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的統一和崛起的過程中,是如何削弱法國在歐洲的影響力的
德國的統一卻離不開一個法國人,那就是拿破崙,因為拿破崙征服德意志地區的行為激發了德意志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在這種情緒的推動下,德國第一次統一。19世紀之後,德意志地區興修鐵路,盤活了中歐的資源和市場,使得德意志地區工業迅猛發展。德國因為位於歐洲中心,這可以使德國的工業機器肆無忌憚地攝取歐洲的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後再傾銷到歐洲各地。鐵路貿易直達市場終端,無需轉口轉運,德國工業品展現了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法國的單極時代結束了,可是德國也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於是歐盟成立,歐洲終於建立了涵蓋幾乎全歐洲的政治聯盟,將歐洲打造成單一市場有了可能。在法國看來,歐盟意味著法國強勢產業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可是令法國沒有想到的是德國擁有歐洲最大的經濟體量和最好的消費級工業產品,因此在全球,德國工業品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與之相對的法國經濟卻持續低迷,低收入、高物價、高失業成為了法國的頑疾。
『貳』 法國是西方國家,在冷戰時期為什麼頻繁與美國叫板
因為以法國為首的西方組成了歐盟,歐盟實際是挑戰了美國的全球利益,因此美國常常敲打歐盟,法國作為歐盟的帶頭大哥,要做出表態的
『叄』 冷戰時法國如何對抗蘇聯坦克洪流
沒有辦法對抗,整個北約組織都沒辦法,蘇聯自身的坦克保有量基本在7到8萬輛,如果加上華約其他國家的話,估計有十幾萬輛,首先,T54/55大概有十萬輛,T-62大概兩萬輛,T-64大概8000輛,T-72超過20000輛,T-80大約4500輛,LZ可以去看看81西方軍演,你就會明白裝甲洪流是什麼意思了。當時蘇聯對於攻擊西歐的計劃是,從德國中部的富爾達溝發起進攻。就連當時的美國也承認:在歐洲大陸根本沒有辦法抵擋蘇聯的坦克攻勢,如果開戰,蘇聯將在幾個月內佔領整個歐陸。美國的A-10攻擊機就是專門針對蘇聯的坦克海而研發的,但是當時的美國也沒有把握用B-52和A-10擋住蘇聯的坦克。
有人說,裝甲洪流純粹胡扯,但是數據擺在面前,整個北約,包括歐洲本土和美國本土在內的坦克數量也沒有人家蘇聯多,除非美國重新開始造M4謝爾曼……更不要說整個華約體系的坦克了,要不為什麼人家蘇聯從70年代後就轉入攻勢,而美國轉入守勢了呢?就因為蘇聯的常規力量太強大了。蘇聯的裝甲洪流之所以這么可怕,當然還有其它原因,比如美國無法把所有的飛機都運到歐洲來,可蘇聯卻又辦法讓自己的飛機全都飛到西歐去,比如中國不一定會幫助蘇聯,但是絕不會讓美國通過自己的領土捅蘇聯一刀。
『肆』 法國在戰後歐洲聯合中所起的作用。字數500--800
1945年,歐洲年結束了一場血腥和毀滅性的沖突,留下了嚴重的精神創傷。就在一個新的國際緊張時期——冷戰——開始之時,有些人很快就意識到,惟有歐洲各國聯合起來才能使舊大陸恢復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是重建與和解的時候了。早在1944年3月18日的阿爾及爾臨時咨詢議會上,戴高樂就對戰後歐洲的結構作了設想。他提出:戰後歐洲要在共同的經濟基礎上建立一個「西方集團」。「它的動脈是英吉利海峽、萊茵河和地中海。」各種合作紛紛達成協議,有的受到美國盟友的支持(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北大西洋條約組織),有的是歐洲國家倡議的(歐洲委員會、歐洲煤鋼聯營)。這個時期思想上十分活躍,在如何達到歐洲統一的手段上有好幾種思潮展開爭論。有的主張搞聯邦,有的主張政府間合作,還有功能派,等等。羅貝爾·舒曼是歐洲建設的創始人之一。戰後初期,他說服歐洲人接受在繁榮、和平和民主中團結起來是生死攸關的必要性。最後以法國人讓·莫內(Jean Monnet)宣揚的注重實效的逐步接近取得最為顯著的效果,舒曼計劃的方案,把法國和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生產置於一個共同機構管理之下。一些西歐國家(包括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也附和進來,他們同法國和聯邦德國一起在巴黎共同簽署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該條約也被稱之為《巴黎條約》。這個條約是西歐主權國家之間在一體化進程中簽訂的第一個具有約束力的立法文件。該條約中明確規定煤鋼共同體以共同市場、共同目標和共同機構為基礎,這三個共同實際上是今後的歐共體以及今天的歐盟所確立的長遠發展目標的雛形。 《巴黎條約》規定歐洲煤鋼共同體設立4個機構,分別為:高級權力機構(執行機關)、共同大會(咨詢監督機關)、特別部長理事會(成員國代表機構)和歐洲法院(審查執行機關的決定並審理違反條約的訴訟)。煤鋼共同體的工作是成功的,在它的統一協調下,煤炭和鋼鐵這兩種當時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在成員國之間的生產流轉實現了有計劃的優勢互補,協調合理的資源和生產力配置使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普遍受益。但是,煤鋼共同體由於受到管理領域上的局限,不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更大的作為,不過它的成功已經向世人表明主權國家的相互協作可以為共同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對那些一心想實現歐洲政治經濟完全一體化的人們來說,這是個十分喜人的開始。有了煤鋼共同體的實踐經驗,歐洲一體化的行動將以更加成熟的方式進行,也將吸收更多的成員國參與進來。 回顧歐洲一體化的發展,法國確實無愧於歐洲一體化的方向盤的稱呼。對歐洲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設想和方案有不少是法國提出來的。除了「舒曼計劃」,歐洲統一大市場的計劃是1985年時任歐共體委員會主席的法國人雅克·德洛爾提出來的;目前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焦點的歐洲憲法條約也是在法國前總統德斯坦主持下制定的。 據德國《明鏡》周刊披露,實行歐洲單一貨幣——歐元的設想也是法國提出來的。據說,在德國統一前夕,法國總統密特朗和德國總理科爾在客廳的壁爐前進行密談,商討如何避免統一後的德國重走歷史老路的辦法。密特朗在苦思冥想後向科爾提出了「以馬克換東德」的計劃,即:如果德國同意放棄馬克、實行歐洲單一貨幣,從而把德國經濟完全地融入整個歐洲經濟,使德國成為「歐洲的德國」,法國就同意德國重新統一。 這是一項既具有戰略遠見又富於創意的宏偉計劃。歐盟各國把貨幣政策的主權交出去以後,為了有效地調控經濟,各國財政政策的主權也將逐步交出去,到那個時候,歐盟各國的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甚至外交、安全和防務等方面的主權也將逐步交出去。在這種情況下,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任何成員國除了成為「一個更加緊密的聯盟」的成員,別無其他的選擇。這就是歐共體1991年通過的「馬約」所包含的真正含意。 除了上述成功的事例,在歐洲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有些一時遭到挫折,但具有遠見卓識的設想和計劃也是法國提出的。例如,1954年被法國國民議會否決的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就是以當時法國國防部長普列文的名字命名的;1962年被荷蘭等國否決的政治聯盟計劃也是由法國駐丹麥大使伏歇主持制定的,因而被稱為「伏歇計劃」。這兩個計劃的精神和許多具體內容後來都體現在法國長期以來積極推動的歐洲共同外交和防務建設中。
記得採納啊
『伍』 冷戰後,東德西德合並對德國有什麼利弊對法國又有什麼影響
當然是利大於弊,無論從歐洲還是德國自己本身出發,都是大大的有利國家經濟和政治變革的發展。一個國家的政權穩定才能發展經濟,德國自十九世紀以來都是歐洲最強國家之一,影響力是不容置疑的。歐洲從歐共體發展到現在的歐盟,都是德國當火車頭,歐盟將來到底能不能發展成為一個聯邦國家,也要看德國的努力了。日爾曼民族從來都強捍而務實;是最有希望帶領歐洲發展強大的一個領導者;浪漫的法國和日落西山的英國是沒辦法跟德國比的。
歐洲是四十幾個大小國家組成的,東西德的統一對全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經濟發展都有很深的影響;是好是壞就不能一刀徹了。樓主你的提問涉及的面太廣了。我只能說一下自己的感受。謝謝。
『陸』 冷戰時期蘇聯和法國有什麼密切來往
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形成了兩極格局。當時,剛剛經歷過二戰,西歐等國家經濟衰退,美國實行馬歇爾計劃,又名歐洲復興計劃。名義上對西歐等國家實行經濟援助,實際上在經濟方面對西歐國家產生控制。所以,英國法國之類的西歐國家是美國的小嘍啰,蘇聯當然不敢動他們。
『柒』 二戰中亡國的法國如何在5年內恢復大國地位
各位小主,人見人愛的我又來給你們講故事嘍
1945年5月,200多萬蘇軍攻入了德國的首都柏林,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在西歐地區,也就只有英國還擁有一定的實力可以對抗蘇*聯。但是在沒有美軍幫助的情況下,英國最多自保。為了對抗正在逐步擴張的蘇*聯,美國開始支援剛剛被解放的法國和戰敗國德國。到了1950年,德法兩國基本恢復了元氣。一、二戰初期,法國大敗虧輸一戰結束以後,法國為了遏制德國,在巴黎和會中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不準德國擁有空軍,海軍規模小的可憐、陸軍規模不能超過10萬。德法邊境的萊茵河地區被設置未非軍事區,德國需向法國賠償3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這些條款幾乎足以讓德國永世不得翻身,但是1929年德國的機會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爆發,各國的經濟均遭受重創,英法德各國均不例外。英法兩國在一戰中根本沒有恢復元氣,緊接著就爆發了經濟危機,這讓兩國的經濟雪上加霜。而德國的納粹勢力開始抬頭,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在經過一系列的擴軍備戰以後,德國開始對外擴張,以求尋找之前喪失的尊嚴。巴黎和會1939年9月,德國150萬軍隊進攻波蘭。作為波蘭名義上的盟友,英法兩國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宣布對德國宣戰。但是英法兩國出工不出力,100多萬軍隊在德法邊境上按兵不動。由於蘇*聯和德國已經簽訂了臭名昭著的條約,德國可以放心大膽的調動主力進攻西歐。荷蘭和比利時兩國小國根本不是德國的對手,很快就被德軍佔領。此時抵抗德國的重擔就落在了法國的肩上,但是法國的表現讓各國深深的失望。由於法國統帥部出現了戰略失誤,以至於德驅直入,法軍一敗再敗。最終法國僅僅抵抗了不到40天就宣告投降,140多萬法軍放下了武器。希特勒趾高氣昂的在巴黎檢閱著德軍部隊,希特勒宣稱:「整個歐洲都被我踩到了腳下。」
二、戴高樂領導自*由法國抗擊德軍
法國宣布投降以後,戴高樂將軍逃往英國,並且在英國成立了流亡政府。只不過流亡政府畢竟沒有多少實際權力,英國當時了各國的流亡政府,如法國、波蘭、衣索比亞等等。戴高樂在英國建立了戰鬥法國陣線,號召法國海外的殖民地不要聽從維希政權的傀儡統治,團結起來對抗德軍。1943年,戴高樂在阿爾及利亞站穩了腳跟,此時他手裡擁有23萬陸軍、5萬海軍。只不過這么點家底,各大國根本不放在眼裡,無論是開羅會議還是德黑蘭會議,都把戴高樂排除在外。戴高樂十分生氣:「1500年來,法國早已習慣了一個大國的地位,請不要忘記這一點。」這樣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1500年來,中國比法國輝煌的多。
美國總統羅斯福非常不喜歡戴高樂,他感覺戴高樂有成為獨裁者的可能。後來的發展完全在羅斯福的意料之內,戴高樂在法國的統治長達20多年。1944年,美英軍隊進行了諾曼底登陸戰。戴高樂也返回法國,他號召法國青年加入法軍。1945年年初,法軍的總兵力達到了97萬,只可惜這個數字在美蘇的眼裡不值一提。但還是美國總兵力為1200萬,蘇*聯擁有1400萬,即便是英國也擁有510萬軍隊。1945年4月,法國以五大國的身份出席舊金山會議。但是明眼人都明白,此時法國的地位還在中國之下,法國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准二流的國家。1945年5月,蘇軍佔領了柏林。美英兩國抬舉法國一起進入了柏林,但是德軍俘虜根本看不起法國人。
三、冷戰爆發以後,美國開始全力扶持法德兩國
隨著二戰的結束,冷戰隨之而來。由於整個西歐地區已經滿目瘡痍,各國的經濟凋敝,完全無法應對蘇*聯可能出現的進攻。此時整個西歐除了英國還算有一些家底,但是英國也是元氣大傷,根本無力領導歐洲的復興。為了整形歐洲,對抗日益強大的蘇*聯,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經濟刺激計劃。這個計劃的重點就是法國和德國,美國不斷的給西歐輸血,西歐各國在幾年之內先後恢復了元氣。法國人好了傷疤忘了疼,立刻就開始佔領那些之前已經獨立殖民地,其中就包括中國的鄰國越南。剛剛從戰俘營里走出來的法軍就被重新武裝派往了越南戰場,等待法國人的是無盡的苦難。到了50年中後期,再也頂不住的法國宣布從中南半島全面撤軍。
小主虐我千百遍,我待小主如初戀,我們下次見
『捌』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戰略地位的變化
一二戰的法國戰略地位不太好,但是在冷戰期間靠賣機械化學製品而聞名於世。
『玖』 冷戰時西德,英國,法國 經濟實力對比
當時德國受二戰反攻時傷害很大 法國被德國二戰搞得很糟 但沒德國慘 英國遠居海島 經濟和國情相對穩定 國家宗和實力比是英國十三 法國七 德國五最差
『拾』 冷戰時期蘇聯和法國有什麼密切來往嗎
有啊 舉幾個: 圓周系統,這個系統的作用是蘇聯就算人死光了也會自動把美國炸平。完全電腦控制的核反擊系統,世界獨吃一份,實驗漆次陸次成功,一次部分成功 整套系統的工作過程如下: 一.遍布蘇聯重要區域的輻射監測器監測到大規模核輻射或者重要地區無生命跡象,等等.....通過多項措施監測蘇聯全境是否受到核打擊(注意這些監測是自行完成的,也就是說哪怕蘇聯人都死干凈了,這套系統還能自己運行不受干擾。) 所有收集到的信息匯集到中央處理器,進行邏輯分析,蘇聯是否已經受到核打擊(否定返回上一步,確定進行核打擊) 三.已確定蘇聯遭受到核打擊,對指揮系統直接控制的發射井下達發射命令。 四.發射裝有ss-一吧戰略核彈(但是核彈中沒有裝上一0發子彈頭,而是裝上了一大功率的指令廣播系統,該導彈代號一5A一一型 指揮導彈。其目標不是美國,也不是任何戰略目標,這發導彈會飛躍蘇聯全境,通過其指令廣播系統給所有的導彈發射井下達攻擊指令,期間還會指導另外兩發指揮導彈升空,所以該系統一共由三發指揮導彈執行) 5 蘇聯全境所有發射井工作,所有核彈升空。當時蘇聯的主力是ss-一吧。導彈會根源預先設定的彈道攻擊所有美國超過5w人口的城市。對重點目標多發集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