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的製造業如何重拾競爭力

法國的製造業如何重拾競爭力

發布時間:2022-07-01 08:47:42

Ⅰ 製造企業競爭優勢主要有哪些因素

第一層面是產品層,包括企業產品生產及質量控制能力、企業的服務、成本控制、營銷、研發能力;

第二層面是制度層,包括各經營管理要素組成的結構平台、企業內外部環境、資源關系、企業運行機制、企業規模、品牌、企業產權制度;

第三層面是核心層,包括以企業理念、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內外一致的企業形象、企業創新能力、差異化個性化的企業特色、穩健的財務、擁有卓越的遠見和長遠的全球化發展目標。

第一層面是表層的競爭力,第二層面是支持平台的競爭力,第三層面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1)法國的製造業如何重拾競爭力擴展閱讀

傳統的以H-O理論基本上是一個靜態的理論體系,缺乏動態的眼光分析各國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為了克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缺陷,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在H-O理論的框架之外尋求新的貿易理論和貿易政策選擇,目前在這方面最有影響的理論是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一國的貿易優勢並不像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宣稱的那樣簡單地決定於一國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利率、匯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一國的產業創新和升級的能力。

由於當代的國際競爭更多地依賴於知識的創造和吸收,競爭優勢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日益超出單個企業或行業的范圍,成為一個經濟體內部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國的價值觀、文化、經濟結構和歷史都成為競爭優勢產生的來源。

Ⅱ 如何才能提高製造業的競爭力

要提高製造業的競爭力,可以從提高製造業的生產效率,降低製造業的成本兩個方面考慮。

要提高生產效率或降低成本,需要從製造業的生產管理方面進行優化。
如合理的生產安排,加強生產中的協同,減少停機待料、停機找料等情況,提高設備的利用率,提高排工編排效率,減少排工編排出錯,等來提高生產效率;
再如保留核心生產工人減少邊緣工人,優化庫存管理方式減少庫存積壓等降低成本。

製造業的管理分上層計劃層和下層執行層。計劃層目前有ERP等工具,特別是上erp對公司財務有很大的幫助,然而執行層,就是對工人、設備、用料這些生產過程執行過程的管理,目前大部分的企業還是空白。執行層的管理就是我們所說的MES。

只有從計劃層和執行層實行雙管齊下,才能真正實現製造業生產管理的信息化、數據化。為後續製造業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提供數據的基礎。(任正非說,人工智慧是統計學,只有有數據做基礎,才有統計,製造業的生產管理信息化就是基礎。)

大型企業,一般都是自研生產管理系統,有錢任性。中小型企業可以參考下:又壹智造,等生產管理系統可以參考下http://www.youyi21.cn/youyizao.html 。

Ⅲ 傳統的製造業如何提升核心競爭力

1,這個當然是企業自身內部技術,管理,研發,組織架構等多方面的競爭能力,現在還有很多企業雖然做的有那麼大,但內部管理和戰略,架構這塊都比較薄弱,所以遇上市場相對不像原來那麼好做的時候就各種痛苦,其實企業內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身體好的人,天氣不穩定的時候就不容易生病,體質差的就相對容易感冒發燒,加強自身內功對現階段企業來講就尤為重要了,畢竟已經過了野蠻生長期了,市場都非常理性,對產品質量,價格都比較敏感。
2,核心競爭力是一個面的問題不是一個點的問題所以最好要全盤計劃好,不然容易適得其反。你可以咨詢一下廣州正睿,聽說還挺好的,是駐廠式咨詢的開創者,可以和專家老師多探討一下,可以多學習學習,多方面了解一下。

Ⅳ 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每個公司不一樣,有些是價格,有些是質量,有些是技術,有些是速度,產能。每個行業要求也不一樣。

Ⅳ 法國為什麼工業速度慢

面對紡織品配額的取消和亞洲廉價產品的競爭,法國紡織業在政府的幫助下,正在逐步調整戰略,向生產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轉型。這個轉型既
避免了與我國產品在同一水平上的競爭,又為我國與法國紡織業的合作創造了新的機遇。

一、法國紡織工業基本情況:
法國紡織工業共有企業1010家,其中97%為20人以上的中小企業,直接雇傭人員91040人,佔法國工業部門就業人數的8%(包括法國服裝企業5000家,雇員55000人),占歐盟工業部門就業人數的11%。產品主要有服裝面料、傢具面料、家用紡織品和技術性紡織品,產品檔次較高。法國的紡織品生產在歐盟排名第三,排在義大利和德國之後;在法國全國工業生產中排名第三,排在汽車製造業和食品工業之後;法國人均消費紡織品在歐盟排名第四,排在義大利、德國、英國之後,每人每年消費紡織品17.6公斤。
近年來,法國紡織工業企業紛紛關閉,生產外移,非工業化現象加速,紡織行業企業數量逐年減少。2000年法國紡織行業共有企業1485家;2001年1300家;2002年1220家;2003年1150家;2004年1100家;2005年僅剩1010家。
隨著法國紡織企業數量的減少,該行業的就業人數也逐年減少。目前該行業就業員工只有近10萬人,是30年前的1/7,每年減員約達8%到10%。2002年法國紡織行業減員6.5%,就業人數為119648人;2003年減員7.4%,就業人數112468人;2004年3月統計為105000人,減員8.9%;到2005年只剩下91040人。
法國傳統的紡織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法國北部地區(紡織工業)、羅納阿爾卑斯地區(化學纖維)、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和比利牛斯中部地區(針織),以及孚日地區(棉布)。法國生產的紡織品48%用於服裝,30%用於室內裝飾(主要是傢具布),22%是技術性紡織品。根據2003年的統計,服裝面料中13.6%用於女裝,8.3%用於男裝,3.1%用於童裝,0.8%用於嬰兒。

二、法國紡織工業生產逐年衰退:
從1990年以來,法國的紡織品生產就一直呈下降趨勢,到1999年產量比
14年前下降了70%。2003年法國紡織品產量下降7%;2004年下降10%;2005年下降8%。
根據法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提供的信息,法國紡織工業營業額也逐年下降:
2000年法國紡織工業營業額為159.84億歐元;2002年162億歐元;2003年137.88
億歐元;2004年144.9億歐元;2005年138億歐元。
2002年法國毛紡紗線生產產量17700噸,同比減少22%,並從1996年起就呈逐年下降趨勢,在全球排名第7位,位於中國(473700噸)、義大利(383500噸)、土耳其(141300噸)、英國(62200噸)、西班牙(43000噸)和美國(40900噸)之後;生產各種羊毛服裝面料13100噸,同比減少10%,在全球排名第6位,位於中國(354660米)、義大利(119846噸)、日本(145977平方米)、土耳其(18800噸)和西班牙(14300噸)之後;生產各種纖維織物3090噸,同比減少25%,全球排名第7位,位於中國(7000萬匹)、西班牙(8180噸)、義大利(6085噸)和土耳其(30萬匹)之後。
值得注意的是,長達2個多世紀的法國精紡羊毛生產,雖然曾經因為產品(只有洗去雜質後的長纖維)質量高而聞名全世界,但是終於由於生產成本太高,競爭力下降,經過近30多年的逐漸衰退,於2006年5月,隨著北加萊地區最後一家羊毛梳理工廠的關閉,從此結束了。
法國的棉紡織業主要集中在Vosges地區,佔全國生產總量的52%,產量也呈逐年下降趨勢:2000年13.20萬噸;2002年10.04萬噸;2003年8.32萬噸。原因主要是棉紡織企業的陸續倒閉,如2003年底Mossley-Badin棉紡集團和Hgp3家工廠的關門,以及2005年法國最大的生產精梳棉紗的棉紡企業 Chenimenil集團將其棉紗生產完全放棄。

三、法國紡織品進出口情況:
20多年來,法國紡織品進口額呈逐年增長趨勢,從1980年的35.43億歐元發展到2005年的122.1億歐元;而法國紡織品的出口額也在逐年增長,但是與進口相比增長速度慢多了,從29.90億歐元發展到81.6億歐元。
近年來,法國每年進口紡織品約100多億歐元:2000年法國進口紡織品124.91億歐元;2001年125億歐元;2002年122億歐元;2003年117.65億歐元;2004年118.86億歐元,2005年122.14億歐元。
法國每年出口紡織品約80多億歐元:2000年法國出口紡織品94.6億歐元;2001年94億歐元;2002年93億歐元;2003年88.37億歐元;2004年84.59億歐元;2005年81.64億歐元。(參閱圖表)



法國紡織品進出口貿易逆差每年約30多億歐元:2002年28億歐元;2003年30億歐元;2004年35億歐元;2005年40億歐元。造成貿易逆差的主要產品是針織品(2004年達30億歐元),其次是紡織面料(2004年為5.26億歐元)。
法國紡織品進口的主要供貨國家為(根據2005年統計):義大利17.66億歐元,佔21%;中國16.67億歐元,佔20%;德國8.81億歐元,佔11%;比利時8.49億歐元,佔10%;土耳其7.42億歐元,佔9%;西班牙5.54億歐元,佔9%;印度5.36億歐元,佔7%;葡萄牙4.26億歐元,佔5%;孟加拉3.85億歐元,佔5%和摩洛哥3.82億歐元,佔3%。其中,向法國出口紡織品增長速度最快的是印度,2005年印度向法國出口紡織品增長10%;孟加拉(第11位)增長30%!
(參閱圖表)



法國紡織品出口的主要客戶國家為(根據2005年統計):比利時9.02億歐元,佔16%;義大利8.34億歐元,佔15%;西班牙8.24億歐元,佔15%;德國8.10億歐元,佔15%;英國5.68億歐元,佔10%;突尼西亞5.18億歐元,佔9%;摩洛哥3.41億歐元,佔6%;羅馬尼亞2.63億歐元,佔5%;葡萄牙2.51億歐元,佔5%;美國2.49億歐元,佔4%。 (參閱圖表)



歐盟國家一直是法國紡織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占其出口總額的近三分之二。其次是向傳統的地中海沿岸紡織服裝製造國家出口,以及近年來向俄羅斯、羅馬尼亞等新興市場出口。
另據法國公布的2002年紡織品進出口統計信息,法國對紡織原料和紡織製成品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2002年法國進口各種紡織纖維23318噸,其中羊毛纖維2788噸、化纖纖維13109噸、混紡纖維7421噸,發展趨勢是進口化纖纖維超過羊毛纖維。進口各種服裝面料8497噸,其中精紡羊毛面料2731噸、梳理羊毛面料3045噸、精紡羊毛和梳理羊毛混紡面料2910噸和440噸,發展趨勢是進口精紡羊毛混紡面料稍有增長。2002年法國出口各種紡織纖維8558噸,其中羊毛纖維2120噸、化纖纖維3528噸、混紡纖維2910噸,趨勢是羊毛和化纖纖維的出口減少,而混紡纖維出口持平。2002年法國出口服裝面料10397噸,其中精紡羊毛面料3961噸、梳理羊毛面料1715噸、精紡羊毛和梳理羊毛混紡面料4356噸和365噸,趨勢是精紡羊毛面料出口減少,其它面料出口持平。

四、中法紡織品貿易現狀:
目前,我國紡織品向法國出口,關稅為11%左右(針織面料11%,梭織面料12-13%),仍受配額限制的產品是棉布、床單、桌布和亞麻紗。根據法國海關統計,近年來法國從我國進口紡織品增長迅速的主要產品是亞麻和薴麻布、絲綢面料和廢絲,2004年至2005年間,這些產品的進口量增長了2至3倍。
在中法紡織品貿易中,多年來我國一直是法國紡織品進口的主要供貨國,排名前10位。值得注意的變化是,2004年我國向法國出口紡織品增長19%,超過德國和比利時,一躍成為法國第二大紡織品供貨國,僅僅落後於義大利。據法國海關統計,2001年法國從我國進口紡織品5.14億歐元,我國排名法國紡織品供貨國第4位;到2005年,法國從我國進口紡織品已經發展到16.67億歐元,增長56%,佔法國紡織品進口總額的13.6%(義大利佔14.5%),其中法國從我國進口針織品11億歐元,增長66%;纖維和紗線各增長44%、面料增長9%,繼續排名法國紡織品供貨國第2位。
在紡織品進口方面,根據2003年公布的數據(全年增長4%),法國從我國進口各種紡織原料(紗、線等)共計1.43億歐元,排名第4位,落後於義大利6.51億歐元、比盧2.79億歐元和德國2.45億歐元;從我國進口各種紡織物2.24億歐元,排名第4位,落後於比盧4.14億歐元、義大利3.45億歐元、德國2.71億歐元;從我國進口各種針織物1.12億歐元,排名第5位,落後於義大利5.53億歐元、土耳其1.83億歐元、孟加拉1.46億歐元和德國1.18億歐元。
在法國向我國出口紡織品方面,目前我國雖然還不是法國紡織品出口的主要客戶國,但是我國對法國高品質紡織產品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據法方統計,2003年法國向我國出口紡織品開始出現首次增長5%,主要是紡織上游產品的增長,其中紡織原材料佔26%;紡線佔60%。2005年我國在法國紡織品出口客戶國名單中,僅僅排名第27位,但是法國向我國出口紡織品增長了10%。到2006年一季度,雖然法國對我國出口紡織品金額只有7000萬歐元,但是增長了26%,排名第13位。

五、紡織品配額取消對法國紡織業的影響:
紡織品配額的取消對法國棉紡織業沖擊最大。根據法國毛棉紡織工業協會(Ffilc)消息,2004年法國紡紗量(filature)下降10%-15%;織造量(tissage)下降8%-10%;棉紗生產量下降20%。另外,根據法國外貿統計,在進口紡織品的沖擊下,尤其是來自我國的某些紡織製成品,如全棉褲子進口量大幅增長的時期,即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期間,法國進口棉線減少4%,進口棉坯布減少16%,進口成品棉布減少12%。因此法國專家認為,法國紡織業與我國的競爭並不是來自紡織上游產品,而是來自紡織品下游的製成品。
法國毛紡織業受配額取消影響較小。同樣根據Ffilc消息,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間,法國毛紡織業用途為服裝的精紡羊毛生產下降了45%,是行業從未遭遇的最壞記錄;但是同期,因為流行因素,粗紡羊毛生產卻增長了8%。法國專家認為,配額的取消對法國毛紡織業影響不大,即使是在服裝面料方面,因為中國出口的是基礎產品,而法國的產品則定位於時尚產品。在時尚產品方面,法國毛紡織業面臨的是歐盟其它國家的競爭。總體來說,法國服裝面料生產比家居面料生產受影響更大。法國家居面料生產的問題是價格而不是產量,而服裝面料的生產是因為買家太少。
紡織品配額的取消對法國紡織業內產品質量中等的企業沖擊最大,而產品質量高有創新的企業仍在不斷發展。根據法國羅納阿爾卑斯地區紡織工業協會(Unitex)的統計,2004年2季度以來,中低檔產品的織造量下降了約30%,而高檔產品,如女內衣和緊身衣的生產未受影響。如生產女式提花面料的法國Dutel Création公司2004年銷售額增長7.5%,達1100萬歐元,其經驗總結為:成功地將絲、棉、毛、合成纖維、醋酸酯等混合,創新出受歡迎的系列產品。
根據歐盟專家的分析,法國紡織業具有強項和弱項之分。法國的紡織品貿易,尤其是紡織技術和高檔服裝面料是貿易順差,而一般紡織品是貿易逆差。從具體產品分析,技術性紡織品、棉毛面料、人工含量低的服裝是法國紡織生產和貿易的強項,而紡織上游產品,如紡織紗線,尤其是合成纖維是法國的弱項。法國產品比那些最受配額限制的進口產品,其質量水平都要高,但是它們的價格是進口產品的兩倍。而另一些產品的區別就不大,如棉及合成纖維、紗線等。
目前,法國紡織工業企業在政府的推動下正在逐漸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如轉向生產高品質的技術性紡織品。技術性紡織品是指具有技術性能和功能特性,能夠用於生產保護、醫療、運輸、建築等各種工業部門的紡織品。因為技術性紡織品具有很高的產品附加值,而在此方面「中國的產品不僅還沒有顯露,而且發展的速度也還很慢」,因此被視為法國紡織業的一個光明出路,因為未來紡織業的競爭不再是產品價格高低的競爭,而是產品能夠提供多少附加功能的競爭,是高科技的競爭。目前法國在歐盟技術性紡織品生產方面,排名第二,落後於德國,市場營業額為25億歐元,而且每年以3%的速度增長。2005年法國技術性紡織品的產量已經發展到1970萬噸。除此之外,法國紡織企業還在積極順應市場的要求,緊跟流行趨勢的變化,發揮其定貨批量小、交貨時間短,對時尚反應速度快的優勢,不斷投資新設備、不斷創新推出新產品,以吸引客戶與我國產品競爭。這也是紡織品配額取消後,法國紡織業應對我國進口產品的重要轉變。

六、法國政府積極幫助紡織行業應對紡織品貿易一體化:
為了幫助法國紡織行業應對紡織品貿易一體化,除了積極推動歐盟委員會採取統一的保護政策外,法國政府也採取了不少措施,如在法國外貿部長的親自推動下,法國紡織行業組織分別與德國、義大利、希臘、以及泰國同行簽定了紡織服裝合作協定,組成聯合陣線,採取共同措施,分別加強各自的監控機制,就兩國市場上我國紡織服裝產品進口的變化情況互通信息;實行主要目標針對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和反仿冒行為計劃;以及支持歐盟地中海沿岸紡織品自由貿易區戰略等。在國內范圍內,法國政府新出台或者進行改革的政策主要有:
1、改革職業稅:政府承諾分期逐漸減輕對製造業,尤其是紡織服裝行業
的職業稅,以減少企業的外遷。雖然總體改革方案還沒有出台,但是計劃從2005年起,財政撥款3至4億歐元,作為給予企業的職業稅貸款。受惠的企業主要是35人以下的小企業,3年之內給予每名員工1000歐元的貸款,或者每個企業最高不超過10萬歐元的貸款。
2、出台新企業法:主要是為中小企業建立銀行保障體系(為了便於中小
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法國政府又增加了50%至70%的補充保險率),為年輕的時裝設計師設立特殊的借貸保證基金;為個人創辦的企業明確法律地位及給予寬松
的創業環境;為這類企業的轉型提供便利。
3、建立出口信貸:幫助營業額在500萬歐元以下,職工人數在250人以
下,因為出口招收了至少1名以上雇員的中小企業擴大出口。這個出口信貸可以補賞企業最多可達50%的貿易探索支出,擔保期為24個月,最高限額為4萬歐元。
4、阻止企業外遷計劃:為了幫助法國紡織業應對一體化,增強行業競爭
力,解決產業外移現象,法國政府致力於發展紡織服裝高科技產品,創建了競爭極點區(p�0�0le de compétitivité)概念。競爭極點區是指經過政府審批承認的一個地理區域,其中一些相關企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相互協作,從事共同的紡織服裝創新計劃。從2005年起位於競爭極點區內的紡織服裝企業,可以享受政府給予的減免稅收和研發補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區內的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出口,可以允許共同使用出口信貸(最高8萬歐元),還可以得到法國企業國際發展署(Ubifrance)的資助。
經過地區間的競爭和法國領土整治部的審批,法國確定了3個紡織品競爭極點區:1、北加萊地區的「Up-Tex」極點,新紡織品項目;2、里昂-聖艾蒂安地區「Techtera」 極點,技術和功能性紡織品項目。
3、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極點,天然纖維項目。新紡織品項目的目標是發展新材料和新功能性產品,包括納米技術產品、人造和天然紡織品、感覺紡織品(textiles sensoriels),以及個性化產品。技術和功能性紡織品項目將面對多種需求市場,如農業和土地、建築物、土木工程、運輸、包裝、運動與娛樂、以及醫葯行業等對紡織品的特殊要求。天然纖維項目是在木材、紙張和紡織品范圍內尋找具有新功能的紡織纖維,如沒有彈性體的彈性纖維,3D針織纖維、囊狀纖維或者技術紡織品纖維。
5、 鼓勵企業去國外開拓出口市場。由法國出口信貸保險公司(Coface)負責管理的開拓保險項目,將對去美國、日本、中國、印度和俄羅斯5個國家開拓出口業務的法國中小企業,擔保其開拓費用支出額的65%至85%。另外,從2006年1月起,法國政府還將對企業派往國外實地進行出口業務的員工,從第120天起給予工資收入減稅。
6、打擊假冒產品行動,其中紡織品是重點:據法國海關統計,70%的假冒產品來自亞洲,其中以中國為首。具體有:加強海關執法許可權;增加海關執法人員;由法國奢侈品委員會負責培訓,提高執法人員對假冒產品的鑒別能力;制定查處假冒商品數量目標(2004年350萬件,2005年必須增長10%,達到400萬件);加強國際合作(已經分別與義大利、波蘭簽定了合作協定,與俄羅斯正在談判中)等。

七、法國紡織業的王牌-----紡織展覽會:
舉辦各色各樣的國際紡織展覽會是法國紡織業的一大王牌。每年春夏和秋冬兩個季節,法國都有名目繁多的紡織展覽會,從紡織上游產品到紡織下游產品應有盡有,如紡線展會Expofil、服裝面料展會Première Vision、Texworld、Tissu Premier、服飾附件展會Mod』Amont,傢具面料展會 Salon Meuble、Maison & Objet,以及成衣展會Prêt à Porter Féminin、Lingerie、Lyon Mode City等等。
這些紡織展覽會各具特色又具有協調統一性。從展會的功能看,法國的紡織展會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為紡織工業生產服務,二是為產品的市場營銷服務。如法國世界服裝面料展Première Vision,於1999年發明了「Codes Performance」:將當屆展會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新型質量的紡織面料,以圖形標識展示並配以文字說明,分析流行趨勢,吸引觀眾和參展商,使得展會的功能變得越來越臻於完善。紡織品配額取消後,為了配合歐盟企業的轉型,以及提高歐盟產品的競爭力,Première Vision展覽會還通過舉辦各種流行趨勢研討會,選擇有創意產品的參展商,使得展會成為世界高附加值紡織面料的展示窗口和產生創造靈感的策劃室,吸引參觀者尋找在發展中國家看不見的新穎產品。
另外,展覽會也不斷地隨著市場的發展而發展,如2002年法國推出新的展會Future by Tissu premier,展示紡織面料的創新產品,以及具有附加功能的、多功能的或者智能的面料產品等等。為了開拓國際市場,法國的紡織展覽會也開辦到國外去,如每年定期在美國舉辦的European Preview面料展和Yarn Fair International紡織紗線展兩個展覽會,已經在美國發展成為具有影響力的紡織展會。為了開拓中國市場,法國的Première Vision展覽會、國際時尚內衣展覽會還成功地在上海舉辦了展會,吸引了上千名中國買家。
這些法國的紡織展覽會大部分屬於紡織專業行會,如紡織工業聯合會中針織協會下屬的專業展覽公司Eurovet就有9個紡織面料專業展覽會,其它的則屬於大型展覽公司。從整體而言,這些展會規模大,專業性強,國際化程度高,服務質量好,宣傳力度大,參展商和參觀者人數眾多,在發展法國紡織工業的同時也為行業組織帶來了一定的效益。部分展會的統計數字證明了法國紡織展覽會的成功:
Première Vision(世界服裝面料展):參觀者50000名,來自110個國家。其中70%來自國外,30%來自非歐盟國家。
Texworld(國際面料展):參展商689家,來自42個國家;參觀者17100名,來自103個國家。(2006年2月)
Lingerie(國際內衣專業展):參展品牌500個,參觀者23000名,其中52%來自國外。
Lyon Mode City(里昂沙灘內衣展):參展品牌1000個,參觀者19000名,其中53%來自國外。
Interfilière(國際內衣運動衣展):參展商380家,參觀者13000名,其中69%來自國外。
Tissu Premier(成衣面料及運動裝面料展):參展商400家,參觀者7000名,其中50%來自國外。
Intersélection(國際時裝及便裝展):參展商400家,來自29個國家;參觀者6000名。

八、法國紡織業轉型對我的影響:
紡織品配額取消後,法國政府和法國紡織業內人士已經逐漸認識到,法國本土勞動力成本過高,再加上35小時工作制的實行,是法國紡織業失去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如果繼續堅持在法國本土生產紡織品是不符合現代經濟學邏輯的,而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避免與我國產品在同一水平上競爭才是明智的決策。因此,法國紡織業已經開始轉向生產質量更高、更時尚的產品,或者技術含量更高的紡織產品。更重要的是,在法國政府的財政支持下,在各種公立和私立科研機構、院校、大企業內部研發力量的相互合作下,在歐盟委員會的配合下,許多新產品研發項目已經悄悄地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如果我國不從現在起就給予高度重視,不主動加強科研創新,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技術,尤其是發展技術性紡織品,幾年後將發現我國產品又落後於西方。
另外,為了以示與我國產品的區別,法國政府和法國紡織業正在醞釀以「法國造」品牌戰略與我抗爭,希望藉助法國品牌形象,增加法國產品的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但是,法國高價位和高品味的名牌產品雖然領導世界時尚潮流,但是在法國乃至世界市場上的佔有率都極低,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選擇價格大眾化的產品。如果我國企業能夠在產品設計、品味和品質方面努力與先進國家接軌,就能夠繼續佔領市場,繼續保持產品的競爭力;如果還繼續滿足於來料加工,貼牌生產,不重視發展自己的品牌,幾年後將發現我國還停留在以廉價勞動力製造廉價產品的水平上,好景不會常在。
法國政府和紡織行業組織與我抗衡的另一個主要政策是,積極支持歐盟地中海沿岸紡織品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由於自由貿易區的種種優惠政策,吸引了不少法國企業去突尼西亞和摩洛哥投資設廠。按法方宣傳,該自由貿易區首先是地理位置更加接近歐盟市場,這不僅降低了產品的運輸費,也有利於增強對時尚的反應速度。同時,在工資成本上,與歐盟本土相比也能減少5%至15%。
另外,隨著歐盟的東擴,一部分法國投資轉向了東歐國家,影響了法國紡織企業對我國的投資。從80年代中期開始,法國繼德國和荷蘭之後,向前南斯拉夫、波蘭和匈牙利轉移其紡織品生產(紡線、面料、印染和後處理),雖然因為技術問題和購置機器的費用問題轉移得比服裝業稍晚些,但是也已經獲得了成功。但是總體來說,法國企業向東歐國家轉移的數量明顯不如德國和義大利多,可能是由於歷史和語言的原因,更多的法國紡織企業更傾向於轉移至馬格裡布(Maghreb)地區。歐盟東擴給法國紡織行業帶來的機遇,主要還是可以利用的廉價勞動力和吸引人的新興市場。
除此之外,對我產生較大影響的是法國輿論界極力宣傳的觀點:「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筐里」。法國報紙上常常警告法國企業採取靈活的發展戰略,不要將生產或者采購都放在中國,以免在中國受到制裁時遭受損失。法國紡織業界對向我國的投資和出口,普遍存在的擔憂是產品很快就被仿冒,因此積極支持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產品的圖案和式樣,要求法國政府和歐盟委員會採取強力措施。

Ⅵ 法國衰落了嗎,法國有哪些有競爭力的行業與企業

法國可以說是歐洲的傳統大國了,曾經也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家,但是隨著德國的崛起,所以法國最近這幾年在歐洲的影響力也會逐漸的下降。就比如,在經濟規模上來說,法國已經比不上德國和英國了,在歐洲僅僅排在第三位,在2018年,德國的GDP總量已經是4萬億美元了,而法國只有2.78萬億美元,距離德國有著非常大的差距。


就比如德國作為工業強國排名領先的企業主要就是來自於汽車,精密機械,化工等這些傳統行業,汽車行業有六家公司上榜,包括大眾賓士,寶馬等等這些。而化工行業有巴斯夫拜耳等這些化工巨頭精密機器及設備製造領域有西門子和蒂森克虜伯。

法國最大的500強行業來自於金融保險,包括安盛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巴黎銀行,法國興業銀行等六家金融機構上榜。除此之外,商業消費品行業也集中了家樂福,歐尚集團,迪奧公司,歐萊雅等世界500強企業。所以這一下子差異也就出來了,德國企業規模更大,經濟偏向重工業,三大汽車公司大眾汽車,戴姆勒賓士以及寶馬公司在國際具有很大的競爭力,而法國是以金融保險消費品等行業為主,經濟結構偏向於消費經濟。

Ⅶ 法國大飛機製造在全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原因

法國大飛機需要很強的工業基礎.,包括冶金,電子科技,高分子材料,軟體等多個領域。美國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科技實力無可厚非。航空發動機技術最為先進,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斗機F22 F35等多個型號。
英國是老牌軍事強國很早就能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出產了獵迷,狂風,鷂式。法國是歐洲軍工體系最完備的國家,比較著名的戰機有陣風,超軍旗,幻影。
冷戰時期的強大軍工造就了俄羅斯的航空體系,俄羅斯擁有僅次有美國的飛機製造技術,在飛機外型設計,流體學,設計概念以及與飛機製造有關的基礎理論方面更是世界第一。出產了很多著名戰機如 :蘇式,米格, 雅克,等。
中國是個軍工體系較完備的國家。中國目前的飛機製造瓶頸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復合材料,2、特種金屬 ,3、發動機設計。目前中國最大的優勢在於電子產業發展較快,能跟上西方水平。
中國的仿製學習很厲害,在蘇聯時期中國仿製了大量蘇制飛機,其中也學到了不少技術,今天的航空體系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能自主生產多個型號的戰機。發動機製造上也有長足進展,但和西方發達國家比還有不小差距。需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Ⅷ 20世紀80年代至今世界製造業格局經歷了哪些過程以及每個過程的特點

從"工業化"到"去工業化"再到"再工業化"這個循環的過程,表面上反映了從實體經濟到服務經濟再到實體經濟的回歸,實際上體現了服務經濟真正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戰略,符合經濟形態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規律。如果說"去工業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環節,那麼,"再工業化"實際上是對製造業產業鏈的重構,重點是對高附加值環節的再造。"

新一輪工業革命即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實質就是以數字製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再生性能源技術的重大創新與融合為代表,從而導致工業、產業乃至社會發生重大變革,這一過程不僅將推動一批新興產業誕生與發展以替代已有產業,還將導致社會生產方式、製造模式甚至生產組織方式等方面的重要變革,最終使人類進入生態和諧、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提出

《經濟學人》今年4月發表《第三次工業革命:製造業與創新》的專題報道,描述了目前正在發生的由技術引領的製造業的深刻變化。而美國著名未來學者傑里米・里夫金(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出版,也論述了由互聯網與再生性能源融合導引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引發廣泛關注。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就開始探討第三次工業革命。一些學者較早分析了其對員工、收入和研發等微觀層面的影響。赫爾夫戈特(Helfgott)分析了新技術對工人在企業中地位的影響。他認為,正風靡美國產業的新技術,推動著工作場所的轉型,團隊中的工人變得更加重要和自治,身負更多責任。格林伍德(Greenwood)認為,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經濟體系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而信息技術的快速變革會在初期降低生產率,擴大收入差距。莫維利(Mowery)分析這場革命對產業研發結構帶來的影響,他認為自1985年起,美國的產業研發結構由大企業主導的封閉式創新走向了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開放式創新,非製造業企業成為研發投資的重要來源。

然而,「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的真正興起和全球化傳播,則與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壓力息息相關。具體來說:一是至20世紀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漸枯竭,及隨之而來的全球氣候變化給人類的持續生存帶來了危機。二是化石燃料驅動的原有工業經濟模式,不再能支撐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尋求一種使人類進入「後碳」時代的新模式。三是歐盟的推動和媒體的傳播。2000年起,歐盟就開始積極推行大幅減少碳足跡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續發展時代的轉型。未來學家裡夫金全面分析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全球性影響,他提出互聯網、綠色電力和3D列印技術正引導資本主義進入可持續、分布式發展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

目前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論述有兩種,一種以傑里米・里夫金為代表,一種以保羅・麥基里(Markillie,《經濟學家》編輯)為代表。

傑里米・里夫金對第三次工業革命有比較長期的研究。他認為,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能源互聯網與再生性能源結合導致人類生產生活、社會經濟的重大變革。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而且迫在眉睫。它有五大支柱:1、向不可再生能源轉型;2、將每一大洲的建築轉化為微型發電廠,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一棟建築物以及基礎設施中使用氫和其他存儲技術,以存儲間歇式能源;4、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每大洲的電力網轉化為能源共享網路,調劑餘缺,合理配置使用;5、運輸工具轉向插電式以及燃料電池動力車,所需電源來自上述電網。

保羅・麥基里長期關注製造業技術和數字製造的發展。他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這一數字化革命,將帶來製造模式的重大變革,大規模流水線製造從此終結,人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設計。第三次工業革命甚至還可能帶來反城市化浪潮,取代城市化生活的將是一種分散、自給自足的(農村)生活方式。

歸納起來,第三次工業革命有以上兩種路徑,它們各有特點,但殊途同歸,即人類目前的生產生活方式需要根本性的變革。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本質

以3D列印為例,這種新型數字製造技術,可能會導致一種新的高智能數字製造裝備產業的形成。我們今天想要生產一個不銹鋼杯子,或需要模具,整體澆注而成,或剪切鋼板延壓而成。3D列印機也可以生產杯子,但它是在微電腦控制下進行一層層「列印」,把材料堆積起來形成的,這里有材料的創新,也有包括黏合在內的整個製造技術的創新。「所謂的列印總是被一個電腦所控制,人們可以用各種程序來規定列印的具體方式和步驟。」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表示,相比生產大規模標准化產品的模具製造,3D列印可以在一定約束下隨意生產製作個性化產品,可稱之為大規模定製製造模式。從3D列印來看,大規模定製製造的好處在於:第一,完全適合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3D列印是根據個人的不同需求隨時在電腦上操作的,完全適應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偏好,可以使消費者對生活更滿意,幸福指數更高。第二,節約了成本。3D列印沒有鑄造、裁剪等造成的邊角料浪費,定製以後也不產生產品庫存,可以在減少碳排放和原材料消耗的前提下,保持更高的生產效率。第三,3D列印的運用還會改變人們的交易方式。從前,消費者都是在店裡挑選、購買已經生產好的商品,現在則可以根據各自的需求,在「列印店」定製,邊生產邊體驗,及時獲得自己喜歡的產品。

羅百輝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實質就是以數字製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再生性能源技術的重大創新與融合為代表,從而導致工業、產業乃至社會發生重大變革,這一過程不僅將推動一批新興產業誕生與發展以替代已有產業,還將導致社會生產方式、製造模式甚至生產組織方式等方面的重要變革,最終使人類進入生態和諧、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第三次工業革命具有五大特徵:

1、能源生產與使用革命。我們目前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模式、生活消費方式所依賴的化石能源已經逐步進入枯竭期,需要在理念、技術、資源配置、消費習慣、社會組織等諸多方面轉型以開發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使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之一,里夫金構想了這一變革。

2、生產方式變革。現在的生產方式是大規模標准化、用機器生產機器的方式;新的生產方式,是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製的方式,標志著個性化消費時代的到來。具體來說,第一,今天的互聯網既是信息平台,又是交易和生產控制平台,當然它還是娛樂和社交平台;第二,智能化意味著智慧型計算機嵌入到製造設備中,從而使生產設備能夠更快地自我反應、計算判斷、分析決策和操作;第三,過去,定製品數量非常少,但在數字化、智能化的製造條件下,個性化產品的大規模定製生產在技術上已經成為可能,甚至部分已成為現實。

很顯然,相比工業經濟時代的生產模式,新的模式將有諸多優勢:資源節約,原材料使用僅為傳統生產方式的1/10,能源消耗也遠低於化石能源時代;生產成本低,互聯網信息的運用和自己動手生產,都降低了產品生產的成本;交易費用低,通過網路平台直接定製交易,交易費用幾乎為零;流通費用低,分散生產、就地銷售可以節約大量流通成本;消費者的滿意度提高。

3、製造模式變革。製造業主流製造模式從削減式轉變為疊加式製造,這一變化本質上是製造業數字化帶來的。削減式製造,先要鑄造毛坯,切削加工,再做成零部件或產品;數字化疊加式製造則是快速成型,「列印」出來的。

4、生產組織方式變革。我們現在的生產組織方式為「集中生產,全球分銷」,先要蓋廠房,從全世界採集原料,生產後再運送到各地銷售,運輸成本高,信息搜尋與交易成本都很大,浪費不少資源。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則不一樣,它叫做「分散生產,就地銷售」,它不需要今天這樣的工廠,只需要3D列印機就可以真正做到本地生產、本地銷售。

5、生活方式變革。消費的同時就是生產。購物在3D列印店裡就能完成,這才是真正的體驗式消費,邊消費邊生產。消費者也可以購買家用3D列印機,像從前那樣自給自足,這就叫做反城市化。

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再工業化」

20世紀80年代至今,世界製造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一個主要特點是美國和歐洲經歷了「去工業化」的過程,勞動力迅速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製造業占本國GDP的比重和世界製造業總量的比重都持續走低;製造業向新興工業化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的製造業快速崛起,發達國家汽車、鋼鐵、消費類電子等以往具有優勢的製造行業面臨嚴峻挑戰。

世界製造業增加值從1980年的27900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000億美元。期間,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從5840億美元增加到18560億美元,佔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93%降低到18.20%。德國製造業增加值從2490億美元增加到6140億美元,佔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從8.91%降低到6.02%。法國製造業增加值從1400億美元增加到2680億美元,佔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從5.02%降低到2.63%。英國製造業增加值從1260億美元增加到2310億美元,佔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從4.52%降低到2.26%。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從1330億美元增加到19230億美元,佔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從4.78%增加到18.85%。過去幾十年間,中國製造業經歷了在規模上追趕和超過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過程。1980年,中國製造業的增加值遠低於美國和德國,與法國、英國相當。但1990年以來,中國製造業增長較快,製造業增加值先後超過德國、美國等世界製造業強國,2010年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但中國還不是製造業強國,我們在高端製造技術比如數字製造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從概念來說,《韋伯大詞典》對「再工業化」的解釋是:一種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特別是通過政府的幫助來實現舊工業部門的復興和現代化,並鼓勵新興工業部門增長。從歷史文獻來看,「再工業化」概念最早源於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社會學家艾米泰克,主要是針對美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遭遇的經濟問題――過度消費和投資不足損害了美國的生產能力。他認為,解決之道就是通過「再工業化」吸引大量投資,將新技術引入製造業,提高生產效率,恢復美國經濟的增長。

在全球經濟今天正邁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相互融合日趨加深,生產能力的復甦與增長必然是奠基於新的生產方式之上,即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製的生產方式。這是理解當前「再工業化」的關鍵。從「工業化」到「去工業化」再到「再工業化」這個循環的過程,表面上反映了從實體經濟到服務經濟再到實體經濟的回歸,實際上體現了服務經濟真正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戰略,符合經濟形態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規律。如果說「去工業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環節,那麼,「再工業化」實際上是對製造業產業鏈的重構,重點是對高附加值環節的再造。

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必然會對全球產業尤其是製造業活動的空間分布,以及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影響。歐美發達國家意圖通過「再工業化」,解決四個問題:

一是希望通過製造業數字化技術發展的領先,繼續保持在製造業價值鏈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解決服務業的虛擬化和金融化與實體經濟發展脫節的問題,而這個脫節可能就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

二是通過「再工業化」推動歐美國家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特別在再生性能源開發、智能互聯網發展方面,通過立法、政府資金投入補助等,使美國等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經濟體系、社會生活方式等發生根本改變。

三是用新的數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重新定義、整合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改變傳統製造業的製造模式,降低單位勞動成本,提高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同時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四是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技術創新,創造新的產業。我們知道,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力量強,創新能力強。很多新興的產業都首先源於歐美,繼而領先全球,迅速產業化以後,再在全球市場上擴張。美國不僅善於創造新的產業,還善於創新商業模式,這可能成為「再工業化」的中堅力量。

Ⅸ 法國的製造業在世界上是什麼水平

日本:汽車,攝像機,數碼照相機等工業完全品即高新電子科技產品。『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經濟十分發達,遠景不太樂觀,過於依賴進口資源』
重要城市:東京,大阪,神戶,札幌,橫濱,京都等

埃及:石油,棉花,蔬果等初級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經濟發展迅猛,但經濟短時期內發展放緩,前景較好』
重要城市:開羅,亞歷山大,賽德港,吉薩等

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煤,鐵等初級礦產資源和武器等重工業產品。『經濟過於依賴礦產資源, 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落後,但經濟發張勢頭良好,具有較大競爭力』
重要城市:莫斯科,聖彼得堡,弗拉迪沃斯托克,伏爾加格勒等

法國:蔬果,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綜合產品以製造業為主。『發展全球經濟,經濟實力雄厚,經濟增長在發達國家內屬於較快水平』
重要城市:巴黎,里昂,馬塞 里爾 圖盧茲 尼斯 南特 波爾多 等

美國:玉米,乳肉,小麥,大豆,煤炭,鋼鐵,食品機械、汽車、化工產品等以農業和工業為主的綜合產品『全球頭號經濟強國,經濟為全球經濟,但發展空間相對較小,近年來,經濟發展緩慢,出現負增長』
重要城市:紐約,華盛頓,洛杉磯,西雅圖,波士頓,舊金山,亞特蘭大等

巴西:咖啡,劍麻,香蕉,蔗糖 ,煤炭,鐵等初級產品,以農業和初級資源產品為主『新興發展中國家的黑馬,近年來經濟發展迅猛,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重要城市:里約熱內盧,巴西利亞,聖保羅等

澳大利亞:煤炭,鈾,鋼鐵等礦產資源,和羊毛,牛肉等農業產品。『老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處於發達國家前列,資源豐富,競爭力明顯,經濟增長保持強勢態勢』
重要城市:堪培拉,悉尼,墨爾本,珀斯等

希望以上對你有用

Ⅹ 如何應對發達國家再工業化

如何應對發達國家再工業化
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發展路徑,對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論文在分析再工業化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美國、英國、日木、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實現路徑,探討了其對我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啟示。
再工業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實體經濟受到巨大沖擊,撫平經濟失衡,保持經濟與社會穩定的現實選擇;也是發達國家占據新一輪產業革命制高點。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舉,對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再工業化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系
1.二者本質上都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根據1968年韋伯斯特詞典的定義,中國語境下的再工業化不僅是回歸工業,更是提升工業,這又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因此,二者木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科學發展的需要,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再工業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目前,中國經濟800l0是實體經濟,傳統產業佔有相當比重,存在著巨大的提升、創新空間。而要實現「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的夢想與目標,就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用現代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推進技術進步引導更多投資推動傳統產業的調整升級;以新興產業支撐創新型經濟,努力做大做強企業規模,加速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從而走出以往製造業發展中「產業先進、環低端」的老路;通過市場吸引更多的要素資源來優化「中國製造」的特點和個性,按照新型工業化的思路,來推動我國製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3.再工業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由於製造業的重要地位及其現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從製造業開始。只有振興了製造業,我們才有資格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企業越是把錢從製造業抽離出來,經濟發展的內力就越枯竭。企業利潤才是我們真正的內需,做好了實體經濟的產業鏈整合,才能藏富於企業、藏富於民,這才是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才是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二、主要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實現路徑
通過梳理主要發達國家近年來所頒布的政策法規,不難看出,各國都在力圖通過政府幹預重振製造業,都試圖通過以下途徑來推進再工業化的進程。
1.重新認識製造業的價值,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主要發達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製造業的價值,重新擬定製造業發展戰略規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製造業的發展。美國重新擬定製造業發展戰略規劃,在救市和則政刺激方案中加大對制,造業援助力度,制定了「國家出口計劃」,加大對製造業的投資力度,積極開展對外出口。提出了法國製造業產量的增長目標及具體措施。
2.積極解決資源環境問題。金融危機後奧巴馬政府提出了「綠色新政」,尤其重視新能源裝備製造業的發展。美國能源部選擇了部分新能源製造企業予以資助,擴大規模拉動就業。美國還加快發展世界上最先進、最現代化的信息基礎設施,以實現對醫療信息化、智能電網、教育和寬頻的支持。
3.直接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主要發達國家除推出注資金融機構、增加流動性、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應急性經濟刺激政策外,一個需要引起特別關注的政策動向就是,結合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直接培育和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
(1)把綠色能源作為再工業化的重中之重。2009年初日木政府恢復了2006年停補的太陽能產業補貼政策,給予太陽能發電安裝成木50%的補貼,並提供低息貸款等優惠政策;
《光伏發電路線圖2030修訂版》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的技術發展重點,提高了太陽能產業的發展目標;2010年3月經濟產業省公布了能源基木計劃修正案。2008年歐盟制定了應對能源與氣候變化的一攬子政策,致力於可再生能源項目。
(2)把加快「二網融合」作為再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歐盟的「刺激經濟計劃書」中提 出措施開發大容量、高速數字網路系統提出加快建設全民高速互聯網。法國出台了「數字國家」戰略,德國推出「信息與通信技術2020創新研究計劃」,傾力增強信息通信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3)積極拓展納米技術和產業的發展空間。目前納米技術已拓展到信息、生物醫葯、能源、資源、環境、空間等諸多領域,納米領域繼續成為各國創新投資的重點。包括納米技術尖端零部件的實用化研究開發、高效二維光器件製造技術開發、碳納米管電容技術開發項目。
4.加大研發和教育培訓投入。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並沒有因此大幅度減少研發投入。2009年《美國復甦和再投資法案》中預算支出725億美元作為美國醫療投入、醫療技術投入以及教育科研投入,重振美國的科研實力與提高勞動生產率增速。「歐盟2020戰略」中提出了而向創新 的「創新型聯盟」計劃。法國「新產業政策」中劃撥2億元用於增加就業,提升勞動力的技能。政府與企業密切配合,確認新出現的職業技能並有針對性地提供則政激勵,鼓勵企業為科學技術領域的畢業生提供實習機會。此外,還鼓勵高質量的國外研究生畢業後留在木國。
三、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啟示
在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提出與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的背景下.我國要充分關注.借鑒經驗.既立足當前. 有效抑制通貨膨脹、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更要戰略和長遠出發,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1.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主要發達國家對製造業價值的重新認識表明.我國必須通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僅是工業化路徑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更是經濟發展觀和現代化模式的創新。
2.發展綠色製造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當務之急 。綠色製造將成為21世紀製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製造業是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大戶」,不斷提 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走出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產品設計、製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實現資源利用率最高、環境影響最小、不損害人體健康,並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培育新的增長點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主要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必須尋求新經濟增長點,要堅持以市場需求作為新興產業發展的根本力量,政府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規劃引導、整合協調的作用,積極引導優勢資源集中,形成競爭合力。要構建以自主創新為主、技術引進為輔的產業技術研發體系,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瞄準行業高端、尖端技術進行突破,打造新興產業的科技競爭力,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制高點。
4.製造業自主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保障。未來製造業與發展模式的競爭,首先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只有依靠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才能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此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轉移到依靠先進製造技術的進步上來。我國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占製造業比重還很低,盡管已是製造業大國,但遠遠不是製造業強國,迫切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先進製造業水平。有效激勵各種形式的自主創新,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希望能幫助到你

閱讀全文

與法國的製造業如何重拾競爭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