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中法戰爭為什麼打贏法國

中法戰爭為什麼打贏法國

發布時間:2022-06-23 08:47:42

A. 清朝面對西方列強很少打勝仗,為什麼可以一反常態擊敗法國

清朝當時能擊敗法國,因為法國戰線拉得太長,導致供應不足,法國遠離了後方供應基地,水上火力支援失去了,大概只有四五千名士兵,而清軍士兵超過20000人,其中包括大量的主力軍,攜帶了大量補給,士氣一天比一天高漲。所以當時能擊敗法國。

而且清政府也利用這次勝利乘勝求和,避免了戰爭的擴大,畢竟法軍在遠東兵力不足,再者清軍並沒有取得戰略優勢,如果法軍陸海軍大舉增援那麼後果將要比丟失越南嚴重多了。而乘勝求和,中國以放棄越南宗主權為代價,既沒有割地賠款也沒有開放通商口岸,也屬於一次不小的勝利。

B. 中法戰爭,清朝是憑什麼取勝的

在歷史上,越南曾長期作為中國多個王朝的藩屬國而存在。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晚清時期才被打破。自從「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看到自詡為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原來是如此軟弱無力,於是就將殖民侵略的步伐逐漸向東方延伸。其中,作為當時世界一流強國的法國把自己的目標瞄準了清朝藩屬國越南。

後世許多人認為,中法戰爭由於清統治者懦弱、無能,所以最後清朝不敗而敗。但從客觀環境上來看,清朝當時面臨內憂外患的處境,如果將戰爭持續下去,可能帶來的後果會遠遠超出想像。戰爭雖然沒給清朝帶來任何利益,但清軍在戰爭中的表現讓西方列強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法國在中法戰爭中也不算取得勝利。「鎮南關大捷」中法軍遭受重創,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理下台。戰爭結果雖然讓法國完成了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但事實上在戰爭發生前,法國就已經這樣做了,只是未被清朝政府所承認而已。此外,法國一直被視為世界一流強國,卻和清朝打成這個結果,其在國際上的威望也大大降低。

因此,中法戰爭其實談不上誰輸誰贏。更確切的說,兩國在戰爭中都花掉了巨額軍費,但都沒有取得讓自己滿意的結果,其實雙方都是輸家。

C. 為什麼說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

因為戰爭並沒有打輸,但戰後簽訂的條約卻使法國得到了很多利益,所以有人說「中法戰爭中國是不敗而敗」。

清光緒九年(1828年),當時的清政府與法國在越南北部爆發了戰爭,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

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法軍統帥尼格里也身受重傷,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里等內閣集體垮台。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

光緒十一年(1885年),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從此,中國承認法國吞並安南,中國西南門戶大開。

世人因此約喪權辱國,且簽訂於清軍作戰獲勝之時,故稱中法戰爭的結果為「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並且在以後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這種說法不絕於耳,普遍為人們所接受。

(3)中法戰爭為什麼打贏法國擴展閱讀:

《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內容:

1、清政府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

2、在中越邊界保勝以上和諒山以北指定兩處為通商地點,允許法國商人在此居住並設領事;

3、降低中國雲南、廣西同越南邊界的進出口稅率;

4、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商辦;

5、法軍退出台灣、澎湖。

條約簽訂後,法國侵略勢力開始伸入雲南和廣西。

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本有機會能取得最後勝利,但由於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對法議和,客觀上也是因為英美等國的態度,他們擔心中國一旦取得對法戰爭的全面勝利,就會進一步增強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者的決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樣馴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華的侵略利益。

英外交大臣就曾說:「中國的任何勝利,一般都會對歐洲人發生嚴重後果。」因此,他們極力施加影響,迫使清政府盡快對法妥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法戰爭

D. 為什麼說在中法戰爭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世界資本主義逐漸向帝國主義過渡。日、俄、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國家瘋狂侵略中國的邊疆。

1873年和1882年,法國兩次攻陷越南河內。中國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和清軍應越南政府邀請入援越南。1883年12月,法國侵略者對協守越南山西的清軍和黑旗軍發動突然襲擊,中法戰爭爆發。

3 月31日,法國的茹費理內閣終於在一片打倒的呼聲中下台,法國的政治和軍事陷於一片混亂中。可是,反動腐朽的清政府,在戰爭勝利的情況下,竟唱出了「乘勝即收」的賣國論調。李鴻章說什麼趁著勝利,正可以講和,如果法國增兵再戰,中國連這個求和的機會也得不到了。清政府於1885年4月下令停戰。6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天津同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了不平等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又稱《中法新約》)。清政府同意在雲南和廣西兩省的中越邊界開埠通商;中國任用法國人修築鐵路等。這樣,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清政府的投降賣國,造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局面。

E. 中國近代史中,中法戰爭中國為何不敗而敗,法國為何不勝而勝

根本原因:中國統治集團的懦弱 因為中國打勝了仗卻簽定了不平等的條約,這樣就形成了中法戰爭後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可笑結果。 同意

F. 如何看待中法戰爭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清軍的鎮南關大捷雖然很精彩,很令人揚眉吐氣,但是看中法戰爭的全局,中國實際上是從紅河邊上一直在退,頗有一點蔣介石以時間換空間的味道,但是清朝不像蔣介石,有反法西斯軍事同盟的援助,而是一直越耗越往後縮,又受制於後勤保障,中央財政軍費空虛,軍隊在吃不飽飯的情況下戰斗急劇下降,可以說清軍當時已經是強弩之末,戰果也就局限於一些戰役的勝利,而法軍後來又有增兵,反而更強,茹費里下台後,法政府又連續通過了累計兩億法郎的增兵案,擺出一副擴大的架勢,嚇住了中方,再加上當時清朝又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統治哲學,怕「兵連禍結」(實際上是受制於自然經濟為主體的經濟基礎,打仗畢竟影響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因此就沒有繼續打下去,而是想方設法議和,從而「大度地」把越南送給了法國,使自己的戰略縱深大大削弱

G. 中法戰爭是清軍獲勝,為何清政府卻與法國和談,變成「戰勝而敗」呢

中法戰爭作為清朝末年為數不多的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卻主動與法國和談,成為典型的勝之不武,戰勝而敗的戰役,對清政府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清法戰爭造成戰勝而敗的的原因主要是:

H. 中法戰爭的最終結局,為何是戰場上的勝利,外交上的失敗

中法戰爭又叫清法戰爭,時間跨度上從1883年12月到1885年4月份,歷時一年零五個月,最終以簽訂《中法新約》結束。

自中國西南門戶大開後,清政府逐漸成為西方列強的傀儡,沿海城市也逐漸淪為其殖民地,成為“國中國”。因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給近代中國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

I. 為什麼中國能打贏中法戰爭

中國並沒有獲勝

中法戰爭的核心,是圍繞著越南主權的爭奪,這種爭奪早在拿破崙三世掌權的1858年就開始了。該年法方武力侵略越南,經十載控制整個南圻。滿清積貧積弱,內部多事,實無實力如全盛時期一樣,將全越納為自己的藩屬。但法人之圖越南,意實在打通中國西南的通商,這種目的就約定了他們不可能滿足於南圻之地,這就不可能不與中國的國家利益發生沖突。

1873年,法軍首次北進,因劉永福所部黑旗軍的抵抗,謀攻河內未成,聲勢暫時得挫。次年,與越南在西貢訂約,該約雖承認越南為獨立國,但又稱法以越南為保護國,實際上否定了中越當時的關系,為後面的發展埋下了隱患。越南處大國夾縫之間,兩邊都難違逆,只有一邊承認法國權益,一邊接著供奉中國。以下數年之內,越使又屢屢北去北京納貢,並數次因內亂向中國乞援,中國都派兵戡亂。

這種情況是法國不願意看到的,於是中法的正面沖突開始。在法方面,目標為不使中國宗主越事,中國方面,中樞清流派一再主張保護越南,溫和者如恭親王亦認為不能讓法國得到越北,否則南疆危急。在這種背景下,1882年雙方在天津首次定約,議定雙方尊重越南為主權國,中國保護北圻,法國保護南圻。這在當時算是相當不錯的結果,畢竟,法國既然看上了越南,絕無再容越奉中國為宗主之理,而條約也保護了北圻不會進一步被法鯨吞,如恪守此約,雙方本可不必開戰。

但法國內部政局風雲突變,素主對華強硬的茹費理二次組閣,將溫和的駐華公使寶海撤職,再謀北進。局勢既然緊張,清廷遂聯絡黑旗軍在越用兵,戰端遂開。中方初進逼河內,法軍反攻,清軍陸路大潰。談判重啟,此時法國已不以天津之約為滿足,雙方反復拉鋸,終於陷入僵局。法國經初戰後,極度輕視清軍,於是悍然開戰,於北寧再獲大勝。曾紀澤去職,主和的李鴻章親自出馬,與法方代表福祿諾會於天津,再定條約,要求中國從北圻撤軍。但北京對李的談判結果不滿,清流派主戰甚力。李鴻章在中央指責下,不敢再行讓步,一再拖延,但法軍已在北進接收途中,於諒山尋釁失敗,軍方決定以此為柄,全面開戰,此時戰事已不可解。

軍事上,海戰中國一敗塗地,福州艦隊全軍覆滅。陸戰方面,法軍初期連獲大捷,馮子材來越後,中方開始反攻,於鎮南關大捷,並收復諒山,但未建立決定性優勢,雙方仍是拉鋸戰。之所以此戰後來誇張成大勝,原因有三:1.法為議會政治,敗仗程度會被政敵放大,諒山失後,茹費理就引咎辭職。2.主戰清流張佩綸等在前線表現極為不堪,遂諱敗誇勝。3.作為滿清對列強為數不多的局部勝利,在民族主義驅使下被誇大。

內閣倒台,議和再次開始。最後簽訂的條約與李福第二次天津之約基本無二,等於法國花一年的戰爭讓中國承認該條約。中國之所以匆忙定約,有昧於世界大勢,不知法國已陷內外交困的成分在,但更重要的是急於完結越事,因為恰好此時滿清自己也處在多事之秋。朝鮮正處於混亂,中日之間必有一戰的形勢已然明朗,法國雖然咄咄逼人,但畢竟對中國內陸無領土野心,不若日人兇狠。況法軍封鎖台灣,千鈞一發,海戰將起,台灣重要性遠過於越南,只好兩害相權取其輕,定約後,法軍也確實撤出了台灣、澎湖。

總之,中法戰爭看似殊不可解,其實和近代史上的任何一場中國與列強之間的戰爭都沒有什麼本質區別。誇誇其談描繪壯麗圖景的清流,左右為難兩邊不是人的首輔,一觸即潰的軍隊(除了戰爭初期,黑旗軍事實上也打的很糟),這些要素一再出現。如果不是馮子材以七十之軀力挽狂瀾,給了雙方一個台階下,最後會發展成什麼樣還真的很難說。素主強硬的天才外交家曾紀澤都在馮獲勝後如釋重負地說「如能和,中國極體面,稍讓亦合算」

J. 中法戰爭為什摸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更正一下,中法戰爭,中國停戰是正確的。但是方式屈辱了些。被視為法國「不勝而勝」,清廷「不敗而敗」的戰爭結局,是不是真的完全就是清廷腐敗無能的傑作呢?被傳統史觀一直頌揚的「鎮南關大捷」固然是愛國軍民用鮮血和勇氣換來的難得的勝利,但是這場勝利並沒有轉變整個戰局。冷靜一點看的話,它只是一場暫時的局部的軍事上的勝利。「暫時」是當時的清軍實力和士氣並不足以長期作戰,而法軍在慘敗之後雖然讓茹費理內閣倒台,但是內閣好戰情緒不減反增,復仇之聲高漲,立馬通過增撥軍費議案;「局部」是因為這場陸路勝利並無法改變海路上的困局,劉銘傳雖然擊退了法軍的登陸,但是法軍海軍旋即攻佔澎湖封鎖台灣,劉銘傳急電清廷中樞,「若無接濟,束手待斃」;「軍事上」是因為當時清廷的國際環境十分惡劣,日本趁人之危發動「甲申事變」,沙俄因為伊犁談判的失敗耿耿於懷。從全局上說,這場勝利的意義不應被過分誇大。因此,「乘勝即收」的決策並非完全賣國的行為。何況和清廷其他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相比,中法新約沒有任何割地賠款,已經是難得的進步了,何必苛求古人?難道要當時世界五強之一法國賠款給中國不成?
至於丟失了藩屬國越南的責任,實際上這是個毫無意義的問題。稍稍熟悉越南歷史的人都知道,早在中法戰爭之前,越南實際上已經自願放棄了對中國的附屬地位,越南君臣早已不把中國當作宗主國了。當法國人希望越南人把清廷賜給越南王的玉璽保留時,越南君臣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個建議,並親手銷毀了玉璽。而在中法戰爭中,更多的時候是法越聯軍和清軍交手,而不是清越聯軍抗擊法軍……很遺憾地說,越南的心已經不再歸屬於中國,那麼把越南要回來有什麼意義呢?何況,清軍有能力要回來嗎?
換一個角度的話,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清軍戰士固然是值得贊揚的,左宗棠、劉銘傳和馮子材等愛國將領也值得贊揚,但是這不等於主和的李鴻章或者曾紀澤就應該挨罵。在巴黎孤軍奮戰,周旋於法國媒體政要之間,全力以赴阻止戰爭爆發和維護中國利益的駐法公使、中國晚清最出色的天才外交家曾紀澤是否值得肯定?在國內外巨大壓力下統籌全局,壓制日本,警戒俄國,極富遠見,力主放棄越南、集中精力建設海軍、對付日本保衛朝鮮的李鴻章是否也應該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呢?
一場局部的暫時的軍事上的勝利是無法改變中國的命運的。在沒有類似於明治維新那樣根本性變革的前提下,這場勝利無法改變中國的歷史。沒有藉此機會變法自強,依舊繼續著國內政治的內訌,更多的人因為一場小勝就沾沾自喜目中無人,這恰恰已經埋下了10年後甲午戰爭慘敗的禍根。紀念這場戰爭的價值在於反省和牢記戰爭帶給我們的教訓,而不是簡單地去贊揚或者批評某些人,或者追究戰爭的責任。

與中法戰爭為什麼打贏法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