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伏爾泰是法國的嗎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予的,不能被剝奪,這就是天賦人權思想。 伏爾泰尖刻地抨擊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斗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罵他。」不過伏爾泰並不是一個無神論者,而是一個自然神論者,提倡對不同的宗教信仰採取寬容的態度,終生與宗教偏見作斗爭,但又認為宗教作為抑制人類情慾和惡習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他認為要統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說「即使沒有上帝;也要造出一個上帝來」。 伏爾泰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為「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理想化了,認為最理想的是由「開明」的君主按哲學家的意見來治理國家。伏爾泰在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層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開明君主制。他在哲學上信奉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的經驗論。 在哲學上,他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肯定認識采源於感覺經驗,但他又認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動者」。他對勞動人民是十分鄙視的,認為他們只能幹粗活,不能思考,說「當庶民都思考時,那一切都完了」。 伏爾泰在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作出的巨大的貢獻,是值得人們永遠紀念的。
⑵ 伏爾泰的簡介
伏爾泰(Voltaire,1694.11.21-1778.05.30):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
伏爾泰不僅在哲學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衛公民自由,特別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聞名。他曾兩次被捕入獄,主張開明的民主制度,強調自由和平等。盡管在他所處的時代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伏爾泰仍然公開支持社會改革。他的論說以諷刺見長,常常抨擊基督教會的教條和當時的法國教育制度。雨果曾評價說:「伏爾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個時代。」他提倡盧梭所倡導的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予的,不能被剝奪,這就是天賦人權思想。
⑶ 伏爾泰是哪國的思想家他的著作有那些
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
雨果曾評價說:「伏爾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個時代。」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予的,不能被剝奪,這就是天賦人權思想。
文學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悲劇《歐第伯》,喜劇《放盪的兒子》,哲理小說《老實人》和《天真漢》。
在哲學方面,代表作有《哲學辭典》《形而上學論》《牛頓哲學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本書是《哲學通信》被人稱為「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歷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1731)、《路易十四時代》(1751)和《風俗論》(1756)等。
⑷ 伏爾泰是哪國人
朋友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年):伏爾泰原名弗蘭蘇阿,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他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父親是法律公證人,希望他將來做個法官,但他對文學發生興趣,後來成了一名文人。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一親身感安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他深刻地;預見到革命必然到來,他對朋友說:「我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撤下革命的種子,盡管我自己未必成為革命的見證人,但它是必然要到來的。」
伏爾泰才思敏捷,一多才多藝。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諷刺封建專制主義而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他的書被列為禁書,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國門。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國,對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研究英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伏爾泰寫過大量文學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悲劇《歐第伯》、喜劇《放盪的兒子》,哲理小說《老實人》。他又寫過不少歷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在哲學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學辭典》、《形而上學論》、(4牛頓哲學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本書是《哲學通信》被人稱為「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伏爾泰非凡的才智,銳利的思想以及他對黑暗的封建專制主義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間享有崇高的聲望。統治者也念利用他。路易十五請他當過宮廷史官,普魯土國王腓特烈二世把他待為上賓,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見過也,但最終都由他的叛逆由思想而不歡而散。痛苦的經歷使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王往來。
伏爾泰尖刻地抨擊夫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斗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罵他。」不過伏爾泰並不是一個無神論者,而縣一個自然神論者。他認為要統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說「即使沒有上帝;也要造出一個上帝來」。
伏爾泰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為「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理想化了,認為最理想的是由「開明」的君主按哲學家的意見來治理國家。在哲學上,他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肯定認識采源於感覺經驗,但他又認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動者他對勞動人民是十分鄙視的,認為他們只能幹粗活,不能思考,說「當庶民都思考時,那一切都完了」。
伏爾泰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在他的各個方面都有局限性,這是毫不奇怪的。因為在他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不過他在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作出的巨大的貢獻,還是值得人們永遠紀念的。
伏爾泰的文學觀點和趣味,基本上承襲17世紀古典主義的余風,主要表現在詩歌和悲劇創作上。他的史詩《亨利亞德》(1728)以法國16世紀宗教戰爭為題材,寫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內戰中取得勝利後登基為王,頒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詩中的亨利四世被當做開明君主的榜樣來歌頌。伏爾泰的哲理詩說理透徹,諷刺詩機智冷雋,有獨到之處。伏爾泰畢生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先後寫了50多部劇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劇。伏爾泰的文學作品中最有價值的是哲理小說。這是他開創的一種新體裁,用戲謔的筆調講述荒誕不經的故事,影射和諷刺現實,闡明深刻的哲理。
伏爾泰晚年定居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費爾奈庄園。
其間,法國發生宗教上的派性斗爭,造成大批逃亡者。伏爾泰在自己的庄園內,先後收留過上百戶難民。他還多次打抱不平,替窮苦人伸張正義,平反冤案。影響最大的一次,莫過於卡拉事件。
⑸ 伏爾泰是那個國家的人,多謝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年):伏爾泰原名弗蘭蘇阿,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他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父親是法律公證人,希望他將來做個法官,但他對文學發生興趣,後來成了一名文人。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一親身感安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他深刻地;預見到革命必然到來,他對朋友說:「我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撤下革命的種子,盡管我自己未必成為革命的見證人,但它是必然要到來的。」
伏爾泰才思敏捷,一多才多藝。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諷刺封建專制主義而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他的書被列為禁書,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國門。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國,對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研究英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⑹ 伏爾泰是什麼人
(法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伏爾泰, 本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
⑺ 伏爾泰是法國什麼運動著名思想家
伏爾泰, 本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1778年),伏爾泰是他的筆名。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學通信》,《形而上學論》,《路易十四時代》,《老實人》等。
⑻ 伏爾泰的簡介,以及有哪些代表作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提倡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的,不能被剝奪,這就是天賦人權思想。 生平 伏爾泰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父親是法律公證人,希望他將來做個法官,但他對文學發生興趣,後來成了一名文人。 伏爾泰才思敏捷,一生多才多藝。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諷刺封建專制主義而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他的書被列為禁書,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國門。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國,對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研究英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1726至1729年避居英國期間,潛心考察英國的政治制度、哲學和文藝,回國後發表《哲學書簡》(又名《英國書簡》,1734),宣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成就,抨擊法國的專制政體。書簡出版後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愛特萊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園,隱居15年。 1746年並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伏爾泰抱著對開明君主的幻想,應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請,於1750年來到柏林。他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卻把他當文學侍從看待。痛苦的經歷使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王往來。 這一時期他接近年輕一代的啟蒙思想家,為《網路全書》撰稿,文稿後來收入他的《哲學詞典》(1764)一書。 1753年他離開柏林,寄居瑞士。 1760年起定居法國和瑞士邊境的費爾奈庄園,與歐洲各國人士保持頻繁的通信聯系,並且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撰寫大量小冊子,揭露宗教迫害和專制政體下司法部門的黑暗。 其間,法國發生宗教上的派性斗爭,造成大批逃亡者。伏爾泰在自己的庄園內,先後收留過上百戶難民。他還多次打抱不平,替窮苦人伸張正義,平反冤案。影響最大的一次,莫過於卡拉事件。
⑼ 伏爾泰是個怎樣的人
伏爾泰(Voltaire,1694.11.21-1778.05.30):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
伏爾泰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父親是法律公證人,希望他將來做個法官,但他對文學發生興趣,後來成了一名文人。 伏爾泰
伏爾泰才思敏捷,一生多才多藝。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諷刺封建專制主義而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他的書被列為禁書,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國門。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國,對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研究英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亦親身感受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他深刻地預見到革命必然到來,他對朋友說:「我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撒下革命的種子,盡管我自己未必成為革命的見證人,但它是必然要到來的。」 伏爾泰寫過大量文學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悲劇《歐第伯》、喜劇《放盪的兒子》,哲理小說《老實人》《天真漢》。他又寫過不少歷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在哲學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學辭典》、《形而上學論》、《牛頓哲學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本書是《哲學通信》被人稱為「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 伏爾泰非凡的才智,銳利的思想以及他對黑暗的封建專制主義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間享有崇高的聲望。統治者也念利用他。路易十五請他當過宮廷史官,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把他待為上賓,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見過也,但最終都由於他的叛逆思想而不歡而散。痛苦的經歷使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王往來。 伏爾泰
伏爾泰尖刻地抨擊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斗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罵他。」不過伏爾泰並不是一個無神論者,而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他認為要統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說「即使沒有上帝,也要造出一個上帝來」。 伏爾泰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為「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理想化了,認為最理想的是由「開明」的君主按哲學家的意見來治理國家。在哲學上,他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肯定認識采源於感覺經驗,但他又認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動者」,他對勞動人民是十分鄙視的,認為他們只能幹粗活,不能思考,說「當庶民都思考時,那一切都完了」。 伏爾泰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在他的各個方面都有局限性,這是毫不奇怪的。因為在他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不過他在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作出的巨大的貢獻,還是值得人們永遠紀念的。 伏爾泰的文學觀點和趣味,基本上承襲17世紀古典主義的余風,主要表現在詩歌和悲劇創作上。他的史詩《亨利亞德》(1728)以法國16世紀宗教戰爭為題材,寫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內戰中取得勝利後登基為王,頒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詩中的亨利四世被當做開明君主的榜樣來歌頌。伏爾泰的哲理詩說理透徹,諷刺詩機智冷雋,有獨到之處。伏爾泰畢生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先後寫了50多部劇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劇。伏爾泰的文學作品中最有價值的是哲理小說。這是他開創的一種新體裁,用戲謔的筆調講述荒誕不經的故事,影射和諷刺現實,闡明深刻的哲理。 伏爾泰
1726至1729年避居英國期間,潛心考察英國的政治制度、哲學和文藝,回國後發表《哲學書簡》(又名《英國書簡》, 1734),宣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成就,抨擊法國的專制政體。書簡出版後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愛特萊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園,隱居15年。 1746年並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伏爾泰抱著對開明君主的幻想,應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請,於1750年來到柏林。他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卻把他當文學侍從看待。痛苦的經歷使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王往來。 這一時期他接近年輕一代的啟蒙思想家,為《網路全書》撰稿,文稿後來收入他的《哲學詞典》(1764)一書。 1753年他離開柏林,寄居瑞士。 1760年起定居法國和瑞士邊境的費爾奈庄園,與歐洲各國人士保持頻繁的通信聯系,並且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撰寫大量小冊子,揭露宗教迫害和專制政體下司法部門的黑暗。 其間,法國發生宗教上的派性斗爭,造成大批逃亡者。伏爾泰在自己的庄園內,先後收留過上百戶難民。他還多次打抱不平,替窮苦人伸張正義,平反冤案。影響最大的一次,莫過於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圖盧茲市菲拉蒂埃街的一個住家發生了一場可怕的悲劇。這家的主人讓·卡拉是頗受人尊敬的胡格諾派(新教的加爾文派)的商人。 當天深夜,讓·卡拉發現長子馬克—安東尼在店鋪懸梁自盡,一時全家慌了手腳,母親失聲痛哭,驚動四鄰。突然,在圍觀的人群中有人說道:「馬克—安東尼是被他父母殺死的,因為他選擇了天主教。」天主教與新教經歷了16世紀的宗教戰爭,至今已有兩百多年,但對立依然十分尖銳。 伏爾泰
圖盧茲一位法官(注意:是法官,不是教會)聞訊趕來,一不調查,二不審訊,甚至連現場也沒看上一眼,便將「謀殺」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歸案。 馬克—安東尼為什麼自殺?原來,這位28歲的青年曾學過法律,一心想當律師,但因無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證明書,被迫從事商業。他想從父親那兒得到一筆錢作生意,遭父親拒絕,失望之餘,天天上咖啡館借酒澆愁,後因債務纏身,更覺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尋了短見。 頭發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弔死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謀殺」之罪顯然難以成立。檢察官迪庫大義凜然,出庭替老卡拉辯護,卻被停職三個月。律師絮德爾想闡明事實真相,但陷入狂熱興奮中的法官卻不屑一聽,反倒認為這位律師無能。審判長濫施權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謀,卡拉義正辭嚴,斷然地說:「既然沒有犯罪,何來同謀?」 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顧一切無罪的證據,粗暴地判決卡拉車裂之刑。臨刑前,老卡拉悲憤地說:「我已經說明真相,我死得無辜……」 事發不久,伏爾泰便聽到各種傳聞。他對教會歷來持懷疑態度,認為無論天主教還是新教,都是無恥之徒。 伏爾泰
卡拉老漢的悲慘遭遇,激起了他對教會和司法當局的無比憤慨,他決心為維護人的尊嚴、為爭取信仰自由而奮斗。 他通過各種渠道,沉著冷靜地親自調查和搜集證據,並將被流放到日內瓦的卡拉的兩個兒子召到費爾奈,根據他們兩人提供的詳情和從過往旅客中聽到的反映加以比較,從而對整個事件作出個人的判斷。其間,他發表了卡拉兩兄弟的口供,寫了揭露這起慘無人道的冤案的小冊子,並為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費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輿論的注意。1763年2月3日,伏爾泰親自寫了上訴書,作出「我敢肯定這家人無辜」的結論。3月7日,樞密院下令重審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漢及其一家終於得到昭雪。 這年年底,伏爾泰發表了著名的《論宗教寬容》,猛烈抨擊反動教會的宗教迫害和專制政體草菅人命的黑暗現象,闡述了他的理想主義和唯物主義思想。 嗣後,他還曾為同樣遭到教會迫害的一位19歲的騎士拉巴爾和一位年過半百的風水先生西爾旺奔走呼號,並使這兩起冤案終於得到平反。 在整個晚年,伏爾泰以更加旺盛的鬥志從事大量的創作,先後為《網路全書》撰寫了613條辭目,並於1764年匯編成冊,以「哲學辭典」為題公開發表。此外,他還出版了哲理小說《查第格》《天真漢》,歷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羅斯史》和《論議會》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費爾奈定居期間,他一直與歐洲各國的各階層人士保持頻繁通信。據統計,僅保存下來的伏爾泰的信件就有一萬多封,和他通信的計七百人之多。他利用這種方式,跟通信者討論各種社會問題,宣傳他反專制反教會的啟蒙思想。伏爾泰所作的不倦斗爭,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名字響徹整個歐洲的上空,不少社會名流慕名而來費爾奈求見。費爾奈成了歐洲輿論的中心,當時的進步人士尊稱伏爾泰為「費爾奈教長。」 1778年2月,84歲高齡的伏爾泰回到闊別28年的巴黎。消息一傳開,全城都轟動起來。一些只聞其名、未見其人的年輕人更是欣喜若狂,紛紛涌到他的下榻處,使周圍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婦女們趁他經過時,偷偷地從他的皮衣上拔下一兩根毛,當做聖物保存。 到了巴黎,伏爾泰因過於激動,加之尿毒症發作,被迫卧床。但他仍然堅持口述最後一部五幕詩體悲劇《伊雷娜》。劇本雖寫得平平,但演出時,巴黎和凡爾賽反應都十分強烈。王後出席了演出,伏爾泰也拖著病體臨場領略這最後的榮譽和幸福。 教會人士心懷鬼胎,想利用伏爾泰的威望抬高自己的身價,因此趁伏爾泰病篤之機,企圖從中撈點油水。 一天,一個神甫鬼鬼祟祟地竄入伏爾泰的病房,要求伏爾泰作臨終懺悔。伏爾泰雖然不是無神論者,而是自然神論者,但他一貫與教會勢不兩立。他深知這位神甫的來意,毫不客氣地把他打發走了。 沒過幾天,又有一位叫莫雷的修道院長重演故伎。伏爾泰一見他進來,便問: 「神甫,您從何處來?」 「啊,先生,我從上帝那裡來!」 「真的?您能給我出示上帝的詔書嗎?」 伏爾泰雖重病在身,但仍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他特有的辛辣諷刺,無情地揭露這些「披著僧衣的豺狼」的丑惡嘴臉。 5月12日,伏爾泰不住咯血,體溫急劇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看到自己的老朋友這般受苦,給他送來了阿片酊。伏爾泰糊里糊塗,竟把這種葯效顯著的鎮靜劑全喝下去了。三個神甫趁他昏迷之際闖了進來,待他稍為清醒後,問他是否承認基督的神聖。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本來已作了否定的回答,一聽見「基督」「神聖」這兩個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個驚人的動作撐起病體,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說:「讓我安靜地死去吧」。 臨終前,伏爾泰對自己的後事做了囑咐: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說,上帝讓他上天堂,他就從教堂這邊上天堂;上帝讓他下地獄,他可以從棺材的另一頭悄悄溜走[1]。 1778年5月30日晚上11時,伏爾泰與世長辭。反動教會對這位褻瀆宗教的宿敵恨之入骨,下令連夜將他的屍體運出巴黎,棄之荒冢。 可是,伏爾泰在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功績是抹殺不了的。他大半生被公認為人民的領袖和導師。他的思想和學說將教育好幾代人,為反封建斗爭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大革命武裝了法國人民的頭腦。 1791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他的遺體被遷葬在巴黎先賢祠,並補行國葬,墓在盧梭的旁邊,他的心臟,被裝進一隻盒子,存放在巴黎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