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殖民文化有哪些

法國殖民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5 20:59:05

㈠ 法國文化有哪些

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義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㈡ 法國的殖民地有哪些

曾經的殖民地:
新法蘭西 路易斯安那 聖皮埃爾和勒克隆 海地 瓜德羅普 馬提尼克 法屬蓋亞那 法屬西非 茅利塔尼亞 法屬赤道非洲 阿爾及利亞 摩洛哥 突尼西亞 法屬索馬里 馬達加斯加

模里西斯 葛摩 留尼汪 克爾戈倫島 塞席爾 敘利亞 黎巴嫩 亞歷山大勒塔 法屬印度支那 東京(越南北部)越南(越南中部)交趾支那 西貢(越南南部) 寮國 柬埔寨 法屬印度

(本地治里 加里加爾 亞南 馬埃 昌德納戈爾) 法屬波利尼西亞 土阿莫土群島 社會群島 土布艾群島 馬斯克林群島 新喀里多尼亞 新赫布里底 廣州灣租借地 在華租界(上海法租

界 天津法租界 漢口法租界 廣州法租界)法屬交趾支那 阿卡地亞 阿爾薩斯 昂儒昂島 阿維尼翁 那瓦爾 比利時 柏林法佔區 喀麥隆 中非共和國 查德 南卡羅來納 科西嘉

島 達荷美 貝南 多米尼克島 費贊 法屬安的列斯 法蘭什孔德 法屬剛果 法屬幾內亞 法屬大洋洲領地 法屬波利尼西亞 聖赫勒拿島上法屬領地 美洲法屬領地 法屬索馬里蘭

吉布地 法屬南方及南極領地 法屬蘇丹 馬里 佛羅里達 得克薩斯 加彭 格瑞那達 哈泰/阿歷山德勒塔 哈德遜灣 法蘭西島 模里西斯 伊利里亞 達爾馬提亞 諸省 愛奧尼亞

群島 象牙海岸 蘇埃達 基隆 和 澎湖群島 廣州灣 拉塔基亞 利古里亞/熱那亞 倫巴底 米蘭 洛林 盧森堡 印度(馬德拉斯) 馬爾維納斯群島 福克蘭群島 馬爾他 馬約特島

墨西哥 中央剛果 米諾卡島 莫埃利島 摩納哥 蒙特利爾 蒙特塞拉特島 荷屬東印度 尼維斯島 新喀里多尼亞島 紐芬蘭 新赫布里底群島 萬那杜 尼斯 尼日 帕爾馬 皮

德蒙特 普萊桑斯 魁北克 留尼汪島 波旁島/波拿巴島 魯西永 聖巴特勒米島 聖克里斯托弗島 聖多明各 海地 聖露西亞島 聖馬丁島 聖文森特島 聖多明各 聖多美島 薩爾
薩伏依 塞內加爾 塞席爾群島 多巴哥 多哥 烏班吉沙立 中非共和國 上沃爾特 布吉納法索 威尼西亞 瓦利斯 和 富圖納群島 拿破崙時期短期佔領:(埃及 不來梅 加泰

羅尼亞 但澤 貝爾格和克累弗 厄爾巴島 埃爾富特 西班牙 托斯坎尼 瓦萊 華沙大公國 呂貝克 萊因蘭 羅馬 荷蘭 那不勒斯 皮昂比諾 葡萄牙 漢堡 日內瓦)第二次世界大戰以

後短期佔領:(德國法佔區 柏林法佔區 奧地利法佔區 維也納法佔區)
現有的:
馬提尼克、瓜德羅普、法屬蓋亞那、留尼汪、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和富圖納、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社會群島、馬約特、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

㈢ 神奇的法國文化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歷史
在路易十六統治時期(1774年—1792年),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走到了盡頭。路易十六的法國支持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的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但法國海軍的直接干預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問題。幾個世紀以來的奢靡浪費和與歐洲列強的軍現困難。惡化的經濟情況,對貴族和教士等特權階級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它變革方式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動因。這終於導致1792年第一共和國的成立,以及在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後第二次宣布共和。雖然法國的革命家堅決主張共和和平等這些原則,法國在這一時期恢復對絕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多達四次: 拿破崙的第一帝國,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以及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的1870年,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期間曾一度出現了全球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這一次共和體制一直持續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佔領。

㈣ 法國的歷史文化

法國的首都巴黎(Paris)
簡史: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舉人總督凱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了高盧,建立了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了「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餘地被英國侵佔,法王被俘虜,後法國人名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了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進攻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1789年,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 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964年1月27日,同中國建交。
政治 :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2000年6月改為5年,定於9月24日舉行全民公決),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歷史
在路易十六統治時期(1774年—1792年),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走到了盡頭。路易十六的法國支持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的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但法國海軍的直接干預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問題。幾個世紀以來的奢靡浪費和與歐洲列強的軍現困難。惡化的經濟情況,對貴族和教士等特權階級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它變革方式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動因。這終於導致1792年第一共和國的成立,以及在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後第二次宣布共和。雖然法國的革命家堅決主張共和和平等這些原則,法國在這一時期恢復對絕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多達四次: 拿破崙的第一帝國,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以及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的1870年,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期間曾一度出現了全球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這一次共和體制一直持續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佔領。

㈤ 想了解法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當地的風俗等等,請問有什麼好書介紹嗎

國慶日: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國旗:法國國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旗之一,對後世界各國國旗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形狀與圖案:
法國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分別為藍、白、紅三色。最早的三色旗色彩的排列與今天不同,紅色在左。藍色代表(自由)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代表(平等)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紅色代表(博愛)聖但尼軍旗的顏色。
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象徵自由。白色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象徵平等。紅色則是聖但尼軍旗的顏色,象徵博愛。
來源和歷史:
法國的國旗以三色旗著稱,最早出現在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白色居中,代表國王,象徵國王的神聖地位;紅、藍兩色分列兩邊,代表巴黎市民;同時這三色又象徵法國王室和巴黎資產階級聯盟,三色旗也曾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徵。1794年2月15日,旗幟最終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
波旁王朝復辟時,三色旗曾經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然而1830年7月革命後,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並延續至今。
稱呼:
法國國旗被法國人稱呼為:
le drapeau tricolore
le drapeau bleu-blanc-rouge
le drapeau de la France
有時也叫le tricolore,口頭稱作les couleurs。
法國國旗也被使用英文的人叫做French tricolor(美式英語),或French tricolour(英式英語)。

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但傳統上採用大革命時期的紋章作為國家的標志。紋章為橢圓形,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志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束棒兩側飾有橄欖枝和橡樹枝葉,其間纏繞的飾帶上用法文寫著「自由、平等、博愛」。整個圖案由帶有古羅馬軍團勛章的綬帶環飾。

國家元首:總統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當選,2002年5月連選連任;總理德維爾潘(Dominique)。

自然地理:面積為55.16萬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島)。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062.8萬(2000年),包括350萬外國僑民,其中14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通用法語。居民中81.4%的人信奉天主教,6.89%的人信奉穆斯林教,其他人信新教、猶太教、佛教等其它宗教。

首都:巴黎(Paris) ,人口1060萬(1999年)。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簡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進攻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1789年,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 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象徵勝利的法國凱旋門,終於迎來了一次真正的凱旋。
在戴高樂的帶領下,為了自由而戰的法蘭西民族不僅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且為戰後法國的復興鋪就了道路。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並限令美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堅持獨立外交政策的法國,成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 正是在這一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法國以它卓爾不群的氣質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1964年1月27日,同中國建交。

政治: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2000年6月改為5年,定於9月24日舉行全民公決),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總統離職期間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1995年7月31日,法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這項法案使總統有權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來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法國總統在政府或參議院、國民議會的建議下,可將所有事關公共權力組織、法國經濟或社會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決。總統府——愛麗舍宮,總理府——馬提翁宮,國民議會——波旁宮。

經濟: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7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約為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有開采價值的約為14.7億噸。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0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5%,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28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6.7%。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土地面積5500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

㈥ 殖民地文化

殖民地文化只存在於殖民地嗎!?
YES

殖民地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屈辱的戰敗史,不平等的法律,二等公民,抗擊侵略者的暴徒,模仿侵略者的先進科學技術,以及大部分殖民地公民屬於兩面派,所以許多台灣藝人不坦然說他們是中國人,一般委婉地說他們是台灣人,他們也是不想被槍斃.

殖民地文化是一個國家用來奴役其他國家的工具嗎!?
有的是,比如叫東北人學日語,叫柏林人學德語,效果很好很成功,有的不是,純屬商業價值.

一個國家不由之主的吸納殖民地文化,就是這個國家滅亡的先兆嗎!?
不是,反例只要有一個就夠了,何況有許多個.
柏林人學會德語,德國和法國都還存在,
東北人學會日語,中國和日本也都存在.

香港台灣的電影娛樂文化是殖民地文化嗎?
YES

殖民地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化有影響嗎!?表現在哪些方面!?
有,比如上個世紀大陸人喜歡推崇模仿港台明星.

春節晚會是殖民地文化的象徵和典型代表嗎!?
不是,那隻是個台詞迂腐內容枯燥的娛樂節目.而且現在幾乎沒有收視率.

㈦ 關於法國文化入侵

重視法語的推廣,法國的殖民國家法語都是官方語言,法國每年提供一些留學名額以及獎學金給以前的殖民國家。
法國民眾竟然認為越南是法國領土之後獨立了,這點挺搞笑的。

㈧ 法國殖民地的簡要介紹

這個龐大的帝國到了今天只保留了分布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北太平洋中百多個不同的島嶼及群島,以及法屬南方和南極洲領地,總面積只有123,150平方千米,只是1939年所擁有土地面積的1%,其總人口只有1,543,00人。在16世紀,隨著航海家韋拉扎諾及卡蒂亞開拓了航線後,法國漁民便開始在紐芬蘭一帶航行,這樣就揭開了法蘭西殖民地擴張的序幕。但西班牙在北美一帶的壟斷,以及法國在16世紀晚期法國宗教戰爭中失利所造成的內亂,都使得法國有必要建立殖民地帝國。法國在早期曾經企圖以巴西作為殖民地,並在1555年及1612年入侵里約熱內盧及聖路易兩地,但由於葡萄牙和西班牙對法國的戒備及阻止,使得法國在兩地及北美佛羅里達的侵略均告失敗。
在1605年7月27日,當法國在新斯科舍建立起皇家港開始,就揭開了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的序幕。數年後,法國探險家山姆·德·尚普蘭建立起魁北克城,而它亦成為了一個以皮毛貿易為主的殖民地,稱為新法蘭西(或稱為加拿大)。其後,法國更把其勢力擴展至聖勞倫斯河河谷一帶。隨著勢力的擴展,法國都把這些新的疆土作為貿易之用。但法國在本土發展上有更大的野心,而對殖民地的發展的興趣則不大,因此後來的加拿大發展並不如英國在北美的發展,更在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中失去了阿卡迪亞的土地。但法國在1699年聲稱自己在北美的領土不斷的深入擴大,遠至北美的路易斯安娜及密西西比河。此外,它更在美洲從事非洲奴隸的交易。
法國的殖民地擴張不只在新大陸進行,更在其他地方發展。如1624年法國就在西非的塞內加爾岸邊建立第一個貿易站。此外,法國東印度公司亦在東方建立起貿易商旅,如孟加拉的金德訥格爾、印度的本地治里等。
18世紀中期,一連串的殖民地沖突在法國及英國之間展開,最後更險致法蘭西殖民帝國的瓦解。這一連串的沖突就是從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4年-1748年)、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美國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法國大革命(1793年-1802年)及拿破崙戰爭(1802年-1815年)中衍生出來。
雖然法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失利,被迫割讓在印度的殖民地,並在七年戰爭中失去了新大陸的大部份殖民地,但它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所作出的調停卻使她可以收復一些在美洲的殖民地。此外,當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便逐步奪取政權,最終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這使得法國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之路,並開始建立殖民地。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很多法國殖民地都被劃為英國所有,特別是南美洲北岸的法屬蓋亞那,以及在西非塞內加爾所建立的貿易站。因此,法國需要再次擴張殖民地,因而揭開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的序幕。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的建立,基於1830年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侵略。雖然法國在法皇拿破崙三世在位期間曾企圖對墨西哥以保護國之名進行殖民統治,但最後落空,使得法國被迫放棄了對墨西哥的企圖,但在中法戰爭中,法國卻能得到越南、寮國及柬埔寨一帶的東南亞殖民地。
雖然在普法戰爭中,法國的殖民地失去不少的財產,但它卻成功的建立起另一個殖民帝國。在中法戰爭後,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得到確保,建立起法屬印度支那。它其後更在北非開始擴大影響力,先後把突尼西亞、利比亞一帶建立勢力范圍。而在西非到中非,法國逐漸把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幾內亞、馬里、象牙海岸、貝南、尼日、查德(今查德)、中非共和國及剛果共和國等地納入自己的控制下,以及吉布地一帶東非的狹長海岸。與此同時,法國更在南太平洋建立起殖民地,包括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一帶的群島以及新海布里地群島。
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達到顛峰。它接收了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以及德國擁有的喀麥隆及多哥,使得帝國版圖再次增加,其後更在西非建立了法屬西非,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蘭西殖民帝國逐漸分解,當中大部份都為他國所佔領(如日本佔領印度支那,英國占據了敘利亞、黎巴嫩及馬達加斯加,英美聯合佔有摩洛哥及阿爾及利亞,德國搶奪了突尼西亞)。但不久後,由戴高樂重新控制這些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盡管法國是戰勝國,然而這無法掩飾法國國力衰退的事實,而在法國各殖民地興起的非殖民地化運動浪潮影響,紛紛走向獨立建國之路,這使得法國的殖民帝國面臨嚴重挑戰,雖然法國試圖嘗試繼續維持殖民地的統治,但各地反抗獨立力量,已非法國所能對付,如越南在胡志明的領導下經過9年奮戰,最終擺脫法國的統治,建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而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在經過8年的反抗後取得獨立。此外,其他受到非殖民地化運動影響的法屬非洲也有很多從法國殖民地中獨立,而這些殖民地也得以立於萬國之林。

㈨ 法國殖民地有哪些

500年來法蘭西殖民地列表,當中不包括一些未受直接管治的地方。
非洲

北非:摩洛哥 阿爾及利亞 突尼西亞 西非:貝南 布吉納法索 象牙海岸 幾內亞 馬里 茅利塔尼亞 尼日 塞內加爾 多哥 赤道非洲:喀麥隆 中非共和國 查德 加彭 剛果共和國 紅海:吉布地 葉門
亞洲

中東:黎巴嫩 敘利亞 土耳其
南亞:印度(一部份)
東亞:柬埔寨 寮國 越南
現今法國屬土
美洲

北美洲:加拿大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 美國
加勒比:安圭拉 安地卡及巴布達 多米尼克 多米尼加 格瑞那達 瓜德羅普 海地 馬提尼克蒙特塞拉特 聖馬丁島 聖巴托洛繆島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聖尤斯特歇斯(短暫統治)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屬維爾京群島 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
南美洲

法屬蓋亞那 巴西
印度洋:馬約特 留尼汪 印度洋斯卡達島
大洋洲

克利珀頓島 新喀里多尼亞 法屬波利尼西亞 瓦利斯及富圖納群島 萬那杜
南極洲

法屬南方和南極洲領地

㈩ 什麼是後殖民主義文學

後殖民主義文學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於西方學術界的一種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思潮,它主要是一種著眼於宗主國和前殖民地之間關系的話語。

後殖民主義的特點就在於,它不是一種鐵板一塊的僵化的理論;自誕生之初它就常常變化,以適應不同的歷史時刻、地理區域、文化身份、政治境況、從屬關系以及閱讀實踐。

後殖民理論的興起,有其深刻的理論基礎。一般來說,前意共領導人葛蘭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的「文化霸權」(又稱「文化領導權」、「領導權」)理論與法儂(Franz Fanon,1925-1961)的「民族文化」理論對於後殖民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而法國哲學家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話語」與「權力」理論則是後殖民主義理論的核心話題。

(10)法國殖民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從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到現在的電子媒介時代,媒介介入生活的程度日漸深入。媒介進入生活,已經是常識;當自信於自我思想獨立性的人群意識到,自己一出口的東西都是媒介的產品或副產品的時候,媒介已經進入思想。

除卻它給我們的思想提供各種質素外,它甚至已經左右了我們的思想,它們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的眼睛——代替你去觀察,成為人們的大腦——代替你去思考。

尤其是當跨國媒體用他們那無所不及的觸角延伸到世界各個角落的時候,一個問題愈加清晰地推到人們面前:究竟媒介在提供給我們信息和知識以及娛樂的同時,它們還幹了些什麼?怎麼乾的?一句話,如何定性這些西方媒介。

關於此問題,早期傳播效果研究者已經注意到,不管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報紙上充斥的並非簡單的戰時簡報性信息,而是雙方敵對陣營如何為自我尋找合理和合法性以及如何弱化對方陣營進行的意識形態宣傳大戰。

法國新聞學者貝爾納·瓦耶納認為,「新聞稿總是帶有某種語言和文化的色調,它以信息的形式隱藏著某種思想,並同時隱藏著某種政治」而從70年代以後的傳播學者愈加認識到:「大眾傳播不僅對個人而且對整個社會或文化都有影響。

它可以影響到一個團體的共同信仰和價值觀,影響它對英雄與惡棍的選擇,影響它的公共政策與技術。特別是媒介持續不斷的信息傳播,能對社會變革產生真正深刻的影響。」

早在1965年,非洲獨立後的迦納第一任總統,批評家恩克魯瑪就曾談到美國大眾傳播媒介對非洲的特殊影響:「神奇的好萊塢電影是別有用心的。我們只需要聽一聽非洲觀眾在看到好萊塢英雄們屠殺印第安土著人或亞洲人時爆發的喝彩聲便可以理解這一武器的有效性。」

因此,美國傳播學者阿特休爾指出,「我們在考察新聞學信條習俗時,值得記住的一點是:幾個世紀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新聞流通是有關自由與權力的重大問題。無疑,語言具有巨大的力量。而錯誤在於人們聲稱新聞媒介超然獨立,沒有認識到它是某些強權勢力的代言機構。

事實上,這些信條習俗蒙蔽了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看不到現實的情況,即使偶而根據充足,促使我們正視現實的話,我們也常常會(象所有神話的誘惑力那樣)忽視這些根據的存在。

「而學者戴維·巴特勒則更是非常形象且一針見血地指明了媒介的實質,他說,「傳播媒介提供了自由的假象,象一條拴在長皮帶上的狗,掩蓋了約束的現實。」因此,媒介除了發揮其一般性的傳播信息和知識、提供娛樂等功能外,還發揮著另外獨特的功能,即宣傳、引導、創造意識形態。

媒介改變、製造著我們的精神性空氣和水,從而最終目的是鑄造、改變我們的體質和思想。

閱讀全文

與法國殖民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