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作曲家音樂鼻祖
法國作家克勞德·德彪西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
克勞德·德彪西,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90年以後,德彪西和象徵派詩人馬拉美結識,他加入了以馬拉美為首的巴黎文藝沙龍。在這里,德彪西結識了許多青年藝術家。
他經常參加他們的藝術討論聚會,這些藝術家們的一些全新的藝術觀點和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德彪西。他開始欣賞他們的詩,並為這些詩歌譜曲。這時,他的音樂已開始帶有「印象主義」色彩,並逐漸發展成為他最後總的藝術風格。
克勞德·德彪西的音樂特色:
德彪西的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相去甚遠。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結構、深刻的思想性和邏輯性,也看不到浪漫主義音樂的豐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則是奇異的幻想因素、朦朧的感覺和神奇莫測的色彩。
他的和聲細膩、繁復,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帶冷漠飄忽的感覺,這都是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所不具備的。
德彪西一生創作的作品雖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許多作品已經成為「印象主義」音樂的典範。
其中著名的有:歌劇《佩列阿斯和梅麗桑德》,管弦樂曲《牧神午後》、《夜曲》,三首交響素描《大海》,鋼琴曲《版畫集》等,此外還有一些聲器樂和室內樂作品。
㈡ 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的生平是什麼樣的有哪些作品
喬治·比才出生於巴黎,4歲開始隨母親學鋼琴,9歲入巴黎音樂學院。1857年19歲的比才以鋼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並獲得羅馬基金去義大利進修三年。1863年比才寫成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以後主要從事歌劇寫作,作品有《卡門序曲》、《阿萊城姑娘》等。在他的作品中現實主義得到深化,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他把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地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樂,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19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一生經歷了什麼?
比才是一個音樂神童,他12歲就開始作曲,然而更為神奇的是他的鋼琴天賦,比才不僅能夠視譜演奏鋼琴曲,甚至能視管弦樂總譜在鋼琴上演奏,而且在演奏中可以很自然地提示出各種管弦樂器的不同音色。同時,比才也是在交響樂隊里使用薩克斯管的極少數作曲家之一。真正讓人們記得比才的是他的《卡門》。《卡門》是一部喜歌劇,雖然劇情是一部典型的悲劇。
1874年12月,比才完成了歌劇《卡門》全曲的總譜,經過充分的排練之後,於第二年,即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公民歌劇院首演。起初,第一幕受到了歡迎,第二幕幕間曲得到了Encore,而第二幕中的「鬥牛士之歌」獲得了滿堂彩,但這以後就完全不一樣了。除了第三幕中米開拉的詠嘆調以外都是「死一般的寂靜」。第二天報界的評論中,劇本和音樂均遭到了指責。首演失敗對比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有咽喉病和心臟病。同年5月初,他的左耳聾了。5月30日,他因在河中洗冷水澡而患風濕並發燒。6月1日和2日他兩次心臟病發作,6月3日凌晨兩點比才去世,享年36歲。
㈢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作曲家啊
1、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2、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英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莫扎特樂於接受傳統曲式,並對其作巧妙的運用。他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在於重塑並定義了古典音樂,不同於巴赫的均衡完美、貝多芬的桀驁不馴。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他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遊曲後來成為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
3、老施特勞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維也納,從小學小提琴,後來從師維也納歌劇院提琴手伊格拉茨·馮·惠利。1817年以後,他在米夏愛爾·潘配領導的流行舞蹈樂隊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約瑟夫·蘭納的維也納圓舞曲樂隊里拉琴,有時擔任指揮。1825年,他和瑪麗亞·安娜·施特賴姆結了婚,生了三個兒子,這時,他離開了蘭納,自己組了一個樂隊,並為這些樂隊寫了不少樂曲。
4、小施特勞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鋼琴家。他自幼酷愛音樂,7歲便開始創作圓舞曲,一生寫了四百多首樂曲,包括圓舞曲、進行曲以及其他音樂體裁的樂曲,其中以《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 ,《春之聲》等曲目最為著名。這些作品優美動聽、充滿生活氣息,反映了人民群眾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他由此被人們稱為「圓舞曲之王」。
5、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譯海登、海典、偕丁,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交響樂之父,出生於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的風景秀麗的羅勞村。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㈣ 法國的著名作曲家都有誰以及其作品
法國的著名作曲家以及其作品:
1、紀堯姆·德·馬肖(法語:Guillaume de Machaut,約1300年-1377年4月),法國中世紀作曲家、詩人。代表作有《聖母彌撒曲》。
2、古諾 (1818~1893),男,法國作曲家1818年6月18日生於巴黎1893 年10月18日卒於聖克盧。代表作有《微風圓舞曲》,《士兵進行曲》,《聖母頌》,《小夜曲》。
3、布萊茲(1925~ )Boulez,Pierre,法國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代表作有《《無主的錘子》,《重重皺褶》,《結構Ⅰ》,《結構Ⅱ》,《力量之詩》。
4、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出生於比利牛斯西布恩小鎮,法國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代表作有《達芙妮與克羅埃》,《鵝媽媽》,《茨岡》,《波萊羅舞曲》,《圖畫展覽會》。
5、夏爾·卡米爾·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法國鋼琴、管風琴演奏家,亦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屬於浪漫時期。他的作品對法國樂壇及後世帶來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有有《動物狂歡節》、《骷髏之舞》、《參孫與達利拉》。
㈤ 哪位法國作曲家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
克勞德·德彪西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
成就
德彪西被認為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雖然他本人並不同意並設法遠離這一稱謂。
一些作家如羅伯·施密茲(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認為德彪西是一位「象徵主義者」而非「印象主義者」。《新格羅夫音樂辭典》內文也寫到,將德彪西的音樂美學稱為「印象主義」是不盡准確的。
不管怎樣,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其音樂對其他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法國藝術作曲家有哪些擴展閱讀:
印象主義音樂
從十九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音樂史上稱為「近代音樂」時代。在這一時期,以印象主義音樂為代表的幾種音樂流派,實現了音樂史上從晚期浪漫主義向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過渡。
古典主義音樂的創作原則與風格是嚴謹、規整,浪漫主義音樂是注重情感的表現與激情的發揮。與之相比較,印象主義音樂並不通過音樂來直接描繪實際生活中的圖畫, 而是更多地描寫那些圖畫給我們的感覺或印象,渲染出一種神秘朦朧、若隱若現的氣氛和色調。
印象主義音樂常常使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在曲調發展上避免使用浪漫主義音樂中常見的重復、擴充、展開等表現手段,而以短小的曲調細胞組合成一種新穎的動機語匯。
2、在節奏上喜歡使用復節拍與復節奏,節拍不規則地細分減弱了推動力,呈現鬆散流動的狀態。
3、重視調式的表現力,根據形象要求採用相應的調式,擴大調性概念,常避免出現明確的收束式。
4、通過增加和弦結構的可能性與減弱和聲進行的功能性,得到極其豐富的和聲色彩。
5、廣泛運用各種樂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如木管的低音區、銅管大量使用弱音器與阻塞音,銅管在樂隊中的作用往往不在於加強力度,而為了取得多變的色彩效果等。
㈥ havanaise op.83的作曲家是誰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莫里斯-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著名的法國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七歲開始學鋼琴, 十四歲入巴黎音樂學院.早期印象派音樂熱衷於明暗對比、光明與陰影中神秘的 游戲,而自我陶醉在冗長的印象中;而拉威爾作為印象派音樂家則大大發展了印象派音樂的表現力, 他喜愛噴射出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的人造煙火,喜愛富於詩意的洪亮的聲響. 他既是樂曲形式的大師, 又賦予音樂豐富的色彩,另外他嚴守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戒律,而以獨創的手法運用這些傳統戒律 來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和作品形式.對於音樂的描述性,他主張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關注事物 的本質和濃郁的色彩,並認為真正的詩不能是長篇大論,而是在於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劇《達芙妮與克羅埃》,芭蕾舞劇《鵝媽媽》,小提琴曲《茨岡》和管弦樂曲 《波萊羅舞曲》.另外,他將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獨奏曲《圖畫展覽會》改編為同名管弦樂組曲, 使得此曲廣為流傳.
一、吉普賽女郎-鬥牛士-《波萊羅》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員伊達-魯賓斯坦約請拉威爾(1875—1937)為她寫一篇舞蹈音樂. 最初,拉威爾不願為此創作新的作品,但答應把西班牙作曲家阿爾貝尼茲(1860-1909)的幾首鋼琴曲 改編為管弦樂曲.後來拉威爾知道阿爾貝尼茲作品的配器權屬於費爾南德斯?阿爾博斯(1863-1939), 他已為舞蹈女演員阿根蒂娜把阿爾貝尼茲的作品改編為一首舞蹈組曲,於是拉威爾不得不創作新的 管弦樂曲.他心中醞釀著一個配器構思,要把這個作品寫成一首樂隊練習曲.全曲是一個巨大的 「漸強」,在小鼓無休止的三拍子節奏背景上,由各種樂器演奏的兩個17小節的旋律不斷反復. 在以壓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聲以前,音樂突然滑進了E大調(旋律大調),造成了和單純的手法全不相稱 的獨特效果.拉威爾這個別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萊羅》. 《波萊羅》由尼金斯卡編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於巴黎.場景是在一家煙霧迷漫的西班牙旅館里, 魯賓什坦打扮成一個吉卜賽女郎,頭上插著梳子,圍著圍巾,站在檯子上跳舞,觀眾圍著她喝采. 跳得愈來愈紅火的舞蹈,引起了圍觀者的愈來愈狂熱的情緒.最後,他們把她抓起來,高高地舉到自己的 頭上.《波萊羅》在巴黎演出後,引起了許多舞蹈演員和舞劇編導的注目.愛爾蘭舞蹈演員多林 (1904-)把它作為自己的獨舞保留節目,連續演出許多年;俄國舞蹈演員利法爾(1905-)演出的 《波萊羅》,雖仍作為西班牙主題來處理,卻避而不跳傳統的西班牙舞.因為具有固定不變的旋律 和節奏型的拉威爾此曲,和真正的波萊羅已很少共同之處.其舞台設計,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紅的天空, 利法爾化妝成一個鬥牛士,剛從鬥牛場上勝利歸來,以滑稽的姿態逗引著一位傾慕他的婦女.他的 敵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奪走了這個婦女,鬥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傷.歡度節日的人群繼續他們的狂歡,好象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舞台上漸漸擠滿了人,樂隊最後的「漸強」伴隨著 鬥牛士的死去.
二、兒童組曲《鵝媽媽》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鵝媽媽》組曲,原來是四手聯彈鋼琴組曲,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兒童組曲 ——採用兒童題材、為兒童創作、供兒童演奏的組曲. 採用兒童題材——內容取材於法國作家貝洛(1628—1703)、奧努瓦夫人(約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話; 為兒童創作——這部組曲是1909年拉威爾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兩個孩子創作的,並把這部 作品獻給了他們; 供兒童演奏——1910年4月,這部組曲在巴黎獨立音樂協會的一次音樂會上初次演出時,擔任 鋼琴四手聯彈的是六歲的韋爾熱爾和十歲的拉米. 《鵝媽媽》作為一部地道的兒童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兒童了.但拉威爾告訴我們: 「我寫這部組曲,目的是要喚起童年時代的詩意,因此手法就必須單純,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棄不用. 」可見作曲家也是懷著一顆童心來創作的.
1911年,拉威爾把《鵝媽媽》改編為管弦樂組曲,後來又加上了兩個樂章,改變了各樂章的次序, 並用間奏曲把它們貫串起來,成為舞劇音樂.舞劇由拉威爾根據貝洛等的鵝媽媽故事編劇, 讓娜?於加爾編舞,1912年1月首演於巴黎.這是一出別有情趣的兒童舞劇,拉威爾特地設計了一個 小舞台,演出弗羅麗娜公主之夢的童話故事,顯得分外小巧玲瓏,稚態可掬.兩個扎著黃頭巾的 黑孩子擔任司幕和換景.故事以睡美人為藍本,紡車之舞一場,公主在花園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紡車旁.公主跌倒在紡車上,錠子刺痛了她的腰.當她著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時候, 朝廷群臣們圍著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著是一系列的夢:在緩慢的小型圓舞曲伴奏下,開始了 美人與野獸的對話,後來野獸變為一個漂亮的王子.兩個黑孩子在間奏曲的樂聲中調換布景. 下一個夢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們穿過樹林,一路撒下麵包屑,作為回家時的指路標志. 但當孩子們睡著時,小鳥把路上的麵包屑吃了個精光…… 下面的場景是擺設著十八世紀中國古玩的皇宮,寶塔皇後(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 五聲音階的叮當聲和鑼聲伴奏著東方風味的舞蹈.王子登場,發現弗羅麗娜公主睡在仙園里. 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來了. 《鵝媽媽》舞劇在英、美演出時,常常刪了拉威爾為舞劇音樂增寫的兩樂章和間奏曲,完全按照 《鵝媽媽》組曲五樂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園——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獸.演的是一個 小女孩夢中的奇遇,每一樂章都是以她為主角.
----- 主要作品:
鵝媽媽組曲 (1908) Mother goose suite
西班牙狂想曲 (1908) Spanish rhapsody
波萊羅 (1928) Bolero
高貴而傷感的圓舞曲 (1911) Valse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丑角晨歌 (1905) Alborada del gracioso
夜之幽靈 (1908) Gaspard of the night
水之游戲 (1901) Jux d』eau
左手鋼琴協奏曲 (1931)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舍赫拉查德 (1903) Shrerazade
茨岡 (1924) Tzigane
圓舞曲 (1920) La valse
高貴而動情的圓舞曲(1911) Noble and sentimntal waltzes
肖松 (Ernest Chausson ) 1855-1899
---- 埃爾內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國作曲家,生在巴黎,先學法律,二十五歲入巴黎音樂學院正式學音樂,深受弗蘭克的影響.曾參加聖-桑、弗蘭克等創立的國民音樂協會,1889年任該會書記.曾創作《音詩》,獨唱與管弦樂《愛與海的詩》、《降B大調交響曲》等,其中已成為小提琴名曲的《音詩》出類拔萃,德彪西曾說:「該曲蘊藏著作曲家卓越的天資.」
---- 《音詩 op.25 (1896) Poeme 》:肖松《音詩》,這是一首小提琴獨奏與管弦樂伴奏的樂曲,但在演出時,往往是用鋼琴伴奏來進行的.這首樂曲是小提琴獨奏曲中的傑作,在肖松的所有作品中,它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者肖松的作品體裁廣泛,以抒情豐富、充滿熱情為特色,尤其這首作品可以說是把肖松所有的長處都發揮出來了.樂曲為神秘莫測的緩板,降C大調,3/4拍.在緩慢而又神秘性的序奏之後,獨奏小提琴以弱音奏出冥想性典雅的第一主題.管弦樂將它反復之後,獨奏小提琴接著展開花奏.之後樂曲轉變為"生氣蓬勃地",6/8拍.獨奏小提琴以全部合奏為背景,用最強奏奏出熱情而強烈的第二主題.樂曲的第三主題為全曲最華彩的部分,主奏小提琴的深情旋律將樂曲引向高潮段落.接下來是稍緩板,出現開頭序奏部的材料,並轉為3/4拍的降E大調,以管弦樂再度奏出第一主題,然後由獨奏小提琴來承接.小提琴在D大調上以稍慢的速度唱出第一主題,然後進入降E大調,3/4拍,回到原來速度.樂曲由此進入終結部,最後以最弱奏結束全曲.
福萊 (Gabriel-Urn Faure) 1845-1924
---- 蓋布里埃爾-尤爾貝恩-福萊 (Gabriel-Urn Faure 1845-1924),法國作曲家,生在法國南部帕米耶,擔任過巴黎音樂學院教授、院長,是法國當時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曾把法國藝術歌曲《帕凡》以及由戲劇配樂《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改編的同名組曲.他的創作風格精微細致而自然,高雅純正而流麗.
---- 主要作品:
夢後Op.7-1 (1878) Apres un reve
搖籃曲 Op.16 (1880) Berceuse
悲歌 Op.24 (1883) Elegie
西西里舞曲 Op.78 (1893)
馬斯奈 (Jules Massenet) 1842-1912
---- 法國作曲家朱爾-埃米爾-馬斯奈在1842年5月12日生於盧瓦爾省靠近聖艾蒂安的一個高級工程師(後來經營制鐵業)家庭.像所有偉大的音樂家一樣,小馬斯奈的音樂才賦在童年就已顯露.十一歲時便被送進巴黎音樂學院.他在學院的老師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瑪等人;在學期間,他已多次獲得學科獎,1863年畢業時,以一首大合唱獲得羅馬大獎,從而得以到義大利進修三年.1866年馬斯內回巴黎後,便致力於探索自己的道路.
從1873年起,馬斯奈的戲劇音樂作品,如《巴贊的唐愷撒》和《艾林尼》、神劇《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夏娃》等,贏得了公眾的承認.在七十和八十年代,達到了他的創作的最輝煌和最有成果的時期,寫出了包括長期流行不衰的《曼儂》(1884年)和《維特》(1886年)在內的幾十部歌劇.
馬斯奈的筆頭很快,是一位多產作曲家;除了偶爾寫些器樂作品和歌曲外,他的活動領域在於歌劇,主要是喜歌劇.馬斯奈的後期創作-他一生中的最後二十五年,不但沒有擴大自己的藝術思想視野,在戲劇效果和表現手法方面也依然如舊,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劇雖然轟動一時,過後大都被遺忘.但即使如此,他後期創作中的歌劇《黛依絲》(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訶德》(1910年),還是很有意思的.馬斯奈一生跨越兩個世紀,但他對法國音樂的影響幾乎沒有延及二十世紀,人們總是尊他為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天才代表者.
馬斯內除了勤奮的創作活動外,還長時間擔任巴黎音樂學院的高級作曲課教授(1878-1896年),在他的學生中後來成為法國著名作曲家的有布律諾、夏龐蒂埃、施米特、凱什蘭(C.Koechlin,1867-1950)和羅馬尼亞作曲家埃涅斯庫等.馬斯奈在三十六歲時(1878年)便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是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1876年,他已獲得榮譽勛位,1899年,又獲得二級勛位.1912年8月13日,馬斯奈逝世於巴黎.
---- 主要作品列表:
沉思 Meditation
悲歌 Op.10 Elegie
夏布里埃(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
---- 法國作曲家,生在昂貝爾,自幼顯示音樂才能,但從父命學法律當公務員,同時自學音樂.
1877年他的輕歌劇《星》在巴黎喜歌劇院上演後,被承認為專業作曲家,但仍利用業余時間創作.直到1880年在慕尼黑聽了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深受影響後,才決意退職專門從事作曲.
他最著名的管弦樂《西班牙交響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采風後的產物.後來被人改成管弦樂的《快樂進行曲》,和聲新穎獨特,配器手法別出心裁而色彩鮮明,音樂富於幽黷感而健美.他被認為是德彪西、拉威爾、普朗克等法國近代音樂的先行者.
---- 主要作品:
西班牙狂想曲 (1880) Rapsodie 「Espana」
快樂進行曲Op.42 Joyeuse marche
格溫多琳 Gwendoline
比才 (Georges Bizet ) 1838-1875
----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卡門》的作者.九歲起即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後到羅馬進修三年.1863年寫成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參加國民自衛軍,後終生在塞納河畔的布基伐爾從事寫作.在他的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都德編劇.後配樂被改編為兩套管弦樂組曲)和《卡門》等九部歌劇作品中,體現了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主要作品:
阿萊城姑娘第一組曲 (1872) L』Arlesienne (Premier Suite)
阿萊城姑娘第二組曲(1872) L』Arlesienne (Deuxiene Suite)
美麗的伯斯姑娘組曲 La Jolie Fille de Perth
小組曲 (1871) Petite suite
卡門第一組曲 Premier Suite 「Carmen」
卡門 Carmen
德謝米雷 Djamileh
采朱者 The pearl fishrs
吉普賽之歌 (1873/4) Chanson boheme 「Les tringles des sistres tintaint」
哈巴涅拉舞曲 (1874) Habanera
德立勃 (Leo Delibes ) 1836-1891
----法國作曲家.1836年2月21日出生於法國的聖日爾曼-迪瓦爾(St.-Germain--Val).11歲隨母親移居巴黎.12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曾隨作曲家阿道夫?亞當學習.1852年開始在巴黎的萊瑞克劇院(Théatre-Lyrique)任職.1856年創作了第一部小歌劇.1862-1871年擔任聖吉恩聖弗朗索瓦教堂任管風琴師.1865年擔任巴黎劇院的合唱指揮.1866年創作了第一部芭蕾劇《泉》(La source).1870年第二部芭蕾劇《葛蓓莉婭》(Coppélia)公演.1873年創作了第一部歌劇《國王如是說》(Le Roi la dit).1881年受聘為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1884年成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1891年1月16日逝世於巴黎.德立勃一生創作了20餘部舞台劇,而以芭蕾劇最為知名.他的最後一部劇作《卡斯亞》(Kassya),是在他逝世後由馬斯奈續成的.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推崇.
---- 主要作品:
葛佩莉亞組曲 Suite 「Coppelai」
希爾薇亞組曲 Suite 「Sylvia,ou La Nymphe de Diane」
納伊拉圓舞曲 (1867) Naila valse
拉克美 Lakme
國王如是說 The king has said it
聖-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法國作曲家.五歲起開始作曲,十一歲即以鋼琴家姿態登台演出,十三歲進巴黎音樂學院學管風琴和作曲,後在教堂任管風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爾音樂學校教鋼琴.1877年辭去教堂的職務,埋頭作曲.他是法國民族音樂協會的創始人之一,積極從事音樂活動,又以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到各國演出.其創作技巧純熟,作品數量超過一百七十部,幾乎涉及每個音樂領域,旋律流暢,和聲典雅,結構工整,配器華麗,色彩豐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過於追求表面的華彩效果,質量不勻.其代表作有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交響詩《骷髏之舞》、《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和小提琴與樂隊的《引子與迴旋隨想曲》等.
----聖-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一共寫過五部交響曲,但由於作者自己過早地否定早期的兩部作品,把它們從作品目錄中一筆勾銷,因此,現今的這部《第三交響曲》,實際是他在1886年寫成的最後一部.聖-桑的作品擁有清澈、嚴謹、均衡和精緻等特點,都同法國的古典傳統有聯系,但是,聖-桑的作品還有其可貴之處,首先是他敢於創新和不畏避表達感情,因此,他使法國器樂音樂得以從第二帝國時期以來崇尚典雅與精緻之中解脫出來,而匯入整個歐洲音樂發展的主流—浪漫主義中去.我們可以看出,聖-桑為他的這部作品寫上「紀念李斯特」的辭句不是偶然的.因為十九世紀末葉法國音樂生活的復甦和在二十世紀前法國得以成為國際音樂潮流的先鋒,顯然同李斯特這位浪漫主義的播火者的影響不無關系.
---- 主要作品:
動物狂歡節組曲 (1886) Le Carnaval des Animaux-Fantaisie zoologique
引子與迴旋隨想曲Op.28 (1863) introction et rando capriccioso
死之舞Op.40 (1874) Danse macabre
哈巴涅拉 Op.83 (1887) Havanaise
阿非利加Op.89(1891)Africa
死之舞Op.40(1874)Dance of death
埃及協奏曲 Op.103(1896) Egyptian concerto
亨利八世 HenryⅧ
海格立斯的青年時代Op.50(1877)The youth of Hercules
管風琴交響曲Op.78(1886) Organ symphony
法厄同Op.39(1873) Phaeton
奧姆法爾的紡車Op.31(1871) Omphale』s spinning wheel
參孫與大利拉Op.47(1877) Samson and Delilah
奧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 ) 1819-1880
----法國作曲家、古典輕歌劇創始人之一.原籍德國,科隆猶太教堂樂師之子.從小學習大提琴,183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一年後退學,到喜歌劇院任提琴手.1839年初次以戲劇音樂作曲家的身份出現.一生為巴黎各劇院寫過一百零二部舞台音樂作品,大多數是輕歌劇,曾雄霸巴黎樂壇;有些還借題發揮,以巧妙的筆觸對時政與第二帝國「上流社會」的資產階級風尚進行諷刺.他被認為是一位真正懂音樂美,閃耀著音樂精神的罕見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美麗的海倫》、《格羅什坦公爵夫人》以及浪漫歌劇《霍夫曼的故事》(遺作)等.
---- 主要作品:
天堂與地獄序曲 (1858) Orphee aux enfers
地獄中的奧菲歐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霍夫曼的故事 The tales of Hoffmann
船歌 (1877/80) Barcarolle
古諾(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
-----法國作曲家.1818年6月17日出生於巴黎.母親是一位天才的鋼琴家.古諾從小熱愛音樂,並受到母親的關懷和引導.183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隨雷哈和勒敘厄爾(Lesueur)學習音樂理論,後又隨阿萊維(Halévy)和帕埃爾(Paer)學習對位和作曲.1839年以康塔塔《斐爾南德》(Fernand)獲羅馬作曲大獎,得以公費在羅馬學習三年,此間他接觸到了大量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藝術,他也熱衷於宗教音樂的研究,這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離開義大利後,他訪問了維也納,在那裡寫下了一些宗教作品,並自己擔任指揮,在聖查爾斯教堂演奏.1842年返回巴黎後,被任命為外國傳教團(Missions Etrangeres)合唱指揮,還組織過「古諾合唱團」.此後,由於宗教的責任感,他在聖敘爾皮斯(Saint-Sulpice)神學院參加了兩個學習的神學學習,但並沒有接受神職,1848年結束學習後繼續擔任合唱指揮.而出於對天主教的信仰,他譜寫了大量宗教作品.1851年起,古諾開始致力於歌劇的創作,寫下了《薩福》(Sapho)、《突變的醫生》(Le médecin malgré lui)、《浮士德》(Faust)、《羅密歐與朱麗葉》(Roméo et Juliette)等成功的歌劇.1852年起,他擔任了俄耳菲昂聯合合唱協會的指揮.1870年的普法戰爭使他不得不離開巴黎,到倫敦住了幾年.1875年返回法國後,潛心於宗教音樂的創作.1882年完成了宗教劇《救贖》(The Redemption),1885年完成了他最後的一部優秀歌劇《生與死》(Mors et Vita).1893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附近的聖克盧(St. Cloud).
古諾是法國知名的歌劇作家,一生寫了12部歌劇,這些作品高下不一,最成功的是《浮士德》,音樂朴實平易,配器豐富巧妙,是19世紀下半葉德國抒情歌劇的代表.歌劇以外,他還寫了許多歌曲,其中根據巴赫《C大調前奏曲》而創作的《聖母頌》,至今傳唱不衰.梵蒂岡的國歌《教皇進行曲》,也是他的作品.
-----主要作品列表:
微風圓舞曲 (1859) Valse 「Faust」
小夜曲(1855) Serenade
浮士德 Faust
羅米歐與朱麗葉 Romro and Juliet
柏遼茲(Hector Berlioz)1803-1869
-----法國作曲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十九世紀上半葉法國音樂最偉大的代表者赫克特-柏遼茲,在1803年12月11日生於法國南部小城科特?聖安德列(Cote-aint-Andre).
1821年,遵從父親的決定,柏遼茲到巴黎學醫,在這段時間里,他也沒有放棄學習音樂的一切機會:他參加歌劇院的演出,在巴黎音樂學院圖書館閱讀總譜;在這時上演的格魯克的歌劇《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里》和貝多芬的交響曲,使他深深激動不已,從而堅定了從事音樂工作的決心.
柏遼茲的創作活動,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開始,但他在這時寫出的一些室內樂作品,並未為出版商所採用.一般地說,柏遼茲的創作以1823年寫出的《彌撒》為起點,雖然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獲成功.1826年進巴黎音樂學院後,他還陸續寫出大合唱《愛米莉婭與唐克萊特》、戲劇《浮士德》配樂和根據托瑪斯?莫爾(T.Moore,1779-1852)的詩寫成的《愛爾蘭歌曲九首》等,1830年還以大合唱《薩達納帕爾》(Sardanapale)獲得羅馬大獎,但是,柏遼茲的創作成熟時期卻在1830年到1846年之間,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幻想》交響曲(1830年)、《哈羅爾德在義大利》交響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劇《貝凡紐多-徹里尼》(1834-1837年)、《羅密歐與朱麗葉》戲劇交響曲(1839年)和《葬禮與凱旋》大交響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淪》(1846年)等,都是這一個時期的產物.
他的《安魂曲》和《葬禮與凱旋》大交響曲,都是為紀念七月革命的陣亡烈士而寫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羅爾德、羅密歐與朱麗葉、浮士德等,都有一種追求善與幸福的堅強信心,都對現實進行著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們歷盡了種種苦難,終於還是逃避不了毀滅和死亡的命運.
---- 主要作品:
- 羅馬狂歡節序曲Op.9(1844) Le carnaval romain
- 本韋努托.切里尼序曲 (1838) Ouverture」Benvenuto Cellini
- 精靈之舞 (1846) Danse des sylphes
- 浮士德的沉淪Op.24(1845/6)The damnation
- 鬼火小步舞曲 (1846) Menuet des feux follets
- 拉科奇進行曲 (1846) Marche Rakoczy
- 李爾王Op.4(1831)King Lear
㈦ 法國舒曼的藝術作曲家是誰
福列
GABRIEL FAURÉ(加布里埃爾·福列,1845-1924)是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在歐洲音樂史上具有一定影響的法國作曲家。一生的創作主要集中在藝術歌曲領域,寫有100餘首作品。其中包括兒部聲樂套曲和三本標題都為「藝術歌曲20首」的單曲集。福列的藝術歌曲曲調流暢,結構簡明勻稱,感情含蓄深遠,給人以豐富的想像力,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法國那種精緻、細膩、瀟灑、飄逸的風格特徵。由於福列在19世紀法國藝術歌曲乃至整個歐洲藝術歌曲發展中的地位和貢獻,被後人譽為「法國的舒曼」。
㈧ 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代表作是什麼
《幻想交響曲》是他最大的傑作。這部交響曲副題為「一個藝術家的生活片斷」,由五個樂章組成:夢幻與熱情、舞會、田野景色、赴刑進行曲和妖魔夜宴之夢。這部交響曲使用一「固定樂思」代表曲中女主人公,並在各個樂章中加以變化發展。《幻想交響曲》是標題交響曲的範例,為柏遼茲所首創,亦開浪漫主義標題音樂之先河;它以固定樂思的手法貫穿全曲,也為後人所效仿。他還是一位管弦樂法大師,以色彩斑斕的配器,以及龐大的樂隊編制,展現了音樂巨大的表現力和大膽的革新精神,給德國浪漫主義音樂家以強烈的影響。他的音樂評論在19世紀歐洲的音樂生活中也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㈨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音樂家及作品
1、莫扎特,作品:《奏鳴曲》《協奏曲》《安魂曲》等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莫扎特三歲起顯露音樂才能,四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五歲作曲,六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八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十一歲寫了第一首歌劇。
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清新明快的節奏、悅耳動聽的旋律、高雅莊重的氣質,使他的音樂宛如天籟的聲音。人們都說,莫扎特音樂之美,古今無人能及。「音樂神童」
2、貝多芬,作品:《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於德國波恩,自幼學習彈琴,1787年曾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扎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
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3、舒伯特,作品:《鱒魚五重奏》、《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者》等。
(Franz Seraph Peter Schubert,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童年時代就接觸音樂。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
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舒伯特在傳統的室內樂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而在"即興曲"和"音樂瞬間"中,舒伯特使鋼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風格。它們的隨想性、自發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義的要素。
4、肖邦,作品:《鋼琴協奏曲》《敘事曲》《夜曲》《革命練習曲》等。
(Fredric Chopin,1810-1849),波蘭作曲家。肖邦在孩童時代就顯示了音樂天才。十九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1831年,肖邦來到巴黎,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來往,如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海涅,畫家德拉克洛瓦。
在與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的交往中,肖邦步入創作最旺盛的時期。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是獨一無二的。在第一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
他巧妙克服了鋼琴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的主要局限。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功不可沒。他第一次在音樂中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使斯拉夫民族因素歸入了歐洲音樂的主流。他的作品旋律矯健勇猛;瑪祖卡那騎士般的輝煌;圓舞曲充滿甜蜜的柔情。
5、聶耳,作品:《義勇軍進行曲》等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國音樂家,字子義(亦作紫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族危亡時代所造就。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