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時期德軍如何打下法國的
過分相信馬其諾防線 而且對戰爭准備不足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 法國人相信比利時啊 周邊的小國沒這么快崩潰的 就一直悠栽著 真等到德軍進行閃電戰了 法國很快就崩潰了 投降 傀儡政府 這可說是法國的國恥了
B. 在二戰時期,納粹領導下的德國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擊敗法國,並且壓制住了老牌帝國主義—英國
戰略上:
德國非常冒險的利用了英法綏靖,逐步吞並擊滅了,奧地利捷克波蘭等國。比英法更早開始了緊張的戰爭准備。戰前德國對西班牙內戰的干涉也積累了戰爭經驗。開戰時的國力而言,德國與英法之和相當,但是德國較早開始備戰,因此開戰時戰爭動員程度較英法高。德軍進攻低地國家時故意動作遲緩,成功把盟軍主力調動到了比利時方向。為阿登突破創造了機會。
戰術上:
二戰初期德軍在兵器性能上並不比英法更優勝。由於一戰戰敗,使得德國二戰戰前的擴軍有許多問題,兵器質量數量都不足,事實上在整個二戰中,德國兵工部門從未完全滿足過德軍的需要。大量裝備的I號、II號坦克在盟軍新式坦克面前顯得不堪一擊,III號IV號的產量不足,許多新建的裝甲單位不得不使用捷克造38t、35t坦克。主力步槍仍是過時的98K。德軍中非一線主力部隊只能使用更為老舊的一戰存貨或者中歐各國的各種雜牌武器。
德國德軍勝在靈活的戰術戰略,以及緊密的空地配合上。當時因戈林元帥得勢,德國空軍掌握了很多戰爭資源,德國的戰術空軍規模及建軍質量上相比此時的盟軍有很大優勢。其空軍橫掃了低地國家和法國上空。這使得戰場態勢呈現單向透明的態勢。並且提供了快速突破時非常重要的近接火力支援,這點是傳統牽引火炮無法做到的。
C. 二戰時德國為何要打法國
德波戰爭開始的幾周前,波蘭國防部長問過英法聯軍司令甘末林:波蘭被入侵時法國可以派出多少個師進攻?甘末林馬上回答38到46個師,並且書面保證如果德國對波蘭開戰那法國將在全國動員後的5天內逐一進攻德國城市,一旦德國全力進攻波蘭,那麼法國將在全國動員的15天內全力進攻德國。
可是甘末林在開戰前2天後悔了,這個無能的將軍向法國內閣提出將戰爭推遲到1941或者1942再爆發,原因僅僅是因為可能會得到美國的幫助。英國也並沒有過多的幫助法國,而是放手讓一群好戰之徒在大西洋上搜捕德國商船,而在1941年才往法國派出了3個師(15800)人,英國首相丘吉爾稱這只是象徵性的支援。
德國將軍在紐倫堡軍事法庭上回憶起當年西線戰況的時候,他們都說西線並沒有放過一槍一彈,倒是波蘭的抵抗超乎他們的想像。
德波開戰初期法國對德宣戰可是依舊按兵不動,甘末林明確命令英國空軍禁止對德國境內的工廠轟炸,甘末林怕會遭到德軍瘋狂爆復,可是如果英國空軍轟炸了魯爾區那麼德國重工業將徹底癱瘓,這也是德國將軍擔心的問題。
D. 請問二戰時德國入侵法國為什麼會那麼快,而日本入侵中國卻那麼艱難
這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法國是個基本完成城市化的國家,它的公路,鐵路遍布整個國家,所以,只要佔領法國的各個城市,就可以完全控製法國,而中國連一半近代化都完成,大部分還是落後的地區,十分閉塞,而且大部分是農村地區,就算日本佔領了所有城市,也沒辦法控制整個中國;第二,法國版圖很小,基本上沒有戰略縱深,一旦德國入侵,它的部隊連撤退的地方都沒有,而中國不一樣,中國有很大的戰略縱深,就算日本入侵,中國軍隊打了敗仗也有可退的地方;第三,法國地方小,就算佔領全境也不需要太多的部隊,而中國不一樣,那麼大的版圖,而且又沒有好的運輸條件,就算把日軍所有軍隊都放在中國大陸,也不能全部控制,更何況它還在那麼多地方開戰;第四,法國人在戰敗後,只有很少人反抗,只有戴高樂建立的一個流亡政府;中國則是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致對外,這才是倆者之間的區別。
E. 二戰時期德軍為什麼要進攻法國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議,但為英法所拒絕,於是希特勒便決心用實力來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了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只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准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但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德國陸軍將領們堅決反對,理由是德國陸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西歐軍隊,一但開戰,德國必亡。希特勒嚴厲斥責勃勞希契等人膽小怕事,並命令他們無條件遵從他的主張。
自從德國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其與盟軍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歐陸上處於未交戰的狀態,被稱為假戰。阿道夫·希特勒曾希望法國和英國默許德國征服波蘭並立即停戰。因為德國的原物料儲存量(需從外地進口)非常不足,目前德國的戰爭機器主要依靠自蘇聯的原物料,出於兩國意識形態的不同使希特勒對該情況感到不安。因此在10月6日,他曾向英法兩國提出和平建議,未等到兩國答復,在10月9日已為應對盟軍否決其建議的可能性,希特勒也制定了軍事行動:《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法西斯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中包括兩大行動:第一部分的「黃色作戰」(Fall Gelb,攻打荷比盧三國和法國北部)和第二部分的「紅色作戰」(Fall Rot,進攻法國本土)。
F. 二戰時期德國是怎樣佔領法國的
驕兵必敗,法國在整個二戰陶醉在一戰的勝利果實上面,對對手的認知不足,而且針對法蘭西民族國防普及嚴重懈怠,盲目浪費資金修築防禦地帶,結果受到不斷創新戰爭計劃,戰術和戰略政略的德國人略施小計有條不紊的吞並法國,一雪前恥。
G. 二戰時期法國為什麼會被德國擊敗,首都巴黎還被德國佔領了
因為德軍入侵了比利時,繞過了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直接進攻巴黎。
H. 二戰時,德國是什麼時候佔領法國的
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凌厲,僅僅39天就征服了法國! 以下是詳細過程 法國是德軍在西線戰役中的首要目標。5月10日凌晨在德軍突襲荷蘭和比利時的同時,戰斗就在不利於法軍的情況下打響了。德國空軍中型轟炸機和俯沖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有效掩護下,開始了對法國空軍基地進行了有系統的突擊。停機坪,跑道,倉庫等作為首要目標遭到了輪番轟炸,法軍大量飛機未能起飛即在地面被毀。德國空軍同時還攻擊了法國的鐵路樞紐和公路系統,以遲滯法軍。面對德軍的強大攻勢和瘋狂突擊,法國政府和軍事當局倉促應戰,應變遲疑,決心猶豫,指揮慌亂。空軍指揮部沒有及時組織力量射炸德軍入侵部隊,減緩德軍前進速度,為己方軍事展開贏得時間。甚至因為害怕德軍報復,竟然禁止法軍轟炸機轟炸德國城鎮。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勝,於是頑固地抱著一戰經驗不放。鑒於德法邊境經營多年的要塞防線,法國統帥部認定德軍地面主力仍須佔領荷蘭和比利時後贏得進攻法國的通道才會大舉進攻法國,並與之進行一戰形式的大規模會戰以決定勝負!實際上,德軍計劃地面主力部隊仰仗空軍突襲和有效掩護,集中裝甲力量,沿盧森堡邊境,經阿登森林,度過馬斯河,向法國腹地迅猛穿插。而法軍在落後的軍事思想指導下,還將能夠動員的有限的空軍派去轟炸阿爾貝特運河上的橋梁!法軍希望在比利時頂不住時通過這一手段延緩德軍推進速度(法英均認為重點在東北面荷,比方向,英軍在歐洲大陸的部隊也主要在這一戰略方向)。即使如此,攻擊橋梁的法國空軍也遭到慘敗,前往轟炸的盟軍飛機竟然全遭擊落,損失慘重。在這一地段,德國空軍也掌握著制空權。 5月10日佛曉時分,德軍輕松渡過奧爾河及蘇雷河。11日夜至12日,德軍繼續越過塞穆瓦河。在全部的軍事行動中,德國空軍始終為其裝甲部隊提供全面的空中偵察,空中掩護和對地支援。甚至由於害怕敵人竊聽,連部隊的軍事命令都是由德國空軍空投給地面的裝甲兵指揮官們的。
5月12日,由於德軍的進攻如此的順利,裝甲指揮官們決心不等步兵到來,即強渡馬斯河。5月13日,德國空軍集結大量部隊,包括12個「斯徒卡」俯沖轟炸機中隊在內的大量德國飛機前來支援強渡。上午11時,在渡河之前,德國空軍開始分批轟炸河對岸的法軍指揮所,炮兵陣地和步兵掩體。德國「斯徒卡」飛機對地攻擊時垂直俯沖到幾乎接近地面才拉起,除了掃射和轟炸以外,飛機巨大的噪音對當時接觸飛機不多的法國陸軍普通士兵來說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德國空軍的掩護戰術也非常的有效,鑒於當時的空軍對地攻擊仍然有很大限制,德軍採用少架多批,低強度高烈度的方式。雖然每次轟炸時間短,威力不大,但是每隔一會就來一次,以此掩護乘橡皮舟分批渡河的德軍。盡管法國空軍猛烈轟炸河上僅有的一座橋梁和河中的德軍,但遭遇了德國空軍戰斗機部隊的驅逐。下午4時德軍大部均已到達河對岸,法軍沿河工事與炮兵陣地均遭摧毀。午夜時分,德軍已經進至河以南8公里之遠!德軍及時控制了馬斯河渡口,並陸續將大量部隊運過河,至此,法軍已呈敗像!
面對德軍的進攻,法軍尤其是法國空軍,在開戰之初的慌亂之後,也進行了殊死的抵抗。5月14日,鑒於德軍涌過馬斯河並輕松佔領軍事要地色當,為了給法第2集團軍贏得時間進行軍事展開以反擊入侵的德軍裝甲部隊。法國空軍集中力量對色當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轟炸。法空軍布雷蓋-693型飛機在不洛希152和英國空軍的「颶風」戰斗機的掩護下,對德軍進行輪番轟炸,此外還有13架老式的143M夜間轟炸機也隨同進行了晝間轟炸。然而,由於為了避開德軍戰斗機,法機飛得很低,遭德軍地面炮火猛烈射擊,有一定的損失。同日,為了阻止德軍越來越多的涌過馬斯河。以英空軍為主,法空軍為輔,轟炸馬斯河上的德軍橋梁(德國工兵早在14日即架起第一座浮橋,以後更是越架越多)。第一次攻擊英國空軍就損失了85架轟炸機,德軍只是3橋微損,很快就修復了。接下來的3天,英空軍繼續攻擊,前後損失250多架各種飛機。由於當時英軍早期型的「颶風」不是德國空軍戰斗機的對手,盟軍飛機必須低飛以躲過德空軍的戰斗機。這一情況造成盟軍飛機多損失於德軍地面猛烈的高射炮火。(英國空軍在法國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斗,除大陸派遣部隊以外,又先後調集261架「颶風」戰斗機以及後來補充的飛機。從5月10日戰鬥打響至19日,被擊落75架,傷120架,到後來撤回英國的只有66架!)
5月19日,德軍佔領阿拉斯,20日,佔領阿布韋爾,至此,法軍北線全壞,戰局已近不救!
在接下來的敦刻而克大撤退中,英德空軍激烈爭奪制空權,以實現戰場控制。德國空軍在戈林的親自指揮下,集中所有能夠集中的空軍計800多架(內轟炸機300多),全力轟炸敦刻而克,甚至在港區投擲水雷封鎖港口,阻止英軍接援,力爭將英法軍消滅在灘頭上。面對極其險惡的戰場態勢,英空軍更是傾其所有,以每日300多架次的力度與德軍爭奪制空權。其中,從英國本土出發的戰斗機共達2739架次,並在戰斗中投入大量的新型「噴火」式戰斗機。由於英軍的奮力拚殺和地理及氣象條件對德軍的限制(英空軍從本土起飛,海峽只有40-70公里,德國機場較遠,且戰役期間德國一側氣象條件惡劣,不利空軍出動),英空軍逐步掌握多佛兒海峽上空的制空權,有力的支援了陸軍。德國空軍未能阻止盟軍撤退。
敦刻而克陷落當天,德軍猛攻法軍臨時拼湊的魏剛防線,第二天即渡過索姆河。此時,法軍自知前途險惡,於是集中了全部空中力量,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協助下反復攻擊了亞眠,肖恩,配隆等橋頭目標,但仍然未能阻止德軍大量集結。9日,德軍在魯昂,貢比涅突破魏剛防線。同日,法國政府宣布遷都。法空軍此時已所剩無幾,器材油料等也已經不能保證有效作戰了。
5月10日,義大利對法國宣戰。法國海軍航空兵部隊與義大利空軍進行了戰斗。
5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5月17日,貝當政府要求停戰。18日,英國空軍全部撤出法國。
5月22日,法國簽字投降。
法國宣布停戰後,仍有大量法軍尤其是空軍紛紛逃往北非,其餘部隊等待德軍解除武裝。至此,法國戰役結束。
I. 為什麼二戰期間德國沒有全面佔領法國呢
為什麼二戰期間德國沒有全面佔領法國?這個問題確實也很值得討論,為什麼德國在法國戰役已經全勝的情況下還沒有全面佔領法國,而是讓法國政府在維希繼續維持,還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呢?其實什麼事情的發生可以說都是有原因的,維希法國的建立也不例外,它能夠建立並存在也是有它的價值,而且甚至可以說有它的實力所在的。
德國為什麼要佔領法國北部?
其實納粹之所以允許法國人在南部建立維希政權,根本目的還是要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納粹為什麼要親自佔領法國北部。當然納粹本身對領土的貪婪是一個根本因素,但除此之外,納粹要佔領法國北部還是有具體的戰略目的的,也就是要防止英國通過英吉利海峽反攻歐洲大陸。因為在1940年6月法國被擊敗之後,雖然在歐洲大陸的英軍遭受到慘重損失,被迫全部撤回英國本土,但因為英國的海軍實力當時仍然稱霸歐洲,所以英軍在敦刻爾克進行的撤退行動非常成功,總共有33.8萬英法軍隊成功撤回英國本土,這一比例占當時被圍困英法軍隊的85%。
(貝當很早就強烈反共,是希特勒喜歡的法國政要)
所以其實法國在二戰中雖然好像是投降了,維希政權好像也是德國人建立的傀儡政權,但在實際上卻並非完全如此。在法國戰役末期出來為法國收拾殘局的貝當與德國達成的協議並非是法國無條件投降,而是法國與德國停戰,法國政府根據停戰協議的條款有序地從巴黎遷到了法國南部,而德國之所以允許法國在陸上戰事全面失敗之後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政權,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在惦記法國的艦隊,所以這也是維希政權得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也是它的「實力」所在。
J. 二戰時法國作為一個世界主要大國,具體是什麼原因令它那麼快被攻佔
一個人沒有智慧的頭腦,縱使四肢發達,也永遠不能成為強者;同樣的道理,一個軍隊沒有先進的軍事思想,縱使擁有百萬雄兵,也無法打贏一場戰爭。二戰期間,號稱「歐洲最大陸軍強國」的法國在一個月內被德國擊潰,迅速亡國,就印證了這樣一個道理。
1940年6月3~4日,德軍先出動大批飛機襲擊法國各機場和重要目標,奪取制空權,接著分3路發起進攻。6月22日,在法國東北部康邊森林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簽署投降書的同一節車廂內,法國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法國完全淪陷。
雖然二戰已結束半個多世紀,但這一戰例仍值得後人總結和回味。論軍事實力,法國當時擁有陸軍近200萬人之眾,坦克3000餘輛,飛機2300多架,不在德國之下;論國際環境,法國有英美等軍事強國支持,而德國只有義大利一個不堪重用的幫手;論指揮員素質,法國是有「歐洲戰略家宗師」之稱的拿破崙的故鄉,指揮人才輩出,遠的不說,就是貝當、戴高樂等人都曾令德國人聞風喪膽。到底是什麼原因使「歐洲最大陸軍強國」敗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慘?
首先是疏於戰備。法國當時的統治集團戰前執行綏靖政策,根本沒有作好抗擊侵略者的准備。法國人還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有一種盲目的安全感。其次是武器裝備長期得不到更新。部隊的坦克大部分是一戰時的舊式坦克,新式飛機就更少了。三是部隊缺乏訓練,作風鬆懈。當德國閃擊波蘭後,法國的指揮官還認為德國要進攻法國得等上四五年。於是在戰前,法軍軍官考慮的不是如何打仗,而是「如何合理地安排休假」。四是作戰指揮嚴重失誤。法軍指揮員戰前判斷,馬奇諾防線工事堅固並駐有重兵,德軍不會實施正面進攻。指揮員判斷錯誤和指揮不當鑄成了法國難以挽救的敗局。「指揮執戰爭之龍頭」,未來作戰無論在形式和方法上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但要想取得勝利仍然有賴於指揮員准確的判斷和靈活機動的指揮,而且未來戰場瞬息萬變,對指揮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指揮員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將是贏得未來戰爭的關鍵一環。
不過,軍事思想上的固步自封才是法軍慘敗的根本原因:法軍指揮員一直醉心於「曾經為他們造成光榮的錯誤觀點」而無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作戰帶來的新變化。法國元帥貝當認為,像一戰中凡爾登戰役那樣建立自動火器和鐵絲網相配合的堡壘陣地,就足以御敵人於國門之外。於是法國在北部邊境斥巨資建造了馬奇諾防線,並將100多萬人的兵力束縛於防禦陣地上。因此,當德軍機械化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撲巴黎時,法軍根本無力反擊。加之法軍認為坦克只能用於守勢攻擊,把3000多輛坦克全都分散編到各步兵師,作為支援步兵戰斗之用。而德軍坦克雖然少於法軍,卻集中編成了裝甲師用於機動作戰。結果,在成群的德軍坦克面前,法軍坦克顯得弱小無力。英國軍事家利德爾·哈特對此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法軍的主要弱點不在它的數量方面,也不在裝備的素質方面,而是在它的理論方面。它的思想遠不如對方那樣的進步……在歷史上這樣的例證太多了。勝利者每每產生保守的思想,結果遂成為下一次戰爭中的失敗者。」戰爭實踐無止境,軍事創新也沒有止境。歷史和傳統是我們的思想之源,但決不能成為我們創新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