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菜的烹飪方式
法國菜的烹調方法很多,幾乎包括了西菜所有的近20種烹調方法。一般常用的烤、煎、燴、焗、鐵扒、燜、蒸等。
隨著人們對菜餚要求的不斷變化,法國菜的口味、色彩、調味也在不斷發展。法國菜的口味偏於清淡,色澤偏竽原色、素色,忌大紅大綠,不使用不必要的裝飾,追求高雅的格調。湯菜尤其講究原汗原味,不用有損於色、味、營養的輔助原料。以普通的蔬菜醬湯為例,要求將蔬菜全部打碎成細茸狀與湯一起煮,這樣能使湯的本味純正,又能增加湯的濃度。
又如番茄醬,在西菜中作為一種調料,使用得比較廣泛。但在現代法國菜中,番茄醬用得較少,而是用大量新鮮西紅柿用油煸炒後來代替番茄醬,突出了菜的原色、原味。
特別突出的是,法國菜重視沙司的製作。沙司實際上是原料的原汗、調料、得料和酒的混合物。原料新鮮,沙司味美,才能做好菜。
Ⅱ 做西餐一般都需要哪些調料
做西餐的調料有成千上萬種,根據西餐廳的菜式和定位又有所不同。
主要的有
(一)西餐肉製品如:培根、火腿、腸類、熱狗腸、比薩頂料、火雞、牛柳、T骨、其他熟製品
(二)西餐奶油乳酪:奶油、淡奶油、乾酪、芝士片、芝士碎、芝士粉、黃油、乳酪、瑪斯卡布尼、馬蘇里拉、車達芝士
(三)西餐調味香料:皮薩草、羅勒葉、迷迭香、香芹片、胡椒粉、咖喱粉、姜黃粉、馬祖林、他利干、辣椒粉等
(四)意麵類:直面、螺紋面、蝴蝶面、斜切面、貝殼面、小彎通等
(五)醬類:蛋黃醬、沙拉醬、千島醬、凱撒醬
(六)番茄類:番茄沙司、番茄醬、番茄膏、番茄汁、去皮茄;
(七)罐頭類:菠蘿、黃桃、熱帶雜果、蘑菇、玉米、橄欖、紅腰豆、三角豆、藍霉、青豆、金槍魚等
(八)其他:醋類、果醬果粉果汁類、可可咖啡類、酒類、麵粉類、橄欖油類、芥末類及其他配料
西餐調料品種不記奇數,具體可上各西餐網站如xican365、西餐網等查詢
Ⅲ 西餐中常用的香料有哪些
西餐中的烹飪原料與中餐大部分相同,但西餐常用的乳品類 調味品 香料類與酒類與中餐有很大的差異。
在西餐烹飪中,乳及乳製品是不可或缺的輔助原料。主要有:奶粉 淡奶 煉乳 奶油 黃油 酸奶 乳酪等;
調味品有醋 芥末 泡菜 芒果或菠蘿酸辣調味品 辣椒油 番茄醬 辣椒醬汁 芳香調料 牛肉汁調料 胡椒粉 咖喱粉等;
常用調料:香葉茴香子 羅勒 細香蔥 檜樹果 牛主屬植物 歐芹 藏紅花 豆蔻 洋蘇葉 麝香草 薄荷 迷迭香 丁香 蒔蘿 茵陳蒿 黃 肉桂粉 紅辣椒面等。
烹飪用酒:麥台酒 麥色拉酒 泡特紅葡萄酒 白蘭地 雪利酒白葡萄酒香檳酒 朗姆酒 利口酒等。
4、羅勒
羅勒,是唇形目、唇形科、羅勒屬植物,為葯食兩用芳香植物,味似茴香,全株小巧,葉色翠綠,花色鮮艷,芳香四溢。原生於亞洲熱帶區,對寒冷非常敏感,在熱和乾燥的環境下生長得最好。
嫩葉可食,亦可泡茶飲,有驅風、芳香、健胃及發汗作用。可用做比薩餅、意粉醬、香腸、湯、番茄汁、淋汁和沙拉的調料。許多義大利廚師常用羅勒來代替比薩草。也是泰式烹旺中常用的調料。乾燥羅勒可以和薰衣草、薄荷、馬郁蘭、檸檬馬鞭草共3大匙製成解壓花草茶。
5、月桂葉
月桂葉(bay leaf 亦作laurel leaf)樟科(Lauraceae)常綠樹甜月桂(Laurus nobilis)的葉。受歡迎的香料,用於腌漬或浸漬食品,又用於燉菜、填餡及魚等。味芬芳,但略有苦味。
月桂為樟科月屬常綠小喬木,烹調中取其葉片作調味品。月桂葉雖也稱桂葉,但與肉桂樹的桂葉、桂花樹的桂葉均不同,它屬於西餐調料,罐頭配料,身價遠高於肉桂樹葉與桂花樹葉。
Ⅳ 介紹一下法國的飲食文化
1、法國的飲食往往與藝術相關:法國人通常將美食和藝術結合起來,飲食和藝術相輔相成,互相滲透。國主廚一般都經過專業的訓練,他們不僅具備一般廚師的技術,也具有藝術家的天賦。例如在顏色上追求美感,要求百汁百色,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在滿足人們味覺的同時,也給人心靈的觸動,使客人流連忘返。
2、法國的飲食追求浪漫情調:法國人天性具有浪漫的情懷。法國人特別講求用餐時的環境,比如幽幽的燭光、精美的餐具、典雅的環境等等。無論是高檔的,還是低檔的餐廳,都是經過精心准備的,大都能滿足用餐者的心理需求。餐廳本身也講究空間的效果,服務非常到位。
3、飲食的烹調方式:法國有其獨特的烹調方法,以其美味可口出名,且菜餚種類繁多。義大利對法國烹飪發展所做的歷史貢獻是不可替代的,義大利元素對法國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影響。
4、法國飲食文化的特點:每一道菜和飲料,與「藝術」是分不開的。晚餐前的開胃酒是不可缺少的。在吃飯時候,酒的類型,甚至顏色都非常講究。點肉類食品時候用紅酒。吃魚和海鮮喝白葡萄酒,飯後喝一點白蘭地酒。不同的酒用的酒杯也是不同的。
5、講究調料:法國菜十分講究調料,常用的香料有:百里香、迷迭香、月桂(香葉)、歐芹、龍蒿、肉豆蔻、藏紅花、丁香花蕾等十多種。法國菜中胡椒最為常見,幾乎每菜必用,但不用味精,極少用芫荽。
調味汁多達百種以上,既講究味道的細微差別,還考慮色澤的不同,百汁百味百色,使食用者回味無窮,並給人以美的享受。法國菜具有選料廣泛、用料新鮮、裝盤美觀、品種繁多的特點。菜餚一般較生,還有吃生菜的習慣。
法國料理,即法國菜,是西餐中最知名的菜系,講究憑借其對材料的認知及靈活運用,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佳餚美食,這就是法國菜引以自豪的地方。
法國菜精益求精,將以往的古典菜餚推向新菜烹調法,並相互借鑒運用,調制的方式講究風味、天然性、技巧性、裝飾和顏色的配合。
法國料理的精神在於突出食物的原味,所以當法國師傅在做料理時,他所加進的任何調味料、配菜,甚至於搭配的酒,都只有一個目的:把主要食材的原味給襯托出來。
法國是世界上盛產葡萄酒、香檳和白蘭地的國家之一,法國人對於酒在餐飲上的搭配使用非常講究。如在飯前應飲用較淡的開胃酒。
食用沙拉、湯及海鮮時,飲用白葡萄酒;食用肉類時飲用紅酒;而在飯後飲用少許白蘭地或甜酒等。據說法國人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在歐洲國家中最低,就歸功於葡萄酒。
法國菜源自於義大利菜,而義大利文化傳承於古羅馬帝國,因此義大利人對於食的文化與烹調技藝,是累積了數千年的經驗,才居於主流的地位,而文藝復興時期,烹調技藝更達到了尖峰期。
而法國的烹調技術會如此的精進,甚至取代義大利菜的主流地位,那是因為法國有了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還有一張好吃的嘴、一個挑剔的胃、一雙精巧的手、一個聰明的頭腦,才能從義大利菜的精隨中創造出自己的風格,享譽國際。
Ⅳ 什麼是法餐
法餐,就是法式大餐。
法國人一向以善於吃並精於吃而聞名,法式大餐至今仍名列世界西菜之首。法式菜餚的特點是:選料廣泛(如蝸牛鵝肝都是法式菜餚中的美味),加工精細,烹調考究,滋味有濃有淡,花色品種多。
法國大餐的名菜有:
法式茶烙餅、紅汁黃瓜、冰凍茄丁、巴黎捲心菜、酸辣肚絲、核桃雞湯、中法雙松、雞肉丸於湯、法國蕎麥煎餅、豬肉凍子、酸甜萵筍、面殼腸子、菠蘿萵筍、桔香法式吐司、法式蘑菇蛋卷、菠菜乳酪焗生蚝、蘆筍濃湯、鵝肝溫沙拉、瓤餡雞肉餅、法式蝸牛、法式拌菜;
法式火焰薄餅、法國白酒田螺、法國蕎麥煎餅、法式洋蔥湯、法國鵝肝醬煎鮮貝、法式魚卷、雞肉丸子湯、檳榔排骨鍋、海帶芥末沙司、馬乃司拌萵筍、白菜薄荷、束法雞、芥末拌黃瓜、洞房喜湯、草莓黃瓜;
馬賽魚羹、鵝肝排、巴黎龍蝦、紅酒山雞、沙福羅雞雞肝等。
法國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1、注重烹調火候,講究菜餚的鮮嫩,強調菜餚的質量。
2、口味:一般喜肥、濃、鮮、嫩,偏愛酸、甜、鹹味。
3、食品:主食為米飯或麵粉,愛吃點心;副食愛吃肥嫩豬肉、羊肉、牛肉,喜食魚、蝦、雞、雞蛋及各種腸子和新鮮蔬菜,偶爾也願品嘗些新奇的食物,如蝸牛、蚯蚓、馬蘭等;喜用丁香、胡椒、香菜、大蒜、番茄汁等作調料。
4、製法:對煎、炸、燒、烤、炒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5、菜譜:很欣賞紅燒鱖魚、宮保肉丁、脆皮炸雞、炒蝦球、銀芽雞絲、菠蘿火雞、拔絲蘋果等風味菜餚。
6、水酒:對酒嗜好,尤其愛飲葡萄酒、玫瑰酒、香檳酒等,一般不能喝或不會喝酒的人也常喝些啤酒;通常他們慣用的飲料還有礦泉水、蘇打水、橘子汁以及紅茶或咖啡等。
7、果品:法國人愛吃水果,尤其對菠蘿格外偏愛,蘋果、葡萄、獼猴桃等也是他們愛吃的品種:乾果喜歡葡萄乾、糖炒栗子等。
Ⅵ 法國料理的料理三寶
(TRUFFE)
松露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黑色的,顆粒較大,多生長在森林地底下7公分的地方,以法國佩里戈爾(RERIGORD)省所產的品質最佳。另一種是白色的,顆粒較小,產量較少,主要產於義大利。松露以野生者珍,其品質最佳。松露的採收方法十分特別。據資料記載,早在17世紀,人們就流行訓練小豬來尋找松露的蹤跡,因此在小豬剛生下後,偶爾會以品質較差的松露來訓練小豬嗅覺的敏銳度。不過一般人還是偏向讓母豬採收松露,主要是因為母豬的個性較為穩定。但這樣總還存有一定風險,後來就改用狗代替母豬尋找松露。而人工尋找松露的方法,一般只要在清晨結霜的林地上,看到有圓形直徑約20公分無霜覆蓋的地方,有蠅蟲在上面飛來飛去,就是松露生長之處,因為菌菇類生長的溫度會融化清晨地表的薄霜。松露的生長極為不易,通常一隻2—4公分大的松露,需栽種6—7年的時間,而一個地方如果曾經生長過松露,該處的上地就會因松露己將土地中的養分全部吸收殆盡而變得十分貧瘠,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再生長其他東西,因而松露之珍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松露的盛產季節是11月底至2月底之間,夏日產的松露品質較差。對松露的選擇十分講究,以外觀完整.色澤呈暗褐色、表面肉質厚實並無松軟的感覺為佳,且表皮類似荔枝般粗糙,切開後肉面上有色絲狀紋路者更佳。 法式料理中,對松露的保存和使用是非常講究的,因為松露採收後會很快失去美味。回此,購買到的新鮮松露一定要盡快放入密閉的玻璃罐內保存,而法國人為防止其香味的散失,則把它埋在生米或生蛋中,並置於溫度較低處保存,即使如此,也只能維持10天左右。因而,對一位老饕來說,能品嘗到法國大菜中的松露菜品,實乃一生之快事。
由干松露的珍貴以及它具有濃郁獨特的香味,所以通常會單獨食用。在法國料理中,多半
配以生菜沙拉同食,也可用它來炒雞蛋,或用米煮奶油飯,有時也常常用來作為牛排、海鮮類菜品的配料,主要是增進這些菜品的鮮美滋味。可見,松露在法式料理中的用量並不太大,但用途卻非常廣泛,很多的菜品都配有松露以調味。實際上,在法國,松露是作為類似一種鮮味調味品來使用的。 (Caviar)
提到魚籽醬,一般人總以為所有的魚卵製成的醬都叫魚籽醬,但事實並非如此,只有用鱘
魚的卵製成的醬才能被稱做魚籽醬。魚籽醬最著名的產地在歐洲內海,伊朗、俄羅斯的鱘魚算是最好的上品,當然在我國黑龍江地區也有生產。魚籽醬一般分三個等級:
BELUGA的顆粒大且結實,呈金灰黑色,口感滑嫩,屬上等;
OSCEETRE的顆粒中等,呈淺黑色,口感柔 軟;
SEVRUGA的顆粒則較小,呈黑色口感綿軟,品質較次。 據記載,早在18、19世紀,俄羅斯王朝的皇親國戚就經常以魚籽醬作為餐前的開胃菜,食用時配上一杯伏特加酒,其味美不可言喻。後來,魚籽醬傳到了歐洲,歐洲人將魚籽醬與一種形狀類似我國的「銅鑼燒」,但較薄。咸口味的蛋白薄餅,配上酸奶油.檸檬汁、洋蔥末一起食用,風味尤佳。值得注意的是,食用時,魚籽醬不可用鐵器.銀器等材料的餐具舀取,只能用天然材料加工成的餐具(據說與保持魚籽醬的風味特色有關),如貝殼、玳瑁等舀出,然後再配上伏特加、香擯或白葡萄酒。在法式料理中,魚籽醬除了作餐前菜享用外,還經常用在主菜的料理上,尤其是與各式海鮮搭配食用更為適合,如『韃靼(將鮮活原料——多用海鮮魚類——加工成近於丁狀和泥茸狀之間的狀態,並配以調味料生食的意思)鮮魚配魚籽醬就是極為典型的代表。但這類菜品需置放在室溫或低溫狀態下,切不可加熱,否則魚籽醬中的蛋白質硬化而使魚籽醬的美味盪然無存。這類菜品的鮮美滋味往往在低溫下才能體現出來,因此,製作這類菜品時,連盤子也要事先冰冷處理,就是為求冰個徹底,盡展其美味。此外,在法國湯菜中也常用魚籽醬作配料,無論是冷湯或熱湯,如「乳酪番茄魚籽醬湯」(冷)、「雪莉牛尾魚籽醬濃湯」(熱)即是。但需提醒是,魚籽醬本身約含2%一3%的鹽分,因而在用魚籽醬烹制菜品時,應考慮到這一因素。
(FoieGras)
在法語中,「Gras」有頂級的意思,鵝肝在法國菜中的地位可見一斑。這道名菜將法國菜的浪漫推到了極至,更有人表示,鵝肝是最適合女人的一道西菜。
法國鵝肝的吃法通常是用小火微煎後,佐以波特酒或深色的醬。另一種吃法需要經過「特殊處理」,這種混合了別的材料的鵝肝通常在煮熟後冷卻,再切片成冷盤,也可淋上調味醬享用。一般在處理這種鵝肝時會加入的材料包括白蘭地(cognac)、蘋果白蘭地(Armagnac)、波特酒(port)和松露(truffles)。
選材講究這道名菜的原料來之不易,首先是精心挑選在春天出生的鵝,用混合了麥、玉米、脂肪和鹽為主的飼料進行「填鴨式」喂養,每天填塞至少1公斤的飼料,時間長達至少4周,直到鵝的肝被撐大為止。這些鵝肝一般重達700公克至900公克。
此外,鵝肝的顏色也很重要,受傷或有損壞的鵝肝是不被採用的,只有那些純鵝或鴨肝才能被稱作「FoieGras」。
然而,即便挑選了合格的鵝肝,保存鵝肝也是重要環節。據悉,一般情況下,新鮮鵝肝只能保持24小時,保存溫度在0度到2度之間。
德大特色德大的鵝肝在製作時,選用蘋果做配料。蘋果是西餐中常用的配料,用於去除西餐中的油膩,經過特殊處理後,蘋果會散發出一種特殊的香味,酸中帶甜。
烹飪技巧如此嬌貴的鵝肝對於廚師的烹飪技巧要求頗高,火候掌握更是一大考驗。德大廚師在烹制鵝肝時有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在小火微煎鵝肝時,廚師只能將鵝肝翻一次面,這樣充分保證了肉質的鮮嫩和營養價值。
Ⅶ 西餐用哪些香調料
在西餐烹飪中,乳及乳製品是不可或缺的輔助原料。主要有:奶粉 淡奶 煉乳 奶油 黃油 酸奶 乳酪等; 調味品有醋 芥末 泡菜 芒果或菠蘿酸辣調味品 辣椒油 番茄醬 辣椒醬汁 芳香調料 牛肉汁調料 胡椒粉 咖喱粉等; 進口調料 阿QQ西餐味業 西餐烘焙原料進口果醋 常用調料:香葉 茴香子 羅勒 細香蔥 檜樹果 牛主屬植物 歐芹 藏紅花 豆蔻 洋蘇葉 麝香草 薄荷 迷迭香 丁香 蒔蘿 茵陳蒿 黃 肉桂粉 紅辣椒面等。 烹飪用酒:麥台酒 麥色拉酒 泡特紅葡萄酒 白蘭地 雪利酒 白葡萄酒 香檳酒 朗姆酒 利口酒等。 一、馬乃司少司 二、法國少司 三、千島少司 四、醋油少司 五、風味水果少司 六、黃油醬 七、薄荷少司 八、大蒜少司 九、綠色調料汁 十、安德魯斯汁 十一、莫斯科汁 BG十二、韃靼汁
做西餐的調料有成千上萬種,根據西餐廳的菜式和定位又有所不同。 主要的有 (一)西餐肉製品如:培根、火腿、腸類、熱狗腸、比薩頂料、火雞、牛柳、T骨、其他熟製品 (二)西餐奶油乳酪:奶油、淡奶油、乾酪、芝士片、芝士碎、芝士粉、黃油、乳酪、瑪斯卡布尼、馬蘇里拉、車達芝士 (三)西餐調味香料:皮薩草、羅勒葉、迷迭香、香芹片、胡椒粉、咖喱粉、姜黃粉、馬祖林、他利干、辣椒粉等 (四)意麵類:直面、螺紋面、蝴蝶面、斜切面、貝殼面、小彎通等 (五)醬類:蛋黃醬、沙拉醬、千島醬、凱撒醬 (六)番茄類:番茄沙司、番茄醬、番茄膏、番茄汁、去皮茄; (七)罐頭類:菠蘿、黃桃、熱帶雜果、蘑菇、玉米、橄欖、紅腰豆、三角豆、藍霉、青豆、金槍魚等 (八)其他:醋類、果醬果粉果汁類、可可咖啡類、酒類、麵粉類、橄欖油類、芥末類及其他配料 西餐調料品種不記奇數
Ⅷ 法式大餐的特點
法國人飲食特點
對晚餐較重視。愛喝葡萄酒、牛奶、紅茶等。到飯店喝咖啡和吃水果吃雪糕。愛吃牛肉、羊肉、雞、魚、蝦、雞蛋、各種燒腸子等。各種蔬菜都愛吃。愛飲清湯,愛吃水果(特別愛吃菠羅)。
在吃正式的法國餐館吃飲,餐具、酒具的配合使用都是一絲不苟的。吃甚麼樣的菜用甚麼樣的刀叉,是很有研究的,所以每人面前都選了兩三套。酒杯也是一樣,因為在這里吃食與喝品配搭是一藝術。習慣上,餐前要喝一杯開胃酒;用餐過程中,如果吃肉要配干紅葡萄酒;吃魚蝦一類的海味,要喝乾白葡萄酒;餐後有些人還喜歡喝一點白蘭地地一類的烈性酒。每種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看著高矮胖瘦好幾個酒杯放在跟前,還真證不勝酒力的?不過好在這里不講究感情深,一口悶。席問大家邊吃邊聊,酒只是起到助興和調節氣氛的作用,卻頻頻舉杯,卻都淺到即止。保持餐桌上愉快的氣氛,但又不至於過分喧鬧。
法國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1、注重烹調火候,講究菜餚的鮮嫩,強調菜餚的質量。
2、口味:一般喜肥、濃、鮮、嫩,偏愛酸、甜、鹹味。
3、食品:主食為米飯或麵粉,愛吃點心;副食愛吃肥嫩豬肉、羊肉、牛肉,喜食魚、蝦、雞、雞蛋及各種腸子和新鮮蔬菜,偶爾也願品嘗些新奇的食物,如蝸牛、蚯蚓、馬蘭等;喜用丁香、胡椒、香菜、大蒜、番茄汁等作調料。
4、製法:對煎、炸、燒、烤、炒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5、菜譜:很欣賞紅燒鱖魚、宮保肉丁、脆皮炸雞、炒蝦球、銀芽雞絲、菠蘿火雞、拔絲蘋果等風味菜餚。
6、水酒:對酒嗜好,尤其愛飲葡萄酒、玫瑰酒、香檳酒等,一般不能喝或不會喝酒的人也常喝些啤酒;通常他們慣用的飲料還有礦泉水、蘇打水、橘子汁以及紅茶或咖啡等。
7、果品:法國人愛吃水果,尤其對菠蘿格外偏愛,蘋果、葡萄、獼猴桃等也是他們愛吃的品種:乾果喜歡葡萄乾、糖炒栗子等。
「法國人飯前用一個小時來品嘗開胃酒,就著一些橄欖和小餅干,當他們真正坐下來吃的時候,就沒有那種強烈的飢餓感了。」 而且在吃每一口食物的間隙,都要停頓無數次,進餐時那種輕松愉悅的氣氛,以及對食品的品味和贊美,幫助他們輕松地保持身材,
法國女孩子的食物都是小份的。典型的法國烘製的牛角麵包重量都是30克多一點,而美國產的這種麵包幾乎有60克的分量,換句話說,法國女孩子的胃已經習慣了攝入少量的食物。
法國女性非常熱忱地對待正餐,一般在下午兩點之前攝入的熱量佔一天總量的的60%,隨後是一頓簡單的晚餐。而在中國,人們經常一整天都在餓著自己,在晚飯的時候,卻是吃得又好又飽。因為法國人午餐吃得很滿足,因此不需要隨時吃零食,這也幫助他們控制了體重。
法國人對吃的講究程度不亞於中國人。他們常常津津樂道於在哪個餐館吃得如何好,又在哪條街上新開一家什麼餐廳,一定要去吃一次雲雲。在接受吃的文化方面他們又是很開通的,只要是美味,無論是義大利的、西班牙的,還是北非或中國的,一概照單全收。但一說起法餐,那絕對是「非我莫屬」。只有同中國人在一起時,他們才會稍稍顯出謙遜的態度,說是「我們法餐中餐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大飲食」。你看,居然想同中餐平起平坐。
法國人不僅講究吃的內容,還講究吃的環境和吃的情趣。
除了貓狗肉不考慮之外,肉食也可謂品種繁多,有大家熟知的蝸牛、青蛙腿、馬肉,加上一般傳統肉類;海鮮更不在話下:生蚝,龍蝦,螯蝦,蜘蛛蟹及各種海貝;魚類主要為海魚,最走俏的有海魴、狼魚、鰨魚、大菱鮃及一些譯不出名字的魚,而吃熏大馬哈魚則為聖誕節傳統之一。會打獵的人還講究吃山鷸,是一種體形不大的鳥,卻渾身都是肉,肉質極鮮。
肉類的作法大多為燉、烤和煎。總的來說,他們沒有「炒」這個概念,有也只是煮的前奏。所以法餐可提前做好,不象中餐為了保持鮮嫩,總要在最後關頭下廚操勺。他們用的佐料基本上都是一些「草」,常用的有小蔥、百里香、香芹、月桂等。正如中餐佐料不止有醬油醋,法餐中也有五花八門的各類調料,如黃油、牛奶、奶油、雞蛋等,也能配成各式各樣的口味,就看他如何選配及操作了。最有代表性的吃法為煎牛排,分三種狀態,第一為半生不熟,僅煎幾秒鍾便上桌,切開後仍血淋淋的,有人為此大快朵頤,中國人會望而生畏;第二種為帶血狀,比前者多煎十幾秒;第三種為基本熟狀。吃時完全視各人口味選其需要的狀態。
法國人吃的青菜品種絕沒有中國的多,且大部分都生吃,其它都是西洋菜的模式:大而無味,也正好適應法餐的作法。人們漸漸地也用一些外來的佐料,如咖喱和生薑等。法國人認為生薑有壯陽的功效,所以接受起來十分容易。另外大白菜,豆芽也開始慢慢流行開來。他們對蔬菜的作法同中餐正好相反,沒有中間狀態:不是生吃就是煮得爛爛的。生吃的有各種生菜、甜紅蘿卜、西紅柿和黃瓜等。象煮得爛爛的就有什麼菠菜泥或悶煮各種菜,連扁豆都煮得軟軟的。
甜食更是五花八門,能看得你流了口水不說還非得買來嘗嘗不可。做甜食的佐料無非也就是黃油奶油牛奶麵粉雞蛋再加上糖而已,如配上各式水果或巧克力或香草等就做成了式樣不同的糕點。有愛好者大多數情況下在家裡自製點心,一點也不比外面買的差,甚至更好。
吃飯時客廳的氣氛及裝飾是要講究的,主人一定要事先將客廳精心布置一下,插上鮮花,晚間則打上柔和的燈光,大餐桌鋪上燙好的桌布和布餐巾,再擺上精美的瓷製餐具。最好的當屬里莫日的瓷器,潔白的細瓷點綴上精緻的花紋,顏色也配得恰到好處,講究的人家要擺上銀制刀叉和水晶杯。酒杯視各家情況一至三隻不等。一般為兩只,包括酒杯和水杯,有三隻的就考慮到紅、白葡萄酒了。遇有重大場合,飯後要開香檳酒,又是另一隻杯子。順便說一句,法國香檳酒是香檳地區產的帶汽白酒,與中國的小香檳不可同日而語。受法國人邀請時,千萬別以為「隨便來點香檳」就行了,因這種酒實在不是隨便喝的。
刀叉餐具的講究看過電影《泰塔尼克號(TITANIC)》的人一定有所領教,初一看真能嚇一跳:盤子的兩邊左右各擺三至四副刀叉,杯子有大中小三號。那是最為講究的一種,一般情況擺上一、兩副刀叉就夠了。如吃海鮮更是熱鬧,有各式各樣的工具,你若不大幹一場都覺得對不起它們。一般的規矩是每上一道菜先從最外面的刀叉用起,隨用隨撤,到後來就好辦了。大號杯子用於喝水,其它用於紅白葡萄酒。大勺只用於喝湯或公用;小勺又有甜食和咖啡之分,後者較前者小一號。如是在家中用餐,如此一頓飯下來鍋碗杯勺可夠洗一通的,幸好有人發明了洗碗機。
吃飯的程序是:首先喝開胃酒,以酒精濃度較高的酒為主,同時吃點小咸餅干,等於是讓胃適應一下。然後全體上席,第一道菜通常是冷拼、熱菜餅或海鮮,用一隻中淺盤子;如第一道為湯,就得用深盤子加上大勺。無論吃什麼,這第一隻盤子總要撤下。隨之而來的主菜用大淺盤用餐,至少包括兩個熱菜,一葷一素,有時會有米飯或面條,屬於配菜。主食永遠是法式麵包。等所有的人將食物都盛到自己盤中後,女主人拿起刀叉並說「祝大家好胃口」,客人方可開始。有時客人不懂規矩先動手也是有的,這時女主人便立即不動聲色地拿起刀叉,以不顯得客人失禮。熱菜之後是乳酪間或加拌生菜,換上一小淺盤,然後就是飯後甜食加咖啡或茶。最後,有時主人還建議喝消化酒,其酒精濃度比開胃酒更高一點。常常有外國人不懂法國人的對酒的講究,將開胃酒在用餐時倒給客人;或有人象在中國干老白乾一樣斟上滿滿一杯,然後舉杯一飲而盡;甚至主客不分,自己起身倒酒。遇此類情況,法國人一般來說比較寬容。有去過中國的就了解一點中國人的行事方式,他們會開玩笑說:「我們在中國時,都按他們的習慣做;在法國,我們還是得隨他們。」不過一點沒有責怪的意思。
大多數法國人都很會做菜,尤其是家中來客人時,夫妻倆更是各顯身手。一般來說,客人到後,妻子負責招呼,丈夫掌管酒水,需要時倆人就同時下廚上菜。在這樣一種氣氛里,無論吃什麼都會給你一種溫馨的感覺。更不用說主人精心烹調出的美味了。如在飯店用餐,那麼各式菜不僅味道鮮美,廚師還能用各類食品顏色拼出各種圖案及樣式,其講究程度就不是一般家庭所能做到的了。
來法旅遊的中國人吃法餐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冷熱交替、甜咸相加:第一道,冷盤(咸);第二道,熱菜(咸);第三道,甜食(冷);最後,咖啡或茶(熱且加糖),不僅如此,用餐中還要喝酒和冷水。吃完了飯肚子如何承受只有心知肚明了。不過法國人從來沒有不適,也就不便大張旗鼓地發牢騷。
法餐雖不象中餐擁有幾大菜系,各地卻都有傳統的代表菜,如多爾多涅的油浸鴨肉及鵝肝,阿爾薩斯的酸菜腸,布列塔尼的黑面燉肉和薄餅,諾曼底的牛羊下水,普羅旺斯魚湯等等等等。現代的新式法餐更著重味道的細膩及陳列的樣式,使人的味覺和視覺都得到美的享受。
綜上所述,中法兩種飲食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吃在法國不僅讓你得到食的滿足,其中的情趣也是別有一番滋味。一般來說,法國人很容易接受中餐,反之中國人接受起法餐來就有些條件;而中餐里能讓法國人不喜歡的東西比法餐里中國人不喜歡的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