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8世紀法國的羅可可繪畫盛行於哪個時代
羅可可美術盛行時代是路易十五時代,這是一個享樂主義的時代。路易十五就曾說過「在我死後,那管洪水滔天」。這種醉生夢死的人生觀在當時嚴重影響著整個法蘭西的藝術趣味。一位18世紀的詩人羅梭在他的詩篇《新年頌》里寫到:
「昨天」早巳失去,
「明天」也許不到來。
僅僅是在今天,
毫無疑問,人們能找到快樂。
Ⅱ 為什麼說18世紀的法國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18世紀的法國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那以前,義大利美術一直走在歐洲各國的前列,直到此時,它那光榮的地位才被法國美術取而代之。而在這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就是法國繪畫。
Ⅲ 盧浮宮有哪些名畫被盜﹖
1998年5月3日,法國盧浮宮內一幅19世紀初期畫家柯洛的名畫《塞夫勒的道路》被盜。據盧浮宮管理人員介紹,被盜的是一幅長49厘米、寬34厘米的風景畫。從現場觀察結果看,盜賊使用切割器將存畫的玻璃櫃挖了一個洞,再用刀將畫布割下取走,只留下畫框。小小的一塊畫布塞在衣服內很難被人發現。除此之外,還有哪些世界級的名畫有過同樣被盜的經歷呢?說出來可能嚇您一跳!讓我們看一下:
1911年8月22日,達芬奇《蒙娜麗莎》被盜!
蒙克的《吶喊》曾被盜過兩次。1994年,兩名竊賊潛入挪威國家畫廊偷走了1893年版的《吶喊》(次年被完好地追回)。另一次是在2004年,蒙面的持槍歹徒從奧斯陸的蒙克博物館搶走了1910年版的《吶喊》(兩年後被追回)。
2012年10月15日晚,康索現代藝術中心發生失竊案,畢加索1971年的《小丑》被盜!
2001年12月7日,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術館,一幅梵高在1882年創作的《斯海弗寧恩的海景》被盜!
2003年8月27日,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芬奇的一幅名畫在蘇格蘭一座城堡被盜!
^_^藝術果然很受歡迎啊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Ⅳ 18世紀法國畫家華多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華多(1684年~1721年)是18世紀初期法國畫壇上出現的一個天賦詩才和畫才的大師。可以說,自普桑以來,在當時的法國還沒有一個可以與華多相提並論的畫家。他喜歡描寫上層社會生活的場面,喜歡描寫貴族男女們在田野和庭院里談情說爰,尋歡作樂的場面。
華多出生在佛蘭德爾的一個燒瓦工人家庭,家境貧寒。幼時喜歡小說、繪畫和音樂,後到當地一個畫家的工作室當學徒。18歲到巴黎學畫,成為一個劇院舞檯布景畫家的學生和助手,以後又進王家繪畫學院學習。1710年左右開始創作愛情題材的名作《發舟西苔島》。這幅畫他先後畫了3幅,以1717年完成的第二幅為最好。它描繪一群情侶依依惜別地離開神話中的愛情之島,返回現實生活之中,每個人物的姿態都被賦予了同愛情有關的象徵意義。畫家以理性駕馭感覺,運筆用色騰奇爍妙,樹立了纖弱苗條的女性典型形象。這幅作品被認為是華多大量關於愛情題材的最傑出的作品,它給羅可可繪畫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為羅可可畫家提供了範本。
《發舟西苔島》華多法國華多絕大多數的作品取材戲劇,但他創作的最後一幅作品《熱爾桑畫店》可算是一個例外。這是畫家於1720年在巴黎用幾個半天時間畫就的一幅大型繪畫。它描繪的是熱爾桑正在家中接待買主時的情景,畫面上出現了3組貴族男女顧客,他們正在精心地挑選著稱心如意的作品,背景的壁面上掛滿了熱爾桑收藏和准備出售的作品。這幅作品是華多成熟期的代表作,也是18世紀首屈一指的名作。遺憾的是,年僅31歲的藝術家因患肺病於1721年夏天過早地去世了。
Ⅳ 急切想了解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的背景,文化,狀況
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的背景:
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
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的文化:
19世紀的啟蒙運動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解放運動,代表人物包括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強烈批評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為資產階級獲得支配地位提供了思想和意識形態,理論准備。
(5)十八世紀法國的名畫被放置在哪裡擴展閱讀:
十九世紀對於法國文學來說,是從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向「現代性」轉折的歷史關鍵時刻;而處於初生狀態的「現代性」,在法國十九世紀的文學中,從一開始便顯示出它那生氣勃勃、同時充滿矛盾的「不確定性」的品格特徵。
不同風格和氣韻的文學同時並存和交錯,使當時的法國文壇成為燦爛絢麗的自由創作園地;文學大師輩出,天才巨星雲集;而巴黎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的「咖啡沙龍」,由此更成為靈感交集、激情遞起的各種創作流派的聚匯處。
各種文學浪漫神話,在左岸的一個又一個咖啡館之間,此起彼伏,沉浮流轉,不脛而走,更使此處天空重疊著層層鮮艷奪目的氛圍光寰。
十九世紀法國文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相互連接、又相互穿插和彼此滲透的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浪漫主義時期,囊括了十九世紀整個上半葉。
浪漫主義的先驅者們,德斯泰爾夫人、本雅明.康斯坦、施農古爾和夏多布里昂 等人,在十九世紀的最初二十年,面對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稱帝執政之後所激起的社會變革,在新舊兩種社會制度交接時刻,作家和詩人們表現出矛盾、困惑、懷舊、憧憬等復雜情感相互交錯的特徵。
他們試圖在已被毀滅的舊秩序中,尋找記憶裂痕里仍然保留著的精神慰藉,又對新起而尚未穩定的社會,寄託某種連他們自己也無法確定的不清不楚的期望。
因此,他們把激情轉向現實社會的彼岸,作品中凝聚著對於超現實結構的各種夢幻,寧願歌頌客觀中立、而又內涵豐富的自然,幻想著一種漫無邊際的游盪生活,以為可以在那裡建構和實現他們所嚮往的理念和價值。
Ⅵ 17、18世紀的法國繪畫是如何發展的
法國的17世紀被稱為路易十四時代,這位稱霸歐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統一的官方藝壇。為國王及其精英服務的藝術把古代和現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兼收並蓄,並讓現實描寫帶上神話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現出嚴正、高貴、酷愛秩序的特點。其主要畫家大多到義大利觀摩學習,甚至長期居住,他們以希臘、羅馬為典範,受到卡拉奇折衷主義、卡拉瓦喬強烈對比的手法及威尼斯色彩的影響。
烏埃(Vouet,1590—1649)在義大利生活13年,歸國後任路易十三的首席畫師,在巴黎地區的香底恰、聖日耳曼昂萊、楓丹白露作了大量壁畫。從現存盧浮宮的《豐盛》、《神廟中的拜見》、《對神廟的獻祭》中可以看到他明亮豐富的色彩,宏大的氣魄,優美的環形節奏,以及和諧的衣褶造型。
普珊(Poussin,1594—1665)18歲瞞著家裡到巴黎學習雕塑和繪畫,30歲定居義大利。1640年,他被請回法國,為楓丹白露王宮和聖日耳曼大教堂作畫,任宮廷首席畫師,並領導裝飾王宮的工作。但法國畫家的敵視與不合作態度終使他憤憤而去。《薩賓婦女被掠》、《摩西遇救》、《詩人的靈感》等作品使我們感到這位古典主義大師既崇尚古代藝術,又善於發掘自然的美;既服從感覺,又尊重理論;既有純熟技巧,又有高昂熱情。《阿爾卡迪牧人》以一塊石碑作為畫面中心,上面的銘文指出這便是傳說中的樂土。竭力辨認字跡的幾位牧人或立或跪,環狀的構圖把人體與幽雅的風景組成詩一般和諧的世界。普珊晚年最傑出的作品是歷史風景畫《四季》,其中《冬季》尤其巧妙地選取了《聖經》中大洪水的場面,掙扎逃命的人群加強著陰冷凄慘的氣氛。這位被認為最正統不過的畫家其實是一位最勇敢的革新者,他那情景交融、飽含寓意的畫風與畫中反映出來的崇高思想境界,不愧是該時代一切畫家的楷模。
勒絮埃爾(Le Sueur,1617—1655)的畫使人難以相信他從未去過義大利。事實上,他的確沒有離開過法國。或許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才具有那種令人感到親切可及的朴實自然。《朋友聚會》在氣氛渲染上有卡拉瓦喬之妙,《三纓斯》又不乏卡拉奇的華美。德拉克羅瓦說得好:「要仿效勒絮埃爾的幽雅和樸素,就如同要效仿普珊構圖的氣魄與其完整性等優點一樣,是極不容易的。」
勒布侖(Le Brun 1619—1690)在造就法國統一藝術風格方面的作用是無人能比的。他15歲人烏埃畫室,23歲又與普珊同赴羅馬。在上述兩位大師的指導下,他迅速掌握了該時代繪畫技巧的精華。其油畫代表作《塞古埃大臣》宏偉壯觀。畫中人春風得意,雍容華貴,服裝與坐騎富麗堂皇,馬側的兩排隨從安排得錯落有致,動態神情極具變化。無論是小幅的《牧人來拜》,還是巨幅的《亞歷山大與波魯斯》,都表現出畫家在處理人物眾多的場面時的游刃有餘。他在擔任首席宮廷畫師的同時,還領導美術學院和戈伯蘭壁毯廠,主持凡爾賽宮鏡廳和盧浮宮阿波羅廳的裝飾工作,建立起以普珊的古典主義為主,從義大利巴洛克藝術中汲取營養的官方風格。
榮譽無加的勒布侖在暮年卻由於米涅爾(Mignaxd,1612—1695)的出現而暗淡無光。這位後起之秀從義大利一回國,便以婦女肖像和大幅天頂畫聞名遐邇。他在瓦爾德格拉斯教堂繪制的《天堂》有200多個人物,是法國現存17世紀最重要的天頂畫。《持葡萄的聖母》著筆精妙,人物的端莊純潔與拉斐爾相比,也不多讓。
較之上述畫家,瓦朗丹(Valentin,1591—1634)和拉圖爾(IJaTour,1593—1652)受卡拉瓦喬的影響要多一些。瓦朗丹很年輕時便赴義大利。他擅用黑色畫出濃重陰影,並把樂師、衛兵、賭徒、吉普賽女人放入其中。《有算命者參加的聚會》、《音樂會》的濃郁生活氣息和在人們心中激起的美妙質朴印象是無與倫比的。《所羅門的裁決》則把驚惶失色的母親,恐怖萬分的嬰兒,凶神惡煞的武士,密切注意兩位婦女反應如何的所羅門王畫得栩栩如生。拉圖爾以燭光、火把作為其藝術表現的核心,富有獨創性和神秘感。其構圖往往能出奇制勝,手法的簡練也令人驚訝不已。《燈前的瑪德萊娜》冥思苦想的面部和扶著骷髏、代表善惡決斗的手在黑夜之中格外傳神。《木匠聖約瑟》運用大角度透視,突出木匠前傾的頭和用力的雙手,而讓其餘的一切都淹沒在陰影之中。幾乎平塗而就的持燈小童的臉更造成畫面極為奇特的繁簡對比。《寡婦伊萊娜照料聖塞巴斯蒂安》是畫家最後的作品之一,藍色的衣袍似乎在火紅的色調中發出震響,凝練概括的藝術處理,在對角線上對明暗、動態所作的安排,使氣氛的悲壯達到極點。
更加忠實於傳統,不為義大利影響所左右的法國畫家代表應推香拜涅(Champaigne,1602—1674)和勒南(Le Nain)兄弟(安東尼,1588—1648;路易,1593—1648;馬修,1607—1677)。香拜涅生於布魯塞爾,1628年定居巴黎,成為王後的畫師。其肖像嚴謹、雄強、傳神,令上流社會趨之若騖。盧浮宮陳列的《男子肖像》和《畫家之女神奇地恢復健康》使克洛埃父子奠定的傳統發揚光大。勒南兄弟幼年生活在父親的農庄之中,對農村有深刻了解和特殊感情。他們經常共同作畫,署名勒南。其中路易成就最大,粗礦的農民形象,簡陋的鄉村環境在他的筆下發出迷人的魅力。《農民進餐》、《農民家庭》雖無任何華美的顏色,卻能感人至深。手法的樸素與畫家感情所達到的崇高,除了19世紀現實主義大師米萊、柯羅之外,可以說無人能及。《鐵匠鋪》、《乾草車》(該畫也可能是安東尼所作)根據畫面需要,隨心所欲地安排光線,和倫勃朗的《夜巡》有異曲同工之妙。
洛蘭(Lorrain,1600—1682)在義大利度過平靜的一生,其畫同其人一樣平和明朗。開闊的海平線總給天空留出巨大位置,近景則總是帶有羅馬式建築、船隻、人物的逆光海濱。《克婁巴特拉在塔爾斯登岸》、《烏利西斯將克莉賽絲交還其父》、《聖保羅登舟》都以海空一色,寧靜優美的畫面令人賞心悅目。
18世紀的法國繪畫之所以取得公認的領銜地位,是由於它的畫家把握住了時代精神。步入繁榮的歐洲正需要對女性彬彬有禮的交際往來,巧妙幽默的言談舉止和更加輕松的藝術風格。
被稱為羅可可的艷情藝術主宰了18世紀前半期,它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繪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著宮廷,致使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的藝術風尚。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於神聖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雅使繪畫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愉悅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聖徒痛苦的殉難,從而在反映現實上向前大大地邁進了一步。它的主要代表是華多、布歇、弗拉戈納。
華多(Wateau,1684—1721)少時貧窮,曾靠給畫商臨畫維持生計。《舟發西苔島》是其一生的轉折點。它描繪一群情侶依依惜別地離開神話中的愛情之島,返回現實生活之中,每個人物的姿態都被賦予了同愛情有關的象徵意義。畫家以理性駕馭感覺,運筆用色騰奇爍妙,樹立了纖弱苗條的女性典型形象。華多絕大多數作品取材戲劇,但《熱爾桑畫店》可算是一個例外。為了「活動活動手指」,而在幾個半天之內畫就的這幅傑作本是為其好友在聖母院橋上的畫店作招牌的。畫上有不同階層的人物,賣畫者的忙碌、認真和買畫者的聚精會神都生動無比。它把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得如此真實,以至於人們看到裝向箱內的油畫像,就必然聯想到「太陽王」統治的完結。華多的另一名畫《小丑》原也是作招牌用的,畫中主要人物是位流動劇團的演員,他身著白衣,麻木的外表掩蓋著內心的悲愴。從該畫上,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什麼華多輕音樂一般的藝術總帶有一縷淡淡的哀愁,而對於供人取笑的演員和一切藝術家的深切同情正是華多高出於其他羅可可畫家的原因。
布歇(Boucher,1703—1770)有神童之稱,從義大利歸國後,又備受蓬巴杜夫人賞識,擔任美院教授、首席宮廷畫師、戈伯蘭壁毯廠總監,真是一帆風順。他技巧純熟,畫得迅速,不乏大幅作品,而且能運用明亮色彩和新穎手法使古典神話題材盡麗極妍。《沐浴的黛安娜》一畫的女人體在景物的襯托下明亮耀眼,削弱素描明暗對比而加強色彩透明感的技巧使後來的印象派大受啟發。《裸女(奧莫爾菲小姐)》動作的大膽和肉感近乎色情,床上鮮亮奪目的綢緞也最合路易十五宮廷的胃口,足以代表羅可可風格。在以神話為題材時,布歇往往有濫用玫瑰紅和天藍色的傾向,人物膚色的蒼白和鮮紅也浮於表面,但如果有真實對象在眼前,他的畫面頓時出現勃勃生氣,《午飯》、《帶磨坊的風景》的作者和《維納斯與武爾坎》的作者簡直判若二人。
弗拉戈納(Fragonard,1732—1806)是最受社巴莉夫人關照的畫家,擅於在嫵媚的人物和華貴的服裝上逞其逸筆。《鞦韆》一畫中的少女故意踢落鞋子,要為他盪鞦韆的男士去拾,在取悅婦女上可謂登峰造極。《浴女》構圖突兀,女人體似乎同雲朵、樹木、河流一起在急劇旋轉,別致而誘人。《蒂布爾瀑布》更是戛戛獨造,強光在曬台衣服上造成的點點閃光和豐富層次,甚至可和兩個世紀以後的風景畫相比。不過,弗拉戈納最拿手的還是肖像,大塊的厚色、飛舞的筆觸與傳統手法大相徑庭。《狄德羅》、《讀》、《舞蹈家吉瑪爾》等畫,至今仍以其瀟灑奔放的手法而膾炙人口。
勒莫阿納(Lemoyne,1688~1737)和柯瓦貝爾(Coypel,1688—1772)追隨華多、布歇的風格,用神話題材壁畫和粉紅色的女人體裝飾了巴黎大量的宮室和府第。前者的《赫拉克利斯與奧菲爾》和後者的《老人像》都表現出素描的精到和運筆設色的大膽沉著。
法國肖像畫從17世紀向18世紀過渡的代表是利戈(Rigaud,1659—1743)和拉傑利埃爾(LargiUiere,1656—1746)。利戈專為國王繪制標准像,其代表作《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很有氣派。拉傑利埃爾則給上層社會留影。他的代表作《畫家及其妻女》把自己一家的親密和諧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女肖像方面名重一時的納吉埃(Natier,1685—1766)能把貴婦們畫得漂亮,如《黛散伯爵夫人》。納吉埃的女婿托蓋(Tocque,1696—1772)更能使貴婦們迷人,《王後萊金絲卡》堪稱宮廷肖像少見的佳作。拉都(IJa Tour,1704—1788)和佩羅諾(Perronneau,1715—1783)不但在油畫上同他們不相上下而且還使色粉畫的逸韻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感覺敏銳,色調微妙,善於捕捉瞬間表情,在真實的基礎上美化對象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隨著羅可可風遭到猛烈抨擊,藝術的美化逐漸讓位於再現生活。以理性反對自由放任,以回歸自然反對矯揉造作的風俗畫、靜物畫取代了裝飾畫、歷史畫。開辟風俗畫新路的格勒茲(creuse,1725—1806)在1761年沙龍展出《鄉村的訂婚》,大獲成功,它真實地展現了法國農村家庭最重要的事件。畫中小夥子送聘金時的恭敬,姑娘內心的喜悅和外表的靦腆,公證人的全神貫注,小妹妹的難舍難分,大姐的滿腔妒忌使狄德羅欣賞不已,認為「畫上的每個人都恰如其位」。格勒茲極重題材的選擇,《父親的詛咒》、《被懲罰的兒子歸來》、《打破的水罐》都以出色的藝術語言,巧妙地宣揚了資產者的道德觀念,受到公眾的盛贊。不過,這位「提倡貞操的畫家」從1780年起,便幾乎專門致力於肖像畫了。他感情真摯,筆調靈妙,色彩透明。《送奶女》、《小鳥死了》把平凡人家女孩的心靈畫得純潔高尚,使宮廷肖像相形見絀。
在萬事崇尚奢華的路易十五時代,夏爾丹沉穆凝重的靜物畫愈顯醇美動人。畫家的眼睛靜靜地注視著碟子、魚、水果、麵包這些極其普通的東西,從中發掘深藏的美。人們司空見慣、以致不屑一顧的物品被點石成金地賦予了雋永深長的詩意。它們是《鋼水罐》、《樂器》、《廚桌》、《蛋糕》、《帶高腳杯的靜物》。夏爾丹的人物畫同樣渾博精深,《祈禱》只畫了一位母親和兩個兒童,便充分展現了市民階層的生活境遇和品格情操。《集市歸來》的那位家庭主婦正靠著油亮的舊櫥櫃,喘著粗氣,筆調的自然和質感的逼真使人們很容易地感受到畫中的溫暖、生命、時代氣息,而這卻是其他靜物畫家和風俗畫家望塵莫及的。
在風景畫上值得一提的是威爾奈(Vemet,1714—1789),其《燈塔》、《洛托之橋》在手法的大膽和色彩的明亮上,遠遠地超過了那一時代,說它們預示著柯羅的義大利風景並非溢美之詞。羅伯爾(Robert,1733—1808)描繪羅馬遺跡的風景使古代廢墟帶上真實美麗的天空。《戛爾橋》構圖的巧妙和運用色調對比抒寫晚霞的新穎手法則表現出他過人的敏感。
Ⅶ 18世紀的法國繪畫的另一方向是什麼
18世紀的法國繪畫的另一方向,是受啟蒙主義運動影響的市民美術。這是上一世紀以勒南兄弟為代表的市民寫實美術的發展,也是當時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產物。它和帶有享樂主義傾向的羅可可藝術形成鮮明的對照。它的成就雖然不如同時代的啟蒙文學那樣突出,但是,它在宣傳新興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念,反對貴族化的羅可可藝術,促進法國美術向現實生活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最重要的代表畫家是夏爾丹和格瑞茲。
Ⅷ 麻煩一下,法國十八世紀的時代背景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廠,個別企業僱傭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設備。金融資本雄厚。資產階級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1st Estate)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2nd Estate),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3rd Estate),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階級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