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圖爾到普瓦捷多少公里

法國圖爾到普瓦捷多少公里

發布時間:2022-06-25 18:46:44

㈠ 法國雷恩商學院怎麼樣,排名多少適合金融本科去讀研嗎

雷恩坐落在一個經濟活躍的發達地區,同時也是法國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60,000多學生選擇在這里生活學習,占雷恩市人口數量的四分之一。另外,雷恩 Atalante 科技園區是歐洲最大的電信技術教學與研究機構,這使雷恩在電子通信領域的發展中有著戰略性的地理優勢。自1990年建校以來,法國雷恩商學院堅持不斷的進行國際化建設,並在過去的13年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成為法國目前商學院中排名上升最快的商學院:2004年綜合排名第27,教學質量排名第22;05年綜合排名第24,教育質量第20。
同時,雷恩商學院是法國為數不多的可頒發PhD學位的商學院之一。雷恩商學院教學方式的獨特之處,在於給學生創造和提供機會,幫助他們邁出發展自我事業的第一步。這種實踐與參與教學法(PEI)使每一個學生在教育培養的過程中成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對於學生來說,通過各種協會工作,實習項目等活動,逐步熟悉公司的運作方式,這同時也列入學業考核的評估之中。基於這種教學方式,學生能夠發覺自身潛力,提高自己的商業頭腦,市場知識,管理技能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畢業以後,可以成為能在公司中充分發揮自身潛力的綜合人才。
暫無排名 可以,3年專科以上學歷可以申請本科、本科以上學歷可以申請碩士 國際金融碩士 學費每年:11200歐元

㈡ 法國的巴黎高商怎麼樣

截止2015年上半年,法國高等優秀的教學質量,低廉的學習費用,世界認可的國際文憑,緊密的實踐課程已為學生了解,對雅思、托福等成績均認可的態度,使更多的國內大學畢業生,選擇在法國高等商學院完成碩士課程。法國在商科方面的教育投入達到了令世人矚目的程度,2014年英國金融時報的管理學碩士排名中,法國高商占據了前10里的5個名額,並有十幾所法國高商位列世界最優秀的66個管理學碩士專業,HEC更是連續5年位列第一,法國商學院的實力不容小覷,除傳統的優勢專業金融、市場、管理和傳媒外,更根據市場需求實時的開設有藝術管理、創新產業管理等方向。而且,相較於歐美國家,法國高商的整體學費較低,申請周期較短。同時,法國商學院也看到了中國學生的優秀學習能力,並看到了招收中國留學生對提高學校知名度的促進,各大商學院均增加了中國區的招生名額。

所以是值得讀的。然後再附上,法國留學商科院校排名前20,以及它們的優勢專業,可作為參考。
1、巴黎高等經濟商業學院,HEC(優勢專業:國際商務,市場管理)
2、法國埃塞克商業學院,ESSEC(優勢專業:酒店管理,奢侈品管理)
3、里昂高等商業學院,EMLYON(優勢專業:奢侈品管理與市場)
4、北方高等商學院,EDHEC (優勢專業:金融, 金融市場, 管理控制, 風險投資管理,藝術及交流管理)

5、歐洲經濟商業學院,ESCP(優勢專業:市場與創意產業)
6、 圖盧茲高等商學院集團, ESC TOULOUSE
7、蘭斯高等管理學院REIMS, MANAGEMENT SCHOOL
8、魯昂高等商學院集團, ESC ROUEN
9、波爾多高等管理學院, BORDEAUX-ECOLE DE MANAGEMENT
10、 格勒諾布爾高等管理學院,greNOBLE-ECOLE DE MANAGEMENT
11、南特高等商學院,AUDENCIA NANTES
12、 里爾高等商學院集團, ESC LILLE
13、馬賽歐洲地中海管理學院, EUROMED MARSEILLE
14、南錫商業管理學院, ICN
15、索非亞安蒂波麗斯高等商學院, CERAM SOPHIA-ANTIPOLIS
16、 圖爾-普瓦捷高等商業與管理學院集團,ESCEM TOURS/POITIERS
17、波城高等商業學院, ESC PAU
18、 第戎高等商學院, ESC DIJON
19、斯特拉斯堡高等商業研究學院,IECS STRASBOURG
20、亞眠高等商學院,ESC AMIENS

㈢ 介紹一下普瓦捷戰役

公元732年,查理率領的法蘭克人與阿拉伯人進行的一次決定性會戰,史稱普瓦捷會戰。這次會戰相當於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歐陸爭霸的一役,十字的勝利使得新月無法繼續在歐洲西部的擴張,二者達到了暫時的實力均衡。而直到哥倫布出航的前一年(1491年),伊斯蘭在西歐的最後一股勢力——摩爾人才最終被驅逐出去。

㈣ ===誰了解法國留學===

分為工程師學校和普通大學
其中要是讀文科的話普通大學比較好,工程師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學校里有許多與企業相接處的機會

㈤ 普瓦捷的介紹

普瓦捷(Poitiers),又譯普瓦提埃,法國西部城市,阿基坦-利穆贊-普瓦圖-夏朗德大區(Région Aquitaine-Limousin-Poitou-Charentes)維埃納省(Vienne,86省)的省會1。普瓦捷是法國西部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普瓦圖-夏朗德大區境內市區人口最多的城市,普瓦捷城市圈(Aire Urne de Poitiers)的總人口數超過20萬人,在法國排大約第41名2。普瓦捷位於法國普瓦圖丘陵(Seuil Poitou)的腹地,其主城區位於一塊高地之上,北、東、南三面環克蘭河(Le Clain),西面靠近鐵路和布瓦武河(La Boivre),老城區形狀呈「D」字形。普瓦捷歷史悠久,其所處的位置是巴黎前往巴斯克地區的必經之路,中世紀初和英法百年戰爭時期曾分別發生過兩次著名的普瓦捷戰役(Bataille de Poitiers)。普瓦捷也是法國著名的旅遊城市之一,除了老城區的歷史建築以外,普瓦捷市區以北的「觀測未來」(Le Futuroscope)已成為法國境內除迪斯尼樂園以外最受歡迎的現代主題公園。建設中的法國高速鐵路大西洋線(LGV Atlantique)圖爾-波爾多段將經過普瓦捷,該鐵路通車後,普瓦捷前往巴黎只需要大約80分鍾。

㈥ 在普瓦提埃之戰中,法國軍隊為何戰敗

中世紀前期,北歐維京海盜經常襲擾法蘭西海岸。公元911年,西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查理三世同意維京人領袖羅洛(Rollo)和他的族人,在英吉利海峽沿岸一塊肥沃的土地上定居,羅洛被封為公爵,條件就是協助抵禦其他海盜。因維京人又被稱為諾曼人,於是這塊土地便被稱為“諾曼底”(即諾曼人領地之意)。維京人創建諾曼底公國後,不當海盜了,改奉天主教,開始接受法國文化,自此割據。

1066年,法蘭西諾曼底公爵威廉橫渡英吉利海峽並征服英格蘭,建立了諾曼王朝。此後一個半世紀內,諾曼底公爵兼任英格蘭國王,領地包括英格蘭和諾曼底。諾曼底公國後來與法國境內另一封國安茹公國締結姻親,並合並。這樣一來,諾曼底公爵的領土再次擴大,足與法蘭西國王抗衡。

十三世紀初,諾曼底公爵約翰在位時(1199—1216年在位)政治混亂,法國國王趁機“收復”諾曼底、安茹兩地,約翰不得不遷往英格蘭,還於1215年被貴族逼迫簽署《大憲章》,這才保住了英格蘭王位。可是,歷代英格蘭國王都念念不忘喪失的諾曼底等地。

1337年至1453年期間,英法兩國圍繞著法國王位繼承問題而展開了爭奪封建領地的“百年戰爭”。



結果可想而知,約翰二世拒絕並隨即派出兩名統帥率領法軍發起進攻。

英軍剛開始時,戰鬥力得不到舒展,不得不從米瓦松河一個淺灘逃跑,但這里的地形多被葡萄園、樹籬遮蓋,騎兵一無是處。

法軍一支由蘇格蘭人威廉·道格拉斯率領。有了克雷西之戰教訓,威廉命令騎士下馬,徒步進攻英軍,認為戰馬在亂箭中易被大量殺傷而造成騎兵失能,而騎士們穿著厚重的板甲則能大面積降低傷亡。

約翰二世採取該建議,於是效仿英國人,讓多數騎兵下馬,編成三隊,跟隨最前面的少量馬隊一道向前發起進攻。但是,法軍並沒有了解到英國騎兵下馬,是為了加強步兵的防禦,而自己卻穿著重甲徒步進攻,戰鬥力完全展現不出來。

法軍騎士身著甲胄行動十分不便,英格蘭的長弓手躲在樹叢後面射擊。法軍傷亡慘重,剩餘軍隊在米瓦松河一個河灣被英軍擊退並包圍。法軍潰逃時,英軍騎士仍對其窮追不舍,他們的目標是法蘭西國王約翰二世。

不過,約翰二世沒有逃,仍指揮法軍抵抗,並揮起戰斧砍殺來敵,但普瓦提埃戰役法軍還是失敗了。除被俘者除約翰二世及其幼子外,還有17名大貴族,100名方旗武士和騎士,2000名著盔甲士兵戰死。

最終,法蘭西被迫簽訂加來條約割讓法國的阿基坦等地,並交了50萬英鎊贖身,並在付清前留下兒子做人質。不料他的兒子最後卻跑了,約翰二世只好主動回去向英國人自首,接著做了俘虜,直到四年後去世。

㈦ 愛德華三世的拓展閱讀(歷史影響)

愛德華二世死亡之後,伊莎貝拉便掌握了英國大權。但她可能也不會想到,自己對丈夫的殘忍對待將在某一天會受到報復。而這種報應,正是來自她的兒子愛德華三世。
愛德華三世在幼年,由於得不到父愛,又經常跟隨母親四處奔波,所以愛德華三世對伊莎貝拉幾乎是言聽計從。在從法國打回英國時,他也是義無返顧地支持母親反對父王。但是在自己登上國王的寶座後,看到父親的慘死,再看到母後及其情人莫蒂默大權獨攬,愛德華三世的態度迅速變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愛德華二世一生窩囊懦弱,但他的兒子卻與其截然不同。這位年輕的國王倒有點像他的祖父愛德華一世,可謂精明干練。
從歷史長遠影響來看,愛德華三世的即位,還導致了一件重大事件的發生,這就是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開始拉開了序幕。
就在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去世,加佩王朝絕嗣。這時,愛德華三世便提出,自己作為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有權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法國人本來就對英國充滿戒心,自然不會接受這一建議。經過一番商議,法國人最終選舉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任,從而開創了瓦盧瓦王朝。這一事件,也就為雙方的沖突埋下了伏筆。
又過了幾年,英法兩國又圍繞著領土糾紛展開了紛爭。原來早在1259年,雙方曾締結《巴黎條約》,規定英王可作為法王的封臣領有阿奎丹。但在此後,英國人認為阿奎丹是從先祖繼承的財產,而法王則希望從加強集權的角度,將這塊封地收歸法蘭西。到伊莎貝拉遠嫁英國時,法王又被迫將諾曼底和安茹作為陪嫁,使英王的地盤進一步擴大。當愛德華親政後,仍以其母親健在為由將這些領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337年,法王腓力六世決心對這些地區實行完全的司法權。為此,他寫信給愛德華三世,希望他主動交還諾曼底、安茹以及阿奎丹,但是強硬的愛德華三世卻以自己諾曼底公爵繼承人的身份和自己母親的陪嫁為理由,斷然拒絕了法王的請求,並在回信中向法國宣戰。於是,一場將持續上百年的戰爭就此打響了。而後來的歷史證明,英法百年戰爭,不僅對交戰兩國產生了一系列後果,即使對整個西歐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愛德華三世在外交上的強硬態勢拉開了英法百年戰爭的序幕。 百年戰爭爆發的原因有三:
第一點,法國王位繼承問題;第二點,對與英國經濟聯系密切的弗蘭德爾的爭奪。弗蘭德爾伯國是法王的附屬,但是,該國大量加工從英國進口的羊毛,加工成呢絨,再返銷英國,所以與英國的聯系十分密切。法王一直想徹底佔領弗蘭德爾,掐斷英國人的經濟命脈,而弗蘭德爾伯爵也倒向法王,但是,弗蘭德爾伯國內的根特等有自治權利的城市,卻向英國人求助;第三點,對英王在法國的殘余領地的爭奪。自英國相繼失去諾曼底和安茹之後,英國在大陸僅存的一些領地,成為英法雙方爭奪的焦點;
總之,年輕有為的愛德華三世親政後,一直尋找機會,想同法國開戰,一舉解決英法間的上述種種問題。
1337年五月,法王宣布沒收英王在大陸的領地吉約拿。十月,愛德華三世正式宣布他是法國國王,百年戰爭爆發。此後,一直到1801年,歷代英王都自稱身兼法王。
此時,弗蘭德爾伯爵,法國人路易,為了表示他對法王的效忠,在坎德薩島上設置了一支守軍,阻擋英國與尼德蘭之間的海上交通。愛德華三世以此借口,派出英軍去攻佔該島。1337年11月11日,在箭雨掩護之下,英軍在該島登陸並毀滅防禦工事。英法百年戰爭自此開始,一直延續了116年之久。 斯勒伊斯海戰之後,愛德華三世底氣十足,遂正式向斐利六世提出對法國王位的要求。斐利六世當然予以拒絕。於是,愛德華三世率英軍大舉進攻法國。
1341年,經教皇克來門特六世調解,英法之間曾有短暫的停戰。1346年,戰事再起,愛德華三世攜長子黑太子愛德華卷土重來,在諾曼底登陸。
這是黑太子愛德華第一次在戰爭中亮相。這位黑太子,黑盔黑甲,是英軍中著名的勇將,出道那年,是一位十六歲的小英雄,敢說是不亞於《說岳》中的金禪子銀禪子。而這支英軍部隊,也很有戰鬥力,包括訓練良好的家臣部隊和訓練有素的由自耕農組成的大弓隊。英國自從被諾曼底征服之後,就以射箭作為 「國技」,所有自由農民均有弓箭,所謂自由農民實際上是一支常備民兵。大弓兵作戰,在十四世紀前後的一個多世紀,一直是英軍的基本取勝模式。
船尚未發明之前,只要能堅守加來,就可以使英格蘭永遠免除被入侵的危險。這個要塞保留在英國人手中達兩百年以上,直到1558年被法國人攻陷,英國才再次面臨一連串的入侵威脅。
克雷西一戰使英國變成了一個軍事強國。它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還動搖了西歐大陸的傳統封建制度,在火葯出現以前,大弓橫掃天下,使縱橫西歐幾百年的封建騎士黯然失色。
克雷西之戰後,由於財政匱乏,還由於突然爆發的黑死病席捲歐洲,愛德華三世不得簽訂停戰協定,返回英國。 1350年,法王斐利六世死於黑死病,「好人若望」即位,是為若望二世。此時,法國江山支離破碎,風雨飄搖。
國王和黑太子
1355年,從黑死病中緩過勁來的愛德華三世,重啟戰端。愛德華三世計劃兵分兩路,他自己親率北路軍從法國北部的加來登陸;25歲的「黑太子」率南路軍從法國南部的波爾多登陸,實施南北夾擊,企圖一舉滅亡法國。
眼看法國就要面臨滅頂之災,正在此時,法國的親密盟邦蘇格蘭,又出來搗亂了。北路軍剛登陸不久,國內就傳來蘇格蘭人發兵犯境的消息,愛德華三世倉促班師回國。於是,黑太子一開始就陷入孤軍作戰的被動境地。
黑太子所率軍隊計有重騎兵1000,大弓手2000,加上長槍手,共8000人馬。
英軍主力主動撤兵後,他認為南路英軍兵少將寡,不足為懼。因此未趁黑太子立足未穩將其趕入大海,從而坐失擊敗英軍的良機。
1356年8月,黑太子認為進攻法國腹地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親率英軍北上遠征。一路上勢如破竹,直逼法國中西部重鎮圖爾。若望二世急率四萬兵馬南下迎戰,准備抄英軍的後路。黑太子見勢不好,趕緊南撤。若望二世率法軍在普瓦捷一帶的高地,以逸待勞,准備一舉全殲入侵的英軍。
黑太子見求和不成,遂下決心破釜沉舟,與敵展開死戰,殺開一條血路。1356年9月19日拂曉,黑太子集合全體官兵,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號召大家奮勇殺敵。他指揮部隊迅速搶占普瓦捷附近的高地,將全軍沿道路和山丘分左中右三個部分配置,在道路兩側的葡萄園和雜木叢中埋伏大弓兵,他本人率預備隊坐鎮中央,嚴陣以待。
法軍分四個輪次向英軍發起輪番進攻。但是,英軍人數雖少,卻極大地利用了地形之利。在丘陵荊棘中,法軍重騎兵難以發動攻勢,只得下馬作戰,結果,笨重的重騎兵,成了藏身籬笆牆後的英軍大弓手的活靶子。法國騎士遭到埋伏在雜木叢中的英軍弓手的猛烈射擊,後面跟進的步兵前進受阻,無數人死於英軍的箭雨下。法軍前三個梯隊接連向英軍陣地沖擊,皆被擊退。若望二世急了,親率法軍發起沖鋒。黑太子見法軍勢大,也親自披掛上陣,迎擊法軍。與此同時,他派出一支分隊,迂迴到法軍身後。
雙方主帥親自上陣,兩軍將士奮勇拼殺。那黑太子勇冠三軍,力敵人多勢眾的法軍。雙方正在酣戰,突然,法軍左側殺出一彪人馬,正是那支迂迴到法軍身後的英軍。法軍再也支持不住,頓時崩潰。若望二世喝止不住,法軍兵敗如山倒,自相踐踏,死傷無數。若望二世戰敗,和他兒子一起做了黑太子的俘虜。
普瓦捷一戰,黑太子因地制宜出奇制勝,大敗法軍,以8000人馬戰勝40000之眾,以一比五的兵力,竟然大獲全勝。英軍先進的大弓戰法,使得西歐重裝騎士那種個人對決的舊戰法以及風行西歐五百年的封建騎士軍事制度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此時,返回英國的愛德華三世也洗劫了蘇格蘭。1359年,愛德華三世再次入侵法國,圍攻蘭斯,准備在此加冕為法國國王,但是遭到法國人的反對,英軍轉而推進到巴黎。1360年五月8日,愛德華三世與法國攝政王太子查理(後為國王查理五世)及法國貴族們簽訂了「布勒丁尼和約」,法國被迫割讓大片領土,並且法國人還須交付五十萬英鎊的巨款(相當於英國國王五年的收入)贖回他們的國王。愛德華三世同意不再稱法王。
英屬阿奎丹公國的疆土大大擴充。同一年,威爾士親王,黑太子愛德華,在法國被封為為阿奎丹公爵。
此時,黑死病再次襲來,獲勝的英軍遂停戰。
1360年,還未履約的若望二世獲釋,他留下兒子查理為人質。但是,後來那孩子跑了,若望認為這是不守信用的行為,於是自己返回英國監獄,直到老死。 就常理而言,任何一位妻子,在面對身為同性戀丈夫時,都會心存怨恨與憤怒,更何況愛德華二世的王後伊莎貝拉還是一位個性極強的女性。
愛德華三世的印璽
伊莎貝拉,1292年生於法國,是法王腓力四世的獨生女,另有三位兄弟,其母親喬安娜公主是納瓦爾王國最後一位公主和女王。盡管身為女性,但年輕時的伊莎貝拉就顯露出不凡的才華。曾經有人評價說,在腓力四世四個孩子中,最適合做國王的,就是這位伊莎貝拉公主了。她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個性堅毅果敢,是個相當有魄力的女性,以至於晚年她被稱為「法蘭西母狼」。 而在西方歷史上,伊莎貝拉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王後,她的事跡曾屢屢改編成各種文學作品。
當時,英、法兩國因領土爭端長期不和。到愛德華一世時,這種矛盾更加激化,雙方各自心懷鬼胎,一心要吞並對方的領土。有趣的是,當時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在英國大主教的鼓動下,極力撮合兩國王室的政治聯姻。幾經討價還價,才決定了伊薩貝拉和愛德華二世的婚姻。
1308年,當愛德華一世去世一年後,16歲的伊薩貝拉遠嫁英國,成為這個國家的王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丈夫竟是個同性戀者。盡管他們在 1312年還有了一個兒子--後來的愛德華三世,但愛德華二世更多的時間是和他的男寵加維斯頓以及後來的迪斯潘塞爾父子呆在一起,而將如花似玉的王後冷落一旁,這使她大敢羞辱。
更讓伊薩貝拉憤怒的是,當愛德華二世到蘇格蘭作戰時,竟在男寵迪斯潘塞爾的慫恿下,棄伊薩貝拉於不顧,而自己則臨陣脫逃。結果伊薩貝拉在蘇格蘭人的炮火下喬裝打扮,帶著幾個宮廷保鏢和侍從官狼狽地逃回英國。而此時她卻發現,愛德華二世居然在王宮里與迪斯潘塞爾等人狂歡。被激怒的伊薩貝拉於是強烈要求丈夫驅逐迪斯潘塞爾,但沒過幾天,愛德華二世又悄悄將其接回。當她為此與愛德華二世爭吵時,沒想到後者竟一怒之下沒收了她的財產,每天只給她一個英鎊。至此,伊薩貝拉對愛德華二世徹底絕望了。
1325年,已對愛德華二世忍無可忍的伊莎貝拉帶著兒子回到自己的娘家法國,以躲避丈夫的冷落和侮辱。巧合的是,她在法國遇到了愛德華二世的死對頭--莫蒂默。後者在反對愛德華二世的斗爭中失敗,並被囚禁在倫敦塔,不過他在1324年成功逃脫,也來到了法國。這二人相遇後,很快就擦出了火花,成為了情人。
不久,王後與人偷情的事傳回了英國。盡管愛德華二世並不喜歡妻子,但同樣不能容忍她與自己的對手暗渡陳倉。於是憤怒的他向法國國王--伊莎貝拉的兄弟查理四世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要求他將伊莎貝拉遣返回英國,並對莫蒂默予以嚴懲。不料一向看不慣他的查理四世立即不客氣地回信稱,伊莎貝拉是自己的姐姐,只要她不主動走,他就不會驅逐她。更何況,查理四世還試圖藉助姐姐的號召力收復歷史上被英國佔領的土地。
再到後來,伊莎貝拉決定主動離開法國,自己組建一支軍隊打回英國去。臨走之前,查理四世資助了她一大筆金錢。隨後,伊莎貝拉來到荷蘭的表妹家,她的表妹夫是荷蘭國王威廉三世。在那裡,她以自己兒子愛德華三世和威廉女兒菲爾帕聯姻的形式,獲得了一支戰斗精良的僱傭軍。
1326年9月,伊莎貝拉與他的情人莫蒂默一起,並攜帶著兒子愛德華三世,在英格蘭東部薩福克郡登陸。聽到這一消息,國內支持她的貴族們里應外合,紛紛起兵支持,結果伊莎貝拉軍隊幾乎沒有遭到抵抗就開進了倫敦。面對背叛自己的王後,愛德華二世和自己的男寵迪斯潘塞爾趕緊發兵抵抗,並懸賞伊薩貝拉的人頭,但他們畢竟已是眾叛親離,最終不得不節節敗退。1327年,陷入重重包圍的國王和他的情人雙雙就擒。
接下來,伊莎貝拉以勝利者的姿態,開始對她的敵人進行處置了。由於深恨迪斯潘塞爾父子,她下令對二人施以各種可怕的酷刑,然後將他們處死,連他們的整個家族都無一倖免。
至於愛德華二世,先是被監禁起來。沒多久,伊莎貝拉召集了愛德華二世時代最後一次議會,並逼迫愛德華二世參加。據說在議會上,這位性格懦弱的國王竟泣不成聲地宣布退位,將王位傳給只有14歲的兒子愛德華三世。由於過分傷感,他幾乎當場暈倒,然後便被關進伯克利城堡的地牢里。
但故事並沒有到此為止,愛德華二世的悲劇似乎才剛剛開始。在愛德華三世即位後,英國的朝政自然掌握在了伊薩貝拉和她的情人莫蒂默手中。或許是對自己的同性戀丈夫太過憤恨,或許是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政治圖謀,伊薩貝拉並不滿足於僅僅囚禁愛德華二世,而是決定斬草除根1327年9月,即政變發生幾個月後的一個深夜,正當孤苦伶仃的愛德華二世在監牢中唉聲嘆氣時,突然有幾名獄卒悄無聲息地走了進來。他們面無表情地打量著曾經的國王,然後從身後拿出一根燒得通紅的長長的鐵叉。看到此情景,愛德華二世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他驚恐地睜大眼睛,對獄卒們大喊道:「你們要干什麼?」話音未落,他就被死死按住。然後,令人恐怖的一幕發生了。只見獄卒們將那根燒紅的鐵叉,居然狠狠地插進愛德華二世的肛門中,使其腹腔燒焦、洞穿而斃命。而由於表面上並沒有傷痕,所以死者好象是自然死亡的樣子。據說在行刑時,愛德華二世國王撕心裂肺的慘叫聲傳遍了監獄城堡內外,久久回盪在田野的上空,使聞者無不毛骨悚然。一代君王,就以這樣一種極為恐怖的方式被謀殺了。當然,以上關於愛德華二世死亡過程的描述,也只是民間的一種傳聞,許多歷史學家對此是深表懷疑的。但不管怎麼說,愛德華二世之死,幾百年來依然是歐洲 歷史上最令人震驚的事件之一。 愛德華二世死亡之後,伊莎貝拉便掌握了英國大權。但她可能也不會預料到,自己對丈夫的殘忍對待將在某一天遭到報應。而這種報應,正是來自她的兒子愛德華三世。
1328年一天深夜,愛德華三世率領親信向母後及其情人發動了突然襲擊。經過一番激戰,他逮捕了莫蒂默,將母親也關押起來。雖然伊薩貝拉曾絕望地向兒子求情以保住自己情人的性命,但莫蒂默還是被以判國罪處斬了。至於伊莎貝拉,則被關押長達三十年之久,直到郁 郁寡歡地死去。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愛德華三世畢竟還是深愛自己的母親,也經常定期去看望她,使其尚能以英國王後的高貴身份安享晚年。

㈧ 普瓦捷會戰的介紹

公元732年,查理·馬特率領的法蘭克人與阿拉伯人進行的一次會戰,史稱普瓦捷會戰或圖爾會戰。

㈨ 普瓦捷大學的城市概況

普瓦提埃(POITIERS)位於在法國西南部,是維埃納(ⅥENNE)省及波瓦圖-夏朗大區(Régio
n Poitou-Charentes)的首府城市,由於面積小及人數較少,被稱為法國「最小的大城市」。她既是一座典雅的歷史名城,又是一座具有現代氣息的美麗城市,這里有著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聞名歐洲的未來景象公園即位於普瓦捷大學Futuroscope校園區附近。往西到大西洋不過50公里,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普瓦捷大學即坐落在這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城市裡。這里是一個靜心讀書的理想場所,學生總數占普瓦提埃市人口的四分之一,所以普瓦提埃市也有大學城之稱。從法國戴高樂機場乘坐高速列車往南直接到達普瓦提埃市,只有約2個小時的里程,從巴黎市乘快速列車(TGV)只需1小時20分鍾便可抵達。普瓦提埃市位於巴黎至波爾多要道的中途,以她的人口的年青 (1/3居民在30歲以下) 和高密度的學生 (12萬居民中有近3萬在校學生) 為特徵,古老而神秘的中世紀城堡與現代化建築並存,交織出經典與浪漫,是名副其實的既古老又最具青春活力的城市。普瓦提埃市具有作為地區性大都會的所有特點:重要交通樞紐,全國性的名牌綜合性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企業服務,科研基地,現代化醫療、文化和體育設施。普瓦提埃市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優秀的人居環境:綠色城市,規模適中和生活便利。
歷史上有2個著名的戰役和1個著名的人物——聖女貞德和普瓦提埃聯系在一起。一次是發生在八世紀的第一次普瓦提埃戰役。公元732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統帥的軍隊同入侵的阿拉伯軍隊在普瓦提埃與圖爾 (Tour) 之間進行了一次激戰。最後,阿拉伯駐西班牙總督阿卜杜勒·拉赫曼戰死,阿拉伯軍隊敗退,撤離普瓦提埃。這次的戰爭捍衛了法蘭克王國的獨立,遏制了阿拉伯人向西歐的挺進。第二次普瓦提埃戰役是在英法百年戰爭中,這場戰役是英國對法國戰略上的勝利,也擊潰了法國的騎士核心制度。聖女貞德的故事在法國家喻戶曉,她以愛國少女和巾幗英雄的美名流芳百世。在十五世紀英法百年戰爭的最後階段,這個十七歲的農村女孩,自稱得到了神的指引,組織和領導了義軍,解奧爾良 (Orléans) 之困,讓法王成功在蘭斯 (Reins) 加冕。雖然貞德不久後被英軍俘虜並以女巫的罪名燒死,但戰局從此被扭轉,法國人最終把英軍趕出了自己的家園。值得一提的是,1429年1月,國王讓她去普瓦提埃接受神學家們的審查,並被最後批准去圖爾市的軍營。
2001年4月,中國副總理李嵐清訪問法國期間訪問了普瓦提埃市。李嵐清副總理的訪問,加深了中法兩國人民的友誼以及對普瓦提埃市政府和市民的進一步了解。

閱讀全文

與法國圖爾到普瓦捷多少公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