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大革命的原因
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 三個等級的矛盾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金融資本雄厚。資產階級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國王路易十六。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階級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 革命的爆發和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制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7月14日群眾攻克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資產階級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 J. S. 巴伊當選市長,M.-J.-P.-Y.-R.de拉法耶特任國民自衛軍司令。制憲議會此時實際上成為革命領導機關和國家立法機關。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制憲議會於8月4~11日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封建貢賦。 8月26日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議會還頒布法令廢除貴族制度,取消行會制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產。10月5~6日巴黎人民進軍凡爾賽,迫使王室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企圖勾結外國力量撲滅革命,中途被識破押回巴黎。廣大群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派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7月17日他們槍殺在馬爾斯校場集會的群眾,同時迫使路易十六批准制憲議會的憲法,即實行君主立憲制的1791年憲法。制憲議會於9月30日解散,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1792年4月,法國抗擊外來武裝干涉的戰爭開始,路易十六的反革命面目充分暴露。立憲派的保守妥協態度愈加不得人心。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裝起義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共和國的建立和吉倫特派的統治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米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佔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以M.F.M.I.de羅伯斯比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巴黎公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群眾運動高漲起來。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 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加強武裝干涉;國內也發生大規模王黨叛亂。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將領C.F.迪穆里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於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專政新政權面臨嚴峻局面,被推翻的吉倫特派趁機在許多地區煽起武裝叛亂。雅各賓派政權聯合廣大人民群眾,採取激烈的革命措施,6月3日~7月17日頒布3個土地法令,廢除農村中的封建特權,以有利於農民的方式拍賣沒收的封建地產,大批農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布的憲法即1793年憲法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由於戰爭未能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嚴禁囤積壟斷,對投機商人判處死刑;號召人民武裝起來保衛祖國。9月,國民公會把「恐怖」提上議事日程。由無套褲漢組成的革命軍下鄉征糧打擊投機商。國民公會先後頒布嫌疑犯法令和對生活必需品和工資實行限價的法令。10月底,一批吉倫特派被處決。由於實行這些措施,革命力量加強,形勢迅速好轉。1793年底~1794年初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基本平息。 隨著勝利的取得,「平民方式」的革命完成了使命。以G.-J.丹東為首的一部分雅各賓派要求停止實行恐怖。以巴黎公社副檢察長J.-R.埃貝爾為首的一派則堅持繼續加強恐怖統治,進一步限制和打擊資產階級。受到兩面夾攻的以羅伯斯比爾為首的執政派,於1794年3~4月先後逮捕並處死兩派領導人,繼續擴大執行恐怖政策。 1794年6月法軍在比利時境內的弗勒呂斯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國內反對恐怖統治的勢力加強,國民公會中佔多數的平原派同原丹東派、埃貝爾派以及一切反羅伯斯比爾的勢力聯合在一起,於1794年7月27日發動熱月政變,推翻雅各賓專政;7月28~29日處死羅伯斯比爾等90人。 熱月黨的統治和督政府熱月黨人原是反羅伯斯比爾的各派人物的暫時結合,並無統一綱領。他們代表在革命中形成的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利益,執政後實行的主要是原丹東派的主張。熱月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J.L.塔利安、L.弗雷隆、P.-F.-J.-N.de巴拉斯等。他們廢除雅各賓派限制和打擊資產階級的政策,封閉雅各賓俱樂部,使資產階級解脫恐怖時期的束縛。熱月黨一面鎮壓1795年4~5月兩次巴黎無套褲漢的反抗運動,一麵粉碎逃亡貴族的武裝進犯和國內王黨叛亂。根據1795年制定的共和三年憲法,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 督政府由5個督政組成,其主要領導人是發動熱月政變的巴拉斯。督政府一建立就宣布要穩定秩序,但收效不大。1796年發生F.-N.巴貝夫領導的平等派運動,但運動很快被鎮壓。1796~1797年,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政府通過發行強制公債、增加稅收、舉辦工業博覽會等方式,在經濟上取得一些成就。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布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余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布選舉無效,並趁機鎮壓雅各賓派。這種忽而打擊王黨,忽而打擊民主派的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反映出政局不穩。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法國在軍事上面臨困難。7月雅各賓派又活躍起來,俱樂部紛紛恢復,要求執行共和二年的戰時政策。在這種形勢下,以E.-J.西哀士為首的資產階級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799年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將軍發動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
㈡ 法國大革命期間,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在限制物價問題上的爭論實質是什麼
吉倫特派主張貿易自由,但是1793年後半年開始出現了很多囤積居奇的販子,他們哄抬物價造成物價飛漲和市場上的生活物資供應匱乏,忿激派以雅克盧為首,開始反對貿易自由的法令,主張限價法令,雅各賓當時並不主張忿激派這個限價法令的要求,但是當時沒有別的好辦法,雅各賓就沉默,但很多細節體現了雅各賓其實也是支持這個法令的,畢竟別無他法么。忿激派通過慫恿外省農民和巴黎市民的騷亂,最終迫使吉倫特黨通過了這個限價法令。所以爭論的主角確切的說應該是吉倫特和忿激派,雅各賓只是配角,當時吉倫特的統治已經接近尾聲,連年征戰試圖輸出革命思想,但是這大大消耗了國力和財力。
㈢ 試論法國大革命的原因和意義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個別企業僱傭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設備。金融資本雄厚。資產階級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國王路易斯十六。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階級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
1789年5月國王被迫召集三級會議,繼而改為國民議會和制憲議會。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攻佔巴士底獄,革命爆發。8月26日制憲會議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議會還頒布法令廢除貴族制度,取消行會制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產。革命初期,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取得政權。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企圖勾結外國力量撲滅革命,中途被識破押回巴黎。廣大群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君主立憲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憲法》,召開立法會議,維護君主立憲政體,反對革命繼續發展。
第一、二等級和大資產階級的取得了妥協,但和佔法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沒有緩和,相反,人民在斗爭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推翻君主立憲派統治,逮捕路易斯十六國王。9月21日召開國民公會,次日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佔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斯十六。
吉倫特派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以M.F.M.I.de羅伯斯比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巴黎公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群眾運動高漲起來。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加強武裝干涉;國內也發生大規模王黨叛亂。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將領C.F.迪穆里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於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頒布《雅各賓憲法》,廢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倫特派叛亂,粉碎歐洲君主國家的武裝干涉;但仍保持反勞工的《列·霞飛法》和《農業工人強迫勞動法》,並鎮壓忿激派和埃貝爾派。
但不幸的是,雅各賓派過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內訌,陷於孤立的羅伯斯比爾也末能完全守護住法國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歐洲封建君主拼湊起來,它們一輪輪地圍剿法國革命,企圖恢復法國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 日,雅各賓中被羅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逮捕了羅伯斯比爾和聖鞠斯特,建立熱月黨人統治。這時革命最危急的關頭已過去,熱月黨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們清除了羅伯斯比爾時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正常統治,維護了共和政體,在法國國內維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
但國外圍剿革命的勢力仍是濁浪滔天,此時,督政府中又一個新的政治明星應運而生,他就是拿破倫,歷史又淘汰了熱月黨人,在「霧月」政變中,年輕的拿破倫執政,擔負起了掃盪歐洲封建勢力、最後鞏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國的革命力量就是這樣一波一波地行進,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階段的歷史使命,就被歷史無情地淘汰,如此行進直到革命的成功。這次革命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也震撼了歐洲封建體系,推動了歐洲各國革命。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1794年7月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共經歷了5年歷程。這場革命的意義有四個方面:
其一,就其規模而言,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
其二,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都顯示了偉大力量,每當在革命的轉折關頭,都推動革命向前發展;
其三,大革命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它「是真正把斗爭進行到底,直至交戰的一方即貴族被消滅而另一方即資產階級完全勝利的首次起義」;
其四,這場大革命還震撼了歐洲的封建制度,給它們以沉重的打擊。
這場大革命的徹底性更為以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而具有世界意義。正如列寧所說:「它被稱為大革命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次革命給本階級、給它所服務的那個階級,給資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
㈣ 關於一個法國大革命的問題
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一場革命,法國的君主專制政體被推翻。大革命的結束時間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觀點認為1794年7月雅各賓派統治的結束為革命的終結。另有觀點認為1799年的霧月政變為革命終結的標志。
目錄 [隱藏]
1 起因
2 革命爆發
3 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4 吉倫特派的統治
5 雅各賓專政
6 斷頭台:斬首六萬
7 熱月黨的統治
8 結局
9 外部鏈接
10 著作
11 參看
[編輯] 起因
--------------------------------------------------------------------------------
(1)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成為了法國君主制時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 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西岸。 雖然法國仍然擁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紐奧良和瓜德羅普島,但是這次失敗標志著法國失去了新大陸。 法國的外交策略黯然失敗,聲望也顯著下落。這次戰爭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並且在他死後成為了法國的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
(2)啟蒙運動: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5年 - 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啟蒙運動,涌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人人平等)、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3)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為世界歷史上首次殖民地居民打敗宗主國並獲得獨立的戰爭,在國際的援助下,以8年的時間,300萬的人口擊敗了擁有800萬人口的大國英國,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美洲其他殖民地的人民,推動了其後的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美國在脫離英國獨立後,其經濟及軍事迅速發展,很快便躍升為世界主要強國之一。另外,美國自由、民主的思想,亦由法國的軍隊帶回家鄉--法國,間接引發法國大革命。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
1.教士(第一階級)
2.貴族(第二階級)
3.平民(第三階級)
另見:第三等級
教士-最高階級的人數不足1%,擁有的土地佔20%
貴族+教士階級不及總人口3%,卻擁有30%的土地
平民階級包含知識分子、中產階級、工人階級、農民(佔80%)、無產階級,1789年時第三階級已經佔到法國總人口的95%以上。
在1788年春,法國發生旱災,並且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3年前乾旱中恢復過來,在上次乾旱中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請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閑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厘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同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造成法國糧食短缺,飢餓的民眾也越來越憤怒,暴力傾向也越來越明顯。毀滅性的雹暴之後的一年裡,麵包的價格漲到最高。在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獄被攻佔的那一天,麵包的價格也達到最高點。
[編輯] 革命爆發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時,代表法國三個等級的三級會議(Estates General)已經有164年沒有召開。1789年5月5日,由於財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希望在會議中討論增稅、限制新聞出版和民事刑法問題,並且下令不許討論其他議題。而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並且宣布增稅非法。
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會議(法語L'Assemblée nationale),6月20日於網球場集會並發表誓言,即為「網球場誓言」。國王無權否認國民議會的決議。然而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會議,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
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持制憲議會。次日,巴黎聖母院響起鍾聲,市民與來自德意志和瑞士的國王僱傭軍展開戰斗,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和君主專制統治的巴士底監獄(Bastille),釋放四名犯人,98位起義群眾陣亡,大革命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編輯] 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制憲議會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封建貢賦。 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宣布「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次籌劃利用僱傭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並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財產,宣布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皇統治而歸國家管理,實現政教分離。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黨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9月30日制憲議會解散,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後、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泄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里宮,拘禁了國王、王後,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編輯] 吉倫特派的統治
1792年8月10日,巴黎市民攻下王宮另見: 路易十六的出逃
8月10日的起義使吉倫特派取得政權,迫使立法會議廢除1791年憲法、國王退位、實行普選制。同時,法國軍隊和各地組織的義勇軍在9月20日的瓦爾米戰役打敗外國聯軍。
9月21日,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皇後瑪麗·安托瓦內特和教士埃德熱沃爾特。
吉倫特派當政以後,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雅各賓派和山嶽黨。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不滿他們的溫和政策,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而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
與此同時,法國軍隊在1792年10月後已經打到了國外。歐洲各國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薩丁尼亞、漢諾威、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 - 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編輯] 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專政,又稱恐怖時代,是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的專制統治。雅各賓專政後,平定了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的武裝叛亂。6月3日 - 7月17日頒布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買到土地。6月24日公布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但是由於戰爭未能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並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里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1793年底 - 1794年初將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斗爭。羅伯斯比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人民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比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7月27日(法國新歷共和二年熱月9日)熱月黨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
[編輯] 斷頭台:斬首六萬
自1791年—1794年,巴黎設置斷頭台,三年內被斬首的反革命份子達6萬—7萬人之多。
斷頭台遺址即今日巴黎市中心協和廣場。
[編輯] 熱月黨的統治
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波旁王朝無人敢出任國君。1796年 -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布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余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布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匆匆收場。
[編輯] 結局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復辟了波旁王朝。恢復了國王的權利,並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斗,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
自由、平等、博愛精神永留於法國的藍、白、紅三色國旗,為法國大革命留給世界的文明遺產。
自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以來,法國每年7月14日大革命爆發紀念日都會在巴黎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
㈤ 法國大革命爆發原因及背景 詳細的
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是1788年春法國的旱災。當時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3年前的乾旱中恢復過來,上次乾旱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情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閑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厘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同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這致使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從正常情況下的一個4磅麵包8蘇到1789年底的12蘇)[1],並使得患病人數和死亡率上漲,以及在革命前數月貧困階層的大規模飢荒和普遍的營養不良。飢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缺乏足夠的運力致使食品無法運往災區。
18世紀是法國經濟通貨膨脹日益惡化的時代,通貨膨脹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1780年代地主因欠收加租又進一步削弱農民的收入。國內最大的地主群體羅馬天主教會對穀物徵收什一稅(dîme)。什一稅盡管表面上減輕了國王稅項對民眾的壓力,實際上對每天都餓著肚子的窮人而言是一座大山。國內設置的關卡則限制了國內的經濟活動[2],以及在間歇性的作物歉收時成為運輸障礙。資料顯示1788年貧戶的家庭一半收入花費在麵包上,1789年則達到80%。商品滯銷,農民湧入城市造成高失業率,都使得社會開始動盪不安。[3]
法國由於路易十五時代的過度參戰又未能打贏(特別是七年戰爭)而導致國庫空虛,以及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帶來的財政壓力。當時法國國債總量高達20億里拉。由於戰爭債務帶來的社會負擔,更因為君主體制指揮下的軍隊表現無能,以及缺乏為退役老兵提供社會服務所拖累。同時貴族階級,尤其是住在凡爾賽的路易十六和他的皇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驚人花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經濟負擔。老舊而效率低下的財政系統已無法負擔政府債務,而極不合理的稅務制度又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新舊階級勢力之間的沖突在某種程度上對革命推波助瀾。法國的貴族頭銜是開放的,讓一些有能力及有錢的第三等級人群有機會成為貴族。1700年至1789年間,法國社會增加了5萬個新貴族。隨著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封爵的價錢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沒落的貴族對這些新貴族也十分的不滿。貴族本身也有投資商業、礦業、地產等行業,因此中產階級財富與貴族財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紀以後變得模糊,但中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沖突依然日益嚴重。[3]
由啟蒙時代帶來的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會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國大革命產生的重要原因。這包括對專制王權的憤恨;那些和荷蘭、英國等國的商業城市有聯系的,也因為荷蘭爆發愛國者起義失敗吸引了荷蘭流亡人士,無形中無助長了法國革命的政治意識形態[4];野心勃勃的知識分子和商人對貴族特權和統治的憤恨;農民、工人以及資產階級對傳統貴族領主特權的憤恨;對神職特權者的憤恨和對宗教自由的渴望,相對貧困的鄉村低等教士對貴族主教的憤恨,和由此延伸的對天主教的憤恨,受新教徒控制的小兄弟會修士會對其它宗教機構的影響;對自由以及共和制度(尤其是隨著革命的深入發展)的渴望;以及國王解僱財政顧問中被視為人民代表的雅克·內克爾 和安·羅伯特·雅克·杜爾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