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底兩萬里>>的作者是誰是哪個國家的
作者是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19世紀法國人。
1828年2月8日,凡爾納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依從其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之後開始創作劇本以及雜志文章。在與出版商赫澤爾父子合作期間(1862年至凡爾納去世),凡爾納的文學創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1857年1月10日,儒勒·凡爾納與奧諾麗娜·德維亞恩結婚。1861年8月3日,二人的獨子米歇爾·凡爾納出生。
《海底兩萬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凡爾納三部曲」(另兩部為《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和《神秘島》)的第二部。
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統計顯示,全世界范圍內,凡爾納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譯次數最多法語作家。在法國,2005年被定為凡爾納年,以紀念他百年忌辰。、
2. 達爾文在哪裡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1],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轉化定律),對人類有傑出的貢獻。
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在達溫宅逝世,享年73歲,[1]葬於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進化觀
達爾文生物思想的發展
關於萬物互相轉化和演變的自然觀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國《易經》中的陰陽、八卦說,把自然界還原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基本現象,並試圖用「陰陽」、「八卦」來解釋物質世界復雜變化的規律。古希臘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世紀)認為生命最初由海中軟泥產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經過蛻變(類似昆蟲幼蟲的蛻皮)而變為陸地生物。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聖經把世界萬物描寫成上帝的特殊創造物。這就是所謂特創論。與特創論相伴隨的目的論則認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貓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整個自然界創造出來是為了證明造物主的智慧」。從15世紀後半葉的文藝復興到18世紀,是近代自然科學形成和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在科學界占統治地位的觀點是不變論。當時這種觀點被I.牛頓和C.v林奈表達為科學的規律:地球由於所謂第一推動力而運轉起來,以後就永遠不變地運動下去,生物種原來是這樣。康德的天體論首先在不變論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隨後,轉變論的自然觀就在自然科學各領域中逐漸形成。這個時期的一些生物學家,往往在兩種思想觀點中入門徬徨。例如林奈晚年在其《自然系統》一書中刪去了物種不變的詞句;法國生物學家布豐雖然把轉變論帶進了生物學 ,但他一生都在轉變論和不變論之間徘徊。拉馬克在1809年出版的《動物哲學》一書中詳細闡述了他的生物轉變論觀點,並且始終沒有動搖。[5]
3. 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一行人是由於什麼原因到了 諾第留斯號 潛艇上的
法國人阿龍納斯
一位博物學家,應邀赴美參加一項科學考察活動。其時,海上出了個怪物,在全世界鬧得沸沸揚揚。科考活動結束之後,博物學家正准備束裝就道,返回法國,卻接到美國海軍部的邀請,於是改弦更張,登上了一艘驅逐艦,參與「把那個怪物從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動。經過千辛萬苦,「怪物」未被清除,驅逐艦反被「怪物」重創,博物學家和他的僕人以及為清除「怪物」被特意請到驅逐艦上來的一名捕鯨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虜!「怪物」非他,原來是一艘尚不為世人所知的潛水艇,名「鸚鵡螺」號。潛艇對俘虜倒也優待;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潛艇艇長尼莫從此永遠不許他們離開。阿羅納克斯一行別無選擇,只能跟著潛水艇周遊各大洋。十個月之後,這三個人終於在極其險惡的情況下逃脫,博物學家才得以把這件海底秘密公諸於世。《海底兩萬里》寫的主要是他們在這十個月里的經歷。 《海底兩萬里》已經有幾種中譯本,「兩萬里」也就成了個約定俗成的說法;究其實,這里的「里」指的是法國古里,而古法里又有海陸之分,一古海里約合5.556公里,一古陸里約合4.445公里;既然是在海底周遊,這里的兩萬里,理應為兩萬古海里。如此說來,他們在海底行駛的路程,就應該在十一萬公里以上了。這是要說明的。 十一萬公里的行程,是個大場面,一路所見,可以說無奇不有。誰見過海底森林?誰見過海底煤礦?誰見過「養」在貝殼里、價值連城的大珍珠?當了俘虜的阿羅納克斯和他的朋友們都見到了,而且曾經徜徉其間。 他們在印度洋的珠場和鯊魚展開過搏鬥,捕鯨手蘭德手刃了一條凶惡的巨鯊;他們在紅海里追捕過一條瀕於絕種的儒艮,儒艮肉當晚就被端上了餐桌;他們在大西洋里和章魚進行過血戰,一名船員慘死;這些場面,都十分驚心動魄。此外,書中還描寫了抹香鯨如何殘殺長須鯨,「鸚鵡螺」號潛艇又是如何殺死成群的抹香鯨的,那情景也十分罕見。 阿羅納克斯是個博物學家,博古通今,乘潛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飽覽了海洋里的各種動植物; 他和他那位對分類學入了迷的僕人康賽爾,將這些海洋生物向我們做了詳實的介紹,界、門、綱、目、科、屬、種,說得井井有條,使讀者認識了許多海洋生物;阿龍納斯還把在海洋中見到的種種奇觀,一一娓娓道來,令讀者大開眼界,知道了什麼是太平洋黑流,什麼是墨西哥暖流,颶風是怎樣形成的,馬尾藻海又是什麼樣……我們知道珊瑚礁是怎樣形成的嗎?知道海洋究竟有多深嗎?知道海水傳播聲音的速度有多快嗎?這一類知識,書中比比皆是。 「鸚鵡螺」號也曾遇險,在珊瑚礁上擱過淺,受到過巴布亞土著的襲擊,最可怕的是,在南極被厚厚的冰層困住,艇內缺氧,艇上的人幾乎不能生還。但是,憑著潛艇的精良構造和艇長的超人智慧,種種險境,均被化解,終於完成了十一萬公里的海底行程。 凡爾納時代,潛水艇剛剛面世,還是一種神秘的東西; 「鸚鵡螺」號艇長尼莫又是個身世不明之人,他逃避人類,蟄居海底,而又隱隱約約和陸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種特殊聯系。凡此種種,都給小說增加了一層神秘色彩。既是小說,人物當然是虛構的,作家給「鸚鵡螺」號艇長取的拉丁文名字,更 明白無誤地指出了這一點——「尼莫」,在拉丁文里是子虛烏有的意思。但這並沒有妨礙作者把他描寫成一個有血有肉、讓讀者覺得可信的人物。
尼摩船長
《海底兩萬里》中的尼摩船長是小說里一個居主要地位的人物。這個知識淵博的工程師,遇事頭腦冷靜,沉著而又機智。他不是關在書齋之中和溫室里經不起風吹雨打的科學家,而是一個在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烈火中成長起來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銀財寶,支援被壓迫民族的正義斗爭。當祖國淪為殖民地後,他帶領少數志同道合的人潛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動和不滿的言論,支持和喚醒被壓迫民族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凡爾納借尼摩艇長之口譴責了殖民主義者在印度次大陸的野蠻的擴張行為。表面看來,尼摩艇長似乎是個與世隔絕的心如死灰的隱士,然而從他內心深處迸發出的熾熱的感情,表明他是一個時刻關注著世界政治風雲的科學戰士。尼摩船長所渴望的不是金錢和財富,而是人身的自由和幸福。他曾吶喊過:「在海中我不承認有什麼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這是尼摩船長的肺腑之言,如實地道出了他對殖民主義統治的強烈不滿,反映了他對自由的追求。他把自由看得高於一切。為了自由他對骯臟的大陸連「一寸土地也不靠近」。他在大海下漫遊著,生活著,他生活的一切必需品都取自於大海,他寧可把多年的用心研究的科學成果同他的身軀一起奉獻和葬於大海,也不願為野蠻的殖民統治者服務。凡爾納塑造的尼摩艇長是處在資本主義上升階段,有著人文主義和民主思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代表著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利益。透過他的個性,可以看到處在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那種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但到小說結尾,尼摩船長所做的一番事:攻擊其他國家的戰船並擊毀。又給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使人琢磨不透。 既然是小說,人物當然是虛構的。作家給「諾第留斯」號艇長取的拉丁文名字,更明白無誤地指出了這一點——「尼摩」,在拉丁文里是子虛烏有的意思。但這並沒有妨礙作者把他描寫成一個有血有肉、讓讀者覺得可信的人物。 自信,因為他的頭在其肩部輪廓所形成的弧線上面高傲般揚著,那雙陰郁神態的眼睛冷靜沉著地注視著別人 鎮定,因為他的皮膚蒼白而不紅潤,說明他性情平和。 他身材高大,前額開闊,鼻直口方,兩手纖細,用手相學術語來說,極富「通感",也就是說與他高傲而富於情感的心靈相輔相成。可以說,這個人恐怕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最為完美的一類人。尚有一個細微特徵,他的兩眼,隔得稍開了些,可將一方景色盡收眼底。這種功能——我後來得到了證實——使他的眼力比尼德蘭高出1倍。當這位陌生人眼頂住一件東西的時候,他總是雙眉緊蹙,寬大的眼皮微微閉攏,眼皮包裹著眼珠,因而縮小了視野。他注視著,多麼犀利的目光! 尼摩船長所學語言: 「鸚鵡螺」號專用語、法語、英語、德語和拉丁語。(第十章 水中人) 尼摩船長鸚鵡螺號上藏書: 共有一萬二千本。這些書籍中間,我看到有古代和近代大師的傑作——這些都是人類在史學、詩歌和科學方面多年積累的成果,從荷馬到維克多·雨果,從翟諾芬到米歇列,從拉伯雷到喬治·桑夫人。,都應有盡有。特別科學書籍,是這所圖書室最珍貴的部分,機械學、彈道學、海洋繪圖學、氣象學、地理學、地質學等等書籍所佔的位置不下於自然科學的書籍,我明白這些都是船長研究的重點。我看見架上有韓波爾全集、阿拉哥全集,以及傅戈爾、亨利·聖·克利·德維爾夏斯爾、密爾·愛德華、卡特法日、鄧達爾、法拉第、白爾特洛、薛希修道院長、別台曼、莫利少校、阿加昔斯等人的著作;科學院的論文,各國地理學會的會刊等等也有。我寫的那兩本書也放在明顯的位置上,我能得到尼摩船長的相當寬大的接待,大概就是由於這兩本書。在伯特蘭的著作中間,他的那部《天文學的創始人),竟使我推算出這只船製造的確實日期;我知道這部書是於1865年出版,由此可以斷定,諾第留斯號下水是在這一個時期之後。這樣說來,尼摩船長開始他的海底生活,至多不過三年。我很希望有更新近的書籍可以讓我確定這個日期:但我想,我會有時間來做這種研究工作的;我不願再耽誤游覽諾第留斯號船上的奇跡。 船長的博物館: ●書畫收藏:歷代各家大師的作品掛在這里的有:拉斐爾的一幅聖母,達·芬奇的一幅聖女,戈列治的一幅少女,狄提恩的一幅婦人,維郎尼斯的一幅膜拜圖,纓利羅的一幅聖母升天圖,賀爾拜因的一幅肖像,委拉斯開茲的一幅修士,里貝拉的一幅殉教者,魯本斯的一幅節日歡宴圖,狄尼埃父子的兩幅佛蘭德風景,居拉都。、米蘇。、包台爾派的三幅「世態畫」,葉利哥和普呂東的兩幅油畫巴久生和魏宜的幾幅海景圖。在近代的作品中,有簽署德拉克洛瓦、安格爾,德甘、杜羅揚、梅索尼」埃、,多賓宜等名字的油畫、還有一些模仿古代最美典型的縮小銅像和石像,擺在這所華美博物館角落的座架上。 ●音樂藝術:韋伯、羅西尼、莫扎特、貝多芬、海頓、梅衣比爾。、海羅爾、瓦格:納、奧比、古諾以及其他許多人的樂譜說,這些樂譜雜亂地放在一座大型鋼琴上面,鋼琴占著客廳的一方格的地位。 ●除了藝術作品以外,自然界罕見的產品也占很重要的地位。這些東西主要是植物、貝殼,以及海中的其他產品:首先是美麗的印度洋的王槌貝,貝身上的規律白點襯著紅棕色的底子,鮮明突出。其次,棘皮王風,顏色鮮艷,全身長著棘刺,是歐洲博物館中罕有的品種)我估計它的價值為兩萬法郎。其次,新荷蘭島海中的普通糙貝,這種貝很不容易捕獲。其次,塞內加爾島的奇異唇貝,這貝的兩片脆酥白殼好像是肥皂泡,一吹就要消散似的。其次,幾種爪哇偽噴水壺形貝,這種貝像是邊緣有葉狀皺紋的石灰質的管子,最為愛好貝殼的人所歡迎。其次,整整一組的窪貝,有些是青黃色,從美洲海中打來的,另一些是棕儲色,是新荷蘭島海中繁殖的,後一種產自墨西哥灣,殼作鱗次柿比形,最為突出,前一種是從南冰洋中採取的星狀貝。這組中最稀罕的、最好看的是紐西蘭的馬刺形貝。又其次,好看的帶硫磺質的版形貝,珍貴的西德列和維納斯優美貝,上闌格巴沿海的格子花盤貝,螺鈿光輝的細紋蹄貝,中國海的綠色帆貝,錐形貝類中差不多沒人知道的圓錐貝,印度和非洲作為貨幣使用的各種各類的磁貝,東印度群島最珍貴的貝殼——「海的光榮』』。最後是紐絲螺、燕子螺、金字塔形螺、海介蛤、卵形貝、螺旋貝、僧帽貝、鐵盔貝、朱紅貝、油螺、豎琴螺、岩石螺、法螺、化石螺、紡錘螺、袖形貝、帶翼貝、笠形貝、硝子貝、棱形貝,這些精美脆酥的烷貝,科學家把最美麗的名詞作為它們的名字。 尼摩船長的財富: 諾第留斯號的建築費是一百七十九萬法郎,連裝備費一共為二百萬法郎,連船內所有的美術品和收藏物一共為是五百萬法郎。 尼摩船長所稱「無限地富有,我可以一點不為難地償清法國的幾十億國債!」 船長對於諾第留斯號的熱愛 「我愛它,像是愛我最心愛的東西一樣!雖然你們的船常受海洋的意外襲擊。海上一切都是危險的,荷蘭人楊生說的很好他說人們在海上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怕人的無底深淵的感覺但是在諾底留斯號船上,人們心中就一點沒有什麼害怕。用不著害怕船要損毀,因為這只船的雙層船殼是鋼鐵似的堅硬;它沒有風浪的翻騰或顛簸可以毀損的纜索一類東西:它沒有風可以吹走的帆;它沒有蒸汽可以破裂的鐵爐;它不會發生可怕的火災,因為船完全是鋼鐵制的,不是木頭造的;它不用有時會用完的煤炭,因為電是它的機械原動力;因為它在深水獨來獨往,不會發生可怕的相撞;它又不用冒風暴的危險,因為它在水面幾米下便能得到絕對的平靜!先生,以上就是這船的優點。它是一隻特殊優異,獨一無二的船!對於這只船,設計工程師可能比監造建築師有信心,監造建築師可能又比船長更有信心,如果真是這樣,那您就可以理解到我對我的諾第留斯號為什麼完全信賴了,因為我同時是這只船的船長、建築師和工程師!」 尼摩船長對大海的熱愛 是的,我愛海!海是包羅萬象的!海佔地球面積的十分之七。海的氣息純潔而衛生。在這汪洋浩瀚的大海中,人們不是孤獨的,因為他們感到在自己周圍處處都有生命在顫動;海之為物是超越的、神妙的生存之乘輿;海是動,海是愛,正像你們法國一位大詩人所說的,它是長存的生命。的確,教授,自然界在海中也同樣有動物、植物、礦物三類。動物在海中可以大量地繁殖,主要的有腔腸動物四類,節肢動物三類,軟體動物五類,脊椎動物三類,即哺乳類,爬蟲類和成群無數的魚類。魚類是動物中無窮無盡的一目……共有一萬三千多種,其中只有十分之一是在淡水中。海是大自然的倉庫。可以說,地球是從海開始的,誰知道將來地球不是歸給於海呢!海中有無比和平的環境。海不屬於壓迫者。在海面上,他們還可以使用他們的暴力,在那裡互相攻打,在那裡互相吞噬,把陸地上的各種恐怖手段都搬到那裡。但在海平面三十英尺以下,他們的權力便達不到了,他們的氣焰便熄滅了,他們的城市便消失了!啊!先生,您要生活,就生活在海中吧!只是在海中才有獨立!在海中敵不承認有什麼主子:在海中我是完全自由的! 尼摩船長對大海的利用 1、食物 大海供應我一切必需品。有時我拋下拖網,等網滿得都要斷了就把它拉上來。有時我到那看來人沒法去的大海中間打獵,我追逐那些居住在我的海底森林中的野味。我的牛羊家畜,像尼普頓的老牧人的一樣,無憂無慮地在那廣闊的海底牧場上吃草。我在海底有一筆巨大的產業,這產業是由造物主親手播種的。 教授,您以為這是牛肉嗎?其實它不過是海鱉的里臀。這盤是海豚的肝,您或者要以為是燉豬肉。我的廚師是一位很精乾的炊事員,他善於保藏海中各種不同的產物。請嘗一嘗這些菜。這是一盤罐頭海參,馬來亞人說這是世界上美味無比的食物。這是奶油糕,所用的奶是從鯨魚類的奶頭上擠出來的,糖是從北極海中的一種大海藻里提煉出來的。最後我請您嘗這秋牡丹的果子醬,它的味道並不亞於最蜜甜的果子醬。 2、日常用品 現在您身上穿的衣料是由一種貝殼類的足絲織成的,染上古人喜歡的絆紅色。又調配上我從地中海海兔類中取出的紫色。您在艙房中梳洗台上看到的香料,是從海產植物提煉出來的。您睡的床是海中最軟和的大葉海藻做的。您使的筆是鯨魚的觸須,墨水是墨魚或烏賊分泌的汁。現在海給我一切,正像將來一切都要歸還它一樣! 3、煙草 這種煙草不是從哈瓦那來的,也不是從東方來的。這是海里供給我的一種富有煙精的海藻,這種海藻的數量並不多。 4、電 "您這個問題可以得到答復。"尼摩船長回答,"首先,我對您說,海底有鋅、鐵、銀、金等礦藏,開發並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我並不藉助於陸地上的這些金屬,我只是要大海本身來供給我生產電力的原料。」 "要海來供給?" "是的,教授,我的方法多著呢。譬如我可以把沉在不同深度下的金屬線連結成電路,金屬線受到的不同熱度就產生電:但我通常採用的,是另一種比較方便而實用的方法。" "是哪種方法呢?" "海水的成份您是知道的。一千克的海水有百分之九十六點五是水,百分之二點七左右是氯化鈉,其餘就是小量的氯化鎂,氯化鉀,澳化鎂,硫酸鎂,硫酸和石炭酸。由此您可以看出,氯化鈉在海水中含有相當大的分量。而我從海水中提出來的就是鈉,我就是用這些鈉製造我所需要的物質。" "鈉嗎?" "是的,先生。鈉跟汞混合,成為一種合金,代替本生電池中所需要的鋅。汞是不會損失的,只有鈉才要消耗,但海水本身供給我所需要的鈉。此外我還可以告訴您,鈉電池應當是最強的,它的電動力比鋅電池要強好幾倍。" "船長,我很明白您在這種情形中獲得鈉的優越性。海水中含有鈉6對。不過還要把它制出來,就是說,要把它提出來。您是怎樣做的呢?當然您的電池可以做這種工作,不過,如果我沒有說錯,電動機器消耗的鈉的數量,恐怕要超過提出來的鈉的數量。那麼結果您為生產而消費的鈉。實際上比您所能生產的鈉數量要多!" "教授,我並不用電池提取,我簡單地用陸地上煤炭的熱力就是了。 "陸地上的?"我著重地說。 "就說是海底的煤炭吧。"尼摩船長回答。 "您可以在海底開採煤曠嗎?" "阿龍納斯先生,您將會看到我開采。我只請您忍耐些時候,因為您有時間,可以等待一下。我單單請您注意這點:我什麼都是取自海洋,利用海洋發電,供給諾第留斯號熱、光、動力,簡單一句話。電給諾第留斯號生命。"
阿龍納斯教授
生物學家,博古通今,乘潛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飽覽了海洋里的各種動植物;他和他那位對分類學入了迷的僕人康塞爾,將這些海洋生物向我們做了詳實的介紹,界、門、綱、目、科、屬、種,說得井井有條,使讀者認識了許多海洋生物;阿龍納斯還把在海洋中見到的種種奇觀,一一娓娓道來,令讀者大開眼界。
康塞爾
阿龍納斯教授的僕人,生性沉穩,他從不大驚小怪。總是那麼氣定神閑,為人隨和,從不著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著急上火。他精通分類理論,遇到什麼總是認認真真或者說一本正經地把它們分類,但是對那些東西的名字卻一無所知,可以說他是個分類狂。
尼德蘭
是個比較原始的人,一個野性十足的捕鯨手。他也會贊嘆極地的美,但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牛排,小牛肉,小酒館里的酒,在陸地上自由地行走。他性情火暴,受不了被監禁,總是計劃逃脫,如果沒有他,教授和康塞爾最後不可能回到陸地上。
4. 著名的生物學科學家有哪些
一、格雷戈爾·孟德爾
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奧地利帝國生物學家。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西里西亞海因策道夫村,在布隆(Brunn)(今捷克的布爾諾)的修道院擔任神父,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
二、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1],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
三、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里克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里克,(英文名: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年6月8日-2004年7月28日),英國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與詹姆斯·沃森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
四、路易斯·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男,1822年12月27日出生於法國東爾城,畢業於巴黎大學,信仰天主教,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愛國化學家,1895年9月28日逝世。
五、童第周
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5. 白送分嘍!!超急簡單問題就在這里!!!
虎鯨:大小:出生2.1-2.4公尺,成體8.5(雌)~9.8公尺(雄),體重7,500-10,000公斤。
形態特徵:背鰭明顯高大(雌0.9公尺鐮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吻鈍而短,不明顯。胸鰭大,卵圓形,雄體可常至兩公尺。其黑、白對比體色是最好辨認特徵之一,主要為黑色,但在眼後尾鰭下、生殖器兩側及腹部是白色,背鰭後兩側有灰斑,每側頜齒10-12枚,大型且內彎。
自然史:據研究,在北太平洋東岸由華盛頓州至阿拉斯加,有兩類虎鯨,一為居留者,一為過渡者,其在生態,體色、外形,皆有差異,近美加邊界的居留者主攝食魚類,過渡者則攝食海洋哺乳類。其社群結構非常穩定,是人類以外最穩定者,個體可終其以一生留在出生之群體中;群組有雌雄性及幼鯨等,各群有其方言,可藉以辨認,每群可有1 - 55頭,一般居留群較過渡群為大。
分布:全球性,甚有進入淡水河記錄,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區較常見。
易與混淆者:本種團體大,且有特殊之黑白花紋,及易辨識,但在遠方,一群沒有雄性個體高聳之背鰭的虎鯨群可能與花紋海豚及偽虎鯨有些類似。 ● top 灰鯨
灰鯨,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鯨類,在地球上已存在數百萬年之久,以鯨須攝食,故屬於須鯨科的一份子。
形態特徵:灰鯨成體的平均體長為12-15公尺,平均體重為30-40公噸,鯨脂厚度可達15-25公分,頭呈V形,噴氣孔位於頭頂的淺凹處,頭部略為拱起,身體是斑駁的灰色,上面有許多的藤壺及鯨虱寄生,所以身體有一塊一塊白色至橘黃色的塊狀物(皮繭),腹面沒有喉腹褶,但喉部有2-7條凹槽,約130-180片鯨須板,呈黃白色;胸鰭小,呈槳狀,末端尖銳。
自然史:灰鯨在每年的4-11月往北遷徙至極地攝食區,12-4月會往南遷徙至繁殖區,主要生活在較淺水的海域或潟湖區;成鯨約5-11歲便達性成熟,成鯨在繁殖區進行交配後,經過12-13個月的懷孕期後,懷孕的母鯨會回到繁殖地生下單胎的灰鯨寶寶,2-3月為繁殖的高峰,剛出生的仔鯨全身呈暗灰色,並沒有藤壺或鯨虱寄生,初生時的體重為500-1000公斤、體長4-5公尺左右,由於母奶中的含脂肪量為55%,所以幼鯨在一出生的成長十分快速,由飼養狀態得知,仔鯨可以每天長半吋(約1.5公分)、增重25-50公斤;灰鯨的哺乳期約為9個月。(圖母子)
行為: 灰鯨的游泳速度較緩慢,約為4-9公里/小時,但卻有十分活躍的行為,例如:浮窺:灰鯨經常會將頭垂直抬出水面,窺看四周,約30秒鍾以上,一般認為灰鯨藉由此動作來觀看好奇的事物,在水淺的區域時,灰鯨會乾脆將尾鰭放在海床上。
鯨尾擊浪:灰鯨將尾巴揚起,拍擊水面,此行為為社會行為的一種,求偶時,雄鯨亦會做此動作。 躍身擊浪:灰鯨會跳起,當身體離水面約3/4時,會旋轉身體並回落水面,入水時會激起大量的水花;灰鯨會在其生活的環境中重復做此動作,一般會連躍2-3次,但曾有連躍20次的紀錄。
灰鯨喜歡在淺水域沖浪,有時也會側泳於海面,十分悠哉;在深潛時會將鯨尾舉起,在淺泳時不會,在深潛較長時間前,會先浮出水面15-30秒,連續噴氣3-6次,在潛入,噴氣時噴氣柱可達3-4.5公尺,形狀呈心型或V字型。攝食方式主食為底棲端足類,灰鯨會用頭及身體的右側(有些會用左側)去掃滾海床底部,將沉澱在海床的底棲端足類動物掃起並吸食,然後藉由舌頭將水及污泥從鯨須間過濾出,因此灰鯨的右邊鯨須較短也損害的較嚴重。
分布與回遊:灰鯨原本在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皆有分布,但在北大西洋的族群,由於人類捕鯨的關系,於17、18世紀間就已經絕滅。而北太平洋目前有兩族群,一為東岸族群:回遊路徑由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半島的南方繁殖區,往北至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楚克奇海及波福海西部的攝食區之間;一為西岸族群:目前觀察到的主要回遊路徑為由韓國海域往北至西伯利亞之間,按此族群目前也面臨滅絕的命運。東台灣的台東、花蓮等地區漁港,都有漁民似曾發現灰鯨的蹤跡,台灣是否有灰鯨出沒,需要進一步的確認。
再續的情誼:20世紀初的商業捕鯨大浩劫之後,鯨豚數量劇減,透過各種媒體的報導,人們開始警覺到這個危機,也逐漸了解動物保育及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於是許多拯救鯨豚的行動和組織應運而生,有許許多多人投入這個行列,為鯨豚和人類之間破損的友誼重新建立起橋梁。
保育成功案例—灰鯨 根據過去的記錄報告顯示,灰鯨曾遍布全球各大海域,但現今被確認的只有兩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岸,另一是北太平洋東岸的族群。1870年代中期商業捕鯨活動猖獗,致使北美太平洋的灰鯨數量大減,有絕種的危險。在民眾及生物學家們高度的關切下,美國於1972年通過了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案,將灰鯨列入保護名單之中。很快地,在人類共同努力下,灰鯨的族群量增加,今天,在太平洋東岸灰鯨已有兩萬五千隻左右,未來還有可能恢復到以往全盛時期的數量呢!
1973年3月,全世界第一隻被馴養的大型須鯨類,幼灰鯨名叫GiGi,在經過復健後,被送回大海,回到原來群體之中;GiGi被抓時還十分的小,被送到加州聖地牙哥海洋世界馴養時只有2000公斤,但GiGi成長的相當快速,它每天長1.5公分,增重50公斤,相當的驚人,三個月後,GiGi已經長到8.5公尺長、7000公斤重池子都裝不下它了,只好將它送回大海之中。這是第一件人類沒有傷害鯨類而將它安全的放回大海之中。
1988年10月,拯救被冰圍困在阿拉斯加白令海峽的三條灰鯨讓人感動難忘!當時由於天氣酷寒,海面很容易結成厚冰,且這三隻灰鯨正忙於進食,沒注意到已被厚厚的冰層隔離在離海10哩外。隨著氣溫下降,結成厚冰的海水也越來越多,幾乎將它們整個封閉起來,情況非常危急,直到當地的愛斯基摩人發現它們,並召來其他的村民合力鑿開冰層,讓灰鯨可以探出頭呼吸,並且利用一個水循環幫浦日夜不停的打水防止海水再度結冰,但仍無法將它們救回大海。透過新聞報導,來自全球各地的熱心人士陸續加入了救援的行列,10月15日巨大的破冰船到達,此時灰鯨已露疲態,最小的一隻不幸在10月21日死亡,拯救行動非加速不可,終於在10月28日由破冰船將其餘的2隻灰鯨成功地引回大海中。這是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拯救鯨類的勝利!
● top 侏儒抹香鯨 Dwarf sperm whale Kogia simus Owen,1866 由拉丁文simus而來,「扁平鼻子」之意 大小:出生約1公尺,成體可達2.7公尺,體重達210公斤。
型態特徵: 外形似小抹香鯨,體形稍小,背灰腹白,頭側有擬鰓裂。背鰭之高度及基底怕較大(大於體長5%),鐮刀形,尖端更向後彎,位於中背。喉下有數條短而不規則之皺摺。下顎齒7-12對(偶13對),偶見3對退化的上領齒。
自然史: 通常出現的群頭數少,不到10隻。個性羞怯,不活躍,受驚嚇時立刻會排秀色糞便並潛逃。在體長達2.1-2.2公尺時性成熟,育幼期5-6個月。食物主為由於,偶食小魚及甲殼類,由胃內含物分析得知它們可深潛至300公尺之下。 分布:限於溫帶及熱帶海域。
易混淆者: 因背鰭高大,鐮刀狀且位於中背,在遠處觀看,易與其它小型海豚混淆。又因頭鈍,背呈鐵灰色,易與小虎鯨及瓜頭鯨混淆,但後二者常形成大群,泳速較快。
6. 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是諾貝爾獎生物獎的獲得者嗎
不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男,1822年12月27日出生於法國東爾城,畢業於巴黎大學,信仰天主教,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愛國化學家,1895年9月28日逝世。其發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現在仍被應用。
7. 海底兩萬里記錄了法國生物學家誰和什麼船長
法國博物學家阿龍納斯和尼摩(又譯:內莫)船長。
《海底兩萬里》是凡爾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第三部是《神秘島》)
故事並不復雜:主要講述諾第留斯號(又譯:鸚鵡螺號)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為在海上見到了一條獨角鯨,法國博物學家阿龍納斯(又譯:阿羅納克斯)最後發現那是一艘名為諾第留斯號的潛艇,並且他和僕人康塞爾(又譯:孔塞伊)和一個捕鯨手尼德蘭(又譯:內德·蘭德),被尼摩(又譯:內莫)船長囚禁在這艘潛艇開始了海底兩萬里的環球旅行。
8. 法布爾是生物學家嗎
是法國著名科學家和生物學家,科普作家。出生於農民家庭,從小生活極其窮困,作過中學教師,靠業余自學,花十二年的時間,先後取得業士、雙學士和博士學位,中學教書二十餘年兢兢業業,同時業余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非常出色的論文,得到達爾文的肯定,帝國教育部獎勵他,但他想「登上大學講台」的夢始終沒有實現,開辟獨立的昆蟲學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但法布爾沒有向「偏見」和「貧窮」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備,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堅持不懈地觀察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向學生傳授自然科學新知識,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釋本能的生物學同行,他不怕人們指責自己沒有與「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中的細胞學說和進化論保持一致,他幾乎是在忘卻一切。法布爾一生最大興趣,盡在於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正因為他熱愛真理所以他撰寫《昆蟲記》時,一貫「准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法布爾為之獻身的,正是這種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偉大事業。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勞動,他為此幸福與安慰。他將一切品質和才華匯集在這種精神之下,為人類作出自己獨特的奉獻。
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巨著。法布爾的心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和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他以人性觀照蟲性,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並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在其樸素的筆下,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如優美的散文,人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閱讀本身就是一次獨特的審美過程。
《昆蟲記》不僅僅浸淫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這就是法布爾精神。如果沒有那樣的精神,就沒有《昆蟲記》,人類的精神之樹上將少掉一顆智慧之果。
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巨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斗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法布爾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以人文精神統領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多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巨制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學傢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具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在晚年法布爾出版了《昆蟲記》最後幾卷,使他不但在法國贏得眾多讀者,即使在歐洲各國,在全世界《昆蟲記》作者的大名也已為廣大讀者所熟悉。文學接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法國學術界和文學界推薦法布爾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可惜沒有等到諾貝爾委員會下決心授予他這儀大獎,這位歌頌昆蟲的大詩人已經瞑目長逝了。
《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為「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0474.htm
9. 誰是法國的著名生物學家
法布爾
法布爾(Jean-Henri Fabre,一八二三~一九一五年)出生於法國南方一個叫聖雷昂的村子裡。由於父母都是農民,法布爾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貧困和艱難中度過的。他的學習過程非常刻苦,但由於中學時拉丁文和希臘文都學得相當好,為他以後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謀生,年僅十四歲的法布爾就外出工作,曾在鐵路上做苦工,做過市集上賣檸檬的小販,經常在露天過夜。然而,雖身處困境,法布爾沒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從未中斷過自學。終於,在十九歲時考進了亞威農師范學校,並獲得了獎學金。在師范學校里,法布爾對自然界動植物的興趣比對「扼殺人性的語法」大得多。
從學校畢業後,法布爾當了小學教師。他一面工作,一面自學,先後拿到了數學、物理等學科的學士學位。他認為「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於你自己,有沒有悟性和恆心。」之後,他亦先後在科西嘉、亞威農等地的中學里任職。當了中學教師後,法布爾對昆蟲的興趣更為濃厚,他還經常帶領、指導學生去觀察與研究昆蟲。這本《昆蟲世界》的原文為「昆蟲學研究的追憶」,副標題為「對昆蟲本能及其習俗的研究」,就是法布爾數十年如一日,頭頂烈日,冒著寒風,起早熬夜,放大鏡和筆記本不離手,觀察、研究昆蟲的結晶。
法布爾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深受文藝復興時代作家,尤其是拉伯雷的影響。可以說,法國浪漫主義詩人夏多布里昂開創了文學領域中,描述海洋、山巒、森林等巨型景物的先河,而法布爾則用朴實、清新的筆調,栩栩如生地記錄了昆蟲世界中,各種各樣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天敵、蛻變、繁殖……
法布爾對昆蟲的描述,既充滿童心又富有詩意和幽默感。在他的筆下,松樹金龜子是「暑天暮色中的點綴,是鑲在夏至天幕上的漂亮首飾」;螢火蟲是「從明亮的圓月上游離出來的光點」;他描述步甲「打仗這一職業不利於發展技巧和才能……,它除了殺戮外,沒有其它特長」;犀糞蜣在他眼裡是「忘我勞動……,堅持在地下勞作,為了家庭的未來而鞠躬盡瘁」。難怪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稱贊法布爾為「昆蟲世界的荷馬」。
法布爾的這本名著已被譯成十三種文字,一百多年來,激發了幾代青少年對自然科學、生物學的興趣。原文為兩大冊,共十章。本書選譯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蜘蛛」和「蠍子」在分類中,跟昆蟲綱同屬節肢動物門,幸好作者已作了說明。
法布爾晚年時,法國文學界多次向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推薦他,均未成功。為此,許多人或在報刊發表文章或寫信給法布爾,為他抱不平。法布爾則回答他們:「我工作,是因為其中有樂趣,而不是為了追求榮譽。你們因為我被公眾遺忘而憤憤不平,其實,我並不很在乎。」
10. 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
1.魚叉手之王指的的是 尼德蘭
2.阿龍納斯曾經在法國出版的一部書叫 《海底的秘密》
3.尼莫會說幾種語言,分別是---- 四種,法、德、英、拉丁
4.潛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大葉藻 )材料做的,YY是用(貝殼類的足絲)做的,寫字的筆(鯨的觸須)做的,墨水(墨魚或烏賊的分泌物)做的
5.鸚鵡螺號上的藏書量有(1.2)萬冊,鸚鵡螺號的造價是(200)萬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