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尼古拉·薩科齊的獻金風波
2012年3月,外國媒體稱,法國現任總統薩科齊曾收受了利比亞已故領導人卡扎菲高達4200萬英鎊(合5000萬歐元)的政治獻金,並利用這筆錢在2007年成功贏得總統大選。
據報道,薩科齊和他的競選團隊在2007年總統大選期間,曾多次赴利比亞尋求競選資金支持。2005年10月6日,薩科齊團隊的競選資金問題得到「完全解決」。
傳薩科齊曾親自赴利比亞談判
2011年3月,卡扎菲的二兒子賽義夫也曾親口公開宣稱:「薩科齊用利比亞的錢贏得了2007年總統大選,我們有當時所有的細節,並准備將它們公布於眾。現在我們最想讓薩科齊做的就是,把錢還給利比亞人民。薩科齊得到了我們的資金,以便能夠幫助利比亞人民,但他的所作所為讓我們失望。」
為獲得這筆資金,薩科齊曾多次赴利比亞參與會談,並見證政治獻金談判的全過程。薩科齊的堅實盟友、現任法國內政部長霍特菲克斯也捲入該案。
對此,薩科齊在接受采訪時說,這一指責「荒謬可笑」,並諷刺道:「就算卡扎菲給我這筆錢,我也不會非常感激。」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剛於上月失去司法豁免權,因被曝出涉嫌非法籌集競選資金,法國前總統尼古拉·薩科齊22日在法西南部城市波爾多接受法官問詢。波爾多法官正在調查他在2007年總統競選期間非法籌集政治資金的行為。有傳聞說,法國女首富、歐萊雅公司女繼承人利利亞娜·貝當古當年把裝滿現金的信封交給薩科齊的副手。還有一些跡象顯示,有人由多個瑞士銀行賬戶支出數以萬計的歐元,資助薩科齊競選陣營。 2013年3月22日,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因涉嫌在2007年競選期間收受非法政治捐款,受到正式調查。
薩科齊被指控在2007年競選總統時,收取來自法國女首富、歐萊雅集團女繼承人莉莉亞娜·貝當古15萬歐元的非法政治獻金。薩科齊本人否認這一指控。
被告代表律師表示,薩科齊將會提出上訴,反對這項「前後矛盾、不公平的決定」。
薩科齊2012年5月在謀求連任總統失敗後,其刑事豁免權已於2012年6月16日到期。隨後,巴黎金融犯罪調查組的法官和其他調查人員對薩科齊的住所和辦公室進行了搜查。
薩科齊並非第一個受到司法調查的法國前總統。2011年,另一位法國前總統希拉克被判在擔任巴黎市長期間貪污罪名成立,獲刑兩年,緩期執行。
②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受審情形如何
繼接受警方拘留傳訊之後,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又將面臨法院的庭審。據法國媒體29日報道,因為涉嫌主動腐敗和以權謀私,薩科齊已被法院裁決需出庭受審。
一名法官29日透露,薩科齊被指曾打電話給一名負責調查他競選資金丑聞的最高法院法官,並提出以一個在摩納哥的高級別職位,換取這名最高法院法官提供關於調查進展的最新信息。
檢方對薩科齊的調查始於2013年,即薩科齊卸任總統的一年之後。檢方當時懷疑薩科齊涉嫌接受來自卡扎菲的政治獻金。為了進行調查,檢方監聽了薩科齊與其律師等人的電話。但監聽內容同時也指向了一樁新的案件——薩科齊涉嫌接受歐萊雅集團繼承人貝當古夫人的政治獻金。
薩科齊和他的律師曾經主張這些電話監聽內容不符合法國法律,因此不應作為調查依據。但法院在2016年3月裁定,調查者可以合法使用這些材料。
今年3月20日,薩科齊剛剛因為利比亞政治獻金案被司法警察拘留傳訊,隨後受到司法指控。在拘留結束之後,薩科齊登上法國電視一台,公開否認了所有對他的指控。
③ 法國總統戴高樂曾被德軍俘虜,他屢次越獄為何沒能成功
不僅如此,他還利用被囚禁的機會,積極地同周圍的難友們進行交流溝通,博得了一個“大元帥”的美譽。他的獄友雷米·餐爾曾經這樣評價戰俘營中的戴高樂:“這位個性倔強、看起來有些冷漠的年輕人:有種堅強的意志,他善於克制自己的精神危機和感情沖動,他一刻也不願意閑下來。從他身上,我看到了法國人沉著、理智、自我剋制的優點。如果司湯達還活著,他們肯定會成為莫逆之交。他總是抓住時機增長見識,而且非常樂意毫無保留地把知識傳授給別人。他是我們這個圈子的核心。大家很敬佩他,把他稱作“大元帥”。25年後,英國首相丘吉爾也稱戴高樂為“大元帥”。
1918年11月初,一個戰爭委員會因為戴高樂2次逃跑判處他120天的監禁。恰好這時戰爭結束了,他也得到了釋放,沒去服這個刑。“二戰”時:法國淪陷,戴高樂繼續領導法國人民進行“光復法國”運動,並在“二戰”後成為法國總統。從戰俘到總統,戴高樂靠的是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
④ 卸任法國總理不到一天,菲利普就要遭受調查是什麼原因
此次菲利普受調查主要是討論其在任期間對疫情危機的處理問題。早在之前就有很多民眾對政府在疫情期間做出的政策就做出了投訴。
法國如今的疫情得到了初步的控制,但是在這之前,法國政府因為醫療設備基礎設施短缺等問題,而受到了民眾的廣泛批評,且法國司法部早前收到了很多來自私人匿名以及醫生的投訴,表示當時有些官員在處理疫情時存在失職問題。
其實對於這種事情的發生,我想菲利普應該早就已經料到了,畢竟政治上的善始善終是極其困難的,尤其他辭任的時間又是在疫情爆發這種特殊時刻,而政府部門總需要有一個人出來頂鍋,所以成為前法國總理的菲利普就首當其沖受到災害,並且也需要給新任的法國總理樹立威嚴,所以兩者之間的境況一對比,就可以凸顯菲利普的無奈。
⑤ 法國前總統是不是有一位總統或者是總理被推翻過
法國前總統,被推翻過,是由於正界不同,互相扯皮,所以推翻了,前總統
⑥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為何再次被拘留
據法國媒體報道,法國前總統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因涉嫌在2007年總統競選活動中從利比亞獲得非法獻金而被警方拘留並接受質詢。
媒體打給薩科齊辦公室和發言人的電話沒有得到立即回復。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利普(Edouard Philippe)在RMC電台節目中被問及《世界報》的報道時說,他對有關法律程序不予置評。
此前,2014年7月1日,薩科齊就曾因與貪腐有關的調查被拘留問話。
⑦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為何被拘留
3月20日據報道,法國警方拘留法國前總統薩科奇,針對其競選融資展開調查。美聯社稱,薩科奇因被指控收受來自利比亞的非法融資而接受問詢。
此外,調查人員還指控薩科奇受賄,將官職用於私人目的,並對違反國家保密原則的行為進行隱瞞等。
薩科奇1955年1月28日出生於巴黎,於2007年至2012年間擔任法國總統。
⑧ 南非前總統曼哈德為什麼會入獄因為什麼原因
1961年6月曼德拉創建非國大軍事組織「民族之矛」,任總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獄,當時他年僅43歲,南非政府以「煽動」罪和「非法越境」罪判處他5年監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企圖以暴力推翻政府」,改判為無期徒刑。在獄中長達27個春秋,他備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終未改變反對種族主義、建立一個平等、自由的新南非的堅強信念。
⑨ 誰能全面解讀法國清流門事件
法國政壇角斗:前總理被逼到牆角 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的私宅和個人辦公室於上周分別遭到司法部門的搜查,緣由仍然是一年半前爆發的政治大丑聞「清流門事件」的後續:根據警方在法國秘密情報部門退役將軍榮多銷毀的電腦硬碟上復原的數據表明,德維爾潘的名字出現在榮多的一份筆錄里,據此司法部門懷疑德維爾潘應為這一丑聞負更大的責任,結果出現了上述「抄家」一幕。 憤怒的德維爾潘從休假地趕回巴黎,「我拒絕成為此事的替罪羊,這也太草率了!盯著我不放的結果,就是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前總理在上周六接受采訪時如此說。 此事將當今法國政壇三大巨頭——除了前總理德維爾潘外,還有前總統希拉克和現任總統薩科齊——捲入其中,前兩者被懷疑對後者進行「政治陷害」,而薩科齊則是此案的「投訴者」。在法國歷史上,前任總理遭到司法搜查,這還屬首次。最令平民百姓不解的是,圍繞此事之爭,既非政策歧見,亦與國家利益無關,而是政壇幕後的爾虞我詐。 司法搜查:事主一無所知 上周五上午10時,一輛警車停在巴黎克雷貝爾街的一幢大樓前:前總理德維爾潘在此有一套個人辦公室。警方蜂擁而入,細細搜查,直到下午5時才離開。走時搬去了兩大紙箱的文件。在此前一天,檢察官讓—瑪麗·杜伊和亨利·蓬斯已經在德維爾潘的巴黎十七區的私宅搜查了整整6個小時,也搬走了好幾箱文件。 據《世界報》報道,在被搜走的材料中,包括兩份蓋有「國防機密」字樣的文件。裡面有什麼內容目前尚不得而知。不過根據法國法律,檢方當局要使用這兩份「國防機密」文件的話,還要向現任國防部長提出解密申請。當然,現任國防部長已經不再是德維爾潘或前總統希拉克的人了,而是此丑聞的「受害者」現任總統薩科齊任命的。 決定對前總理的私宅和辦公室進行搜查的法律依據,是從前法國秘密情報人員榮多將軍的電腦里找到的一份筆錄。菲利浦·榮多被描述成法國的「007式」的人物。他在2003年到2004年期間,是法國國防部的一位情報官員。是他被委派調查有關「清流」公司的一份名單的情況。在這份據稱是受賄者的名單上,有現任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名字。 當丑聞爆發後,榮多遭到司法部門調查。這時他曾銷毀了一台個人用的電腦。但檢察官卻修復了部分硬碟,找到一些被刪除的文件,發現其中有一份筆錄。榮多在筆錄中寫著,他聽另外兩名涉案者、投寄匿名信告密的讓—路易·傑爾戈蘭和電腦專家伊瑪德·拉烏德說,是德維爾潘和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下令對「清流」公司名單進行調查,目的在於打擊薩科齊本人。 本來德維爾潘還只是作為證人出席此案作證,並未遭到任何起訴。去年12月他曾以證人身份接受了檢察官長達17個小時的詢問。但這次對他本人私宅和個人辦公室的搜查,證明德維爾潘很有可能將會遭到起訴。 令人蹊蹺的是,當警方在巴黎搜查時,德維爾潘還在外地度假,對此一無所知。是報刊將此事捅了出來,德維爾潘才恍然大悟。當事人都不知的事,媒體卻能詳細述說,令人懷疑「司法機密」完全是一句空話。對此,德維爾潘表示「極為憤慨」,但也無可奈何。 目前檢察官尚未做出是否起訴前總理的決定。本月18日司法當局將聽取傑爾戈蘭的證詞,筆錄作者榮多則將在19日接受訊問。如果榮多和傑爾戈蘭的證詞也對德維爾潘不利的話,則對於前總理來說,前景就不妙了。 事件起因:售台武器丑聞 整個事情的起因,則要追溯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法國社會黨總統密特朗誤判局勢,批准向台灣出售6艘拉斐特護衛艦,造成中法關系的波折。事後人們才知道,在這起軍火交易中,有高達5億美元的巨額回扣從台灣流向法國。這就是被當時稱為「可以炸毀共和國二十次」的「拉斐特護衛艦丑聞案」。 這一丑聞內幕非常復雜。當時是法國社會黨政府執政。但據透露,這筆5億美元的回扣不僅僅由左翼人士享用,而且右翼政客也收取了「閉嘴費」。5億美元不是一個小數。 經手此事的法國埃爾夫石油公司高官西爾萬被捕後一直拒不交代,據分析就是擔心涉及的面實在太大太廣,一著不慎將會性命攸關!事實上從案發以來法國和台灣方面就已經有8名涉案者死於非命(車禍、關窗時從五層樓摔下來、自殺、「心臟病發作」,當然還有明目張膽的謀殺),其中甚至包括負責此案調查的檢察官。這一切都讓當事者不寒而慄。法國當局至今將最為關鍵的一些材料列為「國防機密」,拒絕司法機構染指,因此這一「世紀大案」在審理了十幾年後仍然不明不白。被判入獄的都是一些明顯的「替罪羊」。前外長羅朗·迪馬曾一度被拉下水,判處兩年有期徒刑。但在迪馬要將秘密全盤倒出的「威脅」之下,巴黎上訴法庭取消了對迪馬的所有指控,令人備感此案內幕之深。而「清流」公司案則是「拉斐特丑聞」的案中案。 德維爾潘:可能涉嫌誣告 「清流」公司是位於盧森堡的一家金融轉賬公司,每天都有大量的資金出入。很多人懷疑這家公司偷偷地為黑社會和其他有關利益者「洗錢」。就在「拉斐特丑聞」於2001年立案調查開始後,「清流」公司進入了調查者的視線。2004年當時的主審法官接到一封匿名信,揭露了一個長長的名單,聲稱名單上的人接受了「拉斐特丑聞」案中的回扣,並將回扣放入「清流」公司洗錢。寄出這封匿名信的人,就是當時任法國「歐洲航天與航空防務公司」第三把手、與德維爾潘關系十分密切的讓—路易·傑爾戈蘭。 出現這份名單後,當時的德維爾潘還只是外交部長。是他本人一天將傑爾戈蘭和榮多將軍叫到外交部辦公室,要求榮多將軍就這份名單進行秘密調查。德維爾潘的說法是,因為回扣問題涉及到法國國家利益,因此有必要就此進行調查。但他否認曾直接提到薩科齊的名字。 必須說明的是,當時法國右翼內部斗爭非常激烈。希拉克派和支持內政部長薩科齊的人馬正在為爭奪下一屆總統候選人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斗爭。自1995年法國右翼內部一度分裂,出現了當時的總理巴拉迪爾與巴黎市長希拉克之間為爭奪總統寶座而展開的激烈爭奪,此後右翼內部的傷痕就一直沒有癒合。2005年至2006年正是今年法國總統大選的關鍵時刻。以薩科齊為一方,希拉克和德維爾潘為另一方的右翼內部兩大派系正在進行著最後的決斗。如往常一樣,丑聞是打擊對手最好的武器。「清流」公司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隨著司法調查的深入,檢察官發現這份名單是捏造的。其中有後來當選法國總統的薩科齊的名字。為此,薩科齊於2006年初向司法當局提出了訴訟。此後調查的關鍵就一直圍繞著是誰下令、又是誰著手對這份名單進行篡改,以便「抹黑」薩科齊的。主管電腦的伊瑪德·拉烏德否認是他對電腦名單動了手腳。傑爾戈蘭也否認他本人是始作俑者。在榮多電腦硬碟上發現的新資料使檢察官將懷疑的視線直接轉向了德維爾潘本人,因為榮多的筆錄是這樣寫的:據拉烏德告,他的上司傑爾戈蘭從德維爾潘那裡得到指示,稱希拉克總統下令要「打擊薩科齊」。對於檢察官來說,這已經足以將德維爾潘送上法庭。因為這證明德維爾潘事先已經知道薩科齊的名字出現在「清流」公司名單上是「假的」。那麼德維爾潘為自己的所有辯護就都出現了問題。 前景詭秘:到底誰在操控? 此事件一經披露,立即在法國政壇激起千層浪!一方面專家和媒體對已經沉寂了一年多的這一陳年舊案突然再現,感到奇怪和蹊蹺。硬碟修復的時機不早不晚,恰好在德維爾潘離開馬蒂翁大廈之後。一些記者在報道中透露,對前總理的搜查沒有內政部長的批準是不可能的,這證明,此案的最初起訴者現任總統薩科齊看來「並不準備就此罷手」,非要將此案調查到底不可。其中內情到底如何,令人無法參透。 另一方面,這一案件無論是從重要性還是從緊迫性來說,都遠遠比不上「拉斐特丑聞」案。緊追德維爾潘不放的結果是,真正拿了5億美元回扣的政治家至今逍遙法外,甚至在「國防機密」的保護下高枕無憂。為何對主案不聞不問,甚至借口「國防機密」而緊緊捂住,哪怕從理論上來說,當時的涉案者應該主要都是左翼人士,因為當時的總統是社會黨的密特朗、總理是社會黨的克雷松夫人。此後從1995年開始,總統府就一直掌握在右翼手中,到2002年希拉克擊敗極右翼候選人勒龐連選成功時,右翼控制了法國幾乎所有的國家政權,包括參眾兩院和司法機構。為什麼仍然以「國防機密」為借口而繼續封鎖司法部門對此案的調查呢?種種跡象都證明,右翼內部確實可能有一部分「得利者」。 「清流」公司丑聞最初並不是司法機構在進行調查,而是一位記者。這位名叫德尼斯·羅貝爾的記者追蹤該公司多年,堅信該公司問題多多,並出版了好幾本書來披露其「洗錢」的內幕,其中包括有關「售台武器案」中的回扣問題。 但司法機構對其所有調查似乎都沒有任何興趣。直到出現了「假名單」事件後,法國司法部門才「如夢方醒」,開始追蹤此事。但也僅僅局限於對上述假名單的追蹤而已。對羅貝爾披露的情況則一如既往:不感興趣。最終還因羅貝爾書中的某些事實的不準確而將「丑聞的披露者」送上了法庭。 難怪有些評論認為,整個案件給人印象是追枝節而棄主幹。問題在於此舉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偶然? 由於此案不僅僅涉及德維爾潘,事實上也把前總統希拉克捲入其中。前不久司法部門曾准備以證人身份傳訊希拉克,但遭到後者的拒絕(法國法律規定,以證人身份遭到傳訊是可以拒絕的)。但明眼人已經看到,此案的最終目標,很有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的奧妙,看來很難明言.
⑩ 法國前總理因"空餉門"被調查的具體情況是
2月24日晚間,法國檢方宣布,法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理弗朗索瓦·菲永將因「空餉門」一事受到全面司法調查。
這項司法調查未設時間限制,預計調查過程至少持續數月。路透社分析,距離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僅有不到9周,依據慣例,全面司法調查很難在該期限內結束。
自從「空餉門」丑聞爆發以來,菲永支持率明顯下滑,但本周似乎止跌企穩,與獨立候選人、前經濟部長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支持率持平。
延伸閱讀:法國總統選舉
法國總統選舉分兩輪進行。第一輪選舉4月23日進行,得票率前兩位的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投票。第二輪投票5月7日進行,得票率高者當選為新一屆法國總統,任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