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為什麼不從加來海峽進攻英國

法國為什麼不從加來海峽進攻英國

發布時間:2022-06-26 22:37:01

㈠ 我聽同學說法國統治過英國`是不是有這回事

有這回事
諾曼底公國本身是法國國王查理三世(昏庸者)於911年為與入侵並占據加來海峽一帶的諾曼人妥協而建立的,第一任公爵是諾曼人領袖羅洛。但是在理查二世公爵第一個正式自稱為公爵之前,歷任統治者實際上仍然是使用著北歐傳統的貴族稱號雅爾(Jarl)作為自己的頭銜。1066年,諾曼底公爵吉約姆二世(即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蘭,從此諾曼底公爵之位一直由英格蘭王室成員擔任。
所以是法國人統治英國

㈡ 英法之間的海峽

英吉利海峽,又名拉芒什海峽,是分隔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峽。海峽長560公里(350英里),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國的多佛爾與法國的加來隔海峽相望。
英吉利海峽(包括多佛爾海峽)實際上是分割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的狹窄淺海,也是歐洲最小的一個陸架淺海。原歐洲大陸和大不列顛島相連,海峽是在阿爾卑斯造山運動中發生斷裂下沉,被海水淹沒而成。時至今日海峽地區仍在緩慢沉降。海峽兩岸平直陡峭,多島嶼。海底多是河流帶來的砂礫沉積物和岸壁崩落的碎石。
英吉利海峽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於英格蘭與法國之間,西南最寬達240公里;東北最窄處直線距離33.8公里,即從英國的多佛爾到達法國的加來,多佛爾到加來這部分海峽是英國海峽協會認可的橫渡區域。多佛爾到加來的距離雖然不到渤海海峽的1/3,然而,其難度並不是單純以距離衡量的。英吉利海峽的平均水溫為13.6攝氏度。
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是世界上海洋運輸最繁忙的海峽,戰略地位重要。國際航運量很大,每年通過該海峽的船舶達20萬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峽之冠。歷史上由於它對西、北歐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曾起過巨大的作用,人們把這兩個海峽的水道稱為「銀色的航道」。
地質
沉積物,主要是砂礫和陡崖崩落的石塊,有些地段是裸露的白堊紀和更晚年代的緻密岩層。多佛爾海峽兩側海岸都由白堊系岩層組成,岸壁陡峭,極其險峻。兩岸岩石受海水沖刷,使岸壁崩落,海岸後退。據統計,海峽寬度每100年約增加1米。

㈢ 法國和英國什麼時候打過仗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占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 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英國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46 年8月,雙方在克雷西會戰,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1347年攻佔法國的加來。1356年9 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眾臣被俘,英藉此向法國索取巨額贖金。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約》,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
1364年,王子查理繼位,稱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為了奪回失地, 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1369年起連續發動攻勢,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佔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游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㈣ 海峽群島:與法國海岸近在咫尺,為什麼卻是英國的領土

▲以農業為主的澤西島,其每平方英里土地卻擁有近50億美元的資產

㈤ 在歷史上,英國和法國鬥了上千年,為啥法國總是吃虧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國的綜合國力一直不如英國,所以即使斗爭了上千年法國依然在英國面前討不到便宜。在歷史上,英國和法國可謂是人盡皆知的一對歡喜冤家,兩個國家關系好的時候真的可以用穿同一條褲子來形容。而兩個國家關系不好的時候,陸陸續續的戰爭也是持續了很多年。至於法國為什麼千百年來一直斗不過英國,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就是英國的海軍非常的強大,在與法國的戰爭中進可攻退可守,占據了戰爭的主動權。由於英國是一個四面被大海包圍的國家,所以英國的海軍發展的比較迅猛。再加上英國和法國之間隔了個英吉利海峽,所以英國一直用海軍的優勢來攻擊、騷擾法國。這樣的話應該就佔了很大的便宜,法國打不過也是情理之中。

㈥ 百年戰爭中,為什麼法國不奪回加來港

加萊易守難攻而且比加斯科涅更容易得到增援,而且周邊絕大部分領地都被勃艮第控制。當時要攻克它很大概率會轉變為一場長期封鎖戰。這需要龐大的軍隊 穩定的補給線 和足以阻遏敵人的海軍艦隊 也意味著巨額的資源耗費。當時法王與勃艮第公爵的關系是貌合神離,以往圍攻加萊的戰役大多由勃艮第公爵們組織,而且當時法軍還有新奪下的漫長海岸線要防禦 ,因此對加萊這塊總是心不在焉。 此外 ,南邊的義大利事業已經開啟 ,它很快也牽制了王室的一部分精力。

㈦ 英國為什麼和法國是世仇

㈧ 英國和法國之間的海峽

英吉利-多佛爾海峽
英吉利-多佛爾海峽由英吉利海峽(法稱拉芒什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法稱加來海峽)組成,位於歐洲大陸和大不列顛島之間,是溝通北海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海峽總長約600公里,以法國塞納河口到英國南岸朴次茅斯為界,西南是英吉利海峽,東北為多佛爾海峽。海峽東窄西寬呈喇叭形,最窄處僅33公里,最寬處則達180公里。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這兩條海峽,實際上是—條,但歷史上一直分為兩個海峽。
大不列顛島與歐洲大陸,原是連在一起的。後來,受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的影響,海峽附近發生褶皺和斷裂,從此以後,海峽地區不斷下沉,海水也就進入海峽,把不列顛島與歐洲大陸分開,成為現今的海峽。海峽底部主要是砂礫和岩石。海峽西南開口寬闊,呈喇叭形,從大西洋進採的潮水能量,很快集中起來,強大的潮流造成高達6米高的巨浪,也形成了巨大的潮差。法國的聖馬洛灣和松姆河口的潮差可達12米高。朗斯河口最大潮差高達13.5米,世界第一大潮汐電站朗斯電站就建在這里。強大的潮流和巨浪,拍擊和沖刷著岸壁,岩石崩落,海岸後退。據統計,海峽寬度每年約增加1米多。

海峽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的影響,氣候冬暖夏涼,終年濕潤多雨和霧,晴朗天氣很少。這里的法國沿岸,每年約200多天是陰雨天,雨量為800多毫米;英國沿岸因受山地阻擋,每年也有150多天下雨。由於北方冷空氣與溫暖洋面相會,終年多霧,霧季達6個月以上。

海峽資源豐富,盛產鯡魚、青魚、比目魚。礦藏有石油、天然氣。海洋潮汐能約8000萬千瓦,約佔世界總潮能的5%。1966年建成的法國朗斯潮汐電站,年發電量達5.44億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電站。

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是歐洲到美洲、非洲航線的必經之路。它在歷史上,曾經對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起過重大作用,俗有「銀色航道之稱」。海峽兩岸港口密布,工業發達。英國的朴利茅斯、安南普敦、多佛爾;法國的瑟堡、勒阿佛爾、加來和敦刻爾克等,都是著名的港口和工業城市。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是國際航運最繁忙的水道。每年通過海峽的船隻達12萬艘次,居世界各海峽之首。長期以來,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來往,主要靠海峽兩岸輪渡,航運縱橫交錯,十分擁擠不便。早在1802年,法國工程師馬悌厄曾向拿破崙建議,在多佛爾海峽開鑿海底隧道。以後,也有不少人舊事重提,但始終未能實現。近些年來,過往海峽人員越來越多,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以後,來往更加繁忙。輪渡人員每年多達500多萬,車輛超過100萬輛。1973年7月,英法兩國達成協議,共同開鑿多佛爾海峽的海底隧道。這條歐洲海底隧道,於1987年開工,1991年6月28日全面開通。工程耗資170億美元。在歷時4年的施工中,先後有6名英國人和2名法國人為隧道的建設而捐軀。隧道全長53公里,由一條中央服務隧道和南北兩條鐵路隧道組成。西起英格蘭的莎士比亞山崖,經過海底下62米深處,一直延伸到法國的桑加特。隧道投入運營後,大大縮短了由英國到歐洲大陸的時間,每l0多分鍾就有一列高速火車往返,乘車只需35分鍾就可穿越海峽。

㈨ 二戰時期德國佔領了法國,為什麼就佔領不了英國

1,英國與歐洲大陸相隔英吉利海峽,德國想佔領英國就必須在海戰中戰勝英國,然後穿過英吉利海峽在英國本土登陸。可惜英國海軍遠比德軍強大,德國無法戰勝英國海軍。
2,海軍無法取勝,陸軍無法登陸,只有進行空戰,德國戰機多次轟炸英國,雙方激烈交火,德軍未能佔到便宜。
3,敦刻爾克大撤退,有生軍力大批量轉移到英國,英國軍力比較強大,有抵抗的力量。法國戰敗後政府投降,而英國卻拚死抵抗。
德國也擔心兩線作戰,此時蘇聯做出大雷雨計劃,該計劃攻擊德國,德國為防備兩線作戰,只能暫時放棄已經不是重要敵人的英國,搶先下手攻擊蘇聯。

㈩ 在中世紀得時候法國和英國百年戰爭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國的其它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系(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見騎士軍)組成。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扎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游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斗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點評: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閱讀全文

與法國為什麼不從加來海峽進攻英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