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有什麼著名的美食
法國菜是被世界公認的世界三大美食菜系之一,是西餐中最有地位的菜了。在法國菜裡面比較有名的當然就要屬鵝肝、松露、和魚子醬了。
法國傳統菜的上菜順序依次為1.冷葷配開胃Vodka 2.湯類 (以菌類、蝸牛為主)3.熱菜開胃頭盤 4.魚類 5.主菜(鵝肝)配Brandy 6.熱拼盤 7.冷拼盤 8.雪葩9.燒烤或者沙律 10.蔬菜 11.甜點 12.咸點 13.甜品(果凍或者布丁之類)除了種類繁多呢,還有就是法菜的就餐禮節也是很有講究的。所以在歐洲法國傳統菜也被譽為「貴族菜」,現代人吃法國菜一律從簡。吃法國菜基本上也是紅酒配紅肉,白酒配白肉,至於甜品多數會配甜餐酒。 還有法國的Cheese也是非常有名!
法國出名的不僅僅只有法國菜,當地的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也是非常有名的。比較好的產地有波爾多啊~伯根第啊等等...除了法國的浪漫,巴黎的時尚而言相對法國的美食與美酒更是不可或缺的,在此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謝謝
❷ 照相機發明在工業革命哪一階段
1839年 法國達蓋爾 照相機
照相機發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
還有1733年 英國凱伊·約翰 飛梭
1744年 荷蘭莫欣普克 來頓瓶
1748年 英國卡倫 冷藏機
1752年 美國富蘭克林 避雷針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69年 阿科萊特 水力紡機
1785年 瓦特 改良蒸汽機
1772年 義大利加凡尼 帶電體間的平方反比定律、介電常數
1774年 英國威爾金森 炮筒車床,氣缸車床
1775年 義大利伏特 起電盤
1777年 英國莫茲利 絲杠傳動刀架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自動抽水馬桶
1779年 克倫普敦 走錘紡騾
1783年 法國蒙戈爾菲兄弟 載人熱氣球
1785年 卡特萊特 動力織機
1790年 法國希布拉克 自行車
1792年 法國孔代 鉛筆削機床
1800年 法國 液滾洗衣機
1800年 義大利伏特 電池及電堆1801年 德國里特 發現紫外線1802年 瓦特 現代蒸汽機1803年 特拉維西 火車1807年 美國富爾頓 輪船1809年 英國 水筆1809年 法國阿貝爾 罐頭1811年 英國查爾斯貝爾 神經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1815年 英國漢·戴維 礦工燈1816年 法國勒內艾拉內科 聽診器1817年 英國羅伯茨 龍門刨床1818年 美國惠特尼 卧式跣床1819年 法國雷奈-利奈克斯 血壓計1820年 英國奧斯特 電流磁效應1821年 英國法拉第 電動機和發電機1822年 英國曼特爾 化石1824年 英國阿斯普尼 現代水泥 1825年 丹麥厄斯泰德 鋁1826年 沃特 火柴1830年 美國古德意 硫化橡膠1831年 法國 動畫1837年 英國查爾斯巴貝奇 機械式通用計算機1837年 美國莫爾斯 電報1839年 法國達蓋爾 照相機1841年 英國達維德松 電車
1844年 英國威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1845年 英國威廉湯姆遜 液壓升降機1846年 美國赫威 縫紉機1849年 英國凱利 載人滑翔機
1851年 美國柏金斯 電冰箱1852年 美國奧蒂斯 安全電梯1853年 美國斯特勞斯 牛仔褲1855年 英國貝西默 現代工業煉鋼技術
1861年 法國丹尼斯-帕平 高壓鍋 1867年 瑞典諾貝爾 無煙火葯1867年 美國肖爾斯 打字機1868年 英國德哈特 現代交通信號1869年 俄國門捷列夫 化學元素周期表1869年 法國皮埃爾未肖 摩托車1869年 德國米舍爾 DNA1876年 美國貝爾 電話1876年 德國奧托 內燃機1878年 美國愛迪生 留聲機1881年 法國巴斯德 狂犬疫苗1881年 美國伊斯曼 膠卷1884年 美國沃特曼 現代鋼筆1885年 德國卡爾本茨 汽車1886年 赫茲 電磁波1888年 美國愛迪生 活動電影1892年 美國謝菲爾德 牙膏1892年 英國杜瓦 保溫瓶1893年 美國康布賈德思 拉鏈1894年 義大利利馬可尼 無線電1894年 德國倫琴 X射線1898年 波蘭居里夫人 發現鈽和鐳1898年 磁性錄音機 丹麥保森1900年 德國齊柏林 飛船1901年 英國赫伯特布思 真空吸塵器 1901年 美國阿爾瓦費希爾 電動洗衣機1902年 美國威利斯 空調系統1903年 美國萊特兄弟 飛機1903年 荷蘭 心電圖
1904年 美國休斯 電爐 1909年 法國可雷曼阿德 航母1909年 美國貝克蘭 塑料1912年 德國毛拉 不銹鋼1915年 英國特黑頓、威爾遜 坦克 1918年 德國弗里茨·哈貝爾 固氮技術1920年 加拿大班挺貝斯特 胰島素1925年 英國貝德 電視1926年 美國卡羅塞斯 人造纖維尼龍1926年 波蘭芬克 維生素1926年 美國戈達德 液體火箭1928年 美國 抗生素1934年 德國赫爾曼•坎貝爾 磁懸浮列車1935年 英國瓦特遜-瓦特 雷達1936年 德國漢斯•馮•奧海恩 噴氣發動機1938年 德國魯斯卡 電子顯微鏡1938年 美國卡爾森 靜電復印機
1939年 稀科爾斯基 直升飛機1940年 英國 微波爐1942年 德國布勞恩 導彈1945年 美國 核武器
望採納O(∩_∩)O謝謝
❸ 第二次世界大戰
露西
露西出生於1912年,法國淪陷後28歲的露西和丈夫雷蒙德 奧布拉克一起在里昂加入了抵抗組織,1941年露西和其他抵抗運動成員創建了抵抗運動宣傳報紙《解放報》。秘密活動了2年後,1943年6月21日,露西的丈夫雷蒙德的身份暴露並被蓋世太保逮捕。露西用盡智謀在蓋世太保面前為自己的丈夫辯護,同時聯系抵抗組織請求援助。1943年10月21日,雷蒙德被逮捕整4個那天,露西帶領一隊突擊隊員終於成功把自己的丈夫營救出來,幾天後,兩人在抵抗運動組織的安排下雙雙逃到倫敦,露西一直不知道幫助她營救丈夫的突擊隊從什麼地方來,由哪些人組成,但她知道,那些人和她一樣,都是抵抗運動成員。
戰後露西從事維護人權活動,1984年72歲的她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與蓋世太保周旋》(《Outwitting the Gestapo》)
Raymond Aubrac
雷蒙德是上面說的露西的丈夫,他出生於1914年,比露西小兩歲。在里昂夫婦兩人參加抵抗運動組織後,他也參與了《解放報》的編輯工作。1943年6月21日雷蒙德被蓋世太保逮捕,經過他妻子的努力,4個月後他被一隊突擊隊營救並和露西一起安全抵達倫敦。
法國解放後,經戴高樂任命。雷蒙德擔任了一段時間馬賽區專員,後來致力於現代工業體系的研究,他最後在聯合國食品和農業組織中擔任相當高的職務。需要說明的是,雷蒙德是一位法國共產黨員。[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Emmanuel D' Astier
達斯提耶1900年出生於巴黎,年輕時期進入法國海軍軍事學院學習,1924年加入法國海軍。退役後達斯提耶成為一個成功的詩人和自由撰稿人,此時的他政治傾向右翼政黨,但當納粹上台和西班牙內戰爆發後,他迅速從右翼轉向左翼。法國與德國開戰後,達斯提耶重新被徵召進法國軍隊,擔任法國海軍情報部的高級軍官。當貝當與希特勒簽訂停戰協議後,達斯提耶被解除了職務,他隨即轉入地下活動。在里昂,達斯提耶組織了一小批人員進行破壞活動,不久這個小小的團體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到1941年,它已經是一個組織嚴密,行動頻繁的左翼抵抗運動組織,並且有了一個響亮的名稱————解放陣線,還出版了自己的報紙——《解放報》。
1942年達斯提耶與另一個名聲顯赫的抵抗運動領導人簡 墨林秘密會晤,經過磋商,雙方共同發起,聯合法國境內八個主要抵抗運動團體——墨林的民族抵抗組織,達斯提耶的解放陣線、亨利 福萊哪的戰斗團、皮埃爾 萊瓦的自由法國、皮埃爾 威龍的民族陣線和皮埃爾 布羅索萊特的社會主義行動聯盟——組成了統一的法國抵抗運動組織。
1943年達斯提耶在阿爾及爾與戴高樂會晤,達斯提耶接受了戴高樂的邀請,加入了自由法國政府,法國解放後,達斯提耶被戴高樂任命為內政部部長,同時他繼續出版那個戰爭年代創辦的《解放報》,並且還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幾部書。達斯提耶在1958年被授予列寧和平獎,1969年6月12日,這位法國游擊隊員在巴黎去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Simone de Beauvoir
西蒙妮.德.貝奧沃伊爾是一個律師的女兒,1908年出生在法國巴黎。1929年在巴黎大學索邦神學院畢業,獲得哲學學位。在索邦神學院學習期間,她認識了一位著名的哲學老師——簡.保. 薩特,兩人成為好朋友,這種友誼持續了幾乎半個世紀。貝奧沃伊爾在1931年開始在馬賽從事教育工作,1938年她回到巴黎,戰爭爆發後,她和薩特一起加入了抵抗組織,並且共同編輯抵抗組織的秘密刊物《戰斗》
1943年,貝奧沃伊爾失業,隨後她致力於寫作,同時在一個地方小廣播電台擔任製作人。1943年她的第一部小說《L'invitée》出版,這部小說為她贏來一片贊譽。1945年,當戰爭結束的時候,她根據自己戰時體驗創作了小說《別人的鮮血》。
事實上貝奧沃伊爾最出名的應該上她在1949年的專著《第二性》,她也是一個多產作家,著作包括1954年的《官僚》、1959年的《孝敬女兒的回憶》、1963年的《青春年華》、1965年的《環境的影響》、1966年的《輕生》和1970年的《女性的毀滅》。它去世於1986年。
Marc Bloch[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馬克.布勞契1886年出生在里昂,年輕時先後在巴黎和柏林學習。大學畢業後在亞眠和蒙彼里埃做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布勞契作為士兵參加了戰斗,戰爭結束後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中世紀歷史。1929年,布勞契開始在一些刊物上發表諸多文章,他的一系列文章都強調了宗教信仰和經濟體系的重要性。30年代,布勞契被巴黎大學索邦神學院聘請為教授,在此他專心研究中世紀歷史,先後發表了研究專著《國王和奴隸》和《封建社會》。
戰爭爆發後,布勞契被徵召入伍,關於他的這段經歷可以看他的文章《莫名其妙的戰敗》。法國戰敗後,布勞契知道自己猶太人的身份在納粹鐵蹄下會是什麼結果,他嘗試著帶自己的家庭移民美國,但是努力失敗了。
1942年,東躲西藏的布勞契參加了法國抵抗組織並很快成為一個組織的領導者。1944年6月16日蓋世太保抓獲了這個被通緝很久的抵抗運動領袖,布勞契隨即遭到酷刑拷問,但他隻字不提,絕不合作,幾天後,惱羞成怒的蓋世太保將他和其他27名抵抗運動成員一起在里昂郊外槍殺。
布勞契是法國三十年代歷史學界研究中世紀歷史的泰斗,學識淵博,成果顯著,他死後,他的一些著作,如《歷史學家的手筆》和《封建社會》被一再出版。
Georges Bidault[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喬奇斯.畢道爾特1899年出生在法國墨林斯,在索邦神學院畢業後他成為一位歷史教師,1932年畢道爾特發起建立了天主教法國童子軍,並且協助創建了左翼報紙《L'Aube》,他強烈反對法西斯主義和排猶思想,1933年畢道爾特成為反對慕尼黑協議運動的領導者之一。
戰爭爆發後,畢道爾特應招入伍,1940年被德軍俘虜,第二年被釋放後他旋即加入了抵抗組織,後來成為抵抗運動團體戰斗社的主要成員。1942年1月簡 墨林奉命潛入法國聯絡抵抗運動組織,在他的建議下,畢道爾特開始為戰斗社出版自己的宣傳刊物《戰斗》。畢道爾特還和墨林一起聯絡其他抵抗運動組織,最終成立了法國最大的抵抗運動團體——民族抵抗聯盟(CNR),當簡 墨林在1943年7月被納粹逮捕殺害後,畢道爾特成為這個組織的領導人。
1944年8月,在畢道爾特的領導下。民族抵抗聯盟舉行反抗德國佔領軍的大起義,諾曼底登陸以後,畢道爾特被戴高樂任命為法國臨時政府的外交部長;1946年畢道爾特當選為法國總理(到1950年),1951年-1952年擔任法國國防部長,1953-1954年任法國外交部長,1958年再次當選總理。
再次成為法國總理後,畢道爾特逐漸變得保守,1958年他建立了法國基督教民主黨,1961年戴高樂開始與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進行和談的時候,畢道爾特被激怒了,他開始暗中支持反對者採取非常手段阻止和談,一時間在法國和阿爾及利亞發生了一系列恐怖事件,當事態被法國政府平息後,畢道爾特被指控犯有叛國罪,1963年畢道爾特離開法國前往巴西躲避,直到1969年才重回祖國,1983年1月27日,這位老抵抗運動成員在法國一個鄉村小鎮去世。
Pierre Brossolette[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皮埃爾.布羅索萊特1903年6月25日出生。1929年,政治左傾的他加入了法國社會黨,他是法國一些政治刊物的撰稿人,並在一家廣播電台(PTT——巴黎廣播電台?)工作,在他激烈反對慕尼黑協議後,他被這家電台解僱。
戰爭爆發後,布羅索萊特應招入伍,在停戰協議簽訂的時候他是法國軍隊中的一名上尉。布羅索萊特無法接受戰敗的現實,1941年3月他加入了社會主義行動陣線,並用他妻子在巴黎的書店做掩護進行秘密工作。1942年4月他作為自己團體的代表赴英國參加了抵抗運動代表大會並在倫敦見到了戴高樂將軍,期間他還接受英軍安排的特種行動訓練。
1942年夏天,布羅索萊特被秘密空投回法國,隨即與簡 墨林會晤並促成了法國統一的抵抗運動聯盟的建立。1943年6月7日,法國抵抗運動的一個重要成員雷恩 哈迪被蓋世太保抓獲,在蓋世太保駐法國頭目克勞斯 巴比指揮下,蓋世太保對其進行了嚴刑逼供,終於從哈迪口中得到了重要情報,根據這些情報,蓋世太保一舉抓獲了布羅索萊特、簡.墨林和另一個抵抗運動團體——秘密陣線的領導人查爾斯 德雷斯特勒恩特。
三個重要領導人的被捕對整個法國抵抗組織來說簡直是一場劫難,三人掌握著整個法國抵抗運動的命脈,為了營救他們,英國當局甚至派遣了兩個特種作戰專家潛入法國,但是很不幸,消息再次被納粹偵得,兩個間諜剛抵達法國便被等待已久的法國警察抓獲。
皮埃爾.布羅索萊特被蓋世太保嚴刑拷問,巴比試圖從他這里打開突破口,然後一舉摧毀整個法國抵抗組織,布羅索萊特擔心自己無法承受刑訊,有恐怕自己在嚴刑下會吐露機密,從而導致自己的同志暴露,於是他選擇了一個結果,1944年3月22日,布羅索萊特在蓋世太保拷問自己的時候,從雷恩監獄5樓跳下自殺身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Albert Camus
阿爾伯特.卡馬斯是一個農民的兒子,1913年11月7日出生在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福。他的父親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馬恩河戰役中陣亡。卡馬斯是一個好學生,在阿爾及爾高中學習期間他獲得過獎學金,同時他也是個很有潛力的運動員,但這一切都在1930年他患上肺結核後化作泡影。中學畢業後,卡馬斯在阿爾及爾成為一個教師,同時他也寫一些劇本和雜文,1937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雜文集《左還是右》。
大戰爆發後,卡馬斯來到巴黎,1940年3月他在巴黎一家刊物內擔任撰稿人,此時的卡馬斯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在貝當簽訂停戰協議後,他義無返顧地投入到抵抗運動中並成為抵抗運動秘密刊物《戰斗》的總編。1942年他的小說《陌生人》出版並得到讀者的歡迎。
戰後,他創作了很多聲名顯赫的著作——1948年的《瘟疫》、1954年的《叛逆》、1957年的《秋》。1957年卡馬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他謙虛地公開宣布他不認為自己應該得到這個獎勵,同時他宣布已經故去的André Malraux才理所應當獲得這個殊榮。
1960年卡馬斯死於一次交通事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Marie Louise Dissard
瑪麗.路易斯.迪薩德1880年出生在法國圖盧茲,1940年法國投降後60歲的迪薩德參加了法國抵抗組織。迪薩德加入的組織是由一個錯過了敦科爾克撤退的英國士兵伊恩 加羅創建的,加羅沒有來得及給隨英國遠征軍撤退,因此他一直在計劃經過巴黎、馬賽到法國南部的比利牛斯山脈逃出納粹佔領區,但當他建立好通道後他意識到這條通道可以幫助更多的人逃生,於是他留下來會合法國抵抗組織進行營救工作。
1941年10月加羅被德國人逮捕關押,阿爾伯特 格里司接替了加羅的工作,當格里司被捕後,61歲的老奶奶迪薩德擔任了這條逃生通道的領導者。
迪薩德當時已經61歲,蓋世太保不相信一個老太太隊是一個抵抗運動成員,年齡的優勢使她能夠暢通無阻地在法國各地旅行並計劃安排盟軍飛行員逃離法國重返英國。這些盟軍飛行員都是在執行轟炸任務後飛機損壞後跳傘著陸並被法國人搭救的,迪薩德負責收容這些人,並把他們集中到圖盧茲,然後安排他們經巴黎到法國南部,然後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翻越比利牛斯山脈逃到中立的西班牙去。
這種極其危險又很容易暴露的工作竟然被迪薩德滴水不漏地經營了2年之久,1944年1月,一個為迪薩德工作的比利牛斯山脈向導被逮捕,這名向導違反了秘密工作的基本准則,他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上面寫有迪薩德的名字,迪薩德的真實身份暴露了!她被迫轉入地下,在圖盧茲各處躲藏直到法國解放。
整個戰爭期間迪薩德共把250多名盟軍飛行員送回英國,這中間有110名是在她身份暴露被蓋世太保追捕期間送走的。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授予迪薩德自由勛章,上面的照片就是她獲得勛章時拍攝的,授勛章者似乎是艾森豪威爾將軍。[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Jean Moulin
我懷著極其尊敬的心情寫此人的簡歷,這個堅強的抵抗運動領導人不應當只得到法國人的尊敬,他也應該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簡.墨林是一個歷史學教授的兒子,1899年6月20日出生在法國Belziers,1918年年輕的墨林參加了法國軍隊並投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他沒來得及上前線戰爭就結束了。
戰後墨林開始從事政治活動並且很快成為一名年輕的公務員,在他的朋友影響下,他成為一個激進的和平主義者並接受左翼思想。西班牙內戰爆發後,墨林協助走私軍火到西班牙,以幫助西班牙政府對抗叛亂者。1940年法國淪陷,墨林拒絕和德軍合作,很快他就被蓋世太保逮捕並遭到拷打,在遭受非人折磨時,墨林一度用碎玻璃切割自己的喉管自殺以表達自己的決心和意志。令人不解的是當他傷好痊癒後他被德國人釋放。
1940年11月,維希法國政府下令解散所有左翼政黨公務員的職務,憤怒的墨林開始聯絡其他同志准備推翻維希政府並且把德國人驅逐出法國,這些同志中包括亨利 福萊納 他後來創辦了「戰斗」社;期間墨林還和法國共產黨聯系緊密,有資料稱墨林是一個共產黨員,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加入這個政黨。[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41年9月,墨林來到倫敦,在那裡他見到了戴高樂將軍我其他法國臨時政府領導人,1941年10月,墨林向臨時政府提交了一份名為《行動起來!——在法國組建抵抗組織的計劃和需求》的報告。戴高樂非常欣賞墨林的才幹並且決定任命他為法國國內抵抗運動的領導者。
1942年1月2日墨林被空投到法國,他隨身攜帶了大批現金用以幫助創辦地下出版物,這些出版物包括很多抵抗組織的秘密刊物。但是墨林返回法國的最重要的任務是聯合法國國內各個獨立的抵抗組織,把他們組合起來,成立統一指揮的法國抵抗運動組織。1943年5月27日,在巴黎墨林與法國國內八大抵抗組織代表秘密集會,會議上彼此達成了合作協議,最終成立了民族抵抗委員會(CNR)。
1943年6月7日晚,里昂抵抗組織的一個重要成員雷恩 哈迪在巴黎與墨林的代表接頭前被捕,哈迪很快成為一個叛徒,他提供的情報直接導致了墨林的助手查爾斯將軍被捕,2周後,哈迪又帶領蓋世太保在里昂抓捕了墨林和其他7名法國抵抗組織成員。墨林被德國駐法國蓋世太保頭目巴比押解到巴黎刑訊,不久又移送到德國柏林,在那裡墨林遭受了非人拷打,於1943年7月8日死在刑訊中。
❹ 2014夏菜特教堂干紅葡萄酒多少錢
這個系列的干紅葡萄酒價位在1400元左右,有的地方可能會更貴。
❺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翻譯大家,他們有哪些關於翻譯的著作(不要太專業,漫談式的就好)
陳望道
浙江省義烏人。現代著名的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和語言文學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推動者。譯著有《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譯本,1920年8月),《馬克思底唯物史觀》(日本河上肇的《近世經濟思想史論》部分內容,1920),日本島村抱月著的《文藝上的自然主義》、《蘇俄十年間文學理論研究》(日本崗澤秀虎著)等。
胡適
胡適(1891.12.17—1962.2.24),原名胡洪,字適之,漢族,安徽徽州績溪縣上庄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中國現代哲學家、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郭沫若
譯著有:《菌夢湖》(小說)德國施篤謨著、與錢君胥合譯,1921,泰爾;《少年維特之煩惱》(長篇小說)德國歌德著、1922,泰東;《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論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務;《雪萊詩選》(詩集)英國雪萊著,1926,泰東;《浮士德》(詩)德國歌德著,1928,創造社;《沫若譯詩集》印度枷里達若著,1928,創造社;《石炭王》(小說)美國辛克萊著,1928,上海樂群書店;《政治經濟學批判》(理淪)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21,神州;《戰爭與和平》(長篇小說)俄國列.托爾斯泰著,1935,光明書局;《藝術的真實》(理論)德國卡爾.馬克思著。
林語堂
我國最優秀的雙語作家之一。有十一部中文著作,四十部英文著作和九部翻譯作品,數百篇散文小品。
朱光潛
中國現當代最傑出的文學理論家和美學家。譯著有哈拉普的《藝術的社會根源》、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和《歌德談話錄》等。
豐子愷
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石門鎮)人。中國現代漫畫家、翻譯家、文學家、音樂教育家。豐子愷博學多能,
豐子愷
著譯甚豐,在漫畫、文學、美術理論、音樂理論、翻譯、書法及藝術教育諸方面有突出成就。尤以富有樸素、細膩、深沉和哲學味的散文和漫畫著稱,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
董秋斯
原名董紹明,筆名秋斯、求思等。河北靜海人。三十年代初,出版與蔡泳裳合譯的蘇聯小說《士敏士》。抗戰期間,譯出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冰心
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女士,男士等。譯著有《先知》(散文詩集)敘利亞凱羅.紀伯倫著,1931,新月、《印度童話集》印度穆.拉.安納德著,1955,中青、《吉檀迦利》(詩集)印度泰戈爾著...。
梁實秋
原名梁治華,字實秋。著名文學家、學者。第一篇翻譯小說《葯商的妻》1920年9月發表於《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巴金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與翻譯家。從20年代到80年代,他以優美的文字翻譯了俄、法、英、美、日、德、意、匈牙利、波蘭等國作家作品。他的作品曾先後被譯成日、蘇、英、法、德、匈牙利、波蘭、捷、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瑞典等國文字。譯著有《麵包略取》(克魯泡特金著)(1927)、譯文集《父與子》(屠格涅夫著)(1943)、屠格涅夫的《處女地》(1944)、《快樂王子集》(王爾德著)(1948)、高爾基的《回憶托爾斯泰》(1950)、高爾基的《回憶布羅克》(1950)…
戴望舒
浙江抗州人。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1926年發表魏爾倫的詩。翻譯書目:《少女之誓》(小說)法國沙多勃易盎著,1928,開明;《鵝媽媽的故事》(童話)法國沙.貝洛爾著,1928,開明;《義大利的戀愛故事》與趙景深、黎錦明合譯, l928,亞細亞;《天女玉麗》法國保爾.穆杭著,1929、尚志;《愛經》古羅馬古沃維提烏思著,1929,水沫;《屋卡珊和尼各萊特》(法國古彈調)1929,光華;《唯物史觀的文學論》法國伊可維支著,1930,水沫;《一周間》蘇聯里別進斯基著,與蘇漢合譯,1930,水沫;《麥克倍斯》(話劇)英國莎士比亞著,1930,金馬;《青色鳥》法國陀爾諾夫人著,1933,開明;《法蘭西現代短篇集》(選譯)1934,天馬;《高龍芭》(中篇小說)法國梅里美著,1925、中華書局;《義大利短篇小說集選譯》1935,商務;《比利時短篇小說集選譯》1935
錢鍾書
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圍城》已被譯成多種外文。他本人對翻譯理論也有獨道的見解,提出化境說。
楊絳
原名楊季康,作家、評論家、翻譯家。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
季羨林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是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戴望舒
浙江抗州人。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1926年發表魏爾倫的詩。翻譯書目:《少女之誓》(小說)法國沙多勃易盎著,1928,開明;《鵝媽媽的故事》(童話)法國沙.貝洛爾著,1928,開明;《義大利的戀愛故事》與趙景深、黎錦明合譯, l928,亞細亞;《天女玉麗》法國保爾.穆杭著,1929、尚志;《愛經》古羅馬古沃維提烏思著,1929,水沫;《屋卡珊和尼各萊特》(法國古彈調)1929,光華;《唯物史觀的文學論》法國伊可維支著,1930,水沫;《一周間》蘇聯里別進斯基著,與蘇漢合譯,1930,水沫;《麥克倍斯》(話劇)英國莎士比亞著,1930,金馬;《青色鳥》法國陀爾諾夫人著,1933,開明;《法蘭西現代短篇集》(選譯)1934,天馬;《高龍芭》(中篇小說)法國梅里美著,1925、中華書局;《義大利短篇小說集選譯》1935,商務;《比利時短篇小說集選譯》1935
孫大雨
原名銘傳,筆名子潛。浙江諸暨人。對美國文學的中譯和中國古典詩歌的英譯有卓著的成績。譯著有(義大利)契利尼《自傳》,(英)羅伯特·勃朗寧《安特利亞·特爾沙多》,彌爾頓《歡愉》,莎士比亞的《黎琊王》、《威尼斯商人》、《奧賽羅》、《哈姆雷特》、《麥克白斯》;用英文古韻文譯了屈原的《離騷》及宋玉、潘岳、劉伶、陶潛、韓愈、蘇軾的詩歌和散文。
傅雷
字恕安,號怒庵,上海南匯人。文學翻譯家。傅雷翻譯的作品,共30餘種,主要為法國文學作品。其中巴爾扎克佔15種:有《高老頭》《亞爾培·薩伐龍》《歐也妮·葛朗台》《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奧諾麗納》《禁治產》《於絮爾·彌羅埃》《賽查·皮羅多盛衰記》《攪水女人》《都爾的本堂神父》《比哀蘭德》《幻滅》《貓兒打球記》(譯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抄)。羅曼·羅蘭4種:即《約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傳《貝多芬傳》《彌蓋郎琪羅傳》《托爾斯泰傳》…。《傅雷家書》(1981)整理出版後,也為讀者所注目。六十年代「文革初期」,因受政治迫害,夫婦二人不堪凌辱而自殺身亡。
田德望
河北順平縣人,我國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他翻譯的瑞士作家凱勒的作品《鄉村裡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小說堪稱德語文學翻譯作品中的範本。田德望畢生研究但丁,是國內最著名的但丁研究專家。1986年退休以後,他集中精力翻譯但丁的《神曲》,並在臨終前幾個星期完成了《神曲》的最後一部《天國篇》的定稿,歷時十八年譯出了但丁用15年寫成的《神曲》,堪稱但丁的知音。田德望翻譯的《神曲》不僅是一部真正做到「信、達、雅」的傑出中文譯本,而且也是一部有獨到見解的高水平的學術專著。正因為此,田德望翻譯的《神曲》不僅獲得了我國的「彩虹」翻譯獎,而且獲得了義大利文學遺產部的國家翻譯獎。為了表彰他在但丁研究中的傑出成就,義大利總統於1999年接見了田德望,並授予他義大利「總統一級騎士勛章」。 2000年10月6日病逝於北京。
錢鍾書
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圍城》已被譯成多種外文。他本人對翻譯理論也有獨道的見解,提出化境說。
楊絳
原名楊季康,作家、評論家、翻譯家。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
季羨林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是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楊憲益
著名翻譯家。1940年與英國姑娘戴乃迭訂婚後,同返中國。1952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從事翻譯工作幾十年,與夫人共同翻譯了《紅樓夢》、《儒林外史》、《魯迅選集》、《離騷》、《九歌》、《招魂》、《宋元話本選》、《唐宋詩歌散文選》、《魏晉南北朝小說選》、等中國古今名著100多種,很多已被公認為翻譯作品的經典。楊憲益、戴乃迭共同支撐英文版《中國文學》雜志近五十年,自1951年創刊以來,這份刊物一度是中國文學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其妻戴乃迭(1919—1999),原名Gladys B.Tayler, 婚後更名為Gladys Yang,生於北京一個英國傳教士家庭。七歲時返回英國,在教會中學接受教育。1937年考入牛津大學,最初學習法語語言文學,後轉攻中國語言文學,是牛津大學首位中文學士。自40年代起定居中國,1999年11月18日於北京逝世。
❻ 法國的美食特產有什麼
一道最賦盛名的法式菜餚:肥鵝(鴨)肝,或稱為鵝(鴨)肝醬,但千萬別將肥鵝(鴨)肝說成肉醬,會被視為是一種褻瀆行為。每逢佳節特別是聖誕節和新年的時候人們都會品嘗鵝(鴨)肝醬,但價格昂貴。品嘗時將其塗在烤麵包上,也有時放入鍋中進行烹調或將其熔在肉的表面。
第二道菜餚較為罕見也很昂貴,是法國某些地區的特產:塊菌(la Truffe一種極珍貴的食用菌,埋在樹根土下,常借狗、豬嗅覺獲取)。它是一種罕見的菌類,在極其苛刻的自然條件下,只生長在橡樹或櫟樹的樹根下,依靠尋找塊菌的狗和豬,利用它們發達的嗅覺才能發現這種生於土壤里少有的菌類。當塊菌的價格居高不下時,只能品嘗到小小的一塊。除非前往享有盛名的飯店,否則很難品嘗到此種塊菌。
價格早已為大眾所接受並且名聲享譽於法國之外的要屬海鮮了。既然其他國家也擁有沿海地區,可享用海產品,所以這里提到的海鮮並無特別之處。只是不同地區發揮各自的優勢來烹飪海鮮。在法國,特別是在濱海夏朗德省(La Charente-Maritime)可品嘗到火焰貽貝(l』eclade)。新鮮的貽貝被擺放在中心有四個釘子的木製托板上,圍繞著釘子將貽貝有序的排成逐漸向外擴散的同心圓狀,像多米諾古牌一樣一個緊挨著一個。接著在貽貝上蓋滿松針。松針為易燃物,燃燒的松針賦予了貽貝一種特有的松木芳香和獨特的煙薰 味道。等其燃燒殆盡,除去烤熟貽貝表面覆蓋的松針灰燼,放些黃油既可享用。
大西洋沿岸地區專門從事牡蠣養殖產業。這種軟體動物很受法國人歡迎,並且在聖誕節時與鵝(鴨)肝醬一同被享用。牡蠣上略加些檸檬汁和鹹味黃油可生食,或與肉餡一同燒熟後食用。
當然,來法國不能不吃乳酪。在超市裡即使遠離真空包裝的產品,但由於氣味逼人,那些名符其實的乳酪還是使人感到厭惡。大多的乳酪都具有這一特點,主要是由於發霉所致。乳酪是手工製作,原料來源於不同動物的奶汁,大多用母牛、母羊或山羊奶。往往用餐結束前,與麵包或葡萄酒一同享用。
提到麵包,法國擁有花式麵包和糕點。牛角麵包,巧克力麵包,法棒麵包,都是法國專有的美食遺產。人們時時刻刻都在享用這些麵包,早餐也少不了它們。麵包店代 表著製作和售賣花式麵包的地方。麵包師在夜裡將用來製作花式麵包和其他麵包的面和好,然後製作麵包,並在早晨售出。法國人最喜愛享用剛出爐的麵包,余溫尚存,松軟可口。但這些典型的法式甜點同樣倍受美國人和英國人的喜愛。
享用甜食可謂法國人的嗜好,各式各樣的糕點證明了這一點。糕點店製作甜食和甜點。糕點師傅能製作出最好的蛋糕和油炸甜品,其種類不計其數、口味各有不同。用餐結束前享用甜點。很多聰明的法國人按照食譜介紹可以做出一些常見的餐後甜點,而且還能得到預期的效果。
法國料理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在法國,所有跟吃飯有關的事,都被當成聖禮一樣備受重視,因為它同 時提供了兩種最受贊賞的美學享受--美食與交談。除了口感精緻之外,用餐時酒、菜的搭配,優雅的用 餐禮儀,都是進入法國美食的先修課。到法國不能不點松露、鵝肝醬等著名菜式,雖然份量很小,卻很 精緻,值得慢慢品嘗。
建議在點菜時不須點所有菜色,可以量力而為、視預算而定。一般法國餐廳有幾種等級:Bistrot(家常 菜餐館)、Brasserie(小型餐廳)、Gastronomie, 消費額度也因等級不同而攀升。要注意的是,要去高級 餐廳時,要事先預約,穿著上男士應著西裝外套、領帶,女士應著洋服或套裝等。
有好菜必得佐以好酒,或說對的酒。法國人吃飯時習慣以紅酒配紅肉或口味重的菜餚,白酒則配雞肉和 海鮮。午、晚餐的餐桌上出現的紅、白酒,一般稱餐中酒,是很普通的現象。而法國菜在上菜時的順序 則為:1 開胃盤;2湯或沙拉(海鮮類);3 冰沙;4主菜;5沙拉(菜葉類);6 乳酪盤;7 甜點;8 咖啡或 茶,下次若有機會品嘗法國菜時,別忘了留意一下喔。
[鵝肝醬]
在現代歐洲菜中擔任重要角色的法國菜,經常被作為一流餐廳酒店上菜和菜單組合的藍本,而在法國菜 里頭,有著世界三大美食之稱的便是法式煎鵝肝了。
最早懂得烹受煎鵝肝這項美食的,大概是二千多年前的羅馬人吧。之後到了法國路易十六時期,鵝肝被 進貢到法國宮廷後深受喜愛,從此成為宮廷廣為採用的珍味,當時許多知名的音樂家,作家和社會名流 都爭相贊頌,自此奠定其頂級美食的地位。
既然能被視為世界頂級美食的鵝肝,鵝只的飼養過程自有其獨特之處.鵝只在孵化後的14周內,會被 飼養在室外地方以供給一個自然環境,好使鵝只的免疫力能大大加強。過了14星期後,飼養人員便開 始用特製的粟米每日3次強迫餵食鵝只,為期4周。為避免在這強迫填喂的過程下鵝只會緊張甚或死亡 ,所有的鵝只都會被一對一餵食,其間並會不斷地撫拍它們,或讓它們聆聽音樂,以幫助它們吞食和安 撫情緒,這便是為甚麼鵝肝的價格會如此昂貴的原因,皆因其人工已差不多佔去成本的大部分。
鵝肝在法文中為Foie Gras,而煎煮則是 Saute,所以在法國餐廳如果看見開胃菜中有 Foie Gras Saute,那便是法式煎鵝肝了。在品嘗煎鵝肝時最適合搭配甜酒煮成的醬汁,或加入無花果乾一起煎, 鵝肝的香味便能和無花果的風味配合一起,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魚子醬]
世界三大美食中最廣為人熟悉的「魚子醬」(Caviar),其實就是鹽漬的鰭魚魚卵,這種享負盛名的美 食,早於十三世紀,就被喻為人間的極品。傳聞當時在丹麥的一份報章上,曾提到當地一家工廠接到制 造鰭魚魚子醬訂單的要求,這應是魚子醬的最早記載。
除了鰭魚外,魚子醬也會用到鱒魚、鱘魚、鱈魚、鱣魚等等材料。其中,尤以鱣魚最為特別,因其生長 的地方僅限於裏海和黑海。魚子醬可以搭配任何材料,仍不會失去其鮮美風味,無論是冷盤,美酒,糕點等等,無一不可和魚子醬配合成絕妙的菜式。如果真的要說魚子醬最常使用的地方,大概算是和香檳 配合的開胃菜吧!
至於說到魚子醬的食用法,先輕輕鋪在舌上,以舌尖將魚子醬一粒粒緩緩碾碎,便會感受到那香醇濃郁 ,甘甜清冽的醬汁,級別越高,魚子醬里的魚脂含量亦會相對增加,含鹽量則會因應減少,也因此,品 貿較高的魚子醬一般都口感粘稠,風味亦會更為精緻.
除了吃法外,用來舀魚子醬的湯匙也是要十分注意的,為了不讓器具壓過其風采,同時防止因高溫影響 魚子醬的品質,一般是使用貝殼湯匙來進食,至於一般用餐時所用的金屬湯匙,由於會嚴重破壞魚子醬 的香氣,所以絕對被列入禁止之列。
[松 露]
和「鵝肝」、「魚子醬」並稱為世界級三大美食的「松露」(Truffe),又名「黑菌」,是一種長在地 下的菌菇。在法國有「黑鑽石」美名的松露,嚴格來說並不算是菇類,因為它寄生在樹木的根部,深藏 在泥土的地底,因此必須靠訓練有素、嗅覺靈敏的狗才能發現它的蹤影。
松露對於溫度和濕度十分敏感,處理不當的話,只要是短短的三天就可以「瘦」了十分之一。重量減輕 了意即鈔票亦不見了,常令老闆們心疼不已。因此,為了保存松露,於是便開如有人把松露放在密封的 米桶里,或與雞蛋共處一室。結果產生了讓人意外的驚喜,米與蛋充分吸收了松露的氣味,同時又讓松 露的水分不會快速蒸發,造就了松露的另一番風味。松露最好的品味季節是在十二月到三月間,波爾多 酒和一般的紅酒都可以搭配著喝。
[乳 酪]
法國乳酪聞名於世,在法國人的餐桌上,也絕對少不了乳酪。在法國,光是通過官方規定的乳酪種類就 有345種,每塊乳酪都有獨特的個性,無怪乎有人曾說在法國,從1月1日到12月31日,每天都可以吃到不 一樣的乳酪。此外,也有法國人這樣說:「只消一方上好的農庄乳酪,再搭配一杯葡萄佳釀及一塊剛出 爐的麵包,即是人間至高無上的享受」。由此可見,法國人對乳酪的喜好程度。
乳酪的本質是由氣候,地理環境,牧草,牛羊的不同來決定。而乳酪質地風味,則微妙地受到酵母、容 器、製作方式、熟成的時間等條件的影響。在靠海的諾曼底,牛羊吃了略有海鹹味的牧草,誕生了與眾 不同的乳製品,內陸牧草稀少的地方便以山羊乳酪聞名。牛羊在春夏期間吃了肥沃的牧草,泌乳量充沛 ,牧農家除了加工飲用,也製作成各式乳酪,以便儲藏過冬。每逢秋季,便是乳酪慢慢變黃的時間,美 食家公認這時候的乳酪質地最好,口感也最迷人,香甜美味,欲罷不能。
菜式簡介:鵝肝醬煎鮮貝
特點: 透過巧妙的組合,材料與手藝搭配,呈現出高雅的菜相,入口即化
原料: 法國鵝肝醬3片,鮮干貝6粒,蘆筍6支,洋蔥100克,紅蘿卜30克,洋蔥20克(切片加鹽炒熱,絞成泥醬)
製作: 鮮貝略泡水,即泡冰水急速冷卻,加入蔥姜鹽酒,再煎至兩面黃蘆筍取花蕊部分,以鹽水燙熟,作盤飾;取出鵝肝醬,略煎,置於鮮貝上,加醬汁即可上桌
菜式簡介:法國洋蔥湯
特點: 典型的法國風味,味道香濃
原料: 牛肉2000克,洋蔥500克,色拉油150克,鹽20克,胡椒粉少許,麵包片少許,沙司少許
製作: 把洋蔥切片,並用色拉油炒熟,至褐色。在鍋中放入洋蔥、牛肉湯攪拌至煮沸,加入鹽、胡椒粉即可。出湯時,在湯盆內加入麵包片,再撒入沙司即可食用。
菜式簡介:法式辣豬排
特點: 肉質鮮嫩,味道香辣開胃
原料: 豬大排4塊、鹽、粗胡椒末、濃牛奶250毫升、大蒜、法式芥末醬、洋芫荽葉
製作: 用刀背將豬大排兩面拍勻,放入盤內,撒上鹽和胡椒末;平鍋燒熱加油,放入豬大排,炸至呈金黃色;煎鍋內加奶油、蒜片和芥末醬燒開,加適量鹽調好口味,待湯汁燒成稀糊狀時,加入切碎的洋芫荽即可起鍋
鵝肝」、「魚子醬」並稱為世界級三大美食的「松露」(Truffe),又名「黑菌」,是一種長在地 下的菌菇。在法國有「黑鑽石」美名的松露,嚴格來說並不算是菇類,因為它寄生在樹木的根部,深藏 在泥土的地底,因此必須靠訓練有素、嗅覺靈敏的狗才能發現它的蹤影。
松露對於溫度和濕度十分敏感,處理不當的話,只要是短短的三天就可以「瘦」了十分之一。重量減輕 了意即鈔票亦不見了,常令老闆們心疼不已。因此,為了保存松露,於是便開如有人把松露放在密封的 米桶里,或與雞蛋共處一室。結果產生了讓人意外的驚喜,米與蛋充分吸收了松露的氣味,同時又讓松 露的水分不會快速蒸發,造就了松露的另一番風味。松露最好的品味季節是在十二月到三月間,波爾多 酒和一般的紅酒都可以搭配著喝。
在這個快餐店林立街頭,微波爐進入千家萬戶,速食充斥商店貨架的年代裡,對於傳統美食的懷念更顯突出。對於美食,我中華佳餚當然是享譽全球,獨樹一幟。而在西方法國的美食同樣是家喻戶曉,人人稱道。
提到法國美食,這還要從16世紀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大帝(Henry IV the Great)說起。在他在位之前,法國還是處於用手抓飯的「蠻荒」狀態所謂的美食更是無從談起。這一切直到亨利四世迎娶了一位義大利公主為妻,隨著王後嫁到了法國,一大堆義大利的廚師也陪嫁到了巴黎,而王後自己也是一個愛下廚房「馬大嫂」般的人物。自此亨利的宮廷里食物的狀況煥然一新,許多義大利的美食開始在宮廷里受到歡迎。而刀叉也開始流行開來,法國人在亨利四世帶領下也開始優雅地學著舞刀弄叉起來。到了亨利四世後期,宮廷乃至各地領主們都紛紛從義大利重金聘請廚師操辦宴會。當日所謂的這種貴族宴會,常常是吃喝和玩樂同時進行,美食和演出都魚與熊掌兼得。雲游詩人和雜耍藝人必不可少地在席間表演,而菜餚由僕人們依次端上來共主客們品嘗,直到宴會結束,上菜本也就成了演出的一部分。乘著文藝復興的東風,法國菜也跟著開始繁榮起來,擺脫了中世紀的黑暗與落後。不過離真正的法國美食還是有一段差距。
到了路易十四時代,法國菜又獲得了一次飛躍的機緣。隨著期間法國國力的上升,也因為路易十四自己也愛好奢華,法國宮廷的餐宴的豪華已經成為了歐洲各國之冠。當年由於「光榮的革命」而被趕下台的詹姆士二世,做客凡爾賽宮。路易十四為了歡迎他大擺宴席,豪華的餐宴連續三天三夜,到了晚上也是挑燈夜食。以至於事後,詹姆士二世為此吃驚不已,大感詫異,回想自己過去的「苦日子」,連連感嘆之前的菜餚是白吃了。同時,路易十四還開始努力培養法國自己的本土廚師以擺脫對於義大利人的依賴。他的做法就是舉辦全國性的廚藝大賽,獲勝者會被招入凡爾賽宮授予「全法國第一食神」的功勛獎也就是所謂的泉藍帶獎(CORDO NBLEU),這成為了全法國廚師們夢寐以求的目標,而這一大獎更是保留至今。
之後的路易十五更是在此之上將法國菜進一步發揚光大。廚師們的社會地位也隨之大為提高,其成為了一項既高尚又富於藝術性的職業。一時間法國食壇百家爭鳴,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宗教界,天主教主張使用食糖,新教提倡使用黃油,而在思想界伏爾泰率先提出在火雞中放入菇類可以增加鮮味,盧梭也成為了西方最早的素食主義者反對吃肉,狄德羅則更是說了如下妙語「沒有詩歌,沒有音樂,沒有藝術,沒有良心,沒有感情,沒有朋友,沒有書籍,我都可以活下去,但是作為文明人的我離不開美食。」期間法國名廚拉瓦萊特首先出版了法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美食著作《法國廚師》。
飲食方面的習俗禮儀也開始養成。在過去,歐洲的宴會上,每一道菜都是一個秘密,要想表演的節目一樣給賓客以驚喜,所以也根本沒有所謂的菜單。唯一的一次例外是152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沃爾姆召開帝國會議討論關於馬丁-路德的問題,期間來自薩爾斯堡的布倫瑞克公爵曾經讓人把菜的名字寫在一張羊皮紙上。到了路易十五的時代,這在法國宮廷又得到了效仿,當時在菜單的文字描述上大下功夫,使之成為餐宴有機的一部分,讓來賓在點菜的時候就胃口大開,垂涎三尺。法國菜通過了以上種種,逐漸在製作,分類,上菜方式和就餐禮儀方面自成體系,也結出了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真正讓法國美食享譽世界,為各國各階層所熟知和公認的,還是要歸功於法國大革命。
隨著巴士底獄的炮聲,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和宮廷的美食作了無奈的永別。法國美食卻沒有因此而受到消極影響。大量宮廷廚師隨著革命流落了民間,他們開始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開設餐館食樓以求維生。所以,大量宮廷膳食隨著這些「御膳房」的出現,成為了大多數法國階層都能有機會享受的佳餚。而中產階級在享受它們的同時,也開始模仿過去貴族的用餐方式和禮儀,再加上特有的「小資情調」加上些許獨有的藝術韻味。之後,法國出了一個拿破崙,由於他的南征北戰三色旗在幾乎整個歐洲大陸飄揚,而就如同「自由,平等,博愛」這一口號廣受各國人民群眾歡迎一樣,法國美食也是隨著拿破崙的大軍傳至各國。以至當時的德國大作家歌德如此評價,「拿破崙的鐵蹄征服了歐洲的君主,而法國廚子的美食征服了所有人的腸胃。」這和今日,美國大兵足跡踏遍世界,麥當勞的連鎖店也就隨之登陸全球一樣,使乃同理。大國往往會在實行軍事強權的同時,也會推行「飲食新主張」於各國,可口可樂就是如此在二戰期間風靡了全球。扯遠了,拉回正題。大革命導致的美食變革,就如同一個強力助推器把法國人的美食真正推向了世界美食的寶座。
在拿破崙之後,法國的美食有過一段時間的沉寂,但所幸由於一位文豪的復興運動而得以再接再勵維持下去。此人正是寫下了《三劍客》和《基督山伯爵》的大仲馬,其一生中最後的遺作並不是什麼小說又或是什麼劇本,卻是一大本厚厚的《美食大辭典》。在他的晚年,他幾乎吃遍了巴黎所有的大小餐館,成為了法國最早開始寫食評的人,每到一處便吃邊寫筆記心得,各大食鋪的大廚幾乎都成為了他的好友。當時,法國的各大名廚無一不歌頌大仲馬為「知音」。這部《美食大辭典》被普遍評價為「能看,可讀,好用」,成為19世紀的飲食界的經典之作,也成為了法國美食得以為繼的強心劑。到了普法戰爭時期,雖然戰場上法軍連連失利,但漢人有詩曰「國家不幸詩家幸」而對法國人來說則是「國家不幸食家幸」。在普魯士軍圍攻巴黎期間,由於包圍各大餐館的來源短缺,又是他們紛紛向巴黎動物園開了刀。烤駱駝,陷賽驢頭,貓鼠拼盤,乃至今日享譽世界的蝸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涌現在了巴黎食客的餐單上。仗是打敗了,但是法國美食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大豐富,得以進一步沖上了世界美食巔峰。想來這也就是「辯證法」的所謂「兩面性」吧?
時至今日,工業化的速食文化並沒能打垮傳統的法國美食。常常也能聽到****國傳來農民砸麥當勞快餐店的新聞。飲食的傳統更是牢固,例如法國人基本上只在名字中有字母R的月份也就是過去的五,六,七月才吃蛤蜊,因為過去只有五,六,七這三個月也就夏天的時候,難以保存這種食物。隨今天已經有了冰箱,但是法國人還是固執地堅持這個習慣。又如密特朗總統在巴黎召開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的時候,就按照拿破崙帝國時國務大臣讓-雅克-德-岡巴塞萊所留下的傳統,舉行豪華晚宴,並將菜單通知報社刊登,讓國人過一把眼癮與民同樂。
實際上,所謂的「飲食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往往可以成為一面側面的明鏡。它與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可分割的聯系。
對於盤中餐和烹調術這個題目,法國人有一種說不出的矛盾心情。他們對於自己擁有「美食家」的聲譽深感自豪,但對於把他們看作酒肉之徒又大為惱火。其實,聞名世界的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就講究吃喝,法國另一位哲學家巴斯卡、法國化學和細菌學家巴斯德和法國近代化學鼻祖拉瓦錫以及鼎鼎大名的戴高樂,在這方面也毫不遜色。而法國的協和式飛機、豪華高速火車、先進的激光研究以及核打擊力量,在世界上也都是數得上的。可是這些都沒有,人們對法國的印象還是奶油巧克力和酒烹嫩炸雞。
人們也到世界其他地方享用美餐,甚至是難與倫比的美餐,如在義大利。可是,由於歷史的偶然性,由於法國人天生那副麗質,還由於人們勤於創新,法國人經過多少世紀,與飲食建立了一種非同一般的關系。現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在研究提高烹調術,但是不管多麼賣力,鑒賞美酒佳餚的本領還是非法國人莫屬。這絕非偶然,法國人是經過長期摸索才進入佳境的。
法國麵包
步入法國的城市,一家家麵包鋪隨即映入眼簾,衣著整潔的店員滿臉笑容,彬彬有禮地接待著八方的來客。法國人有邊走邊吃的習慣,兒童上學也喜歡手拿長麵包,大口大口地啃食。有時,他們把麵包當棍棒,追逐捅打,別具情趣。
邊遠鄉村也不例外,不管是小旅店還是大餐館,只要你擇桌一坐,伶俐的服務員就會立即上來,給你恭恭敬敬地獻上一簍白白的麵包。此時,你只管慢慢地坐食你那甜滋滋的麵包,無須顧忌沒人給你拿酒送菜了。
❼ 為什麼海明威在美國人心目中地位那麼高
為什麼海明威在美國人心目中地位那麼高呢?因為海明威的一生經歷和海明威小說描述的內容主旨和語言風格,海明威是一個不安於現狀的人,通俗來說是一個比較作的人,他一生參加了一戰,二戰,西班牙內戰的手術,都做了好多海明威小說,描寫的都很勵志的東西,並且他的小說比較通俗。沒有華麗的措辭和高級的詞彙,海明威是一個典型的美國硬漢形象,是美國人性格的代表,所以他在美國人民心目中地位很高。其實海明威不僅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高,是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他的地位都很高。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石獸與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寫的《老人與海》2001年,他又寫了《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這兩部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還有更邪乎的說法,說海明威式單腿站著寫作,可是我當時居然相信了,而且我也試過,早上起來我就單腿站著,可是我單子啥也寫不了,單腿更沒有辦法彈琴吶。所以這樣優秀的海明威在美國人心目中地位高,那是很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❽ 夏萊特教堂紅葡萄酒2015價格
這個紅酒現在的價格的話,也就是在3100元左右這種情況的話是比較正常的,那麼不同平台上售賣的價格會有很大的不同。
❾ 關於共產黨剛成立時 有些人去法國學習然後回來救國
周恩來在法國
1920年11月7日,22歲的周恩來登上法國「波爾多」號郵船,西涉重洋前往法國,開始了他的游學歐洲、追求真理的新征程。此時周氏家族家道中落,已無力支付周恩來赴法留學的費用,他留學的費用主要來自嚴修在南開大學設立的「范孫獎學金」。正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所說:「周在歐洲時,他本人的經費支持者是南開大學一位創辦人嚴修。」
嚴修(1860—1929),字范孫,被尊為南開「校父」,與張伯苓等人先後創辦南開系列學校。周恩來則是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學生,從南開中學開始,周與嚴就有很多往來。1913年,15歲的周恩來入南開後很快顯露出品學兼優的才能,得到嚴修的格外賞識。經濟上嚴修和張伯苓校長經常資助周恩來,讓他為學校刻蠟板或抄寫講義,以補助膳食費。入學第二年,嚴修破例批准他為南開學校唯一免交學費的學生。1917年,周恩來以平均89.72分的優異成績從南開學校畢業。嚴修對這個年輕人寄予厚望,非常寵愛他,甚至想要這位19歲的青年作他的乘龍快婿,此事傳為一時佳話。後來周恩來彬彬有禮的拒絕了這門親事,嚴修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更加敬重這位不圖財富努力選擇自己道路的年輕人,他一如既往的資助他,在嚴修的幫助下這年周恩來赴日本求學。1919年「五四」前夕,周恩來再入南開,成為南開學校大學部第一屆文科學生。
周恩來人大學後,積極投身「五四」愛國革命運動,成為天津青年學生愛國運動的領導者。1920年1月,他因領導學生運動遭到反動當局逮捕身陷囹圄,經多方營救才得以出獄。嚴修為了保護好這位被他譽為有「宰相之材」的年輕人,他與張伯苓商量以他在南開設立的「范孫獎學金」資助周恩來出國深造。這一年,嚴修捐款七千元銀洋,設置「范孫獎學金」 ,選派南開大學最優秀學生出國深造。他們一致同意派周恩來出國留學。在南開校董事會上研究和徵求部有關人員的意見時,大家也一致認為周恩來符合條件,同意派其出國留學。為了給周恩來創造更好的留學條件,嚴修還特意給駐英國公使顧維鈞寫信,介紹周恩來的情況,推薦他去英國留學。這年藉助「范孫獎學金」出國留學的還有李福景。後來李福景之子李競的回憶,周恩來1962年還提到此事,說他在法國的留學費用不是靠勤工儉學,而是「范孫獎學金」,正是「范孫獎學金」起了資助革命的作用。
到達歐洲後,周恩來一直與嚴修書信往還,保持密切聯系。嚴為資助周恩來,特在嚴家帳目上為其立了戶頭。除第一年留學費用是交給周恩來支票,讓他親自帶走外,以後的學費,都是嚴修讓人轉寄的,每半年一次,准時不誤。如 1921年嚴修日記載有:「2月 27日「李琴湘來(李福景的父親),余將補助周恩來、李福景之學費,交伊持去」。為了感激嚴修對周恩來的資助,1922年春節,周恩來的父親周懋臣特去拜謝嚴修。嚴修在經濟上的幫助,使周恩來免受飢餒之苦,也不必像其他旅歐學生那樣勤工儉學,這使他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去從事革命活動。
由於「范孫獎學金」的資助,周恩來的留學生涯實際上成了他對西歐這一資產階級革命及工業革命發祥地的實地考察。他旅歐時的活動中心是巴黎,間或往返於比利時及德國等地,從事革命考察和領導工作。在較為系統地考察中,周恩來依據親眼所見,對真理做了進一步的求索,並重構了自己的思想,確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並成為中共旅歐總支書記。由於周恩來在歐洲從事革命活動,有人就勸嚴修不要再給周恩來以資助,但他不為所動,以「人各有志」奉答,繼續寄錢給周恩來。
全國解放後,周恩來總理於1950年在中南海西華廳設便宴招待張伯苓校長,當時在場的張希陸(張伯苓的兒子)回憶,總理曾說:「我在歐洲時,有人對嚴先生說,不要再幫助周恩來,因為他參加了共產黨。嚴先生說:『人各有志』。他是清朝的官,能說出這種話,我對他很感激」。言外之意,是感激老先生對他人格的認識。吃飯時,端上一碗湯來。總理又深情地說:「老先生就像一碗高湯,清而有味,是封建社會一個好人。」周總理對嚴修老先生的資助始終未曾忘懷。
鄧小平在法國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鄧小平曾經不遠萬里、遠涉重洋來到法國勤工儉學、尋求科學知識和救國真理,並從此走上了漫長的革命征程。
那是1920年8月27日,從四川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畢業的83名學生離開故鄉,踏上了前往法蘭西的路程。在這些川東子弟中有一位年紀最小、剛滿16歲的學生,他就是鄧小平。他當時的名字叫鄧先聖,學名是鄧希賢。當年9月11日,他和同學們一起在上海碼頭登上法國安德烈•勒蓬號(AndreLebon)郵輪,在10月19日抵達法蘭西,在法國南部港口城市馬賽上岸。這件事在當地是一樁不小的新聞。從馬賽市政府檔案館里找到的一份1920年10月20日的《小馬賽人報》讀到了如下的報道:「一百多名中國人,他們年齡在15到25歲之間,身穿西式服裝,頭戴寬邊帽、足登尖皮鞋,顯得彬彬有禮和溫文爾雅,靜靜地站在安德烈•勒蓬號的甲板上。」
這批中國學生在馬賽沒有作更多的停留,又來到了法國北部的小城巴耶。 小平等一行入學的地方就是市中心的巴耶中學(collegedeBayeux)。如今,這所學校已改名叫沙巴梯耶中學(Chapatier),是60年代擴建而成的。小平和其他23名中國學生是1920年10月22日正式在巴耶中學注冊的,學校為這批中國學生專門開設了補習法文的課程。校長卡瓦羅茲(ReneCavaroz)曾展示了證實鄧小平先生在這里求學的唯一一份最有說服力的史料,一張當年中國學生交納生活費用的單據,上面顯示1921年3月份鄧希賢名下的零用開支是18•65法郎,他總共交納的數額是244•65法郎(包括洗衣費、鋪蓋租金、房租、公共管理費、寄宿費等)。卡瓦羅茲感嘆地說,鄧小平先生一個月的零用開支只有18•65法郎,這位中國傑出的領袖年輕時是一位相當節儉的學生。
由於中國使館財政拮據中斷了資助,鄧小平在法國真正的學習生活僅僅持續了5個月就匆匆地結束了,此後便開始了邊打工、邊上學的動盪生活。
離開巴耶之後,鄧小平和同學們輾轉來到了法國東部勃艮第地區的小城市克勒佐(leCreusot),進入施奈德(Schneider)工廠做工。鄧小平在這家工廠的軋鋼車間當了一名軋鋼工,工作繁重勞累但報酬卻很低,據說每天的工資只有6•6個法郎,這樣的收入不要說是繼續上學,就是吃飽飯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於是他很快就辭去了這里的工作、經人介紹又前往蒙塔日(Montargis)尋求新的出路。
鄧小平在這座城市開始了一段半工半讀的生活,他就讀的學校就在蒙塔日市中心。如今,這座學校已不存在,學校的建築被保存下來,現已改建成為蒙塔日的市政廳,據說市政廳的二樓就是當年鄧小平等中國學生居住過的宿舍。市政廳大院里矗立著兩棵蒼勁挺拔的法國梧桐樹,據值班看門的一位老婦人介紹,當年中國學生還在這兩棵大樹前合影留念。中國學生打工的地方不在蒙塔日市內,但路程也不遠,就在這個城市北面的夏萊特(Chalette),打工的工廠是哈金森(Hutchinson)橡膠輪胎廠。如今,這座橡膠廠已經改為汽車配件工廠。中國學生大都喜歡騎自行車,並且經常在當地的小咖啡館里聚會和娛樂。這里還有一段「趣聞」:1975年鄧小平副總理訪問法國時,當別人問他需要些什麼,鄧小平回答說:「我想吃蒙塔日的牛角麵包。」顯然,少年時代的鄧小平吃慣了這里的麵包,所以才給他留下了如此深刻難忘的印象。
鄧小平在蒙塔日逗留期間,開始閱讀了一些進步書籍。年輕的鄧小平體驗到生活的艱辛、也了解到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他和一批先進的中國留學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先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從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鄧小平後來離開了蒙塔日,來到了巴黎,進入了位於西郊的布洛涅-比昂古(Boulogne-Billancourt的雷諾汽車廠。 在雷諾廠保存的檔案中依然可以找到鄧小平的個人登記卡,他的登記證上的號碼是82409A,在這個廠的鉗工車間工作。有記載說,鄧小平喜歡足球也是這時候開始的。巴黎人喜歡足球運動,各種足球比賽接連不斷,年輕的鄧小平對足球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觀看足球比賽成了他工余時間的娛樂消遣。據說有一次世界盃足球賽在巴黎舉行,生活窘迫的鄧小平還是咬咬牙,掏出僅有的5個法郎買了一張最便宜的門票。
正是在巴黎期間,鄧小平同周恩來相遇,開始了共同的革命活動生涯。1924年的7月,周恩來調回國內,20歲的鄧小平在旅歐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五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執行委員,不久他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從事革命活動的鄧小平和他的夥伴們很快便引起了法國警方的注意,從1925年6月起,警察局的檔案中便開始出現了鄧小平的名字,正是警察局的檔案資料才給後人提供了鄧小平當年住過的旅館的地址。1926年1月8日,警方終於發出了搜捕鄧小平等人的命令,不過執行命令的人撲了空,鄧小平等同志得到風聲後已於前一天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列車。在巴黎警察局的檔案里,有關鄧小平的記載到1926年1月8日也就結束了。(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沈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