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雨果為什麼是法國的

雨果為什麼是法國的

發布時間:2022-06-22 20:50:22

① 雨果為何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欠尚松城,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5歲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20歲時因發表詩集《頌歌與雜志》,國王路易十八賜給他年金。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② 法國作家雨果詳細介紹

維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

雨果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1802年,雨果生於法國貝桑松,上有兄長二人。13歲時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

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綬予雨果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遜位。雨果於此時期四處奔走鼓吹革命,為人民貢獻良多,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並當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

1885年,雨果辭世,於潘德拉舉行國葬。

(2)雨果為什麼是法國的擴展閱讀:

創作特色

雨果在藝術手法上的一個特點:描寫經過誇張的、非凡的人物和非凡的情節。他的主人公或者是作出了極其英雄的行為,或者是做出了極其殘暴、卑劣的行為。他們的性格特點都經過誇張。情節也是非凡的。矛盾一個緊接一個而來,又充分運用巧合、偶遇等手法,曲折有致,引人入勝。

雨果的創作是他對美學見解的實踐,他喜歡顯著的對比,作品的環境描寫就離不開這個原則。

參考資料:網路-維克多·雨果

③ 雨果是哪國人

雨果是法國人。

維克多·雨果(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

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人物評價

雨果是法國「極少數的真正受到民眾歡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唯一的一位」。(法國哲學家、文學家薩特評)

「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評)

「雨果是力量的化身,只需探討一下在他周圍出現的那些詩人,為了能在他身邊站穩腳跟,不得不另闢蹊徑,便足以估量出他的價值來了。」(法國詩人保爾·瓦雷里評)

④ 為什麼說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領袖

浪漫主義是一種文學流派。
首先,雨果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Cromwell)寫的長篇序言,被稱為浪漫派文藝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對古典主義的藝術觀點,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堅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體地表現情節。他特別宣揚了滑稽丑怪與崇高優美的對照原則。這篇序言則成為聲討古典主義的檄文、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浪漫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在法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其次,雨果一生寫就了《巴黎聖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等著名小說,在法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⑤ 雨果為什麼身在法國卻要幫助我們斥責英法聯軍

雨果為什麼身在法國卻要幫助我們斥責英法聯軍?對於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我們中國的讀者並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是法國的世界級大文豪,他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大作是很多人的啟蒙讀物。

而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很多人第一次認識到雨果其實是在語文課本上。他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我們的小學課文,這封痛斥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野蠻行為的信件,讓無數人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種跨越國界、跨越民族主義的大義。

● 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手稿

談到雨果為何要寫這樣一封信,就不得不講到這個一輩子從未來過中國的文豪對東方文化的夢縈魂繞。

事實上雨果不僅是一個文學家,他更是一個中國藝術品的狂熱收藏愛好者。有驚人繪畫造詣的他,甚至曾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過一系列「水墨畫」。

作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而他所看到與經歷的一切,也影響著他的藝術創作,孕育著他獨特的思想精神。

● 維克多·雨果

年輕時雨果是一名「保皇主義」的擁護者,20歲時他就因出版了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的《頌詩集》而獲得路易十八的賞賜。當時法國王室及貴族對中國藝術品有著極大的痴迷,這無疑對雨果的藝術喜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一直到後來,王室的腐敗與失敗舉措等等狀況讓他漸漸失望,他的政治立場轉為共和主義和自由思想,藝術上的這種審美傾向卻並未改變。

不管是身為貴族議員,享受極高的身份地位待遇時;還是因反對當權者而被迫在外流亡時,他都從未停止對東方藝術的嚮往、搜集與創作嘗試。

● 19世紀法國畫家布歇作品 滿滿中國風

早在1829年,27歲的他還集中在詩歌創作階段,就寫下了一冊《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而晚年他的作品《祖父樂》(L'Art d'être grand-père)中有一首寫自己的孫女十分懂事,利用祖父喜歡自己的心態主動承認錯誤,保護下一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的女僕的故事的小詩。

這首名為《跌碎的花瓶》的小詩中,一句「老天吶!整個中國在地上跌得粉碎!」將雨果對中國花瓶的珍視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還在詩中寫到:「我真喜歡,碼頭是我買花瓶的地方……」

● 中國青花磁碟 雨果藏品

在晚年遷居根西島期間,除了不間斷的文學創作,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去古董店選購來自中國的藝術品。這些來自神秘東方的美徹底俘虜了這位世界級的大文豪,他是如此地喜歡它們,以至於每次買下一個新玩意都要記在自己的日記本中。

雨果的記事本中還有另一件關於中國的趣事,是關於他的中文名的。其實他的作品在1903年首次被譯入中國時,Hugo被舒曼殊譯為「囂俄」。一直到很後來才找到最適合的「雨果」這個譯名。

但據他本人的記載,他當時特意層層委託了好友的女兒查詢自己音譯的中文名,最終寄回到他手中並被細心剪下貼在記事本中的名字為「夷克裰詡拗」。今天看來這位大文豪的行為可以說相當可愛了。

如果有機會去到巴黎他的故居,你會發現……一屋子的中國玩意!

● 雨果在巴黎的故居

盡管布置看起來有點「中二」,但其實也是很有意思的「獨家陳列設計」。終日欣賞把玩著這些中國藝術品的雨果,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與喜愛。

這也就無怪乎他聽聞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大肆破壞的事情之後,絲毫不以為是國家的榮譽,反而寫信痛罵指揮官等一眾軍士的野蠻行徑了。

雨果不僅喜歡中國藝術品,他還用中國墨畫「中國人」。根據聽來的描述,他創作過一幅《熱情洋溢的中國人》,這個微笑的小眼神,飄逸的長辮子也是沒誰了。

● 雨果 《熱情洋溢的中國人》

今年八月初開始在上海舉辦了關於雨果的大展,展出了一系列他的手稿及畫作。雨果的繪畫水平是驚人的,同時代的梵高見過他的畫作,也是十分欣賞。

他會用水墨畫一種十分抽象的景緻,之後再潑下清咖啡來完成畫作。出來的作品富有個性,完全是他個人情感的一種抒發與表達。在這點上,雨果的「水墨畫」是與中國的「文人畫」高度一致的存在。

● 雨果「水墨畫」

法國重要的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曾說,如果雨果下定決心改行當畫畫,必定也會成為一名世界級的畫家。

而雨果本人對待自己的繪畫作品十分低調,只會拿給親近的人欣賞,這也導致了他在繪畫方面的造詣一直不為人所知。

● 雨果作品

1885年,83歲的雨果因肺炎不治去世,法國舉國悲痛哀悼。他的靈車經過凱旋門時,來送別的密密麻麻人群擠滿了整個廣場。我想他之所以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來源於藝術洗滌之後良善的本性必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雨果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大文學家,他更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藝術家、政治家。

⑥ 雨果是哪一國的人

雨果是法國人。

1802年2月26日,維克多·雨果出生於法國貝桑松(Besançon)的一個軍官家庭,其父勃魯都斯·雨果為拿破崙麾下的一位將軍。

從中學時代,雨果愛好文學創作,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便開始寫詩。他的文學活動是從他為《文學保守派》雜志寫稿開始的。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漢·伊斯蘭特》獲得了小說家諾蒂埃的贊賞。與諾蒂埃的結緣,促使雨果開始轉向浪漫主義並逐漸成為浪漫派的首領。

雨果的人物生平:

13歲時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他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遜位。

雨果於此時期四處奔走宣傳革命,為人民貢獻良多,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並當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三年後,拿破崙三世稱帝,他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此後20年間各處漂泊,此時期完成小說《悲慘世界》。

1870年法國恢復共和政體(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雨果結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國。1885年5月22日,雨果辭世,於潘德拉舉行國葬。

雨果的創作歷程長達60餘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

⑦ 雨果為何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被稱為法蘭西莎士比亞,是因為他是法國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

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這本詩集收錄了莎翁的十四行詩共154首。據說,莎翁的十四行詩是獻給兩個人的:前126首獻給一個貴族青年,後28首獻給一個黑膚女郎。莎翁十分鍾情「夏日」這個意象,在多首詩歌中反復吟誦。英國的氣候,終年濕潤,真正的夏日非常短暫,即使夏天也只有20度,難怪莎翁對它這么迷戀。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第18首《我想將你比作迷人的夏日》。

⑧ 雨果是哪國人

雨果是法國人。

維克多·雨果(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

雨果一生的創作時期長達六十年之久,是個多產的作家,也是個多產的詩人。他前期的創作,基本上是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立場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過改良社會,解決矛盾。後期創作有一定的現實主義因素。

經典語錄

1、即使是一個智慧的地獄,也比一個愚昧的天堂好些。

2、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3、愛情是一條規律,肉慾是一個陷阱,醉和嗜酒成癮是不同的,醉是要某一個女人,嗜酒成癮是要所有的女人。

4、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⑨ 雨果是哪個國家的人

維克多·雨果,法國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雨果的創作歷程長達60餘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短篇小說有《「諾曼底號」遇難記》。

雨果的長篇小說

1831年,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問世,這部小說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

小說通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殘酷,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

閱讀全文

與雨果為什麼是法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