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特有的民風民俗
禮儀
今日歐美的許多禮儀出自法國。其中最為典型的,流行於歐美各國的尊重婦女的風尚,即所謂「騎士風度」,便是中世紀法國的創造。男子見面時,男子要待女子先伸出手後才能與之相握,如女子並不主動伸出手來,無握手之意,男子就應點頭鞠躬致意,而不可主動伸出手執意與女子握手。在男子初次見面時,女子可以不與男子握手,點頭致意即可。在人家做客或是在其他社交場合,若是婦女入室時,男子必須起立。如果進來的人雖是男子,但年齡和地位很高,這時在位的男子也應起立,女子則不必,只是在給她介紹男主人和主賓及年齡較自己大得多的婦女時才起立。在飯店一同就餐時,男子應走在前面為女士打開大門,幫女士把椅子挪好,坐定後,爭得女士的同意後方可開始點菜。餐畢,男子應請女士先行。與女子同乘小汽車時,女士先上後下。在法國,別人送禮時若是不收,是非常失禮的,而是應該立即表示感謝。若是別人親自交給你的禮物,應馬上打開來看,以示非常高興的。當別人誇獎你的衣服好看或是誇你能幹時,應該高興地說:「謝謝您的誇獎」等。法國人宴請賓客應提前數日發出邀請。一般來說,午宴的時間大約在12點半或1點,而晚宴則比較復雜:6點或6點半主人開始招待客人;7點或7點半賓主一起喝開胃酒;7點半或8點晚宴才正式開始。作為客人,法國人常常遲到。這是法國長期存在並延續至今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習慣。客人遲到主人是絕不會見怪的。但若是遲到的時間過長,應有充分的理由來解釋遲到的原因。無論如何不可提前赴約,因為這樣可能會給主人帶來不便,造成尷尬局面。法國人見面打招呼非常簡單,如果是在上午,見面時就說:「早上好」。下午呢,說聲「正午好」。當然還有「晚上好」等等。
服飾
衣服 清末民初,一般富家,男穿長衫、馬褂,女穿旗袍。一般農民、船工、石工、木泥作、釀酒師傅等體力勞動者,平日喜戴烏氈帽,穿對襟粗布短衣,著腰圍、褲管寬大、穿時須將腰身疊起團攏之「籠褲」(亦稱團團褲)。逢年過節或做客時方穿長衫,稱「袍子大布衫」。女穿大襟衣裳、籠褲與類似圍裙之青布襤。20年代後,城鎮男女開始著中山裝。1950年起,學生、幹部、工人中流行列寧裝。「文化大革命」期間,風行軍裝。1980年以後,服裝面料漸趨高檔,色彩款式日益多樣,西裝流行十分廣泛。
鞋襪 舊時,習穿布鞋,鞋底以破布層疊,薴麻線密縫。冬日於鞋底、鞋幫絮以棉花,稱棉鞋。50年代前,農民習慣以稻草或箬殼編制草鞋;以薄草編織薄鞋,於夏天作涼鞋;以毛竹爿削成鞋底,串以麻繩,縛於鞋幫,作雨鞋,俗稱「木的篤」;以木板作鞋底,前端橫釘闊寸許皮條,稱「木拖鞋」。童鞋,有於鞋頭貼虎頭圖案的 「虎頭鞋」及布條拼縫之「兜兜鞋」。
帽 俗以男子戴帽為多,老年女性偶有戴者。戴烏氈帽流行於舊山陰、會稽兩縣。烏氈帽以羊毛為原料製成,黑色、尖頂、圓邊、「畚斗」形。冬保暖,夏遮陽,亦可避雨,特受農民喜愛。小市民則以戴秋帽由為多,墮民亦有之。所不同者,秋帽「滴子」(帽頂之圓球)有紅黑之分,平民用紅滴子、墮民為黑滴子,諺日「秋帽烏滴子,墮民啦倪子」。
大腳布 雅稱「撩攪」。舊是,多為手工織機織造,後以機制白布縫成,寬60至70厘米,長1.5米左右,角端常綉小花,稱作「記認頭」。青年男女相悅,常綉贈此物。有民歌道:「三月桃花樹上紅,小弟撩攪姐來縫,兩頭挑起兩根龍,當當中央一隻鳳。別人問你哪個縫,你要講,蕭山縣里小裁縫……」。農民出畈勞作時均隨身系帶,既可擦汗,又作墊肩;洗浴洗腳,可圍可揩;走親趕集,可包可帶,用途極廣。今之青年農民,多用毛巾代替,但年長農民仍未棄用。
❷ 法國有什麼鄉村氣息濃厚,特別具有田園美感的地方
吉維尼,這個小鎮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因莫奈的花園而聞名。到了此處宛若到了世外桃源,瞬間被各種各樣、美輪美奐的繁花異草包圍著。
❸ 法國為什麼是一個農業大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受戰爭影響,法國農產品產量大幅下降,至1945年,降至戰前水平的三分之二,導致國內市場農、牧產品嚴重短缺,供給遠不能滿足消費需求。二戰後,法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農村人口大量湧向城市,產生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差距。同時,由於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人口大量銳減,「吃飯問題」已成為整個國家面臨的嚴峻問題,政府不得不出巨資進口大量的食品和糧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開始大力整頓農業,並在短期內完成了農業現代化,使法國成為世界農業強國。
❹ 說一說在法國農村生活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特別安逸,不用擔心類似馬賽巴黎這種安全問題,小城市不會被壞人看上。時不時可以開車十幾分鍾去海邊散散步。對了,這里雖然亞洲人很少知道,但是對於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也算是旅遊聖地了。
❺ 在國外,農民是什麼樣的社會地位和處境
這個國外比較籠統,還是要區分一下的,簡單的區分成發達國家的農民和發展中國家的農民。
綜上所述,國外農民的社會地位和處境要區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比較,農民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處境是完全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發達國家的農民的經濟水平和社會地位普遍都是中等的。而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社會地位低,其生存環境也是比較嚴苛的。
❻ 以法國法蘭西最美麗的村莊為實例談談如何建設美麗鄉村
呵呵,別說還真有一個法國社團叫"les plus beaux villages de france",專門去考察各地最漂亮的法國村莊然後大力推廣於民眾,目前有157個法村當選,遍布21個大區,69個省.
一般的評選標准有幾點
該村莊的建築有一定的歷史
整個村莊維持一直以來的格調(這是法國建築的一大特點),整體建築都遵守歷史的風格和特色建築.在法國大多人都以當地特色為榮,很少有人會"突發奇想"把自己的住房(至少外部結構)改造成"異域風情",比如整個山區小木屋中突然來個中式亭台樓閣.這個在建築證的審批上面就不會通過
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 :
一些歷史傳說(還都不是虛構的,新近幾年才興起的那種),
一些古早菜餚,用傳統方式原汁原味烹飪出來,這個過程是歷史的再現(方式,風俗,還有味道),即使有更現代的方式烹飪,這些食譜也會一代傳一代流傳下去
還有一些當地的特殊詞彙(說給外地人聽都不一定知道)
一些特殊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習慣等等
關於建設鄉村,在法國追求生活現代化(比如寬頻光纖入網,比如3G移動網路覆蓋農村等),但不破壞傳統風格(比如不會因為生的孩子多了就把自家2層小別墅擴建成4層5層,這種過高的"大樓"會破壞掉整個鄉村的和諧),會鼓勵孩子走出農村走向大城市,但也幫助留守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年輕人(比如法國很受歡迎的專給農業生產者介紹對象的生活節目l'amour est dans le pre).最重要的是在法國沒有對"農村人"的歧視,生活在農村或者城市,對生活學習各方面都沒有特別顯著的條件限制差別,只是個人的喜好和選擇而已.
對於中國,可以學習和借鑒的有很多東西.最重要也是最理想的狀態是讓中國的"農村人"不再有自卑感,讓農村人能夠自由選擇居住在農村或者城市. 不過這個目標目前我看很難實現啊...
❼ 法國的風俗習慣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❽ 法國農業的類型及分布和區位條件
1、法國地形平坦,以平原為主,西歐平原大部分面積位於法國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為法國農業帶來豐富的耕地。
2、氣候適宜。南部沿海為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烈,水分足夠。
適宜葡萄和油橄欖等經濟作物的生產;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均勻,有利於牧草生產,對畜牧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中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熱量充足、光照強,有利於糧食作物成熟,所以適宜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
3、經濟及科技發達,靠近歐洲大市場。法國經濟發達,為農業生產提供經濟基礎,且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歐洲市場對糧食作物求大,所以使法國成為西歐糧食出口最多的國家。
4、交通便利,有利農業發展。北靠大西洋,南臨地中海,且境內有方便的鐵路、公路及內河運輸,大大促進了農業發展。
5、農業促進的政策。法國是工農業並重的國家,國家政策鼓勵農業發展。
法國農業極度發達,是世界主要農業大國。主產小麥、大麥、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
機械化是法國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國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率很高。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
法國政府農業支持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為了發展農業,法國政府制訂的一系列政策。法國農村土地分散,農場規模小,不適應農業大發展的需要,戰後法國政府於50年代末期實施了土地集中政策。
❾ 法國有什麼習俗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吻: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見面行吻面禮,但各地區吻的次數不等。大多數地方吻兩次,男士之間不須行吻面禮,他們只要握手就行了;女士只有在不認識對方的情況下才握手,否則一天中第一次見面和道別時都要吻對方。通過這種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然親近了很多。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採用貼臉或臉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庄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商務禮儀:在法國從事商務活動宜穿保守式西裝,訪問公私單位,絕對要預約。在法國,禮節上要求你把自己的身份列在名片上,客人在拜訪並參加晚宴的前夕,總是喜歡送花給主人。 法國商人保守而正式,尤其是在某些較小城市,你得表現得格外正式,處處勿忘握手,多握幾次更好,別問對方家事。
送禮:法國人喜愛花,生活中離不開花,特別是探親訪友,應約赴會時,總要帶上一束美麗的鮮花,人們在拜訪或參加晚宴的前夕,總是送鮮花給主人。切記不要送菊花,因為法國(或其他法語區),菊花代表哀傷,只有在葬禮上才送菊花。黃色的花,象徵夫妻間的不忠貞,千萬別送。另外也忌擺菊花、牡丹花及紙花,在法國,康乃馨被視為不祥的花朵。
吃飯:法國人幾乎從不請朋友下館子,他們請客總是在自己家裡,只有用自己親自烹調的手藝才能表示對朋友的誠意。你要是帶點小禮物去,他們會很樂意收下,當面打開時還要稱贊禮物如何之受歡迎,說他們有點虛偽也不算過份,反正你心裡聽著受用就行了。如是你請客,他們到時總要遲到個一刻鍾半小時,這是尊重主人的表現:不要來得太早以致弄得人家措手不及。當然有人一遲就晚到一小時,你就不得不擔心他們是否根本忘了這個茬兒。無論如何,晚到比早到別人家更有禮貌是普遍的原則。
飯桌上他們天南海北地談,一點不亞於中國的侃爺。不同的是,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主人一旦看到有人置身談話之外,會特別提起一些能讓他感興趣的話頭,以不致讓任何人落單。這樣一頓飯下來,少說也得要三、四個小時。如是晚餐,吃到最後,大家自然是哈欠連天。你留的時間越長,越說明你在主人家過得愉快。
主人挽留的信號是總找出些話題來,如他們開始不接話茬,你就得想著該打道回府了。就算你說了要動身,主人仍會繼續找出些無關的話來說,為的是不讓客人感到突兀,給你足夠的時間准備起身。甚至有時從說要走到真正離開會有一小時之差,這也體現主人的好客並給你依依不捨的感覺。
❿ 法國的民俗風情(簡略)
法國民俗風情
交際習俗
注重服飾的華麗和式樣的更新。婦女視化妝和美容為生活之必需。時間觀念強,工作計劃性強,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則。習慣行握手禮,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施吻手禮。少女常施屈膝禮。男女之間,女子之間及男子之間,還有親吻面頰的習慣。社交中不願他人過問個人私事。反感向婦女贈送香水及初次見面就送禮。
信仰禁忌
大多信仰天主教。忌「13」和「星期五」。忌黃色和墨綠色。忌孔雀和仙鶴。視菊花、杜鵑花與核桃等為不祥之物。喜愛藝術和娛樂活動。
飲食特點
法國人會吃,也講究吃。法國菜風靡世界。法國人喜歡吃蝸牛和青蛙腿,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喜歡喝酒。法國菜的特點是鮮嫩。法國人也非常喜歡中國菜。
服飾
法國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法國時裝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闆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目前高級時裝最有名的有:「吉萊熱」、「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爾」、「狄奧爾」、「卡丹」和聖洛朗」。近年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樣之多。款式之新,在別國很難見到。法國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於穿著的歐洲國家,法國人一般很注意服裝方面的鑒賞力,也接受比較便宜的而不十分講究的仿製品。
小動物
當今法國家庭,對小動物恩寵倍加,不惜耗費巨金收買哺養。有一半以上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頭數在3000萬只以上。1/3的家庭養狗,狗的數量已近4萬條。各種狗醫院、狗服裝店屢見不鮮。動物不僅給法國人帶來了樂趣,也造成一定災難。法國每年發生狗傷人的事件50多萬起。
禮儀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吻
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是貼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只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
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庄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制。
聖靈節
每年11月1日聖靈節,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法國人習慣上在這一天去墓地祭奠,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
聖喀德琳娜節 巴黎「大齡女青年」的節日。每年11月25日這一天,年滿25 歲而尚未婚配的姑娘們到喀德琳娜塑像前獻一束鮮花,再到大時裝店跳舞,飲酒狂歡,最後選出一位最美的姑娘作為節日的王後。
用餐習慣
法國人把烹調看成是一門藝術,法國菜也確實風糜全球。在法國一日三餐通常是這樣安排的。早餐:麵包、咖啡、熱巧克力; 午餐:午餐是法國人最重要的一餐,一般在下午一點左右, 晚餐則在九點以後。
法國人社交的正餐一般要持續兩小時以上,開始先是開胃菜,然後是魚或義大利面條,再才是主菜,主菜還附帶許多生菜、沙拉、乳酪,水果,有時還有甜點心,餐後咖啡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