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是不是北約成員國
法國是北約成員國,雖然在1966年退出了,但是到了2009年又重新加入了。法國面積為55萬平方公里(不含海外領地)。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
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第二高峰;主要河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
『貳』 法國被認為是和美國關系最好的國家,為何法國還要脫離北約
雖然美國和法國的關系不錯,但是當時的美國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法國的利益了,所以法國為了自己國家人民的利益,必須起來反抗美國,所以決定脫離北約。因為當時美國和蘇聯進行冷戰,而法國和蘇聯也在進行貿易,為了能夠和蘇聯繼續私下的交易,就退出了北約。
為了不讓北約限制的自己的軍事發展,戴高樂毅然退出北約,而且他退出北約以後第一時間就是去訪問蘇聯,這就讓美國非常生氣了,通過一系列手段讓戴高樂簽訂一系列的條約,條約的大致內容就是一旦爆發戰爭,法國都必須加入北約。
『叄』 法國和北約,法國和歐盟有什麼關系具體點,最好分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急用 非常感謝。。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英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法OTAN:l'Organisation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資本主義陣營在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的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歐洲的防務體系,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標志。
歐洲聯盟(英文:European Union;法文:Union européenne),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y,又稱歐洲共同市場)發展而來的,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荷盧比三國經濟聯盟、歐洲共同體、歐盟。其實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
歐洲聯盟盟旗
歐盟現有27個成員國,人口5億,GDP16.106萬億美元。歐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台上弘揚聯盟的個性」。歐盟的盟旗是藍色底上的十二星旗,普遍說法是因為歐盟一開始只有12個國家,代表了歐盟的開端。實際上這個十二星旗代表的是聖母瑪利亞的十二星冠,寓意聖母瑪利亞將永遠保佑歐洲聯盟。歐盟27國總面積432.2萬平方公里。 歐洲聯盟(歐盟)是一個政治和經濟共同體的27會員國,位於主要在歐洲。它成立於1993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加入新領域的政策,以現有的歐洲社會。與5億市民,歐盟相結合產生的估計有30 %的份額,世界各地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 歐盟已經制定了一個單一市場,通過一個標准化的法律制度,其中適用於所有會員國,保證人,貨物,服務和資本的遷徙自由。它保持了一個共同的貿易政策,包括農業和漁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15會員國已通過了一個共同的貨幣,歐元。在對外政策上,代表其成員在世界貿易組織,在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和在聯合國的會議上發言,維護其成員國利益。 2001年,歐盟已經體現的作用,在司法和內政事務方面,包括許多會員國之間根據申根協定取消護照管制。而且在某些領域,它取決於會員國之間的協議。不過,也有超國家機構,能夠作出決定,而不管協議的成員。重要的機構和組織的歐盟,包括歐洲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聯盟理事會,歐洲理事會,歐洲法院的司法和歐洲中央銀行。歐盟國家公民選出議會每5年一次。 歐盟的起源,可追溯到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其中6個國家在1951年和羅馬條約於1957年。自那時以來,歐盟已經長大的大小,通過加入新會員國,並增加其權力,通過增加新的政策范疇,它的職權范圍。該條約在里斯本簽署了在2007年12月的用意是修改現行條約,以更新的政治和法律結構的聯盟,如果批準是在2008年落成。歐洲統一思潮存在已久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出現。中世紀時期的法蘭克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等都將歐洲許多地區統一在其疆域之內。1453年,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破之後,波西米亞國王就於1646建議,歐洲基督教國家應該組成聯盟,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當時就有歐洲人設想歐洲仿效美利堅合眾國,建立歐洲合眾國。19世紀初,拿破崙·波拿巴在大陸封鎖期間實行關稅同盟,該關稅同盟對今天歐盟的建立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統一思潮進入高潮。1946年9月,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議建立 「歐洲合眾國」。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提出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即舒曼計劃),旨在約束德國。1951年4月18日,法、意、聯邦德國、荷、比、盧六國簽訂了為期50年的《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5年6月1日,參加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六國外長在義大利墨西拿舉行會議,建議將煤鋼共同體的原則推廣到其他經濟領域,並建立共同市場。1957年3月25日,6國外長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兩個條約,即《羅馬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1965年4月8日,6國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起來,統稱歐洲共同體。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 ,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歐共體總部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的《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2年2月1日,各國外長正式簽署馬約。經歐共體各成員國批准,馬約於1993 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歐共體開始向歐洲聯盟過渡。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更名為歐盟。這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使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歐洲聯盟總部
2002年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會議決定邀請塞普勒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10個中東歐國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上,上述10國正式簽署入盟協議。2004年5月1日,這10個國家正式成為歐盟的成員國。這是歐盟歷史上的第五次擴大,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2007年1月,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兩國加入歐盟,歐盟經歷了6次擴大,成為一個涵蓋27個國家總人口超過4.8億的當今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聯合體。 2003年7月,歐盟制憲籌備委員會全體會議就歐盟的盟旗、盟歌、銘言與慶典日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根據憲法草案:歐盟的盟旗仍為現行的藍底和12顆黃星圖案(這12顆星不代表12國,而是代表聖母瑪利亞的守護),盟歌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銘言為「多元一體」,5月9日為「歐洲日 」。 歐元1999年1月1日起在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德國、芬蘭、荷蘭、盧森堡、愛爾蘭、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個國家開始正式使用,並於2002年1月1日取代上述11國的貨幣。
『肆』 法國是北約成員國嗎
法國是北約成員國,1966年,戴高樂總統時期,法國退出北約。2009年4月4日,薩科齊時期,法國重新加入北約。北約是北美與歐洲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
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後西方陣營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以德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防務體系(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21個都是北約成員),是美國實現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
『伍』 法國為什麼要重新加入北約
重新加入北約對法國有利益。
一、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法國歷來倡導歐洲的共同防務建設,認為這是確保法國自身安全的根本途徑。
1、歐洲防務困難重重、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一個「鬧獨立」的法國推動歐洲防務引起英國等歐盟其他成員國的疑慮,而美國擔心獨立的歐洲防務將會削弱甚至取代北約在歐洲的作用,因此,法國反復強調兩者之間是「相互補充」、而並非「競爭」的關系。
2、如果法國全面回歸北約,成為西方陣營的「完整成員」,英美等國的懷疑將會因此而打消,歐洲防務建設的阻力也就會相應減少。
二、法美之間關於北約的前途和改造上存在分歧,美國力主北約「全球化」,即把北約原本局限於歐洲的作用擴大大道全球范圍;而法國反對美國試圖通過北約「全球化」來統管全世界的安全事務。
但是,法國站在北約之外難以對北約的改造施加重大影響,因此一旦回歸到北約的核心位置,法國將擁有話語權;北約內部實行的是一致通過的決策機制,因此法國將掌握「否決權」。
三,法國在歐洲是軍事大國,也是北約內參加維和行動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但是北約的軍事指揮系統卻沒有法國參加。因此,法國全面回歸後將獲得軍事指揮和決策的權力。
(5)北約與法國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法國雖然是一個「不完整成員」,但是在北約中的存在依然十分重要。作為一個核大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國在北約發揮不容忽視的政治影響;在經費和人力資源方面,法國一直是北約的主要提供者。
法國始終積極參與以北約名義展開的國際維和行動,目前大約有5000名法國軍人參與其中,法國提供的資金佔北約非軍事預算總額的15·3%和軍事預算總額的13·8%。
上個世紀90年代東西方冷戰結束,作為冷戰產物的北約面臨自身職能和作用的轉換和調整,而法國同北約關系「正常化」的可能性問題逐步提上了議事日程。冷戰結束後,歐洲局部地區沖突凸顯,特別是波黑內戰的爆發直接危及了西歐的安全。
法國雖然派兵參與處理危機,但處於北約之外的境地使法國的行動大打折扣。因此,早在1992年法國便同意把駐波黑部隊的指揮權交給北約。這是法國向北約靠攏的最初一步。希拉克1995年當選總統後這一進程加快,當年6月13日,希拉克派遣其國防部長出席北約國防部長春季例會,
表明法國回到了北約三大軍事核心機構之一的軍事委員會,此舉意味著法國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進程正式啟動。但是,由於法美之間在南歐盟軍指揮權問題上經過長達一年的談判最終未能達成一致,導致法國的重返計劃中斷。
『陸』 法國和北約一直以來的關系
法國已退出北約,然而並不是實際上的脫離.
『柒』 法國退出北約的背景
法國是北約的創始國之一,也是北約軍力的一個重要支撐。1949年4月4日,鑒於冷戰因素以及擔心蘇聯與東歐國家的可能「入侵」,美國、加拿大和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西歐國家組建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以協調對任何可能攻擊的軍事反應。在北約初期,法國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從貢獻大量軍隊到讓西德國防軍融入等,1952年北約總部從英國倫敦遷往法國巴黎。這一時期,北約在法國境內設有多處軍事基地,部署了核導彈,軍事合作非常密切。
1958年,民族意識強烈的二戰領袖戴高樂出山執政,法國與北約的關系發生巨變。戴高樂的外交政策目標是確立法國的大國地位,希望法國能在西方世界中成為同美國和英國並列的大國,享有決策參與權。戴高樂認為,美國和英國在北約內過於佔主導地位,而且一旦同蘇聯開戰,美國不會履行其「保衛」歐洲的承諾。從1958年9月到1960年6月,戴高樂曾三次向美英兩國提出法國要享有參與大西洋聯盟的領導與決策權。
『捌』 法國是不是北約的成員國阿
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法國全稱: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該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
法國本土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1月平均氣溫北部1-7°C,南部6-8°C;7月北部16-18°C,南部21-24°C。
(8)北約與法國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北約組織是一個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國際組織。
1949年3月18日,美國和西歐國家公開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於同年4月4日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後正式成立。
其目的是為了與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成員相抗衡,使成員國一旦受到攻擊時,其他成員國可以作出即時反應。但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及至蘇聯解體,華沙條約組織宣告解散,北約就成為一個地區性防衛協作組織。
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長、國防部長組成。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北約軍事開支佔世界國防開支的70%。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約成員國
『玖』 法國什麼時候加入北約的,又是什麼時候退出的,現在為什麼又要重返
1949年4月4日美國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共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標志著北約正式成立。
法國是北約創始國之一。1966年,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擔心美國對北約的控制有損法國軍事獨立性,宣布退出軍事一體化機構,但保留北約政治成員身份。冷戰結束以來,法國逐步重新參與到北約軍事體系,但仍置身於最核心的軍事一體化機構以外。
* 在經費和派兵人數方面,法國今天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OTAN)排名第四的貢獻國。法國為北約支付經費,派遣兵力,但卻在北約理事會內不佔席位!
* 法國從來沒有離開過北約。在希望重獲北約指揮權的同時,尼古拉•薩科齊在完成這最後進程中保持高度透明。這是3月17日法國議會關於2007年以來外交政策辯論的意義。
* 重返北約不等於背對歐盟防務,這兩者之間不存在競爭,而是歐盟防務與北約的互補。法國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時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 因為同盟不等於事事贊同,法國仍然忠實於自己的原則,遵守自己的承諾。正是基於這一原則,法國希望改革與北約的關系。
數字
* 1949 : 北約成立
* 58% : 贊成法國重返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的法國人百分比。
* 一億七千萬歐元 : 法國支付給北約的經費數額,是北約經費第四大貢獻國。
什麼是北約組織?
* 北約成立於1949年,聚集在北約旗下的有北美和歐洲國家。今天,26個成員國圍繞相同的價值觀匯集在一起:民主、自由與和平解決爭端。
這一聯盟有著明確的目標:保障全體成員國的自由和安全。法國贊同並始終捍衛這樣的價值觀和目標。
* 北約體現了北美安全與歐洲安全之間的持久紐帶。這正是我們所要加強的!
什麼是北約一體化軍事機構 ?
* 為組織盟軍規模性軍事行動,北約具備一個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分兩個司令部: - 北約盟軍作戰司令部(ACO),負責指揮軍事行動,其最高司令部(SHAPE)總部 設在比利時的芒斯(Mons); - 北約盟軍轉型司令部(ACT),負責處理北約所有軍事力量變革事務(確定軍事需 要,尤其是在軍力和軍事行動支持方面)。
* 具體地說,每個成員國派遣給北約的部隊在這個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的指揮下實施各項行動。
* 每個北約成員國都是這個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中的組成部分,法國是唯一的例外!
是不是重返北約 ?
* 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非常明確 : 法國從來沒有離開過北約,法國是1949年北約成立時的創始國。法國只是離開北約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1966年,戴高樂將軍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在冷戰背景下,法國不願意有不受法國指揮的外國軍隊駐扎在法國。
* 今天,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已經不再停留在80年代仍占上風的 「冷戰思維」狀態。很多華沙條約組織前成員國加入了北約:面對向全球蔓延的威脅,如恐怖主義與核擴散,東歐一些前共和國明白了北約是保護我們的價值觀的。
* 在沒有真正擔任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職務的情況下,法國已在通往這條道路上做了很重要的工作: - 1992年密特朗當政時,法國軍官在波斯尼亞行動框架內重新參與了北約軍事委員的工作。 - 在雅克•希拉克當政時,法國於2004年又派軍人參與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的工作,並且法國在里爾、里昂和土倫設有三個參謀部,有資格指揮盟軍的軍事行動。 - 法國與北約一起向阿富汗和科索沃派遣軍隊。
* 今天,我們改革的只是方式上的,因為共和國總統在完成這一進程時始終保持高度透明。
法國為什麼這樣投入 ?
* 法國在經費和兵力派遣上是北約的第四大貢獻國,法國參與北約軍事行動的兵力占總兵力的7%,約有4650士兵在北約旗下行動。
* 然而,法國沒有任何指揮大權,並且不能對盟軍的戰略決策產生影響。我們是不參加劇本寫作的重量級演員!
* 北約是法國無法到位並發揮影響力的唯一大組織。重返北約軍事指揮機構是授予自己行動能力,而不僅僅聽命於人。
歐洲防務與北約是否對立 ?
* 我們願意與北約一道建設歐洲防務,而不是與之相對立。這是因為我們在過去太長時間里將兩者相對立,以至於歐洲防務停留在盲點上。
* 法國的地位是模糊的:唯一一個游離在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之外的成員國,「法國例外」長期遭受歐盟夥伴國家的疑慮。在法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我們澄清了法國的立場:歐洲防務是優先的。
* 切實成果 : 得益於法國在擔任輪值主席國期間的努力,隨著歐盟軍事行動能力的加強,歐洲安全與防務政策取得了具體進展,並且在解決地區危機方面投入更多(歐盟駐查德維和部隊任期延長、9月份和12月份分別向喬治亞和科索沃派駐觀察團履行非軍事監督使命,還有首次打擊海盜「亞特蘭特」海上行動。)
法國的獨立性是否會受影響 ?
* 由戴高樂將軍1966年確定的獨立自主原則不變:
* 在派遣兵力投入行動方面,法國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完全的判斷自由。
* 在和平時期,法國不會將軍隊長期交由北約指揮。法國的政策將取決於對形勢的判斷。
* 在核威懾方面,法國保留完整的獨立性。我們與英國人並肩工作,以使法國的核威懾既服務於歐盟防務,又服務於北約。
*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則,我們將在2009年4月3日至4日的斯特拉斯堡-凱爾峰會上改革法國同北約的關系,使北約更敏捷、更有效,並且使北約成為盟國間可以討論問題的場所。
* 此外,法國人很清楚我們的獨立性將不會受到影響:58%的法國人支持法國重返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
* 同盟不等於事事贊同:我們是獨立、自由的合作夥伴。
法國會不會身不由己地參與某個沖突 ?
* 不會。大西洋聯盟建立在一個基本原則上:所有決策都必須經過成員國之間意見交換和協商後一致確定。北約的每一項決定都是所有主權成員國集體願望的表達。
* 具體地說,是所有國家自己決定是否為每一項行動分擔經費。即便是在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框架內也是自主佔主導。我們是否記得,德國是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機構的成員,但是它在2003年伊拉克沖突中拒絕追隨其夥伴國家!,即使引用北約憲章第五條(對北約任何一個成員國的襲擊均被視為對全體成員國的打擊),成員國也不是自動派遣兵力。
語錄摘抄
尼古拉•薩科齊:「法國將在北約內獲得屬於它的應有位置,這是法國的利益,法國的選擇。這是一個自由而又團結互助、一個獨立而又參與的盟國的位置。這就是法國,一個服務於我們的價值觀與和平、在全世界承擔自己的所有責任、與所有國家對話的國家」。
『拾』 法國是北約的軍事同盟國嗎
法國是北約成員國,但是他不參加北約的軍事行動.北約的決策權只有美英擁有,戴高樂強烈要求同享決策權,而遭到了美英的拒絕.從此,法國撤消了北約的對法國空海陸軍的指揮權.成為了世界上的幾個少有獨立國防體的國家.
再說,法國核打擊力量世界第三,僅次美俄,何必要象英國那樣當美國的狗呢?這也就是希拉克敢對布希大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