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下,法國二戰英雄戴高樂的介紹
1890年11月22日,戴高樂[1](Charles de Gaulle)誕生於里爾。1912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被授予少尉軍銜,赴貝當擔任團長的駐阿拉斯步兵第33團供職。1914年參加一戰,因作戰英勇受到表彰。1921年,與伊馮娜·旺德魯結婚。1940年,晉升為准將,並被保羅·雷諾總理任命為國防次長兼陸軍次長,兩度赴倫敦執行使命。雷諾內閣總辭後,拒絕簽署停戰要求,赴英國組織自由法國運動。8月,與丘吉爾首相簽定關於自由法國章程的議定書。在戴高樂的號召下,整個法屬赤道非洲支持自由法國。10月,在倫敦成立帝國防務委員會,任主席。1941年,法蘭西民族委員會成立,任主席。1943年6月,抵達法屬北非首府阿爾及爾,與美國支持的吉羅將軍共同擔任新成立的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7月,迫使吉羅將軍專任法國部隊總司令,得以單獨主持法蘭西全國解放委員會工作。秋天,徹底清除吉羅。1944年6月3日,在阿爾及爾成立法國臨時政府。6日,盟軍登陸諾曼底,開辟歐洲第二戰場。8月19日,巴黎起義。戴高樂領導下的勒克萊爾師首批進入抵達巴黎市政府大廈,巴黎解放。25日,戴高樂將軍進入巴黎,並接受德國軍隊投降書。1945年9月,法國全民公決,屏棄第三共和國,第四共和國成立。11月,被議會選舉為臨時政府總理,組成新的臨時政府。1946年1月,辭去臨時政府總理職務。1947年4月,在斯特拉斯堡宣布成立「法蘭西人民聯盟」。1953年,退出政壇隱居。1958年, 阿爾及爾暴動。國民議會被迫授予戴高樂將軍全權,並委託其制定新憲法。戴高樂接管了議會、總統和政府的全部權力。9月,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12月,當選共和國總統。1959年9月,宣布阿爾及利亞人享有自決權。12月,宣布解散法蘭西共同體。1960年,法國在撒哈拉大沙漠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成為核國家。1964年,西方陣營中首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1965年,發射人造衛星。1966年,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組織,只保留政治組織資格。1969年4月,宣布停止執行共和國總統職權,隱居科龍貝。1970年11月9日,在科龍貝病逝。
[編輯本段]作品列表
戴高樂除了是一名優秀的軍人與政治家之外,同樣也是一位作家,一生有六大著作:
《敵人內部的傾軋》(1924年):戴高樂第一部著作。
《劍鋒》(1932年)
《未來的軍隊》(1934年)
《法國和她的軍隊》(1938年)
《戰爭回憶錄》(1947年):與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並稱為姐妹作。
《希望回憶錄》(1970年):戴高樂的遺著,預計寫完三卷,但還未完成,戴高樂就因動脈瘤破裂去世,僅完成第一卷與第二卷的頭兩章。
[編輯本段]戴高樂年譜
1890年11月22日 夏爾·戴高樂誕生於法國里戈,里爾市公主街9號一個世代篤信天主教的小貴族家庭。
是巴黎聖母利亞學校教師亨利·戴高爾及其夫人讓娜·馬約的第三個孩子。
1907年 送往安多盎求學。
1909年 考入聖西爾軍隊。
1912年10月 聖西爾學校畢業,授於少尉軍銜,奉命赴貝當擔任團長的駐阿拉斯的步兵第33團供職。
1913年 晉升為陸軍中尉。
1914年7月28日-8月4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14年8月15日 在比利時境內迪南負傷,因作戰勇敢受到表彰。
1915年3月15日 在香巴尼前線的梅斯尼爾-雷斯伊爾呂斯第二次負傷,傷愈後晉升為陸軍上尉。
1916年3月25日 戴高爾指揮的步兵第10連在都奧蒙陣地幾乎被敵全殲。戴高樂上尉被誤傳陣亡。
追授一枚最高榮譽十字勛章,並在全軍通令表彰。
其實是傷後未死而被德軍俘虜。
1916—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傷被俘,曾經五次逃跑未果,五度被易懲罰營。
11月11日戰爭結束後獲釋回國。
1919年6月28日 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簽字。
1919—1920年 應募赴波蘭第4舊車師供職同蘇聯紅軍作戰。
戰爭結束後,戴高樂又留波蘭一年,擔任朗貝托夫軍事學院戰術教員。
1921年4月7日 同餅干製造商女兒伊馮娜·旺德魯結婚。
1921年10月 任聖西爾軍校戰爭史講師。
1922年11月 入軍事學院深造進修。
1924年6月 軍事學院畢業。被派往美因茲的萊茵區法軍司令部供職。發表處女作《敵人陣營的傾軋》。
1925年10月 調任貝當元帥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辦公室幕僚。
1927年 晉升為陸軍少校,指揮第19步輕兵營。
1929年-1931年 調往貝魯特。在駐中東法部隊中供職。
負責伊拉克、伊朗和埃及事物。
1932年 晉升中校。調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處工作。發表《劍刃》一書。
1934年 《建立職業軍》一書出版。
1937年 晉升上校。任第507坦克團團長。
1938年 《法國和它的軍隊》一書問世。因此書與貝當發生了一場沖突。
1939年9月1日 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
戴高樂受權指揮第5集團軍坦克部隊。
1940年5月10日 德國入侵荷蘭、比利時。繞過馬奇諾防線進攻法國。
11日,戴高樂奉命指揮第14裝甲師。
25日,戴高樂晉升為臨時性准將。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 被德軍圍困於加來地區英法軍隊,被迫從敦克爾克港經海上撤退。
5日,戴高樂在改組後的雷諾政府中任國防副國秘書。
6日至17日,又被任命為保羅·雷諾內閣的國防和陸軍部次長。
14日,巴黎陷落。
16日,雷諾辭職。深夜,貝當組閣。
1940年6月17日 貝當向德乞降。戴高樂隻身飛往倫敦。
1940年6月18日 在倫敦電台發表「6·18」講話,號召法國人堅持抗戰。
1940年6月22日 法國戰敗,法代表在貢比涅停戰協定上簽字。貝當政府向希特勒投降。
1940年8月2日 被維希政府軍事法庭缺席判處死刑。
1940年8月 在倫敦簽訂丘吉爾-戴高樂關於自由法國章程的協議書。
在戴高樂的號召下,整個法屬赤道非洲支持自由法國。
1940年10月27日 戴高樂在倫敦成立「法蘭西帝國防務委員會。」
1941年9月24日 在倫敦成立「法蘭西民族委員會」。戴高樂任主席。
1943年6月3日 戴高樂到達阿爾及爾之後,又將其改名為法國國家解放委員會
CFLN, 與吉羅將軍(Giraud)共同主持。
1944年6月3日 戴高樂將軍被推選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總理。
1944年6月6日 諾曼底登陸
1944年6月14日 戴高樂抵達諾曼底,受到在古爾塞勒 和貝葉 的法國人的熱烈歡呼。
1944年8月24日 勒克萊爾將軍率領裝甲師解放了法國
1944年9月9日 由他主持的國民政府成立
1944年10月23日 臨時政府才終於被美國、蘇聯和英國三大強國承認。
1945年10月 選舉出制憲議會。
1946年1月20日 戴高樂因為軍事貸款問題向國民議會主席費力克斯·古安 提出辭職。
1946年6月16日 在貝葉發表講話。他陳述了一個真正的憲法草案,即加強行政權力,權
責明確分開,其實這正是第五共和國憲法的雛形。
1947年4月17日 他發起了法蘭西人民聯盟
1953年 兩度去非洲
1956年 去法屬安的列斯群島和太平洋法屬領地
1957年 到達撒哈拉。
1958年5月13日 以薩朗將軍(Salan)為首的救國委員會成立。
1958年5月29日 第四共和國總統勒內·科蒂向這位「最優秀的法國人」發出了呼籲。
1958年6月1日 議會的553票中以329票贊成通過授權戴高樂組建新政府。
1958年9月28日 舉行的公民投票中,新憲法在法國本土以79.2%的壓倒多數被通過
1959年1月8日 戴高樂宣布就職。
1959年 戴高樂宣布阿爾及利亞人民享有自決權。
1961年1月8日 在有關公民自決原則的全民投票中戴高樂獲得廣泛支持
1961年4月22日 將軍暴動(但很快失敗)
1962年3月22日 法阿雙方簽署埃維昂協議。
1963年1月22日 簽署的愛麗舍條約標志著獨立於歐洲體制的法德軸心的建立
1964年 戴高樂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他還到拉丁美洲國家進行訪問。
1965年 戴高樂以54.8%的選票擊敗密特朗,再度當選共和國總統。
1966年 在柬埔寨金邊發表講話時,抨擊了美國在越南的政策。
1966年 前往蘇聯訪問,開始了他的「緩和緊張局勢,進而達成諒解,最後
進行合作」的外交政策。
1967年7月 他發出「自由的魁北克萬歲」的口號,得罪了加拿大政府
1967年 到波蘭訪問
1968年3月 工會和左派政黨利用學生運動掀起工人總罷工。總罷工使政權在五月份
期間陷入癱瘓,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動搖了政府的統治。
1968年 在羅馬尼亞進行訪問,此時國內正發生嚴重危機
1968年5月27日 政府、工會和資方代表三方簽署格勒納勒(Grenelle)協議,制定出的
是一系列傳統措施。
1968年5月29日 戴高樂突然神秘失蹤,乘直升飛機不知去向,引起一片恐慌,導致各方
揣測
1968年5月30日,大批市民上街遊行支持戴高樂。戴高樂解散國民議會。各政黨忙於立法選
舉,工人逐漸開始復工。
1969年4月27日,他就有關區域改革和參議院體制改革的提議以52.4%的反對票被否決。
戴高樂將軍忠實自己的承諾,也尊重法國人民的意願,宣布辭職。
1970年11月9日 戴高樂將軍在撰寫回憶錄時因動脈瘤破裂而去世,享年80歲。
戴高樂將軍被安葬在他的女兒安娜的墓地旁邊,墓碑上只刻有「夏爾·
戴高樂1890-1970」字樣。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不僅是法蘭西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值得稱贊的父親。
戴高樂夫人將要分娩,不幸遇到了車禍,當場昏死過去,經醫生的搶救才轉危為安。不久,女兒小安娜便誕生了,遺憾的是,由於夫人的治療過程中服用大量的的葯物,致使小安娜生下來就是一個遲鈍弱智的孩子。面對這樣的現實,戴高樂夫人沒有一點厭煩的表示,她對丈夫說,寧可放棄自己所有的地位和金錢,也要讓安娜享受一個正常孩子的歡樂。戴高樂十分同意妻子的解釋,他激動地說:「不是安娜自己要求到人間的,我們兩個人的責任,就是讓孩子獲得真正的幸福。」 為了使安娜生活在一個更祥和、無人打擾的環境里,戴高樂夫婦購買了一處環境優美的住宅,使安娜既可以避開眾人的目光,又可以安靜地與父母在一起。
戴高樂身材魁梧,智力超群,身居高職,外表看上去十分威嚴,似乎令人難以接近,但對這個女兒卻十分慈祥。他對安娜的每一個要求盡量滿足,從不拒絕。隨著小安娜的逐漸長大,每天飯後,戴高樂總領著女兒的手圍著花園散步,還不時地為她講故事、唱歌兒和表演啞劇。小安娜雖然不能說話,但在高興的時候,也會像別的小孩子一樣,歡快地笑出聲來,而爸爸是惟一能使她發笑的人。當安娜玩得疲倦時,她便伏在爸爸的懷里睡著了。戴高樂陪伴女兒的時候,從來沒有急躁和厭煩過,即使在二戰流亡期間,也把安娜帶在自己身邊。他總是以神聖的父愛,撫平小安娜心靈的創傷。戴高樂一生節儉,卻為安娜設立了專用的委託金,並以自己撰寫回憶錄的版權費人了低押。
安娜在即將歡度20周歲生日的時候,不幸被肝炎奪去了生命。安葬儀式結束後,戴高樂夫婦含著熱淚,站在女兒的墓前久久不願離,好像還不許多話要和孩子傾訴。天已經黑了,戴高樂才對妻子說:「走吧,現在她已經和別人一樣了。」安娜去世後,戴高樂總統在痛苦中決定:將安娜生前住過的房子改建為「安娜· 戴高樂基金會」辦公處,決定斷續幫助和女兒一樣弱智的孩子。
『貳』 戴高樂是什麼
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國軍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自由法國運動並在戰後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並擔任第一任總統。戴高樂支持發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促使法國退出北約、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稱為「戴高樂主義」。2005年,法國國家二台舉行的「法國十大偉人榜」評選揭曉,電視觀眾評選戴高樂為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
『叄』 戴高樂在法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國際地位以及對中國的影響各是什麼
戴高樂,是法蘭西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戴高樂支持發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促使法國退出北約、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稱為「戴高樂主義」。
『肆』 什麼是法國「戴高樂」號航空母艦
該級航空母艦是法國第一級核動力水面戰艦,同時也是世界上惟一一級採用核動力的中型航空母艦。該艦標准排水量35500噸,滿載排水量39680噸;艦長261.5米,寬31.5米,吃水8.5米。艦上的動力裝置採用了2座K-15一體化自然循環壓水堆,雙堆熱功率300兆瓦,總功率61000千瓦,可使航速達到27節。
該航空母艦採用5葉定螺旋槳,以25節航行可以連續航行5年不需重添燃料。該艦軸向甲板和斜角甲板上各裝設一部美國研製的改進型C-13蒸汽彈射器。每部彈射器每隔 20秒就可彈射1架飛機。艦首次安裝了「塞尼特」戰術數據系統和16號數據鏈,不僅能夠隨時接收和處理本艦所有探測設備發來的信息,而且能夠實時獲得和迅速處理來自外部其他設備的信息,並最終達到對整個戰區的戰術態勢作出全面准確的判斷,及時指揮編隊內各作戰單位,對不同威脅目標作出快速反應。
該艦編制1700人,裝載各類飛機40架,裝備有7座艦空導彈發射裝置。該級航空母艦的服役,使法國步人航空母艦大國的行列。
『伍』 戴高樂是什麼人物
夏爾·戴高樂是法國國務、軍事、政治活動家,准將。生於貴族家庭。畢業於聖西爾軍事學校(
1912年)和巴黎的高等軍校(1924年)。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任過各種指揮和參謀職務,並從事過軍事教學活動。
1932~36年,戴高樂任國防常設委員會最高軍事會議秘書,曾出版過幾部軍事理論著作,闡述在未來戰爭中戰斗行動的機動性,以及大量集中使用坦克與空軍、步兵協同作戰的必要性,建議在法國建立能實施積極進攻行動的、職業的機械化軍隊,要擁有10萬人、3000輛坦克的機械化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戴高樂上校在阿爾薩斯指揮第5集團軍的坦克部隊,曾建議組建強大的坦克預備隊,以便消滅可能在正面突破的德軍。爾後的事態發展證明,他的建議是完全正確的,但可惜未被法國統帥部採納。
1940年5月,戴高樂在索姆河戰爭中曾指揮坦克第4師。在法國軍隊已經明顯要遭到失敗的條件下
,戴高樂於6月5日就任國防部副部長。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後,法國貝當投降政府於6月16日上台,戴高樂離法赴英。
戴高樂6月18日從英國通過廣播,號召法國人民繼續進行反抗德國法西斯的斗爭,並在倫敦發起「自由法國」運動。貝當政府指責戴高樂叛國,法國第17軍區軍事法庭缺度判決他死刑。
戴高樂著手組建「自由法國」武裝力量,並以司令的名義宣稱接受英國統帥部的統一命令。到1940年11月,「自由法國」的軍隊已擁有3萬5千人,其中有1000名飛行員、20艘軍艦和60條運輸船。戴高樂努力使法國各殖民地參加「自由法國」運動,以便提高運動的聲望,擴大補充兵員和物質保障的基地。
1940~42年,「自由法國」部隊曾在近東和非洲對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部隊作戰。1941年9月26日,蘇聯政府承認戴高樂為「世界各地自由法國人的領袖」。根據戴高樂的建議,於1942年在蘇聯由法國飛行員組建了「諾曼底」空軍大隊,在蘇德戰場上戰功卓著,後擴編為戰斗機團。
英美國部隊在北非登陸後,駐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的法國部隊與盟國軍隊會合。這些部隊統一由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領導,戴高樂於1943年7月任該委員會第2主席,同年11月任主席。
戴高樂根據與英、美同盟國的協議,4個師的法國遠征軍參加了在義大利的戰斗行動。法國坦克師和英美軍隊一起於1944年6月在諾曼底登陸。同月,戴高樂擔任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1944年8月,法國第1集團軍在法國南部登陸,參加了解放祖國的行動。
由於戴高樂的堅決要求,勒克萊爾將軍的坦克師開往巴黎,於1944年8月24日進入法國首都,支持了起義的居民。1944年12月10日,戴高樂在莫斯科簽定蘇法同盟互助條約。他在祖國危急的歷史時期,為爭取偉大強國法蘭西的獨立和復興而進行的斗爭,表現出高度勇敢、剛毅、堅韌不拔的精神。
1946年1月,戴高樂由於未能在法國建立總統制而離職。從1947年起,戴高樂領導他所建立的「法蘭西人民聯盟」的活動。1953年5月宣布該組織解散後,暫時停止了自己的一切政治活動。
1958年5月,由於阿爾及利亞的軍事叛亂而引起強烈的法國政治危機,其國民議會的多數要求戴高樂出來執政。1958年6月1日,戴高樂擔任了法國總理,1959年1月8日任法國總統。根據1958年的法國憲法,總統的權利大大擴大了。
1965年12月19日,戴高樂再次當選為總統,任期7年。戴高樂在國內執行的是保守政策,在對外政策方面則力求恢復法國做為一個大國的威望,力圖在解決歐洲和世界政治的重大問題時,維護法國的獨立性。他在保護本國利益的同時,尋求比較靈活的方式來保持法國在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影響,並促使對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殖民戰爭停戰,堅決執行使法國從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承擔的軍事義務中解脫出來的方針。
1966年,戴高樂勇敢地決定法國退出「北大西洋公約軍事組織」,並撤除美國在法國領土上的一切軍事基地。在對待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戴高樂都採取了現實主義的態度,主張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譴責美國對印度支那、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的侵略,宣布承認奧得河-尼斯河國界,贊成與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擴大接觸。戴高樂非常重視加強蘇法之間的合作,1966年戴高樂對蘇聯的訪問,為蘇法兩國領導人經常的會見奠定了基礎。
同時,戴高樂政府實行建立本國核力量的計劃,拒絕簽署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試驗條約(1963年)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68年)。法國曾在聯合國宣布,將同該條約簽署國一樣對待1968年的條約。1969年4月28日,戴高樂因在改組參議院和改革法國的行政體制問題的公民投票中失敗,辭去了法國總統職務。
『陸』 戴高樂在法國是什麼黨
法國屬於多黨制,沒有一個政黨能獨自取得政權,必須由多個政黨共同組成聯合政府。
戴高樂1947年創建法蘭西人民聯盟,亦稱戴高樂聯盟。1951年法蘭西人民聯盟成為正式政黨,在議會里佔有120個席位,後由於不滿議會黨團斷決與議會組織的聯系,該黨在1955年解體。
『柒』 二戰中的法國戴高樂將軍是怎麼死的
關於戴高樂的死因是他突發心臟病猝死了。
三、戴高樂在法國人民的心中擁有著非常高的地位,他是法國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同時,他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他一直都站在最前線,為反法西斯戰爭貢獻出極其重大的貢獻,同時,也為了法國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戴高樂還被法國人稱為現代救星,在他擔任總統期間,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幫助法國恢復了大國的地位,捍衛了法國在世界范圍內的榮譽,維護了法國在各個國家中的尊嚴。
『捌』 法國總統戴高樂是誰
在法國歷史上,有兩個人物讓世人推崇備至。其一是拿破崙,他所率領的軍隊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大陸,使法蘭西這一字眼在世界近代史的長河中閃閃發光;其二就是戴高樂了,他使法蘭西這一民族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讓法蘭西重新放射出光芒。當1940年6月18日,倫敦廣播電台播出「無論發生什麼事,法蘭西抵抗的火焰不能熄滅、也絕不會熄滅」之時,一個偉人就走到了歷史的前台。
這位拯救法蘭西於水火之中的偉人,青少年時的人生足跡又是怎樣的呢?
戴高樂祖先曾在佛蘭德、香巴尼和布爾戈尼等地居住過。這是一個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破了產的、篤信天主教的小貴族家庭。18世紀,戴高樂家族曾有人涉足司法界為官,擔任過巴黎議會的檢察官。進入19世紀,戴高樂家族又以科學文化為主要職業,成了令人欽慕的書香門第。在這個家庭中,對戴高樂一生產生直接影響的,是他的祖父母。
戴高樂的祖父名叫朱利安·菲力普。1835年,朱利安·菲力普同約瑟芬·安娜·瑪麗·馬約結婚。朱利安·菲力普是一位歷史學家。他致力於史學、古籍研究,潛心閱讀中世紀的證書,辨認和收集巴黎教堂的銘文,1839年出版了《巴黎及其近郊新史》一書。從信仰上來說,他是正統的保皇分子。他認為在正統遭受嚴重的破壞之後,歷史應該恢復其連續性,祖國應該重建。法國歷史應該使法國人團結在一起,正如宗教聖徒們團結在一起一樣。
戴高樂的祖母約瑟芬·馬約,在事業上似乎比丈夫更具影響,堪稱文學界女豪傑。約瑟芬·馬約出生於一個煙草廠主家庭,也許這個資產階級出身使她不像丈夫那樣受舊思想和舊傳統約束,也不像一般富家閨秀那樣胸無大志。
約瑟芬也是—位天主教徒,她曾寫過許多關於宗教道德的書,書中濃厚的宗教道德色彩,在當時頗受稱贊。但是,活躍的思想並沒有被宗教精神禁錮住,她在一家《家庭通訊》刊物任主編,經手發表了社會主義者朱爾·瓦萊斯的文章,還曾著文頌揚頗為著名的社會主義者蒲魯東。然而,她並不是社會主義者。
她思想活躍、才思敏捷。使她一舉成名的小說《阿代馬爾·德貝爾卡斯托》至今仍然吸引著不少讀者。她的文學作品源源不斷,在19世紀的法國,她可算得上是一位多產的女作家,在國立圖書館的目錄卡上,她的作品目錄佔了8頁之多。
特別是她的傳記體裁的作品,更有著極高的藝術及社會價值。其中有記述法國浪漫主義詩人夏多勃里昂的傳記,有記述追隨拿破崙多年曾護送他去厄爾巴島的特魯奧將軍的傳記,還有記述愛爾蘭政治家達尼埃爾·奧康內爾的傳記。
戴高樂在幼年時就極為欽佩夏多勃里昂並欣賞他的詩句,他還對祖母的《愛爾蘭解放者奧康內爾》一書愛不釋手。書中描述的奧康內爾,由一個愛爾蘭的獨立運動的成員,一步步成為國會議員,並參加英國憲章運動,為「暴力派」領袖之一;後又創辦《北極星》報,宣傳暴力改革思想;最後變成為合法主義者,不再主張暴力斗爭。其一生的經歷對戴高樂影響極大。在祖母的《奧康內爾傳記》中所闡明的主題則貫穿了戴高樂的畢生活動。約瑟芬·馬約在《愛爾蘭解放者奧康內爾》一書中贊揚了那位愛爾蘭的愛國者進行的一場不流血的革命,他用尊重法律和秩序的辦法解決了問題。
戴高樂從小立志報國效力,甚至於戴高樂的歷史文學修養,完全可以說都與他的祖母有直接的關系。戴高樂雖然從他資產階級出身的祖母那裡繼承了許多,但他從來都否認自己與資產階級有任何牽連。1962年,戴高樂說道:「資產者?我從來就不是。資產階級,就是財富,就是佔有財富的意識,或是攫取財富的慾望。我的家庭和我,我們一直是貧窮的……我從未感到我與這個階級的利益和願望聯系在一起。」
的確如此,在戴高樂的祖父那一代上,法國是一個農民占絕對數的國家。由於在法國,拿破崙三世一直被看成是鄉下人「反對資產階級封建制」的保護人,農民對皇帝也一直充滿了忠誠。作為保皇分子的祖父、以及延續了這種信仰的後代們,生長在法國的鄉村,自然要否認其與資產階級的任何牽連了。
『玖』 戴高樂是誰,為何說他在二戰時期的作用最大
對法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70年,戴高樂逝世。生前遺囑,拒絕國葬。在教堂,他的遺體被運往小教堂。戴高樂被安葬女兒墓地旁邊,墓碑刻有“夏爾·戴高樂1890-1970”的字樣。就這樣,偉大的總統去世。二戰之後,誕生很多偉人,戴高樂是值得佩服的。
戴高樂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對軍事感興趣,畢業於聖西爾軍校。一戰期間,加入戰爭。一戰期間,受三次傷,最後被德軍俘虜。在德國三十二個月的關押生活。作為戰俘,不安分,越獄被俘,每次被關進懲罰營。可一戰期間,非常厲害。
法國建立第四共和國。戴高樂與制憲議會發生沖突,乾脆辭職。戴高樂沒有任何作為,成立其他黨派,結果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