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人為什麼如此擁護法語
我也覺得法國人維護自己的語言的程度和韓國人抵制進口有得一拼了。好象法國的人都認為法語是最美麗的語言,所以對他們的語言很自信或者說很驕傲,所以,他們一直很鄙視英語。不過現在有很多的法國人都卻很喜歡學漢語日語,可見他們排擠的只有英語。
『貳』 法國的影響力在非洲最大,法國是如何做到的
非洲國家大多效仿或沿襲法國的政治制度,甚至把法語作為主流語言,這要從建立非洲的法蘭西帝國開始說起了
16世紀,由於西班牙殖民者在中南美洲一帶的壟斷,以及法國宗教戰爭中失利所造成的內亂,讓法蘭西人認識到自己向海外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性。
隨著法國航海家開拓了新航線,越來越多的法國人在紐芬蘭(今位於加拿大)一帶航行,法蘭西殖民擴張的序幕就此拉開。
▲1750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版圖,他們將這片新生的沃土命名為「新法國」
1624年,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沿海,法國建立起非洲的第一個貿易站。
▲由真實事件改變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便講述了一段黑人護工與白人僱主深厚友誼的故事
目前在法國,生活著幾百萬的非洲裔黑人,約佔法國人口的7%。他們大多是在法國無形的影響下,成為法蘭西公民的。而這樣的影響,目前仍在持續發酵。
兩年一屆的法語國家首腦會議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舉辦,該會議是為了維護法語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強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這場由法國主導的盛會,非洲國家佔到與會國家的絕大多數,可見目前法國對非洲的影響力仍然非同小可。
除此之外,法郎在非洲,同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法國以自己金融及外匯作為擔保,規定1法國法郎等於100非洲法郎,並促使非洲法郎成為國際上可進行兌換的貨幣。截至到現在,已有14個非洲國家加入到這個計劃中來。
這樣的貨幣制度,對於法國和非洲來說,是雙贏的。一方面,法郎幣值較為穩定、且這些國家之間可以隨意流通,高度的信譽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青睞;另一方面,法郎在這些國家的通行,大大加強了法國對非洲的經濟影響力。
▲面值500的西非法郎紙幣
從17世紀法國登陸非洲的土地開始,似乎上天就已經將兩者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無論是殖民時代,還是後殖民時代,法國和非洲都不斷演繹著一幕又幕難舍難割的故事。
『叄』 在法國環境下該如何提高法語
如果在法國勝火的話,想提高法語和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只要你去多多的看一些關於法國的書籍。了解了解法國的發音。多去於法國的朋友進行語言上的溝通。多多的交流。你的法語就會提高的非常快。
『肆』 路易十四為法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伏爾泰曾經說過,路易14對法國的貢獻要比它的祖先多20倍,因為他,法國成為時尚帝國,那麼,路易十四為法國做出了什麼貢獻?
跳舞需要音樂伴奏,路易十四有一支200名樂手的龐大御用樂隊。在創辦舞蹈學院的第二年,他又創辦了音樂學院,各式各樣的音樂形式從此開始豐富。他的宮廷舞曲經過發展,開啟了巴洛克音樂時代。
第三個是將法國打造成藝術之都。
路易十四的真正野心,是要讓巴黎向文藝復興時期的明珠城市羅馬看齊,甚至超越羅馬。
為了滿足這個龐大的虛榮心,他先後創辦了法蘭西油畫雕塑學院、文學院、戲劇院、科學院,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藝術教育體系,培養出了大量的藝術人才。
他還大興土木建起了奢華的凡爾賽宮,成為各國君主建設宮殿的效仿對象。巴黎也整個被翻新了一遍,鋪設了大道,建起了宏偉的建築和優美的廣場,成為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都市。就這樣,法國取代義大利成為了歐洲文明和文藝的中心。
在路易十四的帶動下,整個法國社會對於優雅、品味和精緻生活的追求,都達到了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高度。
法國也成為全歐洲爭相效仿的對象。法式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建築裝飾風格,席捲了歐洲各地;法國宮廷的舞會與禮儀,被視為高貴優雅的標准而廣為傳播;甚至連路易十四的行為舉止、穿著愛好都被人們模仿;法語成為了歐洲各國王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巴黎也成為了精美藝術品和流行時尚的中心,歐洲各國的貴婦都熱衷於到巴黎采購服裝和飾品。
就像伏爾泰說的,路易十四對法國的貢獻,要比他的先人多出二十倍。一個國王,一個國家,一個朝代,就這樣創造出了全世界對於文明與生活的無限想像。
『伍』 Jules+Ferry為法國教育做出了哪些貢獻
摘要 親,在教育方面,他首先消除了神職人員在大學的影響力,然後,他又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茹費理還重整了公共教育委員會,提出改變大學管理章程的法案。但是,議會否決了這個法案,因為法案的第七條,取消了未獲政府認可的教派的辦學權利,遭到了不少議會代表的反對。不過,他後來提出的費里法,則獲得了議會支持,順利通過,建立了免費、世俗的強迫性小學教育。他定法語為教學語言,使得一些方言瀕近滅絕,遭到後人批評。不過,茹費理的決定,也團結了法國各地人民,穩固了法國民族國家的地位。在第三共和國歷任總理中,茹費理的任期第二長的,僅次於他的政敵克里孟梭,可見他的地位之高。
『陸』 青奧會開幕式各國入場時為什麼要先說法語
是為了紀念顧拜旦。現代奧運會的創始人是法國人顧拜旦,他於1892年首次公開提出恢復奧運會,並把范圍擴大到全世界,同時法語也成為了奧組委的第一官方語言。
皮埃爾·德·顧拜旦(Le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是法國著名教育家、國際體育活動家、教育學家和歷史學家、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起人。1863年1月1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非常富有的貴族家庭。1896年至1925年,他曾任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並設計了奧運會會徽 、奧運會會旗 。由於他對奧林匹克不朽的功績,被國際上譽為「奧林匹克之父」。
1891年,顧拜旦改組了「尤利西蒙委員會」為「體育高級理事會」。
在1892年12月25日,皮埃爾·德·顧拜旦發表演講,在演講中首次提出「復興奧林匹克運動」。
1894年在巴黎舉辦了國際體育會議,決定在希臘創辦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並規定每4年舉行一次。
1894年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正式成立,當時希臘文學家維凱拉斯(Δημήτριος Βικέλας) 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而顧拜旦擔任國際奧委會秘書長。
1894年10月,顧拜旦再次對奧林匹亞地區進行實地考察。為了節約資金和交通便利,他取消了在奧林匹亞舉辦運動會的打算,決定按古希臘風格,在雅典新造一個可容納5000名觀眾的體育場舉辦現代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經顧拜旦的多方奔走、積極努力,在希臘富商喬治·阿維羅夫資助下,首屆奧運會於1896年4月5日在雅典勝利召開。
『柒』 戴高樂為了改變法國的劣勢戰局做了哪些努力,結果如何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和達拉第簽訂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在此之前的3月,希特勒佔領了奧地利,實現了他計劃已久的德奧合並,希特勒獨霸整個歐洲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但是法國國內仍然麻木不仁,多黨派政治導致的內閣動盪、更替頻繁,並沒有因為大戰臨近而有所改觀,從1938年3月到1939年9月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閣就更換了3次,政府的不連續性使法國的內政外交頗受影響。
盡管達拉第與張伯倫一再退讓、妥協,但戰爭還是來到了家門口。法國政府戰爭准備嚴重不足,明顯就暴露出准備不足的缺陷,等待時機的戴高樂終於脫穎而出。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出兵波蘭,並在短短16天的時間內就佔領了這個飽受凌辱的國家。9月17日,蘇聯軍隊也從波蘭東部邊界進入這個國家。曾經在《洛迦諾公約》對波蘭領土保持完整作出保證的法國和英國,還未作出反應,這場入侵就已經結束了。實際上,如果英法在西線採取行動的話,這場世界大戰即使不能避免,至少一開始就會給希特勒當頭一棒。然而,英法僅僅是於9月3日向德國宣戰,此外不僅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措施,反而聽任希特勒把戰火燃到北歐。
此時的戴高樂率部駐守在阿爾薩斯,他目睹風雲變幻,憂心如焚,卻因遠離決策中心,無能為力。
1939年11月,他致信總參謀部,繼續不遺餘力地闡述裝甲部隊的效能,再次提出綿延漫長的戰線是難以防守的。
1940年1月,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滿心焦慮,到巴黎再一次游說,在雷諾的住所遇到了前總理萊昂·勃魯姆。他們談起戰局,勃魯姆竟然認為,德國人既不可能東進,因為那樣會使他們深陷於蘇聯的領土中;他們也不可能西進,因為他們無法對付馬其諾防線。可見,法國政界人物對德法力量的對比,無知到何種地步!而法國民眾的態度也就不難推測了。
1月26日,戴高樂又作了最後一次努力。他給最高統帥部和政界的80位要人各送了一份備忘錄。在備忘錄中,他指出敵人將從空中和陸地兩方面以極強大的機械化部隊大舉進攻,法國的防線將隨時被突破。只有用機械化部隊對付機械化部隊,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奏效,必須立即作出建立必要的機械化部隊的決定。必要時可與英美合作,制定出一項「宏偉計劃」,建立一支能獨立作戰的機械化部隊。但是戴高樂只是白費筆墨而已,他的所有建議都如石沉大海,沒有引起統帥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