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根是什麼人物
培根於1561年出生於倫敦,是伊麗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級政府官員的次子。他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但是三年後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他從十六歲開始給英國駐巴黎大使當一個時期的官員。但是當培根十八歲時,他的父親猝死,未能給他留下什麼錢財。因此他開始攻讀法律,二十一歲時找到一個律師的職業。
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後不久開始的。二十三歲時他被選為下議院議員。雖然他有高朋貴親和顯赫的才華,但是伊麗莎白女王拒絕委任他任何要職,或有利可圖之職。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議會中果敢地反對女王堅決支持的某項稅務法案。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累累,無所顧忌。(實際上他曾一次因欠債而被捕)。
培根成為一位躊躇滿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貴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顧問,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當埃塞克斯野心膨脹,陰謀發動一場推翻伊麗莎白女王的政變時,是培根告誡他,要把忠實女王放在首位。盡管如此,埃塞克斯還是發動了政變,但卻未遂。培根在起訴伯爵犯有叛國罪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使許多人都對培根產生了惡感。
伊麗莎白女王於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不採納培根的勸告,但是他卻賞識培根,在詹姆斯統治期間,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為法務次長,1618年被任為英國大法官,一個與美國法院院長大體相等的職務;同年被封為男爵;1621年被封為子爵。
但是樂極生悲,培根隨後便大難臨頭。作為一個法官,培根當面接受訴訟當事人的「禮物」,雖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卻顯然違反法律。他在議會中的政敵正想抓住這個機會把他趕下台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關押在倫敦塔,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同時,還被罰了一筆巨款。國王不久就將培根從獄中釋放出來,免除了對他的罰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終結。
現在到處都有高級政客因受賄或以其它手段來踐踏公眾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當這樣的人被捕時,他們往往起訴為自己辯護,聲稱每個其他人也都在行騙。如果認真對待這種辯護,看來那就意味著行騙的政客會逍遙法外,除非懲罰事有先例。培根服罪的話卻與眾不同:「我是這五十年來英國最正義的法官,但給我的定罪卻是這兩百年來議會所做的最正義的譴責」。
有這樣一種積極而充實的政治生涯,似乎就無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氣和在本冊中佔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學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動。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隨筆》最初發表於1597年,以後又逐年增補。該書文筆言簡意賅、智睿奪目,它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話:
青年人更適之發明而非為判斷,更適之實干而非為商議,更適之創新之舉而非為既定之業……老年人否定之多,磋商 之久,冒險之少……若青老兩結合,必將受益匪淺,……因為彼此可以取長補短……
——《談青年和老年》
有妻室兒女者已向命運付出了抵押品……
——《談婚嫁與單身》
(培根自己結過婚,但沒有子女)
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他計劃分六個部分來寫一部巨著《偉大的復興》。打算在第一部分重申我們的知識現狀;第二部分描述一種新的科學調查方法;第三部分匯集實驗數據;第四部分解釋說明他的新科學工作方法;第五部分提出一些暫定的結論;最後一部分綜述用他的新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可想而知,這項宏偉的計劃——可能是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最有抱負的設想——從未得以完全實現。但是可以把《學術的進展》(1605年)和《新工具》(1620年)看作是他的偉大著作的頭兩個部分。
《新工具》也許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這部著作基本上是號召人們採用實驗調查法。由於完全依靠亞里士多德演繹邏輯方法的荒誕可笑,因而需要一種新的邏輯方法——歸納法。知識並不是我們推論中的已知條件,而是要從條件中歸納出結論性的東西,更確切地說是我們要達到目的的結論。人們要了解世界,就必須首先去觀察世界。培根指出要首先收集事實,然後再用歸納推理手段從這些事實中得出結論。雖然科學家在每一個細節方面並不都是遵循培根的歸納法,但是他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對觀察和實驗有重大意義,構成了自那時起科學家一直所採用的方法的核心。
培根的最後一部著作是《新西特蘭提斯島》,該書描寫了太平洋的一個虛構的島上的一個烏托邦國家。雖然書中的背景令人想起托馬斯·摩爾爵士的烏托邦,但是其整個觀點則截然不同。在培根的書中,他的理想王國的繁榮和幸福取決於而且直接來自於集中精力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當然培根是在間接地告訴讀者科研的明智應用可以使歐洲人民與他的神秘島上的人民一樣繁榮幸福。
人們完全可以說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共鳴。
雖然培根是一位忠實的英國人,但是他的洞察力遠遠地超過了他自己的國界。他劃分出三種雄心:
其一類者,朝思暮想,慘淡經營,在本疆之內,得隴望蜀,覬覦青雲;其二類者,官衣旰食,機關算盡,圖他人之邦,擴己國之勢,拜倒稱臣者愈多愈善,此輩雖貪婪無度,然卻至尊至貴;若一人披荊斬棘,努力登攀,以求人類享有經天緯地之略,駕馭宇宙之才,此實屬雄心大志,…盡臻盡善。
雖然培根是科學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卻不是一位科學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時代人所取得的進展的步伐。他忽略了納皮爾(新近發明了對數)和開普勒,甚至還有他的英國同伴威廉·哈維。培根正確地指出熱是一種運動形式—— 一個重要的科學學說,但是在天文學上他卻拒絕接受哥白尼的學說。不過人們應該記住培根不是要提出一套完整、正確的科學定律,而是要提出一個應該學什麼的概說。他的科學猜想意在作為進一步探討的起點而不是作為終極的結論。
弗朗西斯·培根並不是最先認識到歸納推理用途的人,也不是最先理解科學會給社會帶來各種可能利益的人。但是在他以前沒有人如此熱情而廣泛地發表這些思想。而且部分由於培根是一位好作家,部分由於他作為一位主要政治家的名氣,他對待科學的觀點在實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662年當為了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而創建倫敦皇家學會時,創建者們稱培根為他們的啟靈人。而且當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編纂大部頭的《網路全書》時,主要的編纂者們如狄德羅和阿朗貝爾贊譽培根是他們的作品的啟靈人。如果說《新工具》和《新亞特蘭提斯島》今天比過去一度曾有的讀者少了,這是因為它們的寓意已被廣泛地接受。
人們有理由把培根與另一位即將來臨的科學時代的先驅勒內·笛卡爾相提並論。培根比笛卡爾早一代人(三十年)。他比笛卡爾更多地強調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但是這位法國人重大的數學發明使這種對比的天平稍微向有利於他的一邊傾斜。
2. 法國就是培根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個孩子的悲傷往事。小時候,爸爸對他說:「知識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
然而,年幼的他對於陌生的人名缺乏認識,便想當然地將這句話聽成了:"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直到多年以後的某一天,他不經意在書本上看到了這句話 :
knowledge is power——Francis Bacon
(註:發音一樣,導致理解錯誤)
(2)法國什麼叫培根擴展閱讀
「知識就是力量」是一句經典名言。「知識就是力量」這句經典名言最早是培根說的。知識能夠豐富人的思想,能夠讓人更聰明。我們獲得知識,通過思考,就能解決我們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問題,這時候,知識就是力量的一種。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國16、17世紀之際的哲學家,經驗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歐洲已經擺脫了中世紀的陰影,文藝復興最輝煌的時期雖已過去,但它的余輝還沒有銷盡,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樣一個歷史背景,給培根的哲學打上了深深的印記。培根出身於一個在宗教改革運動中發展起來的新貴族家庭,父親曾任國王的掌璽大臣。
他12歲時就進入牛津大學,大學畢業後,開始從政,先後擔任過副檢察長、檢察長等要職,1617年為掌璽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維魯蘭(Verulam)男爵,1621年封聖·阿爾班(St.Albans)子爵。正在他官場得意的時候,突然被控受賄而去官,並被送入倫敦塔,但4天後便被國王下令釋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學術的進展》、《新工具》、《新大西島》等。
3. 什麼是培根
培根是第一個意識到科學及其方法論的歷史意義以及它在人類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試圖通過分析和確定科學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應用方式,給予新科學運動以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培根是一個哲學家。他一開始就探索實驗方法的各種可能性,他說他要做科學上的哥倫布。160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書《學術的進展》,這是解釋他的見解的最早的一部通俗讀物。
1620年,他主要的著作《學術的偉大復興》出版了一部分,這部書到他死時還沒有寫完。培根把此書分為六個部分。
導論,即《學術的進展》
《新工具論》主要是對科學方法的分析,是書中最完整的部分
原定是關於工匠學問和實驗事實的網路全書
第四部分沒有找到,主要論述怎樣運用新方法來分析事實。
討論過去和現在的科學理論。
論述新自然哲學,把從各方面的事實提煉出來的假說和現有的科學理論最後加以綜合。
這部書培根只寫到了第二部分。但是他對十七世紀英國和十八世紀法國影響都極大。在這部著作里他提出了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認識理論,作為歸納法理論逐漸為人所知。
培根認為對自然的科學理解和技術控制是相輔相成,兩者都是運用科學方法的成果。培根對印刷、火葯和羅盤的發明非常重視。他以這三種發明為例,證明近代人比古希臘人的知識高明得多。培根說:
「因此促進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新科學方法,首先要求的就是去尋找新的原理、新的操作程序和新的事實。這類原理和事實可在技術知識中找到,也可在實驗科學中找到。當我們理解了這些原理和知識以後,它們就會導致技術上和科學上的新應用。」
培根請求詹姆斯一世頒布命令去搜集各種方面的知識。他認為把大量事實搜集起來是他的方法的首要要求,只要有一部篇幅六倍於老普林尼的《自然史》那樣的網路全書,他就可以解釋自然界的所有現象。
培根的科學方法觀是以實驗定性和歸納為主。他對科學方法上使用的數學和演繹法採取不信任態度。培根只是在他提倡的方法上有他的獨創之見,但這些獨創之見也沒有立即得到應用。到十九世紀由於地質學和生物學中進化論的發展,培根的定性-歸納方法才受到人們的重視。
在評價培根的方法論時,馬克思曾說:
「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的方法就在於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條件。」
在應用科學方面,培根感興趣的主要是工匠的技術和工業生產過程,因而他被稱作「工業科學的哲學家」。
培根還是一位散文家。他在1624年出版的《論說文集》the essays, 文筆非常優美,是值得一讀的佳作。其中有很多名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真理是時間之產物,而不是權威之產物。
合理安排時間就是節約時間 。
1561年1月22日培根出生於倫敦一個高級官員家庭,其父是掌璽大巨。培根是父親第二位妻子的最小兒子。培根十二歲入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神學、形而上,同時學習邏輯、數學、天文學,希臘文和拉丁文,並於1576年劍橋大學畢業,他被派往巴黎擔任英國駐法使館的外交事務秘書,1579年因父病逝辭職回英國。1593年,他當選為下議院議員,1617年,出任掌璽大臣,1618年,他擔任詹姆斯一世手下的大司法官,並被授予維魯拉姆男爵的稱號,1621年晉爵 為聖奧爾本子爵。晚年因貪污受賄而被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任何政府官職。後閉門著書,雖生活頗為凄涼,卻在學術上卓有成就,於一個寒冷的風雪中做實驗中而感染風寒去世,死於1626年4月9日。培根死後,亨利·沃登爵士為他題寫了墓誌銘:
聖奧爾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頭銜應
稱之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4. 知識就是 力量,法國就是培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knowledge is power. Francis Bacon
法國就是培根,實際上是Franc is Bacon的筆誤
5. 培根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
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面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偉大的復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築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6. 培根是啥,為何叫培根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作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
經典名言:
知識就是力量。
[編輯本段]生平
培根於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尼古拉·培根(1510年12月28日——1579年2月20日)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信奉英國國教,反對教皇干涉英國內部事物。母親安尼是一位頗培根作品集有名氣的才女,她嫻熟的掌握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面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在校學習期間,他對傳統的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
在劍橋大學學習三年後,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埃米阿斯.鮑萊爵士的隨員來到了法國,在旅居巴黎兩年半的時間里,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接觸到不少的新鮮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這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他要為培根准備日後贍養之資的計劃破滅,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在回國奔父喪之後,培根住進了葛萊法學院,一面攻讀法律,一面四處謀求職位。1582年,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589年,成為法院出缺後的書記,然而這一職位竟長達20年之久沒有出現空缺。他四處奔波,卻始沒有得到任何職位。此時,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熟了,他決心要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於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並,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雲,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於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並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磅,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後來罰金和監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車經守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隻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後,人們為懷念他,為他修建了一座紀念碑,亨利·沃登爵士為他題寫了墓誌銘:
聖奧爾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頭銜應
稱之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編輯本段]畫家培根
培根(Francis.Bacon)
畫家培根(1909.10.28,愛爾蘭 都柏林~1992.4.28,西班牙 馬德里)
愛爾蘭血統英國畫家。曾生活於柏林和巴黎,1929年定居倫敦後,從事室內裝飾工作。他未受過專門的藝術培訓,開始時畫油畫、素描以及參與畫廊展出,都很少成功。1944年其備受爭議的系列作品《以耶穌釘十字架圖為基底的三幅人物習作》(1944)幾乎使他一夜成名。以後被稱為《令人吃驚的教皇們》(1949~1950年代中期)的系列作品,顯示他的風格已經完全成熟,其中一幅將委拉斯開茲的名畫《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改成一幅令人膽戰心驚的恐怖聖像圖。培根的大部分畫作選取孤立的人物形象,往往配以幾何狀的構架,塗抹濃墨重彩。其畫作形象通常表達憤怒、恐怖和墮落的情緒。
肉製品
培根又名煙肉(Bacon),是將豬未經腌熏等加工的豬胸肉,或其他部位的肉熏制而成。煙肉一般被認為是早餐的頭盤,將之肉製品:培根切成薄片,放在鍋子里烤或用油煎。煙肉味道極好,常用作為烹調,煙肉被視為肥胖的主要來源,但因為美國推出了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煙肉致肥的觀點漸漸改變。
最常見的煙肉是腌熏豬肋條肉 flitch,以及鹹肉火腿薄片 rasher。傳統上,豬皮也可製成煙肉,不過無外皮的煙肉是可作為一個更加健康的選擇。
煙肉主要出產地在北美洲,英國和愛爾蘭則稱煙肉為斑條煙肉 streaky bacon。
7. 法國為什麼是培根
啊,這是個笑話,
Knowledge is power —— Francis Bacon
「知識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
然而,年幼的我對於陌生的人名缺乏認識,便想當然地將這句話聽成了:
Knowledge is power. France is Bacon (解釋一下,發音是一樣的~)
「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
之後的十多年裡,這句名言的後半部分一直在困擾著我:它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能和前半句列在一起?知識與力量、法國與培根之間,難道冥冥之中有著什麼難以言喻的聯系嗎?
我無法理解。
可是,每當我向大人們提起「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這句話,他們卻只是贊同地點點頭。
或者是當有人說了句「知識就是力量」時,我會緊跟著接上一句「法國就是培根」……可從沒有人用怪異的眼光看著我、認為我說了奇怪的事,而只是若有所思地表示同意。
我還專門去問過一個老師,「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然而得到的答復卻是整整10分鍾關於「知識就是力量」的解釋,壓根沒有觸及一點兒「法國就是培根」的內容。當我怯生生地用疑問的語氣提醒老師,「法國就是培根?」他只是說了句「沒錯。」只有12歲的我沒有勇氣和自信再追問下去。
我絕望了。
從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理解這句謎一般的話語背後的奇特意義,我放棄了追尋,僅僅將它當作是可以掛在嘴邊、卻不去思考其意味的一個謎。
直到多年之後在書籍中偶爾見到這句話,我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那一瞬間,童年崩壞……
8. 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這句話什麼意思請用中文回答,謝謝,
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笑話一則)
小時候,爸爸對我說:「知識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
然而,年幼的我對於陌生的人名缺乏認識,便想當然地將這句話聽成了:"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
之後的十多年裡,這句名言的後半部分一直在困擾著我:它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能和前半句列在一起?知識與力量、法國與培根之間,難道冥冥之中有著什麼難以言喻的聯系嗎?
我無法理解。可是,每當我向大人們提起「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這句話,他們卻只是贊同地點點頭。
或者是當有人說了句「知識就是力量」時,我會緊跟著接上一句「法國就是培根」……可從沒有人用怪異的眼光看著我、認為我說了奇怪的事,而只是若有所思地表示同意。
我還專門去問過一個老師,「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然而得到的答復卻是整整10分鍾關於「知識就是力量」的解釋,壓根沒有觸及一點兒「法國就是培根」的內容。當我怯生生地用疑問的語氣提醒老師,「法國就是培根?」他只是說了句「沒錯。」只有12歲的我沒有勇氣和自信再追問下去。我絕望了。從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理解這句謎一般的話語背後的奇特意義,我放棄了追尋,僅僅將它當作是可以掛在嘴邊、卻不去思考其意味的一個謎。
直到多年之後在書籍中偶爾見到這句話,我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那一瞬間,童年崩壞……
9. 培根的簡介及生平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一1626年4月9日),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新貴族家庭。12歲的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曾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法國巴黎。1582年,21歲的培根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23歲的他當選為國會議員。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英鎊,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