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花落法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參與各方2005年6月28日在莫斯科作出決定,世界第一個熱核聚變實驗堆將在法國建造。 據路透社2005年6月29日報道,國際熱核實驗聚變堆計劃最早於1985年提出,其最早參與國有歐盟15個成員國以及加拿大、俄羅斯和日本。美國於1998年宣布退出該計劃之後,於2003年2月18日重新加入這項大型國際計劃,中國也於同一天正式加入該項計劃。2001年,反應堆設計以及一些關鍵原型的製造完成之後,各方就開始為了如何實施該計劃而進行多次磋商。其中,反應堆建在何處尤其引人注目。最初,歐盟的西班牙、法國以及日本和加拿大都提出了申請。
2003年2月19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參與各方在俄羅斯聖彼得堡作出決定,將於2013年前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熱核反應堆,地點將在西班牙、法國、加拿大和日本4處候選地址中選擇。經過多輪較量,西班牙和加拿大退出,日本提出的在青森縣六所村和法國提出的在南部馬賽附近的卡達拉舍建造這個熱核反應堆的方案脫穎而出,成為最終入圍的兩個候選地址,這兩個候選地址各有特色,分別得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不同參與方的支持。
日本提出的理由是,其修建地點靠近港口,並離一個美國軍事基地很近。日本政府並且表示願意承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30%的費用。法國政府則強調,卡達拉舍有著現成的研究設施,那裡的氣候條件更好。在這場引人注目的爭論之中,美國、日本和韓國主張在日本六所村修建,而歐盟、俄羅斯和中國支持在法國修建。2004年1月2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在例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中國支持法國建設國際熱核聚變堆項目。 美國總統布希在成功連任後出於政治考慮改變了立場。他認為,如果無法贏得歐洲的支持,美國將更加難以從伊拉克泥潭中脫身,因此在反應堆選址問題上採取中立態度,這使日本一下失去了重要的政治砝碼。
此後,法國政府堅持宣稱,法國核能研究實力雄厚,管理水平高,選擇法國是歐盟各國科技部長經過綜合考慮的結果。2004年1月12日,法國總理拉法蘭在全國及外國記者聯誼會上表示,歐洲人有可能單獨實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盡管與美國握手言和的機會始終存在。法國聲言單乾的底氣一是來自整個歐盟的支持,二是因為法國的核能技術研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法國全國發電量的75%來自核電,競爭力強大。2005年3月,歐盟再次聲明,歐盟已決定無論與日本的談判是否成功,今年年底都將在法國開工建設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在此之後,圍繞選址的爭執日益開始朝著對法國有利的方向發展。日本政府的態度也從毫無商量的可能轉變為一切好商量,出現了明顯松動。2005年5月2日,歐盟輪值主席國盧森堡的經濟、外貿大臣讓諾·克雷克在巴黎說,日本已同意與歐盟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建在歐洲的可能性進行討論,而這種討論此前一直被日本拒絕。6月22日,日本《每日新聞》報道稱,日本已通知歐盟,將放棄此前與法國就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的選址之爭,這一決定將在28日於莫斯科召開的有該項目參與的六方會談上正式宣布。報道稱日本政府是在得到了豐厚的「交換條件」許諾之下才作出這一「讓步」的。日本「放棄」競爭的交換條件是,建在法國卡達拉舍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總部中將有高達20%的工作崗位提供給日方,此外,日本的原料供應商也將分得該項目的一大杯羹:在整個項目中,日方投資約佔10%。據悉,歐盟為了搶得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對日本作出了巨大讓步:歐盟承擔46億歐元總建設費用中的40%。其餘的60%分別由法國、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中國各分攤10%。這樣一來,歐盟等於是承擔了總建設費用的一半。
⑵ 法國核聚變工廠的建成對我們今後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目前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如氫彈的爆炸。但是要想能量可被人類有效利用,必須能夠合理的控制核聚變的速度和規模,實現持續、平穩的能量輸出。科學家正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變,但是現在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主要的幾種可控核聚變方式:
超聲波核聚變
激光約束(慣性約束)核聚變
磁約束核聚變(托卡馬克)
實現受控核聚變具有極其誘人的前景。不僅因為核聚變能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由於核聚變所需的原料——氫的同位素氘可以從海水中提取。經過計算,1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進行核聚變放出的能量相當於100升汽油燃燒釋放的能量。全世界的海水幾乎是「取之不盡」的,因此受控核聚變的研究成功將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但是人們現在還不能進行受控核聚變,這主要是因為進行核聚變需要的條件非常苛刻。發生核聚變需要在1億度的高溫下才能進行,因此又叫熱核反應。可以想像,沒有什麼材料能經受得起1億度的高溫。此外還有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需要去克服。盡管存在著許多困難,人們經過不斷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科學家們設計了許多巧妙的方法,如用強大的磁場來約束反應,用強大的激光來加熱原子等。可以預計,人們最終將掌握控制核聚變的方法,讓核聚變為人類服務。
利用核能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受控核聚變。裂變時靠原子核分裂而釋出能量。聚變時則由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較重的原子核而釋出能量。最常見的是由氫的同位素氘(讀"刀",又叫重氫)和氚(讀"川",又叫超重氫)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如氦而釋出能量。 核聚變較之核裂變有兩個重大優點。一是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遠比核裂變能豐富得多。據測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僅在海水中就有45萬億噸氘。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經過核聚變可提供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後釋放出的能量。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約為蘊藏的可進行核裂變元素所能釋出的全部核裂變能的1000萬倍,可以說是取之不竭的能源。至於氚,雖然自然界中不存在,但靠中子同鋰作用可以產生,而海水中也含有大量鋰。
⑶ 國際可控熱核聚變反應堆的研製進行的怎麼樣了,在2020你安能制出第一台可控熱核反應堆嗎
可控熱核反應堆,即超導托卡馬克裝置
首座熱核反應堆2006年開工,總造價為約40億歐元。聚變功率至少達到500兆瓦。等離子體的最大半徑6米,最小半徑2米,等離子體電流1500萬安培,約束時間至少維持400秒。未來發展計劃包括一座原型聚變堆在2025年前投入運行,一座示範聚變堆在2040年前投入運行。 2003年2月18日,美國宣布重新加入這一大型國際計劃,中國也於前一個月正式加入該項計劃的前期談判。19日,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計劃參與各方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決定,將於2013年前在日本、西班牙、法國和加拿大四國中的一個國家中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熱核反應堆。 2003年12月20日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非常熱鬧的會議上出現了兩軍對壘的形勢:歐盟、中國和俄羅斯主張把反應堆建在法國的卡達拉齊,而美國、南朝鮮和日本則主張建在日本的六所村。因為沒有選擇加拿大作為反應堆候選國,加拿大政府隨後宣布,由於缺乏資金退出該項目。 ITER的相關會議確定,反應堆所在國出資48%,其他國家各出資10%。目前各項細節談判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反應堆建在哪裡還沒有最終確定。 盡管ITER計劃採用了最先進的設計,綜合了以往的經驗和成果,比如採用全超導技術,但它的確還面臨重重挑戰。即使它能如期在2013年如期建成,這個10層樓高的龐大機器能否達到預期目標也還是個未知數。諸如探索新的加熱方式與機制為實現聚變點火,改善等離子體的約束性能,反常輸運與漲落現象研究等前沿課題,偏濾器的排灰、大破裂的防禦、密度極限、長脈沖H-模的維持、中心區雜質積累等工程技術難關還有待於各國科技工作者群力攻關。即使對ITER的科學研究真的成功了,聚變發電站至少還要30~50年以後才能實現。
若LZ於2020年或真製造出第一台此物,LZ一生無以為憾焉!欲界之天才焉!一生豐衣足食焉!
⑷ 核聚變的原理是什麼
核聚變的原理是:
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才能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雖然質量比較大,但是由於中子不帶電,因此也能夠在這個碰撞過程中逃離原子核的束縛而釋放出來。
大量電子和中子的釋放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釋放。這是一種核反應的形式。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變化(從一種原子核變化為另外一種原子核)往往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核聚變是核裂變相反的核反應形式。
(4)法國核聚變進行的如何擴展閱讀
一、核聚變優勢
1、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比核裂變更大。
2、既干凈又安全。因為它不會產生污染環境的放射性物質,所以是干凈的。同時受控核聚變反應可在稀薄的氣體中持續地穩定進行,所以是安全的。
3、燃料供應充足,地球上重氫有10萬億噸(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而30毫克氘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
二、核聚變應用條件
產生可控核聚變需要的條件非常苛刻。我們的太陽就是靠核聚變反應來給太陽系帶來光和熱,其中心溫度達到1500萬攝氏度,另外還有巨大的壓力能使核聚變正常反應。
而地球上沒辦法獲得巨大的壓力,只能通過提高溫度來彌補。核聚變如此高的溫度沒有一種固體物質能夠承受,只能靠強大的磁場來約束。由此產生了磁約束核聚變。
⑸ 核聚變技術現在成熟了沒
核聚變技術分為可控核聚變和不可控核聚變,不可控核聚變主要是氫彈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破壞力威力非常巨大,但氫彈目前還需要核裂變彈頭進行引爆,不可避免會造成核污染,可控核聚變主要用於民用發電,目前還不成熟,主要需要突破的技術在於如何引發原子結合的條件及平穩導出核聚變的能源,目前世界比較先進的核聚變試驗大型儀器有處在中國安徽省的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及即將在法國開工多國合作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還不是很成熟,你的理想,不久的將來會實現的!
⑹ 法國的氫彈技術是中國給的嗎
法國的氫彈技術並不確定是中國給的。
法國的氫彈技術可能來源:
1.是大英帝國幫助。歐盟的前身歐共體,是法國倡導下成立的,這個市場共同體對於歐洲各國發展經濟好處很大,英國人最初不理會,但在60年代中期後看到好處想著加入,但法國因為之前英國和美國不幫助自己發展核技術而憤慨,多次反對英國加入。而在1967年中國人已經爆炸了氫彈但法國的氫彈依然進展很小的情況下,英國人拿出從美國那裡引入的氫彈技術作為條件,進行交換加入歐共體。於是1967年到1968年的1年多裡面,法國人的氫彈技術飛快發展,在1968年爆炸氫彈。在後來英國人加入了歐共體。
2.蘇聯的技術幫助。1966年法國退出北約,公開的說法是戴高樂為了維護國家獨立自主和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擺脫美國的控制,其實也是法國人想在美蘇之間平衡,就如戴高樂跟勃列日涅夫說的「你們幫助我們抵消美國的壓力,我們很高興,但我們也高興美國人幫助我們抵消蘇聯的壓力」。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通過和蘇聯交好獲得蘇聯的氫彈技術。
3.是法國人把自己姿態放低,平等跟中國交往,承認中國,甚至給部分技術中國,獲得了中國的於敏構型。
⑺ 激光核聚變
簡單地說,激光核聚變就是利用激光照射核燃料使之發生核聚變反應。它是模擬核爆炸物理效應的有力手段。
由於激光核聚變與氫彈的爆炸在許多方面非常相似,所以,20世紀60年代,當激光器問世以後,科學家就開始致力於利用高功率激光使聚變燃料發生聚變反應,來研究核武器的某些重要物理問題。
我們知道,氘、氚等較輕元素的原子核相遇時,聚合為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稱為核聚變。人工控制的持續聚變反應可分為磁約束核聚變和慣性約束核聚變兩大類。後者又可分為激光核聚變、粒子束核聚變和電流脈沖核聚變3類。
激光核聚變主要有3種用途:一是可為人類找到一種用不完的清潔能源,二是可以研製真正的「干凈」核武器,三是可以部分代替核試驗。因此,激光核聚變在民用和軍事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發展「干凈」核武器的關鍵
激光核聚變在軍事上的重要用途之一是發展新型核武器,特別是研製新型氫彈。因為通過高能激光代替原子彈作為氫彈點火裝置實現的核聚變反應,可以產生與氫彈爆炸同樣的等離子體條件,為核武器設計提供物理學數據、檢驗有關計算程序,進而製造出新型核武器,成為戰爭新的「殺手」。
眾所周知,早在20世紀50年代,氫彈就已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但氫彈均是以原子彈作為點火裝置的。原子彈爆炸會產生大量的放射性物質,所以這類氫彈被稱為「不幹凈的氫彈」。
採用激光作為點火源後,高能激光直接促使氘氚發生熱核聚變反應。這樣,氫彈爆炸後,就不產生放射性裂變產物,所以,人們稱利用激光核聚變方法製造的氫彈為「干凈的氫彈」。傳統的氫彈屬於第二代核武器,而「干凈的氫彈」則屬於第四代核武器。它的發展不受《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限制。由於不會產生剩餘核輻射,因此,它可以作為「常規武器」使用。
一旦激光核聚變技術成熟,製造干凈氫彈的成本將是比較低的。這是因為不僅核聚變的燃料氘幾乎取之不盡,而且,激光核聚變還能使熱核聚變反應變得更加容易。通過激光核聚變,可以在實驗室內模擬核武器爆炸的物理過程及爆炸效應,模擬核武器的輻射物理、內爆動力學等,為研究核武器物理規律提供依據,這樣就可以在不進行核試驗的條件下,繼續擁有安全可靠的核武器,改造現有核彈頭,並保持核武器的研究和發展能力。此外,激光核聚變還具有可多次重復、便於測試、節省費用等優點。
世界各國取得的新進展
就模擬核試驗技術總體而言,美國仍居世界領先地位。美國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諾瓦」激光器、世界上功率最大的 X射線模擬器,而且,早在1998年,美國能源部就開始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啟動「國家點火裝置工程」。這項軍民兩用的高能激光核聚變研究工程計劃於2003年投入運行,總投資為22億美元。其中的20台激光發生器是研究工作的大型關鍵設備。法國激光核聚變研究以軍事化為主要目標。為確保法國 T N-75和 T N-81核彈頭能始終處於良好狀態,早在1996年,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就與美國合作實施一項龐大的模擬計劃——— 「兆焦激光計劃」,即高能激光計劃,預計2010年前完成,經費預算達17億美元。其主要設施———240台激光發生器建造在紀龍德省。這些激光發生器可在20納秒內產生1.8兆焦能量,產生240束激光,集中射向一個含有少量氘、氚的直徑為毫米的目標,從而實現激光核聚變。
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就投入了大量財力、人力和物力進行激光核聚變研究。1998年,日本研製成功了核聚變反應堆上部螺旋線圈裝置( L H D)和高達 15米的復雜真空頭,標志著日本已突破建造大型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的技術難點。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院士1964年就提出了激光核聚變的初步理論,從而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工作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1974年,我國採用一路激光碟機動聚氘乙烯靶發生核反應,並觀察到氘氘反應產生的中子。此外,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於敏院士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激光通過入射口、打進重金屬外殼包圍的空腔、以 X光輻射驅動方式實現激光核聚變的概念。1986年,我國激光核聚變實驗裝置「神光」研製成功,聶榮臻元帥還專門寫信祝賀。
⑻ 核能利用很高的國家,法國核電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呢
法國EDF,(Electricite De France),法國電力集團:
"法國電力作為世界最大電力生產廠家之一,於1997年實現了310億美元的營業額。它擁有100000兆瓦以上的裝機容量,在法國的生產能力為4580億千瓦時,為3000萬以上的用戶供電。 近年來,法國電力公司國際業務的發展明顯加快,在當今電力市場上起很大作用,尤其在歐洲、拉丁美洲和亞洲。"
自1986年以來,法國電力公司成為中國核工業領域的長期夥伴,也是世界核技術很領先的一家公司,在世界上一共有差不多30個核電廠和45多反應堆,大部分都是處於在法國境內,也在跟英國,中國和一些國家合作建造新的核電廠。
自從2010年,法國電力遇到了一些很大的問題:
次從政府在法國Loire河(法國最重要的一條河)裡面找到了從法國電力核電廠出來的鈈,讓EDF和Areva(處理核垃圾的一家公司)遭到了很大的罰款,和一系列集團管理不好所造成的問題。所以導致2015年的收入比2014年降了百分之60多。
現在法國電力就想要重新建造新的跟安全的核電廠,先要重新開始得到信用和賺錢(因為現在如果法國政府不再幫助他們的話早就已經破產了,都已近虧的不行了)
現在來講講Areva公司:
"AREVA (阿海琺) AREVA集團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 憑借其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的生產設施,以及在100多個國家的銷售網路,為客戶提供可靠的無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發電及輸配電解決方案。作為核能工業的世界領導者,AREVA集團是該領域內唯一一家能夠從事全部相關工業生產過程的公司。"
"阿海琺輸配電(AREVA T&D),該公司接手了原阿爾斯通輸配電的所有產品和服務。 阿海琺輸配電是世界三大輸配電公司之一。"
Areva最大的工廠在法國,世界上只有兩三個這種工廠:
專門負責處理把核電廠生產的核垃圾處理成MOX ( 混合氧化物核燃料 ) 和一種用來裝核彈頭的一種核物質。因為這家工廠是用來生產法國核彈頭的,所以在網上查不到很多東西,工廠旁邊幾公里附近都是有軍隊防護著的。
綠色和平組織不停的找到了一些Areva和EDF放出的核垃圾,有了總統的幫助,很多其他組織都在法國找到了一些核垃圾,連法國森林裡面的蘑菇都是有核輻射的,所以法國人玩核能簡直是拿來玩命
隨這不停的核能問題,現在歐盟,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正在實驗一種新的核電廠,用的是核聚變,項目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 (簡稱ITER) http://www.iter.org/
Iter的目的是想要用核聚變,等離子狀的氫氣來產生跟太陽裡面的核反應一樣,好處是這種發電法很便宜(燃料在海水裡非常多),用50MW的輸入可以得到差不多十倍多的輸出,也只產生最多幾秒到幾個月的核輻射(比起普通核電廠的幾十億年要好很多)。現在的核聚變反應堆只能產生0.01秒多的核聚變,Iter的目的就是要產生差不多>400秒的核聚變反應。Iter處於在法國南部,靠近尼斯附近。很奇怪,尼斯旁邊是有過很強烈的地震的,為什麼把那麼重要的項目建在那裡?
所以希望有一天人類成功的得到了核聚變的技術,再也不會有像切爾諾貝和福島那種核事故再次出生!
⑼ 急求!核聚變的發現及研究進展
1942年,美國科學家在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中,推斷原子彈爆炸提供的能量有可能點燃輕核,引起聚變反應,並想以此來製造一種威力比原子彈更大的超級彈 。1952 年11月1日,美國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氫彈原理試驗。從50年代初至60年代後期,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和法國都相繼研製成功氫彈,並裝備部隊。
核聚變應該是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質能方程之後的事,是一批物理學家、化學家等共同參與發現的,倒不至於一定歸功於某一個人。
現在的研究主要是聚變民用化,商用化,有熱核聚變(就是像氫彈那樣的聚變條件),有冷核聚變(常溫下的聚變,目前處於理論研究階段。)
中國585所,西南物理研究院有中國環流2號,就是研究熱核聚變的。
⑽ 最大「人造太陽」在法國組裝,它的出現,將意味著化石能源被淘汰嗎
如今的地球之所以有欣欣向榮的場景,是因為距離地球大約1個天文單位的地方有一顆恆星在持之以恆地對外輻射能量,沒錯它就是太陽。只要對太陽稍微有些了解的朋友就應該知道,太陽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也正是這種物理反應使它能在50億年的時間里發光發熱。
那麼和核裂變技術相比,核聚變技術有何優勢呢?首先是原料問題,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原料可以從海水中獲得,因為海水中含有豐富的氘和氚,這兩種元素參與的核聚變反應是目前最簡單的反應。而核裂變反應需要高原子序數的元素,例如鈾和鈈,雖然這兩種原料的使用量並不是很大,但是這些原料的獲取會提高工業成本。