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炒茶
炒茶步驟
第一步:首先,將採摘來的茶葉清理一遍,把躲藏在裡面的小蟲子、碎屑清理干凈。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葯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於中國。
茶葉有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製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採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飲料等。
Ⅱ 炒茶的步驟是怎麼樣的
主料:茶葉
輔助工具:鐵鍋
開始步驟:
1、首先將茶葉摘回來
Ⅲ 為什麼茶要炒,怎樣炒
炒茶又叫炒青,是指在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是制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
炒茶方法
當地茶農概括為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著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鍾。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著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里。這樣反復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制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濕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干,即可出鍋。
Ⅳ 炒茶的步驟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炒茶方法,當地茶農概括為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著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鍾。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著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里。這樣反復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制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濕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干,即可出鍋。
初烘:炒後立即進行初烘,用小烘籃炭火烘焙。溫度120℃左右,投葉量2.0—2.5公斤,高溫快烘。2-3分鍾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斷,即為適度,下烘堆積。
堆積:堆積是黃變的主要過程。將初烘葉趁熱裝簍,稍加壓緊,高約1米,置於高溫乾燥的烘房內,時間長短與鮮葉老嫩、茶坯含水量有關, 一般5-7天。待葉色變黃,香氣透露,即為適度。目前堆積過程一般在茶葉收購站時行,收購的黃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干,而後堆積悶黃。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溫進一步進色香味的變化,以形成黃大茶特有的品質特徵。採用櫟炭明火高溫烘焙,溫度130-150℃,每大烘籃投葉12公斤左右。和瓜片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籃,僅烘幾秒鍾就翻動一次。火功要高,時間要足,色香味才能達到充分發展。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斷,梗心呈菊花狀,口嚼酥脆,焦香顯露,茶梗金黃,葉色黃褐起霜即為適度。時間約40-60分鍾。下烘後趁熱踩簍包裝。
Ⅳ 怎樣炒茶葉
將新鮮茶葉清理一遍,將躲藏在裡面的蟲子、碎屑清理干凈。鐵鍋洗凈,倒入茶葉,開小火,用手翻炒茶葉(注意燙傷)。10~15分鍾左右就可以一邊翻炒一邊揉搓茶葉。一個小時左右,茶葉就會明顯變少變干,顏色也會變成熟。鋪一層報紙,把炒好的茶葉平鋪在上面晾涼即可。
Ⅵ 怎麼炒麵茶
我小時候吃過現在很少有買的了,這個很早也前找到的不過我感覺做起來很麻煩
侗、瑤、漢等族飲料。將茶葉用油炒,然後加水煮熬,沸開後濾出茶葉渣,即成油茶。食用時,要配以調料和副食。參見「打油茶」。回族食品。是蕎麥面和糯米粉加牛油或羊油混合而炒的一種炒麵。食用時用開水攪攔成糊狀。多作早餐。著名的有武陟油茶等。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擔擔油茶
原料配方:大米400克紅辣椒面10克糯米100克生薑25克標准粉250克蔥花25克菜油150克蘇打粉3克芝麻150克干澱粉25克腌大頭菜50克雞蛋15個川鹽75克麻油15克花椒5克
製作方法
1.鍋內放清水3千克,燒開後放入10克姜塊,一根生蔥(挽結),水沸撇去浮泡,撈去蔥、姜,然後將鍋端離火口10分鍾,再將磨好的大米,糯米粉攪入水中。鍋再置旺火上燒開,移放微火上煨熟成油茶糊。
2.標准粉500克放鹽5克、蘇打3克,加清水200克,調勻揉好,靜置1小時,再搓成條狀,刷上菜油,盤條發汁。鍋內放菜油燒至七成油溫時,將發汗後的面扯成50克重的節,拉成細如麻繩的線條,捲曲入油鍋炸成油茶饊子。
3.菜油下鍋燒熟後,分別舀。入花椒粒、辣椒面中,製成椒油、紅油。芝麻炒熟擀成細面,大頭菜剁面細粒,生薑15克剁成末。
4.吃時,先將雞蛋打入碗中攪散(每碗1個),再將油茶糊舀入碗中與蛋液和勻,放鹽、芝麻面、椒油、紅油、麻油、薑末、大頭菜粒及蔥花,油菜湖面上放入捏碎的饊子。
產品特點
味咸鮮香帶辣,宜早點、夜宵,冬季食之尤佳
Ⅶ 茶葉怎麼炒
1、採摘:選擇大太陽的天氣12:00-16:00左右為採摘的時間,採摘的工具有剪刀、小鐮刀、綁指等工具。 採摘標准:觀音採摘講究一芽兩葉或一芽三葉開采 2、曬青:茶青採摘回來後,要將其薄薄的攤涼在地上曬青。曬青形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攤在水篩上架在架子進行;有的是直接攤鋪在地上;有的在地上鋪上竹篩進行。主要還是根據當時的氣溫來。曬青的目的是先使箐葉蒸發部分水分,為搖青作準備。 3、晾青:青葉經過曬青後,將青葉歸篩,放入青間靜置,青葉經過曬青時,會蒸發部分水分,青葉成遢軟樣,在青間靜置時,葉梗、葉脈的水分這時會往葉面補充,這時,葉面又會挺直起來。 4、搖青:當青葉晾青後,根據青葉的水分變化情況,就可以決定是否搖青了。將水篩中的青葉倒入竹製搖青機中准備搖青,在搖青的過程中,通過「聞青葉香氣,看青葉顏色變化」來決定搖青的次數和輕重! 5、靜置:將搖青過的青葉移入青間,放在水篩架上靜置。這時在搖青時青葉散發的水分通過靜置,又會從葉梗、葉脈往葉面補充散發。 (4和5這個是要反復三次-四次的) 期間要 看青:在搖青-靜置的往返過程中,要聞青,看青,來決定輕重和次數和決定是否要炒青! 試青:炒青前將青葉泡泡看 6、炒青:投青入鍋,青葉在炒鍋中的量不能太多,保證每一片葉子都能炒熟。 7、出鍋去紅邊:為保持茶湯的色度,將做青時形成的紅邊搓揉掉 8、揉捻前的准備:將搓揉後的箐葉搖篩,去掉茶末 9、包揉:將炒好的箐葉用布包好,准備放入整形機。整形包揉:利用機器兩邊的轉輪和上邊的鐵桿將茶包打緊 10、揉捻:將打包好的茶包放在揉捻機中進行揉捻做形 11、打散:將揉捻成球的茶球放在打散機裡面打散 (9-11)這個過程是要重復做的,往返重復:束包——揉捻——打散
滿意請採納
Ⅷ 炒茶步驟是什麼
炒茶主要分為生鍋,二青鍋,熟鍋三個步驟組成的。
1、首先是生鍋,用普通的飯鍋,然後鍋呈現25-30度的傾斜,再用毛竹紮成炒茶的掃把,將大概100g的茶量投入到鍋中,然後用炒茶掃把,將茶葉在鍋中高速旋轉,生鍋炒茶的溫度盡量保持在180-200度之間。
2、第二步是二青鍋,也就是對茶葉進行持續的殺青以及初步的揉捻成條狀的工作,鍋內的溫度會比生鍋的時候略低,使用炒茶掃把在鍋內旋轉的同時,利用鍋中的摩擦力,一邊炒茶,一邊開始將茶葉初步揉搓成條狀,然後再將條狀的茶葉,放入到熟鍋中。
3、第三步是熟鍋,第二步結束以後,將條狀的茶葉放入到熟鍋中,鍋中的溫度保持在130-150度之間,茶葉這個時候已經變得非常柔軟,這時候要對茶葉進行溫柔地旋轉和抖動,這時候茶葉的香味就逐漸散發出來了。
喝茶的禁忌
1、過濃不飲:濃茶會使人體的「興奮性」過度增高,會對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等造成不利影響。有心血管疾病者在飲用濃茶後可能會出現心跳過速、心律不齊的現象,易造成病情反復。
2、睡前不飲:這一點對於新茶客尤為重要。很多人睡前飲茶後,入睡會變得非常困難,甚至嚴重影響次日的精神狀態,有神經衰弱或失眠症的人要特別注意。
3、餐前不飲:進餐前或進餐中少量飲茶並無大礙,但若大量飲茶或飲用過濃的茶,則會影響很多常量元素(如鈣等)微量元素(如鐵、鋅等)的吸收。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喝牛奶或其他奶製品時,不要同時飲茶。因為茶葉中的茶鹼和丹寧酸會和奶製品中的鈣元素結合成不溶解於水的鈣鹽,並排出體外,使奶製品的營養價值大為降低。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喝茶8大禁忌你知道幾個 一天喝茶的3個最佳時間
Ⅸ 怎樣炒制茶葉
炒茶葉其實很簡單,不是揉就是甩盪,或者兩者結合又叫趕茶葉,一般炒就是旋轉趕茶葉要特別注意火候,就三步,1.熱火生鍋成型、揉捻盪、趕法用細軟竹把子初步殺青(除去大量水分)2.小火熟鍋甩條、用盪、趕、抓、法成條少量殺青(除去少量水分)保持綠色3.蒸干變焦,(幾乎除去全部水分)記住點贊額,親^O^
Ⅹ 炒茶葉的製作流程
(1)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從而是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影響殺青質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投葉量、殺青機種類、時間、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制約。
(2)揉捻
揉捻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綠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後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於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於條索緊結,減少碎末。
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綠茶的揉捻作業已實現機械化。
(3)乾燥
乾燥的目的,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
乾燥方法,有烘乾、炒乾和曬干三種形式。綠茶的乾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乾,然後再進行炒干。因揉捻後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會在炒干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乾,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