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法國,甜菜和葡萄的分布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法國1993年的耕地面積1825.5萬公頃,農業總產值為2795.8億法郎,農產品出口328.1億美元。法國農業生產以中小農場和家庭勞動為主,農業勞動力為102萬人(1999年數字),占總勞動力的4.3%,農場總數為101.7萬個,農場主及其家屬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92%左右。
法國農業專業化生產程度較高,可分為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以區域專業化為例,巴黎盆地小麥產區的小麥產量佔法國小麥總產量的1/3,諾爾——庇卡底——香檳甜菜區的甜菜種植面積佔法國甜菜種植面積的73.2%,布列塔尼畜牧生產基地提供全國豬肉產量的40%,禽肉的30%,牛肉的32%,蛋的20%,北部庇卡底馬鈴薯產區的馬鈴薯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50%。而專業化農場則主要經營畜牧、穀物、葡萄、水果、蔬菜等專一產品;農場中的耕種、田間管理、收獲、運輸、儲藏、營銷等工作,由農場以外的作業專業化農場承擔。1999年,法國的葡萄酒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甜菜產量居世界第二位,肉類產量居世界第四位,牛奶、小麥、玉米產量居世界第五位。
㈡ 甜菜的分布
甜菜
開放分類: 生物、植物、農作物、蔬菜、草本植物
目錄• 解釋一
• 起源和傳播
• 形態特徵
• 生理特性
• 栽培
• 甜菜的成熟期和收獲期
• 病蟲害
• 育種
• 解釋二
• 解釋二
解釋一
甜 菜 (sugar beet)
甜菜是二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的主要糖料作物之一,生活的第一年主要是營養生長,在肥大的根中積累豐富的營養物質,第二年以生殖生長為主,抽出花枝經異花受粉形成種子。
糖甜菜起源於地中海沿岸,野生種濱海甜菜是栽培甜菜的祖先。大約在1500年前從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在我國,葉用甜菜種植歷史悠久,而糖用甜菜是在1906年才引進的。我國的甜菜主產區在東北、西北和華北。
甜菜的栽培種有4個變種:糖用甜菜、葉用甜菜、根用甜菜、飼用甜菜。作製糖原料的糖用甜菜是兩年生作物。甜菜塊根是製糖工業的原料,其出糖率高於甘蔗。也可做飼料。甜菜糖既可食用,還可做食品、醫葯和工業原料。甜菜莖葉、根尾、青頭和采種後的老母根,可做飼料或釀造原料。甜菜渾身都是寶。
起源和傳播
蘇聯П.В.卡爾平科認為糖甜菜由起源於地中海沿岸的野生種(B.maritima)演變而來。經長時期人工選擇,到公元4世紀已出現白甜菜和紅甜菜。公元8~12世紀,糖甜菜在波斯和古阿拉伯已廣為栽培,其栽培品種後又由起源中心地傳入高加索、亞細亞、東部西伯利亞、印度、中國和日本。但當時主要以甜菜的根和葉作蔬菜用。1747年,德國普魯士科學院院長A.馬格拉夫首先發現甜菜根中含有蔗糖。他的學生F.C.阿哈德通過進一步的人工選擇,於1786年在柏林近郊培育出塊根肥大、根中含糖分較高的甜菜品種。這是栽培甜菜種中最重要的變種,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糖用甜菜品種。1802年,世界上第一座甜菜製糖廠在德國建立。 19世紀初, 法、俄等國相繼發展了甜菜製糖工業。
甜菜作為糖料作物栽培始於18世紀後半葉,至今僅200 年左右歷史。現在世界甜菜種植面積約占糖料作物的48%,次於甘蔗而居第2位,分布在北緯65°到南緯45°之間的冷涼地區。1985年全世界甜菜播種面積為874萬公頃,其中以歐洲最多,其次為北美洲,亞洲占第3位,南美洲最少。生產甜菜的國家有43個,總產量達27788.7萬噸,其中蘇聯、法國、美國、波蘭、聯邦德國和中國等種植較多,中國1985年的總產量為809.1萬噸。但1988年後二十年內,我國甜菜種植面積日益減少,從八百多萬畝減少到不足三百萬畝。
中國大面積引種糖用甜菜始於1906年。先在東北試種,1908年建立第一座機制甜菜糖廠後漸向其他地區推廣。主產區在北緯40°以北,包括東北、華北、西北三個產區,其中東北種植最多,約佔全國甜菜總面積的65%。這些地區都是春播甜菜區,無霜期短、積溫較少、日照較長、晝夜溫差較大,甜菜的單產和含糖率高、病害輕。在西南部地區,如貴州省的畢節、威寧,四川省的阿壩高原,湖北省的恩施和雲南省的曲靖等地,雖緯度較低,但由於海拔高、氣候垂直變化大,也均屬春播甜菜區。黃淮流域夏播甜菜區是中國近年發展起來的新區,面積僅佔全國甜菜總面積的5.5%。
形態特徵
根系屬直根系,由主根肥大而形成的肉質塊根,以楔形、圓錐形、紡錘形和錘形為主。塊根分為根頭、根頸和根體三部分:根頭上部與根頸相接,根頸下端至主根直徑1厘米處為根體,直徑1厘米以下的稱根尾。根體兩側各生有一條根溝,生長大量須根。含糖量以根頭最低,根頸較高,根體最高。從根體橫斷面看,以中層含糖最高,內層次之,外層最少。出苗時幼根向土壤深處延伸約15厘米,在生出兩對真葉時主根入土深度達30厘米,側根5~10厘米。到收獲時主根入土深達2米左右。葉為單葉,由根頭頂端的葉芽長出,以螺旋式排列叢生於根頭上,有葉柄,葉片變異大,但同一自交系或用無性繁殖的同一無性系植株的葉片形狀則基本一致。一年生二倍體植株葉片有盾形、心臟形、犁鏵形、矩圓形、團扇形和柳葉形等。葉柄呈肋骨狀,斷面一般呈三角形。多數葉柄與地面成70°角的稱直立狀葉叢;多數葉柄與地面成30°以下角度的稱匍匐狀葉叢;居於二者間的稱斜立狀葉叢。
種株第 2年進入生殖生長階段。由根頭的芽發育成花枝,根頭的頂芽發育成主枝,腋芽發育成側枝。主枝和側枝出生的花枝為第1分枝,由第1分枝再生出第2分枝。花枝基部呈圓柱狀;頂端為三棱或多棱肋骨狀。植株按花枝形態可分單枝型、混合枝型和多枝型 3種。兩性花,通常由3~5朵花聚生於花枝上。聚生花的下端有 1苞片,每朵花由花被、 雄蕊和雌蕊組成。 開花後形成聚花果,果中有3~5粒或7~8粒種子,稱多粒形種球;單生的花形成單果,果中有1粒種子,稱單粒形種球。甜菜的種球是堅果和蒴果的中間類型。種子呈腎形,較扁平。
生理特性
生長第1年主要是營養生長,可分為幼苗、葉叢繁茂、塊根糖分增長和糖分積累 4個時期。生長第2年主要是生殖生長,可分為葉叢、抽薹、開花和種子形成4個時期。甜菜為喜溫作物,但耐寒性較強。全生育期要求基礎溫度10℃以上的積溫2800~3200℃。塊根生育期的適宜平均溫度為19℃以上。當土壤 5~10厘米深處溫度達到15℃以上時,塊根增長最快,4℃以下時近乎停止增長。晝夜溫差與塊根增大和糖分積累有直接關系,晝溫15~20℃,夜溫5~7℃時,有利於提高光合效率和降低夜間呼吸強度,增加糖分積累。適宜塊根生長的最大土壤持水量為70~80%。持水量超過85%時塊根生長受到抑制;90%以上時塊根開始窒息,終致死亡。糖分積累期持水量低於60%時塊根生長緩慢,根體小而木質化程度高,品質較差,不利於加工製糖。塊根生長前期需水不多,生育中期需有足夠水分,生育後期需水量減少。全生育期降水量以300~400毫米為宜,收獲前1個月內降水宜少,否則含糖率顯著降低。適宜的日照時數為10~14小時。在弱光條件下,光合強度降低,塊根生長緩慢。日照時數不足會使塊根中的全氮、有害氮及灰分含量增加,降低甜菜的純度和含糖率。在遮光條件下,塊根中單糖占優勢,品質顯著變化。
栽培
春播區在東北、華北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為壟作區;內蒙古中、西部和西北地區(甘肅、新疆)為平作區。前作為麥、玉米或豆類,冬季休閑。為了保證全苗、壯苗,取得甜菜的豐產和高糖分,種球標准要求達到直徑2.5毫米以上,千粒種球重20克以上,純潔率98%以上,發芽率不低於75%。一般在4月上中旬,土壤5厘米深處的日平均溫度達到5℃以上時播種,北部產區的播種期不能晚於 5月上旬。種子發芽需要吸收種球本身重量120~160%的水分,如土壤濕度小於60%時就影響發芽,故有灌溉條件地區多進行秋冬灌溉或早春灌溉;無灌溉條件地區應適期搶墒播種或澆水播種。黃淮流域一年二熟制地區實行夏播,可避過褐斑病等為害。在終霜期較晚、春季風大地區,幼苗出土後,宜採取防霜和防風措施。一年二熟夏播區以及有灌溉條件的華北西部和西北甜菜區,採用紙筒育苗移栽,對鹽鹼地和春旱條件下的甜菜保苗有良好作用,塊根單產和含糖率也可高於直播。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有利於獲得早苗、全苗和壯苗,促使塊根提前達到工藝成熟。條播時每米出苗50株以上,穴播每穴出苗20株以上。出苗後要及時疏苗、定苗。
東北壟作地區定苗密度一般為每畝4000~6000株,華北、西北和夏播產區,大部分採用畦作,行距較窄,定苗密度一般為每畝5000~7000株。甜菜生長需要多種營養元素。每生產一噸甜菜塊根約需吸取氮4.5千克,五氧化二磷1.5千克,氧化鉀5.5千克。春播甜菜一般從7月上旬開始大量吸收營養物質,8月中旬至9月上旬吸收的營養量約占總吸收量的90%。夏播甜菜以 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為吸收營養高峰期。施肥以底肥為主,促進苗期發育;後期追肥,防止早衰。生長後期還須注意保護植株功能葉片,減少糖分損失。
甜菜的成熟期和收獲期
甜菜是二年生作物,第一年只是營養生長階段,不能開花結實,所以達不到植物學上的成熟,只能根據它營養生長後期植株的生物學特性來確定其生物學成熟期。甜菜生物學成熟的特徵是:多數老葉變黃並枯萎;葉叢疏散,葉子斜立或匍匐;葉柄用嘴嚼有明顯甜味,而鹹味變淡;塊根增長緩慢並趨於停止,質地變脆,含糖達到最高水平,純度達85% 左右。整個地塊有80%以上植株具有以上特徵時即可收獲。
甜菜糖廠往往在甜菜生物學成熟期之前的工藝成熟期就開始收獲甜菜。甜菜工藝成熟期的主要標志是:塊根重和含糖均達到製糖標准要求,塊根中非糖成分含量低,純度達到80%以上。其外部形態是大部分葉由深綠色變成淺綠色,老葉變黃、少部分枯萎;葉姿態大多斜立,部分匍匐。
不同種植地區或同一地區的不同地塊,由於氣候、土壤、品種、栽培技術等條件的不同,甜菜的成熟期也不盡一致。無霜期長的地區,成熟期晚於崗地或沙壤土地塊;甜菜生長後期多雨、高溫年份成熟期拖後;而乾旱、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年份,成熟期提前。相同的外部條件下,豐產型品種的成熟期晚於高糖型品種。根據每塊地甜菜的具體情況,合理地確定收獲期,安排收獲順序,可以獲得較高的產糖量。因為收獲的早晚,不僅關繫到塊根產量,更重要的是關繫到塊根的含糖量及雜質含量。試驗結果表明,在正常條件下,甜菜糖分積累期每10天可增加含糖1~1.5度。因此,收獲過早不僅產量低,塊根含糖也低,而且非糖物質多、品質差。相反,收獲過晚,甜菜易受凍害,造成轉化糖含量增加,降低蔗糖產糖率,而且塊根不耐保藏。同時,收獲太晚還影響秋耕整地及秋冬灌,不利後茬作物的生長。據中國農科院甜菜研究所的研究結果,甜菜的適宜收獲期應從秋季平均日最低氣溫達到甜菜生長臨界溫度(5度)時開始,在「枯霜」來臨前結束。東北種植區甜菜適宜收獲期為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華北地區為10月中旬;西北地區為10月中、下旬。當然,各地具體的收獲時間還應根據當年甜菜生長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目前,除少數有條件的國營農場採用機械挖掘外,一般都採用畜力收獲或手工挖掘。即用畜力牽引的鏟鏜犁或翻地犁將甜菜壟行鏜15~18厘米。為防止鏜偏壟,可將鏟鏜犁的前輪卸下,安裝兩個運輸輪,輪距等於壟寬。鏜時兩輪走在壟溝內,可保證犁平穩前進。
機械收獲甜菜,主要採用拖拉機牽引摘掉犁壁的四鏵犁或五鏵犁進行挖掘。犁鏟入土深度20~22厘米。中國農科院甜菜研究所設計製造的農甜1GZ-2型耕作機非常適合挖掘甜菜。該機用小四輪拖拉機牽引,每次挖松甜菜兩壟,尾根被切斷,塊根原位松動,不失水,可防止甜菜塊根受凍,滿足隨起、隨集堆、隨切削的作業要求;同時,可提前挖松,塊根帶土少,方便切削。該機作業效率為4畝/小時。
甜菜挖掘、撿拾和集堆應連續作業,以免塊根長時間風吹日曬,失水萎蔫或受凍害,降低品質。甜菜集堆時,應先抖落塊根上的泥土,根朝里、葉朝外,碼成圓堆或長形堆,防止塊根大量失水或受凍害。
病蟲害
主要病害有立枯病、褐斑病、白粉病、黃化毒病、蛇眼病和根腐病等。以選用抗病品種、實行輪作換茬、兼用葯劑方法防治為主。主要害蟲有甜菜象、蒙古土象、大黑金龜子、甘藍夜蛾和地老虎等。做好預測預報和及時施葯防治,可以減輕為害。
育種
豐產、高糖分和抗逆性是甜菜育種的主要目標。 中國已選育出豐產類型、 標准和標准偏高糖類型,高糖類型和抗病類型等優良品種40多個。主要的方法是選擇育種。其次是雜交育種。在雜種優勢利用方面,瑞典、聯邦德國、波蘭、法國等在70年代均採用二倍體親本與四倍體親本甜菜雜交獲得多倍體(3n=27)雜交種子,其在生產上的播種面積約占播種總面積的90%以上;美洲國家則多利用自交系雜種。中國對歐、美這兩種育種法均有採用。
中國實行超級原種、原種和生產用種三級良種繁育制。東北、華北、西北地區由於冬季氣候寒冷,多將培育的春播和夏播母根在秋收後置入窖內貯藏,翌年春季土地解凍後移栽田間采種。在黃淮流域土地凍層在30厘米以內地區,則當年播種培育的母根多在田間原地越冬,翌春采種。 加工和用途 先將塊根切成細絲,通過熱水浸出糖汁,然後用碳酸法清凈,經脫色、蒸發、結晶、分蜜等制出白砂糖,再加工成綿白糖。
優質甜菜糖色潔白、有光澤,水溶液透明無雜質。置170℃高溫下煮沸,不會變色。甜菜糖由蔗糖和轉化糖組成,易溶於水,在人的消化器官中,通過蔗糖酶的作用,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可迅速被人體吸收。除直接供食用外,也是食品和醫葯工業的原料。製糖的副產物中,糖蜜可提取酒精、甘油、乙醛、丙酮等,甜菜粕可直接喂飼牲畜,濾泥可肥田。甜菜的莖葉、青頭、根尾和采種後殘留的老母根可做釀造原料,也是良好的多汁飼料。
㈢ 甜菜是怎樣的
榨糖用的甜菜,是由地中海沿岸的野生甜菜演變過來的大根型甜菜和大葉型甜菜經過雜交以後,經過人工選育逐漸發展過來的。
甜菜的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在一些不好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下,也能比較好地生長和發育。因此,在鹽鹼地和山區種甜菜都能獲得較好的收成。
糖用甜菜的栽培時間不太長。在1747年時,德國的一位化學家名字叫馬爾格萊夫,他第一個發現甜菜中含有蔗糖,並且在他的實驗室里從甜菜塊根中分離出和甘蔗一樣的結晶砂糖。不過,當時的甜菜根中含糖僅有1.3%~1.6%。另外一位名叫阿哈爾德的人,經過不斷的努力,根據根的顏色、形狀、入土深度和葉柄的顏色等進行選擇,在1784年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甜菜品種——西里西亞,並於1801年在西里西亞古內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廠。當時每天只能加工2噸塊根,當時的含糖率也只5%。隨著甜菜選種方法的改進和製糖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到了20世紀初,種甜菜的地區不斷擴大,面積急劇增加,加工甜菜的能力和水平也顯著提高,甜菜的含糖率最高可以達到18.1%。現在甜菜含糖率已達到20%,甚至更高。本世紀70年代初,全世界有44個國家種甜菜,主要分布在非洲、中美洲、亞洲、歐洲。大多數種植在北緯30度以北的北半球。到90年代初,全世界種甜菜13027.5萬畝,平均畝產量為2.23噸,其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義大利、日本、荷蘭平均畝產都超過了3.53噸以上。
我們國家種植甜菜製糖的歷史比較短。在1906年開始引進糖用甜菜的種子,首先在沈陽建立甜菜試驗場,然後在我國東北地區進行生產試驗和推廣。於1908年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建立了我國第一座甜菜糖廠——阿城糖廠,甜菜的種植面積也逐漸擴大起來。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修復和擴建了吉林省范家屯等3個糖廠,並且在內蒙古、新疆等地引種甜菜成功。1952年全國甜菜種植面積比1949年增長了118%,到1957年甜菜種植區已從東北甜菜區擴大到華北甜菜產區,甜菜種植面積是解放初的10倍,甜菜總產是當初的8.88倍。到了70年代初,我國甜菜產區又擴大到黃淮流域,種植范圍發展到15個省、市、區,面積達到了581.3萬畝,總產402.3萬噸,分別是1949年的24.3倍和21.1倍。我國的甜菜種植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新疆、甘肅、遼寧、山西、寧夏等地。到1988年全國甜菜種植面積突破了1000萬畝,總產1329萬噸,平均畝產1189公斤。種植面積最大省區是黑龍江,占總播種面積的57.2%,其次是內蒙古和吉林,分別占總播種面積的13.8%和10.2%。而產量最高的省份是甘肅,每畝產量是2902公斤,其次是寧夏,每畝產量2562公斤。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需糖量也隨著增加,所以,提高甜菜產量,提高含糖量仍然是擺在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和廣大農民朋友面前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更要擔起這個重任,為我國的甜菜生產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㈣ 法國農業生產的基本情況
1小麥產區------巴黎盆地小麥產區的小麥產量佔全國小麥產量的1/3,
2香檳甜菜產區-------諾爾-庇卡底-香檳甜菜產區的甜菜種植面積佔全國甜菜面積的73.2%,
3畜牧產區------布列塔尼畜牧生產基地提供全國豬肉產量的40%、禽肉的30%、牛肉的32%、蛋的20%,
4馬鈴薯產區-----北部庇卡底馬鈴薯產區的馬鈴薯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50%
㈤ 甜菜產量
一般國際上是3.5噸/畝。
中國由於是特色國情,追求高產,全國最高的平均產量在新疆,一般平均4.5噸/畝,但是在新疆很多生產條件好的地區都在5噸/畝以上。
國內其他省份平均畝產在3.5-4.5之間。價格往年多年是250-280元/噸,今年各糖廠收購價在310-380元/噸,價格是依據距離的遠近,成熟的早晚和含糖率來綜合確定的。
甜菜的成熟期在新疆多數地區一般是280天左右。
什麼土壤都可以種植,尤其是鹼性土壤,往往甜菜是改良鹼性土壤的急先鋒作物!
一般甜菜多種植於冷涼地區,晝夜溫差大,適宜糖分的積累。
㈥ 甜菜一畝地產量多少斤
一般畝產4.5-5噸。
㈦ 世界最大的甜菜製糖的國家是
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種植甜菜,主要分布在北緯30°~63°。種植總面積達800萬公頃以上,年總產量近3億噸,其中約80%產於歐洲。甜菜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國家是蘇聯,其次是法國、德國、美國和波蘭等。西歐一些國家的甜菜單產達50噸/公頃。
㈧ 世界甜菜的產量最高地主要集中在哪裡
甜菜主要種植區分布在歐洲、亞洲及北美一些國家。目前,全世界甜菜種植面積約620萬hm2。近十年來,先後種植過甜菜的國家約有50個,但種植面積較大、歷史較久的國家僅20餘個,大部分在歐洲。歐洲各國種植甜菜的面積佔全世界甜菜面積70%,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國家也主要集中在歐洲,如法國、德國、西班牙、比利時、希臘、奧地利等國平均產量均達55~65t/hm2。
種植面積較少的是亞洲,約佔全世界甜菜面積的17%,主要有中國、伊朗、日本,所用的品種基本上是從歐、美各國直接引進或在引進基礎上進行改良,自行選育和繁殖形成。
在美洲,甜菜主要種植國家為美國,其次在加拿大及智利也有少量種植。美國的製糖工業最早始於1870年在加利福尼亞的阿瓦拉多(Arvarado)的一個工廠,起初一直利用歐洲育種公司的種子進行栽培,但由於歐洲育種公司的種子不適應美國甜菜種植地區的環境條件,並且受黑脛病、黑斑病和曲頂病的威脅很大,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的甜菜種子來源又受到影響,於是決定在引種基礎上自己選育甜菜品種。目前,美國的糖用甜菜遍及21個州,每年栽培面積達48.28萬hm2,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北部一帶,基本上是用本國育成的甜菜品種。
甜菜主要生產國家的種植面積、總產量和單產情況見表。
在世界兩大製糖原料作物中,甘蔗糖產量約佔世界總產糖量的60%,甜菜糖產量約佔世界總產糖量40%。
全世界甜菜生產狀況
㈨ 法國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法國農業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法國農業生產特點
一、法國概況
法蘭西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國土面積55.2萬平方公里,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陸地面積55萬平方公里。1994年人口5774.7萬,其中農業人口232.8萬人,占總人口的4%,全國有2623.7萬勞動力,其中農業勞動力113.3萬,占總勞動力的4.3%。 法國大部分地區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1月平均氣溫,北部1-7℃,南部6-8℃;7月平均氣溫,北部16-18℃,南部20-23℃。全國有90%的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為700-800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月份為10-11月,年降雨日數100-200天。 法國全境地勢低平,基本上是一個平原國家,海拔250米以下的平原占國土面積的60%,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及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各佔20%。全國地勢呈西北低東南高,西北為丘陵、平原,北部是肥沃的巴黎盆地和盧瓦爾河平原,西南部為加龍河流域的阿坤廷盆地,是法國的主要農耕地帶,南部地中海沿岸也有不寬的沿海平原,東部為阿爾卑斯山,東部介於孚日山地和德國黑林山地之間的上菜茵河谷地,以及中南部的索恩-羅訥河谷地,也是重要的農業區。法國境內有30多條河流,水資源豐富,年徑流量1700億立方米。
法國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越來越小,但是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然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法國農業在世界農業中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國甜菜產量居世界第1位,葡萄酒產量居世界第2位,牛奶產量居世界第3位,肉類產量居世界第4位,小麥、玉米產量居世界第5位,蔬菜、水果和馬鈴薯產量也位居西歐前列。
二、農業發展的特點
1.中小農場和家庭勞動居主導地位 由於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法國農場數量逐年減少,1955農場數量是現在的兩倍。法國現有農場101.7萬個,其中大於50公頃的農場數量為17.2萬個,占農場總量的17%;50公頃以下的中小型農場有84.5萬個,占農場總量的83%,其中,20-50公頃的農場有28.8萬個,5到20公頃的農場有27.9萬個,5公頃以下的農揚有27.8萬個:中小農場占很大比重,但是國家支持中等規模農場的發展。法國農業以家庭勞動力為主,農場主及其家屬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92%左右。
2.土地租賃經營方式開始占優勢地位 法國的土地經營方式有三種:租賃經營、土地所有者直接經營和分成制經營。近10多年來,前一種經營方式逐漸增多,後兩種經營方式不斷減少。1970-1987年,租賃經營的農田面積由1375.6萬公頃增加到1478.5萬公頃,所佔比重由46%上升到53%。土地所有者直接經營的農田面積由1555.1萬公頃減少到1309.8萬公頃,所佔比重由52%下降為47%。分成制經營的農田面積由59.8萬公頃減少到17.4萬公頃,所佔比重由2%下降為1%。
3.專業化生產促進了農業商品率的提高 法國農業過去以自給性的小農經濟為主,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很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面推行了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也隨之提高。法國農業專業化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在區域專業化方面,為了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業資源,將不同的農作物和畜牧生產合理布局,形成專業化的商品產區。例如,巴黎盆地小麥產區的小麥產量佔全國小麥產量的1/3,諾爾-庇卡底-香檳甜菜產區的甜菜種植面積佔全國。甜菜面積的73.2%,布列塔尼畜牧生產基地提供全國豬肉產量的40%、禽肉的30%、牛肉的32%、蛋的20%,北部庇卡底馬鈴薯產區的馬鈴薯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50%。在農場專業化方面,按照經營內容大體可分為畜牧農場、穀物農場、葡萄農場、水果農場、蔬菜農場等等,專業農場大部分經營一種產品。作業專業化農場是將過去由一個農場完成的全部工作,如耕種、田間管理、收獲、運輸、儲藏、營銷等,均由農場以外的企業來承擔,使農場由原來的自給性生產轉變為商品化生產。
4.農工商綜合發展,形成多種類型的綜合體 農工商綜合體在法國經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類型有:生產綜合體(包括農產品加工業);生產前綜合體(包括能源、設備工業、生物工業、農業化學和其他工業、服務業);銷售綜合體和國際貿易綜合體。農業成為農工商聯合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估計,農工商綜合體擁有的人數占就業人口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