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發達是什麼程度

法國發達是什麼程度

發布時間:2022-06-28 19:38:58

㈠ 法國工業發達不

法國是全球經濟發達國家之一,是歐盟大國,實行的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產權的基本形式是私有制,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經濟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奉行自由貿易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歷史、文化和傳統的原因,與其它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法國經濟發展遲緩、工業水平相對落後。雖然早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就已開始產業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仍占較大比重,小土地所有制導致農業經營過於分散,農業人口眾多,農村既無法成為工業的市場,也不能為工業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另一方面,法國工業結構長期不合理,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在工業部門中處於優勢地位,工業企業規模過小,生產率低下,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工業就業人口近半數集中在食品和輕工業部門,商品輸出長期以時裝、化妝品、紡織品和葡萄酒為主。高利貸資本異常發達,以借貸形式的資本輸出過多,導致國內生產性投資不足,抑制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遲至本世紀二十年代,法國才完成產業結構的轉變,隨著冶金、有色金屬、橡膠和機械工業的興起,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農業,最終完成向工業國的過渡,但這個進程與美國和德國相比落後了約30年,比英國則落後了整整一個世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工業遭到嚴重破壞,1944年的工業生產指數只相當於1938年的40%,而且設備老化,技術陳舊,市場物資匱乏。為了振興經濟,戰後法國動用政府幹預手段,成立了以經濟學家讓?莫奈為首的國家計劃總署,制定、實施了著名的「現代化與裝備計劃」,開創了此後延續數十年國家經濟計劃的先河,為延續至今的法國經濟模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法國的經濟計劃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前提,並且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與環境中發揮作用的。經濟計劃以指導性為主,規定經濟發展的近期目標,對國民經濟各部門輕重緩急的發展順序作出安排,並輔以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在戰後經濟重建初期,經濟計劃帶有較濃重的政府幹預色彩,對計劃規定了各種數量目標,政府通過稅收參與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集中巨額資金對優先發展部門給予財政支持。六十年代以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漸趨弱化,取消了經濟計劃中的數量指標,使之成為純指導性計劃。

法國什麼產業比較發達

法國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經濟實力在國際上的排名也是靠前的。法國有許許多多產業,比如旅遊業、化妝品工業、汽車工業等等產業都很強。法國又是許多年輕人嚮往的浪漫國家,人文情懷也比較濃厚。然而法國什麼產業比較發達呢?

服裝產業

巴黎作為時尚之都,服裝業也都是在國際的前沿。法國擁有著名的巴黎時裝秀,也是在這里出現了許多時尚潮流的衣服及衣服品牌。許多服裝行業的公司都想在巴黎時裝秀上展露頭角,才能更加聞名世界。

法國發達的產業不止這些,還有很鋼鐵、建築等行業都是很發達的。

㈢ 法國的經濟

法國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五。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
由於發債問題,法國發行了43億歐元的10年期國債。盡管融資規模達到了預期上限,但收益率情況卻並不樂觀。平均的中標收益率為2.98%,超過了3月1日同類發行中的2.91%。認購倍數為2.56倍。在法國國債發行結果公布後,該國基準的10年期國債價格走低。10年期法國國債收益率周四早盤升至3%上方,5年和30年期法國國債的收益率也不同程度走高。 法國的法定貨幣為歐元。1999年1月1日,法國和其他11個歐洲國家共同參與使用歐元,並在2002年初正式開始使用歐元硬幣和紙幣,完全取代之前的法國法郎。截止2014年04月19日,1歐元=8.60人民幣元,1歐元=1.38美元。
法國外匯儲備主要由黃金、外匯存款及外國有價證券、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特別提款權組成。自2000年5月以來,法國根據歐洲中央銀行系統實行的標准結算外匯儲備,以月底匯率為基準進行換算,並用歐元計價。截至2012年5月底(5月份的數據使用的官方換算標准為1歐元兌換1.2403美元),外匯儲備為1630.15億歐元(約合2021.87億美元);黃金儲備982.34億歐元(約合1218.4億美元);外匯存款及外國有價證券為460.93億歐元(約合571.7億美元),包括特別提款權在內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權182.59億歐元(約合226.5億美元),其他儲備資產4.29億歐元(約合5.3億美元)。 法國經濟部長莫斯科維奇在2013年2月份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剛剛結束的內閣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吸引外國投資的具體目標。法國確定的目標:從2013年起到2017年,每年新增 1,000個外國直接投資項目,以增加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目前有2萬家外國企業落戶法國,外國對法國直接投資項目每年新增約700個,法國將採取措施吸引外國投資,使外國投資項目每年增加1,000個,增幅近50%。莫斯科維奇表示,各國都在加緊吸引外資和人才,國際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法國希望繼續保持法國在吸引工業投資上的歐洲領先地位,並擴大其他方面的外國投資項目。
法國從2010年開始將自己吸引力第二的位置讓給了德國。不過法國保住了工業吸引力第二的位置,2013年共吸引了166項工業投資。據EY咨詢公司公布的法國吸引力年度晴雨表顯示,2013年法國本土共吸引外國企業投資或增資項目514項,排名歐洲吸引外資第三位,英國排在第一。

㈣ 歸納法國的主要經濟特點

法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同時又擁有國家干預經濟的歷史傳統。正因為法國經濟的這一特點,戰後法國政府選擇了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混合經濟」管理體制,全面地、大規模地推行國家經濟計劃成為法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突出形式」。自1947年起40餘年來,它已連續執行了九個國民經濟中期計劃,現在正在執行第十個計劃(1989~1992年)。70年代以後,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條件的變化,法國政府對計劃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
法國是經濟發達國家,國土面積55萬平方公里,為西歐最大的國家,人口5800萬人,其中,勞動力資源(達到就業年齡的人口)為2500萬人。法國目前的經濟與分配狀況有如下特點:
1.典型的混合經濟體制,國有企業改造循序漸進。
法國的經濟體制是一種典型的混合經濟體制,國有經濟與私有經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就業人數2200萬人,其中,私有企業人員為1300萬人,在國有企業、政府和公共部門工作的人員為900萬人。由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深遠影響,法國擁有著為數眾多的國有企業,其比重在歐洲各國居首位。法國在80年代就探索對國有企業實行戰略重組,政府逐步放棄了私有化,以循序漸進的方法,對國有企業實行了股份制改造。目前,股份制已經成為法國絕大多數國有企業最基本的資產組織形式。
2.就業人口分布合理,但失業率居高不下。
在2200萬就業者中,分布在第三產業的佔2/3,符合發達國家就業人數在三個產業間的合理配置比例。當今法國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有一個300多萬人的失業大軍,其中,長期失業的為100萬人,失業率高達12%。法國的高失業率給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是不容低估的,社會保障機構為此要支付一筆數目可觀的失業救濟金,結果使社會保險金本來就入不敷出的矛盾更加突出;許多年輕人由於遭受失業之苦而意志消沉;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徘徊不前。
3.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進了社會穩定。
在法國,其最低生活需要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共有三種人:一是沒有多少技能,從事最簡單勞動的那些人。他們受到法定最低工資的保護。目前,全國約有10%的人領取最低工資。二是失業者,約有200多萬人(不包括長期失業者),他們領取失業保險金。三是因喪失勞動能力、無工作等原因而沒有收入來源的人。這些人是長期失業者,現有100萬人。他們從社會救濟部門領取永久性的最低生活費。目前的標準是:2200法郎/月。最低生活費由國家財政撥款,其資金來源是個人所得稅。法定最低工資、失業救濟金和最低生活費三條保證了最低層社會群體的最低生活需要。盡管法國陷入了高失業的困擾,但社會基本處於穩定狀態,這不能不說是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4.中間收入階層擴大,兩極分化有所緩和。
中間收入階層擴大,是法國歷屆政府重視抓教育,使人們職位身份普遍提高的結果。幾十年來,法國的職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蘭領」減少、「白領」增加,多數人具有了中間層的職業身份。職位身份的提高,帶動了工資的提高。現在,企業沒有技能的普通工人越來越少,工人與工程師的工資差別也已從50年代的3.9倍縮小到2.6倍。中間收入階層擴大、工資收入差距縮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極分化。當然,高額累進徵收財產稅、個人所得稅,將一部分收入轉移給中低層家庭,也是促進分配狀況改善的重要原因。

㈤ 網友:比法國厲害的國家,不會超過三個,法國的國力是什麼水平

一般只要提起法國,許多人估計都會嗤之以鼻,畢竟二戰的時候,法國的表現太差了。

如果說要給出一個排名的話,個人覺得當前法國應該能排在第四位,僅次於三巨頭。乃是除俄羅斯外,當之無愧的歐洲一哥。

㈥ 法國的經濟地位與人口密度

國土面積55.2萬平方公里,1999年人口58522萬人。法國是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最富裕的工業國之一,歐洲經濟共同體主要發起國和成員國。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為世界第四大經濟強國。能源、交通、電信、航空航天和環境保護等高科技產業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是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第二大服務輸出國、第三大商品出口國,同時是世界第三大旅遊業盈餘國家。
法國人口位居歐洲第5位,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2人。1990年城鎮總人口比重為73%,農村人口比重為27%。總的看來,人口稀疏區與人口稠密區之差距加大。數量並不佔優勢。但在其他指標方面,法國的實力則比較強。

法國最主要的礦藏是鐵礦,次為鋁礬土和鉀鹽礦。此外,還有煤、石油、鈾和鉛鋅及小量的非金屬礦藏。法國是世界上鐵礦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估計蘊藏量有70億噸,居西歐之首。最大的鐵礦在洛林,是西歐最大的鐵礦,儲量有96億噸,佔全國鐵夏總量的80%。法國西北部克恩附近和翁熱西北的西加列有些小鐵礦,比利牛斯山東北麓月爾尼在黃鐵礦,中央高原有一些小鐵礦。藏量豐富,約有9000萬噸,居世界前列,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最大礦區在布魯里,厚約10米,含氧化鋁50~60%。煤礦儲量為210億噸,其中有100億噸為褐煤。僅14.7億噸有開采價值。其他礦藏,石油藏儲量為3000多萬噸,主要分布在阿爾薩斯北部

農業是法國的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憑借良好的自然稟賦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法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產品產量均排在世界前列,同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產品輸出國之一,僅次於美國,位列世界第二。農產品品種齊全,葡萄酒產量居世界第一,甜菜世界第二,肉類產量世界第四,牛奶、小麥、玉米產量均為世界第五,蔬菜、水果和馬鈴薯產量也位居西歐前列。農產品和食品大量出口,在外貿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但農產品嚴重過剩。

工業。法國工業部門比較齊全,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近年來,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微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領域也比較發達,但遜於美國。在能源供應方面,受自然資源匾乏的限制,法國的能源生產量相對較低,能源供應能力逐步下降,促使法國從水電、煤電,逐漸轉向核電,核電所佔的比重大幅度增長。法國的核電技術在世界也居領先地位。另外,法國還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朗斯潮汐發電站,裝機容量達24萬千瓦。法國在1990、1995、2000年每生產一千美元的GDP所耗費的能源量分別為1380公斤、362公斤、184公斤標准煤。由此可見,法國的物耗水平居世界前茅。這是與法國政府長期以來所執行的鼓勵企業集中合並以增強生產能力的政策分不開的。法國經濟由於缺乏原料和能源,生產成本高、產品競爭力差。為了克服這一缺陷,法國政府長期以來都致力於增強企業的活力,鼓勵企業集中合並,實行規模經營。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能源的消耗,從而使物耗水平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的高低已成為衡量產業結構是否優化的重要指標。法國的這一比重在1990、1995、2000年分別為5l%、61%、67%,排序分別為第4位、第4位、第2位,僅次於美國。在法國的第三產業中,旅遊業和商業具有重要的地位。旅遊業是法國外匯的第一大來源。服務業主要包括商業、金融、保險、運輸、電信、旅遊等部門,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業在法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法國交通運輸發達,網路稠密,無論水、陸、空運輸均極為便利。鐵路線總長3.19萬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2.02萬公里。法國在發展高速火車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第一條高速鐵路巴黎至里昂線正式投入使用,時速為270公里,目前研製成功的新一代高速火車已達515.3公里的最高時速。鐵路運輸業主要由法國國營鐵路公司壟斷經營。公路網遍及全國各地,主幹線長35.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600公里,位居歐洲第二。

財政金融。法國政府財政支出的主要來源是稅收,國家稅收與GDP的比絕高於美、日等國,為45.6%,主要來自增值稅(44.9%),其他還有所得稅、公司稅和社會福利稅等。90年代以來,法國的公共財政持續赤字,近兩年,為削減財政赤字,政府作了大量努力。1990年,法國公共財政赤字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僅為1.4%,此後連年猛升,1994年達到5.8%的高峰。從1995年起,法國公共財政赤字開始回落,到1997年降至3%,達到了參加歐洲貨幣聯盟的趨同標准。根據法國政府向歐盟提交的一份公共財政規劃,從2000年到2002年的3年內,法國將在保持經濟年增長率2.5%的情況下,把赤字降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2%。如果這3年的經濟年增長率達到3%,公共赤字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將相應降至0.8%。法國的金融市場十分活躍,到1999年底,巴黎證券交易所以市值98138億法郎的資本額位列世界第7大資本市場。

對外經濟關系。法國經濟的發展高度依賴出口,因而十分重視對外經濟關系。法國的出口在世界貿易中占第四位,佔有國際市場上的份額5.6%,對外貿易約佔GDP的20%,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主要進出口夥伴為歐盟國家。近年來政府把促進出口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保持和擴大原有國際市場的同時,積極開發拉美、亞太等地區的新市場。另外,法國還是世界第三大軍火出口國。 法國政府同時積極採取措施鼓勵外國在法投資,如放寬條例、為投資提供幫助等。外國對法國的直接投資增幅更大,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僅次於美國和英國而名列第三。其中歐盟佔80%,美國佔15.8%(1998年,下同)。法國的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歐盟成員國占(45.9%),另外對美國(佔18.7%)和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非洲、拉美的投資也比較高,並以工業、能源、服務部門為多。2000年法國吸引外資僅為479億歐元,佔世界總量的3.5%,從第6位滑至第8位。世界直接投資年度報告指出,2000年法國超過美國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

法國的科學技術力量雄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戰後以來,尤其是70年代以來,法國充分注意到科學技術對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從而十分重視發展科學技術。注重科學技術隊伍建設,逐步增加研究與開發經費。經過多年的努力,法國已在核技術、空間技術、航空技術、通訊技術、電子技術以及生物技術等高、精、尖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法國分別於1982、1986年通過了兩部「科技指導規劃法」,以立法的形式規定了科研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國家和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的年遞增率、科研人員的增長率,重大科研項目和優先發展領域,以及科研人員的法律地位等一系列重要方針和政策。同時,法國是歐共體科技合作的重要夥伴,積極主張西歐科技合作,因此,對外科技合作也成為法國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法國研究與開發費用佔GDP的比重在1990、1995、2000年分別為1.84%、1.78%、2.28%。根據第二部「科技指導規劃法」,法國已致力於把這一比重提高至3%的目標,從而趕上其他工業化國家的水平。法國的研究與開發人員數1990年為99.2萬人,1995年為151萬人;2000年為202.8萬人。

為支持企業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法國經濟部2002年12月宣布了法國《企業科技創新計劃》,提出對創辦不到8年的「新興科技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幫助企業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力爭使法國科技研發資金投入由目前占國內生產總值2.2%增至2010年的3%。與歐美其它發達國家相比,法國企業無論在科技投資還是在吸引外國投資方面都處於落後地位。根據法國工業部和經合組織提供的數字,法國大約有32萬科技人員工作在大大小小的國營和私人企業中,2000年,法國科技研究和開發資金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9%,而同期美國科研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德國為2.5%,日本為3%。同年,法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500億歐元,遠遠落後於美國的3180億歐元、德國的1990億歐元和英國的1470億歐元。法國科技戰略委員會(CSI)認為,科技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今天一個工業國家的發展有一半與科研投資和企業革新有關,法國必須在科技方面迎頭趕上去。法國國家對企業的科技投資和其它國家相比處於前列,但企業對科技的投資,包括國有和私人企業對科技的投資只佔科技投資總額的54%,低於美國的66%,也低於德國的65%。

法國作為二次大戰的戰勝國,在戰後軍事能力發展迅速,成為擁有核武器和核發展能力的核大國之一,在國際政治和國際安全及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法國的軍隊人員數逐步減少,由1970年的50.15萬人降至1990年的45.31萬人。法國是一個核大國,擁有的核發射裝置和核彈頭數列世界前茅。長期以來,法國政壇一直處於左右「共治」狀態,這使得各政黨之間很難形成一致的國防建設戰略。特別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法國歷屆政府都大力削減國防預算,以致於法國的軍費開支從1989年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下降到2001年的1.8%。

雖然法國仍然保持較高的失業率,但由於實現幾乎沒有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同時政府頒布了減息等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措施,法國國內需求保持高漲,成為總體經濟保持增長的主導力量。私人消費尤其活躍、超過預想的低通貨膨脹率和就業人數的增加,提高了個人收入水平,同時家庭儲蓄率下降,表明國內需求的上升態勢。在教育水平方面,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從1990年的137.89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629美元,2000年則上升到903.93美元,排序分別為第3位、第4位、第4位。據此計算,教育水平在三個年份的排序分別為第6位、第6位、第4位。在城市化方面,法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這三個年份分別為67%、79%、74%,排序分別為第6位、第4位、第7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法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法國的社會發展程度,1990年和1995年為第4位,2000年均穩定在第5位。

法國基本上一直實行市場經濟基礎上的計劃調節管理體制,曾幾次發動國有化運動,將煤礦、電力、航空、銀行和汽車等部門的一些公司收歸國有。政府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法國在1990、1995、2000年分別為15%、18%、18%,排序分別為第5位、第4位、第5位,可見這一比重還是比較高的。中央政府總支出佔GDP的比重,法國在這三個年份分別達到32.3%、42.1%、42.6%,排序第3位、第4位、第3位。這充分說明,法國雖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制度,但國家沒有失去對經濟的控制,國家調控能力甚至比計劃經濟國家還要好。

今後幾年法國外交政策的指導方針是:推進歐洲建設,加強法國人的安全保障,促進世界的和平、民主與團結。支持歐盟擴大是法國外交政策的第一重點,因為這有利於歐洲的民主與和平。但歐盟的擴大不應該使歐洲出現新的裂痕,加強同俄羅斯等國家的夥伴關系應與歐盟擴大同步進行。歐盟擴大時也應注意加強同地中海南岸各國的關系。歐盟的未來是法國歐洲外交的第二重點。堅定不移地參與制定歐盟公約,並建議指定一個任期比現在長的歐盟主席。重建並深化法德關系是法國歐洲外交政策的第三重點。

㈦ 法國人做事慢,為什麼法國還是這么強大

因為整體工作效率比較高,機制合理。是社會與國家管理多年積累的經驗。另外,其18-20世紀對外擴張、侵略及對其殖民國家資源的掠奪也為法國經濟發展做了良好的鋪墊,打下了基礎。

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該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法國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在核電、航空、航天和鐵路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鋼鐵、汽車、建築為其工業的三大支柱。法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法國工業三大支柱。

㈧ 法國在歷史上很強大嗎

高盧時期
史前與高盧時期(公元5世紀以前)
遠古時期,在法蘭西的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迄今為止已在法國發現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各個時期相當系統的人類文化遺跡,包括30~40萬年前的人類頜骨化石,法國西南部拉斯科等地洞穴里約2萬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動物壁畫,法國西部的3000~4000年前布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墳,以及各種式樣的生產工具與藝術創造。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爾特人自中歐山區遷居於此。羅馬人把該地稱為高盧,把當地居民稱為高盧人。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影響了高盧的發展。418年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國。
443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與羅訥河流域建立王國,不列顛人佔領今日的布列塔尼。
451年匈奴人在阿提拉率領下入侵高盧,後被羅馬與蠻族(包括法蘭克人)聯軍擊敗。高盧完全被蠻族諸王控制。公元5世紀後期,定居在默茲河與埃斯科河之間的法蘭克人,在國王克洛維(見法蘭克王國)率領下大舉西侵,先後擊敗羅馬軍事長官西阿格里烏斯和阿拉曼人、西哥特人。
481年法蘭克人佔領了除勃艮第王國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盧,並移駐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
折疊中古初期
5~10世紀
該時期包括兩個王朝: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墨洛溫王查理曼帝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1個王朝。
公元481年墨洛溫之孫克洛維擊敗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勢力,正式建立該王朝。8世紀初,東法蘭克與西法蘭克之間的爭奪尤烈。東法蘭克宮相查理在北方恢復秩序,732年在普瓦蒂埃擊退阿拉伯人的入侵,重新統一法蘭克王國。751年,他的兒子丕平(751~768年在位)在教皇支持下正式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68年,丕平之子查理曼繼承王位。在他統治期間連年出征義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區,到800年,他已把過去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西歐廣大地區置於自己控制之下,並由教皇為他加冕,查理曼成為西方皇帝。
從克洛維到於格.卡佩的500年間,蠻族入侵、內外戰爭連綿不斷。封建自然經濟的盛行,領主權力的擴大,貴族離心傾向與獨立性的加強,造成長期生產落後、封建割據與國家不統一的局面。
折疊中古中期
10~15世紀
中世紀中期,法國農業、手工業、商業有所發展。人口逐漸增長,至14世紀20年代,約達1600萬。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現了許多新興城市,從11世紀起,一些城市發動公社運動,通過武裝起義或金錢贖買取得了自治權。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市民階級,他們成為與特權等級(教士、貴族)有別的第三等級。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強了國內的經濟聯系,為國家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只限於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各大公國、伯國恃勢割據,儼如獨立王國。腓力四世統治時期(1286~1314年)加強吏治,整飭軍隊,因堅持向教會徵收財產稅與教皇發生沖突。1328年查理四世死後,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建立了瓦盧瓦王朝。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1358年,巴黎北部又發生了扎克雷起義。戰爭後期涌現出民族英雄貞德,雖然她被出賣遇害,但民族統一的趨勢已不可阻擋。1453年「百年戰爭」以法國勝利而告終。到15世紀末,最後幾塊貴族領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羅旺斯、魯西永也並入法蘭西王國的版圖。
折疊中古晚期
16~18世紀
這一時期是法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後半期在法國歷史上稱為「舊制度」。
從16世紀起法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和發展。新航路的開辟使法國對外貿易的重點從地中海轉到大西洋,從17世紀起法國向北美、中美、非洲、印度擴張殖民地。
路易十四
16世紀上半葉,英法百年戰爭的創傷尚未癒合,瓦盧瓦王朝的法蘭西斯一世和亨利二世又發動了侵略義大利的戰爭,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爭奪德法邊境土地,從而揭開了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長期爭霸斗爭的序幕。1559年義大利戰爭結束,法國取得加來和梅斯、圖爾、凡爾登3個主教區的統治權。1589年,波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繼位後極力恢復和平,休養生息,其後經過主教大臣黎塞留和馬扎然的整頓,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路易十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力削弱地方貴族的權力。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同時,路易十四與哈布斯堡家族的長期戰爭,使法國東部邊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年),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專制王權日趨衰落。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資產階級日益感到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愈來愈不相稱,他們對關卡制度、行會條例和不公平的征稅制度極為不滿,特別反對貴族和教士的特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啟蒙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他們抨擊天主教會和專制王權,傳播科學知識,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理性。法國封建制度陷於嚴重的危機。
折疊革命世紀
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統共和制度深入民心治,開始了資本主義確立和發展時期。法國大革命以來近200年的歷史可分為3個時期:
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年)這個時期可稱為「革命的世紀」,在這82年中共進行了5次革命(1789年、1830年、1848年、1870年、1871年)。
1789年法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廢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發展資本主義。
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 3個階段。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廢除,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被擊潰。在革命不斷取得勝利時刻,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激化。
1794年7月,反對羅伯斯比爾的各派力量聯合起來,發動熱月政變,顛覆了雅各賓派的統治。
1799年11月,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1804年,拿破崙稱帝,改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拿破崙一世對西班牙和俄國的侵略戰爭遇到強烈的抵抗,1814年被反法聯軍打敗後退位,1815年3~6月,拿破崙一世再次當權「百日」,終於在滑鐵盧徹底失敗。
1814年復辟王朝的路易十八頒布《憲章》,保證不改變大革命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資產階級自由權利。
1820年,王黨極右分子當權,背棄《憲章》,激起資產階級自由派和人民群眾的憤怒。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
1830年,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築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里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後匯為巨流。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的革命使資產階級各個階層都參加了政權,與此同時,工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引起資產階級的恐懼。1848年6月,巴黎工人舉行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同年12月,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一世的迷信當選總統。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稱帝,為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人民從1871年初起就呼籲建立公社,繼續抗戰。第一國際巴黎支部的左派領導人與工人聯合起來,成立了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1871年3月18日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在人民支持下奪取政權。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在階級力量對比過分懸殊的情況下,巴黎公社旋被鎮壓。
1870年後,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年~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
折疊一次大戰
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准備對德復仇和進行殖民擴張,法國為了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又與英國締結協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收復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一些殖民地,但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嚴重困難,政局不穩。
1914~1940年,內閣變更45次之多。
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佔領德國魯爾礦區。
1924年激進社會黨與社會黨組成以赫里歐為首的左翼聯盟政府。
1926~1929年普恩加萊統治時期,出現了暫時繁榮和穩定局面。
折疊二戰時期
1934年2月6日,幾萬名法西斯武裝暴徒藉反對斯塔維斯基貪污案,在巴黎舉行示威,沖向議會大廈波旁宮。達拉第政府被迫辭職,共和制再度面臨危機。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凱旋門,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
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了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斗和制訂新憲法的斗爭。
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
折疊戰後時期
對於戰後法國應建立什麼樣的共和國問題,各派政治力量意見分歧: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左翼要求制訂一院制戴高樂回到巴黎的民主憲法;戴高樂派要求削弱議會,加強總統權力;以人民共和黨為代表的第三勢力堅持恢復第三共和國時期的議會制度。
1946年1月戴高樂辭職。1946年10月通過第四共和國憲法,宣告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通過幾個復興計劃完成了設備更新。工業生產迅速增長,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在對外關繫上,法國接受馬歇爾計劃,1949年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
1957年根據《羅馬條約》法國與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建立了西歐六國共同市場。
1959年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1958~1969年戴高樂執政期間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1959年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收回對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基地。
1960年法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1963年戴高樂拒絕簽訂美蘇禁止核擴散條約,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邦交,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否決與美國有特殊關系的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
1964年,法國與中國恢復外交關系。
1966年法國軍隊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迫使該組織總部撤離法國遷往布魯塞爾。
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
1981年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
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了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
1992年,於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
1995年5月,雅克希拉克當選為共和國總統。
1997年4月21日國民議會被解散。5月25日和6月1日,進行提前選舉。地方選舉則在3月已經進行。這一選舉的結果產生了左翼和右翼的「並存」。

㈨ 法國綜合國力如何

發達國家中只有法國有能力和美國對抗。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是一個工業發達、經濟繁榮的現代化國家。作為安理會五常之一,法國的國際地位很高,實力很強,是世界主要強國之一。

發達國家中,敢懟美國,並且有實力懟美國的只有法國。

2,除美國外,只有法國擁有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世界上能夠自研成功並服役兩款三代戰斗機的國家,除了美中俄,只有法國。

3,,法國海外軍事基地數量全球第二。

當下約有1,1萬法國精銳部隊、1/5的空軍和大量的安全保衛部隊都配置在法國海外軍事基地中。

全世界能夠跨地域全球出擊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和法國。

4,2018年法國總GDP27946.96億美元,世界第六,排在美、中、日、德及英國之後。

有以上四點,足以支撐法國在發達國家中綜合實力排名第二。

綜合國力歐洲第一,大概沒有造不出來的東西!

法國的核動力航母就別拿來吹了!不值一提!

戴高樂的當年和英美分家的核政策還是不錯的

法國影響力是世界級的 中國是地區級的

目前發達國家裡,美國第一,英國,法國第二,後面日本,德國,韓國,。你說法國第二,英國人肯定不同意

㈩ 法國是個怎樣的國家

http://ke..com/view/64741.htm
自然地理
法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擁有異常豐富的自然與文化遺產。 法國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歐洲大陸西部,領土呈對稱的六邊形,三邊臨海,三邊靠岸,高高聳立的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脈分別是法國與義大利.西班牙最天然的地理分界線。法國的大部分領土都處於平原和丘陵之上,美麗的塞納河從心臟地帶流過,滋潤了巴黎盆地廣闊的土地。 位置: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開。東部是阿爾卑斯山地和侏羅山地;中南部為中央高原;西南邊境有比利牛斯山脈;中央高原和比利牛斯山地間的西南地區為阿基坦盆地;北部是巴黎盆地;西北部為阿莫里坎丘陵。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西歐最高峰。 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馬恩河(525公里)。 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 氣候: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山區達1,500毫米以上。月平均氣溫:一月西部及南部4-7℃,東部及北部1-3℃;七月北部及西部 16-18℃,南部及東部21-24℃,大部分氣候溫和,環境優美,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 礦產:鐵、煤、鋁土儲量較豐富,還有鉛、鋅、鈾、鉀鹽等。森林覆蓋率26.4%。 海岸:法國藍色海岸是著名的海岸風光觀光地帶。
行政區劃
分為大區、省和市鎮。省下設專區和縣,但不是行政區域。縣是司法和選舉單位。法本土共劃為22個大區、96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4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2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 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底、上諾曼底、盧瓦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卑斯。 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汪。 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該領地的行政長官駐地——在法國海外省留尼汪島)。 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政治體制
法國是典型的半總統制半議會制的民主共和制的國家,國家政權帶有鮮明的階級性。 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根據全民公決結果,2000年6月改為5年,之前是7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 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
政黨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 (1)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簡稱UMP):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為支持希拉克而組成的競選聯盟——總統多數派聯盟。2002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現名。核心為希拉克原來所屬的保衛共和聯盟(戴黨),並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現有黨員21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黨綱是「自由、責任、互助、國家、歐洲」,強調奉行務實、開放的經濟政策,重塑社會市場經濟的理念,推動歐盟建設和東擴,屬中右政黨。主席尼古拉•薩科齊。 (2)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共和體制協議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並。現有黨員約13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國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並加強南北對話。2002年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接連敗北後,黨內派系斗爭日趨激烈,實力受到較大削弱。近年來,利用法國民眾對中右翼政府推行改革的不滿,在地方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連續擊敗右翼,成功阻止《歐洲憲法條約》通過公投,並煽動社會風潮,政治影響力有所回升。現任第一書記弗朗索瓦·奧朗德(Flançois HOLLANDE)。 (3)法蘭西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émokratie Flançais,簡稱UDF):議會第三大黨。前身系由共和黨、民主力量、爭取法蘭西民主人民黨、激進黨等右翼溫和派和中間力量於1978年結成的多黨聯盟。1998年合並成立統一政黨。1993年、1995年和2002年三度和保衛共和聯盟組成右翼聯合政府。2001年,以副主席杜斯特-布拉齊為首的部分黨員加入總統多數派聯盟,即後來的人民運動聯盟。現有黨員約4萬人。對內主張進行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積極主張加強歐盟建設。現任主席弗朗索瓦·貝魯(Flançois BAYLOU)。 其餘政黨主要有: 法國共產黨(Parti Kommuniste Flançais):1920年12月成立。現有黨員13.4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 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成立於1972年10月,前身是被取締的極右組織「新秩序黨」。 右翼:新法蘭西民主聯盟(Nouvelle Union pour la Démokratie Flance)、保衛法蘭西運動(Mouvement pour la Flance)、社會共和論壇(Forum des Républikains Sociaux)、保 衛法蘭西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Flance)。 左翼:綠黨(Les Verts)、左翼共和聯盟(Association pour une Gauche Républicaine)、共和與公民運動(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左翼激進黨(Parti Radikal de Gauche)。 中間派:公民運動-共和派(Mouvement des Citoyens-Pôle Républikain)。 極右:全國共和運動(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kain)。 極左:工人斗爭黨(Lutte Ouvrière)、革命共產主義同盟(Ligue K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勞動黨(Parti des Travailleurs)。
司法機構
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與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類:1、專門法庭(包括兒童法庭、負責處理僱主和職工之間糾紛的勞資調解委員會、審理商人之間或商業公司之間爭端事件的商務法庭和社會保險法庭)。2、民事法院。 3、刑事法院(包括判決輕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決輕罪案件的輕罪法庭、判決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統縱向上又分為四級:初審法庭、大審法庭、上訴法院和終審法院。終審法院是最高一級司法機關,負責受理對35個上訴法院所作判決的上訴。院長居伊·加尼韋(Guy KANIVET)。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訴訟機關,下設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對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後裁決,並充當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顧問。 法國的檢察機關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其職能由各級法院中配備的檢察官行使。檢察官雖派駐在法院內,但行使職能獨立於法院。檢察官的管理權屬於司法部。最高法院設總檢察長 1人,檢察官若幹人;上訴法院設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幹人;大審法院設檢察官1人,代理檢察官和助理檢察官若幹人。
編輯本段國民經濟
法國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7萬億美元,位居世 法國著名時尚品牌
界第五;人均GDP達到42747美元。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 法國商業十分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電子商務在法國異軍突起,2009年法國網購銷售額達250億歐元,與2008年同比增長了26%。據FEVAD預測,2010年電子商務的營業額有可能超過300億歐元,增長24%,2012年將達450億歐元。巴黎是世界性的消費中心,大量的高檔時裝、香水、化妝品以及波爾多紅酒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前來購物消費。 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7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約為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有開采價值的約為14.7億噸。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00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5%,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28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6.7%。 法國農業高度發達,是世界主要農業大國。主產小麥、大麥、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機械化是法國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國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 法國平均每年接待外國遊客7000多萬人次,是世界第一旅遊大國。超過本國人口。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舉世聞名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 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外貿進出口總額排名世界第五;其中出口總額位列世界第六,進口總額位居世界第四。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

閱讀全文

與法國發達是什麼程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