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醇王府的王府歷史
這座宅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初。它原是康熙朝大學士明珠的宅園。他的長子、清初頗具才名的詞人納蘭成德就是在此宅出生的。到了乾隆朝晚期,權相和坤擅權,他垂涎明珠家藏的珍寶和富麗的宅園,屢向明珠的後人成安敲詐勒索未遂,被和坤羅織罪名,將其家產籍沒,宅園據為已有。嘉慶四年(1799年)仁宗將和坤賜死,家產籍沒,將宅園賜給其兄、名書法家成哲親王永瑆,按照王府的規制將此宅加以重修改建,是為成親王府。光緒年間,又轉賜給醇親王奕譞作府邸。
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區太平湖東里(今中央音樂學院)。因光緒帝生於此府,成為潛邸,光緒繼位後醇親王遷出,因此醇親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稱南府,後海北沿的新王府稱北府。
同治死後無嗣,醇親王之子載湉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1890年),奕譞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載灃(1883-1951年),字伯涵,奕譞子,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醇親王,宣統帝父,監國攝政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1906-1967年)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這座王府就成為聲勢顯赫的醇親王和攝政王載灃的府第。末代皇帝溥儀出生於此。溥儀成為繼嗣皇帝後,受任監國攝政王,因此,醇親王府也稱攝政王府。
載灃按規制在中南海建新的攝政王府,未成便爆發辛亥革命,載灃辭職,後久居天津。
北京解放後,載灃於1949年9月將府邸全部房屋售與重工業部附設的高級工業學校。以後,府邸部分由衛生部作為辦公地點,1984年5月將醇親王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現正殿為國家宗教事務局,馬廄為市第二聾啞學校,東端是醇賢親王祠和家廟龍華寺。原太平湖的醇親王府現位於復興門中央音樂學院內。醇親王府西部的花園,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從1963年遷入居住,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在這里工作、生活了19年。在她逝世後,於1982年2月,將該園作為北京宋慶齡同志故居,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向群眾開放。
2. 醇親王府怎麼樣
不愧是皇家住宅,幽靜,環境好,可惜被佔了做宗教管理局,只能去花園也就是宋慶齡故居看看了
3. 醇王府的介紹
醇王府[北府](Prince Chun Mansion[Peifu])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納蘭明珠、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親王奕譞成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醇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新中國建立後,府邸現歸國家宗教事務局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所有;1981年,醇王府花園(宋慶齡故居)對外開放。醇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分別由多個四合院組成,後為二層後罩樓。中路的3座建築是府邸的主體,一是大殿,二是後殿,三是延樓。王府的最後部分是花園。
4. 醇親王府哪一年歸國家的
1949年9月。
醇親王奕譞的府邸,原本在西城區太平湖東里(今中央音樂學院),因光緒帝生於此府,成為潛邸。光緒繼位後,醇親王遷出,將後海北沿,原成親王府賜給他,另作府邸。因此醇親王府,分南北兩部分,太平湖稱南府,後海北沿稱北府。
1949年,北平解放後,載灃於9月,將府邸售與重工業部附設的高級工業學校,從此收歸國有。
5. 北京的王府現在都做了什麼用
一、禮親王府:在今西黃城根南街路西大醬坊胡同東口路北。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清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之府。代善崇德元年(1636)受封為和碩禮親王。順治十六年(1659)代善之孫傑書襲禮親王爵,改封號為康親王。此處府址是傑書襲封後擇址新建的,亦稱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禮王的封號,改稱禮王府。嘉慶十二年(1807)毀於火,後在原址重建。王府的主要建築,分前後兩組。前部有正門(宮門)、正殿及其兩側翼樓,後殿及其兩廂配殿。後部自成庭院,前為內門(二宮門)、前堂、後堂及其兩廂配房,最後為後罩樓。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二、睿親王府:有兩處,一在東華門池南普度寺,另一在外交部街今124中學。前者是睿親王進北京後的住所,後者則是乾隆年間恢復睿親王世爵後的新府。睿親王即清初的攝政王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之弟。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晉封睿親王,是清初開國人大鐵帽子王之一。進京後,選明南宮為王府,遺址在東華門大街南側。順治八年(1651)多爾袞死後被迫奪爵位,王府廢除。其子多爾博於順治十四年(1657)封貝勒,在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建立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睿親王爵位,其後裔嗣襲,貝勒府為睿親王新府。原有房500餘間,只留有瓦頂院牆一段,殘缺石獅兩座。
三、豫親王府(信郡王府):在東單三條今東城區帥府園東口,今天協和醫院的位置。豫親王始王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鐸。多鐸秉性剛毅,能征慣戰。此後世代綿延有13個王承襲豫親王爵位。傳說第四代豫王喜好下棋,乾隆也喜歡下棋,兩個人棋藝都不錯。乾隆皇帝經常到豫王府找小豫王下棋娛樂。一日君臣會棋,打算一比高低。結果是5:5,勝負對等。怎麼獎罰呢?乾隆靈機一動,說:「朕也不賞你,也不摳你門釘。這樣吧,朕准你府牆加高三尺!」府牆高低也是級別的表示,准加高府牆實際也是賞給榮耀。豫王很高興地接旨加牆。其實後來豫王才明白,加牆實際上是把自己禁錮得更嚴實了。府牆和大獄的院牆一般,意思就是囚禁豫王終身。由此北京城就留下了「禮王府的房,豫王府的牆」的諺語。隨著清王朝的倒台,豫親王的鐵帽子爵位也走到了盡頭,為了維持家族龐大的開銷,1916年末,有近300年歷史的豫王府,不得不賣給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美國人拆除了王府全部建築,請中美兩國的專家設計,修造了中西合璧的協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據說拆除豫王府的時候,曾經挖出大量歷代豫親王藏於地下應急用的金銀財寶,協和醫院也正是用了這些大量的財寶,購置了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成為當時中國最好的大型綜合醫院。豫親王府除去門口的兩個卧獅、老豫親王府府門外擺設外,已無其他遺跡可尋,但值得一說的是,現存的這對卧獅是北京清代所有王府門前唯一一對卧獅。
四、肅親王府:原在東交民巷,《辛丑條約》簽訂後劃為使館界,王府遷至北新橋南船板胡同。順治年間建,歷代襲王俱以此為邸,光緒二十七年(1901)淪為日本使館,只存垣牆。其地現為北京市政府。肅親王名豪格,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太宗崇德元年(1636)以功晉封肅親王,是清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因太宗死後,曾和多爾袞爭皇位,當多爾袞得勢後,倍受迫害,順治五年(1648)將豪格削爵囚禁,害死於獄中,順治皇帝親政後,復肅王爵,追謚「武」。此後,豪格子孫均以顯親王襲封,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肅親王封號世襲。
五、鄭親王府:鄭親王府位於西城區大木倉胡同。是清代開國元勛濟爾哈朗的封邸。濟爾哈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三弟舒爾哈齊之子,順治九年(1652)加封叔鄭親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王府創建於清代進關之初,清代王公大臣的宅第營建,均有定製,如基址過高或多蓋房屋皆屬違法。鄭親王濟爾哈朗就因建府殿基逾制,又擅用銅獅、龜、鶴,於順治四年(1647)遭彈劾後而罷官罰款。府邸建成後,歷代襲王有所修繕或擴建,最重要的是第八代襲王德沛對花園的擴建。園名「惠園」,是京師王邸花園中的最佳者。十三代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及肅順等同為「顧命八大臣」,「辛酉政變」後被賜自盡籍沒家產,同治十年又發還給已恢復世爵的慶至,復為鄭親王府。民國後,先是將王府抵押給西什庫教堂,1925年復賃給中國大學為校址。鄭王府坐北朝南,原布局自東而西分3部,東部前軀突出,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中、西部概因隨街勢退縮數武,中為另一院落和西部花園范圍。現存建築,只東部殘留,有街門,面闊3間;正門面闊5間,前出踏步之間,浮雕丹陛猶存;正殿面闊5間,台階間亦存丹陛;並存東配樓面闊5間,西配樓只剩靠北面闊3間;最後為正寢,面闊5間。中國大學使用時改名逸仙堂,今尚延用。原有後罩樓和一些附屬建築被拆除,西部花園現另建二龍路中學。鄭王府今為國家教育委員會址,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六、庄親王府:庄親王府原在西四北太平倉,向北直到麻狀元胡同。太宗第五子碩塞於順治元年被封為承澤郡王。順治八年以功晉為親王。碩塞第一子博果鐸於順治十二年(1655)襲親王,改號曰庄。此後均以庄親王承襲。庄親王載勛曾在王府設立拳壇。八國聯軍入侵其府被焚。20年代,北洋軍閥李純及其弟馨買下庄王府,拆除王府建築,在此建房,稱為平安里。「平安里」門額磚雕保存在西城區文化文物局。後在此地又開辟為平安里大街(並入地安門西大街)。其址被分割成南北兩區。今太平倉西口路北。為庄親王府的前部遺址。
七、順承郡王府:順承郡王府位於西城區趙登禹路太平橋大街路西。現全國政協所在地。順承郡王名勒克德渾,清太祖的曾孫,是禮親王代善第三子潁毅親王薩哈林第二子。崇德八年(1643年),因兄潁郡王阿達理擁睿親王案之累,貶黜出宗室,封貝勒。次年,以平南大將軍代多鐸鎮守江寧,後率師爭湖廣,戰功卓著,順治五年(1648年)晉封順承郡王。成為清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不久督軍湖南,攻廣西。回師掌刑部事。順治九年(1652年)卒,終年34歲。康熙年間追謚恭惠。由其四子承襲順承郡王。清初八大帽子王中,惟其府址沒有變動,府號未變更。《乾隆京城全圖》繪制的該府正方形,東起今太平橋大街,西至錦什坊街,南起今華嘉胡同、留題跡胡同稍北,北抵麻線胡同。該府面積雖不是很大,但布局嚴整。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內分三路,中路是主要建築,和其他王府形制一樣,也是前殿後寢,有正門(宮門)、正殿和兩側翼樓、後殿、後寢(原後樓現已無存)。東西兩路為生活居住區。張作霖入據北京時,佔用王府作為大元帥府。1949年後,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設機構的辦公地點。於王府正門外建起政協禮堂,中路主要建築基本保存完整。東路前後數層院仍保存原有格局。1984年定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八、克勤郡王府:克勤郡王府(衍禧郡王府、平郡王府)克勤郡王府位於西城區新文化街(原石駙馬大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系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克勤郡王是死後追封,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此府是順治年間所建。原佔地面積不大,平面布局與王府規制尚符。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東翼樓。後部的內門、後寢與東西配房、後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築。民國後最後一代克王曼森將府售給了熊希齡為住宅,現後寢兩山牆角柱石上尚存熊希齡和夫人朱其慧將財產交由北京救濟會的刻字內容。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以上六家親王府和兩家郡王府,即"八大家",均系"世襲罔替"。在清朝,一般的世襲爵位都是降一級承襲,如親王之子襲郡王,郡王之子襲貝勒。"世襲罔替"只限於被認為有"特殊功勞"的,如清初參加"開國"戰爭的八大家鐵帽子王。還有四家王府也是世襲罔替,但賜封年代較晚。它們是:
一、怡親王府:在朝內大街路北科學出版社所在地。
位於朝陽門內大街137號,原為貝勒允祁的府第。原怡親王允祥的王府在東單帥府園,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去世後,舊邸改為賢良寺,另將此處的府邸改賜與第二代怡親王弘曉。咸豐十一年(1861年)襲爵的第六代怡親王載垣獲罪後,王府被收回,同治三年(1864年),又將此府賜於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奕譓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爵為孚親王,因其排行第九,故此府又俗稱「九爺府」,舊為誠貝勒允祁府。」此府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府布局分為東、中、西三路,其中中路保存最好,西路也基本保存著原有的主要建築,東路則損毀比較嚴重,剩下的建築已經不多。
中路是王府的核心所在,共有五進院落,中軸線長度達兩百多米,規模宏敞,氣勢迫人。最南為外門,面闊五間,中啟一門(原中啟三門),只在重大儀典時才會三門同時開啟,採用硬山屋頂,覆灰瓦,上帶正脊、吻獸和垂獸。院內東西有轉角房各十六間,同時東西各設五間「阿斯門」,為平時出入東西路院落所用;門北各接廂房十間。大門五間,中啟一門,後三間吞廊,歇山頂建築,頂帶正脊獸件,覆綠色琉璃瓦,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栱,門前左右分設石獅子各一座;門東西各帶轉角房六間。入門為第二進院,中建大殿七間,前後廊歇山頂,頂覆綠色琉璃瓦,檐下用七踩單翹重昂斗栱,殿前出有月台;大殿東西各有七間翼樓和九間廂房。大殿與二門之間為第三進院,比較狹長。二門五間,前後廊歇山頂,覆綠色琉璃瓦,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栱;門左右各帶順山房五間。二門之北為後寢區域,中央有寢殿七間,前後廊歇山頂,覆綠色琉璃瓦,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栱,殿前出月台;殿左右各有順山房三間,東西配殿各五間。寢殿之後為最後一進院落,有後照樓七間,帶前廊,灰瓦硬山頂,兩側有轉角房各七間。
西路的前面部分已經多被改建,不成格局,只有零星幾幢建築散落其中。後面的院落則大部尚存。原有正門三間,東西各帶倒座房七間,現大門和西邊的倒座房已失,僅東邊的七間倒座房尚存。門北的垂花門和游廊均被拆毀,原址上另建了新的建築。再北的四進院落基本保持完整。第一進院有正廳五間,前後廊歇山頂,左右配殿各三間。第二進院正房五間,前後廊硬山頂;院東西廂房各五間。第三進院正房五間,硬山頂,帶前廊,左右各有順山房五間;此進院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小跨院,各有北房三間。第四進院正房五間,東西各有順山房七間和六間。這四進院落均有游廊貫穿相連,尺度小,布局緊湊,院落的空間形態也各不相同,頗有變化。
東路原有格局已失,中央剩下一座三開間周圍廊的軒館,可知此處原來是王府的花園。東路的北面保存著一座四合院,頗為精緻,有南房五間,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院中環以游廊。
此府布局堪稱清代王府最典型的格式,即三條軸線、四個部分——中軸線為禮儀空間,西軸線為宅舍居住空間,東軸線為軒館休閑空間;服務用房則分別置於兩側軸線的前部。總之,這座王府布局嚴謹規整,施工精良,殿宇、屋舍等級鮮明,建築類型較多,空間變化豐富。同時,孚王府的平面與《大清會典》的規定基本契合,且與乾隆《京城全圖》上的怡親王府大致吻合,說明其布局仍保持著清代中期的原貌,為研究清代王府建築的寶貴實例。現王府中路主要用作單位的辦公用房,東西兩路為居民住宅。
二、慶親王府:慶親王府西城區定阜街3號。為清末再封慶親王奕劻的王?^葎潦竊燁淄跤拉U的嗣孫,道光三十年(1850)襲輔國將軍。咸豐元年(1851)奕劻遷至定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的宅第。咸豐年間奕劻由輔國將軍而貝子、而貝勒,光緒十年晉慶郡王,二十年晉慶親王,二十四年封世襲罔替親王。辛亥革命後,奕劻於1912年逃天津英租界作寓公,1918年亡故。慶王府當是在光緒十年(1884)晉封慶郡王後按王府規制改建,始稱王府。王府建築分3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現只余後寢1座。東部亦已改建。現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區,有三組並排的院落。原廳堂均有名稱,懸有匾額。最後是一座二層樓,俗稱梳妝樓或綉樓,現存三組院落,各有大門出入,1949年後,京津衛戍區司令部設此,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三、醇親王府:有兩處,一是西城太平湖,另一是後海北沿
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學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水理為成親王,並將明珠府賜永理。隨即按王府規制改建。此府傳至毓橚時,被賜予醇親王奕譞。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區太平湖東里(今中央音樂學院)。因光緒帝生於此府,成為潛郵,故光緒繼位後醇王必須遷出。為區別,醇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稱南府,後海北沿的新王府稱北府。北府坐北朝南。西部為王府花園,1949年後,進行了整治,是宋慶齡在京的住所(見宋慶齡故居)。東部是王府本身,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體建築,自南而北,街門5間。進入外院後有二門,此門才是王府正門,面闊5間。此後為正殿銀安殿,面闊五間,東西有配樓各5間。正殿後是一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3間過廳入,正面是正房5間及其配房,按規制此處應屬後寢。最後為後罩樓,面闊9間,各種慶典時在此舉行儀式。後寢成為供奉神、佛和遠祖的神殿。東路建築主要是家詞和佛堂及一些從屬建築。東牆外院落為王府馬號。西路有兩組院落並列,是醇王府的活動中心。主要建築為寶翰堂,即大書房。其後的院落,正廳名九思堂,是太紀居處,再後名思謙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兒輩讀書的小書房任真堂及其它從屬建築。北府是本市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屬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南府位於西城區太平湖東里,原為榮親王府。榮親王永琪是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封榮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封宣宗第七子奕譞為醇郡王。咸豐九年(1864)分府出宮,居太平湖。同治十一年(1872)晉醇親王。府稱醇親王府。俗稱七爺府。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東、西路及花園。現中路府門3間,兩側有八字影壁,內有東西二門至東西院。中路新建禮堂一座,尚保存二進四合院。東路院落保存較好,西路古建築大都拆除。現由中央音樂學院佔用。為西城區保護文物。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載淳逝世,奕諾的次子載湉嗣位,年號光緒。因此光緒十四年(1889),醇親王府遷北府。奕譞死,太平湖的醇親王府前半部改建為醇親王祠,後半部仍作為「潛龍邸」。永瑆,以書法出名,與翁方綱、鐵保、劉鏞並稱四大家。明珠(1635—1708),康熙寵臣,武英殿大學士,後被貶。其子納蘭性德為清著名詩人,是紅夢樓研究專家注意的對象。奕譞(1840一1891),道光第七子,光緒生父。同治十一年(1872)受封醇親王。載淬(1883—1951)奕譞子,光緒十六年襲醇親王。宣統帝父。
四、恭親王府:有兩處,一在鐵獅子胡同,另一在前海西街17號,是目前王府中規模最大,保護最好的一座王府。經修繕目前已部分對外開放。
除上述王府外,目前在北京還有一些殿宇外觀尚好,尚有一定規模的王府。以及許多目前仍有名稱但已無建築或尚有部分遺址,遺跡的王府。清王府的建造格局在《大清會典》中有明確規定。北京的王府一般都坐北朝南,東西路可自由配置,中路一律相同,主要有府門(又稱宮門),照壁、正殿、後殿、神殿、後樓、家廟等。
6. 為什麼醇親王一家出了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他們家有何大功你怎麼看
相比明朝皇位傳襲多次發生變化,清朝皇位的承襲顯得十分「規矩」。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清王朝的皇位始終是父子相傳,父死子繼。這種現象從努爾哈赤病逝直到同治皇帝病逝為止。然而這一規則在同治十三年時被徹底打破,因為在這一年,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絕嗣而終,而繼承同治皇帝皇位的是與其平輩的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而在三十四年之後,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依舊絕嗣而終,繼承他的皇位的竟然也是醇親王府中的一位王子,這位王子就是末代皇帝溥儀。那麼問題來了,醇親王府為何能夠先後出了兩位皇帝?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與才華出眾,能力非凡的恭親王奕䜣相比,醇親王奕譞無論能力才華還是正是謀略都遠遠不及恭親王奕䜣,歷史上對於奕譞的記載大多數認為其性格懦弱。然而在慈禧太後的眼中,她寧肯重用奕譞,也不願意重用奕䜣,因為奕譞有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聽話。他既沒有政治野心,也沒有政治才華,因此他能夠做的,就是秉承慈禧太後的旨意,去照本宣科的執行。
在同治光緒兩朝的幾十年間,醇親王奕譞可謂謹小慎微,尤其是在光緒年間,他並沒有以皇帝生父自居,而是更加地低調謹慎。這樣的表現不僅讓慈禧太後很滿意,同時也很放心。奕譞病逝後,其子載灃承襲了醇親王的爵位,成為了第二代醇親王。而載灃的性格似乎也繼承了其父奕譞的性格特點:謹慎低調沒有政治野心而又無甚才華,這樣的性格特點他讓慈禧太後最終將清王朝的最高權力交給了他。被封為攝政王的載灃也成為了清王朝最後一位掌權的男性統治者。
可以說,醇親王家族在晚清接連出現兩位皇帝和一位攝政王的現象並不是偶然的,這樣現象的背後是慈禧太後的獨斷專行和利慾熏心,在清王朝陷入全面危機的時期,做為王朝最高執政者的慈禧太後沒有選擇年長的優秀人選繼承皇位,而是為了一己之利接連選擇了兩位咿呀學語的幼童登基,清朝註定在這樣的折騰下朝著萬劫不復的深淵狂奔。
7. 醇親王府為何會變成宋慶齡故居
醇親王府在乾隆時期,是和珅的家,後來和珅死後這座府邸被賜給了成親王府;在光緒時期,成親王府賜給了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醇親王,改名為醇親王府。醇親王府位於什剎海北岸,醇親王府坐南朝北,並有高牆圍繞,整個府邸是非常氣派的,在清代這座府邸很具有代表性。
黨和國家領導人考慮到宋慶齡是國家的領導人物,她又是國家副主席,為中國革命貢獻巨大,她又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聲望,要在自己的住所經常會見中外賓客,所以最後就讓宋慶齡住進了醇親王府。宋慶齡說自己住在王府,但是並不快樂,因為有很多人的住所還很簡陋。
8. 連出了兩位帝王外加一位攝政王,清朝的醇親王府到底有多牛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朝代,因為它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卻成功的統治了整個國家的政權。其中涌現出不少的著名人物,除了慈禧外還有一位人物,雖然沒有做過天子,但是其子孫也兒子都當過皇帝,那就是醇親王。因此醇親王的家族到底是怎樣的?為什麼會接連出了兩位皇帝?外加一位攝政王。
醇親王的家族號稱清朝第一家族,除了第一代醇親王的努力外,後面的大部分都是因為慈禧的原因,因此醇親王家族完全淪為了慈禧掌握權力的附庸 。
9. 清朝醇王府的前身和現狀是什麼景象
醇賢親王奕譞為道光帝第七子,俗稱七王,咸豐十年與慈禧的同胞妹妹結婚,同治十一年晉封親王。
醇親王府南府在太平湖畔,因其次於光緒帝生於此,醇親王在光緒繼位後搬出,到後海北河沿的一王府居住,這里即為醇親王新府,也叫北府。
醇親王北府,最早是康熙年間大學士明珠的宅邸,乾隆年間曾被和珅佔有。和珅垮掉後,此府又成為了成親王的府第。醇親王入住後,加以擴建,佔地達80餘畝,極為廣闊。
醇親王北府的修建著重點在花園與住宅,修建以後的醇親府邸可以大致分成正院、住宅、花園及馬圈。另還在果子市建有醇親王祠堂,府東建有曰"龍華寺"的家廟。
進入外院後三門,即為王府的後門。平時出入均由東西阿斯門進出。
二門內就是正殿,即銀安殿,面闊五間,東西各有配殿。
後院有前、後之分,前院以專供奉神、佛和遠祖的神殿為主。後為罩樓,面闊九間,舉行各種慶典即在此。
正院東部有飯房、司房等。住宅部分由三個院落主體,即:"寶翰堂"、"九思堂"、"思謙堂",再加上東跨院的"任真堂"、"樹滋堂"、"信果堂"等配合組成。
寶翰堂又叫大書房,包括五間北房,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五間。
其後的院落,正廳名九思堂,院為正方形,東有牡丹池,西有藤蘿架,為太妃的居所。
再後面為思謙堂,為王妃的居所。
"任真堂"等為兒輩讀書的小書房,位於住宅西部的花園,又稱西花園,有三間正門,但並不開戶,只有一個隨牆門供出入。
一踏進花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座土石假山,經過假山,走過小橋,有一片竹林,中間有一座方亭,曰"恩波亭"。此亭兩面臨水,因聖上有旨引水入源,故名"恩波"。水由西引入,繞園一周,在東端流出園外。
沿著長廊一直走可到達南樓,南樓前臨水有七株古樹,其中兩株已有200多年了。
南樓後的土山上東端有一扇面形亭,西端有三間屋子。南樓對面有南、北房各七間,戲台一座。
1949年,攝政王載灃把王府售與國立高級工業學校,現在正院為衛生院使用,是北京文物保護單位。西花園即為宋慶齡故居,她1963年入住,一直住了19年。果子市的祠堂後也改為關岳廟,現為西藏自治區政府駐京辦事處。龍華寺已不存在了。馬圈今為北京第二聾啞學校校舍。
醇王北府花園,現以"宋慶齡故居"對遊人開放。
10. 王府的醇親王府
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學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永瑆為成親王,並將明珠府賜永瑆。隨即按王府規制改建。此府傳至毓橚時,被賜予醇親王奕譞。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區太平湖東里(今中央音樂學院)。因光緒帝生於此府,成為潛邸,故光緒繼位後醇王必須遷出。為區別,醇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稱南府,後海北沿的新王府稱北府。北府坐北朝南。西部為王府花園,一九四九年後,進行了整治,是宋慶齡在京的住所(見宋慶齡故居)。東部是王府本身,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體建築,自南而北,街門五間。進入外院後有二門,此門才是王府正門,面闊5間。此後為正殿銀安殿,面闊五間,東西有配樓各五間。正殿後是一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三間過廳入,正面是正房五間及其配房,按規制此處應屬後寢。最後為後罩樓,面闊九間,各種慶典時在此舉行儀式。後寢成為供奉神、佛和遠祖的神殿。東路建築主要是家詞和佛堂及一些從屬建築。東牆外院落為王府馬號。西路有兩組院落並列,是醇王府的活動中心。主要建築為寶翰堂,即大書房。其後的院落,正廳名九思堂,是太紀居處,再後名思謙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兒輩讀書的小書房任真堂及其它從屬建築。北府是本市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屬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南府位於西城區太平湖東里,原為榮親王府。榮親王永琪是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封榮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封宣宗第七子奕譞為醇郡王。咸豐九年(1864)分府出宮,居太平湖。同治十一年(1872)晉醇親王。府稱醇親王府。俗稱七爺府。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東、西路及花園。現中路府門三間,兩側有八字影壁,內有東西二門至東西院。中路新建禮堂一座,尚保存二進四合院。東路院落保存較好,西路古建築大都拆除。現由中央音樂學院佔用。為西城區保護文物。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載淳逝世,奕譞的次子載湉嗣位,年號光緒。因此光緒十四年(1889),醇親王府遷北府。奕譞死,太平湖的醇親王府前半部改建為醇親王祠,後半部仍作為「潛龍邸」。永瑆,以書法出名,與翁方綱、鐵保、劉鏞並稱四大家。明珠(1635—1708),康熙寵臣,武英殿大學士,後被貶。其子納蘭性德為清著名詩人,是紅夢樓研究專家注意的對象。奕譞(1840一1891),道光第七子,光緒生父。同治十一年(1872)受封醇親王。載灃(1883—1951)奕譞子,光緒十六年襲醇親王。宣統帝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