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英國歷代王朝,會有不同國籍的人,法國德國等……
現代以前的歐洲皇室由於好戰,內部傾軋以及近親通婚造成的遺傳病等緣故,普遍人丁單薄,時常出現沒有直系後裔繼承皇位的現象。每當這種情況發生,就要根據該家族的族譜來選擇一位血緣關系最近的旁系親戚作為繼承人。而在那個年代各國皇室長期相互通婚(當然是出於政治目的),形成了錯綜復雜的親戚關系,可以說每個皇帝在別國皇室里都有相當近的血親。因此當駕崩的皇帝沒有直系繼承人時,族譜時常會顯示離他最近的一個血親是外國的某親王或者大公。
還有一種情況:皇帝在國內有親緣更近的繼承人,但是國內外某些強大勢力不想讓他繼承王位,便以強權扶植一個外國親戚上台。比如英國的光榮革命。
❷ 英國和法國文化傳統相似,為何英國有女王,法國沒有
這要追溯到英法兩國開始確立政治制度之後兩國的實行情況了。
英國比法國要先確定君主立憲制,英國確定君主立憲制大概在17世紀末,光榮革命之後。雖然一開始的君主立憲制皇權仍然凌駕於其他權利之上,但後來通過英國人民的不斷努力,將英國皇室的權利逐漸關進了籠子里,從此英國王室開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但到了法國就不一樣了,法國也曾經建立過君主立憲制,但由於革命的不徹底性,法國的君主立憲制最終以失敗告終。
由於革命的主要成員是貴族階級,所以最後即使勝利了,國王也依舊在位,而那時的國王以為能夠東山再起,卻沒想到最後,這場革命徹底解決了王室問題。後來,法國確定了共和制。
❸ 我聽同學說法國統治過英國`是不是有這回事
有這回事
諾曼底公國本身是法國國王查理三世(昏庸者)於911年為與入侵並占據加來海峽一帶的諾曼人妥協而建立的,第一任公爵是諾曼人領袖羅洛。但是在理查二世公爵第一個正式自稱為公爵之前,歷任統治者實際上仍然是使用著北歐傳統的貴族稱號雅爾(Jarl)作為自己的頭銜。1066年,諾曼底公爵吉約姆二世(即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蘭,從此諾曼底公爵之位一直由英格蘭王室成員擔任。
所以是法國人統治英國
❹ 英國和法國的關系
威廉姆
1272生於艾爾德斯萊,
父親是蘇格蘭貴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農,叔父是教區的神父。
他的叔叔教給他很多知識,
包括拉丁文,
法語等。
當時的蘇格蘭王約翰•巴里奧爾橫征暴斂,
很失民心,全國各地都有暴動事件發生。
巴里奧爾眼看大勢已去,於是向英王愛德華一世求助,
將君權雙手奉送。愛德華一世接管蘇格蘭後,
以殘暴高壓的手段控治局勢,製造了數起大屠殺,
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貴族,
農民都拿起武器,與英國人作戰。
在這種局勢下,
華萊士長大成人,並在拉納克附近領導了一支隊伍發動起義。
1297年,他與美倫•布萊德福特結婚。
同年五月,
在英軍的一次報復行動中,美倫被當地執政官威廉姆•哈澤里克殺害。
不久,華萊士設計攻佔拉納克,
俘虜了哈澤里克並親手將其處決。華萊士屢戰屢勝,
威名日盛,
引來眾多同志加入義軍,其中有一位安德魯•穆里英勇善戰,
足智多謀,
成為他的左膀右臂。另外,
貴族們也紛紛對其表示支持,
包括羅勃特•布魯斯,詹姆斯•斯特沃特,
詹姆斯•道格拉斯等。
這時,華萊士和他的起義軍已逐漸引起愛德華一世的注意,遂派遣了一支大軍前來剿滅。
七月,
部分貴族投降英國人,華萊士和穆里則加緊訓練和整編隊伍,
准備迎戰。
九月,雙方在斯忒林相遇,
英軍在渡過一座大橋時中伏,被人數少他們數倍但英勇無比的蘇格蘭起義軍圍攻並全殲。但穆里在此戰役中傷重不治而死,從此華萊士只得獨自擔任起領導義軍的重任。
十月,華萊士乘勝攻克了英國北部重鎮德漢姆,
但由於兵力和補給不足,無力防守,
因此十一月退回蘇格蘭。
1298年五月,華萊士在斯科克森林被受勛為騎士,
並被任命為蘇格蘭護國大將軍,領導整個蘇格蘭爭取自由的大業。
❺ 為什麼伊麗莎白一世也是法國女王
伊麗莎白一世不是法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王國和愛爾蘭女王。
20世紀50年代法國前總理居伊·摩勒一度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並,接受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合並後國家的元首。 時任英國首相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委婉拒絕了這一提議。不久之後,摩勒再度提議,希望法國加入以英女王為元首的英聯邦,不過最後也沒有成事。
英格蘭王室對法國王位的主張是始於1340年,歷任英王自稱擁有法國王位繼承權的歷史事件,而該主張直至1801年才告落幕。除了1360至1369年和1420至1422年間,歷任英格蘭君主,包括《1707年聯合法案》通過後的大不列顛王國君主,都宣稱自己擁有「法蘭西國王」或「法蘭西女王」的稱號。
英王對法國王位的主張,最先由英王愛德華三世在1340年提出。當時英格蘭的貴族也多是法國諾曼人的後代,而愛德華自己正是法國諾曼人的後代,其母親法蘭西的伊莎貝拉正是法王查理四世的妹妹。因此愛德華三世在其法王舅父駕崩後,作為其最近的男性血親,宣稱自己擁有法國王位繼承權,並藉此發動英法百年戰爭。
愛德華三世更在1340年開始自稱為「法蘭西國王」,開啟了英格蘭王室對法國王位的主張的第一頁。愛德華三世繼續沿用「法蘭西國王」稱號直至1360年5月8日,英法兩國簽訂《布雷蒂尼和約 (Treaty of Brétigny)》,英王放棄法王稱號以換取更多法國的土地。但1369年兩國敵意在此萌生,愛德華三世再次啟用「法蘭西國王」的頭銜,以至其後代一直沿用到1420年5月21日簽訂《特魯瓦條約》,英國承認法王夏爾六世的合法地位,但夏爾六世承認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為其繼承人,剝奪夏爾六世兒子王太子夏爾的繼承權。亨利五世便以「法蘭西太子兼攝政王自居。
亨利五世和夏爾六世在1422年的兩個月內相繼駕崩,亨利五世年幼的兒子亨利六世登基成為英法兩國的國王,成為歷任英王當中唯一一位有名有實法國國王,僅非自稱。
隨著英王亨利六世1453年起的精神失常和隨後而至的玫瑰戰爭,英國王室無暇主張其法國王位繼承權,並幾乎失去所有在歐陸的領地,唯成功固守法國北部的加萊,直至1558年共有8位英王以「法蘭西國王」或「法蘭西女王」之名,統治加萊.
16世紀英法關系依然緊張,吉斯公爵弗朗索瓦麾下的法軍在1558年1月7日攻陷加萊,瑪麗一世和其妹伊麗莎白一世,繼續沿用法蘭西女王的稱號,縱使伊麗莎白一世在1559年的《卡托-康布雷齊和約》放棄對加萊的主權。
法國大革命在1792年9月21日推翻了君主制度,第一共和國取而代之。在1797年的里爾和會上,法國代表要求英王放棄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作為講和條件之一。
而1800年聯合法案將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合並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王國之時,英王喬治三世決定放棄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並去除了王徽上的百合花飾,並在1802年的《亞眠和約》正式承認法蘭西共和國。
❻ 法國和英國明爭暗鬥了上千年,為什麼吃虧的總是法國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中,歷史上的英法似乎是穿同一條褲子。無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狼狽為奸的兩個強盜,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中鐵打不動的軍事聯盟,英國和法國總是喜歡成雙成對。
可以說,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使其在戰略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法國所不具備的,被動挨打,幾乎已成定局。如果想改變這一局面,要麼法國稱霸歐洲,無人敢惹,要麼再出一個諾曼底公爵。
❼ 歷史上,英法兩國國王、王子征戰不休,原因為何
戰爭是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引發戰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到一點就是利益問題;當雙方的利益無法通常正常手段調和時,戰爭就是最後的解決手段。英法百年戰爭的表面原因是兩國王室的繼承人選擇問題,深層原因在於兩國的主權與領土糾紛,導火索則是羊毛貿易。
1337年 - 1453年英法兩國戰戰停停,時間長達116年,最終以法國獲勝結束,通常認認英國是放侵者,而法國是反抗入侵者。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了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國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英法百年戰爭大體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英國入侵法國,法軍戰敗,最終雙方達成布勒丁尼和約:法國割讓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全部領土;法王支付300萬金幣的補償款;愛德華三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聲索。
第二個階段法王查理五世反攻英軍收復失地,英軍戰敗後退守沿海區域,最終雙方達成新協議:英國在法國的領土僅保留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加萊五個海港,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
第三個階段英王享利五世趁法國內亂,再次入侵法國,逼迫法王查理六世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特魯瓦條約:英王亨利五世成為法國攝政王,有權承繼查理六世死後的法國王位,法國已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1422年,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同年去世,兩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度交火。
第四個階段聖女貞德引導法國軍隊收復了奧爾良城,並開始反攻英國;1458年法軍攻陷加萊,英國失去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據點。值得一提的是聖女貞德在後來的反英戰斗中被法國封建主出買,以四萬法郎的價格賣給了英國人。1431年5月29日上午,聖女貞德在備受酷刑之後,在盧昂城下被當作女巫活活燒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納河中,死時貞德還不滿20歲。
❽ 英國由什麼民族建立
是由入侵後的日耳曼部落與原住民同化後一起建立的。
最初是羅馬入侵之後才是日耳曼,只是日耳曼入侵後英國才正式形成了封建體系,所以將日耳曼入侵視為英國建立的開端;羅馬人撤退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之後與原住民同化後統稱為英吉利人。
這些日耳曼人主要包括三個民族:撒克遜人,盎格魯人,和朱特人,這三個民族就是如今英國的盎格魯薩克森人的直系祖先。公元800年,由撒克遜人建立了英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但在九、十世紀,來自丹麥的維京人不停入侵英格蘭,使英國人混有大量丹麥人血統。
1066年,來自諾曼底的威廉征服了英格蘭,使英國上層社會血統大換血,變成了諾曼人(也是北歐維京人的後代)。隨後的金雀花(安茹)王朝的建立者也是來自法國的,英國王室是法蘭西人血統。再之後的都鐸王朝的皇室是來自威爾士的。
在之後的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則是來自蘇格蘭。而英國最後兩個王朝漢諾威王朝和溫莎王朝的王室全部來自德國。
因此,英國的民族構成還是比較復雜,是外族不斷入侵融合的產物,但大部分是日耳曼人血統,一部分是凱爾特人後代。
(8)為什麼英國王室是法國人擴展閱讀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征服不列顛。盎格魯人(Angels)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諧音England,英格蘭名稱的由來),即盎格魯人的土地之意。而古英語,則是繼承了他們的語言而來。
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
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直到今天,美國人還管英國人以及英裔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❾ 現在英國王室是法國血統嗎
法國血統基本沒有了,從亨利八世之後,英國國王就不準娶天主教徒了,你算算多少年了。
現在來講英國王室的血統其實挺雜的,從1689光榮革命後,國王就是荷蘭人威廉三世和詹姆斯二世的的女兒瑪麗二世,他們的女兒安妮女王死後無嗣。就只好邀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菲亞的兒子漢諾威選侯繼承王位為喬治一世,而他卻是一個不會講英語的德國人。其後又經歷了兩個朝代,無不是外姓人入贅給女王,子女又成為國王的事實。所以,英國王室和其他歐洲小國的王室一樣,血統太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