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法國資訊 > 法國什麼作家被稱為印象主義

法國什麼作家被稱為印象主義

發布時間:2022-07-01 23:56:46

① 印象主義音樂有哪些代表作家

法國音樂家德彪西和拉威爾是公認的印象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除此之外,法國作曲家杜卡和義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人物。

② 被人們稱為後期印象主義三傑的是法國畫家是那幾位誰稱為「現代繪畫之父」

被人們稱為後期印象主義三傑的是法國塞尚、法國高更、荷蘭梵高;他們把油畫藝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使之不再是如實地描寫曝光下的世界和視覺中的環境,而是用線條和色彩來表現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感受。

法國塞尚的代表作品為《坐在紅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法國高更的代表作品為《海邊的兩個塔希提婦女》,荷蘭梵高的代表作品為《星月夜》。

(2)法國什麼作家被稱為印象主義擴展閱讀:

後期印象主義能夠先自己主觀的感情,表現自己的主觀情緒,這種色彩就是客觀物體的原來色彩已經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用這種的物象來表達人類自身內心的一種主觀情感,所以這種畫派更多的是認為不能像印象主義模仿世界。

而是表達畫家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如果你那天心情非常不好,或者心情灰暗,哪怕是陽光明媚你都會覺得很慘淡。這就是人的主觀感受對客觀世界的不同的反映。

③ 法國作家誰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

克勞德·德彪西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

克勞德·德彪西,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

(3)法國什麼作家被稱為印象主義擴展閱讀:

德彪西在音樂學院期間,成為某位有錢的俄國貴夫人梅克夫人家裡鋼琴教師,並且有機會到歐洲各地旅行——佛羅倫薩、維也納、威尼斯,而且最後在梅克夫人的俄羅斯庄園里住了一段時間。

在那裡,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從民間音樂中為他們的祖國創造一種民族音樂的俄國作曲家,德彪西對這些俄國音樂家所使用的,與別國作曲家們所用的大調、小調音階大相徑庭的奇怪音階非常感興趣,這些音階是建立在狂熱的東方民族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的。

④ 法國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及藝術特色是什麼

歐洲藝術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過渡,經歷了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等階段。雖然在19世紀先後出現過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潮流和風格,它們也都具有不可否認的革新意義,但自印象主義崛起,歐洲藝術的現代風采方見端倪。從這時期起,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的變革,跳躍的幅度越來越大,革新的鋒芒越來越鮮明,從而孕育了20世紀初對傳統藝術的全面突破,出現嶄新的面貌,但也同時孕育著新的危機。

19世紀最後30年的歐洲,經濟獲得顯著的增長。由於在工業和農業中運用新的科學和技術,生產力在前所未有的規模上獲得發展。但在物質產量增長的同時,這一時期的價格、利潤和投資收益卻普遍下降。由此在經濟生活中又出現了蕭條的景象、繁榮、發展與蕭條現象矛盾而統一地共存。在社會政治思想方面,由於卡爾·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1867)、查爾斯·達爾文的《人類起源》(1871)、克拉克·麥克斯韋的《電學和磁學論》(1873)和弗里德里希·尼採的《悲劇的誕生》(1872)的問世,尤其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與達爾文進化論的傳播,在知識界引起廣泛而深刻的思想動盪。在科學思想擴大影響的同時,唯心主義、基督教神學也相當活躍。受機械論影響的功利主義和實證主義也有自己的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文學藝術不可避免地具有雙重性:與傳統風格相聯系的一面和追求標新立異革新的一面。在文學中出現了「自然主義」的思潮和某些「頹廢」的跡象。自然主義的作家主張以聚精會神和精緻嚴密的客觀態度,攝取事物的真面目。自然主義的代表人物為法國的左拉、福樓拜、龔古爾兄弟。所謂頹廢跡象,是指文藝復興以來文藝傳統的頹敗和沒落。文藝復興以來確立的關於文藝作品的基本風格以及用藝術的想像來真實地反映自然的信念,受到否定和質疑。這給藝術創作帶來了自由,但同時也帶來了損失,文藝創作由此喪失了對人的真正形象的理性肯定。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等就是這樣一些有雙重性的藝術思潮和流派。它們從不同的方面以新的視角真實地、科學地描繪客觀世界(包括光和空氣氛圍),描繪藝術家身邊的現實,表達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當然在這些新的潮流中,也不可避免地會有「頹廢」的成分一在創作中舍棄崇高的理想。但同時它們的革新意義也不容忽視。它們開辟了繪畫語言的新天地,它們用新的技巧展示了客觀世界和人們主觀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它們拓展了人們的審美領域,它們為藝術家發揮個性提供了新的可能。這些新思潮和新流派本身是藝術領域中的革命,它們同時也孕育了20世紀藝術更為激烈的、難以自我控制的變革。

⑤ 莫奈是法國印象主義之父嗎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莫奈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莫奈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⑥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誰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 西斯萊、德加、科羅、莫里索、巴齊約以及保羅·塞尚等。他們繼承了法國現實主義(Realism)前輩畫家庫爾貝「讓藝術面向當代生活」的傳統,使自己的創作進一步擺脫了對歷史、神話、宗教等題材的依賴。

1、馬奈

馬奈(1832~1883),是19世紀下半葉對繪畫領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繪畫大師,他雖與印象派畫家們有密切的聯系,但並未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可是印象派的畫家們始終是以馬奈為中心,創造新的繪畫理論和作品。

2、莫奈

莫奈(1840~1926),是印象派的領袖人物。1874年由他發起組織了首屆印象派畫展,他的油畫《印象·日出》一畫在展覽中引起反響,從而使「印象派」這一名稱正式出現。

3、德加

埃德加·德加(E.Degas 1834-1917),埃德加·德加是印象派中以傳統精確素描與印象派色彩風格絕妙結合的畫家,被稱為「古典的印象主義」。德加自己說他是「運用線條的色彩畫家」。

4、雷諾阿

雷諾阿(1841~1919)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他天性樂觀、純朴,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對人和大自然的美,有著極其敏銳的藝術感受力。

5、畢沙羅

在印象派諸位大師中,莫奈是發起者,並且以自己的作品給這個畫派命了名。但是,要說這個畫派的真正中流砥柱,那麼,非畢沙羅莫屬。他是惟一一個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可謂最堅定的印象派藝術大師。

⑦ 印象主義的作家都有誰

印象主義的英文是Impressionism,19世紀後半期~20世紀初期在法國、歐美乃至世界流行的一種藝術流派與文藝思潮。

印象主義出現在19世紀後期的文學藝術領域,它們所採用的技巧與達到的效果同印象主義繪畫相似。文學方面的印象主義,通常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寫作手法,反映作家的個人氣質。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其感染力很強和繪畫方面的印象主義相提並論。

印象主義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文學領域的,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表現是努力捕捉模糊不清的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由於文學創作的特殊性質,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者更注意這種瞬間感覺經驗如何轉化成感情狀態。他們反對對所描寫的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合乎邏輯與理性的提煉加工,因此,他們本人也成了傳達外界刺激和本能反應之間的中介。

印象主義文學和象徵主義文學之間有類通的地方,它們都是形式主義的文學流派;印象主義反對使用象徵手法表達思想,而主張感覺的描述。通常被當成象徵主義的某些詩人,實際上也是印象主義的,例如象徵主義領袖之一保爾·魏爾蘭的《詩藝》一詩,就是一篇印象主義宣言。

印象主義小說的代表有龔古爾兄弟、皮埃爾·洛蒂、王爾德、艾·洛威爾、希·杜利特爾、約翰·高爾德·弗萊徹、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龍、理查·戴默爾和古斯塔夫·法爾克等人。

印象主義還是一種文學批評,叫做印象主義批評,也就是感受式批評。這種批評不對作品進行理性的科學的分析,而主張批評家的審美直覺,他們的觀點是最好的批評只是記錄批評家感受美的過程,至多指出這美的印象是怎樣產生的,是在什麼條件下被感受到的。

⑧ 法國作曲家誰被稱為近代印象主義

法國作曲家「克勞德·德彪西」被稱為近代的形象主義。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

克勞德·德彪西,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90年以後,德彪西和象徵派詩人馬拉美結識,他加入了以馬拉美為首的巴黎文藝沙龍。在這里,德彪西結識了許多青年藝術家。

(8)法國什麼作家被稱為印象主義擴展閱讀:

德彪西一生創作的作品雖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許多作品已經成為「印象主義」音樂的典範,其中著名的有:歌劇《佩列阿斯和梅麗桑德》,管弦樂曲《牧神午後》、《夜曲》,三首交響素描《大海》,鋼琴曲《版畫集》等,此外還有一些聲器樂和室內樂作品。

德彪西的音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尤其是他那獨特的「印象主義」風格,對二十世紀現代音樂起到了直接影響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開創人物。

生前的最後十年,是德彪西藝術巔峰的時期,許多偉大結束的代表作皆陸續完成,自成一派而聞名世界,也經常在歐洲各國演奏與指揮自己的作品。至50歲起,被癌症所困,身體日漸衰弱。

1918年3月25日,德軍空軍和炮兵對巴黎發動了春季攻勢,德彪西因癌症在巴黎的家中去世。逝後葬在Passy公墓,完成了他死後「在樹木和鳥兒中」長眠的遺願,他的妻子和女兒同他葬在一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克勞德·德彪西

⑨ 印象主義是什麼意思

印象主義(Le Impressionisme)在西方美術史上,印象主義一詞有兩層含義:一指產生於法國的印象主義流派; 另一指包括技法革新在內的印象主義美術思潮及其廣泛的影響,後者具有世界性意義。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在19世紀60一70年代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是反對陳舊的古典畫派和沉湎在中世紀騎士文學而陷入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吸收了柯羅、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寫實主義的營養,在19世紀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光學理論和實踐)的啟發下,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
英文:Impressionism
法語:Impressionnisme
西班牙語:Impresionismo
一、美術領域
概念
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為描繪對象。
背景
西方繪畫在發展歷程中,畫家總是將當時的科學成就引進藝術創造之中。由於光學和色彩學研究成果問世,後來又經查理士·亨利把光和色彩直接與美學相結合,運用到藝術法則上,這使追求創新的畫家們深受影響和啟發,他們嘗試著純粹的「外光」描繪,以及新的色彩關系分析,並把這種自然科學的法則和他們的藝術觀點結合起來進行創作。他們認為自然界的一切物體都是光的照射作用,才顯現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結合,太陽光是由七種原色組合而成。如果離開了光和色彩便沒有這個世界。
他們還認為:畫家要認識這個世界,主要是從「光」和「色彩」的觀點上去認識,「光」和「色彩」既然成為這個世界的中心,也是畫家認識世界的中心,所以畫家的任務也就在於如何去表現光和色彩的效果。「光」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體的物象和事件只是傳達光和色彩的媒介罷了,它本身的意義是次要的!這種藝術觀念成為他們的主導思想,從而支配他們的創作活動。
由於他們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畫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將畫家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停留在感覺階段,停止在「瞬間」的印象上,這就導致創作中竭力描繪事物的瞬間印象,表現感覺的現象,從而否定事物的本質和內容。在他們看來世界萬物在陽光下一律是平等的。雷諾阿曾說過:「自然之中,決無貧賤之分。在陽光底下,破敗的茅屋可以看成與宮殿一樣,高貴的皇帝和窮困的乞丐是平等的。」
這種藝術觀念導致他們在創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繪「光」。只重藝術的形式,忽視乃至否定藝術的內容。如支持印象主義的左拉所說:「繪畫所給予人們的是感覺,而不是思想。」所以我們在印象派的畫中所看到的是充滿陽光的色塊組合,充滿空氣感。總的說來印象派創作只重感覺,忽視思想本質,以瞬間現象取代之;以習作代替創作;以素材代替題材;以偶然代替必然;以次要代替主要的。
既然是憑感覺,那必然是主觀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繪的是主觀化了的客觀事物。這標志著與傳統藝術觀念、藝術表現方法和藝術效果的決裂。所以說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藝術流派。不可否認印象派畫家在陽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發現,在對光與色的表現上豐富了繪畫的表現技巧,他們倡導走出畫室,面對自然進行寫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間的印象,使畫面出現不尋常的新鮮生動的感覺,揭示了大自然的豐富燦爛景象,這是對藝術創造的一大貢獻。他們的藝術是屬於現實主義范疇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藝術中的反映。他們的藝術創造是具有革新和進步意義的。
創作特點
印象派強調人對外界物體的光和影的感覺和印象,在創作技法上反對因循守舊,主張藝術的革新。
繪畫技巧方面,印象派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印象派著重於描繪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為永恆,並將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印象派觀察、直接感受表現色彩變化的微妙的畫風,影響後來的現代藝術非常深遠。
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寫,把畫架從室內搬到戶外,在野外作畫,因此又稱為外光派。
印象派脫離了以往藝術形式對歷史和宗教的依賴,藝術家們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創作觀念和公式。藝術家將焦點轉移到純粹的視覺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內容和主題變得不再重要,和表現主義表現內心情感、忽視描繪對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藝術成就
印象主義
代表畫家
克勞德·莫奈
愛杜爾·馬奈
埃德加·德加
奧古斯特·雷諾阿
卡米耶·畢沙羅
瑪麗·卡薩特
亞弗雷德·薛斯利
居斯塔夫·卡玉伯特
代表作品
《印象·日出》《睡蓮系列》《紅帆船》《咖啡廳演唱會》《煎餅磨坊的舞會》等等
影響
作為一種美術思潮,印象主義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動了以後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對歐美、日本乃至中國的畫家產生過或大或小的影響。推動了後印象主義的產生。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1832.01.23 - 1883.04.30)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他深具革新精神。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法國印象派大師,生於安的列斯群島的聖托馬斯島,1903年於巴黎去世。在他去世前一年,遠在塔希提島的高更寫道:「他是我的老師。」在他去世後三年,「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錄中恭敬地簽上「保羅·塞尚『。

二、音樂領域
概述
在音樂方面,德彪西通常被認為是主要的印象主義者。德布西音樂從他的第一部作品到最後一部作品,都各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只有約1892~1903年間完成的樂曲和一些風格上同這個時期樂曲酷似的後期作品,才可以說具有一般含義上的印象主義。他的印象作品有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eas et Melisande,1902年首演),交響詩《雲霧》(《夜曲》〔Nocturnes〕之一,1899年作)和鋼琴曲《帆》(見《兩套前奏曲》〔Douze Preludes〕第一冊,1910)。其他被認為屬於印象派的作曲家有拉威爾(Maurice Ravel)、戴流士(Frederick Delius)、雷史碧基(Ottorino Respighi)、席曼諾夫斯基(Karol〔Maciej〕Szymanowski)和葛利菲斯(Charles Griffes)。
音樂上的印象主義往往被認為是指一種微妙脆弱、消極雜亂、情緒曖昧的音樂。印象主義音樂的特點,說得確切些則是拘謹、剋制、平靜,一種由於作曲家把純音響想像為美和神秘的目的本身,從而形成的豐富多彩的效果。印象主義雖被認為是擺脫浪漫主義的過分放縱的一種運動,但其許多特點可以在一些又被稱為表現主義的浪漫主義先驅者的作曲家(如李斯特、華格納和斯克里亞賓〔Aleksandr Scria! bin〕)的作品中找到根源。
印象主義音樂是19世紀主要在法國流行的一種音樂樣式,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5] 這些音樂並不描述現實的事件,而是建立在色彩,運動和暗示(Suggestion)之上,這其實是印象主義藝術的共征。而印象主義者多為法國人。他們認為,純粹的藝術想像力比描寫真實事件具有更深刻的作用。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為德彪西和拉威爾。印象主義音樂帶有一種完全抽象的、超越現實的色彩,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的開端。
創作特點
音樂並不以描述實物為主,但是一些音樂作品卻的確是應情應景而寫的。這些音樂被稱為標題音樂。而印象主義音樂作品幾乎都是標題音樂。這意味著這些作品會以風景,詩歌或者是圖像為題,例如德布西的《大海》,《春天》。一如印象主義繪畫,傾向於描繪物體的光和色,而非其清晰的輪廓,這樣的作品給人以夢幻,印象或是暗示的感覺。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全音階的使用,這在德布西的作品《帆船》得到很好的體現。另外,印象派作曲家很少寫有長旋律,偏愛短小精緻的樂句,以營造氣氛。還有德布西會使用到例如具希臘和亞洲特色的音階,如古代中國的五聲調式的使用。即使是和其他作曲家一樣使用同樣的調式,德布西也能創作出新穎的和弦。有名的音樂評論家卡米爾·毛克萊寫道:
「光在印象主義者畫作中的運用有如主題在音樂里交響式延伸一樣。克勞德·莫內的風景其實就是光波的交響曲。而德布西先生的音樂,並非建立在一連串主題之上,而是紮根於聲音本身的相對價值之中,這和那些畫作異曲同工。這是由會作聲的斑塊所構成的印象主義。」
藝術成就
代表人物
德彪西和拉威爾是公認的兩位印象主義作曲家。另外,法雅,席曼諾夫斯基,保羅·杜卡,義大利的雷斯皮基和英國的沃恩·威廉斯也是該流派音樂的傑出代表。
代表作品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牧神午後》《春天》《大海》《意象集》《庫普蘭之墓》
影響
在印象主義流行時期和德彪西在1918年逝世後,一大批作曲家採用了印象主義技法創作了自己音樂作品,其中一些更被稱為「後印象主義者」,這些作曲家包括大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莉莉·布朗熱(Lili Boulanger)、普契尼等。
雖然印象主義流行的時間不長,它很快就被更加激進與富於變化的現代音樂所代替,但卻在音樂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值得一提的是,調性的重要性在印象主義音樂被淡化。雖然這些音樂作品仍是有調性的,但是其「無功能」和弦(non-functional chords)為後來的勛伯格等人所代表的無調性音樂鋪平了道路。而後來二十世紀音樂中的「表現主義」、「十二音體系」以及「序列音樂」等幾種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
三、文學領域
概述
文學方面的印象主義,一般來說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寫作手法,反映作家的個人氣質。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其感染力很強而被認為可與繪畫方面的印象主義相提並論,他們是托瑪斯曼(Thomas Mann)、赫塞(Herman Hesse)、福特(F. Madox Ford)和沃(Evelyn Waugh)。
文學史家認為印象主義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文學 ,但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表現如何 ,哪些作家和詩人屬於印象主義,卻眾說不一。能夠確定的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歐一些文學家的確 有類似印象派繪畫和音樂的那種創作方法,即致力於捕捉模糊不清的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由於文學創作的特殊性質,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者更注意這種瞬間感覺經驗如何轉化為感情狀態。他們與繪畫和音樂中的印象主義者相同,也反對對所描寫的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合乎邏輯或理性的提煉加工,於是他們本人也成了傳達外界刺激與本能反應之間的中介。
印象主義文學與象徵主義文學之間有類通之處,它們都是形式主義的文學流派;但兩者也有不同,主要在於印象主義反對使用象徵手法表達思想,而傾向於感覺的描述。通常被認為象徵主義的某些詩人,實際上更傾向於印象主義,例如象徵主義領袖之一保爾·魏爾蘭的《詩藝》一詩,與其說是在談象徵主義,不如說是一篇印象主義宣言。
流派代表
代表人物
法國文學史家把龔古爾兄弟作為印象主義小說的代表 ,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義代表人物的法國詩人、小說家皮埃爾·洛蒂,他的某些詩歌的確如印象派畫家那樣在「捕捉瞬間的感覺印象」,但並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20世紀法國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義的嚴重影響,某些小說中只剩下感覺印象的朦朧的追求。
英國19世紀末的王爾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義的傾向比較明顯。1912~1918年在倫敦的一部分英美詩人組成的意象詩派,與印象主義一樣強調感覺印象的描繪,但他們自稱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們認為形象的模糊與不明確是浪漫主義的余風,因而全力加以攻擊。但理論上的分歧在創作實踐上有時卻很難覺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國詩人艾·洛威爾、希·杜利特爾、約翰·高爾德·弗萊徹等人的許多作品與印象主義的詩無分彼此。
在德國文學中情況也相似,文學史家無法確認界線分明的印象主義流派。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龍為首,包括理查·戴默爾、古斯塔夫·法爾克等人,被認為是德國印象主義傾向最明顯的詩派,但他們強調如實記錄事物給詩人的感覺經驗,因此接近自然主義。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和阿爾諾·霍爾茨等人的許多詩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義傾向。
代表作品
《菊子夫人》《詩集》等等
感受式批評
印象主義一詞同時還指一種文學批評,稱為印象主義批評,亦即感受式批評。這種批評拒絕對作品進行理性的科學的分析,而強調批評家的審美直覺,認為最好的批評只是記錄批評家感受美的過程,至多指出這美的印象是如何產生的,是在哪種條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義批評是一種朦朧的、沒有明確論證的「以詩解詩」式的批評,而且往往寫成散文詩的格式,文學批評就成為一種與文學創作沒有本質區別的藝術門類,寫這種批評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詩人或作家。
四、電影領域
概述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就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
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藝術成就
代表人物
路易·狄呂克、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謝爾曼.杜拉克、讓.愛浦斯坦、
代表作品
《車輪》《狂熱》《西班牙節日》《忠誠的心》《美麗的尼維爾內斯河》等等
影響
印象主義在經濟上未能解救困苦中的法國電影,也沒有滿足先鋒派導演的探索欲。在20世紀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龐雜話語的洪流中,抽象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紛紛登上了電影藝術的舞台。但是,這種現代主義電影藝術的盛世之下,卻面臨著更大的危機。首先,是自身藝術的生存危機;其次,法國電影的工業出現了更為巨烈的崩潰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一批先鋒電影導演開始正視自身的生存現實/法國社會的狀況以及整個世界的精神危機。他們的創作開始向現實回歸,由形式上的美學觀轉向面向現實的實踐創作觀。由此,紀錄片成為了很多先鋒導演的出路,伊文斯/卡瓦爾康帝等紛紛將個體的先鋒藝術美學觀念與社會現實相結合。而另一部分先鋒電影導演,他們在思想上崇拜美國好萊塢所創造的奇跡。他們堅持在先鋒電影的劇情片中尋找藝術生存的支點。在這樣的情況下,現實主義/自然主義顯然是最具有廣泛受眾基礎的藝術話語,這成為了先鋒藝術者的最佳選擇。弗戴爾/維果/雷內.克萊爾,特別是讓.雷諾阿這個印象派畫家比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兒子,再次開始了電影藝術的現實主義探索,由先鋒的電影形式/特技,回歸於生活/自然的抒寫,電影史名之為「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承如名稱所釋,他們再次將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的敘事范型與影像詩學聯系在一起,對「上鏡頭性」進行新的挖掘,開始了「後印象主義影像」的現實主義探索。

閱讀全文

與法國什麼作家被稱為印象主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