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二戰後的歷代總統是誰
二戰後法國經歷了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和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現在的政府就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為1946年到1958年的法國共和政府。這段時期,法國由第四共和國憲法實施管治.該憲制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第三共和國相似,但也遭遇到相似的問題,比如內閣任期短暫,政策計劃面對困難,1946年10月13日,法國正式採用該憲法.
戰後臨時總統夏爾·戴高樂於1946年辭職,他期待公眾的支持能夠讓他重新執政並推行其憲政理念。然而,立憲議會選擇由社會主義者古昂(Felix Gouin)來取代他。1946年議會提出兩個憲法草案交付公投,修改版以些微差距獲得通過。第四共和國的建制極為類似第三共和國。下議院改名為國民議會(Assemblée nationale),比總統享有更大的權力,是權力的核心。一連串不穩定的聯合內閣接連出現,由於缺乏明確的多數而難以順暢運作。政治領袖包括喬治·皮杜爾(Georges Bidault)、萊昂·布魯姆(Leon Blum)、埃德加·富爾(Felix Faure)、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Pierre Mendes-France)、勒內·普利文(Rene Pleven)以及羅貝爾·舒曼(Robert Schuman)。
一些曾人打算加強憲法中的行政權力以防止戰爭前所出現的政府不穩定情形。但是,第四共和國的不穩定情況仍然持續,執政內閣也連番更換.雖然在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出現了強勁的經濟增長及重建了工業,但最令人記得的是政治不穩定及未能在爭議的地方作出果斷的決定-最著名是非殖民化問題。
在法屬印度支那獨立後,阿爾及利亞發生叛亂。政府最初成功地壓止叛亂。但法軍所運用的酷刑手法卻成為極大的公眾丑聞,實行徵兵制也使公眾之間出現極大的社會分化。當法國在軍事上成功地壓制了叛亂的同時,以暴力維持殖民地的手法在道德上卻受到大批公眾的質疑。
1958年,當政府建議與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分子進行談判後,第四共和國出現危機。由Jacques Massu領導的法軍右翼派系佔領了阿爾及爾,並威脅襲擊巴黎,除非戴高樂出來主理共和國。戴高樂成為第四共和國最後一任總統,並以擴大總統許可權為基本理念修改憲法。同年9月28日,經普選通過新憲法。10月5日,第五共和國正式成立,首任總統為戴高樂。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總統名單
樊尚·奧里奧爾 (Vincent Auriol) 1947-1954
勒內-儒勒-古斯塔夫·科蒂(René-Jules-Gustave Coty) 1954-1959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名單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利·戴高樂( 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 ),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0日卸任。
代總統 阿蘭·波厄 (Alain Poher) 1969年4月20日—1969年6月20日
喬治·讓·雷蒙·蓬皮杜(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1969年6月20日—1974年4月2日
代總統 阿蘭·波厄 (Alain Poher) 1974年4月2日—1974年5月19日
瓦萊里·瑪利·勒內·喬治·吉斯卡爾·德斯坦(Valéry Marie René Georges Giscard d'Estaing) 1974年5月19日—1981年5月19日
弗朗索瓦·莫里斯·阿德里安·瑪利·密特朗(François Maurice Adrien Marie Mitterrand) 1981年5月19日—1995年5月17日
雅克·勒內·希拉克(Jacques René Chirac) 1995年5月17日—2007年5月16日
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 2007年5月7日-
㈡ 二戰期間的法國總統求分析
1939年成功連任,二次大戰爆發,他的總統職位於1940年7月10日被貝當取代(盡管勒布倫從未正式辭職),並於同年7月15日逃亡到維濟耶。1943年8月27日德國人進入該地區,他被德國緝獲,被送進蒂羅爾的一個小城堡囚禁。1943年10月10日由於健康不佳,他被允許回到維濟耶,但一直被不斷的監視。
1944年8月9日當盟軍解放法國後,勒布倫會見了戴高樂將軍,並承認他的領導,說他沒有正式辭去總統,是因為國民議會已經解散離開,沒有人接受他的辭職。
二次大戰結束後他正式歸隱,至1950年3月6日在曠日持久的疾病中死於肺炎。
以上是維基網路上的,看完加上一些平常歷史 可得知在二戰時他沒有盡職,而是逃亡最後被德國軟禁。他自己是承認戴高樂將軍的。只是國民議會解散,沒有人接受辭職。
也就是他雖然未正式宣布他辭去職位,但實際上在二戰時他被軟禁,沒有任何權力。就名義上是。
貝當是組建的傀儡政府,是其國家元首和總理,實際上在法國投降後法國一分為二。南部法國被稱維希法國。所以我覺的這個問題在怎麼也不可能選貝爾。他並未控制全法國,也就一傀儡政府。他的後面經歷也很悲催。估計這就是有人不選他的原因。
戴高樂,他在盟軍反攻的時候才建立的類似政府的機構。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只是一個流亡政府。而全球除了英國以外的國家,皆承認維希法國為正式的法國政府。自由法國主要是靠殖民地,並不是法國本土。估計也是有人不選擇他的原因。
要是叫我說的話。我自己的個人意見是,都不算。都亡國了,有什麼總統啊。當年我們抗日的時候。也有汪的傀儡政府,但是那是我們並沒有亡國。沒有完全 被政府,老蔣的政府還在本國,沒有流亡,也沒有被消滅。但在抵抗。所以和法國不一樣。法國已經被佔領,所謂的維希法國是保持法國獨立建立的,我覺的是法國自己在給臉上貼金。都那欺負的那時候有毛獨立啊。 個人意見,各位不喜勿噴。 有不同建議請好好說。 拒絕臟話
㈢ 二戰後法國哪幾位總統分別實行哪些政策讓法國迅速發展
戴高樂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後,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對內擴大總統權力,對外逐漸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擺脫阿爾及利亞的包袱,擴展法國核實力,並一度退出北約,但有些忽視經濟,導致」五月危機「等。69年後,蓬皮杜當學法國總統,開始重點發展經濟加強科學研究,提高企業競爭能力,並繼承其前任外交政策。74年後,德斯坦上台,進行政治改革,而後在一系列危機之後重點復興經濟,推出」巴爾計劃「,在外交上繼續獨立。81年後,密特朗上台,在位期間,他的改革未獲成功,西拉克任總理後,實行私有化政策增強了企業活力,對外更加積極的參與國際事務,熱心與歐洲一體化,推動法國的復興繁榮。
冷戰時,法國國力嚴重下滑,同時夾在美國與蘇聯之間,法國人推行的獨立政策使之與美國的關系疏遠,轉而搞好與蘇聯的關系實行自主政策也使法國在國際許多方面恢復其影響力。(至少比英國好)
㈣ 二戰時期的法國總統是誰
二戰期間法國有兩個政府:維西法國和自由法國,所以有兩個國家元首。
法國維希政府:
亨利·菲利浦·貝當1940年6月22日—1944年9月7日(稱「國家元首」,而非總統)
自由法國:
夏爾·戴高樂1940年6月18日—1944年(稱「自由法國元首」,而非總統)
㈤ 法國總統戴高樂曾被德軍俘虜,他屢次越獄為何沒能成功
不僅如此,他還利用被囚禁的機會,積極地同周圍的難友們進行交流溝通,博得了一個“大元帥”的美譽。他的獄友雷米·餐爾曾經這樣評價戰俘營中的戴高樂:“這位個性倔強、看起來有些冷漠的年輕人:有種堅強的意志,他善於克制自己的精神危機和感情沖動,他一刻也不願意閑下來。從他身上,我看到了法國人沉著、理智、自我剋制的優點。如果司湯達還活著,他們肯定會成為莫逆之交。他總是抓住時機增長見識,而且非常樂意毫無保留地把知識傳授給別人。他是我們這個圈子的核心。大家很敬佩他,把他稱作“大元帥”。25年後,英國首相丘吉爾也稱戴高樂為“大元帥”。
1918年11月初,一個戰爭委員會因為戴高樂2次逃跑判處他120天的監禁。恰好這時戰爭結束了,他也得到了釋放,沒去服這個刑。“二戰”時:法國淪陷,戴高樂繼續領導法國人民進行“光復法國”運動,並在“二戰”後成為法國總統。從戰俘到總統,戴高樂靠的是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
㈥ 二戰法國總統是誰
二戰法國總統是戴高樂。他的一系列動作不僅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走向,法國也從中獲利頗多,同時還極大的推動了第三世界的發展和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法國享有極高贊譽,即使戴高樂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很久。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再人們心中。再加上在二戰中,戴高樂為法國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戰爭貢獻。
法國地理地貌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㈦ 法國的歷史上誕生過很多的總統,二戰時法國總統是誰
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里·戴高樂(法語: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法國人民尊稱他為「戴高樂將軍」。
戴高樂生於法國北部諾爾省的里爾,1912年畢業於聖西爾陸軍學校。於1913年從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創建並領導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委員會) 抗擊德國的侵略;在戰後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擔任第一任共和國總統。在他總統任期間,提倡東西方「緩和與合作」,主張與蘇聯以及東歐國家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戴高樂將軍以超凡的戰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歷史性決策,在中法之間同時也在中國同西方世界之間打開了相互認知和交往的大門。
㈧ 歷任法國總統
一、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國家元首
1、國民公會主席佩蒂昂(Patti Aung)1792年9月21日—1793年6月2日
2、救國委員會最高領導人 馬克西米連·佛朗索瓦·馬里·伊西多·德·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93年6月2日—1794年7月27日
3、國民公會委員會 1794年7月27日—1795年11月3日
4、督政府首席督政官 保羅·巴拉斯(Paul Varas)1795年11月3日—1799年11月9日
5、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99年11月9日—1802年8月2日
6、終身執政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802年8月2日—1804年11月6日
二、法蘭西第一帝國
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804年11月6日—1814年4月13日
三、波旁王朝復辟
國王 路易十八(Louis Stanislas Xavier)1814年5月3日—1815年3月20日
四、百日王朝
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815年3月20日—1815年7月8日
五、波旁王朝復辟
國王 路易十八(Louis Stanislas Xavier)1815年7月8日—1824年9月16日
國王 查理十世(Charles X)1824年9月16日—1830年8月2日
六、奧爾良王朝
國王路易·菲利浦(Louis-Philippe de France)1830年8月9日—1848年2月24日
六、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
臨時政府首腦阿爾封斯·德·拉馬丁(Alphonse Marie Louis de Lamartine)1848年2月24日—1848年12月20日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1848年12月20日—1852年12月2日
七、法蘭西第二帝國
皇帝路易·拿破崙·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1852年12月2日—1870年9月4日
八、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
1、國防政府總統路易·茹爾·特羅胥(Louis Jules Trochu)1870年9月4日—1871年2月17日
2、臨時政府首腦路易-阿道夫·梯也爾(Louis Adolphe Thiers)1871年2月17日—1871年8月30日
3、路易-阿道夫·梯也爾(Louis Adolphe Thiers)1871年8月30日—1873年5月24日
4、帕特里斯·麥克馬洪(Marie Edme Patrice Maurice de Mac-Mahon)1873年5月24日—1879年1月30日
5、弗朗索瓦·保羅·儒勒·格雷維(Francois Paul Jules Grévy)1879年1月30日—1887年12月2日
6、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1887年12月3日—1894年6月27日
7、讓·卡西米爾-佩里埃(Jean Paul Pierre Casimir-Périer)1894年6月27日—1895年1月16日
8、弗朗索瓦·菲利·福爾(Francois Flix Faure)1895年1月16日—1899年2月16日
9、埃米勒·弗朗索瓦·盧貝(émile Franois Loubet)1899年2月16日—1906年2月18日
10、阿爾芒·法利埃(Clement Armand Fallières)1906年2月18日—1913年1月17日
11、雷蒙·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1913年1月17日—1920年2月18日
12、保羅·歐仁·路易·德沙內爾(Paul Eugene Louis Deschanel)1920年2月18日—1920年9月21日
13、亞歷山大·米勒蘭(Alexandre Millerand)1920年9月23日—1924年6月11日
14、加斯東·杜梅格(Pierre-Paul-Henri-Gaston Doumergue)1924年6月13日—1931年6月13日
15、保羅·杜美(Paul Doumer)1931年6月13日—1932年5月7日
16、阿爾貝·勒布倫(Albert Lebrun)1932年5月7日—1940年7月10日
九、法國維希政府國家元首
亨利·菲利浦·貝當(Henri Philippe Petain)1940年6月22日—1944年9月7日
十、自由法國元首
夏爾·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Gaulle)1940年6月18日—1944年6月3日
十一、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
1、夏爾·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Gaulle)1944年6月3日—1946年1月26日
2、費歷克斯·古安(Félix Gouin)1946年1月26日—1946年6月24日 工人國際法國支部
3、喬治·皮杜爾(Georges-Augustin Bidault)1946年6月24日—1946年12月16日
4、萊昂·布魯姆(Léon Blum)1946年12月16日—1947年1月16日
十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總統
1、樊尚·奧里奧爾(Vincent Auriol)1947年1月16日—1954年12月1日
2、勒內-儒勒-古斯塔夫·科蒂(René-Jules-Gustave Coty)1954年12月1日—1959年1月8日
十三、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
1、夏爾·戴高樂(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0日共和國民主聯盟
代總統阿蘭·波厄(Alain Poher)1969年4月20日—1969年6月20日 無黨籍
2、喬治·讓·蓬皮杜(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1969年6月20日—1974年4月2日共和國民主聯盟
代總統 阿蘭·波厄(Alain Poher)1974年4月2日—1974年5月19日 無黨籍
3、吉斯卡爾·德斯坦(Valéry Marie René Georges Giscard d'Estaing)1974年5月19日—1981年5月19日法國民主聯盟
4、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1981年5月19日—1995年5月17日社會黨
5、雅克·希拉克(Jacques René Chirac)1995年5月17日—2007年5月16日保衛共和聯盟/人民運動聯盟
6、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2007年5月7日-2012年5月15日 人民運動聯盟
7、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2012年5月15日—2017年5月14日 社會黨
8、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2017年5月14日—今「共和國前進」運動
法國國旗
(8)二戰法國總統有哪些擴展閱讀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法國為歐洲國土面積第三大、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接壤,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本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大致呈六邊形,三面臨水,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國民擁有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申根公約和八國集團成員國,和歐洲大陸主要的政治實體之一。
參考資料:網路——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網路——法國總統
㈨ 法國總統是誰
尼古拉·薩科齊 Nicolas Sarkozy
2007年5月,法國進行總統選舉,時任內政部長、執政的人民運動聯盟主席尼古拉-薩科齊以53%的支持率贏得大選,繼希拉克之後當選法蘭西共和國總統,他也是二戰後出生的首位法國總統。
圍繞著法國的主要社會問題,這次法國總統競選活動的主要議題是如何改善經濟增長、降低年輕人的失業率、移民政策幾個方面。薩科齊的簡要政策主張是:
在經濟與就業方面,豁免對超時工作以及社會保險費用的征稅;減征4%的稅收以及社會負擔費用,該舉措將使得法國國民增加680億歐元的收入;設計一種新的單一勞動合同,雇員的權利將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這種靈活性將會鼓勵企業主雇請更多的工人;禁止對高級管理人員實行「黃金降落傘」(即:企業的高級管理層或離任的政府官員在失去他們原來的工作後,在經濟上給予其豐厚保障的一種制度安排)安排政策,阻止將股買賣的特權僅限於公司的老闆;繼續將退休年齡維持在60歲,堅持每周35小時工作制,工人們有權拒絕超時工作;減少公共部門的工作人員數量,增加公務人員的工資水平,降低政府的公共債務;薩科奇所在的人民聯盟運動黨曾公開承諾,薩科奇當選總統後,在五年時間之內將政府公共債務減少60%,將公共支出的增長水平增加到1.5%。
在移民方面,減少非法移民數量,實行選擇性的移民政策,以有利於那些具備一定資格的工人進入法國;
設立專門的移民和國民身份認證機構,使得國民身份認證不再被視為社會的禁忌。
在福利與社會政策方面,對交通以及能源部門的退休人員實行更加優厚的養老金政策,同時提高其它部門工作人員的退休待遇;通過法案使得全體國民享有房屋居住權,對於任何沒有住房的法國國民,將在兩年內為他們提供居所。
在機構改革上,薩科齊主張總統只能連續擔任兩屆;而總統有權直接在議會發表講話;在議會上院實行比例代表制。
在外交政策上,薩科齊對美國態度友好,將與美國建立「深厚、真誠、堅定」的夥伴關系,「我想告訴美國朋友,他們可以依靠我們的友誼,在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法國將永遠站在他們身邊,但法國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同時認為美國在阻止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應該受到譴責,也應該承擔更多的義務。薩科齊呼籲美國不要阻止應對全球變暖現象的措施,他說:「相反,他們應當領導這一斗爭,因為這事關人類的命運。」
2007年5月7日,經過幾輪投票,終於當選為法國新任總統,成為法國首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生的總統。
全名:尼古拉•保羅•斯特凡納•薩科齊•德納吉-博喬(法語:Nicolas Paul Stéphane Sarközy de Nagy-Bocsa )
薩科奇1955年1月28日出生於巴黎,父親是匈牙利移民,母親是法國人。他曾先後在巴黎第十大學和巴黎政治學院學習,獲法律碩士學位。畢業後,他曾擔任律師。他現任執政的人民運動聯盟主席。
薩科奇很早就從政,經歷豐富。他1983年出任訥伊市市長,1988年當選法國國民議會議員,1993年擔任預算部長,2002年擔任內政部長,2004年出任法國經濟、財政和工業部長,2005年再次出任內政部長。
今年3月,薩科奇為參加總統選舉辭去內政部長職務。希拉克總統宣布不再競選連任之後,薩科齊不僅得到人民運動聯盟的一致擁護,也得到希拉克的支持。在競選中,薩科齊代表傳統右翼,主張支持自由市場經濟和增加就業,同時主張改革現行社會福利和勞工制度、改善治安狀況、加強對移民控制。在第一輪選舉中,他的得票率為31.18%。
薩科奇經歷了兩次婚姻,共有三個子女。1996年,他與現任妻子塞西莉亞結婚,婚後生有一子。
在北京時間2007年5月7日凌晨2時左右公布的法國總統選舉中以53%的支持率贏得大選。他以百分之五十三的優勢戰勝左派候選人羅亞爾,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的第六位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