」的法國事物,其實都是在這場將傳統扯得支離破碎的革命之後,才誕生的產物。
法國大革命也一手顛倒了時人對英、法兩國的不同刻板印象。在此之前,英國普遍被視為社會保守但卻勇於冒險投機,同時政治上則派系拚斗激烈。
反觀法國,則如博馬(P-A-C.Beaumarchais)所言,「一切終歸是些陳腔濫調」(Tout finit par des chansons),而政府則諸事折衷。
然而,十九世紀時的法國,則蛻變為社會上既非常保守,政治上卻幾乎已無法進行統治的局面。然而,法國大革命和英國革命不同的是,它已在全體法國人的歷史意識里沉澱。
想想看,除了法國,還會有哪一地的報紙會問起類似「如果1958年5月13日(阿爾及利亞墾殖民發動叛亂的日子)就是霧月18日將如何?」這樣的問題。一種對大革命的高度意識,早成了法國人日常呼吸的空氣。它的身影,一再地於1848年及1871年重現。
1940年的維琪(Vichy)政府為驅除這個難纏的幽靈,只得可悲地以「勞動、家庭、祖國」(Travail,Famille,Partie)的訴求,來企圖取代那更能激勵人心的組合:自由、平等、博愛(Liberte,Egalite,Fraternite)。自由法國部隊的軍人們皆以承了「1789年精神」為豪。我們無疑可將「la Revolution notre mere」(法國大革命是我們的母親)這句話譯成英文,但在英文的脈絡里它將變得毫無意義。
大革命的影響不止於此。它是一樁世界性的事件,而不僅只是法國歷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1789年前,歐洲各強權的政治家們偶爾確實也需應付農民叛亂或城市暴動帶來的動盪,但卻從未碰到過現代意義下的革命運動。
然而,此後革命的威脅不僅不斷在他們的思緒中浮現,有時候甚至真實地逼到他們的眼前。
法國的革命分子訴諸於一些他們相信適用於全人類的普世原則,而非只是針對某個特定時空下的權力要求。做為一項傳說、一種象徵和一個迷思,法國大革命無疑已為世人所共享。這當然並不是因為法國人廢除了內部關稅障礙或領主的狩獵特權。能夠攫住歐洲及整個大西洋世界的思維的,其實是些更簡單與更普通化的價值。
一言蔽之,就是做為一個人的權力主張以及能夠勇於清算檢討過去的能力,並主動地為本身創造足以切合自我需求的憲法、法律及各項建制。
在法國以外,1917年的革命事件也許已經逐漸取代了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性。即使在法國內部,舊有的象徵也可能已經被迫遜位。然而,不論未來如何演變,法國大革命仍將是法國乃至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
(取自諾曼.韓普森著,王國璋譯:《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1794年7月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共經歷了5年歷程。這場革命的意義有四個方面:
其一,就其規模而言,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
其二,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都顯示了偉大力量,每當在革命的轉折關頭,都推動革命向前發展;
其三,大革命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它「是真正把斗爭進行到底,直至交戰的一方即貴族被消滅而另一方即資產階級完全勝利的首次起義」;
其四,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封建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
這場大革命的徹底性更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而具有世界意義。正如列寧所說:「它被稱為大革命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次革命給本階級、給它所服務的那個階級,給資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
② 為什麼說法國大革命是進行了兩個世紀的革命其精神對中國近代革命有何影響
法國大革命的開端是1789年法國人民攻佔巴士底獄,而結束是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通過,,從法律上奠定了共和制的基礎,它確立了議會、總統、法院之間的三權分立政體,從而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1877年共和派議會選舉獲勝。 法國正式確立了共和制的政體,並一直沿用至今。
首先,法國啟蒙思想家,如盧梭孟德斯鳩等人的思想被介紹到中國,促進了中國的近代思想啟蒙,中國人民由此知道並追求自由民主。
然後,法國大革命的殘酷性和持續性,封建勢力的頑固性和中國很相似,法國人民的反抗精神激勵著中國人民的革命
③ 法國大革命的精神是
法國大革命精神 當年法國大革命時把政治精神歸結為這三個神聖的詞:自由、博愛、平等。並且,法國民主革命先驅們不僅把這個格言攜刻於紀念建築物、貨幣和旗幟上;而且,同時也銘刻於他們的心中,他們把這句格言看作了神的旨意。
法國十九世紀的著名哲學家皮埃爾.勒魯則把其總結為人類從自我感覺(感性認識)至理性認識過程:知覺(潛意識)——感情——認識等過程。對於這個歸結,本人持認為這是一種科學歸納,具有很高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是的,自由應是人類心中潛在需求,它是人生而是自由的一種體現,也是人類神聖不可虧瀆的不可侵犯的天然權利所在。在人類文明並不高度發達時,特別是自由受到統治階級剝削掠奪情況下,人類這時就只有從心裡中默默呼喚它期望它了;這一時期為耶穌出現之前的古希臘城邦思想時代。博愛是人類消除解社會等級制度的觀念和善為,它一般是從感情上來體現和實施的,這也是耶穌沒能徹底認清專制實質的原因所在。至於平等這一理念,這是人類文明啟蒙大師盧梭對人類社會最偉大的貢獻了。盧梭認為平等是人的基本權利,人與人是平等自由的存在;因而,他把平等提高到理性思想的高度來認識,這就是他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卓越成就。
無論人類社會思想處於知覺(潛意識)階段,還是感情階段亦好,這些始終都是感性上的朦糊觀念,始終都沒有清晰認識到這應是人類所應當擁有的天然權利。即自然權利,這是任誰都不能剝奪的人的自然權。唯自從盧梭社會哲學思想地誕生,人類才清醒的理智的認識到這一基本權利所在。從知覺(潛意識)\自由——感情\博愛——認識\平等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人類文明從低級到高級自我演化過程,這就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見證。自由、博愛、平等是人類共同的渴望與追求,這也是促使當年法國進行大革命的主要動力源泉所在。
④ 法國三色國旗的「三色」代表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什麼精神
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
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
三色旗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三色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國旗是一面從左至右藍、白、紅色垂直排列的三色旗。法國人稱之為:le drapeau tricolore(「三色旗」)le drapeau bleu-blanc-rouge(藍白紅旗)le drapeau de la France(法國國旗)有時也叫le tricolore,口頭稱作les couleurs。
法國國旗旗面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藍、白、紅三色的寬度其實並不是相等的。法國國旗從左向右三色寬度分別為30:33:37 ,長寬之比為3:2。
⑤ 關於法國大革命的詳情
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一場革命,法國的君主專制政體被推翻。大革命的結束時間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觀點認為1794年7月雅各賓派統治的結束為革命的終結。另有觀點認為1799年的霧月政變為革命終結的標志。
起因
主條目:法國大革命的起因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5年 - 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啟蒙運動,涌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人人平等)、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
教士
貴族
平民及知識分子
在1788年春,法國發生旱災,並且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3年前乾旱中恢復過來,在上次乾旱中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請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閑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厘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同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造成法國糧食短缺,飢餓的民眾也越來越憤怒,暴力傾向也越來越明顯。毀滅性的雹暴之後的一年裡,麵包的價格漲到最高。在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獄被攻佔的那一天,麵包的價格也達到最高點。
革命爆發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時,代表法國三個等級的三級會議(Estates General)已經有164年沒有召開。1789年5月5日,由於財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希望在會議中討論增稅、限制新聞出版和民事刑法問題,並且下令不許討論其他議題。而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並且宣布增稅非法。
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6月20日於網球場集會並發表誓言,即為「網球場誓言」。國王無權否認國民議會的決議。然而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議會,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
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持制憲議會。次日,巴黎聖母院響起鍾聲,市民與來自德意志和瑞士的國王僱傭軍展開戰斗,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和君主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監獄(Bastille),釋放四名犯人,98位起義群眾陣亡,大革命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制憲議會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封建貢賦。 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宣布「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次籌劃利用僱傭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並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財產,宣布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皇統治而歸國家管理,實現政教分離。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黨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9月30日制憲議會解散,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後、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泄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里宮,拘禁了國王、王後,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吉倫特派的統治
1792年8月10日,巴黎市民攻下王宮8月10日的起義使吉倫特派取得政權,迫使立法會議廢除1791年憲法、國王退位、實行普選制。同時,法國軍隊和各地組織的義勇軍在9月20日的瓦爾米戰役打敗外國聯軍。
9月21日,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皇後瑪麗·安托瓦內特和教士埃德熱沃爾特。
吉倫特派當政以後,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雅各賓派和山嶽黨。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不滿他們的溫和政策,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而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
與此同時,法國軍隊在1792年10月後已經打到了國外。歐洲各國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薩丁尼亞、漢諾威、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 - 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專政,又稱恐怖時代,是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的專制統治。雅各賓專政後,平定了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的武裝叛亂。6月3日 - 7月17日頒布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買到土地。6月24日公布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但是由於戰爭未能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並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里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1793年底 - 1794年初將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斗爭。羅伯斯比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人民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比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7月27日(法國新歷共和二年熱月9日)熱月黨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
(斷頭台:斬首六萬
自1791年—1794年,巴黎設置斷頭台,三年內被斬首的反革命份子達6萬—7萬人之多。
斷頭台遺址即今日巴黎市中心協和廣場。 )
熱月黨的統治
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波旁王朝無人敢出任國君。1796年 -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布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余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布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匆匆收場。
結局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復辟了波旁王朝。恢復了國王的權利,並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斗,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
揭櫫自由、平等、博愛精神永留於法國的藍、白、紅三色國旗,為法國大革命留給世界的文明遺產。
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以來,法國每年7月14日大革命爆發紀念日都會在巴黎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
⑥ 歷史簡答。法國大革命的時代精神法國大革命前資產階級處於什麼階段
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社會契約,處於萌芽期
⑦ 法國大革命給人們帶來什麼啟示
法國革命是在啟蒙運動感召下產生的人民革命。反對蒙昧,提倡理性;反對特權,提倡平等,「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激勵著整整一代人。經驗知識和邏輯思維給人類帶來了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同樣,我們憑理性能制定出公正的法律,創造出理想的社會制度。精英們抱著美好的願望被推上歷史舞台,他們一個個懷著純真的奉獻精神,執著於理性的原則。但善良的人們在現實面前斗的你死我活,徹底的打碎換來了舊世界的復活。理性在整個運動中充當了玩偶的角色,決定運動進程的是人性各層次的理念的碰撞和各派力量的對比。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什麼?它給了我們兩點啟示。一、
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一切主觀的善良願望和美好的原則在沒有現實基礎的情況下都是空想,理想社會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一種歷史形成的自然結果。
三級會議召開,各地區的代表匯集到巴黎,國王想借這次機會解決財政危機,代表們想憑這次會議實現「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社會。在統計票數的方法上保王黨和代表們發生了分歧,國王解散了三級會議。代表們在沒有會議室的情況下到廣場開會,誓死要代表人民建立憲章,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他們頂著憲兵的壓力發表宣言,他們冒著殺頭的危險到群眾中去演講,他們的行動感動了人民,他們的激情呼起了社會的良知。人民起來了,革命爆發了,一部現代的憲章終於誕生了。同情國王的君主立憲派被人民所拋棄,革命進一步深入,人民一邊歡呼著「自由、平等、博愛」,一邊燒毀教堂,掠奪財產,鎮壓反對派。國王由於勾結外國勢力被處死,精英們分成兩派,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吉倫特派由於限制人民的行動被人民拋棄,雅各賓派控制了全國政權。到處都是炮火下的鮮血,到處都是斷頭台下的人頭,恐怖籠罩了整個社會。保王黨受到清除和鎮壓,立憲派受到清除和鎮壓,共和黨受到清除和鎮壓,調和派受到清除和鎮壓,最後,雅各賓派的領袖們,羅伯斯庇爾等也受到清除和鎮壓。在三人執政一段混亂時期後,具有軍事實力的拿破崙上台,革命宣告了一個段落。
理想和現實適得其反,自由卻換來了殘酷的專政,平等換來了無窮的掠奪,博愛換來了血淋淋的人頭。革命和結果適得其反,王室還是王室,只是路易十六換了拿破崙執政;教士還是教士,宗教仍然統治著人民;精英還是精英,只是變得更現實、更冷靜了;民眾還是民眾,受剝削和當炮灰更合法化了。拿破崙代表了全體人民,他用民眾來壓制精英,用精英來壓制貴族,用貴族來壓制民眾,一手舉著大憲章,一受舉著幾百萬軍隊。二、
任何理想、任何思想、任何觀點,只要是屬於社會范疇的,總是代表社會中一部分人的意志和要求,決定成敗的是階級力量的對比。
革命沒有反映出人類理性的共同原則,卻反映出各階級的立場和觀點。民主立憲制反映了貴族中的改革派的要求;共和制反映了大資產階級和實力人物的要求;民主專政代表了廣大勞動者的要求。不同的階級都在一定的思想觀念和行動模式的控制下,抽象的「自由、平等、博愛」在不同的人和群體中有不同的理解。歷史發展了,個性獲得了解放,宗教的內在性和王權的倫理規范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人類已不神靈的保護之下,他成了自然的主人,成了自己的主人。尊重人,尊重人的理性,尊重人的創造,已成了時代的主旋律。法國革命顯露出來的各個階級的殊死交量在其它各國的現代性運動中反復出現,社會革命和政治斗爭有它發展的軌跡,每個階級的政策和策略有它一定的模式。每個國家的意志都代表了統治階級的意志,每個階級的意志都有它發展的必然趨勢。
階級是由經濟地位決定的嗎?不!它是一個文化范疇,是人性中不同層次的表現。階級,是一個客觀的精神實體,是神性中流溢出來的精神理念,正像物質理念,生命理念和人類理念有等級秩序一樣,感性的人、理性的人和悟性的人也有等級秩序。理念構成了人的靈魂和世界觀,它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處世為人的基礎。廣大的貧苦民眾中有貴族化和資產階級化的思想,高爾基出身貧民,他的理念是貴族型的。孟什維克民眾都是農民工人,他們的思想是資產階級化的。同樣,貴族出身的也有無產階級化的和資產階級化的。托爾斯泰是無產階級化貴族,羅梭是資產階級化貴族,大量的馬列主義者都是出身貴族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現代政治不是社會的革命,而是人性的革命。是人性在現實的碰撞中的一次升華。人作為神的中保要使自然物精神化和使社會有機化,個體的內在修身養性已遠遠不適應時代的需要了,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使各種理念頑強地表現自己,內在性的美需要外在性的力,外在性的力需要內在性的美,每一次交鋒都使人性得到改造,人性更趨向神性。形而上學的沉思、現實的功利主義、非理性的盲動,都將隨著時代發展將被淘汰。現代政治是人性中不同層次的理念自我實現的過程,在這種理念的互相鬥爭中,人類更趨向成熟,思想才能統治大地。
⑧ 拿破崙法典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正確嗎
有評價拿破崙的文章是這么說的:
他所頒布的《拿破崙法典》,體現了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則,嚴格規定了私有財產權的合法性,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法典,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這樣看來,說拿破崙法典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是正確的了
⑨ 法國大革命所體現的精神
熱月政變 (The rmidorian reaction) 法國大革命中推翻雅各賓派M.F.M.I.de羅伯斯比爾政權的政變。因發生在共和2年熱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
【歷史背景】
熱月政變前,雅各賓派採取一系列措施,較為徹底地摧毀了封建制度,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任務。經濟上,從1793年6月3日到7月17日,由雅各賓派控制的國民公會頒布了三個土地法會,規定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用十年分期付款的辦法出售給農民;把幾百年來被地主奪去的村社公地按當地人口分給農民;無條件地廢除封建義務,燒毀全部封建地契和文據,對私藏者處以徒刑。這些土地政策,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小農土地所有制,把封建主義連根拔掉,比較徹底地鏟除了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政治上,1793年9月17日頒布了一項法令,命令各地方當局逮捕一切嫌疑分子,嚴厲鎮壓里昂、旺代等城市叛亂者,王後瑪麗亞·安東妮特被判死刑;在中央,勾結外國、鎮壓人民的吉倫特派遭到重創,136名吉倫特黨人被趕出國民公會,其中22名被處死刑;同時,全國其他城市吉倫特黨人的領袖被處死刑和自殺的也很多。反革命分子受到致命打擊,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政權,維護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軍事上,1793年春,英、奧、普、西、荷、俄、撒丁王國、那不勒斯組成第一次反法國盟,竭力支持法國各地的王黨叛亂,顛覆革命政權,恢復法國君主專制制度。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國民公會發布總動員令,挫敗反法同盟,並把他們趕出法國境內。軍事上的勝利,狠狠打擊了國內外反革命勢力,鞏固了政權。思想文化上,廢除天主教,改信「理性教」,教堂成了崇拜理性的俱樂部和廟宇,聖像被馬拉、沙利爾和勒俾勒迪的半身像所代替,在巴黎聖母院廣場上,焚毀了祭壇和祈禱畫,巴黎主教哥伯戈貝爾和其他許多神像都同宗教斷絕關系,支持理性教;國民公會在1793年10月通過採用新歷法的法令,以共和國成立日為一年的元旦,新歷法沒有宗教日,顯然,目的在於反對天主教;另外,社會風俗、生活乃至衣著,都進行了革命,如「公民」代替「先生」,取消撲粉的假發和過分華麗的時裝等。列寧曾指出:「資產階級革命面前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掃除、摒棄並破壞舊社會的一切桎梏。任何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了這個任務,也就是完成了它所應該做的一切:加強資本主義的發展。」
【政變過程】
1794年7月26日,羅伯斯庇爾在國民公會發表演說,表示「國民公會中還有尚未肅清的議員」,但是議員要求羅伯斯庇爾將議員的名字說出,羅伯斯庇爾並沒有說出,引發議員們的恐慌,人人自危。由於過去已經有丹頓等人被整肅的前例,於是引發議員們有意發動政變。當天晚上羅伯斯庇爾在雅各賓俱樂部發言指出,「各位今天聽到我的演說,恐怕是我的遺言了」,沒想到一語成讖。
7月27日,羅伯斯庇爾前往國民公會,結果被議長打斷發言;場內開始出現「打倒暴君」的呼聲以及逮捕羅伯斯庇爾等人的要求,並且國民公會宣布羅伯斯庇爾「不受法律保護」,加以逮捕,同時被捕的還有其弟A.B.J.de羅伯斯比爾、L.-A.-L.de聖茹斯特、G.庫東等。他們一度被國民自衛軍司令F.昂里奧搶救出來,最終羅伯斯庇爾逃往巴黎市公所,並且准備舉槍自殺,一名國民衛隊的少年兵開槍打碎羅伯斯庇爾的下顎並將他逮捕。
7月28日羅伯斯庇爾、聖鞠斯特等二十二人因此被送上斷頭台,之後雅各賓派被處死刑者也超過百人,熱月政變也被視為是「反動派的反撲」。
【變後形勢】
熱月政變後,法國政局相對穩定,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從統治階級看,掌權的熱月黨人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政權並未易手,並未被封建勢力或人民群眾掌握,所以說,法國大革命以勝利告終;從採取的措施看,如釋放大批嫌疑犯,廢除全面限價法令,恢復資本主義經濟自由,等等。我們不能由此認為熱月黨人是反革命分子,代表反動階級的利益,他們恰恰是為了維護共和制,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統治秩序;從群眾運動性質看,芽月起義和牧月起義屬於飢餓暴動,反對物價高漲,反對資產階級統治,斗爭矛頭不是指向封建勢力,所以性質與熱月政變前有本質區別;從國內反革命勢力看,盡管熱月政變後,王黨分子製造混亂,叛亂不斷,但是由於政變前遭受重創,已形成不了氣候,其規模和力量遠遜於以前,對資產階級政權不能構成太大威脅,都以失敗告終。
【爆發原因】
熱月政變前,雅各賓派排斥異己,內部分裂,喪失民心,失去群眾基礎。具體表現為:
1�鎮壓「瘋人派」。「瘋人派」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最左傾的民主派,代表下層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限價、嚴懲投機分子和根本解決土地問題。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雅克·盧曾說:「如果一個階級可以不受懲罰地餓死另一個階級,那麼自由只不過是個空虛的幻影,難道騙子手財產比人命還要值錢嗎?」鎮壓「瘋子派」暴露了雅各賓派專政的本質和階級立場,同時也挖掉了自己所倚靠的牆腳,失去群眾基礎。
2�內部分裂,相互傾軋。隨著國內外形勢的好轉,雅各賓派內部的意見分歧日益尖銳,由團結走向分裂。代表城鄉下層群眾的埃貝爾派主張加強恐怖政策,鎮壓嫌疑犯,全面限價,反對天主教,宣傳無神論,對外繼續戰爭,指控羅伯斯庇爾對吉倫特黨人過分寬大,要求把羅伯斯庇爾派和丹東派驅出國民公會;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丹東派主張停止恐怖政策,反對全面限價,捍衛貿易自由和發財自由,要求同歐洲君主國、英國締結和約。羅伯斯庇爾派先後鎮壓了埃貝爾派和丹東派,導致人民群眾疏遠,城鄉私有者階層反感,雅各賓派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急劇縮小。
3�鎮壓工農運動。國民公會擊退了國內外反革命勢力後,對工人要求提高工資的罷工斗爭橫加鎮壓。1794年5月公告稱:「我們將象法律本身一樣鐵面無情,將拒絕幹活的工人送交法庭治罪。」對要求提高工資的雇農稱,他們將被看做嫌疑分子,並對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負責。這樣,革命政府日漸失去群眾支持。
4�縮減法律程序。「懲治人民之敵」法令規定(1794年6月10日通過),預審被告的程序取消了,法庭無需證人作證,只要根據「內心確信」就可以決定被告有罪無罪。對於一切危害共和國的罪行規定了一種懲罰——死刑。這項法令缺乏民主精神,遭到當時人和後人普遍反對,是極端恐懼和失去群眾基礎的體現。
【政變意義】
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派的統治,宣告了法國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結束。在政變中建立了以熱月黨人為代表的大資產階級政權。法國歷史進入進入維護大革命成果時期。
法國革命期間的共和時間:
1793年10月5日,法國國民公會通過決議,決定在法國實行共和歷,規定1792年9月22日為共和元年元旦。共和歷的12個月的名稱依次是:葡月,霧月,霜月,雪月,雨月,風月,芽月,花月,牧月,獲月,熱月,果月。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